第十章知识要点

第十章知识要点
第十章知识要点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重点章节)

1、态度与品德的结构

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3、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4、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

5、品德和态度的关系

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态度的实质及结构

(一)态度的含义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二)对态度含义的理解

第一,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第二,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第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三)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成分是不同的。

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上述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可能不一致。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含义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二)对品德定义的理解

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最后,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三)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

1、联系:

①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成分,离开社会道德也就谈不上个人品德,两者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②品德的形成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在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道德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③个人品德虽然不可避免地要受社会道德风气的影响,但是它对社会道德风气也能产生一定的反作用。2.区别:

①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但不以某一个体的存亡为转移。品德则依赖于某一个体存在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

②道德的内容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又完整,而品德的内容只占其中一个部分。

③道德是一定社会生活的产物,它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它的发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

④道德是哲学、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四)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它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

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作出缜密的道德抉择。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

2.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其特点是产生迅速.对行为具有迅速定向的作用。二是想像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像而发生的情感体验。它以社会道德标准的化身而存在的,又具有极大的鲜明性,是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它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道德较强的理论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它是最高级形式的道德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一)两者的联系

1、二者实质是相同的。品德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2、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

(二)两者的区别

第一,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其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在其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即注意,“反应”,即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评价”,即按价值准则行动后获得满意感或愉快感,赋予自己的行为以某种价值;“组织”,即价值标准的组织,判断各种不同价值标准的联系,克服其问的矛盾和冲突;“性格化”,即将各种价值观念组织成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使之成为个人的性格的一部分。上述价值内化的各级水平实际上也就是态度变化的水平,但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

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关于道德发展水平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采用对偶故事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皮亚杰也是第一位系统考察儿童道德规范形成与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儿童道德发展有以下阶段:

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他们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2、道德发展原因

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识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3、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注意培养同伴之间的合作,注意成人与儿童关系不应是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他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好,以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柯尔伯格对道德发展的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沿用了皮亚杰的间接故事和临床访谈的研究方法,具体地说,他使用的是两难故事法,例如经典的“海因茨偷药”的故事。故事中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环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的道德发展水平。他认为个体的道德认识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他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2、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模式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认知发展是三水平六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它是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决定的。认为只要受到惩罚。不管其理由是什么,那一定是错的。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判断好坏只注意行为的结果。而不注意动机。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是一种朴素的利己主义。判定某一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水平二:习俗水平,它是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认为凡是社会大众认可的,就是对的,反之是错的。顺从传统的要求,谋求他人的赞赏。判断行为的好坏主要依据动机:认为有利他动机的就是好的,有利己动机的就是坏的。此阶段的儿童主要是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认为只要行为违反了规则,并给他人带来伤害,不论何种动机,都是不道德的。相反,凡是维护权威和社会准则的行为,就是好的、正确的。

水平三是后习俗水平,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同时也认识到,契约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使之更符合社会大众权益。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根据自已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即以良心、正义、公平、尊严、人权等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去进行道德判断。行为完全自律。当根据自己所确立的原则活动时,个体就会觉得心情愉快:相反,当行为背离了自己的道德标准时,就会产生内疚感和自我谴责感。

3、道德发展的年龄分布

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能达到。

第三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导行动的时期。中学生逐渐掌握伦理道德,并服从

它,表现为独立、自觉地依据道德信念、价值标准等去行动,使学生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自觉性。

2、自我意识增强

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加以提高。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导。中学生逐渐形成了与道德伦理相一致的、较为定型的道德行为习惯。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从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

初中阶段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品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根据研究,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对教学的启示

教育者应以中学生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在德育的内容、形式、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应该遵循发展规律,重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第四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

1、亲历学习

2、观察学习,是学习态度的最有效的方式

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一)依从

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一般来说,缺乏自信心的人更容易产生从众的行为。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可能是由于自愿,也可能是被迫的。被迫的服从也叫顺从,即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或观点.在外显行为方而与他人相一致.而在认识与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服从现象的发生是由于权威的命令及现实的压力。

依从阶段的特征是: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此阶段态度与品德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

(二)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

认同阶段的特征是:认同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影响认同的因素:榜样的特点、榜样行为的性质、示范的方式。

(三)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内化阶段的特征: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三、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一)外部条件

外部条件是指学生自身以外的一切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若家庭教养方式是民主、信任、容忍,则有助于儿童的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2、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青少年由于其自身的道德、自我的发展尚未成熟,不善于作出正确的选择。所以易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教育者要特别重视。

3、同伴群体

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影响。小团体思想的健康与不健康都对青少年品德的形成和改变具有重要影响。

(二)内部条件

1、认识失调

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时,内心就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个体就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可以说,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

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师、对集体的积极的态度定势或心理准备是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

3、道德认知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实施教育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切身体验,晓之以理。

4、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五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一、有效的说服——正、反面论据

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教师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当学生没有相反的观点时,教师应只呈现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当学生原本就有反面观点时,教师应该主动呈现两方面观点;当说服的任务是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应只提出正面观点,当说服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长期稳定的态度时,应提出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一般而言,说服开始时,/考/试大/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教师应该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二、榜样示范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指人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班杜拉认为在社会学习过程中,人不是消极地接受外在刺激,而是经过一系列的主动加工过程,对外在刺激进行选择、组织,并以此调节自己的行为。

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发生的替代性学习。这种学习过程并非直截了当完成的,相反要经过注意榜样的行为特征、在头脑中组织和编码所观察到的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再现出所观察到的行为方式、对这种行为方式进行各种形式的强化等过程来实现。其中强化不仅包括外部强化,还包括自我强化和替代强化。替代强化即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中替代强化或替代惩罚

是非常重要的。

1、给学生呈现榜样时,要注意榜样的特点。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以尽量与学生相似,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可接近感。给学生呈现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

2、榜样示范的形式。直接的行为表现;言语讲解来描述某种行为方式;身边的真人真事的现身说法;各种传播媒介。

3、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

三、群体约定

具体操作程序:

(一)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

(二)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

(三)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

(四)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

(五)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

(六)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

(七)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四、价值澄清

价值澄清是指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在价值观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

(一)选择阶段

1、自由选择。让学生思考“你认为你是从什么时候第一次产生这种想法的?”

2、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让学生思考“在你产生这一想法之前,你经常考虑什么事情?”

3.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让学生思考“每一种可供选择途径的后果将会怎样?”

(二)赞赏阶段

4、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让学生考虑“你为这一选择感到高兴吗?”

5、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让学生回答“你会把你知道的选择途径告诉你的同学吗?”

(三)行动

6、按自己的选择行事。教师可以对学生说“我知道你赞成什么了,现在你能为它做些什么呢?需要我帮忙吗?”

7、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教师问学生“你知道这一途径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吗?”

这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赋值过程”。

由于价值辨析的方法基本是诱导性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设计各种活动,运用各种策略来诱发学生暴露、陈述、思考、体验并实现某种价值观。教育者不仅要帮助学生去辨析各种价值观念,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选择符合社会道德原则的价值观念。但最终的抉择要由学生作出。

五、赏罚控制

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奖励有物质的(如奖品),也有精神的(如言语鼓励);/考/试大/有内部的(如自豪、满足感)。也有外部的。

给予奖励时,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最后,应强调内部奖励。

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

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一、单项选择题

1、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

A.依从B.接受C.认同D.内化

2.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D )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遗传得来的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3.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D) 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

4.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B )

A.知识经验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D.道德观

5.态度的构成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因素是(B )

A.认知因素B.情感因素

C.意向因素D.情境因素

6.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B )

A.行为方式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D.语言或行为

7.“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B )的作用。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

C.道德动机D.道德意志

8.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C)

A.道德情感异常B.道德行为不良C.道德意志薄弱D.道德认识缺乏

9.首倡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A )

A.柯尔伯格B.皮亚杰

C.斯金纳D.巴甫洛夫

10.在哪个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 C)

A.学前阶段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D.高中阶段

11.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B)

A.模仿B.从众C.服从D.感染

12.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D )

A.模仿B.从众C.认同D.内化

13.“榜样学习”的教育效应最适合的心理学解释理论是(D )

A.强化说B.认知失调论

C.从众说D.观察学习理论

14.爱国主义情感属于(D )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B.想象的

C.行为的D.伦理的

15.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C )

A.依从B.认同C.内化D.坚定

16.品德是( C)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A.哲学B.科学C.心理学D.伦理学

二、填空题

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2.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三种。

3.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4.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品德是态度中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范围较小。

5.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种水平。

6.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

7.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影响。

8.柯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9.后习俗水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求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

10.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11.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12.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

13.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14.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他的大量实验表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5.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情感、态度、行为、品德等方面是通过对社会环境中他人的观察模仿而获得的.因此。教师的榜样对学生的发展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三、名词解释

1.性格化:将各种伦理观念组织成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之内.使之成为个人的性格的一部分。

2.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认知失调: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这样内心就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个体就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

4.替代强化: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的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

5.道德信念:指人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确信.并愿以它作为行动指南的意识倾向。

四、简答题

1.简述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对于该定义.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

不是实际反应本身。(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改变的。态度结构有三个成分:(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态度的核心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时,内心就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个体就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可以说,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

先决条件。(2)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师、

对集体的积极的态度定势或心理准备是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3)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根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研究,要改变或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必须考虑其接受能力,遵循先他律而后自律、循序渐进的原则。

3.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

人一致的行为。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此时个体对道德规范行为的必要性尚缺乏充分的认识.也缺乏情感体验.行为主要受控于外在压力(如奖惩),而不是内在的需要。依从则可能得到安全.否则将受到惩罚。可以说.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与依从相此,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主体虽然列道德行为规范本身仍缺乏清楚而深刻的认识与体验,但由于对榜样的仰慕,在行为上就试图与榜样一致。认同的愿望越强烈,对榜样的模仿就越主动,在困难面前就越能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4.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

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三种:(1)直觉的道德情绪体验;(2)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3)与道德信念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五、论述题

1.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常用方法如下:

(1)有效的说服

低年级学生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高年级学生可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应只提出正面观点,培养长期稳定的态度时应提出两方面的材料。说服对象原本有相反观点时,教师应主动呈现两方面观点,说服对象原本没有相反观点时,只呈现正面观点。

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教师进行说服时,应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2)树立良好的榜样

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以尽量与学生相似,另外,给学生呈现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具体操作程序:①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②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③清楚而客观地说

明要形成的新态度;④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⑤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⑥学生在执行计划中改变态度;⑦评价改变的态度,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4)价值澄清: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需经历三阶段七个子过程

①选择阶段:包括:a.自由选择;b.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c.充分考虑各种选择之后再进行选择。

②赞赏阶段:包括:a.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b.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③行动阶段:包括:a.按自己的选择行事;b.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5)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奖励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①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

②要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同一种奖励物,其效用可能因人而异,要选用对个人来说最有效的奖励物。③应强调内部奖励,外部奖励不可过多使用。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强化。

可采取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

另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也很有效。

2.试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导行动的时期。中学生逐渐掌握伦理道德,并服从它,表现为独立、自觉地依据道德信念、价值标准等去行动,使学生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自觉性。(2)自我意识增强。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加以提高。

中学生对自我道德修养的反省性和监控性有明显的提高,这为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提供了有效的前提。(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导,中学生逐渐形成了与道德伦理相一致的、较为定型的道德行为习惯。(4)品德结构更为完整。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使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第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从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

考点过关:态度与品德的结构,态度与品德的关系,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 识点汇总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知识点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________、岩浆活动和________作用。3 .影响: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________。 4 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岩层的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垂直于地表 岩层变化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 弯曲变形 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表的影响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 巨大的褶皱山脉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相互关系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全球范围看,以________运动为主,以________运动为辅 知识点2 外力作用 1.概念: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2.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________。 3.表现形式 (1)风化作用(2)侵蚀作用(3)搬运作用(4)堆积作用 举例说明: 以下地貌和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海蚀柱、海蚀崖:________;冰斗和角峰:________;沙滩:________; 新月形沙丘:________;黄土高原地貌:________; 风蚀柱、风蚀蘑菇:________;冲积扇(洪积扇):________;等等。 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________。 知识点3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岩浆岩、________、沉积岩。 2.物质循环过程 (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________、B________、C岩浆。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①外力作用、②________、③重熔再生、④________。 技巧点拨: (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的就是________。 (2)________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各类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________;各类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 ________; 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成________。 2

电线电缆基础知识分析

电线电缆基础知识 一、电缆概念 用以传输电(磁)能、信息和实现电磁能转换的线材产品。 电线电缆可大致分为电能(力)传输类、信号传输类和电磁能传输类。 一、常用的电线电缆材料 导体:铜材、镀锡铜、铝线、铜包铝、铜包铝镁、铜包钢、铜或铝合金、碳素纤维、 光纤等。 绝缘材料:(半硬质)聚氯乙烯、丁晴塑料、聚乙烯、聚丙烯、交联聚(氯)乙烯、 热塑弹性体、聚氨酯、聚亚氨酯、橡胶、硅橡胶、氟塑料、矿物绝缘等其它高分子塑料。 编织屏蔽:铜丝、镀锡铜丝、铜包铝、铜包钢、铜包铝镁合金丝、铝镁合金丝、铜 带、铝箔等。 填充绕包:常用做填充材料的有,PP绳、麻绳、棉线等。 绕包带材的有:无纺布、电缆纸、棉纸、聚酯带等。 加强保护件有:钢芯、钢带、铝塑复合带、钢塑复合带、铅护套、芳纶等。 护套材料有:聚氯乙烯、聚乙烯(HDPE、MDPE、LDPE和LLDPE、丁晴塑料、硅橡胶、聚氨酯、尼龙等。 工艺流程 导体(拉丝、束绞、绞线)→芯线绝缘 屏蔽 →成缆填充绕包→护套 铠装 工艺过程介绍: 束绞、绞线:由多根圆线或型线呈螺旋绞合成一层或多层的导线。 挤绝缘:将塑料或橡胶等高分子混合物,连续均匀的挤包在导体上的过程。 成缆 由若干根绝缘线芯或单元线组和其它元件绞合成缆芯的过程。 填充:在成缆过程中,为保证电缆圆整,有时需加填充,目的使成缆后的缆芯结实、圆整。屏蔽: A;用金属丝或非金属纤维在缆芯或绝缘层等元件上编织成网状结构的过程。 B;用铜带绕包在缆芯或绝缘层上呈螺旋状绕包。 编织层的作用: 保护电缆免受外界电场、磁场的影响 用作同轴通信电缆的外导体 用作机械强度的加强层 铠装: 通常用以防止外界的机械应力的损伤,由金属带或金属丝制成的电缆覆盖层。 铠装分类: 钢带铠装、细钢丝铠装、粗钢丝铠装 护套: 用于电缆最外层挤包一层塑料或橡胶等其它高分子混合物,以保护电缆不受外界的损伤。电线电缆型号编制方法

四年级数学上册二繁忙的工地__线和角知识归纳青岛版六三制

第二单元线和角 (1) 线段有两个端点,不能向两端无限延伸。读作:直线AB或直线BA。因此能度量。 射线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读作:线段AB或线段BA。因此不能度量。 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读作:射线AB(只有一种读法,从端点读起。)因此不能度量。 (2) 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叫做线段。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3) 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4)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或射线、或线段、或无数个角); 过两点只能画1条直线; 过三点,如果三点在一条线上,经过三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过直线外的一点只能画1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或垂线)。 (5) 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的距离,线段比曲线、折线要短。 (6)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它们是互相平行的。 (7) 当两条直线都和另一条直线平行时,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8)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9) 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10)长方形(或正方形)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 (11)点与直线的连线中,垂线段最短。 (12)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1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1度(记作1°) (13)计量角的单位是1°,度量角的工具是量角器。 (14)量角时,要先把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把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刻度线的度数,就是角的度数。 (15)角是由1个顶点、2条边组成的,它的两条边都是射线。 (16)角的大小跟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无关。 (17) 1平角=2直角 1周角=2平角=4直角 (18)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 (360°) (180°) (大于90°而小于180°) (90°) (大于0°而小于90°) (19)在钟面的整时中, 3时、9时是直角;6时是平角;12时是周角; 1时、2时、10时、11时是锐角;4时、5时、7时、8时是钝角 (20)直线、射线可以无限延长。因为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所以不可以测量,没有具体的长度。只有线段才能有具体的长度。 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用数学符号表示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如:AB∥CD。 (21)相交与垂直 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互相垂直:就是直线OA垂直于直线OB,直线OB垂直于直线OA)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说明了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必须相交,相交还要成直角。) 点到直线之间垂线段最短。 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平角:角的两边在同一直线上,(像一条直线),平角等于

九年级上科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全

九上生物知识点 一、食物体内氧化和体外燃烧之间的区别和共同点 1、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能释放热量 2、不同点:体内氧化是一个缓慢的氧化过程,能量是逐步释放的; 体外燃烧是一个剧烈的氧化过程,迅速地放出热量。 实验:测试食物能量的实验结论:花生仁(脂肪)是较好的能量来源。 热量价――每克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的产生的能量。 三大营养物质的热量价蛋白质:16.7千焦/克糖类:16.7千焦/克脂肪:37.7千焦/克 二、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作用 1、食物中的营养素主要有水、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粗纤维等7大类。 2、七大营养素的作用。 (1)糖类:①是人体细胞最重要的供能物质;②人体细胞的—种组成成分。 (2)蛋白质:①是细胞生长和修补的主要原料;②可以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部分能量;参与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3)脂肪:生物体贮存能量的物质。 (4)水:①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②各种生理活动的基础。 (5)无机盐:不能提供能量,但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6)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除维生素D外,其他维生素人体均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7)粗纤维:来源于植物性食物,由纤维素组成,不能被消化吸收,但对人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促进肠道蠕动,利于排便等。 牙齿是人取食和消化的重要器官,能切割、撕裂、捣碎和磨细食物。人的牙的总数为28颗~32颗。(1)牙的组成 牙冠——牙被牙釉质所覆盖的部分,也是发挥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

牙颈——牙冠和牙根的交界处称为牙颈。 牙根——牙被牙骨质所覆盖的部分。 (2)牙的分类 ①从成分上分: 牙本质——构成牙的主要成分。 牙骨质——牙根的表面。 牙髓腔——由牙本质围成,内有牙髓,为富有神经、血管的结缔组织。 4.21.消化系统的组成: 2.三类大分子物质最终消化产物。 ①淀粉→葡萄糖 ②蛋白质→氨基酸 ③脂肪→甘油与脂肪酸 3、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具有的特点) ①小肠很长②内壁有许多皱襞③小肠内壁有绒毛④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⑤小肠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4、七大营养素在消化道被吸收的情况: 胃:酒精和少量的水 小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维生素、无机盐 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部分维生素 5、消化分为两类: 物理性消化:牙齿――切、撕、磨(咀嚼)胃――搅拌小肠――蠕动胆汁――乳化作用 化学性消化:各种消化液中的消化酶的作用 实验:唾液淀粉酶的作用 实验方法:对照实验。 酶的特点:多样性、高效性、专一性 酶的催化条件:温度、PH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一、酶 (1)酶的概念 (2)酶的作用特点 (3)酶缺乏或不足,会导致代谢紊乱,甚至出现疾病,如白化病。 (4)活动——研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 实验成败关键有四条: 一条:制备的淀粉糨糊(将淀粉制成糨糊后很均匀,有利于与唾液淀粉酶充分混合,充分分解)必须完全冷却后才能使用,否则唾液中的淀粉酶会被高温破坏而失去活性。 二条:在取唾液前,必须漱净口。切忌从咽喉处吐取黏液,因为这里的黏液不是唾液。 三条: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在37℃恒温的水浴中进行,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酶的催化,影响实验结果。 四条:加碘液前,要先将试管冷却后再滴加碘液,温度过高会使碘液中的碘升华,影响实验效果。所以在这个实验中,温度的控制是关键所在 二、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1)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图解: (2)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过程: 探究: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影响酶催化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温度、pH等,只有在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下,淀粉酶才能使淀粉迅速水解。以下活动仅供参考。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1)假设pH可能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唾液淀粉酶在中性环境中具有较高的催化效率,过酸或过碱的环境都会影响酶的催化效率。

线与角说课稿

《线与角》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该部分内容是空间与图形复习的第一课时,可见它的基础性。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空间观念,会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认识及想法。但由于本节内容的新授是在四年级,大部分学生可能有所遗忘,所以需要通过一些观察、比较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同时,作为六年级的复习课,在讲究知识的回顾和梳理的同时,也要重视复习方法的渗透。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清楚掌握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2.知道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认识平行线、垂线及相关知识。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垂线。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角的形成,影响角的大小的因素,掌握角的分类。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并画出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复习熟练掌握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联系与区别,知道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掌握垂直、平行线的画法。知道角的分类,熟练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复习,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的网络图,获得整理复习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比较具有自我学习及思考的意识。他们掌握的知识已经比较多了。对于一些简单的知识点他们能很快的回忆起来。对于简单知识点的回顾是比较快的。但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对知识的运用还不能很好的结合一起,在复习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复习对学生来说,要求还是有些高的。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数学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遵循这一理念,整节课的教学,我始终立足在学生的基础上,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如知识梳理时,放手让学生说一说。量角、画角都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等。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入复习内容。[设计意图: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 1.游戏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那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考考你们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2.引入复习内容,板书课题。 (二)回顾与交流。 [ 设计意图:整体回顾知识, 唤起学生回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个总体的感知] 1.回顾有关线的知识 每一个环节知识点的细化,也放手让学生来说,或配合学生的说进行示范。在学生复习的基础上利用板书构建知识的网络图。 2.回顾有关角的知识。 在角的复习中,利用小的练习将知识点的复习渗透其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操作,再请个别学生来说一说,巩固旧知。 (三)巩固与练习 这一环节中,集中放了一些练习题,有结合实际生活的。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灵活的运用这些知识。最后做好总结,作为一个复习课,不仅要重视知识点的复习,还要有意识的渗透一些方法。

电工基础知识点汇总

1.电是什么? 答:有负荷存在和电荷变化的现象。电是一种和重要的能源。 2.什么叫电场? 答:带电体形成的场,能传递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3.什么叫电荷? 答:物体或构成物体的质点所带的正电或负电。 4.什么叫电位? 答:单位正电荷在某点具有的能量,叫做该点的电位。 5.:什么叫电压?它的基本单位和常用单位是什么? 答:电路中两点之间的电位差称为电压。它的基本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v,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 6.什么叫电流? 答: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的定向运动叫作电流。 7.什么叫电阻?它的基本单位和常用单位是什么? 答:电流在导体中流动时,要受到一定的阻力“这种阻力称之为导体的电阻。 它的基本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表示为?,常用的单位还有千欧(k?),兆欧(m?) 8.什么是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 答:很容易传导电流的物体称为导体。在常态下几乎不能传导电流的物体称之为绝缘体。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称之为半导体。 9.什么叫电容?它的基本单位和常用单位是什么? 答:电容器在一定电压下储存电荷能力的大小叫做电容。它的基本单位是法拉,符号为F,常用符号还有微法 (MF),微微法拉(PF),1F=10 6MF=10 12MMf(PF)。 10.什么叫电容器? 答:储存电荷和电能(电位能)的容器的电路元件。 11.什么是电感?它的基本单位和常用单位是什么? 答:在通过一定数量变化电流的情况下,线圈产生自感电势的能力,称为线圈的电感量。简称为电感。 它的常用单位为毫利,符号表示为H,常用单位还有毫亨(MH)。1H=103MH 12.电感有什么作用? 答:电感在直流电路中不起什么作用,对突变负载和交流电路起抗拒电流变化的作用。 13.什么是容抗?什么是感抗?什么是电抗?什么是阻抗?他们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答:电容在电路中对交流电所起的阻碍作用称为容抗。 电感在电路中对交流电所起的阻碍作用称为感抗。 电容和电感在电路中对交流电引起的阻碍作用总称为电抗。 电阻,电容和电感在电路中对交流电引起的阻碍作用阻抗。 他们的基本单位都是欧姆(?)。 14.什么叫电路? 答:电流在电器装置中的通路。电路通常由电源,开关,负载和直接导线四部分组成。 15.什么叫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 答:含有直流电源的电路称为直流电路。含有交流电源的电路称为交流电路。 16.什么叫电路备? 答:表示由各种元件,器件,装置组成的电流通路的备。或者说用国家规定的文字和 17.什么是发电厂? 答:是将自然界蕴藏的各种一次能源转换为电能(二次能源)的工厂。 18.电厂的类型有哪些? 答:火力发电厂;水力发电厂;热能发电厂;核能发电厂;风力发电厂;太阳能发电厂等。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 子 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的认识 (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因此: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 2 、相对原子质量:⑴ 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课题2 元 素 一、元素 1、 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2、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相对原子质量=

3、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种 4、元素的分布: 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Si、Al、Fe 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C、H、N 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O 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二、元素符号 1、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O:表示氧元素;表示 一个氧原子。 3、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 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表示2个氢原子:2H;2H:表示2个氢原子。 4、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6.N:6表示6个氮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 1、发现者: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 2、结构:7个周期16个族 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4、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素材线与角知识点_北师大版

线与角知识点 线的认识 1、 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线段;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2、 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请思考:经过两点也只能画一条射线或线段吗?) 线段 特点: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有一定长度,线段可以度量。 命名:用线段两个端点的字母作为线段的名称。 例如: 读作:线段AB 或线段BA ; 读作:线段CD 或线段DC 。 注:两点间所有的连线中,线段最短,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就是这两点间的距离。 射线 特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射线可以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射线不可度量。 命名:用射线的端点字母和射线中的一个点的字母作为射线的名称。如: 读作:射线AB 注:这条射线不能读作射线BA ,因为射线名称的第一个字母代表射线的端点。 直线 特点:直线没有端点,直线可以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直线不可度量。 命名:在直线上任意取两点,用这两点的字母作为直线的名称。例如: 读作:直线AB 或直线BA 注:由于直线、射线都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因此它们都是不可比较长短的。 相交和垂直 1、 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2、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 垂线画法: 1、 画已知直线l 的垂线。 到直线l 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垂线段A B C D A B A B P 沿着三角尺的一条边画一条过P 线,如上图。该直线与直线l 垂直A l P P l 1 l 1 l 2

、过直线l 1外点P 画旋转与角 角:过同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角。这点叫作角的顶点,两条射线叫作角的边。注:角的大小和两边的长短无关,只与两边的开合程度有关。在小学阶段应掌握:周角、平角、钝角、直角和锐角。 周角=3600 平角=1800 钝角小于1800 大于90直角=900 锐角小于900大于00 注: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 1个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1个平角=2个直角 角的度量 1、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的一份所对应的角的大小叫作1度(记作10),通常用10作为度量角的单位。 2、度量角的大小通常使用量角器。(如下图,量角器是半圆形的,有内外两圈刻度,最大的刻度是1800,内外圈对应的两个刻度之和是1800。) 先用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对准,再将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如果是量角器的外圈0刻度线与角的边对齐(如角1),在读数的时候,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外圈的刻度数就是角的大小。(角1的大小是120°)如果是量角器的内圈0刻度线与角的边对齐(如角2),在读数的时候,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内圈的刻度数就是角的大小。(角2的大小是60°) 2.用量角器画角 l 2 如上图,先用B 三角尺的一边的一边紧靠B 三角尺。 A A A 三角尺固定不动,三角尺的一边向 下移动一段距离,画出相互平行。 l 2 如上图,先用B 三角尺的一边的一边紧靠B 三角尺。 A A A 三角尺固定不动,上移动到点P ,过点顶点 边

第四章知识要点

第四章知识要点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内容。 (1)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它既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也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根本政治保证。 (2)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的经济成分为: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领导作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经济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 (3)文化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新民主主义的阶级构成和主要矛盾。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社会主义的因素又与非社会主义的因素存在着斗争,但是社会主义的因素起着决定作用,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有利的国际形势,就决定了它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在充分利用原有工业潜力和进行新的工业建设的同时,必须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第二,土地改革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

科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知识点

§4.1 食物与摄食 一、食物体内氧化和体外燃烧之间的区别和共同点 1、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能释放热量 2、不同点:体内氧化是一个缓慢的氧化过程,能量是逐步释放的; 体外燃烧是一个剧烈的氧化过程,迅速地放出热量。 实验:测试食物能量的实验结论:花生仁(脂肪)是较好的能量来源。 热量价――每克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的产生的能量。 三大营养物质的热量价蛋白质:16.7千焦/克糖类:16.7千焦/克脂肪:37.7千焦/克 二、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作用 1、食物中的营养素主要有水、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粗纤维等7大类。 2、七大营养素的作用。 (1)糖类:①是人体细胞最重要的供能物质;②人体细胞的—种组成成分。 (2)蛋白质:①是细胞生长和修补的主要原料;②可以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部分能量; ③参与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3)脂肪:生物体贮存能量的物质。 (4)水:①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②各种生理活动的基础。 (5)无机盐:不能提供能量,但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6)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除维生素D外,其他维生素人体 均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7)粗纤维:来源于植物性食物,由纤维素组成,不能被消化吸收,但对人体有非常重要的作 用。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促进肠道蠕动,利于排便等。 常见维生素的名称、来源和缺乏症(供参考) 小结: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素的种类及数量都不相同,几乎没有一种食物同时含有7类营养素。 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更要注意营养的搭配。 §4.2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1、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和消化腺。食物在由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作用下消化。 消化道依次包括:口、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胰腺。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唾液腺:分泌唾液,流入口腔; ④胃腺:分泌胃液,进入胃; 肝脏:分泌胆汁,暂存胆囊,流入小肠中促进脂肪的消化,胆汁不含消化酶; 肠腺:分泌肠液,进入小肠; 胰腺:分泌胰液,进入小肠。 2、三类大分子物质最终消化产物。 淀粉→葡萄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蛋白质→氨基酸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脂肪 →甘油与脂肪酸 3、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具有的特点) ①小肠很长,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内壁有许多皱襞,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小肠内壁有绒毛, ④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小肠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4、七大营养素在消化道被吸收的情况:

电源滤波器基本知识

术语定义 1. 额定电压 EMI滤波器用在指定电源频率的工作电压(中国:250V, 50Hz,欧洲:230V, 50Hz;美国:115V, 60Hz) 2. 额定电流 在额定电压和指定温度条件下(常为环境温度40C), EMI滤波器所允许的最大连续工作电流(Imax)。在其他环境温度下的最大允许工作电流是环境温度的函数,可用如下公式得出: 3. 试验电压 在EMI滤波器的指定端子之间和规定时间内施加的电压。试验电压分为两种,一种是加载在电源(或负载)端子之间,称为线-线试验电压;另一种是加载在电源(或负载)任一端与接地端(或滤波器金属外壳)之间,称为线-地试验电压。4. 泄漏电流 EMI滤波器加载额定电压后,断开滤波器的接地端与电源安全地线的条件下,测得接地端到电源(或负载)任一端间的电流,该值直接与接地电容的容量有关,可由如下公式得出: 其中 F为工作频率, C为接地电容的容量, V为线-地电压 5. 插入损耗 是衡量滤波器效果的指标。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EMI滤波器对干扰信号的衰减能力。它用滤波器插入前信号源直接传送给负载的功率和插入后传送给负载的功率的对数来描述。在50Q系统内测试时,可用下式来表示: IL=20Lg(E0/E1) 其中,IL- 插入损耗(单位:dB) EO-负载直接接到信号源上的电压 E1-插入滤波器后负载上的电压

6. 气候等级指EMI滤波器的工作环境等级,按IEC规定应按以下方式标注: XX/XXX/XX 前 2 位数字代表滤波器的最低工作温度中间数字代表滤波器的最高工作温度后 2 位数字代表质量认定时在规定稳态湿热条件下的试验天数 7. 绝缘电阻 绝缘电阻是指滤波器相线,中线对地之间的阻值。通常用专用绝缘电阻表测试。 8. 电磁干扰(EMI) 电磁干扰经常与无线电频率干扰(RFI )交替使用。从技术上来说,EMI指的是能量形式(电磁),然而RFI指的是噪声频率的范围。滤波器用以消除EMI和RFI 中的多余电磁能。 9. 频率范围 电磁能量的频率带宽常用赫兹(Hz,每秒循环次数),千赫(KHz,每秒循环千次数)表示。电源滤波器的典型频率范围在150kHz to 30MHz (超过30MHz即为辐射)10. 阻抗失配 为了达到更好的滤波效果,要使滤波器与它的源阻抗和负载阻抗失配。如图所示。 11. 工作频率 电源滤波器的工作频率标称值为50/60Hz(中国、欧洲等为50Hz;北美为60Hz)。然而,电源滤波器在直流或400Hz的情况下工作,并不会损害其效力。 二、滤波器的作用 1. 什么是射频干扰(RFI)? RFI 是指产生在无线电通讯时,所用频率范围内的一种多余的电磁能。传导现象的频率范围介于10kHz到30MHN间;辐射现象的频率范围介于30MHz到1GHz间。 2. 为何要关注RFI? 之所以必须考虑RFI,基于两点原因:(1)他们的产品必须在其工作环境下正常运行,然而该工作环境常常伴随有严重的R F I。(2)他们的产品不能辐射RFI,以确保不干扰对健康及安全都至关重要的射频(RF)通讯。法律已对可靠的RF 通讯做出了规定,以确保电子设备的RFI 控制。 3. 什么是RFI 的传播模式?

电源基础知识(电源的基本电路)

六、电源的基本电路 6.1 电源的工作原理 电源是一个转换设备,把高压的交流电(220V)转换成电脑可以直接使用的低压直流电。 电源工作的流程:当市电进入电源后,先经过扼流线圈和电容滤波去除高频杂波和干扰信号,然后经过整流和滤波得到高压直流电。接着通过开关电路把直流电转为高频脉动直流电,再送高频开关变压器降压。然后滤除高频交流部分,这样最后输出供电脑使用相对纯净的低压直流电。 电源内部的电路,按照功能,可以划分为几个大的模块。以下分别说明。 6.2 EMI 滤波电路ATX 电源的EMI 滤波部分主要是为 了滤除外界的突发脉冲和高频干扰,同时将其自身 产生的电磁辐射削减到最低。 较好的电源其EMI 部分通常采用两部分,一部分在公座上加了一块EMI 小板,另一部

分则做在PCB 板上。 6.3 PFC 电路 被动式PFC一般采用电感补偿方法使交流输入的基波电流与电压之间相位差减小来提高功率因数,被动式PFC 包括静音式被动PFC 和非静音式被动PFC。静音型被动PFC 相比非静音型被动PFC,无论是成本上还是制造工艺上要求都比较高。这里还要说明的是,PFC 会产生噪声的原因。从原理上讲,在对电流和电压补偿的过程中,始终进行着充放电的过程,因而产生了磁性,最终会和周边的金属元件产生震动进而发出噪音。静音型PFC 相当于两个非静音型PFC 的叠加,达到震动互相抵消的目的。但是,在消除噪音的手段中,安装是否得当也是对静音效果影响较大的因素。被动式PFC 的功率因数只能达到0.7~0.8。

主动PFC 电路与被动PFC 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由于采用了高集成度的控制器IC,使得采用主动PFC 的电源的适应电压可以宽至90~270V,并且能够达到0.99 以上的线路功率因数。 同时,控制器IC 具有辅助电源的作用,可以取代普通ATX 电源中的一个待机变压器,因此,采用主动PFC 的电源,可以只有两个变压器——开关变压器和驱动变压器,如图。 采用控制器IC 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输出的纹波非常小,因此可以使用容量较小的高压滤

电源线基础知识

一、线材分类 1.3:CCC (国标)线种主要有:52(RVV )、53(RVV )等。 1.4:PSE (日本)线种主要有:VFF 、VCTF 、VCTFK 等。 1.5:SAA 及其它一些小区域的标准线和非标线。 2、依结构:2.1:单绝缘线(只有一层绝缘体的线)如:SPT-1、1007等。 2.2:被覆线(有二层或二层以上绝缘体的线)。如:SJT 、HO3VVH2-F 、1185等。 3、依电气性能: 3.1:电线、电缆:SVT 、SPT-1、HO3VVH2-F 等。 电源线基础知识 1.2:VDE (德国)(?VE 、CEBEC 、 KEMA-KEUR 3.2:电子线:1007、1015、2468、1185等。 内容分四个部分:线材、插头、认证及材料成本核算。 第一部分:线材 线种主要有:HO3VVH2-F 、HO3VV-F 、HO5VVH2-F 、HO5VV-F 等; 1、依安规:1.1:UL/CUL (CSA )(美,加):主要线种有:SPT-1、SPT-2、SVT 、 SJT 、1007、1015、2468、等

(电线、电缆,电子线都有遮蔽线。遮蔽线的作用主要是抗干扰、分铝箔、铜箔、编织、缠绕等。)二、线材的构造 线材主要由导体和绝缘体两大部分构成。 1、导体 1.1:导体材料:铜、铝、铁、银、金、光纤等;其中铜材的使用最广,且电源线主要以软退火铜线为主。 铜线又分为裸铜线(AS),镀锡铜线(TS)。 1.2:导体结构:分组合导体和单支导体(导体的直径依据各安规的要求不同有不同要求)。 1.3:导体电阻:UL/CUL标准:20℃长1m。裁面积1mm2的软铜标准电阻为0.017241?。 VDE/CCC标准:20℃长1m。裁面积1mm2的软铜标准电阻为0.0195?。 2、绝缘体 2.1:绝缘体材料:纸、棉、漆、塑料、橡胶、云母等;其中塑料在电线中使用最广。 塑料主要有PVC(聚氯乙烯)、 PE(聚乙烯)、PP(聚丙烯)等。 2.2:绝缘电阻:UL/CULF规定线材绝缘体的最低绝缘电阻为:20℃,500VDC,2.5M?/1KFT。 VDE/CCC则规定了各种不同线种在70℃,80-500VDC下的最小电阻。 ( UL/CUL与VDE/CCC标准中对绝缘电阻的测试方式不同。)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一、光源 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自然光源:太阳、星星、萤火虫、灯笼鱼等. 人造光源:火把、电灯、蜡烛等. 二、光的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透明、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由发光物体本身决定. 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小孔成像规律:当物距大于像距时,成缩小的像 当物距等于像距时,成等大的像 当物距小于像距时,成放大的像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 (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 (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我们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

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三、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c; (水中是真空的3/4,玻璃中是真空的2/3) 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距离)单位; 1光年≈9.4608×1015m≈9.4608×1012km;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 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四、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当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 注意: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人的眼睛是一个光线接收器

最新数学必修2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圆与方程知识点总结 4.1.1 圆的标准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C :2 2 2 ()()x a y b r -+-= 圆心为C(a,b),半径为r 的圆的方程 2、点00(,)M x y 与圆C :2 2 2 ()()x a y b r -+-=的关系的判断方法: 4.1.2 圆的一般方程 1、方程02 2 =++++F Ey Dx y x ○ 1、当042 2>F E D -+时,方程022=++++F Ey Dx y x 为圆的一般方程,其中圆心为??? ? ?--2,2E D ,半径长为F E D 4212 2-+,即4422222 2F E D E y D x -+= ?? ? ??++??? ??+ ○ 2、当042 2=-+F E D 时,方程022=++++F Ey Dx y x 表示点??? ? ?--2,2E D ○ 3、当042 2<F E D -+时,方程022=++++F Ey Dx y x 无解,不表示任何图形。 2、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 (1)①2 x 和2 y 的系数相同,不等于0. ②没有xy 这样的二次项. (2)圆的一般方程中有三个特定的系数D 、E 、F ,因之只要求出这三个系数,圆的方程就确定了. (3)与圆的标准方程相比较,它是一种特殊的二元二次方程,代数特征明显,圆的标准方程则指出了圆心坐标与半径大小,几何特征较明显。 补充:已知直径两端点的圆的方程公式推导: 以()()2211,,x y x B y A ,为直径的两端点的圆的方程是()()()()02121=--+--y y y y x x x x

4.2.1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几何法:直线0y x =++C B A l :,圆心C :022=++++F Ey Dx y x ,圆心C 到直线l 的距离d 。 代数法:直线0 y x =++C B A l :,圆心C :022=++++F Ey Dx y x ,两方程联立,消去x 或者y ,得到关于y 或者x 的一元二次方程,其判别式△ 4.2.2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两圆的位置关系. 设两圆的连心线长为21C C ,则判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1)当2121r r C C +>时,圆1C 与圆2C 相离; (2)当2121r r C C +=时,圆1C 与圆2C 外切; (3)当<-||21r r 2121r r C C +<时,圆1C 与圆2C 相交; (4)当||2121r r C C -=时,圆1C 与圆2C 内切; (5)当||2121r r C C -<时,圆1C 与圆2C 内含; 4.2.3 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1、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步骤: 第一步: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第三步:将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4.3.1空间直角坐标系 1、点M 对应着唯一确定的有序实数组),,(z y x 2、有序实数组),,(z y x ,对应着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一点

电源线知识

线材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线材的定义和术语、规格命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包装、标志等; 2 引用文件 GB520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标准》 3 定义和术语 3.1 线材 包括RV90、UL1007、UL1015、UL3173、UL2464……等所有可以导电的物料; 3.2 耐温 线材长期稳定工作时能承受的最高温度; 3.3 耐压 线材长期稳定工作时能承受的最高电压; 3.4 线径 即表示线材线芯大小的参数; 4 规格命名 4.1 RV90线的命名 RV90 0.75 mm2 单位(平方毫米) 线径大小参数(数值越大线径越大) 电源线类型 例如:RV90 0.5mm2、RV90 1.0mm2、RV90 6.0mm2 4.2 UL1007、UL1015、UL1061、UL3173、UL3122、UL3135、UL3266、UL3074、UL3478等单线的命名 UL1007 AWG 22 线号大小参数(数值越大线径越小) 线号单位 电源线类型(如1007、1015……) 4.3 UL2464、UL2854等多芯线线的命名

UL2464 AWG 26 8芯(带地线) 表示带屏蔽地线(缺省表示不含此线) 线芯数量(指带绝缘皮的线芯) 线号大小参数(数值越大线径越小) 线号单位 电源线类型(如2464、2854) 4.4 多芯线颜色要求 1红 2黑 3橙 4棕 5黄 6白 7灰 8紫 9蓝 10紫/白11粉红 12浅蓝 13红/白14黑/白 15红/黑 16黄/黑 17蓝/白18蓝/黑 19紫/黑 20灰/黑; 比如:2芯线的颜色为(1红 2黑),6芯线颜色为(1红 2黑 3橙 4棕 5黄 6白); 4.5特殊多芯线要求 UL2464 AWG26 3芯带铝箔和UL2854 AWG26 3芯带铝箔线色比较特殊,均为(1红 2黑 3绿),UL2464 AWG26 4芯带铝箔为(1红 2黑 3绿 4白)和(1红 2黑 3橙 4棕)两种,外径分别为4.0±0.1mm和4.2±0.2mm。 4.6印字颜色要求 建议黑色、蓝色线的印字为白色,其它颜色线的印字为黑色,但暂不做强制性要求。 4.7绝缘皮组合颜色要求 如果绝缘皮是组合颜色(例如紫/白、红/白、黄/绿等),则两种颜色比例不超过3:7。 5.各种线材特性 5.1 RV90 5.1.1认证 3C认证(4.0和6.0mm2为227 IEC 02,其余为227 IEC 08) 5.1.2产品构造和典型性能参数 聚氯乙烯绝缘,0.5-2.5mm2耐温90℃,耐压为300/500V;4.0和6.0mm2耐温70℃,耐压为450/750V 铜丝直径公差为±0.004mm,未标注外径公差为±0.1mm 5.1.3 绝缘老化实验 5.1.3.1 老化条件:温度:135℃±2℃,试验时间:240h。(其中4.0mm2和 6.0mm2为温度:80℃±2℃,试验时间:168h。)5.1.3.2老化前后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老化前抗拉强度应≥15MPa,断裂伸长率应≥150%; 空气老化后抗拉强度变化率≤±25%,断裂伸长率变化率应≤±25%,抗拉强度应≥15MPa,断裂伸长率应≥150%。

语言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胡壮麟版

Chapter 4 4.1 syntactic(句法的)relations 4.1.1 positional relation(位置关系) For language to fulfill its communicative function, it must have a way to mark the grammatical roles of the various phrase that can occur in a clause. Positional relation or word order refers to the sequential(有序的)arrangement of words in a language. Positional relation are a manifestation(表现)of one aspect of syntagmatic relations Word order is among the three basic ways (word order genetic and classification) to classify language words. Six possible types of language SVO VSO SOV OVS VOS English is SVO. 4.1.2 relation of substitutability(可代替性) Firstly relation of substitutability refers to classes or sets of words substitutable of each other grammatically in sentence with the same structure. Secondly it refers to groups of more than one word which may be jointly substitutable grammatically for a single word of a particular set. This is what Saussure called associative(联想的)relations or in Hjemslev’s paradigmatic(纵聚性的) relation. 4.1.3 relation of co-occurrence(共现) Means words of different sets of clauses may permit pr require the occurrence of a word of another set or class to from a sentence or a particular part of a sentence. Thus relations of co-occurrence partly belong to syntagmatic rations partly to paradigmatic relations. 4.2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 and its constituents 4.2.1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 Any syntactic string of words ranging from sentences over phrases structures to certain complex lexemes(词位) 4.2.2 immediate constituents(直接成分) Constituent is a part of a larger linguistic unit. Several constituents together form a construction: S NP VP De t N V NP De t N The girl ate the apple This is tree diagram. 在句子结构分析中,成分用来指任何语言单位,而该单位又是更大语言单位的一部分,如在The girl ate the apple 本身的(A)the boy(B) ate the apple (C)都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