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竹韵——看唐诗中竹之意象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竹”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竹”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竹”意象作者:张波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01期阅读过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关咏竹或诗词中涉及“竹”意象的的读者,大抵会注意到其对“竹”意象叙述,多写竹的正直、高洁、坚韧等品格,或于竹前月下饮酒作诗、或与竹影清风共享隐逸乐趣。

在这种有趣叙述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寓意?儒家文人通过这样的叙述,试图向读者传达怎样的一种价值观?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分析,揭示出它所隐含的观念。

正如许多学者注意到的,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以文人为社会精英的文官制社会。

在正统的文人阶层中,多数信奉的是儒家积极用世、建功立业人生观念。

在传统的儒家文化里,文人的价值实现并不表现于个人享乐的方面,而是表现于社会的、利他的方面。

正如孔子所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在孔子看来,通过“立人”与“达人”来实现“立己”与“达己”,是人类不同于鸟兽的主要标志。

人通常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而是与社会及周围人群的相互关系中给自己作价值定位的。

中国是个诗歌国度,诗词歌赋这些经典文学样式成为中国传统儒家文人建构价值观的载体。

孔子的“诗言志”,白居易的“歌诗合为时而作”的言说,无不是传统儒家文人经时用世的具体体现。

中国传统儒家文人在诗歌的国度中阐释着、歌哭着自己的人生观念和理想。

唐代诗人李贺的《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一: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作为文人士夫的李贺,在青山碧水,茂林修竹的家乡昌谷,写了不少咏竹的诗句,以寄托自己的经时用世的理想:笋壳初落,露出绿玉般的新竿,那母竹原是高耸入云的奇材。

若是容竹笋尽情长大,那一定可以远别泥土了。

李贺完全是借竹自比,希望自己能够致身通显,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

爱竹如命的郑板桥在潍县衙门的屋舍中,听到萧萧的竹声,即刻想到的是民间的疾苦,推己及人,“为生民请命”的儒家积极用世思想昭然若揭: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古代诗歌中竹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竹的意象

.
. 竹:竹为高大、生长迅速的植物。

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
倍受中国人民喜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

中国古今文人墨客,嗜竹咏竹者众多。

竹子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

诗人借竹言志,托竹寓情,蕴藏着深邃的哲理。

举例:
1.“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苏轼《绿竹筠》),表达了文人士大夫清高脱俗的雅趣。

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高度赞扬了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
3.“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来扶持,明年更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清•郑板桥《新竹》),歌颂了竹子敬老爱幼、世代相传的美德。

4.“自是子猷偏爱尔,虚心高节雪霜中”(刘兼《新竹》)表现竹子高风亮节
5.“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荫待我归”(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表现了忠诚。

古诗词中的竹子意象

古诗词中的竹子意象

古诗词中的竹子意象.txt
古诗词中的竹子意象
竹子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之一,它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象征意义。

本文将探讨古诗词中竹子的意象,并分析其特点与内涵。

一、坚韧不屈的品质
竹子生长在崇山峻岭中,经受着风雨的洗礼,却能屹立不倒。

这种坚韧不屈的品质常常被用来喻指人们顽强不屈的精神。

例如,孟浩然的《登科后》中就写道:“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通过将竹子的坚韧与自己的精神融为一体,歌颂了自立自强的品质。

二、清雅洁净的气质
竹子生长在清凉的山水环境中,它的清雅洁净的品质常常被用来形容处世不污秽的人。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中的竹
子被描绘成一片青翠的原野,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这种纯洁、清雅的气质常常仿佛与高尚的人格相互呼应。

三、谦逊自持的人生态度
竹子虽然矗立在山水间,但其茂盛的叶茎却总是微微低垂。


种谦逊自持的态度常常被赋予在人们身上,用来讲述一个人的人生
态度。

诗人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卧别舟中作》中就写道:“野旷
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中的竹子被描绘成抵挡狂风大浪的形象,同时又展现出谦逊自持的精神。

综上所述,竹子作为中国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之一,通过其
坚韧不屈的品质、清雅洁净的气质和谦逊自持的人生态度,传达出
了高尚、纯洁、自强不息的品质。

在古代文人的笔下,竹子成为了
一种寄托情感和人生哲理的载体。

古典诗词中竹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竹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竹的意象古典诗词中竹的意象一、象征高风亮节的品德朱淑真《咏直竹》劲直忠臣节,孤高烈女心。

四时同一色,霜雪不能侵。

刘孝先《赋竹》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二、表现谦虚的品格薛涛《酬人雨后玩竹》春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

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

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三、赞扬坚忍不拔的毅力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吴镇《野竹》虚心报节山之阿,清风白月聊婆娑。

寒梢千尺将如何,渭川淇澳风烟多。

四、表现气冲云霄的志气高适《酬马八效古见赠》深崖无绿竹,秀色徒氛氲。

时代种桃李,无人顾此君。

奈何冰雪操,尚与蒿莱群。

愿托灵仙子,一声吹入云。

曾巩《南轩竹》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

五、表现勃勃生机和昂扬的气概李贺《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三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脉生。

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

郑板桥《题画》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六、颂扬顽强的生命力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七、表现闲适隐逸的君子之风杜牧《题刘秀才新竹》数茎幽玉色,晓夕翠烟分。

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渐笼当槛日,欲碍入帘云。

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

罗隐《竹》篱外清阴接药阑,晓风交戛碧琅玕。

子猷死后知音少,粉节霜筠谩岁寒。

八、象征爱情忠贞的湘妃竹李商隐《湘江竹》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

刘长卿《斑竹》苍梧千载后,斑竹对湘沅。

欲识湘妃怨,枝枝满泪痕。

略论唐诗中的“竹”意象

略论唐诗中的“竹”意象

[作者简介]高宇璇(1996-),女,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略论唐诗中的“竹”意象高宇璇(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广东深圳518060)[摘 要]竹在唐诗中的形象是多元立体的,作为自然景物出现时常与禅宗、隐士文化紧密联系,作为人格化意象存在时又与闺怨、气节密不可分,竹经历了从自然景物到人格化意象的演变,唐代诗人的际遇与创作促成了竹形象的演变。

[关键词]竹;形象;自然;拟人[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5823(2020)07 0001 03 [收稿日期]2020-03-02 一、引言松、竹、梅并称为“岁寒三友”,又称“花中四君子”[1]61。

古往今来,竹因其中通外直、高大挺秀的外型而备受骚客文人的青睐,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甚至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一个符号,它四季常青是生命顽强的体现,空心的结构代表着中国古代文人虚怀若谷的处世态度,生而有节又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对高风亮节的精神追求。

虽说竹子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它备受人们的欣赏,但从诗骚时以竹起兴到宋代竹成为文化符号,从自然物象到人格化意象的建立经历了较长的过程。

唐代经济繁荣,思想环境活跃,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达到高峰,《全唐诗》[2]4共收录唐代诗人二千五百二十九人的诗作四万二千八百六三首,共计九百卷。

其中内容涉及“竹”字的有三千零三十四首,以“竹”入诗题的有三百零三首,纵向比较高于前朝。

结合图1所示,唐代诗人对竹的创作热情高涨,横向高于梅、兰、菊、松,因此分析整理竹在唐诗中的形象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及竹的文化意蕴均有裨益。

图1 《全唐诗》中“四君子”统计图唐诗中竹的形象是丰富多元的,它是客观的自然的,也是主观的被赋予人格化的,笔者将在下文进行详细分类说明。

二、自然之竹竹四季常青、群栽于深山的自然特点使它和文人有与生俱来的缘分,唐诗中出现的大量竹诗并非是以竹为单一吟咏对象,竹常常与其他意象一同组成意象群,共同构建出文人心目中的山居岁月图和精神禅床。

竹韵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手抄报内容

竹韵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手抄报内容

竹韵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手抄报内容竹韵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手抄报内容手抄报,是指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以纸为载体、以手抄形式发布新闻信息的报纸,是报纸的原形,又称手抄新闻。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竹韵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手抄报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竹:竹子挺拔清季、枝叶婆娑、虚心有节、风韵独具,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争相诵咏,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数以万记。

我国第一部诗词总集《诗经》中就有大量咏竹诗,如"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经小雅斯干》),这是一首叙述周王室落成的诗,其宫室选址,其溪涧流水清清,终南山林木幽幽,绿主繁茂青松苍翠,歌颂了优美的竹林风光。

唐代大诗人杜甫"平地憩息地,必种树竿竹",春季出笋时,诗人为防止客人可能践踏竹苗,甚至闭口谢客,"无数春笋满林花,柴门密掩断人行,会须成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宋代苏轼在《绿竹筠》中咏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表达了文人士大夫清高脱俗的雅趣。

清代郑板桥一生咏竹车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高度赞扬的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来扶持,明年更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歌颂了竹子敬老爱幼、世代相传的美德。

竹文化是我国的传统现象,竹子虚心、有节、挺拔凌云的形态特征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审美意识相契合,成为"清高、气节、坚贞"的象征。

韵:“韵”即“韵律”、“韵味”。

因此:“竹韵”即代表具有“清高、气节、坚贞、虚心”气质的韵味意境。

竹韵征文1家乡多毛竹,有些地方遍山遍岭都是竹子,远远望去,如一片竹海,风起时碧波涌动,浪涛云天;走进竹林,千杆万杆排阵挺立,不卑不亢。

每一杆都通直翠圆,节节逐高,无尘无染,洁净虚心,随杆仰望,冲天达霄,气宇轩昂。

唐诗里竹子造景的意象组合及意境创造

唐诗里竹子造景的意象组合及意境创造

唐诗里竹子造景的意象组合及意境创造[摘要]唐诗里有大量的诗歌写到竹,创造了多样的意境感受。

在唐诗里,竹常与泉水、少径、风、寺庙、人等组合,勾画出幽静恬然、淡泊宁静的意境。

竹在唐诗里备受尊敬,被赋予了多样含义,它作为重要意象,丰富了唐诗与意境,对唐诗及后来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标签:唐诗;竹;造景,意象;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诗歌创作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任何诗歌创作几乎都离不开意象的选取和意境的创造。

这二者是何定义呢?文艺理论大家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教程》一书中对二者作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

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

”可见,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

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

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

竹子作为中国诗歌史上重要的描写意象,大量存在于唐代诗歌中,构成了独特的竹类意境。

唐代写到竹的诗歌中单纯地写景的不多,其中一首张文姬《池上竹》:“此君临此池,枝低水相近。

碧色绿波中,日日流不尽。

”诗中显然并没有深刻的内涵,若含有生命生生不息之义,似乎也很模糊,虽然写出了竹与水的和谐之美’但因为它蕴含的意味显然不够深远,显得意境不足。

唐诗中以“竹”为意象构造耐人寻味的意境的诗歌中多是“竹”与其他意象组合创造出来的,诗人往往融情于景,将主观感受赋以客观的“竹”景,使其具有了多重意义,而使得意境更加耐人琢磨。

纵观唐诗,其间多有竹与泉、竹径、竹与风、竹与寺庙、竹与人这样的意象组合,构成了多样的意境感受。

一、竹与泉云间树色千花满,竹里泉声百道飞。

——沈佺期《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松间鸣好鸟,竹下流清泉。

——张九龄《冬中至玉泉山寺属穷阴冰闭崖谷无色及仲春行县有此作》沈佺期此诗是在和春时节与太平公主游南庄时所作,全诗词句靡丽,锦绣成文,尤其“云间树色千花满,竹里泉声百道飞”两句中“千”与“百”写出了宏大的气势,竹里泉声如百箭争发,飞出了飘逸洒脱之美。

唐诗宋词中有关竹子的意境

唐诗宋词中有关竹子的意境

唐诗宋词中有关竹子的意境摘要唐诗宋词里有大量的诗歌写到竹,创造了多样的意境感受。

在唐诗宋词里,竹常与泉水、少径、风、寺庙、人等组合,勾画出幽静恬然、淡泊宁静的意境。

竹子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质体,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诸多园囿,并凝聚于精神文化之中,加之文化传统理念的审美观照,就构建了独具魅力的中国传统“竹子情结”。

竹在唐诗宋词里备受钟情,被斌予了多样含义,它作为重要意象,丰富了唐诗宋词与意境,对唐诗宋词及后来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唐诗宋词,竹,意象,意境目录摘要 (I)引言 (1)1“竹子情结”的文化孕含 (2)2唐诗宋词里竹子的意境美 (4)2.1有节与虚心 (4)2.2凌寒与平安 (4)2.4竹诗画的文化外延 (5)3唐诗宋词里竹子的意象组合及意境创造 (6)3.1竹与泉 (6)3.2竹径 (7)3.2竹与风 (7)3.3竹与寺庙 (8)3.4竹与人 (8)4结论 (10)4.1秀逸之竹 (10)4.2无奈之竹 (10)参考文献 (11)引言在华夏文明的演进历程中,竹不仅仅文化、宗教、艺术、伦理等领域,并承传着中华民族的人格理想、宗教理念和审美情愫。

由此,竹子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质体,确已渗透到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生活的诸多园囿,并凝聚于精神文化之中,加之文化传统理念的是生产和生活诸多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用具,而且渗透到审美观照,从而建构了独具魅力的中国传统“竹子情结”。

大学生论文网/1“竹子情结”的文化孕含中国是举世公认的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和分布中心。

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华夏文化是“竹的文化”;英国李约瑟博士也认为中国的文明是“竹子的文明”。

竹子因青翠挺拔、奇姿出众、傲雪凌霜、四时长茂而倍受国人的称颂,并被赋予坚忍不拔、虚心硬节、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

在人类历史演进中,竹子与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增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色彩,幻化为别具一格的中国传统竹子文化。

可以说,“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

竹韵竹雅伴竹香——论唐诗宋词中的“竹”意象

竹韵竹雅伴竹香——论唐诗宋词中的“竹”意象

竹韵竹雅伴竹香——论唐诗宋词中的“竹”意象原文转自竹韵竹雅伴竹香——论唐诗宋词中的“竹”意象摘要“竹”的意象是诗人丰富各异的性情的外化。

在唐诗宋词中,“竹”被给予了多重内涵。

有出生精神的闲散高傲和入世精神的豪云壮志,结称出身抒发感情;有坚毅不拔和高洁谦逊等道德质量,这是一种赞誉更是一种神往。

同时,竹的意象其实不是独自出现的,当它与其余的意象组合在一同时,常常又会演变为此外的象征符号。

除此以外,爱情、活力、自然等意义都能“竹”上找到适合的归宿。

经过举例和对照更好地领悟“竹”这一意象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词出生入世质量托物言志意象组合自古以来,国人把竹和梅、兰、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又把竹和松、梅同列为“岁寒三友”,可见竹在炎黄后代的心目中地位非同一般。

打开《全唐诗》和《全宋词》,随地可见竹的留痕。

悠悠竹韵,千古情思,几处幽雅,几许情思。

唐诗宋词中的竹,已不再不过不过一个简单的客观实物,而是作者寄情言志的完盛情象。

一、出生入世,闲散壮志竹林幽幽,安静文雅。

满眼葱绿是隔挡滔滔红尘的最正确屏障,其清冷安逸与洒脱超然曾使多少“穷则独善其身”的高人隐士流连此中。

魏晋时代的嵇康、阮籍等七人不满现实,常聚竹林,吟诗作赋,人称“竹林七贤”,成就了一段文坛美谈。

唐朝诗人王维身居官位,却向来过着半仕半隐的生活。

他常在景色优美的辋川别业和南别业与裴迪等挚友及一些僧道交往。

其名作《竹里馆》便表现出了诗人超然物外、潇洒绝尘的情怀:“独坐幽篁里,抚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幽静竹林,正合萧散尘外的心境;琴啸和鸣,恰适漠然无物的情怀。

除了洒在身上的月光,谁也不知竹林深处还有一个徜徉世外的诗人。

宋有名词人辛弃疾现存词626首(所《稼轩词编年长篇笺注》所校勘和收录辛词的总数),辛词中出现竹意象的词作有54 首,占到辛词总数的约十分之一。

【1】可见其对“竹”的喜欢。

在其《点绛唇》(身后功名)中写道:“竹外僧归,路指霜钟寺。

【诗词意象】竹——气节,积极向上的品格

【诗词意象】竹——气节,积极向上的品格

【诗词意象】竹——气节,积极向上的品格竹
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气节,积极向上,“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

白居易《养竹记》中,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

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古典诗词中竹子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竹子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竹子的意象古典诗词中竹子的意象言情控 2017-10-19 12:04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郑燮《新竹》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王庭筠《绝句·竹影和诗瘦》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掩柴扉,谢他梅竹伴我冷书斋。

——沈自晋《玉芙蓉·雨窗小咏》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吴均《山中杂诗》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李煜《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夜雪》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李峤《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郑谷《鹧鸪》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四》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

——陆容《满江红·咏竹》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史达祖《留春令·咏梅花》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欧阳修《戏答元珍》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王维《山居即事》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杨万里《夏夜追凉》夜深风竹敲秋韵。

万叶千声皆是恨。

——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范成大《喜晴》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竹”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竹”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竹”意象阅读过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关咏竹或诗词中涉及“竹”意象的的读者,大抵会注意到其对“竹”意象叙述,多写竹的正直、高洁、坚韧等品格,或于竹前月下饮酒作诗、或与竹影清风共享隐逸乐趣。

在这种有趣叙述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寓意?儒家文人通过这样的叙述,试图向读者传达怎样的一种价值观?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分析,揭示出它所隐含的观念。

正如许多学者注意到的,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以文人为社会精英的文官制社会。

在正统的文人阶层中,多数信奉的是儒家积极用世、建功立业人生观念。

在传统的儒家文化里,文人的价值实现并不表现于个人享乐的方面,而是表现于社会的、利他的方面。

正如孔子所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在孔子看来,通过“立人”与“达人”来实现“立己”与“达己”,是人类不同于鸟兽的主要标志。

人通常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而是与社会及周围人群的相互关系中给自己作价值定位的。

中国是个诗歌国度,诗词歌赋这些经典文学样式成为中国传统儒家文人建构价值观的载体。

孔子的“诗言志”,白居易的“歌诗合为时而作”的言说,无不是传统儒家文人经时用世的具体体现。

中国传统儒家文人在诗歌的国度中阐释着、歌哭着自己的人生观念和理想。

唐代诗人李贺的《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一: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作为文人士夫的李贺,在青山碧水,茂林修竹的家乡昌谷,写了不少咏竹的诗句,以寄托自己的经时用世的理想:笋壳初落,露出绿玉般的新竿,那母竹原是高耸入云的奇材。

若是容竹笋尽情长大,那一定可以远别泥土了。

李贺完全是借竹自比,希望自己能够致身通显,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

爱竹如命的郑板桥在潍县衙门的屋舍中,听到萧萧的竹声,即刻想到的是民间的疾苦,推己及人,“为生民请命”的儒家积极用世思想昭然若揭: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不论是唐代的李贺,还是清时的郑板桥,他们的咏竹诗中的“竹”意象,显然继承了儒家所倡导的“达则兼济天下”的行为准则。

以竹子为意象的诗歌并且诗中带竹字

以竹子为意象的诗歌并且诗中带竹字

《竹韵诗篇:以竹子为意象的诗歌探析》导言竹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深受我国古代文人的喜爱。

从古诗词到现代诗歌,笔墨纸砚间,竹子的身影总是隐隐约约地显现出来。

本文将从竹子的意象入手,探讨以竹子为主题的诗歌,旨在洞悉诗人的心灵和情感,以及竹子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一、竹子在我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1.1 竹子的具体形象及特点竹子,是我国文化中常见的植物之一,其挺拔的身姿、细长的枝叶、清新的气息,给人以高洁、纯洁、坚韧的形象。

如《竹石》中“飘然直上,千尺之岩”的描写,展现了竹子的挺拔和顽强。

1.2 竹子在我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竹子在我国文化中常被赋予高洁不染、韧性坚韧、临危不惧等美好的象征意义。

这些特质不仅体现了我国传统美德,也成为诗人笔下的灵感来源。

二、以竹子为意象的古代诗词2.1 从古诗的文本中解读竹子的美好意象《深山挂疏雨,幽人倚细竹》这句诗以竹子为意象,描述了深山清幽、幽人清瘦的美丽画面。

2.2 解读古代诗词中的竹子意象古代诗词中的竹子意象多以清新、高洁、坚韧为主,诗人通过竹子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和人生观。

比如《竹枝词》中“凌波不过五十尺,青青翠竹,和烟与雨”便是一种以竹子来比喻恬静清雅的意境。

三、现代诗歌中的竹子意象3.1 从现代诗歌中感受竹子的韵味现代诗歌中的竹子意象常常与诗人的情感息息相关,通过竹子的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3.2 竹子意象在当代诗歌中的应用与延伸当代诗歌中的竹子意象不仅停留在描绘自然景色和意境,更多地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情感、社会的思考与表达。

四、结语:竹子意象的魅力通过对以竹子为意象的诗歌的探讨,我们不仅能够品味到诗人的高深情感,也能够领略到竹子这一意象在诗歌中的多重意义。

竹子不仅仅是一种植物的形象,更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寄托着诗人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和抒发。

在今后的阅读中,让我们共同走进诗歌的境界,感受竹子意象的魅力。

个人观点竹子这一意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竹之韵:古诗中的翠竹情长

竹之韵:古诗中的翠竹情长

竹之韵:古诗中的翠竹情长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更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这首诗就像一幅宁静的月夜画卷。

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这竹林啊,就像是他一个人的小世界。

他在里面弹琴,还大声呼啸,那感觉就像是在开自己的私人音乐会呢!而且啊,夜深人静,没人知道他在这儿,只有那明亮的月亮跑过来照着他。

这竹子就像是一群忠实的听众,静静地围绕在诗人身边。

它们不会说话,不会打扰,只是默默地陪着王维。

这竹林的幽静,给了诗人一个放松自我、抒发情感的好地方。

就好比我们现在,也需要一个这样安静的角落,能让我们抛开一切烦恼,想干啥就干啥,哪怕是像王维那样“发疯”似的弹琴长啸,也没人来管,多惬意呀!严郑公宅同咏竹——杜甫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旁。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杜甫笔下的竹子可真是充满了生机。

你看,那绿色的竹子,一半还包着笋壳呢,新长出来的竹梢都已经伸出墙外了。

这就像一群调皮的小孩子,急着要看看外面的世界。

竹子的绿色映照着书卷,都到晚上了还舍不得离开,好像它也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呢!那竹荫还跑到酒樽旁边,像是要和诗人一起喝酒。

被雨洗过的竹子,干干净净、亭亭玉立,风吹过来,还有一股细细的香味。

最后诗人还呼吁,可别砍伐这些竹子啊,它们会长得高耸入云的。

这竹子在杜甫眼里,就是一群可爱又有潜力的小家伙,需要我们的呵护,它们不仅给生活带来了美好的景致,还有一种向上生长的希望,就像我们对未来的憧憬一样。

新竹——杨万里东风弄巧补残山,一夜吹添玉数竿。

半脱锦衣犹半著,箨龙未信怯春寒。

杨万里这首诗把竹子写得活灵活现。

东风就像个心灵手巧的工匠,在修补那些不完美的山峦呢,结果一夜之间就吹出了好多像玉一样的竹子。

这些竹子啊,一半还脱着那像锦衣似的笋壳,一半已经露出来了。

就好像它们在和春天玩捉迷藏,有点害羞,又有点大胆。

那笋壳里的竹子就像藏着的小龙(箨龙),才不信自己会害怕春寒呢。

这竹子就像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带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迎着春天就往上冲。

唐诗三百首竹的意蕴

唐诗三百首竹的意蕴

在唐诗三百首中,有多首与竹相关的诗篇,这些诗篇中竹的意蕴丰富而深远。

以下是几首代表性的唐诗:
郑板桥《竹石》:“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诗表现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寓意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事业。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幽静的竹林场景,通过主人公独坐弹琴、长啸的描写,表现出一种清高自赏、孤芳自赏的情怀和追求。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幽静的竹林和禅房,表现了主人公寻求内心平静和超脱尘世的理想。

其中,“竹径通幽处”寓意着通过竹子的引导,可以达到一个内心的宁静和平和的境界。

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这首诗则是以竹子为题材,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人生的感慨。

其中,“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形象地描绘了竹子的生长状态,“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则通过竹子的色彩和阴影来表现时间的变化和季节的更迭。

唐诗三百首中这些与竹相关的诗篇,不仅描绘了竹子的形态美、色彩美、姿态美等外在美感,更深入地挖掘了竹子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

这些诗篇通过借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将竹子的形象与人的情感、理想、品格等相结合,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诗歌意象竹

诗歌意象竹
作者借用湘妃泪的典故又以上宫喻指俗世突出赞美了竹清高不染俗世污浊的美好品质1分表达了作者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和愿望
诗歌意象
——竹
•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 《竹石》)
意象一:志存高远、 坚韧不拔的精神
竹 (梁.刘孝先)
•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
竹性喜湿,因此大片翠竹密植之地, 氛围清净,适合洗涤情怀。
意象二:竹林隐逸的清澈情怀
意象三:洒脱、孤傲的高尚节操
• 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
意象四:至死不渝的爱情信念
• 虞帝南巡竞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 • 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且斑。
• 评改标准:对“羞”“耻”涉及的含义作说明1 分,回答出情怀1分,整体回答完整1分(即把羞 和耻指代的内容回答全,把两种情怀回答全)。 若回答出其中一种并能分析则得两分。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官琴”中“耻” “羞”二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 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 例1:“染湘妃泪”与“入上宫琴”实际上是成 为上层人物玩的象征。(1分)表达了以成为上 层人物的玩物为羞耻的情怀。不愿被荣华富贵左 右。(1分) 例2:作者借用湘妃泪的典故,又以上宫喻指俗 世,突出赞美了竹清高不染俗世污浊的美好品质, (1分)表达了作者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 质和愿望。(1分)
•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 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耻染”句:不愿因男女之情而流出泪痕。 湘妃泪:湘妃,传说尧的二女娥皇和女英, 皆嫁于舜为妃。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 闻讯悲啼恸哭,投湘水而死,化作女神。 上宫:美人居处。 龙吟:谓笛声。

竹的意象锁存诗句

竹的意象锁存诗句

竹的意象锁存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竹的意象锁存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 中国古诗中竹的意象讨论竹,号称君子,不刚不柔,凌霜雪而不凋。

奋进、挺立。

(.) 拔青翠,摇曳多姿,芳香袭人——竹之韵;不畏酷暑,不屈霜雪,生不避贫壤,伐而可复生——竹之性;高风亮节,清风瘦骨,虚心有节——竹之品。

被称为岁寒3友之1的竹,以自己独特的品质、风韵,制服了很多文人骚客的心,而处于诗歌黄金时代的唐朝,咏竹、颂竹、写竹、画竹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

*通过竹的有节来赞美其高洁与气节,“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

”——李建勋《竹》 *通过竹的虚(空)心来表现虚心,“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

”——薛涛《酬人雨后玩竹》 *因其经暑抗寒表现坚韧,“守节偏凌御史霜,虚心愿比郎官笔。

”——岑参《范公丛竹歌》 *因成竹之高来表现气冲云宵的志气,“贞姿曾冒雪,高节欲凌云”——孙岘《送钟元外赋竹》 *因生长之快来表现新竹的勃勃生气与昂扬气慨,“更容1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李贺《昌谷北园新笋》 *因其不避贫壤来表现其适应力与生命的坚韧,“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刘禹锡《庭竹》由于竹的风韵,我们从唐诗中可以发现,或亭或寺或山庄或别业等幽深清净之所处处布满着竹的身影。

而这些有竹相伴的幽静之处的相关描写,要么流露着诗人沉醉山水的闲适而愉悦的心境,要么表达着诗人憧憬山林,渴望归隐的情结,要么抒写了诗人身居幽处,淡然而雅致的生活。

在这些诗中,竹子已成为1种清净、闲适、舒适、幽然、高雅生活情状的代言意象。

“竹,竹。

披山,连谷。

出东南,殊草木。

叶细枝劲霜停露宿。

成林到处云,抽笋年年玉,天风乍起争韵,池水相涵更绿。

却寻庾信小园中,闲对数竿心自足。

”(张南史《竹》),成片竹子披满山岭,连接山谷,叶细枝劲,成竹如绿云,新竹如碧玉,随风摇曳,影映水中……好1个凉爽世界,诗人于其中,恬适愉悦,闲静而自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竹韵——看唐诗中竹之意象作者:刘靓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8年第07期【摘要】卓然高枝,青翠挺拔,清风瘦骨,虚心有节,竹子以其独特品质与风韵每每入诗。

几种品质,关于道德关于人格;几处幽居,关于闲适关于隐逸;几许情思,关于爱情关于忠贞;几多追求,关于抱负关于怅然。

因其君子风范,幽情雅致,竹子成为了唐人们抒情言志的独特意象。

【关键词】竹;唐诗;竹韵;意象;抒情言志【中图分类号】 I2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45(2008)11-0079-02挺拔青翠,摇曳多姿,清香袭人——竹之韵;不畏酷暑,不屈霜雪,生不避贫壤,伐而可复生——竹之性;高风亮节,清风瘦骨,虚心有节——竹之品。

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的竹,以自己独特的品质、风韵,征服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心,而处于诗歌黄金时代的唐朝,关于咏竹、颂竹、写竹、画竹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

可以说,唐诗中的竹,已成为独特的诗歌意象。

一、几种品质——关于道德关于人格竹子,有节,虚(空)心,耐寒,……素有君子之称的竹子,“高节人所重,虚心世所知”。

不过,竹子入诗并非始于唐朝,早在《诗经》中就有有关竹子的描述,不过先前只是客观地陈述其用途和作用,并未赋予什么文化内涵。

而发展至唐代,由于大量诗人的咏颂,逐渐形成了特定的竹之意象。

而且由于竹子本身的风韵与品质,给人们带来的独特美感,使人们很多时候用它来颂扬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

1. 通过竹的有节来赞美其高洁与气节,“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

”——李建勋《竹》2. 通过竹的虚(空)心来表现谦虚,“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

”——薛涛《酬人雨后玩竹》3. 因其经暑抗寒表现坚韧,“守节偏凌御史霜,虚心愿比郎官笔。

”——岑参《范公丛竹歌》4. 因成竹之高来表现气冲云宵的志气,“贞姿曾冒雪,高节欲凌云”——孙岘《送钟元外赋竹》5. 因生长之快来表现新竹的勃勃生机与昂扬气慨,“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李贺《昌谷北园新笋》6. 因其不避贫壤来表现其适应力与生命的顽强,“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刘禹锡《庭竹》正因为竹子的这些品性,诗人们对其或咏或赏或种或栽,用诗表达着或喜或怜或爱或痴之情。

有“不可一日无此君”如孙岘者,“因题偏惜别,不可暂无君”(《送钟元外赋竹》)。

有为之迁居如陈涉者,“从来爱物多成癖,辛苦移家为竹林”(《葺夷陵幽居》)。

有直言痴爱如杜甫者,“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

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寄题江外草堂》),其甚至为防止客人践踏竹苗而闭门谢客,“无数春笋满林花,柴门密掩断人行,会须成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咏春笋》)。

在唐诗中,竹已经变成君子的化身,诗人们通过咏竹颂竹抒写着自己对美好德操的喜爱与追求。

二、几处幽居——关于闲适关于隐逸由于竹的风韵,我们从唐诗中可以看到,或亭或寺或山庄或别业等幽深清净之所到处充满着竹的身影。

而这些有竹相伴的幽静之处的相关描写,要么流露着诗人沉醉山水的闲适而愉悦的心境,要么表达着诗人向往山林,渴望归隐的情结,要么抒写了诗人身居幽处,淡然而雅致的生活。

在这些诗中,竹子已成为一种清净、闲适、恬静、幽然、典雅生活情状的代言意象。

“竹,竹。

披山,连谷。

出东南,殊草木。

叶细枝劲霜停露宿。

成林处处云,抽笋年年玉,天风乍起争韵,池水相涵更绿。

却寻庾信小园中,闲对数竿心自足。

”(张南史《竹》),成片竹子披满山岭,连接山谷,叶细枝劲,成竹如绿云,新竹如碧玉,随风摇曳,影映水中……好一个清凉世界,诗人于其中,恬适愉悦,闲静而自足。

1. 与水相关者——水是清净之物,与竹相依相映,清幽淡雅,自然成趣。

“竹院松廊分数派,不空清泚亦逶迤。

落花相逐去何处,幽鹭独来无限时。

”——郑谷《水》“一渠春碧弄潺潺,密竹繁花掩映间。

看处便须终日住,算来争得此身闲。

”——吴融《新安道中玩流水》2. 与亭相关者——亭台楼榭,是人休息玩赏之处,而亭边见竹林,更让人顿觉清爽恬适。

“文史归休日,栖闲卧草亭。

蔷薇一架紫,石竹数重青。

”——徐晶《蔡起居山亭》“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李白《谢公亭》3. 与居所园林相关者——园林别院,清雅闲居之所,一块绿地,数丛竹子,一片新篁,自现风流。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诗人独自坐在深而静谧的竹林,一个人弹琴长啸而无须他人欣赏,静静的月亮懂得,已足够,诗人隐逸闲适之情溢于诗中。

“栖禽恋竹明犹在,闲客观花夜未休。

” ——姚合《题田将军宅》4. 与寺院有关——茂林修竹,但见一寺院隐约其间,佛家圣地,更显清净庄严。

是的,唐诗中有很多写寺院的诗有竹景相伴。

很多寺院或隐于竹林,或有竹植于院内,有些寺院更是以“竹”命名。

天竹寺以产竹著称,湘妃庙以斑竹闻名。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

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

”——白居易《画竹歌并引》“峰峦开一掌,朱槛几环延。

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

”——张祜《题杭州灵隐寺题杭州灵隐寺》“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

”——温庭筠《开圣寺》“浮图经近郭,长日羡僧闲。

竹径深开院,松门远对山。

”——张祜《重居寺》幽居之处,风吹竹动,竹叶萧萧,竹枝婷婷,竹韵悠悠。

在这里,竹已成为清雅、恬淡的代名词,成为唐人们追寻闲适淡雅清幽生活情状的独特意象!三、几许情思——关于爱情关于忠贞一根竹杖入水化为飞龙,一抹相思泪洒竹上,变为点点斑痕。

竹子的意象不只关乎君子、道德,不只关于闲适、隐逸,还系连着梦幻迷离的神化传说,艳绝凄美的爱情故事。

特别是那泪洒千杆竹的娥皇、女英,为爱创造的千古传奇,更是千百年来为人称颂。

而那泪染的湘妃竹,点点的斑竹亦成为诗人们歌颂爱的意象,成为唐诗中每每吟咏之物,为那爱情的忠贞,凄绝与动人!“万古湘江竹。

无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笋。

只是泪痕多!”(李商隐《湘江竹》)不尽的离愁,无尽的思念,点点泪痕,片片相思,“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起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痴情而忠贞的女子,为爱守候着神话!可怜“湘江竹上痕无限”!多少泪滴,多少首诗祭奠!“殷痕苦雨洗不落,犹带湘娥泪血腥。

”——无名氏《斑竹》“九处烟霞九处昏,一回延首一销魂。

因凭直节流红泪,图得千秋见血痕。

”——汪遵《斑竹祠》“龙鳞满床波浪湿,血光点点湘娥泣。

”——无名氏《斑竹簟》一首首斑竹诗,一首首湘妃颂,或凄艳、或哀婉,那点点红泪、那潇潇斑竹,那有关爱的绝恋已定格在湘妃竹上,那有关爱的忠贞已意化于斑竹身,成为永恒爱情的象征。

四、几多追求——关于抱负关于怅然在古代的中国,因着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根深蒂固,很多文人钟情仕途,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从而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且唐朝随着科举选拔制度的发展,庶族的崛起,更是刺激着唐文人的求仕之心。

然而,仕途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诗人们屡屡受挫,每每有生不逢时之感,常常有命运不济之叹……而有着君子风范的竹这时就常常进入唐诗,成为诗人自比自况的对象。

诗人们或借之比喻自己的凌云之志,表达自己远大的追求抱负。

或以之抒写自己的追求受挫之况,抒发自己的或失意或怨恨之情。

李商隐《初食笋呈座中》,“嫩箨香苞初出林,五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借嫩竹抒发自己凌云之志以及倍受贬抑的忧愤之情,并希冀当权者加以扶持。

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全诗以竹自况,抒写了新竹蓬勃生命力与凌云之志,表达了希望严武培植的愿望。

唐朝诗界有“诗鬼”之称的李贺更是以竹为意象,写了一系列竹诗抒发自己的志向、抱负及怀才不遇的愤慨。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专门写竹,第一首写晶莹如玉的新竹,生机无限,如遇时机,便会“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第二首感叹难遇知音,刮竹写怨,“斫取青光写楚辞,赋香春粉黑离离。

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第三首,“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陌生。

今年水曲春河上,笛管新篁拔玉青”,歌颂竹子顽强的生命力与性格。

最后一首以老竹结束,写在风雨飘摇中的竹里,无所作为的牢骚与无可奈何的悲哀,“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风啸,乌重一枝入酒樽”。

潇潇翠竹,点点情致。

悠悠竹韵,千古情思。

几种品质,几处幽居,几许情思,几多追求。

唐诗中的竹,已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客观实在物,它已成为诗人们寄情言志的独特意象。

它承载着诗人们的道德与理想,寄寓着文人的情趣与追求,隐喻着作者的情思与感叹,负担着仕人们的抱负与悲情。

以竹喻人,以人比竹,人与竹,竹与人,浑然一体!【参考文献】[1]潘百齐. 全唐诗精华分类鉴赏集成[M].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2]管士光. 咏物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3]刘逸生. 唐人咏物诗评诠[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作者简介】刘靓(1986- ),女,河南新乡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