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4课《地形图的判读》优秀教案(7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剖面图画法的关键:剖面线与等高线的交点应垂直投射到高度相等的平行线上,并用平滑曲线连接。
阅读教材P28活动“绘制地形剖面图”,把剩下的地形剖面图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以引导学生画图为主,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画图地图能力。
三、当堂训练,约8分钟
1、课本28页活动图,查看图1.39、图1.40、图1.41,比较它们的差异。
3、不同地表形态的等高线地形图
地表基本形态:
(教材P25图1.36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
山顶:山的最高部分
山脊: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出凸出
陡崖:等高线重叠的部分
形象记忆:
伸出自己的一只手,拇指放于掌内握拳: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分相当于山顶,四指从根部起的第一节的部分相当于山脊,手指间缝相当于山谷。手的小指外侧相当于陡崖。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基础题,主要是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在世界地形图上(见附图)找到下列地形区:青藏高原、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安第斯山脉。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基础图,锻炼学生的动手找图的能力。
四、总结提高,约3分钟
本课通过读图、绘图等方法,学习了地形图的判读,懂得了海拔高度及相对高度的含义,熟知了五种基本地形: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通过从图上获取信息,为生活提供方便,并且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活动
根据已学关于地形的知识,用橡皮泥制作山顶、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模型,在假设的各海拔高度上用小刀或细线将地形模型沿水平方向切断,然后将每一层的外轮廓线按其镶套关系描绘在一张白纸上。
步骤:详见参考教材P26活动题1。
制作过程由学生教科书上的等高线绘制过程,独立完成;教师进行和指导。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4.等高线地形图的识别
-等高线:连接等高点的线,表示相同高度的点。
-等高线的特征:闭合、间隔、交叉等。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通过等高线判断地形起伏、坡度、山峰、山谷等。
5.地形图的实践应用
-地形图在户外活动中的应用:徒步、登山、探险等。
-地形图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土地利用、道路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等。
-利用虚拟现实(VR)设备,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地形图判读,增强学习的沉浸感。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地形图的判读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如“地形图上的比例尺有什么作用?”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地形图判读内容做好准备。
2.丰富实践环节,增加学生对地形图的绘制和判读的练习,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优化课堂管理,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小组讨论,提高课堂效率。
4.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地理学习,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板书设计
1.重点知识点:
-地形图的基本概念
-比例尺的意义与应用
-方向的辨别
-等高线地形图的识别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如地形图样本、比例尺模型等,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等,提高学生学习地形图判读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如“如何从地形图上找到我们学校的位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地形图判读的学习状态。
互动探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形图的构成要素,如等高线、等深线、地形符号等,并能运用这些要素判断地形特征。
本节课的内容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还不够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此外,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从地形图中推断出地形的实际情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能够独立判读地形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地形图判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
2.难点:如何运用地形图判读地形的实际情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地形图进行地理信息的判读。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形图,让学生从中总结判读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共同提高地形图判读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地形图判读方法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样品:包括等高线地形图、等深线地形图、地形符号图等。
2.准备教学PPT:包含地形图判读的要点、案例分析等内容。
3.准备小组讨论材料:划分学习小组,分配地形图样品,以便学生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理现象或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否见过地形图?请举例说明。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形图样品,让学生初步了解地形图的构成要素。
教师讲解等高线、等深线、地形符号等基本概念,并指出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地形图的判读》优秀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阅读图文资料,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会在地形图上判断某一点的海拔,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2.对照山地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学会判断坡度的陡缓。
4.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地形图上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和山顶的特点,并准确地识别。
5.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1.理解并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2.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
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
4.根据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教法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呈现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学法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实践感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1:设疑激趣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
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
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
那么,如何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转化到平面图上,地形图又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这一节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导入2:故事导入电影《红河谷》里的片断:红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前来勘探地形的英国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来一幅图,两个英国人撒谎说他们是捉蝴蝶的,藏族人真的相信他们画的是一只只的蝴蝶。
后来就是这几张蝴蝶图带来了英国的军队。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图文资料,理解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含义,会在地形图上判断某一点的海拔,能够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2.对照山地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地形图上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和山顶的特点,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4.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5.根据模型和地形学会观看地形剖面图。
教学重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判别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学生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身材边的地形,认识山体的部位和不同的地形。
教师课前准备:海绵山体模型、玻璃板、小刀,彩笔等工具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欣赏一些各地地形的景观图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发设问:如何把立体的地形转化为平面的地图,方便我们判读呢?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借助模型,立体变平面(一)等高线地形图1.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学习学生自学课本23页第二自然段,认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解决屏幕上的问题,完成了就举手。
教师点拔总结:海拔是指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两点的相对高度是两点的海拔之差。
2.等高线屏幕出示山峰模型,将山峰海拔相同的各点描出来,比如海拔都为0米的点,然后连接成线引出等高线。
为了让学生完整看见这条等高线,教师出示这个山体的俯视图,呈现完整的0米等高线,再描出100米等高线,200米等高线。
然后俯视图后边的模型消失,只留下这几条平面的带海拔高度的等高线,让学生感受它中间高四周低,就是山峰的等高线地形图,引出等高线地形图。
3.山体的部位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海绵山体模型结合着屏幕,先来认识一下这些山体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陡坡、缓坡。
然后找一个学生拿着自己的山体模型上来介绍一下山体各部位。
然后让学生观察山体模型上的等高线线,教给学生如何利用玻璃板将海绵山体模型转换为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
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4课《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教材分为三个部分||,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本节课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教材是以学生读图比较——获取知识——归纳规律线索来组织内容的||。
教学过程为了避免照本宣科式的讲述||,要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着从“立体——平面”的思路||,尽量从感性(山地模型)入手||,用问题引导||,再以课件演示||,转到平面||,把感性和合理性相结合||,充分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性学习者||,而非被动的听众||。
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认识地形图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等高线绘法示意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构成和特点||。
(2)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程||,疏密程度||,不同形态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山地的不同部位||。
2、过程和方法:通过运用课件展示、地形模型、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和自觉性||。
(2)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知道什么叫海拔和相对高度||,并会计算和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状态||,并会判读坡度的陡缓||。
四、学法指导1、教学方法:实践探究法、直观演示、讲解、讨论以及练习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观察法||。
五、学情分析鉴于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方面尚有不足||,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强化直观性||。
初中学生参与意识强||,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最新人教版初一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优质教学设计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难点:比例尺大小的判断教学准备:南昌市地区地图、中国地图、直尺、圆规、米尺、画有校园平面图的小黑板,计算机课件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学习: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
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板书:地形图的判读过渡: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乙点的高度为500米,甲点的高度1500米,以乙点为基准面则甲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甲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甲点与乙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板书: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
板书: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第1页下一页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补充:我们如果用一个水平面去横截地形,这个水平面与地面的交线就是一条等高线。
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层次等高线,再将它们转绘到平面图上(实质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图上)。
补充: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最好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
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
看图:地图册第11页“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 地形图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判读原理。
过程:
讲解地形图的定义,包括等高线、比例尺、方向标等主要组成元素。
使用PPT上的图表或示意图,详细介绍地形图的组成部分和功能。
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形图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5. 教学手段:PPT演示、分组合作、实地观察、模拟练习、互动问答。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地形图判读的兴趣,激发其探索地理空间的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地形图是什么吗?它与我们探索自然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地形图的图片和实际应用的案例,让学生初步感受地形图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地形图相关的实际场景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场景中的地形图判读方法、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地形图判读的认识和理解。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硬件资源:地形图、地球仪、多媒体教学设备。
2. 软件资源: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教学课件、地形图判读教学视频。
3. 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用于发布预习资料、课后作业等。
4. 信息化资源:电子版教材、在线地形图资源、虚拟现实(VR)地形体验。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是学生在学习了经纬网、地图的基本知识后,进一步对地图进行深入学习的课程。
本节内容通过讲解地形图的判读,使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并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地图,对地图有初步的认识,但仅限于简单的地图识别和方向判断。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地理知识体系尚未完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培养学生在地形图上判读地形、方向、高程等要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难点:在地形图上判断方向、高程等要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掌握地形图判读的方法。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样本,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平面地形图等。
2.准备与地形图相关的实际案例,如登山、旅游等。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如等高线、地标、比例尺等,并解释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观察地形图,尝试判断地形、方向、高程等要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在操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总结,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人教版地理七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一、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使学生理解地形图中对于“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差别并引出绝对高度的观点;让学生理解“等高线” “等深线”的观点并联适合合练习以加深其印象。
过程与方法:经过学生的读图,剖析、整理资料,使学生掌握认识地形图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思路。
感情态度价值观(法制浸透):经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质生活相联系,使其懂得学习地理知识一定有科学的方法和谨慎。
南极合约:南极是地球上未被开发、未被污染的干净大陆,储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和信息。
南极科考在地球环境天气、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项科学领域据有重要地位;南极是地球的共同财产,其储藏的丰富资源和能源,对于科考国拥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南极科考领域的不停纵深发展,对于实现社会可连续发展,激励民族精神,展现国家综合实力拥有重要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二、教课要点、难点教课要点:海拔和相对高度定义教课难点:分层设色图的理解三、教法与学法教法:解说法,图表展现法学法:分组议论研究四、课时安排: 1 课时五、教课策略:经过学生的读图,剖析、整理资料,使学生掌握认识地形图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思路。
六、教课过程教课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同我们生活的土地上,收藏着无数漂亮而奇特的天然艺术作品。
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秀的高峰,有高低起伏的创建情形,导丘陵,也有风吹草低现牛羊的高原,这是物产丰富入新课的盆地同学们,方才我们看到的这些画面,有高峰、有低地。
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襟四面八方的地图,倒是平面的。
她是如何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动脑思虑,如何表锻炼学生思虑组织表示,议论讲话。
达能力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展现目标1、海拔与相对高度的观点2、等高线的观点及等高线地图的判读方法3、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观点及判读方法3、地形剖面图的观点及绘制方法提出问题,学生自学1、海拔和相对高度有何差别?2 、什么是等高线,有何特色?3 、如安在地形图中表示出山脊山谷和山顶。
初一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一、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3.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4.运用地形剖面图,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二、教学重难点1.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国庆黄金周将要来临,某班的一位同学准备随家人去南京郊外的一些地方自助游(注意:途中要爬山)。
你觉得他们应该随身携带的物品有什么?(地图)还记得我们做过的题目野外旅行一般用什么地图?(地形图)很好,人们最常用的两种地形图是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图。
那这两种地图怎么阅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怎么去阅读地形图。
【探究活动一】什么是海拔? 什么是相对高度?课件展示:师:阅读书本P24,帮我找出相对高度和海拔的定义。
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注意:地图上出现的高度一般情况下的都是海拔。
【探究活动二】什么是等高线呢?什么是等深线?课件展示:(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师:等高线——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等深线——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承转: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到平面地图上的呢?【探究活动三】等高线地形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课件展示:让学生到讲台前指图回答,教师给与指导订正,学生交流感悟心得师:教师可以用切土豆演示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即为等高距。
注意:同一幅地图中等高距相同;同一条等高线上所有点的高度相同;高度不同的两条等高线不会交叉;如果绘的是等深线,图中由内向外高度增加。
那么地形坡与等高线有什么关系呢?【探究活动四】等高线的疏密状况与地面坡度的陡缓有什么关系?课件展示:师:你能把你的原因用这座山的等高线图加以解释吗?(出示等高线图,学生解释,教师引导归纳)举例:展示图片课件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本P16“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1)认识山体素描图上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形态。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地形图的判读》,属于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能够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地势等信息,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为学习地理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但地形图的判读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领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等活动,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能够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地势等信息。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提高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地理实践能力,使学生认识地形图在地理学习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
2.难点: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地势等信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地形图案例,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操作地形图的判读,提高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形图、地图册等。
2.学具:笔记本、笔、地形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地形图应用场景,引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形图,使学生对地形图有直观的认识。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发现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如等高线、陡缓坡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地形图判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课程。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来判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等信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对地形图的判读能力较弱,对地形图的构成和表示方法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熟练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表示方法,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来判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等信息。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表示方法,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2.难点:地形图判读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让学生学会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地形图,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3.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样本,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不同类型的地形图。
2.准备与地形图相关的案例资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地形图,让学生对地形图有直观的认识,引发学生对地形图判读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表示方法,如等高线、地形符号等,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地形图判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判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结合案例资料,运用地形图判读方法,分析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如海拔、坡度、地形等,培养学生判读地形图的能力。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形图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空间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判读地形图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地形图符号的理解、海拔和坡度的计算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要素,提高学生判读地形图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学会正确使用地形图;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及其表示方法;2.难点: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形图分析问题;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形图,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3.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相关素材,如地形图、实际案例等;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3.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判读方法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际案例,如登山、探险等活动,引入地形图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如海拔、坡度、地形等,并讲解这些要素的表示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会运用地形图分析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个典型地形图,让学生独立判读,并讲解判断过程。
教师点评学生的判读结果,总结判读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一章第四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运用能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图的构成、地形图的符号、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形图,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地形图的判读方面还比较薄弱,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运用地形图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
2.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
2.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加深对地形图的理解。
3.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相关资料,如地形图、地形图符号说明等。
2.准备案例地图,用于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4.准备小组合作任务,如地形图判读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地图是什么地图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如等高线、陡缓坡、山顶、山脊等。
通过PPT展示地形图符号的图例,让学生了解各种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分发地形图和相关资料,让学生独立完成地形图的判读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小组内互相交换练习题,互相检查判读结果。
教师选取部分小组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巩固学生对地形图判读方法的掌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应用相对高度和海拔来表示物体的高度。
2.理解等高线的含义和特点,能够正确判读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
3.能够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指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的特征。
4.了解地形剖面图的绘制,理解其表示地面起伏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等高线的含义和特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导入新课]同学们,请回忆地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学生回答)对,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构成一幅地图的三大要素,也是我们阅读、运用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今天我们就用这把“钥匙”打开地形图,去认识和辨别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地形。
板书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悬念设问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米高,为什么一座山峰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值呢?这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量得到的呢?板书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电脑展示课本P24图1.34“海拔的计算”,让学生观察对甲、乙两地高度的测量方法,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
说明提问甲地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1500米,这叫做甲地的海拔高度。
那么,乙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呢?电脑展示鼠标点击乙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得出乙地的海拔高度为500米。
提出问题从乙地看甲地的高度是多少?电脑展示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乙地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分析回答。
说明提问甲地相对于乙地1000米的垂直距离,这就是甲地相对于乙地的相对高度。
那么,图中1500米、500米表示的是海拔、1000米表示的是相对高度,请比较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分别应该如何表述?讨论小结教师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比较后进行小结板书。
①三个高度的共同点都指的是垂直距离。
②1500米和500米都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故叫做海拔或绝对高度,表述为:甲地海拔1500米,乙地海拔500米。
而1000米则是甲地高出乙地的垂直距离,故叫做相对高度,即甲地比乙地高1000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一、课标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
●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破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力||。
课标与教材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各类地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能力目标:
通过绘图、计算、比较以及用地图设计线路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确定旅行路线等||,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
||。
情感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环境教育||,增添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材分析:
第一节着重阐述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这是阅读地图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今后的全部的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应用||。
但这部分内容较枯燥||,学生不容易直接接受||,在开始教学之前||,要设计如何导入||。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小学过平面图的知识||,本章一开头从一张动物园导游图引入||,目的是引起学生读图的兴趣||,了解"什么是地图"以及"地图的重要性"(其他的学生熟悉的图也可以||,笔者此次采用的是所在学校的校园图)||,目的是通过探索身边熟悉事物||,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
【重点】
1.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
3.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难点】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尺子、铅笔、白纸、小地球仪、剪刀、彩笔、胶水、橡皮泥或泡沫塑料、海绵、玻璃片||。
2.教学器材:大地球仪、教学挂图(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北京市地图、校园平面图)、投影仪或计算机、等高线模型、
3.教学课件:
计算机演示——①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②经纬先的三种画法、③等高线的画法、④等高线的形状、⑤地形剖面图画法;
投影片演示——①有指向标地图、②有经纬网地图、③地形剖面图、④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地图吗||,都有哪些类型的地图呢||,有什么用图呢?
2、2001年9月11日美国世贸大厦被炸||,此事轰动了世界||,我想知道美国在哪||,应该选择什么地图?(世界地图)
3、有一个外地人来北京观光||,他住在北京站附近||,想去颐和园||,不知道要乘什么车||,怎么办?(买一张北京交通图)请同学们结合P21活动1
(过渡)通过这些小事例||,我们可以知道地图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地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的获取有用的信息||。
(板书)一、地图的种类
(学生活动)一学生朗读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第三段
导游图、交通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地形图、气候图、等等
教师挂出图幅大小相同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
(学生活动)
1、每两人一组上前观察着两张地图有什么不同;
2、每个小组讲讲自己观察的结果;
3、学生试着总结一下规律
教师启发学生观察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地图包括范围的大小、地图内容的详略||。
地图比例尺的大小不同||,所反映出来的信息也不同||。
(板书)二、比例尺的大小
(讲解)比较两幅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就要将其转换成分数式||,这时分子都是1||,若分母大比例尺就小||,分母小比例尺就大||。
世界地图的比例尺小||,中国地图的比例尺大||。
(学生活动)分析教材提供的“中国地图”“北京地图”||,小组讨论这两幅图的比例尺、范围、内容有什么不同||,并填写表格||。
(图见下页)
(巩固练习)
解决以下问题应选择什么比例尺的地图
1、去一个城市旅游||,想知道这个城市的位置
2、想知道这个城市更多的情况
3、在这个城市地图上找到某个景点.结合P21活动2.
(过渡)地图上的比例尺||,一方面反映地图表示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程度||,另一方面可以用来量算距离||。
(学生活动)利用教材提供的“北京地图”||,分三大组分别进行:
1、量算北京市最西端到最东端的直线距离;(一组)
2、量算北京市最北端到最南端的直线距离;(二组)
3、量算北京城区到天津城区的铁路长度大约是多少||。
(三组)
(提问)地图上两算两地间的直线距离比较容易||,量算曲线距离呢?P22活动3.
(学生活动)1.第三组的同学介绍他们是怎样做的||。
(可做演示||,组内同学可以补充)2.说说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用来量算曲线距离?(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板书)三、地图的发展
随着电子计算机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地图信息的获取和呈现方式日益多样||,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选择和使用地图||。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提供的图文资料“现代高科技地图的应用”
(课堂小结)人们的许多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就会涉及到地图的种类、比例尺的大小、内容的详略等||。
掌握这些地图的知识||,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板书设计】
一、地图的种类
二、比例尺的大小
三、地图的发展
学案引导:
一、基础知识梳理||。
1.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距离||,称为海拔||,又叫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2.等高线就是:
等深线就是:
3.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可以表示地面的||,坡陡的地方等高线||,等高线稀疏的地方||。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山地地形的五种不同部位的名称和特点
山顶:等高线数值越来越||,由黑三角表示||。
山脊:在实际生活中为线或棱||,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低处||。
山谷:与山脊相反||,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处||。
陡崖:等高线集中在一起的地方||。
2.五种地形的判读(看图1.30)找一找各自的特点||。
地形类型海拔高低地表起伏特征举例
山地较高(>500米)坡度较陡||,沟谷较深喜马拉雅山
高原较高(>500米)坦荡||,起伏不大青藏高原
平原很低(<200米)平坦广阔东北高原
江南丘陵
丘陵较低(<500米)相对高度不大||,坡度
和缓
盆地无一定标准四周高||,中间低刚果盆地
3.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
通常情况下||,蓝色表示||,黄色表示||,绿色表示||,棕色表示||。
4.地形剖面图的判读(完成活动3)
三、实际应用
1.暑假里王明要去北京爬长城||,请帮他选择必须的地图||,并说明理由||。
如:交通图有助于选择乘车路线||,
2.小李周末和同学去野外爬山||,应当用到哪种地图?
3.地图的分类了解||。
阅读19-21页
合理练习||,更进一步
1.判读下列图显示的是山地地形的哪一部分||。
2.下列有关地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蓝色表示平原
B.等高线图上的山地标高均为海拔高度
C.地图的上方总是表示北方
D.等高线闭合的地区都是山地
3、某同学想了解我国发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基地——酒泉在什么地方应查阅()
A.中国政区图 B.城市导游图 C.中国
气候图 D.世界政治地图
4.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五)||,回答下列
问题:
(1)该地为发展旅游业||,拟开辟CB、DB两
条登山线路||。
修筑这两条线路各有什么优缺
点?
(2)该地计划在A、B两山顶之间架设高山缆车||,电缆车的速度是每分钟20米||,那么从A山顶
乘缆车到B山顶大约需要多少分钟?
5.读等高线地形图(图九)||,填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
C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
①在这幅图中||,最高点的海拔至少在_______米以上||。
②图中A处位于B处的___________方向||。
③如果要从A、B两处爬山||,则选择从_____处爬山要容易
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