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7课 戊戌变法导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导学案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2)请举出三个政治派别的代表人物各一位。(3分)
2、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请列举孙中山的三项主要革命活动。
3、1912年3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由袁世凯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这一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
历史责任感。
重点:1.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2."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三、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牢牢把握学习要求。
2、依据学案内容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
3、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以上备集体讨论、突破。
4、建议25分钟完成,规范书写,及时上交。,
知识超市
窃以为今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当以列国并立之势治天下统垂裳则拱手无为。言率由而外变相迫,必至不守不成;言无为而诸夷交争,必至四分五裂。《易》曰:“穷则变,变则通。”董仲舒曰:“为政不调,甚者更张,乃可为理。”若谓祖宗之法不可变,则我世祖章皇帝何尝不变太宗文皇帝之法哉?若使仍以八贝勒旧法为治,则我圣清岂能久安长治乎?不变法则割祖宗之疆土,驯至于亡,与变法而光宗庙之威灵,可以大强,孰轻孰重,孰得孰失,必能辨之者。不揣狂愚,窃为皇上筹自强之策,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变之之法,富国为先。……
一、情景导入:
许多同学都看过《康熙王朝》《天下粮仓》《还珠格格》等历史剧,那么,主宰天下的“皇上”是在什么时候退出历史舞台的呢?
二、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 戊戌变法
中南海瀛台,戊戌政变后,光绪 帝被囚禁在这里。
载湉(1871--1908) 1875年即位,年号光 绪。1889年亲政。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绝命诗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
刘光第
杨锐
戊戌六君子
康广仁
林旭
杨深秀
力量对比
政治力量 军事力量
想争取袁世凯 保护光绪帝
维 新 派
维新派依靠光 绪帝 (无权) 以慈禧太后 为首 (掌握实权)
1 “维新变法”变的是什么?要在中国实行什 么制度? 2 维新变法运动是如何开展的,这条道路能行 得通吗,为什么? 3 公车上书; (1)什么是“公车”?它是谁在什么时候发 动的?在哪里发动的? (2)这次上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次上书 起了什么作用? 4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为了进一步推动变 法运动的发展,开展了哪些活动?
维新变法运动大事年表
1895年
1895年 1898年6月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康、梁组织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成立 光绪帝发布变法令,戊戌变法开始
1898年9月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
1.戊戌变法运动的实质是:(
A、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的斗争 B、开明地主与顽固官僚的斗争 C、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D、西方文化与传统儒学的斗争
戊戌变法主要代表人物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
变 者 天 下 之 梁 公 启 理 超 也
------
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 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 窃认为今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 以守成之势治天下 „„《易》曰“穷则变,变 则通。” „„窃为皇上筹自强之策,计万世 …… 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 „„夫先王之 治天下,与民共之„„君民同体,情谊交孚, 中国一家,休戚与 共 „„于以恢复琉球,扫 荡日本,大雪国耻,耀我威稜。 ——《公车上书》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导学案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导学案【课程标准】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理解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学习目标】1.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理解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2.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3.理解到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代的进程【重点】理解戊戌变法发生的原因及其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的地位、影响。
【难点】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失败原因。
【学习过程】第一部分【快乐自学,巧妙记忆】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笔记)维新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进一步探索中国近代化道路,主张学习西方,建立君主立宪制,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
一、康有为发起(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1、背景(主要原因):1895年的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2、目的:救亡图存。
口号:变法图强。
3、经过:1895年,、等人联合上书光绪皇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史称“公车上书”。
3、影响:“公车上书”揭开的序幕。
二、警世洪钟《》(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1、严复: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
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2、维新派展开系列活动: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翻译西方著作,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发展。
三、短暂的(维新变法运动达到高潮)1、开始标志:1898年(戊戌年),光绪帝颁布“”诏书,标志戊戌变法开始。
2、主要内容:①政治:,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触犯守旧贵族的利益,遭到反对,最终失败)。
②经济:发展。
(促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文化:创办报刊、开办、培养人才(如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长远影响,维新变法失败后,唯一保留的成果),废除(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阶级思想和科学技术的传播),④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
(提升军队作战力)。
3、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导学案
第7课戊戌变法【学习目标】1.识记百日维新开始及结束的时间、失败的标志。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影响,认识戊戌变法对近代社会的影响。
【活动方案】活动一:自读教材,感知基本史实1.公车上书。
1895年,康有为、发起“”。
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全国。
从此揭开序幕。
2.“百日维新”。
1898年6月,光绪帝发布变法法令,前后持续103天,史称“”(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又叫戊戌变法)。
9月,慈禧太后发政变,囚禁光绪帝,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变法失败。
活动二:阅读材料,结合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影响,加深戊戌变法对近代社会的影响的认识。
戊戌变法,又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但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人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的一部分。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摘自《百度百科》结合材料请回答:(1)戊戌变法甘愿流血牺牲的爱国志士是谁?他甘愿为变法一死,你认为他的这一做法值得吗?(2)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什么运动,促进了人们哪个方面的解放?【检测反馈】()1.通过“举人”“签名”“1895年”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联想到A.公车上书B.百家争鸣C.戊戌变法D.洋务运动()2.画家孔维克创作的《公车上书》被列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由孔维克耗时3年完成。
初中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戊戌变法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授课教案隆兴中心校王天灵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戊戌变法背景;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强学会;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百日维新;戊戌政变。
2、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的前因后果,评述其成功得失,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评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维新变法把救亡图存与开展资本主义结合起来是由当是中国国情决定的;学习变法中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正确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二、学情分析: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经济、政治、思想上的探索。
本课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第二个阶段,从政治的角度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开展道路。
对于这方面,学生很难理解。
同时关于什么是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民族资本主义等,对于八年级学生掌握知识程度来说,比拟生涩、难懂。
对于教师来说,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不容易把控。
需要教师拓展知识面,进行充分的备课。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资料,充分的预习。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
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开始探索救国道路。
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一场自救运动洋务运动,结果如何呢?(课件展示内容,学生回答)情景展示:多媒体出示《时局图》图片。
说说19世纪末中国的社会形势。
(让学生认识到在这种形势下,发生了一场以救国图存为目的的维新变法运动。
)向学生提出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掀起的变法图强的自救运动又会如何?(引入课题:戊戌变法)【讲授新课】: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生阅读教材32-33上“公车上书”内容。
)问题:1、归纳出公车上书相关知识点。
2、康、梁上书失败后的主要活动。
1、公车上书一一拉开序幕问题1:图片介绍的是什么事件?发生在何时何地?学生:公车上书、发生在1895年、北京教师亦充:公车;汉代管署名,主奏负或向上传递下级上书及言论,官署负责人称“公车令”;又根据汉代的惯例,被政府征召的读书人到京城,路费由政府提供或车马接送,以后“公车”特指读书人。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新人教版
3.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作业布置与反馈
1. 作业布置:
本节课的作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结合教材,总结抗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让学生思考: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在近代化探索中的地位和作用?
(3)让学生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民族危机加剧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2. 作业反馈:
在批改学生作业时,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结果:《辛丑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戊戌变法
- 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康梁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
- 过程: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开始
- 结果: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受挫
③民族危机加剧
- 原因:列强侵略,清政府腐败,封建制度束缚
- 影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对于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不够准确的学生,建议他们从历史背景、运动过程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对于对民族危机加剧作用理解不深的学生,建议他们结合历史事实,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内容逻辑关系
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阐述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八国联军侵华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导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教材分析全册七个单元,内容概括起来分成五个方块。
以时间为线索,把近代中国发生的历史大事件紧密贯穿结合起来。
第一方块侵略与反抗一、课标要求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3、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4、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5、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6、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二、分析本方块讲述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订的历史,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时期。
呈两条线索,即中国近代西方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通过列强几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分析,理解中国近代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
用史实阐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通过分析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得出腐朽的清朝封建制度是导致中国屡战屡败的原因,提升爱国主义情感;而面对列强的肆虐,中国人民进行的不断抗争也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优秀民族,这也正是我国得以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的源泉所在。
三、知识要点1、鸦片战争。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2、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影响以及英法和沙俄所犯下的罪行。
3、甲午中日战争。
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主要战役、结果。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民族英雄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其所表现出来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5、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6、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史实。
八年级戊戌变法教案
八年级戊戌变法教案【篇一: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新人教版】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材料、图片,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能够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教学难点: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复习提问:洋务运动的结果怎样?这说明了什么?导入新课:洋务运动的失败,促使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要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于是,他们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学习目标: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分析戊戌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及经济原因。
自学指导:1、公车上书的原因是什么?2、公车上书的时间、要求、带头人,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3、维新派在公车上书后,有哪些主要活动?4、戊戌变法的时间。
5、变法法令的内容。
6、变法期间,遭到了哪些人的反对?7、变法结果如何?新课学习:1、请学生依次回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2、解释公车的含义。
3、出示资料:思考:“拒和”指的是什么?变法指的又是什么?结论:“拒和”指拒绝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变法”指改变封建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4、介绍什么是君主立宪制,分析君主立宪制与封建君主专制的区别。
5、对比:洋务派和维新派的区别。
结论: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维护封建统治。
6、材料:在公车上书中,康有为写了一份万言书,阐述变法的迫切性和变法措施,这份上书没有送到皇帝手里,但全文辗转传诵,风行一时。
上海、广州等地还特地刊印《公车上书记》,广泛宣传。
各省举人回到本省后,也多次传播了这些言论。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2)通过讨论“变法失败的原因”,培育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熟悉到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活动,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从而对戊戌变法有一个正确的熟悉。
21教育网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奔走呼号,宣传变法,投身改革,要求维新变法。
应该学习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置方式: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腕,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
通过度析、理解、归纳等方式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法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弄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理解变法的作用。
教学方式:分组学导,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渗透点:(1)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训练学生按照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式。
教学设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卫星接收的教学资源,中央电教资源库资源。
(3)光盘。
教学进程:一、课前导学:(1)小组内学生分工搜集,处置有关资料。
(2)学生预习本课,做小报、结构图,分角色演出来总结本课。
(3)结合本课内容进行自我教育。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优课教案_14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要求: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本课是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
但处于弱势的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的,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体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不屈的抗争精神。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知道了历史事件包括的基本要素,为学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这点学生很好理解,但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对义和团运动该怎样评价?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三、教学目标通过史料研读认识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
通过合作学习,知道《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通过观点评说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能更加深刻。
通过对本课学习学生认识到反抗外来侵略历来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主题之一。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难点:《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前采访:自鸦片战争后,顽强的中华儿女为救亡图存进行了哪些不懈的抗争与探索呢?(参考答案: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了解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式的导入省时省力,直奔主题。
【讲授新课】第一篇章愤怒——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兴起教师设问:什么是义和团?(参考答案: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而来。
)教师讲述:义和团的参加者绝大部分是农民、另一部分是失业的手工业者,小商贩,水陆运输工人等,他们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迷信观念。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等历史知识与能力掌握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名称和顺序过程方法搜集整理资料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的时代背景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比较分析理性说明社会各界对于戊戌变法的不同反映,了解新旧势力关系紧张的具体表现,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讨论探索变法法令内容在政治方面的局限性和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进步作用(由此理解变法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改革)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谭嗣同等人不惜牺牲生命,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值得后人景仰和怀念思想意识充分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陶冶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增强新时代青年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质?(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
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
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刺激并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落后挨打,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并一度形成波及全国的大规模运动。
(要求学生阅读29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7课 戊戌变法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八年级上册 01-07第7课《戊戌变法》导学案编写人:王珍荣审核人:文综组课型:新授课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等基础知识。
2.通过学习,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重点:1.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2.“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2.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
3.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知识链接】区分历史名词:戊戌变法:是指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戊戌政变:是对戊戌变法的残酷镇压,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的大肆捕杀维新派,废除变法诏令的流血事件(政变),是反动的,具有阻挠和破坏性作用,它的发动,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
【学习过程】二、识图学史(1)图A 中的人物提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他是 。
(2)图B 中的人物在牺牲前大声说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他是 。
(3) 图C 中的人物在公车上书后,又三次上书光绪帝。
痛切陈述变法的重要性,使光绪帝深为感动,让他全面筹划变法。
他是 。
三、读史学史材料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材料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材料三: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
让我来作第一个吧!请回答:(1)这些话是谁说的?(2)他是在什么事件中被杀害的?(3)一同被杀害的还有哪几个人?他们被称为什么?(4)“贼”指何人?(5)为什么“无力回天”?(6)他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归纳小结】序幕:戊戌变法 高潮:失败:【当堂检测】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A. 《马关条约》B.《辛丑条约》C.洋务运动D.公车上书A B C2.维新派掀起变法运动的目的是()A. 建立君主立宪制B.救亡图存C.巩固清朝统治D.发展资本主义3.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的标志是()A. 公车上书B. 强学会成立C.保国会成立D.时务学堂成立4.戊戌变法期间,慈禧太后代表的政治派别是()A. 地主阶级洋务派B.资产阶级维新派C.地主阶级顽固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5.设立京师大学堂是下列哪一运动的结果()A. 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新文化运动D.太平天国运动6. 戊戌变法应该是:()A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B 地主阶级改良运动C 地主阶级革命D 资产阶级革命7. .戊戌变法法令与洋务运动措施相似的是()A. 改革政府机构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创办报刊,开放言论D.兴办新式学堂8.假如你生活在维新变法时期的一位商人,你最赞同下列哪项法令:A. 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B.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D. 训练新式军队9.下列所举内容不属于戊戌变法意义的是()A. 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B.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C.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D.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10. 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是()A.挽救民族危亡B.推行政治改革C.发展社会经济D.促进思想启蒙11、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 大刀长矛不敌洋枪洋炮B 袁世凯出卖了维新派C 没有军队支持D 变法触动了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12.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相同之处不包括()A.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B.是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动的C.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是中国人为改变落后面貌而进行的探索活动【课后反思】1、学后收获:2、学后疑问(错题集锦):3、我的大胆尝试:4、今天我主动学习了吗?。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6 戊戌变法当堂达标新人教版
当堂达标—《戊戌变法》
一、单项选择题(共3题,共100分)
1.19世纪末,中国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其主要人物有()
A.林则徐、魏源
B.李鸿章、左宗棠
C.康有为、梁启超
D.慈禧太后、袁世凯
2.查阅当时的报刊是了解一段历史真相的有效手段,如果要研究我国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思想演变,你应当研究哪一报刊或著作()
A.《国闻报》
B.《农政全书》
C.《泰晤士报》
D.《资治通鉴》
3.临刑前,他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他甘为变法流血牺牲,想以流血牺牲唤醒国人,“他”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邓世昌
4.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开始由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这里的“政治制度”应理解为()
A.宣传马克思主义
C.在思想领域里开展新文化运动
B.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治体制
D.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全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共57页附答案)
全新部编版⼋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共57页附答案)全新部编版⼋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共57页附答案)⽬录第⼀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鸦⽚战争第2课第⼆次鸦⽚战争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第⼆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4课洋务运动第5课甲午中⽇战争与⽠分中国狂潮第6课戊戌变法第7课抗击⼋国联军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第8课⾰命先⾏者孙中⼭第9课⾟亥⾰命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第11课北洋政府的⿊暗统治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第12课新⽂化运动第13课五四运动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第15课北伐战争第16课⽑泽东开辟井冈⼭道路第17课中国⼯农红军长征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战争第18课从九⼀⼋事变到西安事变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第20课正⾯战场的抗战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第22课抗⽇战争的胜利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第23课内战爆发第24课⼈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鸦⽚战争⼀、学习⽬标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通过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感悟中国⼈民反抗侵略的⽃争精神。
⼆、⾃主预习1. 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兵吸⾷鸦⽚,不但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是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削弱。
2. 是中国⼈民禁烟⽃争的伟⼤胜利,显⽰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持罪恶的毒品⾛私,发动侵华战争。
,鸦⽚战争爆发。
4. ,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
三、合作探究1.归纳《南京条约》的内容,并分析危害。
2.有⼈说:“正是因为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商⼈的利益,所以英国发动了鸦⽚战争;如果林则徐不采取禁烟运动,英国就不会发动鸦⽚战争了。
”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四、随堂演练1.19世纪上半期,世界上最强的资本主义国家是()A.英国B.法国C.美国D.俄国2.英国发动鸦⽚战争的根本原因是()A.保护鸦⽚贸易B.割占中国领⼟C.打开中国市场D.争取外交平等3.鸦⽚的输⼊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有()①⼴⼤劳动⼈民⽣活更加贫困②军队战⽃⼒减弱③清政府的财政收⼊激增④各级官僚贪污腐败更加严重A.①②④B.①③④C.③④D.①②③④4.道光帝接受林则徐严禁鸦⽚的主张,最根本的原因是()A.害怕数⼗年后中原⽆御敌之兵,⽆充饷之银B.为了扭转对英贸易逆差C.林则徐上书⾔辞恳切D.为了维护⼴⼤百姓的利益5.《南京条约》被迫开放的通商⼝岸有()①⼴州②天津弱③厦门④福州⑤南京⑥定海⑦宁波⑧上海A.①②③④⑤B.③④⑤⑦⑧C.④⑤⑥⑦⑧D.①③④⑦⑧6.乾隆皇帝说:“天朝⼤国,物产丰富,⽆所不有,原不借外来货物以通有⽆。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人民近代化的早期探索和中国社会民族危机的加深。
时间跨度:本单元的时间跨度为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
课节概述: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内的一些有识之士掀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而《马关条约》的签订又进行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为了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但最终失败。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兴起,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至此,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阶段特征:近代化的起步和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掌握洋务运动的内容和评价;分析理解洋务运动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历史原因。
2.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人物的英雄事迹;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3.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4.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八国联军侵华的经过;理解义和团运动中的口号——“扶清灭洋”;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重点】洋务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概况、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和影响、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辛丑条约》。
【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对义和团口号的评价;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洋务运动——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持久影响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八国联军侵华——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近代化: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良派)知识点新人教版
——资产阶级改良派
1.背景:《马关条约》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公车上书”
概况: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以及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北京发起
目的: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结果:上书未上达光绪帝。
意义: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维新思想的传播
组织学会:强学会等
创办报刊: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等
代表人物:梁启超、严复(进化论思想)等,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百日维新”
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时间:——
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内容:
领域
内容
意义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化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有利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有利于军事强大
——戊戌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失败原因:①客观原因: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薄弱②主观原因: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妥协性;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只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6.性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最突出)。【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戊戌变法》近代化的探索
对清政府触动不大, 却轰动全国。
公车上书
失败了
2、发展:
(1)创办报刊:《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2)组织团体:强学会等政治团体。
3、结果:
成功,进行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
三、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1、时间: 2、内容: 3、结果: 4、历史意义:
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光绪帝没有实权。
失败原因----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失败了。
1.下列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B.是带有一定群众性的救亡图存运动 C.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是它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D.以维护孔子的封建权威,尊奉祖训
载湉(1871--1908)1875年即位,年号光绪。1889年亲政。
中南海瀛台,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囚禁在这里。
谭嗣同(1865-1898),湖南浏阳人,1898年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后被捕遇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临刑前有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2、百日维新主要内容及影响:
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
双方:
内容:
实质:
维新派与顽固派
要不要维新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作用:
促进维新思想传播,为变法创造条件
2.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A.挽救了民族危机 B.推动了政治改革 C.促进了思想启蒙 D.发展了社会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精品
第二单元 第7课 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
1、 能说出什么是公车上书,是谁领导的。
2、 知道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 能叙述百日维新(或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4、 能说出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的基本知识。
诊断补偿
1、 复习《马关条约》签订的相关知识。
2、 你认识他们吗?有关他们的历史故事你能讲一些吗?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3、 引导学生阅读课前导入框。
新知导学 一、自主学习
阅读课文,完成质量监测P028-029“选择题”。
二、重点讲析 1、公车上书
(1)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2)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维新派政治团体: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后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4)影响:公车上书未获成功,但影响很大,它冲破了长期以来沉闷的局面,康梁从此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
2、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1)时间:1898年6月到9月 (2)内容:
①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②经济上:鼓励私人开办工矿企业;
③思想文化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④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3)结果:因触动顽固派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
三、合作探究
1、谭嗣同就义前曾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1)“贼”指的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2)因为维新派没在掌握军队,又不能发动群众,所以没有力量完成革命。
(3)因为他是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献身,也为后人追求自由民主指明了道路。
2、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达标测试
1、完成课后练一练。
2、完成质量监测P029-030“非选择题”。
总结反思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