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新闻传播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传媒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
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传媒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作者:刘姿麟来源:《教育文化论坛》2021年第06期摘要:融媒体和新文科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新闻传媒专业教学面临诸多挑战,教学目标需要转向为一体化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适应融媒体行业的就业环境。
本文以贵州师范学院传媒专业为例,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思路出发,探究有效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的改革办法,旨在促进贵州师范学院学生的实验教学条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满足实践教学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贵州师范学院新闻传媒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为当地媒体单位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传媒人才。
关键词:传媒;融媒体;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1)06-0126-04DOI:10.15958/ki.jywhlt.2021.06.018伴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贵州各大媒体单位对新闻传媒类专业人才需求量急剧加大。
笔者通过与贵州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贵阳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贵州天眼新闻等多家媒体单位合作、研讨和沟通,获知当前贵州一线传媒机构极度缺乏具有融媒体创新能力的专业新闻人才。
地方高校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是向社会相关行业输送人才,这一现实背景对贵州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挑战。
融媒体时代下,传媒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目标都应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作出相应调整和创新,以满足融媒体人才的知识结构、类别结构、知识层次和知识学习方法的变化。
本文以贵州师范学院传媒专业的教育现状和教学实践改革作为研究重点,探讨问题并提出教学改革策略,旨在更好地完成教学实践工作,为贵州媒体行业输送高质量媒体人才。
一、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传媒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现有两个传媒专业——广播电视学和广播电视编导。
这两个专业属于新闻传播领域的核心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对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研究生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点,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变化的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
在这种情况下,提升研究生教育课程教学质量,适应新形势和新需求,是我们应该面对的重要问题。
本文从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希望能为未来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一、强化研究生课程质量体系建设课程质量是研究生培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方面,故必须在改革中优先考虑。
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较为成熟,但在研究生阶段,还需进一步加强对课程的建设和管理。
应当制定出可操作性强、可量化管理的研究生课程质量评估标准,统一标准评估体系,以便于深化课程质量管理、建立完整的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推动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整体提升。
二、增加研究生课程的实践性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应用型的教育,强调能力培养,因此,实践性是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真实的实践、生动的案例、机会相对而言的多样性、开放式教育等,这些都有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形成理论框架与实践技能的完美糅合。
三、加强研究生课程的交叉性由于专业领域的日益分化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研究生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和具体,因此研究生的跨学科性和交叉性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今后应加强学科交叉和课程融合,鼓励不同学科渗透,加强流动人才的实现,让研究生能够在跨学科的环境中学习,帮助他们适应并适合现代化高科技人才对综合能力的需求。
四、注重研究生课程创新在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过程中,课程创新是必要的,既预见未来教学走向,也应反映知识的新变化。
我们应倡导创新的研究生课程,通过独特的教学方式、课程设计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课程教学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的来说,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不仅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发展、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途径。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本科新闻传播类专业选修课教学改革研究——以浙江万里学院《网络社会学》课程为例
科 学 大 众·科 学 教 育
2021 年 第 5 期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本科新闻传播类专业选修课教学改革研究
——以浙江万里学院《网络社会学》课程为例
娄炜利
何雨欣*(通讯作者)
(浙江万里学院,
浙江省 315100)
摘
要:
《新文科建设宣言》的提出是我国新文科建设历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本科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课程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而新闻
反映;在教学内容及方式层面,由于选修课的课程内容相较于必
修课而言更宽泛,具有更大的创新可能性,同时也具有更高的沦
为“水课”的风险,因而选修课的教学改革难度更大,对教师的专
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要求更高。
(2)选修课微观层面的教学内容及方式存在问题。由于新
闻传播类专业选修课的性质有理论与实践之分,因此需要分别
见,社会对文科复合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在
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学科门类为文学,因此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
学改革是新文科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新闻传播学与政治学、经
济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以及信息论、控制论等自然科学理论关系
匪浅,而我国的新闻传播类教育则普遍存在着理论基础薄弱、知
识面狭窄[2]、就业质量较低[3]的问题。因此,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
的改革更是势在必行。
在课程体系中,选修课较必修课而言更容易被忽略。高校
选修课意指允许学生有选择学习的课程,根据不同性质又可分
为限制性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和非限制性选修课(公共选修
课)[4]。关于选修课的功能,较为一致的意见有:第一,选修课以
专业基础为前提,涉及边缘学科,有助于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
的综合素质;第二,选修课能够及时传递最新学术动态;第三,选
新媒体时代高校新媒体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新媒体时代高校新媒体课程教学改革分析在当今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行业迅速崛起并蓬勃发展。
这一变革对高校的新媒体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为了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媒体人才,高校新媒体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新媒体课程教学的新要求(一)技术更新换代快新媒体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从社交媒体平台的迭代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从短视频的风靡到直播带货的兴起,学生需要及时掌握最新的技术手段和工具,以适应快速变化的行业需求。
(二)跨学科知识融合新媒体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传播学、计算机科学、市场营销、艺术设计等。
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点,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新媒体行业竞争激烈,创新是吸引用户和取得成功的关键。
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策划和执行新媒体项目,创造出有价值的内容和产品。
(四)数据驱动的决策能力大数据在新媒体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学生需要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数据,以做出精准的用户洞察和营销策略,优化新媒体传播效果。
二、高校新媒体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课程内容滞后部分高校的新媒体课程内容未能及时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教材更新缓慢,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应用存在脱节。
(二)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方法在新媒体课程中效果不佳,学生缺乏实践操作和互动交流的机会,难以真正掌握新媒体的技能和理念。
(三)师资力量不足新媒体行业发展迅速,高校教师往往缺乏在新媒体一线的工作经验,对最新的技术和趋势了解不够深入,影响教学质量。
(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新媒体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但一些高校在实践教学设施、实践项目设计和实践指导方面存在不足,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五)考核评价方式不科学当前的考核评价方式多以理论考试为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不够全面和客观,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学现状与改革思考
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学现状与改革思考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新闻传播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快速变革的媒体环境,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本文将从新闻传播教学的现状出发,探讨全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教学改革与发展。
一、新闻传播教学的现状1. 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传统的新闻传播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 passively 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和实践环节。
这种教学模式在全媒体时代已经显得落后,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媒体行业的发展。
2. 课程设置的滞后部分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滞后,仍停留在传统媒体时代的阶段,无法满足全媒体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缺乏与时俱进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毕业后与媒体行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
3. 缺乏实践环节新闻传播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环节的设置。
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无法真正掌握媒体技能和新闻传播的实践能力。
这也是制约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全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教学改革思考1. 强化实践教学在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实践环节。
学校应该加大对实习、实训的投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可以与媒体机构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参与真实的新闻传播活动,锻炼综合素养。
2. 课程设置与媒体时代接轨学校需要及时调整和更新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设置,使之与全媒体时代接轨。
重点加强数字媒体、社交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兴媒体技术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新媒体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可以将跨媒体整合传播、数据新闻、虚拟现实等相关内容纳入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敏锐度。
3. 提倡跨学科融合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教学需要更加强调跨学科融合。
新闻传播专业与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之间的融合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学校可以设立跨学科的新闻传播课程,让学生拓宽知识边界,培养综合素养。
4. 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在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策略
高校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策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高校的核心课程,理论课程对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往往存在着单一、枯燥、缺乏实践等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高校应该思考新的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策略。
1. 注重手段的多样性在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讲授是主要的手段,学生将内容记下来,然后在考试中表现出来。
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和无聊,导致抄袭、打印等不正当行为的增加。
高校应该尝试利用数字化技术、资源共享、网络互动等多种手段,来丰富理论课程的教学形式。
比如可以通过网络,让学生自由地获取课程资源,结合现代化的手段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
2. 注重实践教学的创新理论课程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创新能力,但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在实践方面的教学不够充分,这使得学生的实践意义不如理论教学深度。
所以,高校应该多元化、拓展性与实践性强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可以通过实例分析、工程项目设计、实地考察等方式来增加实践性,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3. 注重课程建设理论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要求高校注重课程建设,合理编排课程和体系。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上课情况和交流情况,不断更新知识点。
它可以根据不同的阶段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当具有的基本能力要求,以此建立相应的课程或教学体系。
内容编写合理,于此同时,教学管理人员应注重差异化管理,把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课程建设和教育培训。
4. 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应当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注重从教师聘用、培养、教育教学、教学研究、课程建设等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教学设计中,应选用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来为学生传授知识。
比如,可以从教育经验丰富的过去或现在的老师中聘用,让学生更好的学习。
新闻专业教育类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实践研究——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为例
声屏世界2021/1新闻传播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机构成部分,已经成为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重要阵地。
新闻传播学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和鲜明的社会实践性,其教育的使命是培养职业化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和舆论工作的接班人。
因此,将思政课植入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应该是新闻传播教育的应有之义。
本文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课程思政项目为依托,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思政建设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新闻专业教育类课程思政改革范例,以期打造新闻传播人才德育培养新模式。
课程思政的渊源与内涵从教育实践看,很多高校把“德智体美劳”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最终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应该追溯到我国德育教育传统。
德育教育主要侧重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四个方面,其目的在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最早源自上海市各高校的人才培养实践,后从地方实践探索转化为当下的国家教育战略部署。
[1]当下,课程思政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战略举措。
2020年5月28日年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这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已经进入科学化和持续化的发展阶段。
[2]针对课程思政的概念与内涵,不同的专家、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
从现有文献看,大部分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课程思政内涵的灵魂,也就是说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3]笔者认为新闻专业教育类课程思政应该放到德育教育的视角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为统领,重点把德育元素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到新闻传播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功效。
新闻专业教育类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意义在传媒格局嬗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出适应新时代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硬的新闻工作队伍成为新闻传播界关注的热门话题。
而课程思政课与新闻专业教育类课程完美的结合,无疑为新闻传播教育培养新时代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思路。
数字化转型下《广告学概论》课程改革的思考
教育观察数字化转型下《广告学概论》课程改革的思考李佳蓉(重庆三峡学院传媒学院,重庆 404000)摘 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通过信息技术的实施,极大的提高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效率。
在现代的教学领域里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促进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依靠互联网资源的支持,教师的授课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广告学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线上和线下同时进行的混合式教学培养模式,结合多方面的教学资源,提升广告学课程的教学效率,促进国家的广告传媒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广告学课程;数字化时代;混合教学模式引言:信息化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极大的促进教育实施的效率,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收集和分享资源的优势,促进教育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建成人人都能齐参与的教育模式。
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教育行业迎来了大变革,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时代的教育模式已经出现很大的变革,在广告学专业的培养模式里,通过采用线上与线下互相混合的教学模式,推进教育的高效率进行,通过以网络教育为主导,提高学生对广告学教育先进思想和方法的学习,线下指导学生做好知识的运用与实践,打造创新性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信息化时代广告学专业的教育质量。
一、目前广告学课程的教育现状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传统的教学模式出现的不足与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高校的广告学课程,作为广告传媒专业学生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主要出现有以下这些问题。
(一) 在目前的高校广告学的培养模式中,主要还是以教师灌输式的教育为主,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老师的教育,这对学生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无法让学生真正的领悟到课堂教育的精髓。
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老师的知识,另一方面广告学课程本身就是一门与社会实践和潮流结合的科目,单独的理论和方法学习,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科素养,对学生的职场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因此数字化课堂也应侧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
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以乐山师范学院新闻学专业为例
传播与版权CHUANBO YU BANQUAN - 8 -2024年第7期 总第146期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以乐山师范学院新闻学专业为例◎齐 虎,赵艺玲[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传播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新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以适应行业变革。
当前,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环节薄弱、学生缺乏实践机会等问题较为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乐山师范学院新闻学专业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借鉴师范专业开展专业研习,贯通专业见习和实习,确立“三习”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构建专业认知-掌握行业动态-提升实践能力”的实践闭环。
同时,乐山师范学院新闻学专业依托专业研习进一步帮助学生提升“四维”知行能力,实现助力学生扩展行业认知、提升学术素养、培育双创项目、优化毕业论文的目标。
[关键词]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专业研习为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
2018年6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与山东大学合作开展人文和社科类专业认证标准研制等工作,借此,国内众多高校顺应潮流,明确自身定位,积极开展专业认证工作。
尽管新闻学专业尚未建立全面、明确的认证体系,但在此大背景下,其也须思考和应对这一命题。
乐山师范学院新闻学专业于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专业认证的大趋势和专业建设的大背景下,该专业深入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三习”贯通、“四维”联动的新模式,以提升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简称“三习”,是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习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学术研究方法,目的是引导师范生深入了解教学研究活动,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
而在非师范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往往只有见习和实习,研习基本上是缺失的。
化抽象为具象——传播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及实践初探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search 2015年9月 下旬刊 综述·专著化抽象为具象——传播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及实践初探黄志辉(温州大学城市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35)【摘要】传播学是新闻传播学学科各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是一门科际外延广大、研究课题广泛而且内涵深入多层的课程。
当前我国的传播学的教学存在两个误区:一是传播教育和“传播研究被限制和规定在一个较狭窄的区域内”;二是在传播学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偏重理论教学(研究),忽略了实际运用,割裂了基础理论与实际运用的关系。
这两个误区导致该课程理论性强,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佳。
化解效果不佳的唯一途径是克服理论教学的虚幻化,即“化抽象为具象”,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将理论与实际运用相结合起来,努力探寻该课程的和谐教学法。
【关键词】传播学 和谐教学法 抽象 具象【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01-02一作为一门以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传播学 是新闻传播学学科各专业的基础必修课。
同时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介于21世纪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通过学习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有助于他们开展信息传播活动,协调社会关系,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传播学也可作其他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
受我校传播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组的委托,笔者走访了开设该课程的几所高校。
在调研过程中,予笔者深刻印象的是,不少学生反映该课程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并不如意。
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之所以教学效果不佳,原因众多,既与传播学具有一般理论课的通病——高度抽象性、理论性强——有关,更与传播学在我国的教学“误区”有关。
系统说来,当前我国传播学教学“误区”主要体现以下两方面。
一是传播教育和“传播研究被限制和规定在一个较狭窄的区域内”[1]。
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信息系统运行的学科,既涵盖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及国际传播等各个层次,又涵盖了经济传播、文化传播、体育传播、健康传播等各个领域。
对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是当今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如何实现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是每个高校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就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进行讨论和探究。
一、课程设置要灵活多样化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设置对于研究生能否在学术领域有所作为至关重要。
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注重灵活性和多样性,在不同学科领域,不同专业方向下,设置不同的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
这样做可以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研究生学术创新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潮流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是要针对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趋势,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教学内容要注重实践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内容中,应当体现出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
同时,应该相关课程结合实践教学,推进科学研究,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三、教学方法要多元化教学方法是研究生教育中重要的环节。
在教学方法方面,应该寻求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断探索和创新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采用数字化教育方式,开展网络课程教学,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
此外,教学方法也可以采用研讨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评价体系要科学完善高效的评价体系是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在建立评价体系时,需要根据研究生学科特性和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学习成果的评价以及学生能力素质的评价等。
评价体系的科学完善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同时也是教师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
总之,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重视不断探索和创新。
我们需要精心设计课程设置方案,紧密跟进时代变革的潮流,寻求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为研究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
新闻采访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革建议
第10卷第1期 2019年01月Vol.10 No.1 January 2019221新闻采访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革建议冯卓文(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 524000)摘 要:新闻采访学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养。
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教材内容陈旧和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因此,结合融媒体时代背景思考当下新闻采访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转变教学方式、调整师资结构以及建设相关软硬件设施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新闻采访学;问题;建议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1-0221-02一、新闻采访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教材内容陈旧教材是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是教师搞好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系统教学的重要工具。
一方面,现有教材是对原有教材资料的再加工。
以中国人民大学蓝鸿文教授的《新闻采访学》教材为例,该书出版于1984年,而1999年再版时,作者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内容,但基本框架不变,目前在版的是2011年发行的该书第三版,自发行至今未做过较大改动。
另一方面,教材内容更新慢。
教材从编写到复制,到出版,再到投入使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这就直接影响了教材内容的时效性。
新闻传播学类教材本应该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与媒体变革紧密联系,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资讯和知识。
但是现有的教材普遍存在编写周期较长的问题,导致新闻采访学教材内容陈旧,案例过时,不利于教师新闻采访教学的开展。
(二)缺乏教学实践环节新闻采访学是一门教授学生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如何发现新闻,如何发掘新闻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
但是由于课时有限、设备稀缺、实践基地少以及教师经验不足等原因,新闻采访学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首先,有限的课时迫使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专业知识上。
教师更加注重对新闻采访学基础知识的讲解以及对采访方式和采访技巧的介绍,较少关注新媒体环境变化对新闻记者提出的新要求。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路径探究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路径探究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愈来愈广泛,特别是在5G通信技术的商用背景下,作为源源不断为国家输送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高校,新媒体技术也出现在教学过程中。
同时课程思政作为向大学生进行隐性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下的通过专业课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需求了,这时就需要新媒体技术的大力加持。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课程思政1新媒体概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媒体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对于“新媒体”这个名词的定义始终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答案,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体是传播形态的一种,可以使用计算机网络或无线通信网向使用用户传播信息和服务。
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体其实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的媒介平台,并不是“媒体”。
互联网实验室对“新媒体”的定义为:新媒体是基于现有的科学技术所有的工具为渠道(如数字广播、互联网等),以终端使用工具如电脑、手机等媒体,能够实现信息在个体间的相互传播。
总之,新媒体是一种与传统媒体相比更为先进的信息传播方式。
2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2.1教师的作用被边缘化或者弱化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首要渠道,由老师备课时进行内容的选择,课中给学生讲解。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可以说教师执教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
以及新媒体语境下,老师的传授已经不是学生求知的惟一渠道,学生借助新媒体能够进行自主学习。
因此,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教师也越来越重视教学手段的创新与改革,尤其是多媒体辅助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
老师在上课时给学生们呈现各种课件或者录像,使学生根据需要,有选择的学习知识。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事业的需要了,因此教师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守正与创新——以舆论学课程为例
XINWENXUE- 1 -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的守正与创新—以舆论学课程为例◎康丽雯,林子涵[摘要]当前,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应当守正创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功能,践行新文科理念,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夯实学生人文底蕴,增强学生实践技能。
文章以舆论学课程为例,分析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挑战,阐述舆论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方面探索舆论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路径:优化课程设计,强化课程思政价值引领;改进教学方法,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对接与融合;创新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善考核方式,强化任务驱动和过程管理;最终,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学生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促使学生提高实践技能,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闻传播人才。
[关键词]新闻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舆论学当前,媒介生态的变革对信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产生重要的影响,新闻传播实践必须适应网络传播的底层逻辑,重构新闻传播业态,加速转型发展。
新闻传播行业的变革也进一步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促进新闻传播实践的市场化、技术化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因此,高校新闻传播教育需要满足新的发展需求,培养德才兼备的新闻传播人才,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发挥社会作用。
一、问题与现状: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挑战当前,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传统媒体迎来机遇和挑战,ChatGPT 的出现再度引发人们对新闻传播行业发展前景以及未来趋势的讨论,社会发展也不断对新闻传播人才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政素质、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一)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不深,协同育人效果不显著目前,互联网在为大学生提供海量信息和广阔表达平台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群体认知、情感、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教育改革探讨——以“5W”模式为分析框架
20 07年 ,人大的新 闻学 院开始在新 闻学专业中新增 了一个专业方 向 : 数字 “ 新 闻传 播”, 为拓展新 闻学专业培养方 作 向的实验平 台, 以此 为契机推进新 闻专 并 业 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 ; 通过建设 国内一流
华大学 的新媒体传播研究 中心 , 复旦大学
的新媒体研究 中心 , 华中科技 大学 的媒 介
一
、
我 国传 媒 院 校教 育改 革 的 实 践
播概论 , 网络新 闻实务 , 网络经 营管理 , 网
学 、 术科研 、 学 新技术研发 等方面 与密苏 里新 闻学院开展广泛的合作 , 该学 院也开
目前 , 国内新闻专业的设 置基本上是 按照教育部专业 目录的规定 , 即在大学 本 科阶段将专业按照新 闻学 、 广播电视新 闻 学、 广告学 和编辑 出版进行 设定 。 这种 明 确 的专业 分类注重对 于特定 领域 内学生
蜾 介j 背景 下传媒教 育汰革探 讨 融合
以 “w 模 式为分析框 架 5’ ’
■徐文 婷
【 摘要 】 随着新媒体技 术的不断发展 , 统媒 体积极探 索变革之 道 , 介融合 传 媒
成 为媒介研究的一个热 门话 题。 本文主要从媒介融合下新 闻教育这个角度 , 并用拉
斯 维尔关于传播 “w 模 式作 为框 架, 5” 结合近几年来对于媒 介融合教 育的探讨和对 于融合教育的 实践来具体分析我 国目前的媒介融合教育现状, 以及有待 改进之处。 【 关键词 】 w模 式 传媒教育 媒介 融合 5
此模式借鉴 了国外 的先进经验 , 通过
些有益 的尝试。
人 才 的 “ 验 田” 试
媒体集 团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 , 开创实
验 教 学 的新 路 子 。
融合创新: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探析
声屏世界2022/2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实施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将人才培养体系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相结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好教师队伍、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的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将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同向同行、协同效应、构建全面的大格局,《纲要》由此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创新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创新也随之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的关注热点和重要领域。
深度交互:新闻传播和思政教育的关系考虑对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关注与思考,一方面基于《纲要》出台的重要背景,亦立足于新闻传播类课程的自身特色,及由此形成的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关系。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指出,新闻学院是课程思政的先行者,把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实现其他课程多层次互补育人效应。
究其原因,首先是新闻传播专业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迫切需要系统性地开展专业思政。
新闻传播事业和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媒体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具有政治、经济、传播等多重属性,最本质的属性是政治属性,随着国家、阶级、政党的产生而存在。
其功能属性是传播属性,为受众提供新闻信息以及社会舆论的相关信息,满足受众的表达、参与、监督、知情等的需要。
其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我党和我国新闻事业在实践中的理论基础,新闻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密不可分,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基础,方能确保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政治立场。
最后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人文精神和专业追求与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文化的传播思想高度契合,新闻传播尤其在价值观导向方面具有非常显性的优势。
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人文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和广泛传播,也有助于未来新闻人的精神引领、品格塑造和价值实现。
因此,对新闻传播类课程思政实践的研究,既是国家层面育人战略的重大命题和宏观旨归,也是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和自觉选择,是其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科学的教学设计的直接体现,必将助力新闻传播类课程教学的全面优化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提升,形成新闻传播类课程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的氛围。
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教学改革 专题报告
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教学改革专题报告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教学改革专题报告一、引言:新时代的背景与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提及主题文字:新时代、课程教学改革)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社会各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教育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
基于新时代的需求,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
二、背景分析:新时代给课程教学改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提及主题文字:新时代、课程教学改革)1. 科技的发展给课程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变革,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方式已经不再适用,需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 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使得教育不能仅仅追求知识的传递,更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3. 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课程教学需要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三、改革内容与措施:以新时代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提及主题文字:新时代、课程教学改革)1. 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践活动和项目制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设计性课程和开放性课堂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重视跨学科的融合教学,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 引入新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发展,摒弃传统的单一考试评价体系。
四、成果与效益: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教学改革的价值和意义(提及主题文字:新时代、课程教学改革)1.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锻炼的能力。
2. 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使教育更加符合社会需求,与时俱进。
五、个人观点与理解:对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提及主题文字:新时代、课程教学改革)在我看来,新时代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是必然的趋势,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高校新闻教学改革新探
高校新闻教学改革新探
杨逐原
【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32)2
【摘要】培养懂理论、强业务、视野开阔、具有跨国沟通和协调能力的新闻人才的要求对高校新闻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必须改革新闻教学的理念及方法,精心选择和利用好教学案例,切实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推动新闻教育的发展.
【总页数】2页(P164-165)
【作者】杨逐原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全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新闻宣传与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引导新探——以《重庆三峡学院报》新闻宣传为例 [J], 章权
2."互联网+"时代民办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探索 [J], 何玉巧
3.基于媒体融合的高校新闻宣传工作革新探索 [J], 苏文灏
4.基于媒体融合的高校新闻宣传工作革新探索 [J], 苏文灏[1]
5.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新闻写作现状及创新探究 [J], 张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高校新闻传播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h1 ----本站首页免费课件免费试题整册教案教育资讯计划总结英语角幼儿教育文书写作海量教案免费论文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教学论文经济论文理工论文管理论文法律论文行政论文艺术论文医学论文文史论文农科论文英语论文课程改革教育法规教育管理家长频道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文史论文新闻传媒学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对高校新闻传播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近年来传媒产业迅速发展,相应地,对高校新闻传播课程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此,高校应坚持以教学过程优化为主线、以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理念,实施课程教学改革。
本文试以广西大学为例,对高校新闻传播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思考。
为破解课程改革难题,高校应深入实施“联合办学”的策略,优化教学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
一、深入实施“联合办学”策略,缓解新闻传播课程改革困难目前,新闻教育面临的一些具体困难表现在: 第一,一些新闻传播类的教师往往理论水平高,实践指导与实际操作能力差。
他们可以挑出大众传播实践中的不足,也可以讲大众传播实践应该遵循的原则。
但是如果让他们写一篇简单的新闻稿,却漏洞百出。
第二,讲授内容重叠。
这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是目前很多新闻传播类的教材往往内容重叠。
二是新闻院系快速扩张,大量新教师仓促上岗。
他们对新闻传播类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缺乏深入理解,难以真正消化教材,往往照本宣科,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第三,新闻传播类课程教学弹性大,由此影响了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与理工科课程内容相对稳定不同,新闻传播类很多课程往往弹性很大,教学质量往往取决于教师责任心和专业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缺乏合理的计划和安排,既不注重教学思想的更新,也不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发展,其教学水平让人不敢恭维。
此外,不少青年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时间短,经验少,教学技能还不够成熟,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第四,实践实验设备匹配困难。
新闻传播类教育相比其他很多文科教育是需要重装备的。
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新闻是文科中的工科”。
而大众传播业的设备往往价格高,消耗大,更新换代快。
新闻传播教育的实践实验设备由于教育投入的有限往往难以同步跟上业界的发展。
联合办学是破解上述难题的一个重要策略。
所谓联合办学,就是指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不能关门办学,而要开门办学,充分与行业主管部门、媒体与相关企业合作,与之形成战略联盟。
通过联合办学可以有利于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师资结构优化、教师实践经验积累、场所与硬件设备条件改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推进。
联合办学的具体做法有:与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家传媒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商谈合作事宜;行业主管部门、媒体与相关企业在学院设立人才培养基地;聘请媒介资深专家担任兼职教授;与传媒合作进行课题研究;部分媒介设备以合适方式赠与学校;在媒介成立学生实习基地。
以广西大学为例,该校新闻传播课程教学中实施“联合办学”策略,取得了不少的成效,表现在: 第一,“新闻出版总署西南地区新闻人才培养基地”落户广西大学。
在此基础上,由广西大学与广西新闻出版局联合申请“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传媒)人才培养基地”项目也获得批复。
第二,广西媒体行业与广西新闻学院正式签署联合办学协议。
2010年6月29日,广西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广西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广西新闻学会会长李启瑞代表媒体与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负责人正式签署联合办学协议。
第三,媒体软件企业和广西大学新闻学院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践基地。
2011年4月,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与广西大学新闻学院达成合作意向,将在该院建设影像资料数字化数据加工与开发工作基地。
这一基地目前是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与地方高校达成的第一个合作项目。
第四,建设了一批高质量实习基地。
广西大学在广西日报、广西电视台、广西新闻网、广西人民出版社、广西综路传媒广告公司共34个单位设立教学与研究基地,其中有15家挂牌。
在校内,该校以相关实验功能室为依托,将校内媒体广西大学广播电视中心、广西大学校报、空谷网站相继建设为校内实习基地,使之成为学生课外实践与创新平台。
第五,媒体单位向广西大学新闻学院捐赠了一批设备。
近三年,新华社广西分社、广西日报等媒体单位向广西大学新闻学院捐赠了摄像机、照相机等价值20万元的设备。
第六,承担了一批媒体和广告公司委托的课题研究。
广西大学新闻学院先后承担了“南宁日报社改版研究”、“广西工人报社发展战略研究”、“综路传媒广告公司路牌广告布局研究”等课题。
二、优化教学过程,实施研究性教学(一)对部分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适当调整以“新闻采访与写作”为例。
首先,在继将原来新闻采访、消息写作、通讯写作三门课程合并为新闻采访与写作一门课程,总课时为120学时(以理论讲授为主)基础上,将理论讲授压缩为80学时,增加实践课时40学时,这不仅可压缩重复内容,内容设置和安排更符合新闻传播实际和操作步骤,而且在学时上明确和保证了新闻实践的实施。
其次,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加大实践考核比例,对实践考核标准进行量化。
学生在上新闻采访与写作课期间必须在校内外新闻媒体发表15篇新闻稿。
实践分为0分的同学不能参加期末考试。
再次,不断探索新的符合新闻采写课教学实际的各种实践教学形式,如创办班报、召开模拟新闻发布会等,引导学生从校园新闻做起,培养新闻意识。
最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包括利用网络构建沟通、指导的平台;利用摄录设备对模拟新闻发布会录像,之后进行点评;不断收集音像资料补充教学资源等。
(二)探索部分课程实行校内校外教师共同授课制度主要可在实务类课程开展这种探索。
例如,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课程由以往主要由任课教师讲课改为任课教师、校外专家、校内实习基地教师共同授课或指导,校外专家、校内实习基地教师授课或指导课时占本课程学时一半。
(三)与媒体互相派员工挂职锻炼为了解决部分青年教师实践指导与实际操作能力差的问题,可选派青年教师前往媒体与广告公司挂职锻炼。
目前广西大学新闻学院已有5名教师完成了锻炼,他们分别曾经在报社担任总编助理、总编室主任助理、广告公司策划总监助理等职务。
媒体派至广西大学新闻学院的员工则要求他们完成一个专题研究并开设讲座,此外还要合作讲授一门课程。
(四)加强“第二课堂”建设 1 实施课外阅读计划。
要求学生必须进行系统性的专业阅读,可指定由浅入深的专业必读书目,并要求班主任定期检查读书笔记。
2 开设学科前沿讲座。
根据学科特点,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着名媒体机构从业人员和高校学者为学生开设讲座,以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3 增加学年论文环节,在第三学年时要求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必须撰写一篇5000字左右的论文。
4 增设校内实习这一教学环节,在两个学期内完成,但是放在课外实施。
此外,可实施创新学分制度,并由学工举办“新闻传播学术技能节”。
(五)教学管理进行相应改革 1 根据学校有关人事管理规定,对教授、副教授的岗位职责均提出“承担本学科教学法的研究工作”的要求;引导、鼓励广大教师热爱教学、精心教学、研究教学、创新教学。
尽力营造边学习,边建设,边评价,边提高,边奖励的课改气氛。
2 在学校指导下实施本科责任教师制度。
在每个本科专业中设置1位专业责任教师,3位课程责任教授。
由这4人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小组,由专业责任教授任组长。
专业建设小组开展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特别是抓好专业发展规划和教学计划的制订以及主要课程的建设工作。
专业课程责任教授主要负责本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主要课程(含实验课)的建设和改革工作。
专业责任教授岗位津贴为每人每月1500元,课程责任教授岗位津贴为每人每月600元。
3 开展课程教学评价改革。
学校、学院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内部评价包括学校、学院组织期中、期末及抽检;外部评价包括通过对学生发放和收集《满意度调查表》和召开会议的方式了解教学情况。
评估内容包括:此门课程教学过程是否规范和符合要求;本科生从此门课程所受的裨益。
同时,学院把课程建设工作纳入考核教研室教学业务工作的主要内容。
4 增加课程改革补贴。
在教学工作量考核中,设置课程改革补贴系数,从组织进行课内和课外小组讨论;进行不少于1小时的课外答疑;组织进行课程测验;组织学生写课程论文或做课程设计,并予以批改四个方面予以补贴。
5 完善研究生助教管理。
扩大助教岗位数量,优先安排课改教师的助教岗位,并给予一定助教津贴。
硕士生导师须安排自己的研究生承担其本科课程助教工作。
6 建设学生评教机制。
合理运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建立一套学生评价系统;允许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一定的建议和看法,并保证其公正性和客观性。
同时,做好反馈工作,使得学生的意见能够及时传递给教师。
三、存在困难与未来设想由于参加教改的教师工作量大大增加,目前工作量计算补贴尚未完全到位,这直接影响教师参加课程改革的热情。
目前一线教师大多将较多时间和较大精力投入到科研,教师参与本科教学,尤其是参与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
以广西大学新闻学院为例。
该院新闻作品、广播电视作品、广告作品和摄影作品都不算科研成果,这就造成新闻传播学院的教师做科研都愿意往史论方向靠,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实务作品的动力就更低了。
而“联合办学”,业界对能够获得的直接实惠感受不深,这降低了他们的积极性。
比如,“与媒体互相派员工挂职锻炼”这一合作,目前媒体就尚未派出员工来学校挂职。
一个重要原因是,媒体员工来学校工作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收入。
解决这些困难我们目前有这样一些设想:第一,与学校有关部门协商,尽快将新闻传播类作品列入科研成果类目,尽快出台工作量计算补贴办法文件。
第二,学院从创收中设立教学改革基金专项,用于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和课程改革。
第三,与业界进行更深入探讨,找到更多共同利益开发点。
比如是否可以合作开展相关传媒产品开发与制作等。
第四,在人才培养方面,探讨与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行业主管部门、媒体机构、信息企业联合成立专业和课程建设委员会。
委员会统筹校内外各种专业和课程建设资源,联合指导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共同负责学生的培养,实现两个建设主体资源共享,行业、媒体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切实把专业办得特色鲜明、学生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