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信仰教育教学改革

合集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摘要]文章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教学内容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脱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师生缺乏互动的现象等,同时提出其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改善对策,例如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优化教学方法等。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变化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紧跟时代发展要求,与时俱进,但目前的思政课教学不能很好地适应上述变化,存在一系列问题。

1.教学内容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脱节,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高校思政课是一门实践性、时代性很强的课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教材的有些内容往往会落后于社会与时代的发展。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授课照本宣科,一些教师的课件几乎就是教材的缩写版,课堂上有的教师完全按照课件的内容念,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课本上标注下来,时间久了,学生对思政课失去了兴趣。

学生普遍认为:听课与不听课一个样,期末考试按照老师辅导的重点背过就可以及格。

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使学生失去了对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潜能的发挥。

2.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师生缺乏互动的现象。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传统的单向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依然广泛存在,师生之间没有任何交流与互动,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思政课教师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宰,教学活动的组织、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都应该取决于教师,学生的任务就是无条件地接受现成的理论知识,不允许学生对自己的讲解有任何质疑或不同的观点。

二是“大课堂”授课。

现在很多高校思政课依然是大班上课,一个课堂有3~5个自然班,学生多达120~200多人,甚至这几个自然班分属于不同专业,这么多人上课,而课时又不多,教师还没有熟悉学生,课程就结束了。

这不但限制了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运用,也严重影响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前景展望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前景展望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前景展望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时代对高校思政课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亟待进行,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

本文将介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现状,并展望其未来的前景。

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现状。

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参与度低等。

思政课往往局限于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缺乏真实性和互动性。

而且,内容往往偏向于理论知识,缺乏与实际问题的结合。

教学途径方面,一些高校尚未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等资源,使得教学方式相对滞后。

这些问题使得高校思政课教育实效性不高,学生们很难从中获得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呼之欲出。

首先,教学内容需要丰富和多样化。

高校思政课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和理解思政课的内涵。

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国际国内的社会热点问题、文化管理、创新创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教学方法需要创新和变革。

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注重互动性和多样性。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多媒体和网络平台等手段,扩大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学生的参与度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度,鼓励他们发表独立的观点和思考,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辨性评价等方式来实现。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也有广阔的前景。

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教学改革,学生将能够从思政课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师说新语中华传奇48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探究◎.王亚萍/山东化工职业学院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是改进思政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的路径,有利于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作用,能够给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帮助学生们学生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一、加强顶层设计,重视教学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需要加强顶层建设,高校党委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要求。

首先,由学校党委牵头与周围学校建立思政课程联盟。

学校之间可充分利用各自资源加强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

其次,学校邀请教学名师、行业导师、知名专家进校园,为教师进行学术演讲,与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探讨,对思政课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

最后,学校需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对于在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中付出较大努力的教师给予经费支持,对于取得实效的课程教学改革给予激励奖励。

例如,学校可设置思政课课堂教学、教案设计、微课堂等比赛,对比赛中表现较突出的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将比赛中优秀的课堂打造成示范课,在全校进行推广,供其他教师参考学习。

通过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鼓励教师重视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加强课程建设。

二、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同一门课程由不同的老师来教,结果大相径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让思政课程从“有意义”变得“有意思”是每个思政老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思政教师需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及认知规律,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在讲授“坚定理想信念”专题时,可让学生们采取演讲的形式,引发学生们的共鸣,坚定学生信仰;在学习“弘扬中国精神”专题时,可采取主题班会的形式,抒发学生们的情感,厚植爱国情怀;在讲解“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专题时,可采模拟法庭的形式,加强学生实践活动,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理解。

高校思政课程教与学的深度融合路径及改革创新研究

高校思政课程教与学的深度融合路径及改革创新研究

高校思政课程教与学的深度融合路径及改革创新研究摘要:思政课程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关键一环。

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是贯穿于学生大学四年学业中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理念。

思政课程具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使命,通过思政课程的教学,学生们可以深入理解国家的宏伟蓝图,了解时代的发展变化,对历史、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通过对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由此提出其“教”与“学”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程;深度融合;教与学引言:高校思政课程对学生思想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提高了他们的判断力、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为国家培养了思想观念正确的人才,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通过深入探究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寻找出高校思政课程深度融合的路径,借助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案例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新,由此推进思政课程改革。

一、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一)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现状在高校教育中,思政课程是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也是学生行为规范、道德价值观、理论素养等方面培养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开展该课程活动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兴趣减弱。

现在很多高校的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大同小异,缺乏创新和活力,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影响了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教学能力偏低,难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有些教师教学能力不足,教学方法单一,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作用不大。

第三,学生对此学习态度较差,教学效果不佳。

现阶段,许多大学生对思政课程存在抵触的情绪,对该课程重视程度不足,导致高校虽然设立了这一课程,但却难以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高校思政课程教学问题原因分析首先,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一方面是教师素质不高,缺乏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是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陈旧、过于死板,缺乏有效的互动与交流。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如何激发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合集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如何激发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合集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如何激发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合集浅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切的今天,课堂教学可谓是百花齐发,可是仍然有很多大学生发“思政课好枯燥,学了也没用”的哀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这些年来,在中央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下,在各个高校及思政课教师的尽力下,思政课教学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也必需看到目前在这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如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轻忽“思政课”的自身特点,照本宣科,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很多学校的“思政课”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大体特征是“一多一少”:教师讲得多,学生想得少,这种教学方式,轻忽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这不仅无益于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往往使学生对“思政课”失去热情。

面对这种情况,要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必需继续深化改革。

第一,强化社会实践环节,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思政课”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更具有丰硕的实践性。

因此,教学不能停留在书本上,局限在课堂里,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这是使理论教学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重要途径。

为此,在实际教学中需将“思政课”分为两个既独立又联系的部份:一是课堂教学环节,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二是社会实践环节,偏重于组织学生参与社会。

任课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制定出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方案及操作细则。

在“思政课”的教学进程中,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熟悉社会,在切身实践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大体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引导和帮忙学生增强分辨是非和适应社会发展转变的能力,使“思政课”理论内化为学生的共识,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第二,教学方式多样化,运用讨论式、专题式和案例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展开课堂讨论、辩论和对话等,在互动中掌握“思政课”的大体理论。

教师要精心挑选课堂讨论的主题,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当前国内外形势和学生关心的问题。

从大学生信仰缺失谈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

从大学生信仰缺失谈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

Jn2 1 a .0 1
V1 . 0 . No 1 8
第 8卷 第 1 期
从大学生信仰缺失谈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
蔡 小婷
( 南 农 业 大 学 思 政 部 。 东 广 州 5 04 ) 华 广 1 62
摘 要 : 当前 。 由于 市 场 经 济 的 冲击 、 业压 力 和 思政 课 教 学的 乏 力 , 学 生 信 仰 缺 失现 象普 遍 存 在 。因此 , 就 大 思政

另一 方 面 。 申请 加 入 共 产 党 的动 机 明 显 不 纯 。 陈 丽 杰 对 大学 据 生人 党动 机 的调查 ,为毕业 时 找 个好 单位 创 造条 件 的 占 4 .%, 8 3 有共 产 主义 信 念 的 只 占 3 .%, 望 得 到 领 导 重 视 的 1 2 希
占 1. , 大 流 的 占 1 .%。 此 外 . 04 随 % 01 圈 由于 一 些 党 员 干部 的腐 败 行 为 损 害 了党 的形 象 , 坏 了党 的声 誉 。而 大 学 生 缺 乏 引 败
导 , 某些 党 员 干 部 的行 为 看 作 是 普 遍 现 象 , 腐 败 的厌 恶 , 把 对
人 社 的大 学 生 。
大学 生 信仰 缺 失 的 现状 调 查 令 人 心 寒 ,而 大 学 一 些 现象
则 不 由令 人 深思 。
( ) 党 的高 积极 性 与入 党 动 机 的 不 纯 一 人
当代 大 学生 生 活 在 改革 开 放 的 年 代 , 浴的信 仰 缺 失 已严 重 制 约 了大 学生 素质 的 提高 , 更影 响 到 大 学 精 神 的 弘 扬 。 二 、 学 生信 仰 缺 失的 根 源 大 ( ) 代 市场 经 济 的 “ 利 ” 向 侵 蚀校 园文 化 一 现 逐 趋 改革开放 3 O年 来 , 代 市 场 经 济 突 破 了传 统 计 划经 济 体 现 制 的束 缚 。 产 力 获 得 了空 前 的 解 放 和 发展 。与 此 同时 , 划 生 计 经 济时 代 的 价 值 体 系 在改 革 开 放 大 潮 中迅 速 瓦解 。 以往 , 会 社 认 为个 人 价 值 应 该建 立 在 为人 民服 务 、 为大 众 牺 牲 的精 神 上 ; 当 市场 经 济 迅 猛 发展 , 本 主 义 价 值 观 冲击 原 有 价值 体 系 时 , 资 社会 认 可 的 个 人 价值 又转 而 与 财 富 及 社 会 地位 捆 绑 在一 起 。 p 】 个人价值既然与财 富、 会地 位紧密相联 , 社 一旦 财 富 、 会 地 社 位迅速瓦解 , 人价值也就不 复存在 , 个 人生 价值 也 仅 至于 此 。 而 这 种 社 会 风气 、这 种 中产 阶 级 的 价值 观也 同样 影 响着 尚未

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本质内涵、教学逻辑与实践路径

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本质内涵、教学逻辑与实践路径

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本质内涵、教学逻辑与实践路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成为了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其本质内涵、教学逻辑与实践路径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大思政课”作为新时代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是一门全面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课程,旨在加强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信仰。

其次,“大思政课”是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种教育形式,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再次,它是一门开阔学生眼界、增强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的课程。

最后,“大思政课”是高校学生品德修养的重要渠道,通过全面教育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思想品质,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感。

“大思政课”的教学逻辑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首先,教师要具有高度的思政素养,拥有全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传递正能量。

其次,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

再次,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注重互动与合作,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例如网络教学平台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在实践路径上,高校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推动“大思政课”的实施。

首先,高校应注重教育内容的更新和实践的贯穿。

密切关注当前社会和国家发展变化,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

其次,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思政课教研团队,加强教师的培训和交流。

通过课题研究和教学案例分享,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再次,高校可以与社会资源进行合作,开展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活动,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最后,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例如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和在线课程资源库,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从大学生信仰缺失谈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

从大学生信仰缺失谈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
第一 , 大学生入党积极性高但 目的不纯 。 当代大学生年纪 过于保守 , 对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不会加 以应用 , 导致了学生 法感 同身受对党组织的崇敬与热爱之情 ,他们积极要求人 党 在逐步进行 改革 , 不 断引进先 进技术 , 提 高教 师 的教学方法 , 基本上都出于其他原因 。 据调查 了解到 , 当代大学生要求 积极 采用互动式教学手段 等等 , 使得学生 的逃课 现象有所减少。 但 人党大多是由于希望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个好工作 ,目前 的用 是 , 目前 的思政课教学还是存在 不足之处 , 加强重视教学趣味
播 的主战场 , 也是引导大学生树 立正确的世界观 、 人 生观 和价
随着我 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 多元文化的交织融合 , 人们 的
的冲击 ,如何保证大学生内心的净土已经成为 了高校教育关
值观的主要渠道 。 但是 , 由于我 国传统教学 方法 和教育思想根
枯燥 , 教师在讲台上夸夸其谈 , 学 生在课 桌上昏 昏欲睡的现象 时有 发生 , 课堂大多变成了教师的“ 一言堂” 。
教 学 研 究
从 大 学 生信 仰 缺 失
谈 高校 思政课 的教 学改革
■ 邹刚 ( 贵 州省毕节职业技术学 院 )
信仰 , 是一种精 神现象 , 是 人们对世界 观 、 人生观和 价值
学生活丰富多彩 , 学生们既有 自己独立思考 的空 间 , 又有图书
观的选择 , 它是人类 的精神家园 , 也是人类灵魂 的支柱。 但是 , 多元化 , 使得很多大学生都缺乏内心的坚定信仰 , 不知道 自己
另外 ,很 多传统 的观念 和思想 已经无法跟上社会进步的
生趋 向“ 功利主义” , 再加上高校思政课教学引导力 的下降 , 都 步伐 , 与迅速发展的 国内国际形式不符 , 造成了思想理论和现 实情况的脱节 。 再加上很多教师从事教育工作 年头已久 , 思想 的厌学情绪 , 对 思政课 产生 了反感 。 近年 来 , 大学 的思政课也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摘要:新媒体时代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指明政治方向、明确发展目标以及提供新方法,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下对教师和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但当前高校面临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偏低、教学改革人文精神缺失以及教学改革效果评价缺位的现实问题,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

鉴于此,提出强化思政课理论教学队伍建设、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以及建立基于学习成效的课程评价体系的有效措施,以期为推进思想政治课程高质量改革提供参照。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课;教学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2019年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将“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之一。

2022年8月,《意见》进一步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2022年12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建设的通知》,进一步推动全国大中小学开展思政课一体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由此,高校需立足于新媒体时代,着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加大人才培育力度,为确保社会长治久安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助力。

一、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一)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政治方向教育是兴国之基,强国之策。

由此,高校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成为培育新时代高素质青年的根本手段,更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举措。

随着新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高校为了持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求,通过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内容,促使其坚定理想信念。

新时期大学生信仰缺失与思政课教学的困顿

新时期大学生信仰缺失与思政课教学的困顿

新时期大学生信仰缺失与思政课教学的困顿【摘要】在当今新时期,大学生信仰缺失问题日益突出,而思政课教学也面临着困顿。

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大学生信仰缺失的现状和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缺失信仰与思政课教学的挑战,并提出了针对性改进措施。

加强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也得到了强调,强调思政课在培养大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前大学生信仰缺失问题的根源,以及思政课教学的不足之处。

加强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其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缺失、思政课教学、困顿、现状、挑战、改进措施、加强、总结、展望、重要性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新时期大学生人数逐渐增多,他们是我国未来的中坚力量。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的信仰却逐渐缺失,思想境界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空虚和浮躁。

信仰是一个人内心最深层次的需求和追求,缺失信仰将导致人的行为和思想的偏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的信仰缺失问题愈发凸显,亟待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他们的信仰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下的大学生群体中,信仰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

这种信仰缺失不仅会影响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和成长,更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如何有效解决大学生信仰缺失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这一背景下,思政课教学的困顿问题也日益显现,如何加强思政课教学,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信仰观和世界观,成为当前亟需突破的难题。

1.2 问题意义当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高度普及,新时期大学生的信仰缺失现象愈加突出。

信仰作为人们精神世界的支柱和灵魂的寄托,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信仰缺失的问题,表现为对理想信念的缺失、对社会价值的迷茫、对人生意义的困惑等。

新工科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思考

新工科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思考

新工科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思考摘要: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专题报告数据,截至2021年,我国普通本科高校共1267所,工科院校占本科高校总数的31.2%,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的工科院校更占到了49.61%,工科专业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

关键词:新工科;课程思政一、新工科视域下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必要性分析(一)课程思政教育是培养新工科人才的必然要求课程思政教育是影响和塑造大学生价值观念的重要渠道,是培养思想道德的主阵地。

一方面,新工科建设更强调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如工程伦理、社会意识、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批判性思维、跨学科和系统思维等,这与“新思政”的目标一致,两者相辅相成。

本科阶段是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的成型期,加大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的引入,立足于“人的构建”,着眼于“怎样成为人”和“成为怎样的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让“新思政”搭上“新工科”建设快车,促进新时代大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体会科学家的批判和创新精神,懂得新时代的历史责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把个人的理想和信念建立在对社会发展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实现拥有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人生,因此,加大新工科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新时代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工科大学生容易受某些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对思政、文化等软科学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在所谓“技术中性论”的影响下错误地认可“工程无善恶”“工程师无责任”等谬论,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唤醒工科大学生对工程建设中所涉及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问题的敏感性,使大学生具备内在的自制、自律能力,为“可不可以做”“应不应该做”的道德思量构建判断准绳,从而培养出兼具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工程师。

因此,加快工科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担当,也是新工科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课程思政教育是新工科课程建设的必然选择新工科一般由传统工程学科通过升级改造或交叉融合而成,人文社科是新工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探究

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探究

四、结论
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 一。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和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等途径可以实现高校法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出具有高度的法治 意识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德才兼备的法律人才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实 现高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同时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中国梦。
2、教学内容的选取:在选取教学内容时,教师应注重选取具有思想性和艺 术性的音乐作品,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略到音乐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 同时,还应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3、教学方法的运用:除了传统的讲授、示范和练习外,教师应采用多元化 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项目式教学、协作学习等。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实际操作能力。
谢谢观看
2、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 末考试、实践环节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 合素质。
3、加强评价反馈。应加强评价反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 进。教师和学生都应积极参与评价反馈过程,共同促进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 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二、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育 教学改革的目标
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实现法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的有机融合,培养具有高度的法治意识、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法律人才。 具体而言,其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法治意识是法律人才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它包 括对法律规则的遵守、对法律精神的信仰、对法律价值的认同等方面。高校法学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应通过深入挖掘法学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 法治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发展,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且在改革和创新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在收集和整理文献的基础上,从思政课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角度,对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和开展提供参考研究。

一、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概念探讨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是指根据历史社会的发展和前沿领域的最新发展,加强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整体设计和特定内容的完善调整,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质量,增强其教育教学作用的一系列措施,以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质量,提高教育效率,促进教育的又新发展。

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包括教育结构的改革、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师职业素质的改革等。

二、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研究(一)改革教育结构。

思想政治课程结构改革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指的是为更好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支持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在课程设置上进行调整和改革,提出一定的实施意见和措施。

目前,学者们已经开始着手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研究和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改革方法和模式,为改进思想政治课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

(二)改革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课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

目前,已有许多学者从教学方式的角度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改革方式和模式,例如采用信息化、网络化、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等,从而更加科学地开展教育改革,为教师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三)改革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内容也应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以更好的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契合当下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生活态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从多个角度出发,研究者们基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从地理、历史、社会、思想等方面,提出了一些与时俱进、符合现行课程要求的新颖教学内容和方式。

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目标(3篇)

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目标(3篇)

第1篇一、引言思政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

因此,对思政课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成为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探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以期为我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目标1.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增强“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体目标如下:(1)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高理论素养;(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爱国情怀;(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4)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具体目标如下:(1)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4)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体目标如下:(1)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2)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的体质;(3)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4)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 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具体目标如下:(1)提高教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认识;(2)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3)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4)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

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

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
近年来,政治课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许多学校都在努力推进政治课教育教学改革。

首先,增加政治课教育的实践性。

学校可以通过增加课堂活动,实施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次,改变教学方式。

学校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讨论、演讲、报告、访谈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政治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学校应该将政治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政治课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的思想活动,从而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最后,加强政治课教学的管理。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政治课教学管理体系,加强政治课教学的检查和监督,完善政治课教学的考核机制,保证政治课教学的高质量。

总之,政治课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只有做好政治课教育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200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考恢复建设阶段(1978~1984年)在1949年建国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马列主义理论课在长达数十年中曲折发展前行。

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马列主义理论课,更是一度停止。

直到1978年,在全面拨乱反正的背景下,高校教学秩序逐渐恢复,马列主义教育也开始有所起色。

与此同时,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重要性,并明确了主要课程,首次确定了高校思政课的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逐步恢复正常秩序的标志。

课程内容改革方面课程内容方面。

在这一时期,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并未全部消退,在课程内容方面还是以“56”方案为基础,仍以经典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史为主要思政理论课内容。

内容相对较为老旧,甚至一些还与中学内容相同,很难跟上时代的脚步。

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要针对形势和任务教育进行学习,并将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等内容纳入到教育范畴。

同时,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教学大纲必须和实际结合,将党中央新的理论成果充分展现出来。

课程建设方面。

明确了高校各类专业中必须将马列主义理论课作为必修课程,要求必须加大学生的学习力度。

此外,还根据高校现有条件,开设了多个课程,如中国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等,提出了开设“教学—科研—教改”一体的马列主义教研室等项目。

教学方法研究方面深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在教学当中,很多思政理论课教师很少谈及课本以外的知识,怕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好,被人恶意“扣帽子”,只能照本念经,生怕出错。

这种单向的“注入式”教学法,极大地拉低了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针对这一问题,下发了《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坚决克服“注入式”教学方法,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加快改进阶段(1985~2015年)从1985年至2015年之间,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大课程方案体系逐步形成,“85方案”“98方案”“05方案”,每一个方案的形成,都代表一个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进步。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本文系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成果㊁2019年贵州省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 以政治认同为中心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项目批准号:2019071)的阶段性成果㊂和思鹏[内容提要]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改革创新,是新时代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㊂通过深入调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改革进展状况,着重分析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探索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改革多维复合机制,全面提升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和获得感㊂[关键词]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创新机制[作者简介] 和思鹏,法学博士,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㊁硕士生导师㊂新时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㊁因时而进㊁因势而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 思政课 )主渠道作用,深入推进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创新,坚持在改革中加强㊁在创新中升华㊂通过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不断增强课程知识体系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全面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全方位满足广大青年学生日益增长的理论认知㊁情感认同与实践发展等方面的需求和期待㊂在深入调查分析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现状的基础上,探究推行专题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进一步构建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优化创新机制㊂一、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研究设计与调查对象1.研究设计立德树人,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㊂推进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关键在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广大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㊁主动性和创造性㊂以推进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为研究主线,在梳理学界关于思政课教学改革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咨询相关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及教学名师,最终拟定 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调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改革创新研究查问卷 ㊂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受访教师基本情况㊁专题教学改革情况㊁专题教学优势分析㊁专题教学存在问题㊁专题教学效果评价㊁专题教学改革方向等六个部分(见表1)㊂表1 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调查问卷 内容设计问卷内容问卷题目数主要调查内容受访教师基本情况3主要涉及受访教师承担课程㊁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等方面专题教学改革情况4主要涉及专题教学开展情况㊁专题教学团队建设情况㊁专题教学集体备课情况等方面专题教学优势分析3主要涉及专题教学内容优势㊁教学团队优势㊁教学方法优势等方面专题教学存在问题3主要涉及专题教学团队建设㊁资源配置㊁教学安排和学生评教等方面专题教学效果评价4主要涉及教学目标达成度㊁课堂教学活跃度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结合度㊁综合考核优化度等方面专题教学改革方向4主要涉及专题教学内容建设㊁方法创新㊁考核优化㊁多方支持等方面2.调查对象基本情况针对北京㊁河南㊁四川㊁贵州等地多所本科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发放 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调查问卷 ,有效填写调查问卷的教师为387人㊂其中,2019 2020学年仅承担本科生思政课教学的教师有219人,占比56.7%;仅承担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教师有40人,占比10.3%;同时承担本科生㊁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教师有128人,占比33%㊂受访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比82.2%,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57.6%㊂二、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调查结果与评价分析1.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参与情况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参与情况调查分为本科生思政课和研究生思政课两类㊂数据统计显示,有185位教师仅参与了本科生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21位教师仅参与了研究生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42位教师同时参与了本科生和研究生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㊂参与本科生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的教师共计227人,占本科生思政课教师总数的65.4%;参与研究生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的教师共计63人,占研究生思政课教师总数的37.5%㊂此外,还有139位教师未参与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㊂关于 您未参与本科生思政课专题教学的主要原因 (多选,仅供未参与的教师作答),其中, 学校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没有组织开展 占比91.6%, 教研室大多数教师意愿不强 占比86.6%, 学校相关激励保障措施不明确不到位 占比96.6%, 专题教学团队很难组建 占比77.5%, 专题教学费时费力 占比54.2%㊂由是观之,制约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的因素多样,而学校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层面政策驱动不力和保障措施不到位是主要因素,同时还涉及教师人数有限和教师个体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等因素㊂关于 您未参与研究生思政课专题教学的主要原因 (多选,仅供未参与的教师作答),其中, 学校研究生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没有组织开展 占比89.5%, 研究生思政课教研室人数有限难以组建团队 占比96.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0年第4期学校相关激励保障措施不明确不到位 占比70.5%, 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方式灵活无需开展专题教学 占比86.7%, 专题教学费时费力 占比82.8%㊂与本科生思政课专题教学制约因素相比,制约研究生思政课专题教学的首要因素是师资队伍,个别研究生规模较小的学校仅有一两名教师承担教学任务,难以组建专题教学团队㊂通过对已参与思政课专题教学的教师的调查来看,目前专题教学团队规模一般为4至7人㊂关于 您所在课程专题教学团队包括多少人 ,其中, 两至三人 占比14.9%, 四至五人 占比44.3%, 六至七人 占比32.3%, 八人以上 占比8.5%㊂每位参与专题教学的教师所承担的专题教学任务一般为2至4个㊂关于 您在专题教学过程中一般承担几个专题任务 ,其中, 一至两个 占比32.4%, 三至四个 比占37.3%, 五至六个 占比19.5%, 七个以上 占比10.8%㊂2.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优势调查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探索推进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关于专题教学最突出的优势(限选三项),在已参与专题教学的受访教师中,选择 更加有利于教师发挥自身研究特长 的占比最高,达到了89.1%;其后依次为 更加有利于提升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占比68.9%, 更加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㊁改善教学效果 占比64.9%, 更加有利于强化教学过程性考核 占比54.4%,而 更加有利于聚焦理论热点问题㊁提升思想性和理论性 占比30.2%,还有20.2%的受访教师选择 其他 ㊂由此分析,支撑教师积极投身专题教学的最大动力为更好发挥自身研究兴趣优势,而开展专题教学也能够显著 提升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强化教学过程考核 ,亦有过半受访教师对此表示认可㊂3.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存在问题问卷中关于高校推进思政课专题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专题教学团队建设㊁资源配置㊁教学安排和综合评教等方面㊂关于专题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多选),受访教师普遍感到组队困难,有73.8%的教师认为 部分教师不够积极主动,难以组队 ;有48.4%的教师认为 研究领域多交叉重合,有些专题无人认领 ,很多教师不愿意承担难度较大的专题内容;同时,选择 专题教学团队人数过少 的占比也达到了62.5%,还有30.6%的教师认为 教研室强制组建团队拉郎配令人反感 ㊂关于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多选),主要选项包括 专题教学资源更新和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专题教学鼓励先进激励措施不明确 专题教学集体备课场地受限 专题教学课时工作量认定不合理 等㊂其中,受访教师选择 激励措施不明确 的占比最高,达到92.7%;选择 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的占比72.9%,选择 工作量认定不合理 的占比64.5%,选择 备课场地受限 的占比最低,仅为19.4%㊂总体来看,各高校在推进思政课专题教学的经费投入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需要尽快制定相关制度激励保障措施,不断提升教师参与的积极性㊁主动性和创造性㊂关于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安排和学生评教方面存在的问题(多选),在已经参与专题教学的受访教师中,选择 专题教学排课困难,经常占用晚上时段 的占比75.8%,主要原因是思政课与专业课排课存在冲突,一些高校教务部门把思政课排到了晚上时段;选择 专题教学每周上课班级多达六个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改革创新研究上,任务太重 的占比60.9%,参与专题教学的教师大多集中在两三周内完成所有班级教学任务,周课时任务重,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教学效果;选择 专题教学经常打乱教材体系和教学进度 的占比55.2%,专题教学排课很难严格执行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要求,势必会打破原有章节理论逻辑体系;选择 个别教师请假衔接沟通不畅,容易造成教学事故 的占比27.4%,一旦个别教师因特殊情况无法按时承担专题教学任务,而团队沟通协调不畅时,后续专题授课教师如无法及时补位,就极易引起教学事故;选择 专题教学过程中学生评教困难较大 的占比79.4%,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是在学期末统一安排学生评教,有些教师担忧在前半段授课会影响评教结果,如学校教务部门能够实时开放评教系统,完成专题学习的学生及时打分评教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打消教师们的顾虑㊂4.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效果评价基于思政课教师视角,综合比较各高校思政课传统教师个体授课和专题教学团队授课的教学效果,主要涉及 教学目标达成度 课堂教学活跃度 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结合度 教学综合考核优化度 等四个方面,评价结果包括 很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五个维度㊂具体调查结果见表2和表3㊂由于本次调查主要面向思政课教师,对于推行专题教学后的教学效果评价主要是从教师的主观感受出发,因此首先评价教师发挥自身专业研究优势㊁有针对性地讲授相关问题的实际效果㊂调查显示,开展专题教学团队授课后, 教学目标达成度 的优良率达87.9%,比传统个体授课高出27个百分点;开展专题教学团队授课后的 课堂教学活跃度 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结合度 的优良率分别为92%和81.5%,相对于传统个体授课的54.1%和42.7%,有了显著的改进㊂需要说明的是,专题教学改革后的 教学综合考核优化度 的优良率为75%,而传统个体授课的优良率则为85.5%,造成这一指标下降的主要因素可能是教学团队多头管理导致过程考核评价标准不一,教学综合表2教师个体授课教学效果评价结果评价项目很好/人数(占比)较好/人数(占比)一般/人数(占比)较差/人数(占比)很差/人数(占比)教学目标达成度70(28.2%)81(32.7%)61(24.6%)31(12.5%)5(2%)课堂教学活跃度56(22.6%)78(31.5%)65(26.2%)39(15.7%)10(4%)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结合度35(14.1%)71(28.6%)106(42.7%)21(8.5%)15(6%)教学综合考核优化度97(39.1%)115(46.4%)23(9.3%)8(3.2%)5(2%)表3专题教学团队授课教学效果评价结果评价项目很好/人数(占比)较好/人数(占比)一般/人数(占比)较差/人数(占比)很差/人数(占比)教学目标达成度147(59.3%)71(28.6%)27(10.9%)3(1.2%)0(0)课堂教学活跃度126(50.9%)102(41.1%)11(4.4%)8(3.2%)1(0.4%)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结合度99(39.9%)103(41.6%)29(11.7%)12(4.8%)5(2%)教学综合考核优化度75(30.3%)111(44.7%)52(21%)6(2.4%)4(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0年第4期考核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㊂5.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方向在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情况㊁优势分析㊁存在问题和效果评价基础上,我们还专门设置了下一步专题教学改革方向和教学建议的相关问题,主要涉及专题教学内容建设㊁方法创新㊁考核优化㊁政策支持等方面(多选)㊂在内容建设方面,聚焦专题内容凝练㊁专题大纲修订㊁专题教案撰写㊁专题课件制作等,其中,受访教师选择 专题教学课件制作需求 的占比最高,达87.1%;在方法创新方面,聚焦翻转课堂创新㊁新媒体技术运用㊁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㊁课堂互动参与的多样化等,其中, 综合运用新媒体技术和采取多样化方法增强课堂师生互动的占比较高,为79.8%;在考核优化方面,涉及教师个体考核的相对独立性与团队考核的整体统一性相结合㊁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㊁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㊁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等,其中, 强化专题教学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的有机统一 占比最高,为91.5%;在政策支持方面,具体包括领导重视思想统一㊁专题教学团队建设经费保障㊁鼓励支持优秀教师牵头负责㊁定期组织教师研修培训提升专题教学能力㊁强化教学与科研的相互支撑等,受访教师普遍认为能够顺利推进专题教学关键在于领导是否高度重视(占比为85.1%),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占比为92.3%)㊂三、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上好思政课,其内容创新至关重要,深化专题教学改革是一条可行且有效的实践路径㊂当下,要严格按照 八个相统一 基本要求,扎实推进思政课建设思路创优㊁师资创优㊁教材创优㊁教法创优㊁机制创优㊁环境创优㊂[1]2019年6月,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了‘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指南“,推动高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更规范㊁更科学,实现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更聚焦㊁理论阐释更彻底㊁素材案例更鲜活㊁学思践悟更有效㊂根据调查结果与现实需求,以专题教学内容体系和专题教学方法改革为重要抓手,深入推进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已然迫在眉睫㊁势在必行㊂1.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充分凸显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统一在高校思政课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构建一种深度互动协同的教学共同体,既明确厘清二者的角色身份,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又要以立德树人共同目标为指引,凝心聚力提升 教 与 学 的效果㊂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思政课教师正在参与或有意愿参与专题教学改革,进而从无所不晓的 杂家 转变为深耕细作的 专家 ㊂与此同时,从学生的视角来看,专题教学采取教学团队交替授课,授课教师术业有专攻㊁教法各不同,学生可以领略到多样的授课风格和教学技巧,在充满期待中感受专题教学带来的思想启迪和理论滋养㊂一言以蔽之,将思政课打造为集高度㊁深度㊁温度㊁挑战度为一体的 金课 ,就要彻底摒弃 思想不深宣科照本 理论不够故事拼凑 亲和不足取悦无度 针对不强灌输满堂 的传统授课做法㊂深化专题教学改革不仅凸显了思政课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充分调动了青年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2],更好地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团队教师之间㊁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改革创新研究与学生之间的全面有效互动㊂2.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真正实现了思想性㊁理论性和亲和力㊁针对性的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㊁理论性和亲和力㊁针对性㊂ [3]这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的重要目标,也是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的根本遵循和基本方向㊂调查结果显示,专题教学最显著的优势在于思政课教师能够结合自身研究兴趣,聚焦相关问题领域,驾轻就熟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显著 提升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等㊂多数教师不仅注重从自身研究专长出发讲授理论问题,进而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也更加关注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以满足学生的多样需求,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㊂提升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关键在教师,必须深度增强课程体系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从学理层面把一个个具体问题讲清楚㊁讲深刻㊁讲透彻㊂同时,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关键也在教师,这里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既要通过教学内容的提质增效加以实现,又要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师的感染力和亲和力㊂通过 问题链 强化热点难点问题分析的精准度和针对性,既要讲出理论深度,也要传递情感温度,引导青年学生从理论认知升华为情感认同并努力做到身体力行㊂事实上,要把思想理论问题讲深讲透已然不易,而把思政课打造成集高度㊁深度㊁温度㊁挑战度四位为一体的 金课 ,则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㊂专题教学改革以深度研究增强其思想性,以思维抽象增强其理论性,以人格魅力增强其亲和力,以问题导向增强其针对性㊂[4]显而易见,专题教学重在打破思政课讲理论难度大易晦涩枯燥 讲故事好操作却乏味无聊 的悖论,努力把 最难讲 的理论课变成 最精彩 的共情课㊂3.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有效整合了教师个体与教师团队的协同优势无论是高校本科生思政课还是研究生思政课,其教材体系和知识要点都比较宏大宽泛,要将教材知识体系有效转化为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话语体系,必然依赖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本领㊂专题教学有助于实现课程章节内容的优化整合,克服教材内容的广博精深与教师专业视野有限的矛盾㊂[5]结合调查结果,分析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教学研究特点,可以得知,无论是本科学历还是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无论是中级职称还是高级职称的教师,教师个体都更倾向于关注研究自身擅长的问题领域,或者长期聚焦于某一具体问题展开深入挖掘研究,并不愿意将时间精力投入其他内容领域,这一研究倾向转化到教学方面,势必会带来一系列问题㊂事实上,教师个体研究的局限性常常导致难以吃深㊁吃透整本教材,讲一节或讲一章受欢迎的思政 金课 也许不难做到,但是把一门课程从头到尾都讲精彩就可能是一种奢求㊂为了不断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对思政课高度㊁深度㊁温度㊁挑战度日益增长的现实需求,必须从思政课教师 供给侧 加以改革,这也是专题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㊂教师个体要针对自己的 拿手绝活 精琢细磨,并在各个班级循环讲授,做到精益求精㊂这样的思政课课堂才能吸引学生,真正 活起来 火起来 ㊂概言之,实现思政课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㊁话语体系的创造性转化,既要把思政课教师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0年第4期成独当一面的 精兵强将 ,也要在人才引进㊁教师培训和团队建设方面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充分激活 1+1>2 的专题教学团队优势,通过常态化集体备课机制,实现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思想交流㊁方法交融和技能交汇㊂4.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全面激活了课程教学与学术研究的互促作用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是高校教师肩负的两大重任,二者要互相统一,高校教师要坚持教学和科研 两条腿走路 ㊂当下,高校管理者在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方面可谓煞费苦心,但往往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既有政策考评的导向问题,也有教师投入产出的权衡问题㊂各高校针对教学与科研成果的评价奖励标准不完全对等,尽管在管理理念上秉持教学和科研同等重要,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体现为重科研㊁轻教学㊂调查结果也说明,一部分教师之所以不愿意将更多时间精力投入教学工作,没有积极参与专题教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也与学校或学院的政策导向密切相关㊂一方面,科研考核评价主体一元㊁标准单一且简便易行,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对于科研成果要求较高,从事科研的收益回报较大;另一方面,教学考核评价主体多元㊁标准多样且较难操作,一堂思政课能够同时做到深受学生喜爱㊁同行称赞㊁领导认可可谓难度较大㊂为此,多方力量要积极探索出一条教学与科研真正统一融合的现实路径 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㊂客观地看,思政课教学与科研 两张皮 现象由来已久,加快推进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金钥匙㊂一方面,教师要在专题领域深耕细作,做自己有兴趣且擅长的事情,将学术研究前沿引入课堂,实现科研反哺教学,使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融入专题教学团队,在集体备课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教师之间㊁教师与学生之间深度交流互动,思想火花激烈碰撞,促进理论灵光不断显现,从而能够在专题教学中不断发现新问题㊁提出新观点㊁产生新思路,加深对学理问题的追根溯源㊁理性思考,形成学术研究成果㊂专题式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化,更加凸显了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关系和相互支撑作用㊂四、构建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创新机制1.强化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师资团队建设机制调查结果显示,制约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的首要因素是教师团队建设㊂有些高校虽然已经组建起专题教学团队,但是,由于薪酬激励机制不到位㊁政策支持机制不完备以及能力提升机制不健全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团队成员往往目标共识不够明确,教学积极性㊁主动性不够突出,团队凝聚力㊁向心力不够显著,由此也直接影响思政课专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㊂为此,必须加快形成高校思政课教师团队建设的长效机制㊂其一,专题教学改革加大了教学团队成员的工作难度和工作强度,高校应通过构建专题教学团队课酬激励机制,推动专题教学团队高质量完成教学研究任务,进而提升团队中每一名教师的获得感㊁归属感和使命感㊂对于专题教学效果优良的教师上浮一定比例的课酬,对于综合考核达标的教学团队也要给予必要的专项奖励㊂其二,强化教学团队和教学成员的政策支持机制建设,高。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措施探索江宏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措施探索江宏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措施探索江宏发布时间:2023-06-15T09:42:58.714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3年7期作者:江宏[导读]江西工程学院江西省新余市 338000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课程,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课程。

上好思政课,才能让大学生确立完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正确价值引导。

与此同时,高校思政课体现了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和价值理念,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情怀,思政课在推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1]。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一)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加强思政课教师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要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思政课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育人才的重任[2]。

但当前各高校的思政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教师是从行政岗转为专职教师,业务能力突出但专业知识不足,不是思想政治理论类专业,对一些内容的理解片面。

有些教师较为年轻,知识储备和理论不扎实,缺乏教学经验,需要经常观摩优秀教师的授课,多学习和思考。

有些教师不会调动课堂气氛,课堂教学较为枯燥,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授课效果不理想。

有部分教师未积极参加各类思政培训,学术科研积极性不高,教研室没有集体备课活动,未能及时补充思想性、理论性的最新内容,缺乏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需要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直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经常出现满堂灌的教学,内容枯燥单一,没有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

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来看,传统教学模式不仅仅是把具体内容讲通讲透,还应在课程中加入情感和对学生信念感的培养,也应把思政教学和大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推动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些教师不善于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授课时没有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准备教学内容,知识结构不清晰,语言层次不明确,课堂不生动,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不完善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思政课信仰教育教学改革探究【摘要】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面对当前信仰教育的困境,本文通过分析思政课信仰教育的教学模式、内容、方法手段、考评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以此探讨提升信仰教育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思政课;信仰教育;教学改革信仰,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人类灵魂的支柱,决定着人类行为的取向。

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大学生信仰危机已然成为不可小视的现实问题。

思政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但由于教学理念的偏差,固有的“经院式”教学模式在信仰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考评方式等方面陷入困境,教育的效果收效甚微。

因此,对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探究走出信仰教育困境的路径,切实提升信仰教育的实效性,显得尤为的必要和紧迫。

一、思政课信仰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传统的思政课大多沿用中学的教学模式,基本采用课堂理论教学为单一平台,由此造成信仰教育过分倚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与社会现实、学生实际相脱节,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过分注重整体性、集中思维,而忽视信仰的个体性和扩散思维;过分依赖教师的“一言堂”,而忽视学生独立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必须从教学的组织形式,到授课内容、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创新,搭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平台,利用多种平台和途径将信仰教育全方位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开放、多元、立体”的教学模式。

所谓实践教学,指根据教育的特点和内容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通过课后的网络课程平台、校园活动、调查调研、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亲身参与教学活动,感知社会、感悟生活、理性思考。

信仰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以其较强的现实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辅相成,可以极大增强信仰教育的内化效果。

二、思政课信仰教育内容的创新当前,高校并没有单独开设信仰教育课,信仰教育主要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如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都有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信仰等相关内容。

但信仰教育的内容往往流于照本宣科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灌输,多是高度体系化、抽象化的原理观点,既脱离社会现实,内容陈旧滞后,与时代脱节,又脱离学生实际,晦涩难懂,超越学生本身的认知和理解。

若信仰教育的内容脱离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生活实际、兴趣爱好,就难以获得理解和认可;若信仰教育的内容缺乏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若信仰教育的内容脱离社会现实,毫无新意和时代性,就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共识,甚至招致学生的厌恶和反感。

尤其在我国高校连年扩招和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生存压力和心理压力,造成不少大学生出现信仰危机,对思政课信仰教育的逆反心理越来越突出。

因此,思政课信仰教育的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完善。

一方面,必须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关心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惑和难题,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信仰观。

另一方面,面对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信仰教育的内容还要牢牢贯彻一元性和多样性并存原则。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用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引领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全过程,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积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构建具有科学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教育体系。

三、思政课信仰教育方法、手段的创新传统思政课信仰教育方法、手段刻板、单一,教师课堂授课大多照本宣科,向学生“灌输”空洞、抽象的原理、观点,教学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变成知识的接收器,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程度较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性,影响了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教学不仅要给学生“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更要“授之以欲”,要把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之以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式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最佳教育效果。

1、情景式教学。

即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通过提出问题,将学生置于特定的情景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法。

情景式教学法的关键是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关心学生所想,真正走入学生内心世界来设置相应问题和情景。

尤其是信仰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学会与学生真诚的分享人生经验,将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感悟融入到教学中,通过师生的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使教育效果“润物细无声”的实现内化。

2、探究式教学。

即教师预先设计主题,布置问题,学生个体或团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充分的思考准备,然后课堂上相互探讨、论证分析,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的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通过给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讨论的空间,实现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引导学生对所授知识的理解和认同。

例如关于大学生的信仰状况,教师不必长篇阔论的讲述,问题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由探究,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使得学生在探究中实现对理论的认知和体悟。

3、多媒体教学。

即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诸如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音乐、网络等多种辅助教学形式,给学生带来直接的感观体验和视觉冲击的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干瘪的文字形象化,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选择历史人物的纪录片,如《走近毛泽东》、《情归周恩来》、《小平,您好》等视频资料,以伟人的传奇经历和崇高人格魅力鼓舞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好的多媒体资源的的运用远比教师的单纯讲授更能启迪学生。

4、案例式教学。

即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法,通过精选相关的案例,使学生掌握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和知识。

这种方法一般经过以下几个环节:教师精选案例——教师讲解案例——互动讨论案例——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理解掌握原理和方法。

案例式教学法的关键是教学案例选择必须坚持“真、精、近、新、多样”的原则,既紧密结合国际局势和时代发展要求,又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还要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努力回答学生普遍关系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

如信仰教育可以借助大量的正反案例辅助教学,如钱学森毅然回国的故事、党的思想理论工作者方永刚的感人事迹、打工青年张立勇折服北大清华学子的励志故事、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药家鑫杀人案等等,以此生动、鲜明的说明信仰的力量、重要性。

5、实践教学。

即在对学生进行课堂理论知识教育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实践性的手段,包括参观考察、专题调查、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知社会,思考人生。

信仰教育的理论性、实践性,决定了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遵循知行统一原则。

既要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理论观,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人生的感悟。

脱离社会实践的信仰教育,注定是虚无飘渺的镜花水月。

上述教学方法、手段的的使用,需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灵活运用,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变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四、思政课信仰教育考评方式的创新教学效果的考评,在教学中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通过考试或考评,促使学生认真复习,深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检验和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检查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又会反馈到教学环节中,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完善。

然而,传统的思政课的考评机制过于单一,更多是针对于学生的知识性考查,考核的是学生的“背功”和对理论的记忆能力。

新的考评机制应该采取学生知识能力考查与实际思想政治素质表现考核相结合,应当注重考查学生通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后,对人生理想、终极价值的认识和内化程度。

实现“综合考评法”,旨在改变过去以一次理论考试定学业成绩的简单做法。

一方面,将学生的知识能力考查纳入整个学习过程中全方位综合考核。

成绩评定注重过程性评价,强化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行为习惯的考核,引起学生对学习过程的重视。

采用平时考核、论文写作、闭卷考试以及根据实践教学撰写的论文、调研报告、课堂演讲、互动参与情况等多种方式综合评定学生的理论考查成绩。

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对知识内化程度的考查,即实际思想政治素质表现的考核。

成绩评定可以采用教师评定、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重在促成学生将理论知识向自身素质修养的转变,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目标所在。

综上所述,实现高校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升信仰教育的实效性,是走出大学生信仰教育困境的有效手段,必须重视思政课主阵地的作用。

然而化解大学生信仰危机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形成教育的合力,多管齐下,才能重塑大学生信仰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1]常瑞.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信仰教育途径探讨[j].决策探讨,2010,(07).[2]徐向秀,马庆林.信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j].教育探索,2007,(01).[3]黄梅.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