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诗歌艺术特色.x
冯至十四行诗特点
冯至十四行诗特点
嘿,咱今天就来聊聊冯至的十四行诗!冯至的十四行诗啊,那可真
是像夜空中最璀璨的星星一样独特闪耀呢!
他的诗,有时候就像一首悠扬的曲子,缓缓流淌进你的心里。
比如
说这首诗,“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静静地没有言语”,哎呀呀,这比
喻多妙啊!就好像寂寞真的变成了那条在你身边默默游动的蛇。
再看看,那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坚定和憧憬,真让人热血沸腾!“我
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这是多么有力量的表达呀!
冯至的十四行诗还特别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那些细微的情感
和瞬间,被他用文字完美地呈现出来。
就好像他有一双神奇的眼睛,
能看到我们平常忽略的美好。
比如在里,“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
们都让它化作尘埃”,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深深的思考。
他的诗也不总是那么高深莫测,有时候也很接地气呢!就像和你聊
天一样亲切自然。
这难道不就像咱身边的好朋友,会和你分享快乐,
也会和你倾诉烦恼?
冯至的十四行诗,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啊!每一首都值得我们细细
品味,反复琢磨。
它们能让我们感受到诗歌的魅力,能让我们的心灵
得到滋养。
这就是冯至十四行诗的特点,独特而迷人,不是吗?
我的观点就是,冯至的十四行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内涵,是诗歌领域中不可忽视的存在,值得我们所有人去欣赏和学习。
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赏析冯至的诗歌《蛇》 赏析冯至《蛇》 诗歌3篇
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赏析冯至的诗歌《蛇》赏析冯至《蛇》诗歌3篇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赏析冯至的诗歌《蛇》赏析冯至《蛇》诗歌1这是一首借画抒情的诗。
当时他看到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画家毕亚兹莱的一幅黑白线条画,"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长,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他觉得这蛇"秀丽无邪,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
"蛇'与"花朵'分别象征着男女的生殖器官,从而将这首诗歌解读成一个处于性苦闷期的青年的性幻想。
事实上,毕亚兹莱的那幅画确实含蓄地包含着某种性的意味,据此而将此首诗歌解读成性的苦闷,应当说还是有肯定道理的,但是假如将这首诗视作一次性行为的曲折达成,好像不免煮鹤焚琴之讥。
应当说,"蛇'的意象不仅包含着西方文化背景中那种淫亵意味,同时也蕴藏着东方的审美心情,痴情、温顺、忠贞的白娘子同样是一条蛇,"蛇'的意象中不仅包含着淫欲,同时也表达着一种对于理想爱情的热望。
而另一个意象"花朵'将之视为女性生殖器也未尝不行,毕竟每个人都有对诗歌进行解读的权利,但是也不必因此而遗忘了"花朵'在传统的价值体系中经常与青春、生命、热情、美妙等联系在一起。
在本诗中,"绯红的花朵'云云,也可以是指诗人在想象中的爱情的滋润下,重新寻回了自己的青春的热情,重新发觉了生命的美妙。
或许,这两个意象的妙处就在于可正可邪,可文可野,正所谓的"经学家观察《易》,道学家观察淫,才子观察缠绵,革命家观察排满,流言家观察宫闱秘事'(鲁迅评《红楼梦》语),诗歌或者其他文学作品正是因为有了无限的解读的可能性,才能称得上是经典之作。
回到这首诗歌,更妙处在虚与实、静与动、散与韵之间的互相结合,思念、孤独本是虚物,化成蛇、化成花朵,虚的情思化成虚的乡思,实的乌发成了实的草原,虚实之间没有了界限,好像万事万物在情爱的世界里,浑然成为了一体。
冯至创作的主题、风格与艺术特点
冯至创作的主题、风格与艺术特点在20世纪20年代的浅草社时期,冯至刚登上诗坛,就以清丽幽婉的抒情笔调,写下了不同凡响的诗篇。
《沉钟》创刊后,他的新诗意蕴更为深远,技法更为圆熟。
他在二十年代创作的近百首新诗,主要收录在《昨日之歌》和《北游及其他》两个集子里。
从数量上看,冯至的新诗不算高产,但他的诗歌受到中国晚唐诗、宋词和德国浪漫派诗人的影响,具有意象新颖独特、语言舒卷自如的艺术特点。
《昨日之歌》是奠定冯至在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的第一本诗集,收入的是诗人20年代初期的诗作,真实地表述了五四以后知识青年渴望光明、探求激情与艰难地寻找出路的苦闷心态。
诗集上卷主要是抒情短诗,下卷是四首叙事长诗。
青春、爱情、生命是诗集的主旋律。
《我是一条小河》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新颖的意象、清新直白的语言、缠绵惆怅的情思,全部交汇在这条小河之中。
“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投入了河水的柔波。
”这是一种充满哲理的情感波动,无心与有情,真挚与随意,都像小河流水,来得那样自然而又不容置疑。
顺着这种情致,小河历经曲折坎坷,终于汇入大海。
显然这是一首优美含蓄的爱情诗,但它的内涵又超越了爱情的范围。
情感与意象的交替升华,并把真切的感受和语言的情感诉诸具体的形象,这是冯至诗作的特点。
他的另一首很有名的诗作《蛇》,借蛇的联想,来写一种奇妙的寂寞之情,其中蛇的游动、蛇的形态以及有关蛇的联想,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无言的寂寞的内涵。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奇特的感受,无论在意象的新颖,还是在情感内涵的深沉方面,都堪称诗坛奇葩。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注重从细节着眼捕捉诗意,这是冯至诗作的常用手法。
如叙事长诗《帷幔》, 它以哀婉的传说为素材,控诉了封建婚姻制度的愚昧,歌唱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理想,是中国现代文学叙事诗创作较早的成果,显示了诗人将内容现实性和故事传奇性完美融合的艺术水准,对黑暗的诅咒和对理想的憧憬以及对理想和现实冲突的表现,表明诗人向着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迈出了更坚实的步伐。
冯至的诗歌
冯至的诗歌特点:冯至早期的诗歌表现出“热烈”而“悲凉”的抒情主调。
由于受到中国晚唐诗、宋词和德国浪漫派诗人的影响,冯至早期的创作表现出淳美自然的抒情色彩和舒展自如的艺术风貌,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至20世纪40年代。
冯至受到德国里而克哲学、诗学的影响,创作的《十四行集》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标志着中国十四行诗的创作走向成熟。
《十四行集》自然谙练。
韵脚音节和谐确切。
风格清新淡雅。
诗中的意象大多平常。
诗人却从中发掘出它们与人生价值、历史命运间紧密相连的寓意,为哲理的思考与广阔的现实找到了接合点。
《十四行集》整体风貌中所显示的庄严、单纯与从容。
以及艺术上的相对完美,使其在新诗史上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并表明中国诗人已经有足够的思想、艺术力量消化外来形式。
利用它来创造中国自己的民族新诗。
这部诗集凝聚了作者在学习西方诗人及其风格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汉语写作的成果,为中国新诗开拓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冯至的十四行诗
冯至的十四行诗
(最新版)
目录
1.冯至十四行诗的概述
2.冯至十四行诗的特点
3.冯至十四行诗的主题
4.冯至十四行诗的艺术价值
5.冯至十四行诗的影响
正文
冯至,原名冯承植,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翻译家。
他的十四行诗是其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冯至十四行诗的特点是形式严谨,格律规范,同时又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他的十四行诗在形式上遵循了欧洲十四行诗的格律,但在内容上却充满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和情感。
他的诗歌语言凝练,意象丰富,充满了哲理和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冯至十四行诗的主题广泛,涵盖了人生、爱情、自然、社会等多个方面。
他的诗歌既有对个人生活的细腻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性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关注,对自然的敬畏。
冯至十四行诗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
他的诗歌语言独特,形式规范,充满了音乐性和节奏感。
他的诗歌内容深刻,主题广泛,充满了哲理和思考。
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冯至十四行诗的影响深远,他的诗歌创作不仅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被广泛传播,也被广泛研究和解读。
冯至抒情诗
冯至是一位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浓郁的古典审美趣味。
他的诗歌作品注重意象新颖,重视想象,情感内敛沉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冯至的抒情诗中,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或人物形象来表达情感。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质朴,却能够准确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他的诗歌《南方的夜》中,通过描绘南方的静夜和燕子给人们讲述南方的静夜的场景,表达了对南方夜晚的向往和思念之情。
在诗歌中,他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手法,使得诗歌充满了浪漫和抒情的气息。
此外,冯至的抒情诗还常常表现出对生命、爱情、友情等主题的关注。
他的诗歌作品常常通过描绘人物形象、情感变化等来表达对生命和爱情的珍视和追求。
总之,冯至的抒情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广受读者喜爱。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够引发人们对生命、爱情、友情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赏析冯至的诗歌《蛇》 赏析冯至《蛇》 诗歌
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赏析冯至的诗歌《蛇》赏析冯至《蛇》诗歌冯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其创作的诗歌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蛇》是冯至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在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都呈现出了特别的魅力和价值。
下面将从内容和艺术两方面对《蛇》进行赏析。
一、从内容上来看,《蛇》描绘了一个生动的蛇类形象。
诗中写道:“蚩蚩山下的一条蛇,皮亮如玉头似天;把人纠缠也吓人,狰狞之与美丽间。
”诗中的“蚩蚩山”和“一条蛇”营造出了一种恢弘、壮美的山水氛围,而“皮亮如玉头似天”一句则非常准确地描绘了蛇的形象。
另外,“把人纠缠也吓人,狰狞之与美丽间”这句话则是描述了蛇类常常带给人们矛盾的感受,既有虚幻、奇异的美,又有恐怖、危险的威胁。
这些细节展示了冯至对蛇的丰富观察,诗歌的内容因此显得非常生动、画面感强烈。
此外,诗歌还在写蛇的同时,与生命进行了联系。
诗中写到:“脐下悄然生命放出,摆尾猛绕击向草间。
”句子中暗示了这一条蛇正在进行的狩猎行为。
“生命放出”则表达了生命方式是永远不会停歇的、不屑一顾的。
这一表述本身可以理解为蛇的资本方式。
二、从艺术表现上来看,《蛇》诗歌显露出了诗人的坚实功底和独特风格。
首先,在形式上,诗歌以七绝为基础,运用了典型汉字的音、意、象、韵四个方面,在语言上使人有感觉。
其次,诗歌的韵律十分优美。
整首诗用了很多“押韵”的手法,如“亮如玉”、“似天气”、“全草共”、“脐下放”等等。
韵律使整首诗的节奏更有感官的美感。
最后,在文字运用上,《蛇》所侧重的是物我互动。
诗人把物象、情感和意境合并起来,创造了一种富有表现力和情感共鸣的语言生活。
例如,“狰狞之与美丽间”中的“狰狞”和“美丽”就存在一种对立和较量的关系,表达了蛇类怪诞、寂静的形象和美态。
这种细腻的文字表达方式,很好地展示了诗人的语言造诣和感性思维。
综上所述,《蛇》这首诗歌不仅描绘出了蛇的形象,还在隐秘之间传递了生命的精神。
而诗歌艺术上的表现也十分高质量。
冯至《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
冯至《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冯至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十四行集》深受许多诗人和文学爱好者的喜爱。
这部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值得我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
下面我将就《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十四行集》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而闻名。
冯至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十四行诗的形式,每首诗都由十四行组成,行与行之间紧密连接,呈现出严谨而统一的结构。
这种形式的采用使得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读起来声情并茂,给人以独特的美感。
其次,《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诗歌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上。
冯至的诗歌涉及了丰富多样的主题,包括对生活、对自然、对人性的思考和感悟。
他以细腻而深入的文字描绘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以及人们内心的复杂情感。
他善于捕捉那些微小而真实的情感,通过诗歌表达出来,给读者带来了共鸣和思考。
此外,《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
冯至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词句精炼而富有音韵感。
他又善于以寥寥数语道出深刻的意义,使得诗歌更加有力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灵。
他运用诗歌的语言艺术,将复杂的思想和情感凝结成短小精悍的诗句,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和美感。
最后,《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创新上。
冯至将西方诗歌的形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在诗中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典故、象征等,使得诗歌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同时,他也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致力于诗歌的写作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使得《十四行集》呈现出独特而前卫的艺术风格。
综上所述,《十四行集》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体现在艺术表现手法、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语言的运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创新等方面。
它不仅是冯至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篇章。
通过对《十四行集》的深入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冯至诗歌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冯至十四行诗
冯至十四行诗一、冯至十四行诗的定义和起源1.1 什么是冯至十四行诗冯至十四行诗,简称冯至诗,指的是中国现代作家冯至创造的一种诗体形式。
这种诗体借鉴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诗人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则与特点。
1.2 冯至十四行诗的起源冯至十四行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文学界受到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诗人冯至开始尝试写作十四行诗。
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创作,冯至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十四行诗风格,被誉为中国的十四行诗之父。
二、冯至十四行诗的特点和形式要素2.1 冯至十四行诗的特点冯至十四行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纯粹的艺术性:冯至十四行诗以艺术性为首要追求,注重诗歌的美感和音韵的优美,追求诗歌的审美价值。
•短小精炼:每首冯至十四行诗仅有14行,字数有限,因此要求诗人能够精炼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定型结构:冯至十四行诗采用了莎士比亚诗体的结构,其中前两行为双韵,后两行为交叉韵,依此类推,最后两行为回韵。
•主题多样:冯至十四行诗的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对自然的描写,也有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与表达。
2.2 冯至十四行诗的形式要素冯至十四行诗的形式要素包括:•行数:每首诗共14行,按照特定的押韵方式排列。
•韵律:冯至十四行诗遵循十四行诗的基本韵律,前两行和后两行的韵脚相同,依此类推。
•篇幅:每行字数不固定,整体篇幅相对较短。
三、冯至十四行诗的创作技巧与方法3.1 冯至十四行诗的创作技巧创作冯至十四行诗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技巧:•押韵技巧:要注意诗句中的押韵安排,将诗句组织成符合要求的韵脚形式。
•行与行之间的衔接:要注意每一行与前后行之间的衔接,使整体诗句流畅自然。
•简洁凝练的表达:由于字数有限,要求诗人能够用简洁凝练的表达方式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选题与主题的把握:选取合适的题材和主题进行创作,使诗歌更具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3.2 冯至十四行诗的创作方法创作冯至十四行诗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灵感法:抓住生活中的瞬间,用心感受,然后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感触。
论冯至诗的艺术特征
论冯至诗的艺术特征
诗人冯至,出生于印度,并在印度接受九至十四岁的教育,其以《一朵艳丽的莲花》一诗为国人所熟知,其带有浓重的东方文化底蕴,是冯至诗中富有艺术想象力的杰作。
冯至诗以禅宗文化思想为依托,其写作思想几乎与其它诗人大不相同,他善良雅致,具有开拓精神,追求新诗的形式和艺术内涵。
他通过将现实与趣味联系起来,使自己的诗情形
成独一无二的和谐美。
冯至诗的诗情有一种思想和心理状态上的丰富性,他的句子有节奏感,用词精练,而且有着柔和的姿态,直达读者心灵。
表面上,他的诗篇象征性强,实质上却反映出一种复杂的
心理状态,使人望文生义,用心体悟诗义。
冯至的诗作充满着清新浪漫的味道,充满着人物的抒情叙述,构建出一种美好而空灵的世界,令读者着迷。
他采取夹叙夹议写作手法,塑造出一种古典中具有浪漫色彩的诗,他有
自己独到的讴歌之声,能真实而深刻地发掘他物质世界中存在的精神世界,他将室内文化、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到一起,形成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实现了艺术和审美的完美结合。
冯至的诗,既有历史的思想深度又传达审美的完美震撼,他用思想理念、文字艺术、象征比喻等表达诗歌内涵,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也以其轻松调性和富有寓意表达,让人有
一种绚烂的视野感受。
综上所述,冯至的诗拥有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既有历史的思想深
度又传达了审美的完美震撼,从而形成了其艺术特征。
冯至《蛇》赏析
冯至《蛇》赏析摘要:一、概述《蛇》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二、分析《蛇》诗歌的主题思想三、解读《蛇》诗歌的艺术特色四、总结诗歌价值及影响正文:一、概述《蛇》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蛇》是我国著名诗人冯至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诗人冯至(1896-1983),原名冯文植,字至善,江苏南通人,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
这首诗歌创作于1925年,发表于《小说月报》上,是冯至早期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当时正值中国民主革命的高潮,民众疾苦、国家内忧外患,诗人通过对蛇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民众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分析《蛇》诗歌的主题思想《蛇》诗歌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民众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诗中,蛇成为了一个象征符号,代表着受苦受难的民众。
诗人通过描绘蛇的形态、动作、心理等,表现出民众在压迫、苦难中的顽强生存意志和寻求解放的渴望。
同时,诗人以蛇为载体,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黑暗现实的愤懑和对光明的向往。
在这种背景下,《蛇》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和对民众命运的深切关怀。
三、解读《蛇》诗歌的艺术特色《蛇》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首先,诗人以蛇为主题,通过对蛇的细腻描绘,使诗歌意象鲜明、生动。
其次,诗歌采用象征手法,以蛇喻人,将蛇的形象与民众的命运紧密联系,增强了诗歌的内涵和表现力。
再者,诗歌结构严谨,意境深远,通过蛇的生存状况反映出现实社会的种种困境。
最后,诗人在诗歌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四、总结诗歌价值及影响《蛇》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面,表达了诗人对民众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这首诗歌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现代诗歌创作的典范之作,同时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通过对《蛇》诗歌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冯至的文学成就和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结束语】通过对《蛇》诗歌的解读,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冯至对民众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最新-冯至诗歌艺术特色 精品
冯至诗歌艺术特色冯至是20世纪著名的诗人,曾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冯至形成了鲜明独特的诗歌风格《昨日之歌》的浪漫抒情、《北游及其他》的沉郁顿挫以及《十四行集》的哲理沉思。
他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哲人诗人的浪漫感性与哲人的睿智理性在其诗中完美地融合,从而使其诗歌具有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一、孤独的诗人情怀孤独是冯至诗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
首先,孤独象征着人类生存的冷漠与隔膜状态。
冯至在其第一首诗歌《绿衣人》中就已对生存的孤独给予了关注在这疮痍满目的时代,人人都是冷漠孤独的,都可能遭遇不幸。
诗人描绘了每个个体都可能面临的被社会隔绝、被人群漠视的悲哀,从而由一种个体的小孤独达至人类普遍的大孤独。
《晚报》则更明确地表达了这种大孤独我们是同样的悲哀,我们在同样荒凉的轨道。
[1]这种由己及人,由个人而及人类的思想极具哲理意味。
诗人还营造了大量孤独无依、漂泊无根的象征性意象,如风雨飘摇的小船、灰色城里的孤云、走向暗森森巷中的盲者等。
这些意象是那个独特时代的产物,既体现了诗人孤独的内心,又传达了人类共同的情感境遇。
其次,孤独是某种理想主义精神的化身。
在著名的《蛇》中,冯至赋予了孤独更为形象的外衣,他大胆而奇特的呼喊道我的寂寞是一条蛇,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如蛇的寂寞,带着冷血动物特有的冰冷、光滑,寂静无声地来到诗人的梦中,渗入诗人的灵魂。
而这种深邃、凄冷的孤独感恰恰来自对爱的渴求它是我忠实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正是爱的火热使诗人倍感孤独的冰冷。
一冷一热的对比之下,诗人的寂寞就别具意味了。
表面上是在描绘对爱情的渴求,实际上是对现实压抑下的理想的热望,这是虚幻梦境中开出的一朵爱之花,梦境的飘渺苍白、花的鲜艳娇丽,赋予这孤独以深刻的内涵———理想主义者的执着不屈!在孤独的外衣下,深藏着火热的理想主义激情。
诗人还饱含热泪地写下他是我旧日的梦痕,又是我灯下的深愁浅闷;当你把花儿向他抛散时,便代替了我日夜乞求的泪落如雨──《如果你……》在黄昏深巷中形影相吊的孤独者,是诗人的旧梦,是诗人忧愁情绪的具象,更是诗人自己。
简论冯至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简论冯至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冯至的爱情诗表达出柔软、细腻、自然的情感,借用自然景观抒发
出深情地记录爱情的事物。
他的诗句中充满了流淌的水声,山谷微风,猿啼柳啼,存在着古典诗怀,中国山水画笔触。
冯至敏锐地抓住历史
上中外文学美学都提到的爱情,以独特婉约而舒缓的诗句倾注情怀,
表达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叙事特征。
至于笔锋,满载诗意,贴以实景,
谱出晓鸿琴声音,即使是简短的诗句也有深情厚意。
冯至的爱情诗讲
求细节,他叙述的爱情画面动人,充满被爱的美好感受,而且把多种
客观元素和主观艺术方式完美融合。
冯至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下卷的四首
冯至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下卷的四首1. 诗歌内容与意象- 这首诗以独特的意象“蛇”来传达情感。
诗中的“蛇”是寂寞、冰冷的象征,如“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冰冷地没有言语”,将抽象的寂寞具象化。
蛇的蜿蜒、无声无息的特性与诗人内心那种难以言说的、深沉而又略带压抑的寂寞相契合。
- 同时,“蛇”又与“梦境”“姑娘的梦境”相联系,“它在想着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把对姑娘的思念通过蛇的想象巧妙地表达出来,这种思念既热烈又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内敛。
2. 艺术手法- 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
以蛇喻寂寞,是一种奇特而又贴切的比喻,使寂寞这种无形的情感有了具体可感的形象。
而蛇所象征的情感内涵,如寂寞、思念等,也通过诗歌的描写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 在结构上,诗节之间环环相扣,从寂寞的蛇的引出,到蛇对草原(姑娘乌丝)的想念,再到结尾处“它月光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潜潜走过;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逻辑清晰又富有诗意的跳跃性。
1. 诗歌内容与意象- 诗中的“我”是一条小河,这一意象贯穿全诗。
小河具有流动性、柔顺性的特点,象征着诗人温柔而执着的情感。
小河流过森林、花丛,“我流过一座森林,柔波便荡荡地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衣裳”“我流过一座花丛,柔波便粼粼地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编织成你的花冠”,小河在流淌过程中不断地将自然中的美好事物与心中的爱人联系起来。
- 最后“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衣裳!我也随着海潮漂漾,漂漾到无边的地方;你那彩霞般的影儿,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表达了美好的爱情在外界力量(如现实的残酷等)的冲击下遭受挫折的无奈与哀伤。
2. 艺术手法- 采用了比拟的手法,将自己比拟为小河,赋予小河人的情感和行为,如“裁剪”“编织”等动作,使诗歌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
同时,通过小河的历程,从森林、花丛到大海,构建了一种空间上的转换,也暗示了爱情从美好到破碎的过程。
诗中的叠词“荡荡地”“粼粼地”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冯至《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
冯至《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冯至的《十四行集》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
《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之一是其形式上的创新。
冯至以十四行诗的形式进行创作,这在当时的中国诗坛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十四行诗是一种源自欧洲的诗歌形式,它由十四行组成,每行有特定的音节和韵脚要求。
冯至在《十四行集》中巧妙地运用了这种形式,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紧凑、精炼,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于诗歌形式的独到理解和创新思维。
《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之二是其独特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作为一部现代诗歌集,冯至在其中表达了他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他通过对人生、爱情、自然等主题的深入探索和细腻描绘,展现了他对于人性和生命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情感的细腻表达。
《十四行集》中的每一首诗都充满了深情和哲思,使人产生共鸣和思考。
第三,《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之三是其语言的精练和节奏感的掌握。
冯至在《十四行集》中的诗句简练而有力,他通过精准的语言表达和丰富的形象描绘,使得诗歌的艺术效果得以最大程度地展现出来。
同时,他对于诗歌的节奏感的掌控也非常出色,使得诗歌的朗诵具有韵律感和感染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之四是其思想的深度和内涵的丰富。
冯至在《十四行集》中的每一首诗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内涵。
他通过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对于爱情和自然的感悟,表达了他对于人性和生命的独特见解。
他的诗歌既有对于人生苦难的深刻洞察,又有对于美和希望的追求,使人在阅读中不仅可以感受到他的情感,更能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十四行集》是冯至的一部具有独特艺术特色的诗歌集。
它在形式上的创新、主题和情感的表达、语言的精练和节奏感的掌握以及思想的深度和内涵的丰富,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十四行集》,人们可以感受到诗歌的美和力量,同时也能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1941年冯至写的诗歌
1941年冯至写的诗歌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1941 年冯至的诗歌创作背景
2.冯至的诗歌特点
3.1941 年冯至的具体诗歌作品
4.这些作品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
1941 年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一年,这一年,许多优秀的诗人如郭沫若、徐志摩、朱自清等都在创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这一年的诗人阵容中,冯至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名字。
他的诗歌创作在 41 年这一年中达到了一个小高峰,产生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
冯至,原名冯承植,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评论家、翻译家。
他的诗歌创作始于 30 年代初,40 年代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
1941 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社会的动荡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冯至的创作热情。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热爱,对侵略者强烈的仇恨,以及对光明和希望的热切向往。
冯至的诗歌特点鲜明,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深沉,富有音乐性和象征性。
他的诗歌主题广泛,既有对个人生活的细腻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更有对民族命运的深沉思考。
他的诗歌形式多样,既有自由诗,也有格律诗,还有散文诗。
在 1941 年,冯至创作了许多重要的诗歌作品,如《雨夜》、《孤独》、《夜歌》等。
这些作品,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其中,《雨夜》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歌通过对雨夜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热爱,对侵略者强烈的仇恨,以及对光明和希望的热切向往。
冯至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他的诗歌,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时期,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诗人。
1941年冯至诗集
1941年冯至诗集
【最新版】
目录
1.1941 年冯至诗集简介
2.冯至的诗歌创作特点
3.1941 年冯至诗集的代表作品
4.1941 年冯至诗集的历史价值和影响
正文
1941 年冯至诗集是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诗歌作品集,它收集了冯至在 1941 年间创作的诗歌。
冯至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冯至的诗歌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其次,他的诗歌形式灵活多变,既有自由诗,也有格律诗;最后,他的诗歌语言简练优美,富有音乐性和绘画性。
1941 年冯至诗集中的代表作品包括《黄河大合唱》、《哀怨》、《夜歌》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1941 年冯至诗集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它对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推动作用上。
冯至的诗歌创作在 40 年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他的诗歌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内涵,而且也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总的来说,1941 年冯至诗集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诗歌作品集。
第1页共1页。
浅谈冯至诗歌艺术特色(2)
浅谈冯⾄诗歌艺术特⾊(2)浅谈冯⾄诗歌艺术特⾊ 2沟通与交融的宇宙意识这种“明⼼见性”的哲思在其诗中更表现为⼀种朴素的宇宙意识:即⾃然万物都处于⼀种普遍的联系与交融之中,在这种融合中实现了⽣命的永恒与不朽。
⼈与⼈、⼈与⾃然、现在与未来都是息息相关的,处于⼀种经久不衰、和谐统⼀的状态之中。
在其早期的诗篇中,这种普遍联系的意识就已显露。
如《海歌》,短短⼋⾏寄寓⽆限哲思:在海⽔的那边,是些迷路的灵魂:鸟⼉没有巢,船⼉没有坞。
在海⽔的这边是些空虚的躯壳:巢⾥没有鸟,坞⾥没有船。
⼏组相对照的意象构成了⼀副奇特的海边画⾯:鸟———巢,船———坞,灵魂———路;⾃然界的怪异景象喻⽰着⼈类世界的不合理,⾃然万物⽆法适得其所,⼈也迷失了⾃⼰的⽅向。
海⽔的两边构成了隔绝的双⽅:那边所缺的.,这边有;这边有的,那边⽆。
如果将两边联结沟通起来,就是⼀个完美的世界。
这正是冯⾄宇宙意识的显现:沟通与交融。
在另⼀⾸《桥》中,诗⼈更通过“桥”这⼀具体意象表达了“沟通”的愿望:“‘你同她的隔离是海⼀样地宽⼴。
’/‘纵使是海⼀样地宽⼴,/我也要⽇夜搬运着灰⾊的砖呢,/在海上建筑起⼀座桥梁’。
”这种“沟通交融”的宇宙意识表明了诗⼈对孤独⾃我的超越。
在经历了早期的浪漫抒情和抨击现实以后,诗⼈逐步⾛向更为澄明阔⼤的境界。
《⼗四⾏集》集中体现了诗⼈的蜕变。
在冯⾄看来,宇宙万物具有相互契合的内在同⼀性:异中有同,隔绝中有沟通。
“哪条路,哪道⽔,没有关联/哪阵风,哪⽚云,没有呼应:/我们⾛过的城市、⼭川,/都化成了我们的⽣命。
”(《我们站在⾼⾼的⼭巅》)在这⾥,诗⼈把宇宙万物看作⼀个完整的⽣命共同体,其中任何部分都息息相关、休戚与共。
宇宙万物紧密联系,⼈化为物,物化为⼈,⽣命与⽣命相互转化、合⽽为⼀。
同时,诗⼈逐渐领悟到个体的独⽴并⾮绝然的⾃⾜与排他,⽽是⼈与⼈、⼈与宇宙之间的统⼀与交融。
只有将个体融于群体之中,将⼈类的有限⽣命置于⽆限的宇宙之中,才能获得永恒,这是⽣命的真谛。
1941年冯至写的诗集
1941年冯至写的诗集
摘要:
1.1941 年冯至写的诗集概述
2.冯至的诗歌创作背景
3.冯至诗歌的艺术特点
4.冯至诗歌的社会影响
正文:
1941 年冯至写的诗集概述
1941 年,我国著名诗人冯至创作了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集。
这部诗集展现了冯至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创作风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在这一时期,冯至的诗歌成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象征,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冯至的诗歌创作背景
1941 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
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冯至以诗歌为武器,抒发对祖国和人民的关切,激发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
他的诗歌反映了我国人民在战争中的英勇顽强和艰苦奋斗,表达了对和平、自由、民主的向往。
冯至诗歌的艺术特点
冯至的诗歌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生活。
他的诗歌既有豪放、激昂的抒情,也有沉郁、悲壮的叙事。
冯至善于运用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修辞手法,将个人情感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了我国人民在战争中的英勇与坚韧。
冯至诗歌的社会影响
冯至的诗歌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战士”。
他的诗歌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同时,冯至的诗歌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工作者,成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1941 年冯至写的诗集是一部充满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展现了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英勇斗争和民族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至是20世纪著名的诗人,曾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冯至形成了鲜明独特的诗歌风格《昨日之歌》的浪漫抒情、《北游及其他》的沉郁顿挫以及《十四行集》的哲理沉思。
他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哲人诗人的浪漫感性与哲人的睿智理性在其诗中完美地融合,从而使其诗歌具有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一、孤独的诗人情怀孤独是冯至诗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
首先,孤独象征着人类生存的冷漠与隔膜状态。
冯至在其第一首诗歌《绿衣人》中就已对生存的孤独给予了关注在这疮痍满目的时代,人人都是冷漠孤独的,都可能遭遇不幸。
诗人描绘了每个个体都可能面临的被社会隔绝、被人群漠视的悲哀,从而由一种个体的小孤独达至人类普遍的大孤独。
《晚报》则更明确地表达了这种大孤独我们是同样的悲哀,我们在同样荒凉的轨道。
[1]这种由己及人,由个人而及人类的思想极具哲理意味。
诗人还营造了大量孤独无依、漂泊无根的象征性意象,如风雨飘摇的小船、灰色城里的孤云、走向暗森森巷中的盲者等。
这些意象是那个独特时代的产物,既体现了诗人孤独的内心,又传达了人类共同的情感境遇。
其次,孤独是某种理想主义精神的化身。
在著名的《蛇》中,冯至赋予了孤独更为形象的外衣,他大胆而奇特的呼喊道我的寂寞是一条蛇,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如蛇的寂寞,带着冷血动物特有的冰冷、光滑,寂静无声地来到诗人的梦中,渗入诗人的灵魂。
而这种深邃、凄冷的孤独感恰恰来自对爱的渴求它是我忠实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正是爱的火热使诗人倍感孤独的冰冷。
一冷一热的对比之下,诗人的寂寞就别具意味了。
表面上是在描绘对爱情的渴求,实际上是对现实压抑下的理想的热望,这是虚幻梦境中开出的一朵爱之花,梦境的飘渺苍白、花的鲜艳娇丽,赋予这孤独以深刻的内涵———理想主义者的执着不屈!在孤独的外衣下,深藏着火热的理想主义激情。
诗人还饱含热泪地写下他是我旧日的梦痕,又是我灯下的深愁浅闷;当你把花儿向他抛散时,便代替了我日夜乞求的泪落如雨──《如果你……》在黄昏深巷中形影相吊的孤独者,是诗人的旧梦,是诗人忧愁情绪的具象,更是诗人自己。
他宛如鲁迅笔下荷戟独彷徨的斗士,斯人独憔悴地走上一条没有鲜花和掌声的路,但却走得果敢坚毅。
诗人的眼泪则是对他的最高褒奖。
最后,孤独是冯至对生命本身的深切感悟。
他将孤独看作诗人最根本的生命体验和创作源泉没有一个诗人的生活不是孤独的,没有一个诗人的面前不是寂寞的……尼采、屈原,是我们人类最孤寂的人中的两个,他们的作品却永久的立在人类的高峰之上,绝非普通一般人所可仰及。
[2]170-171这种天才式的孤独是诗人所特有的,是其显著于世的根本特质。
在这里,孤独是不同流合污的高昂姿态,是保持人格独立的有力武器。
正如诗人所写的南方有一种珍奇的花朵,经过二十年的寂寞才开一次。
———这时我胸中觉得有一朵花儿隐藏,它要在这静夜里火一样地开放!《南方的夜》天才的诗篇恰似这珍奇花朵,必得在二十年的寂寞土壤中孕育而生的,非寂寞无以绚烂,非孤独无以璀璨。
冯至笔下的孤独,既是个体的情感体验,又是群体的普遍境遇;既是现实的冷漠,又是理想的热切;既是诗人内心的细腻情思,又是每一个天才成就自我的根基。
二、明心见性的哲理沉思从幽婉佳作《昨日之歌》到现实诗篇《北游及其他》再到沉思的诗《十四行集》都贯穿着冯至的哲学思考。
尤其在《十四行集》中,冯至以一种普遍联系和相对论的观点积极思考、探索并追问生与死、有限与无限、宇宙与人生等哲学命题,他因此被称为现代诗国里的哲人。
这种哲思是于自然万物的启示中对于生命本质的明心见性。
1?转化与更生的生死观对生与死的追问是诗人哲性沉思的焦点,是其对人之生存本质的诗意诠释。
诗人多次描写了死亡,如《秋战》中战士的壮烈死亡,《最后之歌》中的母亲之死,《在阴影中》则探索了死亡的神秘。
无论是为了死亡、为了秋天的战士、洁白花朵般的母亲,还是在地狱深层里望向光明的我,都历经了死亡的洗礼而获得了崭新的生命与灵魂。
诗人打破了传统的死亡之悲,用一种全新的笔触探寻着生命的真谛在死的背后是对生的热切渴望,生死并非截然对立,死中孕育着生。
生和死,是同样的秘密一个秘密的环他们套在一起我在这秘密的环中,解也解不开,跑也跑不出去。
《北游》冯至的理解十分独特生与死并非对立,它们本是一体,共同构成了生存的本质,任何人都无法逃脱。
《北游》纪录了一场污秽的地狱之行这真是一个病的地方,到处都是病的声音。
然而黑暗的现实更激起诗人精神的蜕变和灵魂的苏醒否定腐朽之死,呼唤蓬勃与欢腾的生!如在《我只有……》中营造了一系列对比的意象希望与失望、婚筵与坟墓、生产与死亡等,但都指向一个共同的归宿生命的欢腾!诗人对生的力量发出了由衷赞叹。
在《十四行集》中,诗人延续其一贯的哲理思索,力图在生与死的转化中发现永恒。
他竭力歌颂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月之静美,死与生一样华美壮丽、一样激荡人心。
《我们准备着》诗意地描绘了死亡是每一个生命体的必然归宿,但是生命强力的迸发却能赋予死亡意义,诗中的小昆虫虽然最终死去但却经历了生命的高潮,这正是生命的价值所在。
这种生死交融与转换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歌德蜕变论的影响。
蛇脱去旧皮才能生长,传说中的凤鸟从自焚中获得新的生命,是歌德惯用的比喻。
[3]5在歌德看来,自然界万物都在生长变化,蜕变是一切生命的必经历程。
从自然生物的蜕变到人的蜕变,每一次蜕变,都使生命获得新生。
蜕变不是自我否定与重复,而是自我更新。
这种蜕变的思想在冯至《十四行集》中随处可见歌声从我们的身上脱落,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诗人把未来的死亡比作一段优美的乐曲,死亡不是瞬间的凝结和静止,而是不断蜕变的过程,就像歌声从音乐身上脱落,最终达到一种永恒的静默,获得宁静的美感。
青山意象格外动人,山的无限与旷远、坚实与厚重,恰若生命本身的特性。
音乐的动态美与青山的静态美共同铸就了死亡独特的审美意蕴。
又如你知道飞蛾为什么扑向火焰,蛇为什么脱去旧皮才能生长;万物都在享用你的那句名言,它道破一切的意义死和变。
《歌德》在这里诗人描绘了一副死亡———蜕变———新生的辉煌图景,落叶谢花、扑火之蛾、蜕皮之蛇,都是自然万物为求新生而进行的变化过程。
人的生命亦是如此,死亡并非单纯的生命终结,而是孕育着某种新生,它是生命的辉煌完成,是生命价值的完美体现。
生命的本质囊括于宇宙万物的生死荣枯之中,诗人在对自然的静观中明心见性,哲理地沉思,诗意地书写。
2?沟通与交融的宇宙意识这种明心见性的哲思在其诗中更表现为一种朴素的宇宙意识即自然万物都处于一种普遍的联系与交融之中,在这种融合中实现了生命的永恒与不朽。
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在与未来都是息息相关的,处于一种经久不衰、和谐统一的状态之中。
在其早期的诗篇中,这种普遍联系的意识就已显露。
如《海歌》,短短八行寄寓无限哲思在海水的那边,是些迷路的灵魂鸟儿没有巢,船儿没有坞。
在海水的这边是些空虚的躯壳巢里没有鸟,坞里没有船。
几组相对照的意象构成了一副奇特的海边画面鸟———巢,船———坞,灵魂———路;自然界的怪异景象喻示着人类世界的不合理,自然万物无法适得其所,人也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海水的两边构成了隔绝的双方那边所缺的,这边有;这边有的,那边无。
如果将两边联结沟通起来,就是一个完美的世界。
这正是冯至宇宙意识的显现沟通与交融。
在另一首《桥》中,诗人更通过桥这一具体意象表达了沟通的愿望‘你同她的隔离是海一样地宽广。
’‘纵使是海一样地宽广,我也要日夜搬运着灰色的砖呢,在海上建筑起一座桥梁’。
这种沟通交融的宇宙意识表明了诗人对孤独自我的超越。
在经历了早期的浪漫抒情和抨击现实以后,诗人逐步走向更为澄明阔大的境界。
《十四行集》集中体现了诗人的蜕变。
在冯至看来,宇宙万物具有相互契合的内在同一性异中有同,隔绝中有沟通。
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联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
《我们站在高高的山巅》在这里,诗人把宇宙万物看作一个完整的生命共同体,其中任何部分都息息相关、休戚与共。
宇宙万物紧密联系,人化为物,物化为人,生命与生命相互转化、合而为一。
同时,诗人逐渐领悟到个体的独立并非绝然的自足与排他,而是人与人、人与宇宙之间的统一与交融。
只有将个体融于群体之中,将人类的有限生命置于无限的宇宙之中,才能获得永恒,这是生命的真谛。
《原野的小路》一诗明确表达了这一观念路是大地的血管,原野的小路象征着人类血脉相传的历史轨迹,代表着一种不朽的生命力。
前人走出来的路,需要后人去继承和延续,我们纪念着他们的步履,不要荒芜了这几条小路。
在《别离》中诗人描绘了人与宇宙的交融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时序更替是永恒的自然规律,在这样的规律面前,人间规定的年龄何其渺小。
死亡中孕育着新生,别离是为了再见,如同自然季节的循环往复,人的生命也是个不断轮回的圆。
三、中西结合的艺术手法冯至曾说,我在晚唐诗、宋词、德国浪漫派诗人的影响下写抒情诗和叙事诗。
[4]176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古典诗词与西方诗歌对其创作影响深远,中西合璧、古今结合是冯至诗歌的一大特点。
1?融古典意蕴与现代精神于一体的诗歌意象冯至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中的大部分情调和意象都源自古典诗词。
如天河、一钩新月、柳荫、采莲的小舟等,都直接取自传统诗词。
《孤云》中我对望亭亭的孤云,让人联想李白的诗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在郊原》中续了又断的是我的琴弦,我放下又拾起是你的眉盼,它是那红色的夕阳,运命啊淡似青山,眉盼、夕阳、青山等意象,是古典诗词里反复出现的,如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到了《十四行集》中,仍是冯至所偏爱的一个意象———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即使是深受西方诗歌影响的《十四行集》,其中的许多意象依然来自古典诗词,比如青草、秋风、飞蛾、凋零等,借以表达生命荣枯、人世代谢的感受。
冯至诗中的许多意象出自古典诗词,但它们并不只是古典意象的现代白话翻新。
相反,诗人赋予某些意象以独特的自我感受和现代精神。
比如孤云体现的是哀愁与离思,而不仅是闲适空灵、自由飘逸;夕阳与青山也染上主观的愁绪,它们不再只是表达一种时空的无限感,而抒写的是时代洪流中的个人哀愁;别离不再是长亭送别的凄楚,而是生命轮回的美好,这就具有了浓郁的现代意识。
又如《北游》里的荒原意象就更明显地带有西方现代主义精神的烙印了。
2?古典律诗与十四行诗相结合的诗歌形式这最为突出地体现在《十四行集》中。
冯至曾写到我渐渐感觉到十四行与一般的抒情诗不同,它自成一格,具有其他诗体不能代替的特点。
[5]96冯至对西方十四行诗的借鉴并非单纯的模仿,而是融合了中国古典律诗的精髓,将十四行诗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