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形式的哲学思考与诗意表达
王梵志诗的生命意识及哲学思考

王梵志诗的生命意识及哲学思考
1 梵志的作品
王梵志(1884-1915)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他以其诗歌
重塑了现代汉语的诗歌形式,被世界文坛界公认为两岸三地浪漫主义
文学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
王梵志诗的主题通常反应人类、社会、宗
教和政治之间的关系。
他的诗作拓宽了人们对生命意识和哲学思考的
范围,同时也探索了人生意义和面对孤立状态时的情感象征
2 生命意识
王梵志认为,生命具有卓越的价值,它比财富和权利更加重要,
他的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染令人着迷,他有天才般的不羁视野,在他
的诗歌独一无二地反映了他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他认为,生命可以说
是一个永恒的创造过程,唯有真正进入生命的深处,才能发现生命本
身的实质:爱,而爱是生命中真正的把握。
3 哲学思考
王梵志的作品散发着深层次的哲学思考,他把生命视为一种探索,探索生命的本质和智慧。
他认为,生命是一段旅行,为了更深刻地了
解生命,人们需要不断探索、面对挑战,战胜自己的恐惧和不确定性,以及社会对个体的无情压力。
王梵志的诗作深奥而真挚,充满力量与活力,他的生命态度和哲学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更加真诚地面对孤独与挑战,去实现自我的价值。
诗中的哲学思考

诗中的哲学思考在诗歌的世界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美和思考。
诗歌不仅是情感的宣泄,也是思想的表达。
通过诗歌,我们可以窥探到诗人们对于生命、自然、存在等哲学问题的思考。
本文将探究诗中的哲学思考,揭示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表达方式。
一、生命的意义诗歌常常反映出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在古代中国的诗歌中,生命往往被描绘为短暂而宝贵的存在。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写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诗人通过描绘壮士在战争中牺牲的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忧惋和对英雄奉献精神的敬仰。
这种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无常性和短暂性的思考。
二、对自然的思考诗歌经常以自然景物为表达对象,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描绘,诗人们寻找自然之中的哲理。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诗人以自然景物来象征人生,反映了人生如白昼的短暂和宝贵,以及黄河奔流入海的壮丽景象。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运用,诗人们探讨了自然与人生的关系,引发人们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三、存在与虚无另一个常见的哲学思考主题是存在与虚无的对比。
在现代诗歌中,诗人们经常将自己的内心体验与虚无的存在相对照。
例如,法国诗人保尔·瓦莱里的《一幕》中写到:“他在找寻原因,为了解释他们,但没有找到任何东西。
”诗人借用对比手法来强调人类对意义的追求,以及在寻找意义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惑和失望。
这种对存在与虚无的思考,使诗歌具有深度和哲理性。
四、时间与记忆另一个令人深思的诗歌话题是时间与记忆。
许多诗人通过对时间和记忆的描绘,呈现出人生的无常和流转。
例如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骑士怀念曲》中写到:“时光荏苒,以前的辉煌早已消逝。
”诗人通过描绘骑士曾经的荣耀与现实的对比,反映出时间对人生和记忆的冲击。
诗人们通过对时间与记忆的思考,启发我们审视自己的人生和珍惜眼前的每一刻。
五、与大自然的对话诗歌不仅是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也是人类与大自然对话和交流的一种方式。
陶渊明诗歌的生命主题及哲学思考

陶渊明诗歌的生命主题及哲学思考何蓓(河北职工医学院,河北保定!"#!!!)摘要:陶渊明诗歌既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伟大理想,又表现了他人生抉择的痛苦与矛盾,在生命意识的消释中,儒家的伦理价值生命观和道家的自然哲学生命观深深影响了他对人生的哲学思考,这些为后代士人努力去追求自身的生命价值意义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生命主题;哲学;思考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一、陶渊明诗歌的生命主题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描写田园生活的风气,成为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
西晋建立以后,诗歌创作开始走向重技巧,轻内容的形式主义道路。
西晋末年到东晋的一百多年间,宣扬老庄哲理的玄言诗充满诗坛,到东晋后期出现了伟大诗人陶渊明,他给诗坛带来了新内容、新气派。
陶渊明以他富于现实内容和独具风格的诗篇。
使诗坛在低靡之后,重新放射出奇光异彩。
我们所论述的生命意识,不仅仅是指个人朴素的生命情感与生死观念,而是指上升到哲学层次的一种思想,它源于对生命有限的自下而上的价值的深刻体认与哲学感悟。
一般说来,生命意识既包括浅层的生命本体观,即囿于个体乃至群体生命本身性质的认知,更包括深层的生命价值观的判断与把握,即自觉探求生命的根本,关注人类的命运或生存境遇,去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与永恒,力求实现生命的理想境界。
#+崇尚儒家“建功立业”的生命价值观陶渊明将儒家“三不朽”思想作为生命价值观的依托。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开始关注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即人类如何可能超越自然生命的短暂和有限,而实现生命本质的永恒和无限呢?或者说,如何可能达到“死而不朽”的生命境界呢?当时有人认为,家族的富贵绵延不断,只不过是“世禄”而已,实在算不上“不朽”,真正的不朽应该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诗歌如何表达人生的哲学思考

诗歌如何表达人生的哲学思考诗歌,作为一种古老而富有魅力的艺术形式,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人类心灵的镜子,反映着我们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它以独特的方式,挖掘出生活中的智慧,揭示人生的真谛,让我们在诗意的世界中,探寻那些关于存在、意义和价值的哲学谜题。
诗歌常常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来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简单的十个字,勾勒出了边疆大漠的壮丽景色。
那孤烟直直地升腾,落日在长河尽头缓缓西沉,在这雄浑的景象面前,我们不禁会思考:人生是否也如这大漠孤烟,孤独而坚定地追求着某种目标?又是否像那长河落日,在辉煌与平静之间流转?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对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有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也是表达人生哲学的重要载体。
李白在《将进酒》中塑造了自己豪放不羁、洒脱豁达的形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诗传达出了一种对自我价值的坚定信念和对命运的不屈抗争。
无论人生遭遇多少挫折和困境,都要相信自己的才能终会有用武之地,财富失去了还会再来。
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励着无数在困境中挣扎的人们,让他们明白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一时的得失,而在于内心的坚守和追求。
爱情,作为诗歌中永恒的主题,也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从《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李商隐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爱情让我们感受到人生中的甜蜜与痛苦、渴望与失落。
爱情教会我们懂得珍惜,明白付出,让我们在情感的波澜中领悟到人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它告诉我们,人生不仅仅是功名利禄的追逐,更是心灵的交融和情感的寄托。
诗歌还能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写来反映人生的哲学。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看似简单的田园生活场景,却蕴含着对平淡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宁静的向往。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为了功成名就而奔波忙碌,却忽略了身边那些简单而美好的事物。
《边城》:生命哲学的诗意阐释

生命哲学的诗意阐释——沈从文《边城》解读沈从文的作品《边城》蕴含深刻的哲理,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识,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精品。
其主要故事情节是:船总家的两个儿子天保大老和傩送二老,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而团总的女儿也以一座新碾坊为嫁妆卷入到这角逐中来;天保大老在“走车路”不成,又得知弟弟在两年以前就深爱着翠翠,且自知在“走马路”上无力与弟弟竞争的情况下,赌气乘船外出,结果掉进水里淹死了;傩送二老以为天保的死是老船夫做事弯弯曲曲造成的,并在误以为自己的爱得不到翠翠理会的情况下,与自己的父亲吵了一架出走;而翠翠则在恋人出走、爷爷在风雨交加的雷雨之夜死去后,独自在渡口等候恋人的归来。
在《边城》里,沈从文以他的故土湘西为背景,为我们描画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化外世界。
生活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的人们,他们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的尊严,一个个如火一般熊熊燃烧的生命,组成了一幅人类爱的图景。
一、崇尚生命的自然状态沈从文深受中国古典哲学的浸润,相信“天人合一”的学说。
天人关系,实际上指的是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沈从文是自然的儿子,他对大自然特别钟爱。
六岁时,他开始入私塾读书。
但调皮的沈从文忍受不了私塾里学习生活的枯燥无味,不久就在表兄的影响下开始逃学。
正是在这逃学生活中,他才真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他“到日光下去认识这大千世界微妙的光,希奇的色,以及万汇百物的动静”,他的心“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
沈从文很莺视这种自然熏陶的影响。
在一篇文章里,他提到“水”对他创作的影响,他说:“我的感情流动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
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可以说,沈从文是大自然养育出来的一个文学奇才。
在《边城》短短七万多字的篇幅里,深受自然熏陶的沈从文为我们构筑了一个“桃花源”式的“湘西世界”,这个世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着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化外世界,是名副其实的“边城”。
生命存在的哲性诗情

生命存在的哲性诗情——评流逸诗集《水流云在》苗雨时《水流云在》,这个书的题目起得很好。
它不单纯是诗集的命名,而且是诗集中那些优秀诗作的主题命意。
当然这里的命意是象征性的。
我们知道,诗是生命的纯然表现,而生命是存在于特定的时间空间中的。
“水流”,喻指时间,所谓“逝者如斯”。
而“云在”,隐示空间,所谓“世似浮云”。
生命的存在就处于时光的流程之中,并且处于天、地、人、神四维空间之内。
因而,人作为存在者的演化,不仅有时间的维度和历史性,而且有从大地向天空超拔的精神向度。
诗的方式,实际上是生命存在的方式。
诗作为生命活动的理想形态,既建基于生命存在,又超越生命存在。
因此,诗之内蕴的揭示,就是生命在时间与空间中存在的敞亮。
流逸的诗,就表现了个体生命对历史演变的感悟,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体验,以及生命之思与世界的对话。
诗人的创作,是坚守生活的根基的。
他在诗集的《后记》中说:“尊重诗神的同时,我一仍其初地敬畏生活”。
但这里的生活,我们不能做俗常的浅近理解。
人不仅生活在外在的客观世界之中,同时也生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当中。
正是这种主客观的重合,构成了诗人的完整的生活世界。
因此,人生体验就凝聚了生活的深刻内涵。
而人生体验有它的拓展性、超越性、意向性和包容性,既能够对应复杂的现实世界,又能够有价值的判断和精神的提升。
流逸的诗,正是他各种生命体验的艺术传达和话语定型。
这部诗集共分四辑:“掌心化雪的季节”、“血脉如歌”、“思绪缤纷”、“风物·神游·手记”。
“化雪的季节”,是历史,也是人生,是人生编织的历史,也是历史中演绎的人生,总之是生命在时间中的流逝。
而这一切托依于有限存在的手掌之上,就体现了诗人生命感受的深切与真实。
例如,《血脉》:太阳被托举出水面,昨夜的梦潮退却,在这转换的时刻,诗歌伴着泪水萌芽,诗人一时似乎感到“比海岸线更绵长的应是生活/比太阳更辉煌的应是心灵”。
然而,现实并不如神想的那样是毫无矛盾的和谐,这里仍有时代的困拢和传统的阻遏,“黑色的岸岩正在接近”,“鸥鸟的叫声”传送着“古老的谚语”。
诗歌如何表达对生命的终极探寻

诗歌如何表达对生命的终极探寻生命,这个永恒而神秘的主题,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思考和探索的核心。
诗歌,作为一种独特而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以其深邃的情感、精妙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成为了人们探寻生命终极意义的重要途径。
诗歌能够通过对生命的细腻描绘,引发我们对其本质的思考。
诗人常常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生命中的点滴瞬间,无论是春天里绽放的花朵,还是秋天中飘落的树叶;无论是新生婴儿的啼哭,还是垂暮老人的叹息,都能在诗歌中找到它们的身影。
这种对生命现象的直观呈现,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脆弱,从而促使我们去追问生命的真谛究竟是什么。
诗歌中的情感抒发,也是对生命终极探寻的一种表达方式。
喜悦、悲伤、愤怒、恐惧、爱与恨等各种情感,在诗人的笔下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当我们读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时,能感受到他对苍生的悲悯之情,这种情感背后,是对生命平等与尊严的渴望和追寻;当我们品味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词句时,能体会到他对命运无常的无奈和哀伤,而这哀伤之中,蕴含着对生命为何充满苦难的深深困惑。
这些情感的表达,让我们意识到生命不仅仅是肉体的存在,更是精神的体验,而对生命的终极探寻,就包含在对这些情感的理解和感悟之中。
诗歌中的象征和隐喻手法,为我们揭示了生命的深层内涵。
比如,黑夜常常象征着死亡和未知,而黎明则代表着希望和新生;飞翔的鸟儿可以隐喻自由的灵魂,扎根的大树可以象征坚定的生命信念。
诗人运用这些象征和隐喻,让我们在具体的形象中领悟到生命的抽象意义。
透过这些诗意的符号,我们仿佛能够触摸到生命那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神秘本质,进而去思考生命的起源与归宿,以及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如何度过。
诗歌还常常通过对时间的思考来探寻生命的终极意义。
时间是生命的度量衡,它无情地流逝,带走了青春、美貌和生命的活力。
诗人在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同时,也在追问生命在时间的长河中究竟能留下什么。
陶渊明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哲学思考

陶渊明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哲学思考
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意识和哲学思考。
一、生命意识。
陶渊明的诗歌中常常表达着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
他认为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应该好好地珍惜和享受。
从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出,他眼中的生命是一种无价的财富,它比金钱和地位更为重要,因为它是我们渺小的存在变得有价值的根源。
他的《桃花源记》就是一篇宣扬生命自由、尊重自然的著名文章。
文章中,他描述了一个美丽而自由的桃花源,人们在那里不用受到束缚,可以尽情享受自然的美好,彰显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二、哲学思考。
陶渊明的诗歌中还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哲学思考。
他在诗中常常表达出他对生命、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和思考,深刻揭示出他的哲学思想。
他认为人生是一种矛盾体验的集合,酸甜苦辣都需要一起面对,只有适时地处理好这种矛盾体验,才能享受到生命的美好。
他的诗歌中还反映了他对自然、人性和道德等问题的思考。
他强调人性的本善,认为人天生就有善良的本质,只是被社会环境所扭曲。
同时,他也对世间的道德伦理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人们应该以真善美为标准,摒弃虚浮、奢华和虚荣,追求真正的精神自由和追求。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意识和哲学思考,这些思考和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生命的真谛和探索生命的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形式的哲学思考与诗意表达
曹文英
金波在儿童文学界以诗闻名,人们总愿意说“诗人金波”,金波创作的主体是诗歌,这些诗歌长久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他的童话虽然没有他的诗歌那么声名远扬,但其精美深厚,充满诗意的幻想,又比之诗歌更多地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深层思考。
一、生命形式的表现和探索
二、
“好的文学作品除了精准、浓缩地表现人的生活和内心外,还应该表达作家对人生、生活、生命、世界的深刻思考。
”①对生命形式的表现和探索,是金波童话的鲜明主题和特色。
在金波的童话中,即便是一个小小的故事,都常常会引起孩子甚至成人的深深思考,因为作家通过童话把现实中的人生体验寄寓在作品之中,引导着读者去品味、去体会、去思考世界与人生。
虽然对于儿童来说,开始阅读时也许并不理解其中的深意,但作为一种阅读经验,融入生命中,在成长的过程中或是成人以后,必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一只蓝鸟和一棵树》,就向我们传达了金波对生命的赞颂。
种子为了获得生命,请求蓝鸟把它种在地上,于是,蓝鸟把种子种在了光秃秃的山丘上,而且春夏秋冬都飞来看望已经长成的树,并对着它唱着生命的赞歌:春天赞美开放的花朵;夏天赞美碧绿的叶子;秋天赞美小树生命的顽强;严寒的冬天,蓝鸟在小树上筑了巢,再也没有飞走。
蓝鸟是珍视生命的,当小树美丽的花朵凋谢了、碧绿的叶子飘零了,小树自己都感到了些悲伤,可是,蓝鸟的赞歌依旧,它让小树明白:最美丽的不是鲜艳的花朵,不是繁盛的绿叶,而是生命本身,因为“生命给人带来快乐”。
金波就这样通过一只美丽的蓝鸟和一棵树的恋情,为我们唱出了一首生命之歌。
在金波的童话里,他不仅赞颂生命的存在,他还思考生命的存在形式。
《木鱼声声》就传达出了对更美好的生命形式的向往:小鱼不甘心水中世界的寂静和沉默,它痴心地向往着河岸上可以传出声音的木鱼。
终于,它来到了水面外的似乎多彩、惬意的世界,而且爬上了一棵高高的树,守望着那个香烟袅袅、木鱼声声的庙宇。
后来,它永远住在了树上,因为“它相信自己既然可以离开水的世界,又能攀上树,就一定能变成绿叶、花朵、果实;它相信自己还可以变成鸟,从树上飞向远方,飞向庙宇,去寻找那个和自己有着相同名字的木鱼”。
“从此,鱼不再想念水。
”童话中,作者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个充满了奇妙幻想的鱼结果会怎样,但读者可以感受到的是鱼那几乎痴心妄想的念头。
鱼儿离开了水,鲜活的生命也许就结束了,但小鱼因为有着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强烈愿望,它离开了。
在鱼的冥想之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生命存在的深深思索。
现代人生活的空间越来越逼仄,就像整天在水中游泳的鱼,对一种沉闷的生活状态的厌倦,就想着要改变一下,以使自己的生命充满活力。
生命不仅仅是个过程,生命更是一种探索。
虽然作品中对鱼的未来没有任何的提及,但就是拥有这一份美好的幻想,生命也就不会太无味。
三、美好世界的诗意营造
严文井先生认为“童话虽然很多都是用散文写的,然而我却想把它算作一种诗体,一种献给儿童的特殊的诗体”②。
作为诗人、童话家的金波,在他的童话创作中也是处处透着诗情,无论情节编织、意象营造还是童话的整体氛围。
这种诗意常常会让读者融入一种充满温馨的奇
妙美好的意境之中而眷顾良久。
有人评论金波的诗说:“诗人笔下的形象美、意境美,真正显示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才力和功力。
金波善于设比造譬,融情入景,调动通感,化静为动,声情并茂、自由灵活、不露斧凿痕迹地构造了一个个新颖独特、优美清丽的意境。
”③在金波的童话中,也有着这种一贯的特色。
在“红树林童话”中,金波展现了一个和谐美妙的童话世界。
这里有从阳光琴弦奏出的美妙晨曲:阳光穿过红树林的树叶,一束束阳光就像一根根闪光的琴弦,七只红嘴鹦鹉用它弹奏着美妙的晨曲,这曲子“好像露珠滴落在花瓣上,好像雨滴在房檐下摇铃”(《阳光琴弦》);这里是蓝宝石蝴蝶永远的家:在金黄的树叶飘飞的季节,蓝宝石蝴蝶飞到了红树林,“她感受到了每一片红叶子都散发着春天的气息。
她好像又回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
她像一朵蓝色的花朵永远地盛开在美丽的红树林里了(《蓝宝石蝴蝶》);这里有通体透明的红叶灯笼,为刺猬先生的生日增添了神秘浪漫的气氛(《红叶灯笼》);这里有神奇的会走路的小树,点着它红叶变成的小灯笼,为迷路的孩子找到了家门(《会走路的小树》);这里还有别致地飞上天空的红叶风筝(《红叶风筝》)……红树林是一个有着鲜活生命的树林,它充满了爱心,它还把这种爱播撒到了每一个来到红树林的生命。
在这里,读者可以看到一个由美妙的声音和绚烂的色彩组成的缤纷的童话世界。
金波用他那一颗诗意的心灵,发现着美,感受着美,而且从容而又精致地表现着美,他那丰盈的爱心就这样诗化地体现了出来。
像“红树林童话”中的这种美好的情境,在《月光摇篮曲》中也有丰富的表现:小白鼠还是一个小小的孩子,他对世界充满新奇感,他以为月亮是乘坐云朵落在大树上的,他以为亮晶晶的萤火虫是月亮的孩子,和蔼的蓝喜鹊大婶为他解答着迷惑。
这里也是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这里有关于孩子成长的很多话题,但在诗人金波的童话里,却非常诗意地表达了出来。
此外,构成金波童话诗意色彩的还表现在作家把诗引入童话创作中。
作为诗人的金波在他的童话创作上常常用诗表达着他对生活的感受。
在他的童话作品中我们会经常看到流淌在作品中的诗,如《一只蓝鸟和一棵树》中,蓝鸟给小树唱的歌:“我要赞美你的花朵/为你唱支美丽的歌/花朵开放就是生命/生命给人带来快乐。
”作者用诗表达着对生命的思考;《雨人》结尾的歌声话别:“我们是水的精灵/心像水一样透明/给生活送去快乐/把这世界洗干净”;而在《乌丢丢的奇遇》中,作者更是由十四行诗花环连缀而成,这是诗的童话,童话的诗,是诗与童话的完美交织。
如在作品的尾声,作者写道:
告诉我该到什么地方去追寻,
追寻的心在晴空里展翅飞翔。
我所爱的每一个人都是亲人,
我愿一生为他们热情地歌唱。
我去月亮那里开采银色宝石,
我去太阳那里采撷金色花朵;
在宝石上以花朵镶嵌我的诗,
让微风传送去我献给你的歌。
即使永远无法实现我的心愿,
你绝不会听到我频频地叹息;
你会在朝霞里看到我的笑脸,
你会在露珠里找到我的泪滴。
这些美妙的诗篇犹如一支支和谐的乐曲,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回荡,引领着我们飞向一个个自由自在、纤尘不染的童话世界。
三、对自然的深切关注
对自然的深切关注也是金波童话的重要特色,与其他诗化童话作家表现大自然和谐美好一面不同的是,在金波的笔下更多关注人类对自然和谐的破坏。
《根鸟》《寻找泉水的鹿》《月影》《湖上月光烛》……一个个凄美动人的故事,让人心灵为之颤动。
树林被砍伐掉了,无奈中只有雕一只根鸟,以示怀念。
从雕出就获得了生命的根鸟,浑身长出了碧绿的叶子,而它又用这一片片叶子,种成了一片片小小的树林。
面对神奇的根鸟和沉默的“我”,读者只有掩卷沉思。
《寻找泉水的鹿》更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美丽的森林被一场大火烧掉了,为了寻找泉水,小鹿茜茜离开了年老的妈妈,路上,相思鸟是它唯一的伙伴。
为了把地下的水刨出来,茜茜的蹄子和相思鸟的爪子、嘴都流血了,茜茜美丽的角也断裂了。
泉水出来了,茜茜却倒下了,“在相思鸟的呼唤声里,茜茜的角变成了两棵树;树长出了绿叶,开出了花朵”。
一天天过去了,“两棵树变成了一片树林”。
从根鸟到小鹿,那种努力是无奈的、孤独的,是动人心弦的,引人深思的。
树林要是还在,是不是就有一个和平安泰的世界呢?不是的。
在林中,猫头鹰喜欢看斑驳的月影,在那里,它和灰鹊看到了雄伟的山、流动的河。
可是一个猎人却破坏了这一切和谐,猎枪指向了它们。
虽然是一个没有血腥的结尾,“要不是月光渐渐地淡下去,东方已泛白,它们俩还会从树下的月影里读到许多故事”(《月影》)。
作者不忍心告诉读者那会是什么样的故事,但那浓厚的悲哀已经浸染到了读者。
象征着纯真生命栖息地的树林被无情地毁灭了,那么水中的世界,是否如《木鱼声声》中一般宁静和沉寂?那只悼念同伴的白天鹅知道。
三年前,两只白天鹅落到了湖面上,可就在当天夜里,一只被人用枪打死了。
虽然那一声枪声唤醒了人们的良知,但孤独、悲哀的白天鹅,还是久久难以抹去内心的悲痛。
在湖面上,白天鹅和野鸭们为那只死去的天鹅举行着盛大又庄严的悼念仪式:野鸭们从白天到晚上,在湖面上堆出)白的浪花花朵、金黄的阳光花朵、火焰般的晚霞花朵、银色的月光烛光,当看到“月明之夜,一只白天鹅在湖上游来游去,只有它自己的倒影伴随着它”,听到野鸭们彻夜唱着的歌“无数的月光,照亮了这湖水,白天鹅,白天鹅,你几时回,几时回……”如今的水禽乐园,似乎也不那么和谐安宁了。
金波先生一直认为儿童文学要给孩子爱,要让孩子的心灵变得纯净、善良、美好。
王泉根教授在阐述儿童文学的美学内涵时也认为,成人文学以“真”为美,儿童文学以“善”为美④。
金波的童话就是实践了儿童文学的“以善为美”的美学原则。
金波童话以其诗意的想象、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美的形象,表现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①谭旭东.重绘中国儿童文学地图[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
②巢扬.严文井评传[M].希望出版社,1999,266页.
③胡媛.让我们从小就对这一切倾心——试析金波儿童诗的美育意义[J].淮北煤师院学报(社科版),1998,(1).
④王泉根.儿童文学要高扬以善为美的美学大旗[N].文艺报,200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