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学概论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政治学概论课件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国际政治学概
论
第一讲国际政治行为体
本讲主要内容
一、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二、国际政治中的国家行为体
三、国际政治中的国家主权
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国际政治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民族国家
非国家行为体:[1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建国际组织
[2宗教组织[3个人[4政党[5政治运动
[6跨国公司
1.国家行为体
(一)国际政治中的国家概念
(二)国家的分类
(三)国家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特征
一、国家行为体概说
1,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主角的并不是任意的国家,而是民族国家,或者说是主权国家早期的国家现代的国家
2,主权国家最先产生于欧洲,它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有关
国家主权原则的确立和延续
主权国家的基本特征
传统的观点:居民、领土、政权组织、主权
现代的观点:认同、忠诚
4,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自然因素思想观念因素制度因素 5,国家的基本政治职能
维持秩序分配资源作为认同的核心
国家的类型
1,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经济上的差异军事上的差异
人口规模上的差异民族构成上的差异
2,国家分类的多样性
能力标准:强国与弱国
意识形态标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宗教标准: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佛教
文化标准:亨廷顿的观点
民主标准:民主与专制
其他标准
三、国家主权
1,主权概念的提出
布丹霍布斯格劳秀斯卢梭
2,主权概念的二重性
主权与国家内部政治和法律上的权力相关
主权与其他国家的权力相关
3,主权的两个组成部分
对内主权对外主权
所谓国家主权(sovereignty)就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
国家主权的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内的最高管辖权。
即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或事物以及领土以外的本国
人实行最高的统治权。
这是国际法已经确认的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的具体体现。
2、对外的独立平等权。
即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使权力的完全自主
性,排除任何外来的干涉和限制。
各国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采取自主的对外行为,各国在国际法意义上的权力地位一律平等。
3、防范侵略的自卫权。
即国家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侵略或威
胁进行防卫的权利。
自卫权是国家的固有属性之一,也是国家维护正常的国际秩序和保障国际法实施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四、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
1,在国际关系中,国家的主权始终受到国际互动网络的影响
2,国际互动的表现形式、性质
表现形式:合作、结盟、竞争、对抗、战争
性质: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国家主观愿望的产物
3,在当代,全球性的国际互动对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
根源:全球化
表现:政治、经济、文化
影响:缩小、约束、削弱与限制
“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影响:
1、影响国内行为体的政策偏好以及随后造成的国内政治联盟。
2、引发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3、削弱政府的自主性及其政策的有效性。
4、挑战对主权国家安全。
5、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主权的挑战。
2.非国家行为体
一、非国家行为体概说
1,国家关系中存在非国家行为体
2,国际组织是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体
3,非国家行为体的基本类型
(一)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间组织:针对特定利益的事件私人次国家及全球性行为体国际政府间组织;由国家派出代表组成的组织,讨论相互间利益和共同更新的问题
政府间组织的定义
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两个以上主权国家的政府经过一定的协议而创立的机构,其成员构成仅限于主权国家,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成员国的合作谋求实现单靠自己无法实现的目标。
政府间组织的构成要素:合作的政治意愿·一定的结构或形式·一定的运作机制
国际非政府组织
(1)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定义
国际非政府间组织是非官方的社会团体或个人以一定的民间协议或条约的形式设立的民间机构。
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一般不具备国际法主体资格。
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族、宗教、体育与卫生等各个领域。
如:国际恐怖组织(如库尔德游击队等),国际经济组织(如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 ,国际宗教组织(如世界基督教协会等),国际体育组织(如国际奥委会等),国际卫生组织(如国际红十字会等)。
(2)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缘起及演化
●起源于19世纪●早期活动集中于人道主义和宗教●现代非政府组织数量惊人,活动领域广泛
(3)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间接性●功能性
(4)国际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间组织的关系
●相互协商与合作,并逐步实现机制化
第二讲国际体系
☐国际体系概述
☐现实主义的国际体系观
☐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体系观
☐温和建构主义的国际体系观
第一节国际社会与国际体系
一.国际体系及国际体系结构
国际体系(international system)就是指“国家的外部环境”,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互动构成的一个整体。
国际体系既是国际行为体互动的结果,又是国际行为体互动的舞台和环境
国际体系结构是无政府状态下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
二.理解和解释国际体系的两种视角
第二节现实主义的国际体系观
一、权力的概念
●国际关系中的权力是国际行为体对其他行为体施加影响的能力
●权力的实质——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反映的是行为体之间的关系
●权力的实现——权力的实现归根结底要看权力关系的结果
二、影响国家权力的因素
1,影响国家权力的因素的多样性、差异性对国家权力进行量化极为困难
2,考察国家权力必须从综合角度入手
三、国际权力结构
1.国际权力结构的概念
国际权力结构是世界上主要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状况
2.什么是“权力分配”
所谓“权力分配”,是指国家之间的权力大小“差序相关”,即彼此相比较有权力差距,这种权力的差距或高低顺序对各国行为选择有重要影响。
3.国际权力结构的形态
极就是全力中心或者大国
讨论国家权力结构的形态的另一种思路
权力均衡/均势:国际体系中竞争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权力大体相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支配其他国家,从而实现共存。
霸权体系:国际体系中的权力最大限度地集中于一个或两个国家,从而使得这些国家拥有支配国际体系的垄断性权力。
4,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
●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具有必然性
●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一般由大国或大国集团发起
●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一般基于成本和收益的考量,但在实践中往往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的最终结果既取决于发起变革的大国的行为,也决定于其他大国的反应
5,国际权力结构的合法性问题
●国际体系的合法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只有国际体系中的所有大国均接受现存的权力结构,那么,该权力结构才具有合法性
●合法的国际权力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国际冲突的发生,或限制国际冲突的范围
第三节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体系观
1,自由制度主义对国际体系的基本看法
2,国际合作的概念
●在国际政治中,合作是指国际行为体在互动中自愿调整其政策的行为,目的是协调各方的不同点,已达到一种共同得益的结果。
3,国际合作存在的意义
●国际合作是国际秩序的基本要素
●没有国际合作就没有国际社会
4,国际合作产生的原因
行为体之间存在互动行为体之间存在共同利益以及彼此对这种利益的感知
行为体依理性原则行事
5,国际合作的基本特征
国际合作:参与者自愿,参与者对共同目标的认同与承诺·结果对参与者有利
6,国际合作的基础
●制度化和规范化:形式(条约、协定等)。
特点(稳定)
●默契:产生的原因。
特点(不稳定;需要相对较长时间的互动)。
7,国际合作形成的手段
谈判或讨价还价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与合作的条件
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对国际行为体的影响
作用与限度
1,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构成国际行为体参与国际互动的背景与条件
●便利与限制
2,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具有脆弱性
●与无政府状态有关
第四节建构主义的国际体系
1,建构主义对国际关系、国际体系的基本理解
●国际关系不仅是国际行为体在物质层面互动的结果,也是其在观念层面互动的结果。
●国际体系最终由国际行为体共同具有的理解与期望决定。
而这种共有知识是国际行为体互动的结果,因此,国际体系具有“主体间”的属性。
2,观念互动是当今国际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
●在观念互动中,共有观念产生,并对行为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体系文化—国家身份和利益—国家行为
3,观念因素影响国际关系的特点
●在很多情况下不像权力和制度因素那样明显和直接
●一般会在较长时间内起作用
文化——社会共有知识,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场景中通过互动产生的共有观念,是社会成员共同具有的理解和期望。
国际体系文化就是国际社会中这些共有观念的分配,或者说是国际体系中的观念结构。
国际社会中最典型的结构特征是无政府文化。
温特明确指出,无政府性实际上是国际社会成员-国家-造就的。
国际体系文化有多种形式,温特提出了三种可能的国际体系结构: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
物质结构的意义取决于这些文化的意义
根据温特的理论,文化才是国际体系结构的根本特征。
第四讲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
第一节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安全研究的发展
一. “安全”概念的界定
人们对“安全”概念的界定产生分歧的原因:
客观原因:安全主体面对的不安全状态以及与安全有关的问题复杂、多样。
主观原因:不同安全主体具有不同的安全利益追求,因此对安全的理解和界定存在明显不同。
◆“安全”是可界定的。
它涉及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上:不存威胁(现实的威胁和潜在的威胁)
主观上:不存在恐惧。
◆安全研究要解决基本问题:行为体在互动中如何免受威胁的现状和心理状态
第二节安全关系与安全研究的不同观念
一、安全关系的概念
国际政治中的安全是在国际行为体之间的互动或国际行为体与国际体系之间的互动中产生的,因此,它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关系。
这种关系就是安全关系。
二、各种不同的安全观
现实主义
1,古典现实主义
◆国家拥有至高无上的主权。
这一状况导致两个结果:
一是国家之间天然具有不相容性,国家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二是由主权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呈现无政府状态。
◆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国家普遍存在不安全感。
因此,国家参与国际互动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和加强自身的安全。
◆国家能否实现安全,最终取决于国家所拥有的权力(power)。
而权力的最重要内容就是军事能力。
因此,军备竞赛是国际体系中的常态。
新现实主义
◆虽然国际体系呈现无政府状态,但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
并不总是无休止的冲突与战争,国家之间存在着受制于
安全竞争逻辑的有限合作。
◆存在于国际体系中的国家最终关心的是安全而不是权力。
◆国家在安全问题上存在两难选择,即存在“安全困境”
◆克服“安全困境”的基本途径是以合作求安全。
当合作
制度化以后,可以形成“安全共同体”或“安全体制”。
新自由制度主义
依存安全:跨国关系的存在和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程度的增强,使得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安全合作日益成为可能。
◆制度安全:基于互惠基础上的国际制度的运行,可以调节无政府状态下国际行为体的行为,增进行为体之间的互信,从而降低行为体因误解、恐惧、疑虑而产生的不安全感。
◆民主安全:民主国家之间无战争,在全球推广民主制度能够维护国际安全。
建构主义
行为体之间的观念互动,既可能产生“安全困境”,也可以形成“安全共同体”
1、建构主义强调社会建构对国家行为和国家安全的影响
2、安全文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建构。
3、安全困境也是国际社会建构的结果。
4、国家间可以通过建构形成安全共同体
第三节安全战略
一、战略与安全战略
1,“战略”与“安全战略”的概念
◆战略是指行为体调动一切资源与力量实现目标的科学与艺术
◆安全战略是指国家调动一切资源和力量维护自身安全的科学与艺术。
2,安全战略研究的内容
◆涉及的行为体:主要是主权国家
◆涉及的内容:国家维护安全的出发点、国家面对的主要安全问题、国家维护安全的途径与手段
二、国家维护安全的出发点
1,国家利益是国家制定和实施安全战略的出发点,也是判断国家是否安全的主要标准2,国家利益的概念
国家利益通常是指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的基本的需求(need)和欲求( want)。
3,国家利益的产生
◆国家利益产生的两种解释:
整体主义的解释(两个基本假定。
产生方式是自上而下的)
实证主义的解释(两个假定。
产生方式是自下而上的)。
◆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各国国家利益的形成大都是“上”、“下”互动的产物
三、国家面对的安全问题
1,传统安全问题
◆传统安全问题涉及的安全关系主要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内部不同政治经济体之间的关系。
这实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传统安全的主要内容是政治安全(内部、外部)和军事安全问题
2,非传统安全问题
◆非传统安全问题涉及安全关系既包括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国家内部不同政治经济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内容与分类:
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属性
1)非传统安全不是国家行为体之间对抗性的政治军事关系的产物,但它仍然涉及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
(2)非传统安全所涉及的是国际安全问题;
(3)非传统安全也涉及政治军事冲突,但这种冲突是指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问题;
(4)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国际合作。
四、国家安全战略的选择
1,实力政治
理论基础:权力政治观,不认同相互依存。
◆基本做法:谋求霸权(含义)、谋求均势(含义)。
◆特点:倾向于采取单边行动,但在面临威胁时也可能选择暂时的合作。
◆实质:通过减损他国的实力来增大自身的安全
2,合作安全
形成背景:运用实力政治维护国家安全的逻辑困境;运用实力政治维护国家安全的现实困境;
理论基础:”共同安全“概念的提出,认同相互依存
基本做法:建立和维护基于平等、互惠原则的安全合作
特点:倾向于采取双边或多边的行动,但具有脆弱性
实质:以所有相关国家的安全作为实现自身安全的条件
第 5 讲国际冲突与战争
第一节冲突与战争的界定
1.“冲突”与“国际冲突”的界定
◆冲突是行为体之间对抗的状态与行为。
涉及的主体:个人、小团体、国家、国家集团;
涉及的内容:物质或非物质;
采取的形式:暴力或非暴力;
烈度:低烈度到高烈度。
◆国际冲突是行为体跨越国界的对抗状态与行为。
2.“战争”与“国际战争”的界定
◆战争是有组织的群体(其中至少有一方是政府)使用暴力的冲突。
◆国际战争一般是指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使用暴力的冲突。
3.战争的基本特征
◆使用暴力
◆参与者是有组织的集团,其中至少一方是政府
◆目的是获取一定的利益
5.冲突与战争的特点
◆经常性。
冲突和战争是人类互动的一种方式。
◆复杂性。
涉及主体的复杂性,引发冲突和战争的原因的复杂性,卷入冲突与战争的主体采取的战略和策略的复杂性,冲突与战争的烈度的复杂性
◆动态性。
影响冲突与战争的因素发生变化,冲突的结构和烈度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第二节战争的起因
1.探讨战争起因的目的
◆找到消除战争、化解冲突或降低冲突烈度的途径和方法。
2.探讨战争起因的基本方法
◆层次分析法。
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个人,国家,国家体系
3.引发战争的个人层次的原因
◆人类天性说。
核心观点:人类天生具有敌意和侵略本能。
主要分支:心理驱使说。
生物本能说。
道德堕落说。
◆决策者因素。
个人好恶(价值取向);误判形势(夸大或低估对手的能力,夸大或低估对手的意愿,对第三方作出错误判断),对战争收益的预期。
3.引发战争的国家层次的原因
◆国内政治和社会生活不稳定,执政者试图以对外战争来化解国内矛盾或转移国内焦点
◆国家制度存在重大缺陷(“民主和平论”)
4.引发战争的国际体系层次的原因
◆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权力均衡被打破◆霸权体系被打破(霸权稳定论)
◆国际权力发生转移(权力转移理论)◆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理论,长周期理论)
第三节冲突解决与秩序建立
1.国际组织在解决国际争端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国际关系现实证明了这一点
2.国际组织在解决国际争端中发挥作用的基础
●代表性(合法性)。
国际组织的建立体现和维护成员国的利益,反映成员国的共同愿望。
●相对独立性。
得到相关国家的赋权,具有一定的权力和能力。
●规范性。
国际组织的建立和运行需要一定的制度和规范,这些制度和规范对成员国具有约束力。
二、集体安全
1. 集体安全的概念
●一批国家构成安全共同体(具体表现为建立联盟、条约组织或国际组织等),并承诺采取共同行动,援助受到侵犯的成员国,对破坏和平的国家实施惩罚。
2. 集体安全的性质
●是一种介于世界政府和均势之间的一种安全模式。
它所具有的压倒性优势使得惩罚侵略者成为可能,这使其与世界政府相似;但因没有中央权力机构,这又使其与世界政府不同。
3.集体安全运作的条件
●权力来源广泛,以对任何可能采取侵略行为的国家形成足够的威慑。
●参与集体安全的国家必须对维持现状作出强有力的承诺,以确立义务,形成约束。
●参与集体安全的国家必须对侵略达成一致的意见,以确立采取集体行动的依据。
●参与集体安全的国家愿意使用自己的资源,参与对实施侵略行为的国家的惩罚。
三、第三方介入
1. 第三方介入的概念
●国际组织作为第三方介入有关国家之间的冲突,通常采用判决、斡旋、调解、仲裁等方式,澄清事实,提供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以消除紧张气氛,促进冲突各方的对话与沟通,为最终解决冲突创造条件。
2. 第三方介入解决国际争端的两种方式
●法律的方式。
国际法律机构(如联合国下属的国际法院、欧洲法庭等)接受争端当事国的请求,通过判决方式化解冲突。
这种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不常见。
●政治的方式。
国际组织通过善意的斡旋、调解、仲裁等方式,试图化解有关国家之间的冲突。
较为常见。
第四节联合国与国际和平
一、联合国概况
1,联合国的性质、功能
◆最具普遍性
◆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但维护和平是其最重要的功能
2,成立联合国的根本原因
◆就是要解决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国际冲突和战争问题
3,成立联合国的基本过程
★4,联合国的基本特征:大国统治
★5,联合国发挥作用的基础:大国一致
二、联合国实现和平的方式
1.和平手段
◆和平解决争端,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职能。
该职能在《联合国宪章》中有明确的规定
◆联合国运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实践:成功的案例:解决印度尼西亚独立问题。
失败的案例:斡旋1980年爆发的两伊战争。
◆在联合国运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时,秘书长常常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联合国运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基本前提:冲突各方都有解决争端的意愿;客观上存在解决争端的条件
2.强制行动
◆联合国采取强制行动的条件:和平解决争端的努力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或根本不起作用;安理会确认存在对国际和平存在威胁、侵略和破坏的事实
◆联合国采取强制行动的形式:促进各成员国实施制裁以及除武力之外的其他措施;决定使用武力
◆联合国采取强制行动解决国际冲突的案例:成功与失败
◆对联合国采取强制行动解决国际冲突的评价:始终伴随争议
3.维和行动(预防性外交战略)
◆维和行动的性质:介于和平与强制之间
◆维和行动的产生:《联合国宪章》中没有相关规定,是联合国在解决国际冲突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填补了和平手段和强制手段之间的空白。
◆维和行动必须遵守的原则(哈马舍尔德三原则):中立、同意和自卫
◆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基本特点:
◆维和行动的任务:制止或遏制冲突行为,为和平解决冲突创造条件;落实已达成的协议
◆维和行动取得成功的前提:当事国愿意;大国支持
◆如何评价维和行动:见ppt
第六讲经济发展与国际安全
一、影响经济安全的因素
1.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影响经济安全的两大基本因素。
(后面的三组因素实际上都属于社会因素的范畴)
◆自然界的异常变化特别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对经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如果属于“纯自然”的,一般没有可控性;如果是人的活动造成的,一般具有可控性。
◆影响经济安全的社会因素是人的意志和行为的产物,包含复杂的因素,具有可控性。
2.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
◆影响经济安全的经济因素:经济发展速度、社会就业率、通货膨胀率、金融机构的运作状况、国际收支状况、债务负担等。
◆影响经济安全的非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如国内政治稳定状况,政治体制是否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等;
军事因素,如是否面临外部的军事封锁、军事入侵等。
◆在经济安全领域,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3.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
◆国内、国际因素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演进状况:
近代以前,国内因素占据主导地位;
近代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因素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日益增大。
这与全球化的发展有关。
◆如何区分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以主权国家的范围为界限。
◆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两种情况:消极;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