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文本解读
观潮课文解析讲解
观潮课文解析讲解
《观潮》是一篇描写钱塘江潮盛景的散文,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
作者首先描绘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数百艘艨艟战舰分列两岸,然后写潮水涌动的景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最后写潮水褪去,江面恢复平静的情景。
在结构上,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的写法,先总写观潮人数之多,再分写潮水汹涌和余波之平静。
在语言上,作者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描绘手法,如“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等,将战船操演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此外,作者还通过对水军操演的情景的描绘,暗示了宋朝的军事力量和抗击外敌的决心。
这也是作者在文中未明言的笔墨暗寓在纸外的深意所在。
总的来说,《观潮》是一篇描写生动、语言优美的散文,通过对钱塘江潮的描绘,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和宋朝时期的水军实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观潮》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观潮》课文原文及赏析
《观潮》课文原文: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中观赏钱塘江大潮的最佳时期。
这一天,我们早早地来到了江边,等待着大潮的到来。
起初,江面上风平浪静,只有远处的船只在水面上缓缓移动。
突然,有人喊道:“潮来了!”我们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条白线从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显现出来。
那白线越来越近,越来越粗,像一堵移动的墙向我们扑来。
伴随着轰隆隆的巨响,大潮如同千军万马奔腾而来,气势磅礴,令人震撼。
潮头高达数米,犹如一座移动的山峰,汹涌澎湃。
江水翻滚,白浪滔天,一片壮观的景象。
大潮过后,江面又恢复了平静。
但人们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被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深深打动。
赏析:
《观潮》这篇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致的描绘,展现了钱塘江大潮这一自然奇观的壮观景象。
首先,课文通过描述观赏钱塘江大潮的时间和地点,为读者设定了一个具体的场景。
接着,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先描绘江面的平静,再描绘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描绘大潮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将潮水比喻为“一堵移动的墙”、“一座移动的山峰”,形象地表现了大潮的气势和力量;将大潮的声音比喻为“轰隆隆的巨响”,生动地描绘了大潮的震撼效果。
最后,课文以人们对大潮的深深感动作为结尾,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总的来说,《观潮》这篇课文以其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成功地展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同时也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四年级语文《观潮》全文解读
四年级语文《观潮》全文解读四年级语文《观潮》全文解读引导语: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这里描写的,就是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对于学习这篇课文,四年级学生有些困难,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四年级《观潮》全文解读,一起来学习吧!四年级《观潮》全文解读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因此人们由衷地赞叹其为天下奇观。
2、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这句话讲人们站在高高的海塘大堤上,望着脚下看不见首尾的宽阔平静的钱塘江。
观察点先由高处向下看,再由近而远地观察。
因为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景物是隐隐约约可见,而近处的景物在眼前是那样高大屹立。
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在观潮时要按照由上到下,由高到低,由近而远的顺序观察。
3、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这几句话写潮初来时的景象。
因为音速快于水速,因此潮在远处时,只能听到“隆隆的响声”,这响声如“闷雷滚动”,却看不见江面的变化,江面依然风平浪静。
4、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出现了一条白线”,意味着江潮开始从远处过来了,这时,宽阔的潮头激起白色的水花,远远望去,好像是一条白线。
5、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这句话写大潮从远处涌来时的景象。
“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
“很快地向我们移来”,说明潮头来势很猛,速度很快,自东向西奔涌。
初中语文文言文《观潮》原文、译文、疑难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观潮》原文、译文、疑难解析钱塘江潮是一大胜景。
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
钱塘江大潮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原文】《观潮》宋代:周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朦幢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译文】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
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潮水是壮观的。
当潮水远远地从钱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看)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不久(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射,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
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几百艘战船分列两岸;不久水军的战船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安稳。
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面升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像山崩塌一样。
(等到)烟雾消散,水波平静,就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波而去。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先恐后,鼓足勇气,逆流迎着潮水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忽隐忽现,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观潮原文及注释赏析
观潮原文及注释赏析观潮原文及注释赏析导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各类的诗词歌赋,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潮原文及注释赏析文章,希望大家喜欢,更多内容请浏览(/wenxue)。
《观潮》原文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译文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
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
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
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
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
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
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观潮课文以及词语解释
观潮课文以及词语解释观潮课文以及词语解释《观潮》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赵宗成、朱明元。
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观潮的事。
以下是“观潮课文”,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观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长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注:《观潮》课文内容选自赵宗成、朱明元的《喜看近日钱塘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料袋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和当地的特殊地形有关。
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
杭州湾外阔内窄,呈喇叭形,东面的湾口宽达一百公里,而西面的海宁市盐官镇附近,却只有三公里。
涨潮时,海潮从湾口涌入,向西奔涌而来,受两旁渐狭江岸的约束,水面越来越窄,涌潮后推前阻,越来越高,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钱塘江观潮课文重要词语解释:天下奇观——天底下罕见的壮丽景观横卧——横躺的意思笼罩——像笼子丝的罩在上面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若隐若现——形容隐隐约约人山人海——形容聚集的人极多水天相接——水和天相连山崩地裂——指发生地震时的响声,本课涌来描写潮水的声音,带有夸张的意味。
观潮整篇课文的意思
《观潮整篇课文的意思》小朋友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弄懂《观潮》这整篇课文的意思。
这课文一开始就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
为什么这么说呢?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好多好多人都会赶到海宁市的盐官镇去看潮。
那场面可热闹啦!课文里描写潮来之前,江面上很平静。
但是远处呢,却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这声音越来越大,这就说明大潮要来了。
紧接着,潮来了!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那气势可吓人了。
浪潮越来越近,就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你们想想,那得是多么壮观的场面呀!比如说,有个小朋友第一次去看潮,看到这么大的浪涌过来,吓得都呆住了,眼睛睁得大大的。
旁边的大人赶紧拉住他,怕他被浪卷走。
小朋友们,这样说是不是能明白一些这课文里潮的样子啦?《观潮整篇课文的意思》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聊聊《观潮》这篇课文。
课文里说,潮还没来的时候,大家都在耐心地等着。
有的人站在岸边,伸长了脖子往远处看;有的人坐在石头上,一边吃着东西,一边和旁边的人聊天。
突然,有人喊:“潮来啦!”大家一下子都安静下来,眼睛紧紧地盯着江面。
只见那潮水像一条巨龙一样,快速地向岸边冲过来。
浪花拍打着岸边的石头,溅起了高高的水花。
这水花就像下雨一样,洒在人们的身上。
有个小姐姐穿着漂亮的裙子去看潮,结果被水花弄湿了裙子,但是她一点也不生气,还笑着说:“这潮可真厉害!”小朋友们,能想象出那种情景吗?《观潮整篇课文的意思》小朋友们,咱们再来讲讲《观潮》这篇课文。
课文里形容潮水的声音特别大,好像把天都要震破了。
大家看潮的时候,心情都特别激动。
有的人不停地拍照,想把这壮观的场面留下来;有的人兴奋地大喊大叫,声音都被潮水的声音盖住了。
比如说,有一位老爷爷,他每年都来看潮。
他说每次看到这潮水,就觉得心里特别舒服,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还有一群小朋友,他们手拉手,一起感受着潮水的力量,他们的脸上充满了惊奇和喜悦。
周密《观潮》原文、注释及解析
周密《观潮》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观潮[宋] 周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②。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③,际天而来④,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⑤:“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⑥,艨艟数百⑦,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⑧,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⑨,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⑩,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11),皆披发文身(12),手持十幅大彩旗(13),争先鼓勇,溯迎而上(14),出没于鲸波万仞中(15),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而豪民贵宦,争赏银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16),珠翠罗绮溢目(17),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18),而僦赁看幕(19),虽席地而不容闲也(20)。
禁中例观潮于天开图画(21),高台下瞰,如在指掌。
都民遥瞻黄伞雉扇于九霄之上(22),真若箫台蓬岛也(23)。
〔注释〕①本文选自《武林旧事》。
此书是周密人元后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即杭州)旧事而写的一部笔记。
“武林”,杭州的别称。
②既望,阴历十六日。
③玉城雪岭,形容潮头高如城、岭,色似玉、雪。
④际天,接天。
⑤杨诚斋,南宋诗人杨万里。
“诚斋”是其号。
⑥京尹,京城地方长官。
教阅,操练,检阅。
⑦艨(meng盟)艟(chong冲),巨舰。
⑧尽,极尽。
五阵,五种阵势。
⑨倏(shu舒)尔,忽然。
⑩水爆,在水面施放烟幕弹之类。
(11)泅,游泳。
(12)文身,身上刺花。
(13)十幅大彩旗,用十幅布缝制的大旗。
(14)溯迎,逆潮。
(15)鲸波,鲸鱼掀起之波;此谓巨浪。
(16)江干,江边。
(17)珠翠罗绮,此旧指插戴珠翠首饰、穿着绫罗衣裳之观潮者。
(18)皆倍穹常时,指价格都比平时加倍的高。
穹,高。
(19)僦(jiu就)赁,租用。
看幕,观潮的帐幕。
观潮文本解读
观潮文本解读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美、借景抒情的写景散文。
通过描写钱塘江大潮这一千古奇观的雄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段开门见山,点明钱塘江大潮是“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一句话突出了“古”“奇”两个特点,要言不烦。
接下来作者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顺序,从潮声、潮形两方面入手,描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
一开始,未见其形,先闻其声——“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紧接着,作者以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了大潮的恢弘气势,先是出现“白线”,然后“拉长、变粗”,继而形成“水墙”,到眼前“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直至最后“恢复了平静。
”全文气势磅礴,一气呵成,令读者拍手称快。
作者在写景的同时还写了人群的反应,一大早,大家就“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让读者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吸引力;潮来时,人群中“人声鼎沸”,期待之情溢于言表。
这些侧面描写也表现了大潮的神奇、雄壮。
观潮课文原文及赏析
观潮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观潮为我们描述了钱塘江观潮的壮观场面,想要了解观潮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观潮课文原文及赏析”,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观潮课文原文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观潮课文赏析在对江上的潮、船、人作了恣情淋漓的描绘后,镜头摇到岸上,观“观潮者”的盛况。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作者特意点出“十余里”,逶迤而去,以路途的长显出观潮的盛;若仅有咫尺,是不见其盛的。
珠绮满目,车马拥道,是盛况的具体化。
行文至此,作者犹觉不足以尽意,再作侧面烘托。
看棚之内,席地无暇,插足不得。
作者泼墨在饮食看棚上,运意却在人潮上,真是人山人海啊!江心江岸,江潮人潮,连成一片。
而作者写观潮之盛又非目的,乃是以此反衬出江潮之美;否则,江潮不美,何能吸引如此多的观众呢?这实在是兴发此而意归彼的精妙笔墨。
观潮原文及解析
四年级上册:第1课《观潮》原文+预习+知识点+图文解读+课件知识点教材分析:本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
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
我会写:潮cháo(热潮、观潮、心潮澎湃)据jù(据守、据说、据为己有)堤dī(河堤、大堤、千里之堤)阔(广阔、宽阔、高谈阔论)盼pàn(期盼、盼望、左顾右盼)滚gǔn(翻滚、滚动、滚瓜烂熟)顿dùn(顿悟、顿时、茅塞顿开)逐zhú(追逐、逐渐、随波逐流)渐jiàn(渐渐、渐变、循序渐进)堵dǔ(堵塞、堵车、堵截、围堵)犹yóu(犹豫、犹如、虽死犹生)崩bēng(崩溃、崩盘、土崩瓦解)震zhèn(地震、震动、震耳欲聋)霎shà(霎时、一霎、片霎、半霎、霎时间)余yú(剩余、余波、高兴之余)多音字:笼:lónɡ(鸡笼、蒸笼)lǒnɡ(笼罩、笼络)闷:mēn(闷热、闷声不响) mèn(烦闷、闷闷不乐)号:háo(号叫、风号浪吼)hào(号令、括号)隆:lōnɡ(轰隆、黑咕隆咚) lónɡ(隆隆、兴隆)观:ɡuān(观看、奇观)ɡuàn(道观、白云观)薄bó (薄弱、单薄、薄雾) bò (薄荷)近义词:顿时——立刻奔腾——奔驰依旧——依然屹立——矗立犹如——如同宽阔——宽广反义词:宽阔——狭窄平静——喧闹人声鼎沸——鸦雀无声风号浪吼——风平浪静理解词语:霎时:形容时间极短。
余波:指事件结束以后留下的影响。
课文中指潮头过去以后留下的水浪。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观潮课文原文及翻译
观潮课文原文及翻译观潮课文原文及翻译文言文《观潮》描写了钱塘江潮水怎样的壮阔景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观潮课文原文及翻译,欢迎参考阅读!【原文】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翻译】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
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为最盛。
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
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啊。
每年(阴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
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
(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绣,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观潮》全文赏析
《观潮》全文赏析《观潮》全文赏析《观潮》是南宋文人周密的经典作品,本篇主要描绘“钱塘观潮”的盛况。
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描绘出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飞玉喷银、声震苍穹的钱塘江大潮是雄豪奇异的风景画;披发文身,手持彩旗,涛头弄潮是情味横生的风俗画。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观潮》全文赏析。
观潮宋周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全文赏析“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点出题旨,揭示描写对象。
行文吐墨,亦饱含着激赏之意。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收拢文势,以示集中写此。
接写潮来之状,进入直接描写。
作者观察细微,而又大笔淋漓,由远及近,渐次写来。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水天相接之处,如银线一丝,触入眼帘。
以“银线”为喻,显示出作者极目远眺之态,立足点高,视线远,方能看清潮起之时的景况。
以“银线”为喻,又写出潮来之前的情境,很有生活实感。
“既而渐近”,因潮头奔卷而来,描写由远镜头,骤然跳成特写。
“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文势突兀而起,如山峦陡耸,文墨则横泼纵洒,恣肆淋漓。
作者倾万丈狂澜于卷面,声、色、形、势四者俱佳。
有其色:“玉城雪岭”,见其“白”,托喻新颖,环扣上文的“银”字,比喻城、岭,亦见其形;有其声:“声如雷霆”,比譬形象,显其声威激壮,撼人心魄;有其势:“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如同自天际压将下来,飞腾激卷,喷玉溅珠,极富动态,蔚为奇观。
观潮_文言文翻译全文
夫潮之观,盖天地之奇观也。
每至中秋,海涛腾跃,如山如岳,若龙若虎,势不可挡。
吾尝登高而望,心潮澎湃,不能自持。
潮之初,自海之涯起,如细丝绵延,渐渐而长,渐行渐远。
俄而,如龙腾渊,波涛汹涌,声震天地。
观者莫不股栗,心惊胆战。
及至潮头,白浪滔天,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
此时,天地为之变色,日月为之失色,万物皆伏,不敢仰视。
潮之盛,观者无不叹为观止。
海风狂舞,涛声如雷,白浪翻滚,如山崩地裂。
观者立于山巅,仰望潮头,心神俱醉。
潮水所过之处,沙石皆飞,草木皆摧,势不可当。
潮之盛,真可谓“天地之奇观”也。
潮之退,亦甚壮观。
潮头渐退,波涛渐平,如千军万马,退去无踪。
潮退之后,海面一片平静,沙滩露于水面,海鸟翔集,海鸥戏水,一切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吾观潮,不仅观其形,更观其神。
潮之盛,乃天地之力量,人力无法抗衡。
潮之退,亦为天地之轮回,生死之无常。
吾人观潮,当悟天地之奇,人生之无常,从而警醒自己,珍惜当下。
潮水之行,如人生之路。
有时波涛汹涌,有时风平浪静。
人生亦如此,有顺境,有逆境。
顺境时,当如潮之盛,勇往直前;逆境时,当如潮之退,以静制动。
潮水之行,人生之理,皆在其中。
嗟乎!人生如潮,潮起潮落,人生无常。
吾人当如潮之观,悟人生之理,以潮之精神,砥砺前行。
《观潮》文言文翻译:观赏潮水的景象,可以说是天地间的奇特景观。
每当中秋时节,海中的波浪翻腾跳跃,如同山岳,又像龙虎,其气势无法抵挡。
我曾经登上高处观望,内心波涛汹涌,无法自控。
潮水开始时,从海的边缘兴起,如同细丝绵延,渐渐变长,渐行渐远。
不久,便像龙从深渊中腾跃,波涛汹涌,声震天地。
观看的人无不感到股栗,心惊胆战。
等到潮头到来,白浪滔天,如同千军万马,奔腾而来。
此时,天地为之变色,日月为之失色,万物皆伏,不敢抬头仰望。
潮水最盛的时候,观看的人无不为之赞叹不已。
海风狂舞,涛声如雷,白浪翻滚,如同山崩地裂。
站在山巅上观看潮头,心神俱醉。
潮水所经过的地方,沙石皆飞,草木皆摧,其势不可抵挡。
观潮原文及注释
观潮原文及注释观潮原文及注释观潮,多义词。
一、泛指观看潮水的活动。
二、专指作品篇名。
如南宋文人周密观钱塘大潮后写下的著名文章观潮,本文描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这篇文章的原文及注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原文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作品注释(1)雪花:浪花钓。
(2)鱼台:即钓台,在钱塘江中段的富春江边,相传为东汉严光(子陵)隐居垂钓处。
(3)人山纷赞:聚集观潮的人很多,大家一边观潮一边赞叹阵。
容阔:指江潮像千军万马排列成的阵容,非常壮阔。
(4)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借喻雄师劲旅。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钱塘江涌潮袭来时,波涛汹涌,如闻(十万军声)。
创作背景1957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继续健康发展的形势下,于整风过程中出现所谓“大鸣大放”的局面,但总的看来形势还是好的,国民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势头,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标志,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已全面展开,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社会安定。
1957年9月11日,毛泽东在杭州视察工作时适逢是钱塘江传统的观潮节,毛泽东及其随从人员轻装便服,到最佳的观潮地盐官镇。
这里人山人海,他们只得改到镇郊七里庙附近观潮。
这天,天气晴热,毛泽东在警卫人员临时搭起的小帐篷内小憩。
观潮翻译及原文
观潮翻译及原文观潮翻译及原文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潮翻译及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翻译:江汹涌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
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
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
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
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
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
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观潮课文解析
观潮课文解析《观潮》是一篇很精彩的课文,咱们就来好好解析解析。
钱塘江大潮那可是相当有名气的。
课文里描写大潮来之前的景象就特别有画面感。
江边很平静,但是这种平静就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江面上风平浪静,大家都在等着大潮的到来,就像在等待一场盛大的表演即将开场一样。
这时候的平静其实是在为后面大潮的汹涌做铺垫呢。
接着大潮就开始慢慢靠近了。
先是看到远处一条白线,就像天边有一条白色的丝带飘过来。
这时候人们的心情肯定是又激动又紧张,就像心里有只小兔子在蹦跶。
那条白线越来越近,它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就像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在背后推着它。
而且这个时候还能听到潮水涌动的声音,开始声音还比较小,就像远处传来的轻轻的怒吼。
然后大潮就到了眼前,哇,那场面可壮观了。
潮水像一堵白色的高墙,又像千军万马奔腾而来。
那声音就像打雷一样,轰隆隆的,震得人耳朵都快聋了。
这么大的潮水冲过来,感觉能把面前的一切都给吞没了。
在潮水面前,人显得特别渺小,就像小蚂蚁一样。
这时候看潮的人肯定都被这大自然的力量给震撼到了,心里满是敬畏。
大潮过去之后呢,江面上余波还在荡漾。
就好像刚才那场狂欢还没有完全结束,还在回味着大潮的壮观。
虽然潮水已经过去了,但是它留在人们心里的印象可深了。
这篇课文把钱塘江大潮写得这么生动,作者肯定是下了很大的功夫。
他通过细致的观察,把大潮来之前、来的时候和过去之后的景象都写得特别逼真。
我们读着课文,就好像自己也站在江边看潮一样。
而且作者写潮水的声音、形状,用了好多特别形象的比喻,让我们能很容易地想象出潮水的样子。
这也告诉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要多观察,多用比喻这些修辞手法,这样才能把东西写得活灵活现。
这篇课文不仅仅是在写潮水,也是在展示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钱塘江大潮这么壮观,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我们在感受大潮的壮观的同时,也要学会敬畏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毕竟这么神奇的景象是大自然给我们的珍贵礼物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潮》文本解读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章。
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的描写,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情感。
从文体来看,写景的文章有以下几个要点: 1、重点突出,详略得当2、突出景物的具体特点或特征3、情景交融,借景抒情4、在景物描写要写进人或动物的活动。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要点对《观潮》进行解读。
一.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
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
文章从“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三个方面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雄奇的景色。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
文章采用了总——分的写作方法。
第一自然段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自古以来”是说钱塘江大潮自古就有。
仅一句话,就突出了钱江大潮的“古”和“奇”。
这一段,惜字如金,为总起句。
第二自然段讲潮来之前的景象。
先讲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
再讲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色和等待观潮人的反应,篇幅都不大,属于一笔带过。
第三、四自然段讲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很明显,使用笔墨上来说,这两段是课文内容的重点。
题目为“观潮”,重点必然落在潮水上,而潮水的变化分“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潮
来时是最吸引人的场景。
因此作为景物描写,作者详细描写了潮来时潮水的种种变化。
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潮头过后的景象。
这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讲潮头过后的余波,通过对余波的描述可以想象到潮头到来时的气势之大。
第二句讲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说明余波持续的时间之长。
第三句讲江水上涨,有两丈来高,这是从水量之大讲江湖的壮观。
二、突出景物的具体特点或特征
写景文章,重点自然在景物,而且必须抓住景物的特点。
作者在三四自然段抓住潮水“奇”的特点,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
文章的语言很美,好多语句写得具体、形象、生动。
如“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这是拟人句,把钱塘江当成人来写,十分形象有趣。
再如“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这是一句比喻句,把水浪比作了水墙,形象地突出了水浪翻滚得很高。
还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这也是一句比喻句,把水浪比作战马,形象地突出了水浪奔流的速度快,很迅猛的情景。
文章又从潮声、潮形和潮色进行描写。
1.潮声:潮来前,不见潮,先闻其声。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潮来时,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潮退时,
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2.潮形:潮来前,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潮来时,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退潮时,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
3.潮色:“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浪翻滚”,“白色战马”。
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文章大篇幅在写潮水的汹涌澎湃,而观潮人的心情也随着潮水涌动。
作者这奇景的热爱,赞赏之情已经通过观潮的人反应表现出来了。
从开篇第一句话就可见作者自豪之情,这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是大自然的杰作,这是祖国的秀丽风光。
接着这雄奇震撼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在景物描写要写进人或动物的活动
文章还从观潮人的一面写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首先出现在第一段,潮来前,“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就一句话,里面有多个词语都从侧面反映出了潮水的奇特,因此奇所以有人等,有人观。
如:人山人海——人非常多昂首东望——期盼。
在第三自然段,“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过了一会……人群又沸腾起
来。
”人声鼎沸,沸腾这两个词语写出了人们的激动,亢奋的心情,终于得见钱塘江大潮,情绪不能自已。
根据编者的选篇意图可以知道,学习《观潮》,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继续练习抓住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再对文本文体进行分析以后,我确定看我的教学思路,课文围绕“观”字写了观潮的地点、时间,观潮人的心情,围绕“潮”字写了潮水的汹涌、气势磅礴。
要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
特别要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使自己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故第一课时就利用学生的学习热情,着重教学“潮来时”,让学生自主感受潮水带给你怎么样的感受,以学生的感受为止,相机进行交教学,此间进行充分的预设,体现以生为本,也将起到教师的引导作用。
课堂以一个问题贯穿之,“文章从那几个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先通过关键字词来感受潮水之奇特,抓住时机进行朗读的指导,也可学生表演感受,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在感悟之后,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写景作文的方法,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指导方法主要通过排序,让学生对潮水的变化进行排列,从而让学生自主发现有关描写顺序的词语,如“过了一会”“在近一些”“越来越近”这些词语可以知道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从远到近。
最后再结合板书,让学生知道,要把写景文章写好,不仅要有一定的观察顺序,还要能
把景物写具体。
之后设置一个小练笔进行巩固,重点关注有没有一定的观察顺序,可以是时间,也可以是方位等。
阅读是为了学习作文,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能够更好的指导写作,本篇文章是很好的写作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