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课件-《语文(第六版下册 )》第三单元 12 天堂与地狱比邻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19740e14791711cc791726.png)
4 天堂与地狱比邻【课文解读】这是一封家书。
是一位功成名就的超级富豪写个儿子的信。
这也是一篇说理性散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石油大亨是如何看待劳动、看待职业,又是如何对待自己工作的点点滴滴。
这篇书信体说理散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有一则寓言很有意味……它才能给予你最大的恩惠,使你获致最多的收获):作者开篇说了一个寓言故事,从中引出工作对于一个人的意义——“失去工作就等于失去快乐”。
接着以自己为例,强调“工作是一项特权”“工作是增添生命味道的食盐”。
第二部分(我初进商界时……那你为什么不结束这一切,一走了之):作者首先承接上文提出观点:“热爱工作是一种信念。
”然后从现实中人们对工作和雇主的挑剔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说明,强调机会总是属于那些“更能创造价值的人”。
接着用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说明热爱工作对人生职业成功的重要意义——“收入只是你工作的副产品。
做好你该做的事,出色完成你该完成的工作,理想的薪金必然会来。
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劳作的最高报酬,不在于名利,而在于我们会因此成为什么。
那些头脑活跃的人拼命劳作绝不是只为了挣钱,使他们工作热情得以持续下去的东西要比只知敛财的欲望更为高尚——他们是在从事一项迷人的事业。
”第三部分(工作是一种态度……事情就是这样):作者进一步提出“工作是一种态度,它决定了我们快乐与否”的观点。
这既回应了前文,又将观点引向深入。
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故事来说明工作态度对于人生的作用——同样的工作,三种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三种不同的人生感受——是天堂还是地狱,原来全由态度决定。
第四部分(约翰……那会让我们都感觉愉快)再次强调工作态度的重要性。
其中,第一、二、三部分层层深入,由工作对人生的意义入手,步步为营,深度开掘,最后凸显工作态度的重要性,告诉我们,人生的天堂或地狱其实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综观这封家信,洛克菲勒向儿子阐述了下列观点:我从不把工作视为毫无乐趣的苦役,并且能从工作中找到无限的快乐。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副本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副本](https://img.taocdn.com/s3/m/ea8cd584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10.png)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副本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引起学生对天堂与地狱概念的兴趣。
1.2 引导学生思考天堂与地狱在人类文化和宗教中的重要性。
1.3 分配阅读材料:《天堂与地狱比邻》一文。
第二章:文学作品分析2.1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天堂与地狱比邻》一文,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2 学生讨论并分析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探讨其对天堂与地狱的描绘。
2.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天堂与地狱形象对社会和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第三章:宗教文化探讨3.1 教师介绍世界主要宗教对天堂与地狱的理解,引发学生对不同文化观念的思考。
3.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不同宗教对天堂与地狱的描述和信仰。
3.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宗教对人类行为和社会道德的影响。
第四章:哲学思考4.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天堂与地狱的存在对于人类的意义,探讨其对人类行为和选择的引导作用。
4.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天堂与地狱存在的不同观点和思考。
4.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对于天堂与地狱的理解和信仰。
第五章:实践与应用5.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天堂与地狱的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提高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5.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如何实践天堂与地狱概念的想法和计划。
5.3 教师总结并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行善、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第六章:比较研究6.1 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文化、宗教中的天堂与地狱概念进行比较研究。
6.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各种天堂与地狱概念的异同,并分享比较研究的结果。
6.3 教师总结学生的比较研究成果,强调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
第七章:作品创作与展示7.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对天堂与地狱的理解和想象,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篇关于天堂与地狱的故事、诗歌或散文。
7.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分享对天堂与地狱的思考和感悟。
7.3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电子课件-《语文(第六版下册 )》第三单元15 同事
![电子课件-《语文(第六版下册 )》第三单元15 同事](https://img.taocdn.com/s3/m/771fdd322af90242a895e534.png)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提 示
2. 引用叔本华的豪猪取暖的寓言来比喻同事关系, 把同事之间既相互依赖又以邻为壑的关系写得很形 象;引用“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 说明同事是有缘相聚,彼此有必要处理好关系;引 用孔子的“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表达 人们对良好同事关系的向往和期待;还引用了“一 忍百事和,退一步海阔天空”“讲真话领导不喜欢, 讲假话群众不高兴”“天涯何处无芳草”等熟语, 使语言富有表现力。
下一节
回目录页
课 文 研 读 1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古人所说的“五伦”是什么? 2. 作者为什么说“同事这一伦,而今何尝不比 其他诸伦更加有分量”?
上一节
下一节
回目录页
提 示
“五伦”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示
同事关系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大多数人要到单位去工作,同事相处 占去每天大部分时光,而且日复日年复年,甚至一 生一世都在和同事相厮磨。
返回 上一页 回目录页
返回 回目录页
课 文 研 读 2
阅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 试摘录几个简洁的词语概括甲、乙、丙、丁、 戊五种常见的同事类型的形象。 2.为什么说单位是社会的缩影,是个小社会? 3.第3段引用叔本华豪猪取暖的寓言,是为了说 明什么问题? 4.简述同事关系的复杂性。
上一节
下一节
回目录页
提 示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提 示
同事关系的复杂性 同事之间有真情,也有假意;有莫逆于心,也 有尔虞我诈;有团结协作的温暖,也是勾心斗角的 冷酷。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课 文 研 读 3
阅读第三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第4段引用“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 眠”这句话,是为了什么说明什么问题?这里举了 哪两种处理态度? 2.第5段引用孔子的话和孟母三迁的故事,是为 了说明什么问题?作者举大学生择业标准的统计数 据的目的是什么?
电子课件-《语文(第六版下册 )》第三单元 13 成功离你有多远
![电子课件-《语文(第六版下册 )》第三单元 13 成功离你有多远](https://img.taocdn.com/s3/m/3844990dd0d233d4b04e6950.png)
标题既是“怎样追求才能成功”的理性话题,又是 衡量成功与否的形象尺度。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主动寻求基层经验”是追求成功的起点,“期望 应与实力相符”是确立终点的原则,二者为“多远”
示 设置了丈量的尺度和界限。“赢要赢得公平”阐述了
在追求成功路途上的行为准则。“享受工作”是丈量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回目录页
课
作者阐述了六个方面的经验,梳理课文内容,填
文 写下表 。
研
小标题
基本内涵 作者所用的论据
读
2
主动寻求基层经验
期望应与实力相符
赢要赢得公平
享受工作
健康是本钱
方向比距离重要
前一节
后一节
回目录页
提 主动寻求基层经验
基本内涵:把握成功的起点。
示
作者所用的论据:作者基层工作的经历。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2.引用丰富,有说服力
文中大量引用了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和典型事例。
示 如:引言部分引用泰国谚语,能够调动听众的情绪;
“赢要赢得公平”部分,列举圣雄甘地和马丁·路 德·金这两位伟人及奥林匹克运动两位获奖者的例子, 容易引起听众的认同和共鸣;“享受工作”部分, 引用托马斯·立顿和亚里士多德、史迪威的名言,能 够增强说理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提 主题
阐述成功需要具备的一些条件。
示
前一节
后一节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结构
总分总的结构。
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回目录页
课
阅读总说部分,说说你对作者引用的“经验是一
电子课件-《语文(第六版下册 )》第三单元11 人人皆可为国王
![电子课件-《语文(第六版下册 )》第三单元11 人人皆可为国王](https://img.taocdn.com/s3/m/45d1cb59e87101f69e3195f6.png)
课
本文意旨深刻,能给人以启示,既可以激励自
卑者,又可以告诫骄傲者。联系生活,谈谈你的体
堂 会。
研
(本题为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讨
前一节
回目录页
么领域,只要付出,人人都能在精神上得到满足,
人人皆可成为“精神王国”的国王。
前一节
后一节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标题的好处
这一标题强调了中心论点,形象生动,令人感
示 服。
前一节
后一节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根据段落提示,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从权力和享受的角度,指出 “国 .
示
王生活的样子” 成了一般人追求的最高标准。
拥戴,也俨然如王——孩子王。”
“你虽没有王业之成,大小总有事业之成;虽
没有权的自由,但有身心的自由;虽没有臣民追随,
但一定有朋友,有人缘,也可能还有崇拜者。”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提 采用形象化的语言论述
“一次爬香山,在山脚下草地旁,一位年轻人
示 用草编成蚂蚱、小鹿之类的小动物,插满一担,惹
得小孩子和家长围成几层厚厚的圆圈,很有拥兵自 重的威风。”
第六版下册
11 人人皆可为国王
明代音乐理论家、数学家朱载堉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出品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整体把握 课文研读 语言特点 课堂讨论
作
梁衡,1946年出生,
山西霍州人,当代作
者 家。曾荣获全国青年
简 文学奖、赵树理文学
介 奖、全国优秀科普作
品和中宣部“五个一”
工程奖等多项荣誉。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
文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品 这本书汇集了梁衡各个时期的经典
天堂与地狱比邻 教案教学提纲
![天堂与地狱比邻 教案教学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7730ff20dd3383c4bb4cd2e4.png)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与结构。
2、能力目标:学习用寓言、用举例、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来阐述观点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领会作者所阐述的观点,把握作者职业成功的关键要素,培养热爱工作的态度。
检查学生出勤;提醒学生准备好上课所需学习用品、做好上课准备。
巡视、检查、提醒。
1、复习检查上周所学内容,讲评作业。
2、导入带领学生做一个关于“测试你的工作态度”的心理测试,请几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测试结果。
给出一些线索,让同学们猜猜是哪个人物:他是人类第一个亿万富翁他被称作“石油大王”比尔.盖茨把他作为自己唯一的崇拜对象公布答案:洛克菲勒展示作者给儿子的38封家书:洛克菲勒是怎样创造这样的奇迹的呢?这与洛克菲勒的财富观和对子女的教育观息息相关——热爱工作、崇尚节俭,并热衷于慈善事业。
这些,在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第三封信。
这是一封家书,也是一篇说理性散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企业家是如何看待劳动、看待职业,又是如何对待自己工作的点点滴滴。
第12课天堂与地狱比邻一、介绍作者约翰“洛克菲勒(1839-1937)出生于纽约州哈得逊河畔的一个名叫杨佳的小镇。
他的父母,个性截然不同:母亲是个一言一行都皈依《圣经》的虔诚的基督教徒,她勤快、节俭、朴实,家教严格;而父亲却是个讲究实际的花花公子,他自信、好冒险,善交际。
洛克菲勒作为长子,他从父亲那里学会了讲求实际的经商之道,又从母亲那里学到了精细、节俭、守信用、一丝不苟的长处,这对他日后的成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在商业界,提起美国洛克菲勒家族的财富盛名,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来形容绝不为过。
这个迄今已繁盛了六代的“世界财富标记”与美国乃至国际政经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朗读课文,正音释义学生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正音释义:1.磐(pán )石:厚而大的石头。
5《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
![5《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76d1b5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6c.png)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道德和价值观等话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和节奏。
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难点、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涉及的人生、道德和价值观等话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或引导学生回顾相关文学作品,引出本课的主题《天堂与地狱比邻》。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3. 课文解析: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涉及的人生、道德和价值观等话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5. 总结: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或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主题讨论:评估学生在主题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深度、表达能力等。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天堂与地狱比邻》的文本。
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课文朗读或相关视频资料。
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文学作品的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阅读其他文学作品,与《天堂与地狱比邻》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作者对人生、道德和价值观的阐述。
2.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以《天堂与地狱比邻》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可以是短文、诗歌或剧本等形式,以此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天堂与地狱比邻》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八、教学反馈1. 通过课堂观察和作业批改,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写作能力。
电子课件-《语文(第六版下册 )》-A01-2701 12 天堂与地狱比邻
![电子课件-《语文(第六版下册 )》-A01-2701 12 天堂与地狱比邻](https://img.taocdn.com/s3/m/5693fc894028915f804dc2f0.png)
示
前一节
后一节
返回 回目录页
整 阅读课文,根据提示,概括段意。
体 第一部分( 1~10段),论述 “工作是一。项特权”
把
第二部分( 11~19段),论述“热爱工作是一。种信念” 第三部分( 20~结尾),论述 “工作是一种.态度,它
握
决定了我们快乐与否”,并提醒儿子检视自
读
2.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2
(1)不管一个人的野心有多么大,他至少要先
起步,才能到达高峰。
(2)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劳苦的最高报酬,
不在于我们所获得的,而在于我们会因此成为什么。
前一节
后一节
回目录页
提 主要论据
1.有些人对工作过分挑剔,一直在寻找“完美”
示 的雇主职位,却不知道要格外努力、格外忠心、格
外热忱,花更多的时间做事。 2.用打抢瞄准为喻,论述对工作和成功要怀有信
念,“工作越是困难或不愉快,越是要立刻去做”。 3.以自己做薄记员的经历为例,论述“收入只是
你工作的副产品”,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能够锻 炼能力。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1)
这句话指出,要想成功,必须从头做起,逐步进
示 行。
后一节
回目录页
提 主要论据
1.一则欧洲寓言。作者以这则寓言开篇,是为了
示 引出工作对于一个人的意义——失去工作就等于失
去快乐。
2.“我”从未品尝过失业滋味的事实。表明自己
从不把工作视为苦役,相反能够从工作中找到无限
快乐。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语句的含意
“特权”在这里是指,工作除了作为生活主要来
5《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
![5《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92cb89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59.png)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天堂与地狱比邻》这篇文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3)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主题;(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探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理解天堂与地狱比邻的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关注人生,思考人生价值;(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面对困境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1)介绍文章背景,让学生了解文章创作的年代及社会环境;(2)简介作者生平及主要作品,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
2. 文章内容梳理(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2)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题;(3)讲解文章中的难点、重点词汇和句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以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含义,预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2)完成相关练习,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如天堂、地狱等;(2)引导学生思考天堂与地狱比邻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文章内容,整理学习笔记;3. 推荐一篇类似主题的文学作品,下节课进行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2.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3. 学生对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提升。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天堂与地狱比邻》原文2. 相关资料:作者其他作品、生平介绍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4. 辅助材料:相关象征意义的研究资料、学生作业样本七、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其思考和表达能力。
《学会合作》PPT课件三
![《学会合作》PPT课件三](https://img.taocdn.com/s3/m/7c8212f6a5e9856a5712608b.png)
2.合作的重要性是什么?
3.划出比喻句,并说明把什么比作什么?
将“合作”比喻成“钥 匙”。
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
你瞧,指挥家轻轻一扬手里的指挥 棒,悠扬的乐曲便从乐师的嘴唇边、指 缝里倾泻出来,流向天宇,也流进人们 的心田。
交响乐队演奏
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你一定在音乐厅 或电视里看到过交响乐团的演奏吧,这可算得上 是人与人合作的典范了。你瞧,指挥家轻轻一扬 手里的指挥棒,悠扬的乐曲便从乐师的嘴唇边、 指缝里倾泻出来,流向天宇,也流进人们的心田。 是什么力量使上百位乐师、数十种不同的乐器合 作得这样完美和谐?我想,这主要是依靠高度统 一的团体目标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每个人必须具 有的协作精神。
话题,从 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
讲起,阐明了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
在何时何地,都离不开与他人合作
的道理。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能够卓有
成效地合作,必须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
牺牲精神,“学会合作
”是现
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 我们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是孤立存 在的,都要和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
● 总之,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也不论你 在何时何地,都离不开与别人的合作。
企业发展离不开合作
微软公司素以特殊团队精神 著称,这是微软的成功之道。
比尔·盖茨回答需要什么人 进入他的公司时,他把团队精 神放在了第一位.
团队合作精神是普遍的需求, 是21世纪人才必备核心素质之一
读准字音chຫໍສະໝຸດ nxié xiépíng xī shēng
嘴唇 和谐 协作 瓶子 牺牲
顾名思义
游戏 职业 钥匙 演奏 典范 竞争 悠扬 邀请 依次 倾泻 情不自禁 完美和谐 孤立存在 顾名思义 互相配合 卓有成效
12语文教案天堂与地狱比邻
![12语文教案天堂与地狱比邻](https://img.taocdn.com/s3/m/d61be619cc22bcd127ff0c82.png)
※学材
课本、多媒体出示的相关文字、视频等材料。
※引导问题
1.洛克菲勒写这封信的良苦用心是什么?单从这封信本身看,你认为洛克菲勒的儿子能理解父亲的用心吗?为什么?
2.作者在信中说:“工作是一项特权,它带来比维持生活更多的内容。
工作是所有生意的基础,所有繁荣的来源,也是天才的塑造者。
”你是如何理解这段话的?
3.作者在信的最后说:“检视一下你的工作态度,那会让我们都感觉愉快。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4.找出能揭示这封信核心思想的一个句子,说说你的理由和理解。
※效果检查
1.基础测试
2.心得笔记
3.生活连线
4.习题册作业
※评价
综合你在研讨探究、心得笔记、创意讲谈、生活连线四个模块的学习情况核定本单元成绩:为□A(优)□B(较优)□C(合格)□D(不合格)。
5《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
![5《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3e1007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22.png)
5《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
《天堂与地狱比邻》是一部由法国作家喬治·梅切熱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天堂和地狱之间的故事。
小说中展现了人性的善良与邪恶,探讨了道德与悔改的概念。
下面是一份关于这部小说的教案,旨在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天堂与地狱比邻》这部小说的背景和作者;
2.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分析其内涵和意义;
3.培养学生对人性善恶的思考能力,促进道德观念的形成;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小说《天堂与地狱比邻》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
2.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形象;
3.小说表达的主题和内涵;
4.小说对人性、道德和悔改的探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认为天堂和地狱是什么样的地方?人们的行为和品德会导致他们进入哪个地方?
2.教学主体
(2)讨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形象。
通过对主人公和反派角色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人性的善与恶,以及悔恕与改变的意义。
(3)分析小说表达的主题和内涵。
探讨小说中探讨的主题,如道德选择、自我救赎、对他人的影响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主题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4)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就人性、道德和悔改等议题展开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3.拓展延伸
邀请学生写一篇关于《天堂与地狱比邻》的读后感或小结,表达自己对这部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小说中的一些片段或人物形象,探讨其背后的含义和象征性。
5《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
![5《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a8f0c4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6a.png)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小说《天堂与地狱比邻》的主题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小说《天堂与地狱比邻》的情节梳理。
2.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3. 小说主题的探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说情节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主题的探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主题,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主题。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小说中的具体情节,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象征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小说《天堂与地狱比邻》的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情节梳理:详细讲解小说的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发展。
3.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让学生关注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小说的主题,如现实与理想、善与恶等。
5. 案例分析:选取小说中的具体情节,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象征意义。
6.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拓展阅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分析。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阐述和交流能力。
七、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八、教学资源1. 小说《天堂与地狱比邻》文本。
2. 与主题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用于辅助教学。
3. 参考资料:有关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背景,讲解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天堂与地狱比邻 课件
![天堂与地狱比邻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8f8f489daef5ef7ba0d3c20.png)
”
看图讲故事
• 有一个人在他死的时候,发现自己来到一个 美妙而又能享受一切的地方。 先生你有什么需要吗?
你可以给我找一份工 作做吗?
“很抱歉,我的先生,我们 这里惟一不能为您做的。
“您以为,您在什么地方呢?”
那我干脆就留在地狱 好了!
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工作信 念才获得成功?
• 热爱工作是一种信念。怀着这个信念, 我们能把绝望的大山凿成一块希望的磐 石。
寓言故事
• 有一则寓言很有意味,也让我感触良多。那则寓言说:在古老 的欧洲,有一个人在他死的时候,发现自己来到一个美妙而又 能享受一切的地方。他刚踏进那片乐土,就有个看似侍者模样 的人走过来问他:“先生,您有什么需要吗?在这里您可以拥 有一切您想要的:所有美味佳肴,所有可能的娱乐以及各式各 样的消遣,其中不乏妙龄美女,都可以让您尽情享用。” 这个人听了以后,感到有些惊奇,但非常高兴,他暗自窃喜: 这不正是我在人世间的梦想嘛!一整天他都在品尝所有的佳肴 美食,同时尽享美色的滋味。然而,有一天,他却对这一切感 到索然无味了,于是他就对侍者说:“我对这一切感到很厌烦, 我需要做一些事情。你可以给我找一份工作做吗? 他没想到,他所得到的回答却是摇头:“很抱歉,我的先生, 这是我们这里惟一不能为您做的。这里没有工作可以给您。” 这个人非常沮丧,愤怒地挥动着手说:“这真是太糟糕了!那 我干脆就留在地狱好了!“您以为,您在什么地方呢?”那位 侍者温和地说。约翰,这则很富幽默感的寓言,似乎告诉我: 失去工作就等于失去快乐。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些人却要在 失业之后,才能体会到这一点,这真不幸!
天堂与地狱比邻
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作者“人生的天堂或地狱其实就掌 握在自己的手里”的内在涵义。 2、学习用寓言、举例、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 来阐述观点的写作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天堂与地狱比邻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出品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整体把握 课文研读 写作特点 课堂研讨
作
约 翰 •D• 洛 克 菲 勒
者 (1839-1937),美国企 简 业家。最初在俄亥俄州的一 介 家干货店干活。1870年创
办标准石油公司。在全盛期 他几乎垄断全美石油市场, 有“石油大王”之称。 2007 年 《 福 布 斯 》 引 用 上 榜富豪巅峰期的数据发布的 “ 美 国 史 上 15 大 富 豪 ” 排 行榜上,洛克菲勒名列榜首。
体
1.洛克菲勒给儿子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文中 哪句话最能揭示这封信的中心思想?
把
2.根据段落划分提示,概括段意。
握
前一节
后一节
回目录页
提 写这封信的用意
希望儿子检视自己的工作态度,热爱工作,并从
示 工作中学习对经营自己的事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前一节
后一节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最能够体现题旨的一句话
3 的理解。
前一节
后一节
回目录页
提 主要定了三种不同的人生感受,作者意在
说明工作态度决定人生快乐与否。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天堂和地狱都由自己建造”
这句话凸显工作态度的重要性。如果你视工作为
示 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义务,人生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2)
这句话说明劳动的最高报酬是它能够丰富自己的
示 人生内涵,提高自己的个人价值,展示个人魅力。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回目录页
课 阅读第三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文
1.为论述“工作是一种态度”,作者列举了哪些
研 主要论据?这些论据各有什么作用? 。
读
2.谈谈你对“天堂和地狱都由自己建造”这句话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课
通过这封信,你认为洛克菲勒从一个小职员成长
堂
为卓越的企业家,其事业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你受 到了怎样的启发?
研
(本题为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讨
前一节
回目录页
就是地狱。人生的天堂或地狱其实就掌握在自己手 里。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回目录页
写
1.娓娓道来,亲切可感
作
2.富有哲理,给人启迪
特
点
前一节
后一节
回目录页
提 1. 娓娓道来,亲切可感
作为一封家书,作者与自己的儿子谈论工作态度
示 这个严肃的问题,既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也没有
引用哲人的言论,而是用寓言、故事、用自己的亲 身经历和感悟娓娓道来,使孩子倍感亲切而自愿接 受父亲的观点,这就将孩子自然带进快乐的工作王 国,自主地领略工作的美妙和魅力。
“天堂和地狱都由自己建造。”
示
前一节
后一节
返回 回目录页
整 阅读课文,根据提示,概括段意。
体 第一部分( 1~10段),论述 “工作是一。项特权”
把
第二部分( 11~19段),论述“热爱工作是一。种信念” 第三部分( 20~结尾),论述 “工作是一种.态度,它
握
决定了我们快乐与否”,并提醒儿子检视自
后一节
回目录页
提 主要论据
1.一则欧洲寓言。作者以这则寓言开篇,是为了
示 引出工作对于一个人的意义——失去工作就等于失
去快乐。
2.“我”从未品尝过失业滋味的事实。表明自己
从不把工作视为苦役,相反能够从工作中找到无限
快乐。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语句的含意
“特权”在这里是指,工作除了作为生活主要来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2.富有哲理,给人启迪
作者的许多话本身就富有哲理,能给人思想启迪。
示 比如:
“工作是一项特权,它带来比维持生活更多的内 容。工作是所有生意的基础,所有繁荣的来源,也 是天才的塑造者。”
“热爱工作是一种信念。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 把绝望的大山凿成一块希望的磐石。”
“工作是一种态度,它决定了我们快乐与否。” “天堂与地狱都是由自己建造。”等等。
示 源之外,还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可以从工作中
学到经商的方法;二是工作可以创造出除去生活需
要之外的更多财富;三是工作可以发掘人的潜能,
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而富有智慧。
山口完成最难的动作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回目录页
课 阅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文
1.为论述“热爱工作是一种信念”,作者列举了
研 哪些主要论据?这些论据各有什么作用? 。
读
2.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2
(1)不管一个人的野心有多么大,他至少要先
起步,才能到达高峰。
(2)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劳苦的最高报酬,
不在于我们所获得的,而在于我们会因此成为什么。
前一节
后一节
回目录页
提 主要论据
1.有些人对工作过分挑剔,一直在寻找“完美”
示 的雇主职位,却不知道要格外努力、格外忠心、格
约翰•D•洛克菲勒
后一节
回目录页
写
作
本文是洛克菲勒写给
儿 子 小 约 翰 的 38封 书 信
背 中的第3封。在这些书信
景 中,他讲述了自己的创业
经历和成功的经验。但其
动人之处,在于不仅仅教
导儿子如何赚钱,而且告
诉儿子更应该怎样生活,
怎样生活得有尊严且能为
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前一节
后一节
回目录页
整 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外热忱,花更多的时间做事。 2.用打抢瞄准为喻,论述对工作和成功要怀有信
念,“工作越是困难或不愉快,越是要立刻去做”。 3.以自己做薄记员的经历为例,论述“收入只是
你工作的副产品”,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能够锻 炼能力。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1)
这句话指出,要想成功,必须从头做起,逐步进
示 行。
己的工作态度。
前一节
后一节
返回 回目录页
课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文
1.为论述“工作是一项特权”,作者列举了哪些
研 主要论据?这些论据各有什么作用?
读
2.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1
“工作是一项特权,它带来比维持生活更多的内
容。工作是所有生意的基础,所有繁荣的来源,也
是天才的塑造者。”
前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