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经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经验交流
审计自古就是对国家财政的监督,预算执行审计是国家审计第一位的工作要务,只有做好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才能更好的深化预算执行审计,也才能有效的推动中央部门预算改革、规范部门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十年以来,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从无到有,从点到面,取得了很多令人骄傲的成绩,但不可否认是,在这步履蹒跚的征程中,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改进。
一、前移审计关口,采取有效审计方法
1.前移审计关口,提前介入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在财政预算编制完成后向人大提请前,审计部门对报批的预算预先行审查,审查年初项目预算编制是否落实到具体项目和用款单位,预算内外资金结合是否彻底,预算外资金管理是否执行“收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规定,上年的公用经费、项目结余资金是否纳入年初预算管理,是否编入当年的部门预算,是否将预算外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其他收入全部纳入收入预算编制等方面,全面审查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预算的细化程度等,并出具审计部门的审查意见,从而做到对预算执行审计的“事前监督”,有效细化预算编制,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透明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从起点上进行有效的审计监督。
2.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摸清楚部门预算执行的情况。首先从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入手,了解各项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是否真正得到了
贯彻执行,通过对内控制度的调查,确定被审计单位容易出现问题以及舞弊的关键所在,有利于突出审计重点,减少审计的盲目性;其次以资金流向为主线,追查资金去向,抓住被审计单位预算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沿着资金流向,一查到底,直到搞清楚资金的最终去向为止;三是从账户入手,查找可疑线索,对银行存款对账单上大额资金的进出情况进行核查,并逐步扩大范围,查实转移、挪用资金等违纪违法问题;四是抓住重点,对主要问题查深审透,针对不同单位的不同特点,确定在预算执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抓住重点,并将其查深查细,彻底摸清资金的全面情况。
二、整合审计资源,实行一体化审计
1.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一是审计人员要加强党的政策、法律法规和经济理论的学习,充分领会党的相关政策、方针及财经法规;二是审计人员业务上要进行认真系统的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以及处理问题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三是强化审计监督约束机制,督促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能够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避免各种原因而做违法交易的情况,确保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有效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2.以大局意识统筹审计资源,形成审计合力。一是对审计人员进行重组,树立全局观念和一盘棋的思想,在审计机关内部打破处室界限,统一调度审计资源,加强审计机关内部各专业机构的配合和上下内外的协调,按照资金流向,对财政资金的申请、拨付、使用等各个环节开展审计;增强上下级审计机关的沟通交流,根据需要统筹使用上下级审
计机关的审计资源;注重利用外部审计资源,包括聘请社会审计人员和有关专家,利用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资源和审计结果等。二是在审计计划安排上,把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与专项审计相结合、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做到内容安排、时间要求的协调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预算执行审计的整体效应。三是充分利用预算执行单位的财务核算系统、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等,收集、整理审计资料,推广应用审计AO软件,实现审计手段上层次、上水平,提高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效能。
三、丰富审计报告内容,凸显审计监督效应
1.坚持“三不”原则,丰富完善“两个报告”内容。坚持做到事实不清不用,数据不实不用,定性不准不用的原则,在审计内容上突出重点,既要侧重于政府关心的重点,又要侧重于人大所关心的热点,更要重点关注社会民生问题。既要查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又要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和危害性,力求把问题查深查透,在核实问题定性准确的基础上,对共性、政策性、体制性、内控管理和性质严重的违规问题进行专题汇总,并加以分析形成综合性材料,丰富“两个报告”内容,同时要把效益审计充实到报告中去,保证审计报告质量。
2.提出针对性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对审计发现的普遍性、导向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求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时编报信息、审计要情、专题材料等材料并上报,有针对性地提出可操作的具体意见和举措,督促政府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为领导科学决策服务,使“两个报告”真正成为人大、政府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服务的重要途径,充分
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和“经济卫士”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3.公开部门预算审计报告,凸显审计监督效应。经人大审核批准后的部门预算审计报告,在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予以公开,督促有问题的被审计单位加快整改,对其他部门或单位起到一定的警示性,提高政府各部门的办事效率和在群众中的威信,审计机关接受大众的监督,评价审计监督是否客观公正,是否依法审计,是否有效等,进一步促进审计机关自身建设和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行政执法水平的提高,是审计监督与社会舆论监督结合的有效途径。
四、多措并举,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1.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水平。组织多种层次的业务培训,培养出一批审计业务和计算机专业知识娴熟的复合型人才,最大限度地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并对计算机技术加以推广,利用互联网的普遍性进行灵活的业务培训,强化风险意识,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都认真负责,确保审计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2.合理选择,交互使用各种审计方法。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是目前最先进的审计方法,它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统筹运用各种技术方法。如审阅法适用于各种书面资料的检查,是最基本的技术方法之一,这只是查找审计线索的开始,为收集更好的审计证据,还要将审阅法与其他审计方法结合起来,在工作中交叉使用各种传统的审计方法,这样所获得审计证据不论从数量上还要从质量上都会更有
保障,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3.加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由于各种原因不健全,存在一定的缺陷,为此被审计单位应该加强经济业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与内部激励制度相结合、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三个方面的综合管理,从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有效,减少审计风险。
五、健全各种制度,多管齐下督促审计整改
1.完善审计后续处理工作制度。首先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针对各种违规行为作出明确的惩处规定;其次是针对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发现的严重的问题,实行责任追究制,把责任追究到个人,特别是单位负责人,建立健全部门高官问责惩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预算执行审计的惩戒与警示作用。
2.建立健全审计整改工作制度。一是制定审计整改跟踪回访岗位职责,由回访小组负责对审计整改情况进行随机检查,建立审计整改台账,实行审计整改动态管理。二是健全审计整改督办机制,将审计决定和审计整改意见的跟踪督促落实工作与年度目标考核挂钩,并以信息简报、审计要情、专题会议等形式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三是健全部门联合检查机制,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形成审计整改合力。四是健全审计案件移送机制,及时出具移送处理书,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区分不同性质分别移交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处理。
3.积极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一是加强对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决定和采纳审计意见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被审计单位积极落实审计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