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篇一: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

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20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
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

全书力
求通贯,便于读者明嘹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

本书成于艰苦的抗战年代,作者的忧患之情跃然纸上,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作用。

著者钱穆(1895.7.30-
1990.8.30)是著名的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原名恩,字宾四,民
元改名穆。

先生家世贫苦,幼时丧父,中学毕业即无力求学,以自
学名家。

原任中小学教师,1930年后执教于高等学府,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武汉大学、
华西大学、江南大学等校教授,创办香港新亚书院。

其代表著作有:《刘向歆父子年谱》、《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政学私言》、
《朱子新学案》、《中国学术通义》、《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等。

著者毕生著书70余种,约1400万字。

著者在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
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
宋明理学、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

《国史大纲》的《引论》甚为重要,表达了著者的文化观、历史观与方法论。

他指出,研究
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1)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
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
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

(2)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
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

前者在于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的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
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于消极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的征候,为改进
当前方案所本。

这是钱穆撰写此书的主旨。

著者以独特的眼光注意
把握时代的变迁,如战国学术思想的变动,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动,
三国魏晋社会经济的变动等。

近代史学诸流派在政治制度、学术思
想和社会经济三方面研究的结论大体上是:在政治上,秦以来的历
史是专制黑暗的历史;在文化上,秦汉以后两千年,文化思想停滞
不前,没有进步,或把当前的病态归罪于孔子、老子;在社会经济上,中国秦汉以后的社会经济是落后的。

钱穆的通史研究在立论的
标准上反对以一知半解的西方史知识为依据,主张深入理解本民族
文化历史发展的个性与特性。

他又以整体与动态的方法,把国史看
作是一不断变动的历程。

他认为,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政治
制度、学术思想是发展变化着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就政治制度
而言,综观国史,政治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封建(分封)统一
到郡县的统一(这在秦汉完成),由宗室外戚等人组成的政府演变
为士人政府这自西汉中叶以后到东汉完成),由士族门第再度变为
科举竞选(这在隋唐两代完成),考试和选举成为维持中国历代政
府纲纪的两大骨干。

钱穆十分注意中国行政官吏选拔制度、士在文
治政府中的地位、政治权力与四民社会的关系。

就学术思想而言,
秦以后学术,不仅从宗教势力下脱离,也从政治势力下独立,渊源
于晚周先秦,递衍至秦汉隋唐,一脉相承,历久不衰。

北宋学术的
兴起,实际上是先秦以后第二次平民社会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新气象。

就经济而言,秦汉以后的进步表现在经济地域的逐渐扩大,而
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政治建设逐渐平等相伴而行,尽管在历史上
快慢不同,但大趋势是在和平中向前发展。

钱穆也分析了阻碍中国
历史发展的“病态”。

如中唐以后的社会是一个平铺散漫的社会,政
治仍为一
种和平大一统的政治,王室高高在上,社会与政府之间的相隔太远,容易招致王室与政府的骄纵与专擅。

又如社会无豪强巨富,虽日趋
于平等,然而贫无赈,弱无保,其事不能全部依赖于政府,而民间
又苦于不能自振。

再如政府与民间沟通在于科举,科举为官后出现
腐败等。

这都是中唐以后的病态。

宋儒讲学主要是针对这种种病态
而发。

然而宋以后不能自救,中国政治进一步遭到损害。

明代废除
宰相,尊君权,以及清朝统治,皆背离了传统士人政治、文治政府
的精神。

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中的病态。

挽救这些病态则需要一种“更生”。

这种更生是国家民族内部自身一种新生命力的发舒与成长。


穆认为,我民族数百世血液浇灌、精肉培壅的民族文化精神具有顽
强的生命力,充满了生机,不仅能挽救自身病态,而且能回应西方
文化挑战,争取光辉的前途。

另外,钱穆先生还针对中国的民主进
行了评判。

有人说中国的封建社会基本上没有民主,人民生活在黑
暗之中,生活在专制之中,但是先生不是这样人为的,因为在封建
社会中,民主也是存在的,只是不如现在这样透明和开放而已。

毕竟,在同时代的各国之中,中国的封建社会还是很民主的。

在中世
纪的各个西方国家中,很大的一部分国家是家族世袭制,相对来说,
那更加没有民主了。

只是在近代,西方的国家踩在其他国家的肩膀上,才积累了财富,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家,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
家政策。

中国在封建社会之中,科举制度是民主的很大的代名词。

科举制度是所有人都可以平等的参加的,我们姑且不论这种科举制
度的好坏,但是这种制度确实给了寒门子弟登入仕途的道路,影响
深远。

《国史大纲》至少在五个方面作出了开创性建树:其一,标志着钱
穆史学体系的形成,使他从20世纪上半期居于主流的以胡适、顾颉刚、傅斯年为代表的“新考据学派”中突围出来,实现了他从疑古到
信古、从考据到义理、从历史研究到文化研究、从考史到著史的历
史性转变。

其二,钱穆第一次明确地把文化、民族与历史三者联系
起来考察,认为历史就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展开和演进,研究历史的
目的不但要厘清历史事实,更重要的要弄清事实后面所蕴藏的民族
精神和文化精神,进而形成自己既有别于新考据学派,又不同于马
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型历史观,成为二十世纪文化民族主义史学
派的代表人物。

其三,钱穆从强调文化是民族国家认同的基础出发,对新考据学派所持的史学观进行了批评,集中彰显了中国的文化民
族主义思想,这对抗战期间以史为鉴,从民族的记忆中找回自尊和
自信,激发国人的民族意识,唤醒沉睡的国魂,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四,作为一部章节体兼顾纲目体的通史著作,突破了传统史学著
作只重政治制度的纲目体例,全方位展示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等社会生活的全貌,鲜活了历史事实,还
原了历史真相,这种全新的著史方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治史人。

其五,以史学为路标拓展新儒家思想,既突出儒学精髓,又接扬春秋
传统,与以哲学思想为路径的梁漱溟、熊十力等现代新儒家交相辉映,建立了一柱擎天的新儒家史学。

总之,先生的思想,发人深思。

【篇二:《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寒假之中,读了钱穆先生所作的《国史大纲》。

语言虽对于现在来说,阅读上有些困难,毕竟,现在更多的是通俗语言,钱先生却是
以接近于文言文的语句写的《国史大纲》,幸亏高中时候没有把语
文扔下,凑活着看完了这本书。

当然不是正版,也不是盗版,是下
载的电子书。

说起历史教科书是怎么样的,大家恐怕都不会陌生。

以分阶段的社
会进化史为纵线,阶级斗争为轴线,从政治辐射到经济文化教育等
方面,条目虽然清晰,但文字干枯发涩,千篇一律。

我们所做的是
将一些冷冰冰的事件从历史长河中抽出来让你死记硬背,不许质疑
书本,不许有独立思考,这根本不是学历史,这是把意识形态强行
灌输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去。

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对历史的反思,
即使将整本课本都背的滚瓜烂熟,也不知道中国是怎样形成怎样兴
盛起来的,又是怎样落后下去的。

像义和团运动那部分,书上只说
这场运动是如何爱国,如何轰轰烈烈,一点没提那些团民是如何愚昧,如何残忍。

爱国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能理性对待就容易变
成民粹主义,只知帝国主义罪恶,不知我们怎么给了帝国主义罪恶
的口实。

而且历史教育总是为政治服务的,就像日本美化侵华战争
一样,我们也不得不怀疑中的历史教科书是否也被篡改过?
钱穆先生想做的就是这一点。

在全书的序言中,先生就说的很清楚,他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全盘否定,以为整个中国封建史就是黑暗专
制的代名词,没有任何光明可言;一种是全盘美化,以为民族的就
是世界的。

这两种泾渭分明的倾向到现在依然如此。

先生看来(其
实我们也是这样看的,只是有时候不是这么做的)两种态度都失之
偏颇,前者以西方现代政治理念为标准进行生搬硬套,自然看来事
事不顺;后者则是抱残守缺,这种观点本来没什么市场,但现在有
些却因着民粹主义而复活,说什么儒家文明是人类未来的出路这样
不着边际的话。

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说起来很简单,但我们在没分
清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的情况下,要形成理性的共识无疑是缘
木求鱼。

钱穆先生在前一段中说道保守派和革命派之间的事情,看来钱穆先
生对于革命改革革新之类的东西很是赞成的,但是反对没有彻底信
念的改革革新,甚至在某一方面是抵触的。

这一点还是很积极的,
毕竟进行的不彻底的改革是没有用的。

就像是百日维新一样,最终
的结果只能是失败,而且是彻底的失败。

戊戌变法实际上就是与虎
谋皮,仅仅依赖一个没有实际权力的皇帝,而且进行的是不彻底的
改革,失败基本上就是注定的了。

钱穆先生在反对保守的同时,连
不彻底的改革也持反对意见,这个还是很明智的。

毕竟,不彻底的
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造成冲击,但是却不能带来理想的效果。

不能理性对待国史不能算是懂得历史的人,不懂历史就不是一个有
知识的公民。

要对本国的历史有一种敬畏之心,知道本民族繁衍生
息之不易,同时又要明白中国落后之根源。

作为一本教科书,《国
史大纲》达到了目的,它明白无误地表明了先生理性、进步的历史观,那它和现在的教科书究竟不同在哪里呢?
《国史》反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样阶梯式进步的历
史观,这是最大的不同,因为文明的延续不能用某种标准斩断,让
前后之间截然不同。

从初中开始接触历史,当然小学的也有些,但
是很浅薄。

历史课本就一直说社会就是这样发展的,但是现在,钱
先生却完全颠覆了这么一个说法。

钱先生的四民社会之说,的确有
其不能否认的意义。

中国社会的发展不能以外国的划分标准来衡量,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毕竟,我们自己国家的历史,我们可以掌握,这才是对待本国历史的态度。

中国的社会发展中,最长的一个时期是西方所说的封建社会,也就
是钱先生笔下的四民社会,其实,现在中国人的思维思想,风俗习惯,社会民风,同这个长时间的四民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的。

无论
是中国的额官本位主义,还是中国现在的民俗礼仪,大多是那个时
代日积月累形成的。

不可否认,那个时代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有了
太多的影响。

清朝末年,我们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多少年的时间,
才完全摧垮了腐败的清政府,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前清遗老遗少,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想再返回去做皇帝,这就显示了长时间
的封建时代对中国的影响之深。

毫无疑问,当时在秦朝设立的时候,这个制度还是很有意义的,对于当时的社会发展也是有其深刻的意
义的。

而且之后的很多年,都一直在为中国的发展做着贡献,但是
到了后来,也就是明朝的时候,这种制度已经不太适合当时中国的
发展状态了,但是由于长时间的处于这种制度之下,人们的思维已
经成为定式,所以一直到洋人打破了我们的国门,我们都不愿意放
弃这种制度。

这是中国独有的,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恐怕都没有中
国的这种制度存在的时间长吧。

随后,钱穆先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从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思想
文化三个方面梳理社会的变化。

经济是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样的论述在宏观层面还可以,但到了微观层面就容易纠缠不清。

仅就政治制度的演化来说,在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经济基础变动
不大,但政治制度却有了不少的变化,书中把它归结为这样一条线
索,秦之前家国不分,王室即是政权,大臣皆为天子私臣;秦至唐
是王室政权逐渐分开的过程,王室高高在上,丞相作为朝廷领袖是
政权的最高行政长官,门下执行中书封驳,读后颇有点君主立宪的
错觉;从宋开始君主集权加剧,但丞相仍然是公认的领袖,直到明
太祖出私心废宰相直领六部,王室和政权又合二为一,所以
先生才会借助顾炎武说出“我朝政事崩坏皆从太祖废宰相始”的话来。

反过来,专制的政府为自己的利益又限制了民间经济的生长,否则
在明一朝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出于同一原因,专制政权用
八股文钳制人民思想,从此思想界再无出现大师的可能。

明朝的历
史表明,政治经济文化谁决定谁这个问题远不像结论表明的那样清晰。

对此,先生持有的似乎是一种混合的观点,在某一具体时期,
重点论述其中的某一部分,战国时期以思想流变为核心,两汉以制
度变化为核心,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思想和经济变化为核心。

在特定
时期某一部分会占主要地位,影响其他两部分,形成那个时期的主
要风貌。

钱穆先生对于清朝时候也进行了分析,当然,可以很显而易见的看
出来,钱先生关于改良、革命的看法的一章节主要就是写的清朝时候。

钱穆先生是主张改良的,认为革命是一种极端,是矫枉过正,
而真正的进步是在和平的环境中产生的,他用不同时期经济状况的
对比证明这一点。

革命是否正确,站在不同立场上的人有不同的结论,但社会的持续进步不能单靠革命的带动,则是确定无疑的。


克维尔说,自由是大革命的合法子女,但靠着百年的努力才赶走了
专制暴政这一革命的私生子,使得自由民主成为现代政治的首要原则。

小布什有句名言,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将政治家关进了笼子,
我现在是站在笼子里给你们说话。

成熟政治的产生有赖于社会理性
的共识,找到病根再抓药,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从这个角度来说,
钱穆先生理性积极的态度是多么的可贵。

中国国民对于西方的科技之类的都很羡慕,大家先生对于这种崇洋
媚外的行为进行了批判。

诚然,西方的科技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领先
于中国,但是这也是最近百年的时间。

之前一直都是中国的各个方
面都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只是中国的四民时会,也就是平时我
们所说的封建社会,对于中国的影响极为深刻,所以中国的科技发
展才缓慢了一步。

另外,钱穆先生还针对中国的民主进行了评判。

有人说中国的封建社会基本上没有民主,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生
活在专制之中,但是先生不是这样人为的,因为在封建社会中,民
主也是存在的,只是不如现在这样透明和开放而已。

毕竟,在同时
代的各国之中,中国的封建社会还是很民主的。

在中世纪的各个西
方国家中,很大的一部分国家是家族世袭制,相对来说,那更加没
有民主了。

只是在近代,西方的国家踩在其他国家的肩膀上,才积
累了财富,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家,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家政策。

中国在封建社会之中,科举制度是民主的很大的代名词。

科举制度
是所有人都可以平等的参加的,我们姑且不论这种科举制度的好坏,但是这种制度确实给了寒门子弟登入仕途的道路,影响深远。

总之,先生的思想,发人深思。

【篇三:国史大纲_读后感】
早就听说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是如何的振聋发聩,充满着真知
灼见,只是一直没有心思拜读。

直到最近,在等考研成绩的百无聊
赖之中,才硬着头皮啃起了这部竖排繁体的历史教科书。

不过,钱
先生的文笔显然比我们的那些苗正根红的史书要好读的多,再加之
条分缕析的分析和多如浩海又恰到好处的史实,任何关心历史的人
都会爱不试卷。

说起历史教科书是怎么样的,大家恐怕都不会陌生。

以分阶段的社
会进化史为纵线,阶级斗争为轴线,从政治辐射到经济文化教育等
方面,条目虽然清晰,但文字干枯发涩,千篇一律。

我们所做的是
将一些冷冰冰的事件从历史长河中抽出来让你死记硬背,不许质疑
书本,不许有独立思考,这根本不是学历史,这是把意识形态强行
灌输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去。

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对历史的反思,
即使将整本课本都背的滚瓜烂熟,也不知道中国是怎样形成怎样兴
盛起来的,又是怎样落后下去的。

像义和团运动那部分,书上只说
这场运动是如何爱国,如何轰轰烈烈,一点没提那些团民是如何愚昧,如何残忍。

爱国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能理性对待就容易变
成民粹主义,只知帝国主义罪恶,不知我们怎么给了帝国主义罪恶
的口实。

钱穆先生想做的就是这一点。

在全书的序言中,先生就说的很清楚,他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全盘否定,以为整个中国封建史就是黑暗专
制的代名词,没有任何光明可言;一种是全盘美化,以为民族的就
是世界的。

这两种泾渭分明的倾向到现在依然如此,前段时间关于
中医关于新儒学的争论就是很好的例子。

先生看来(其实我们也是
这样看的,只是有时候不是这么做的)两种态度都失之偏颇,前者
以西方现代政治理念为标准进行生搬硬套,自然看来事事不顺;后
者则是抱残守缺,这种观点本来没什么市场,但现在有些却因着民
粹主义而复活,说什么儒家文明是人类未来的出路这样不着边际的话。

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说起来很简单,但我们在没分清楚什么是
糟粕什么是精华的情况下,要形成理性的共识无疑是缘木求鱼。

不能理性对待国史不能算是懂得历史的人,不懂历史就不是一个有
知识的公民。

要对本国的历史有一种敬畏之心,知道本民族繁衍生
息之不易,同时又要明白中国落后之根源。

作为一本教科书,《国
史大纲》达到了目的,它明白无误地表明了先生理性、进步的历史观,那它和现在的教科书究竟不同在哪里呢?
《国史》反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样阶梯式进步的历
史观,这是最大的不同,因为文明的延续不能用某种标准斩断,让
前后之间截然不同。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明,这样的观
点来源于历史不断进步这一乐观主义的信念,以为社会是从低到高
慢慢演化的。

这种划分历史阶段的思维是经济基础决定论的产物,
划分的依据是劳动工具的不同,举个例子,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
开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我们书上的标准说法是公元前476年春秋
战国的分野为标志,之前为奴隶社会,之后为封建社会。

但是,铁
器的使用是一个过程,什么时候占主导地位这不好判断,占了主导
之后是否引起了上层的变化这个也不清楚。

先生举了《盐铁论》中
的一段话,说明到了西汉仍有一部分农民用石器进行耕作,而在南
方有些地区,春秋时期就广泛使用了铁器农具。

随后,钱穆先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从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思想
文化三个方面梳理社会的变化。

经济是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样的论述在宏观层面还可以,但到了微观层面就容易纠缠不清。

仅就政治制度的演化来说,在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经济基础变动
不大,但政治制度却有了不少的变化,书中把它归结为这样一条线索,秦之前家国不分,王室即是政权,大臣皆为天子
私臣;秦至唐是王室政权逐渐分开的过程,王室高高在上,丞相作
为朝廷领袖是政权的最高行政长官,门下执行中书封驳,读后颇有
点君主立宪的错觉;从宋开始君主集权加剧,但丞相仍然是公认的
领袖,直到明太祖出私心废宰相直领六部,王室和政权又合二为一,所以先生才会借助顾炎武说出“我朝政事崩坏皆从太祖废宰相始”的
话来。

反过来,专制的政府为自己的利益又限制了民间经济的生长,否则在明一朝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出于同一原因,专制政
权用八股文钳制人民思想,从此思想界再无出现大师的可能。

明朝
的历史表明,政治经济文化谁决定谁这个问题远不像结论表明的那
样清晰。

对此,先生持有的似乎是一种混合的观点,在某一具体时期,重点论述其中的某一部分,战国时期以思想流变为核心,两汉
以制度变化为核心,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思想和经济变化为核心。


特定时期某一部分会占主要地位,影响其他两部分,形成那个时期
的主要风貌。

钱穆先生是主张改良的,认为革命是一种极端,是矫枉过正,而真
正的进步是在和平的环境中产生的,他用不同时期经济状况的对比
证明这一点。

革命是否正确,站在不同立场上的人有不同的结论,
但社会的持续进步不能单靠革命的带动,则是确定无疑的。

托克维
尔说,自由是大革命的合法子女,但靠着百年的努力才赶走了专制
暴政这一革命的私生子,使得自由民主成为现代政治的首要原则。

小布什有句名言,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将政治家关进了笼子,我现
在是站在笼子里给你们说话。

成熟政治的产生有赖于社会理性的共识,找到病根再抓药,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从这个角度来说,钱穆
先生理性积极的态度是多么的可贵。

春秋晃眼,廿四虚长;无学无术,苟喘于世。

但求执笔泄言,清心
一片。

南无阿弥陀佛!
至于“封建”之滥用、误用、错用,向是知其所以然。

鉴于郭沫若先
生文革期间之人品表现,相信“奴隶社会”的考证终究是子乌虚有的
御用之笔罢了。

而,今日捧钱穆遗作而阅,不想“专制”却是受了同
样的莫须有之罪!!诚惶惶然恐矣!他日,向是知中国五千年之历史,由战国以下至秦统是一变数,亡封建,建私有;亦是知往后专
制之愈盛、文化之愈柔而内省,窃以为此乃历经前朝兴亡之鉴,后
世帝王士相汲取而行之,虽是专制愈盛,终究是在一个专制的框架
里行事。

不想,我中华历五千年之历史,真正的专制之王朝唯蒙古、满族所主之朝而已!历数秦下之其它王朝,于法理之上,帝及百臣
各司其职:虽贵为天子,亦不可胡妄非为,帝职在于主礼、在于敬
天(天心即民心),朝政兵家大事,若无群臣首肯,怕也是无可奈何,若无群臣首肯,亦无何权力下诏。

黄仁宇笔下的神宗皇帝终其
一生,尚不能随心,读之而怜而叹!
于是,何谓历史?《一九八四》的精彩在于告诫吾等:历史,终其
所在,怕只是一种虚幻,历史的一切都在于材料,历史的一切的意
义都在于头脑里相的错觉,于是材料改了、人心变了,历史怕也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