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思政案例高校课程思政案例
2024版安徽师范大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刘小明
研究方向
专注于课程思政、教育教 学改革等领域的研究,成 果丰硕。
8
教学案例选择原因及目的
契合时代需求
当前,课程思政是高校教育教学 改革的重要方向,刘小明老师的 教学案例紧跟时代步伐,体现了 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教育责任感。
突出专业特色
刘小明老师的教学案例紧密结合 其所在专业的特点,深入挖掘课 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了专业知 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03
刘老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使课堂
氛围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6
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提问与回答
刘老师在课堂上经常提出 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鼓 励学生回答,增加了师生 之间的互动。
2024/1/26
讨论与分享
刘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 观点和见解,促进了学生 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提高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推广刘小明老师的优秀教学案例,可以为其他高校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 鉴,促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25
对其他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启示
重视课程思政建设
高校应该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充分认识到其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和 组织。
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
到预期目标。
26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2024/1/26
27
24
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推广价值
01
提供可借鉴的教学经验
刘小明老师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经
验,有助于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开展。
思政课实践教学典型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政课在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实践育人功能,许多高校积极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以某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为例,分析典型案例,探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
二、案例概述某高校为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以“红色之旅”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
以下是该案例的详细情况:1. 实践主题:红色之旅2. 实践对象:全校大一、大二学生3. 实践时间:每年暑假4. 实践地点:全国红色教育基地5. 实践内容:(1)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如延安革命圣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等,了解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2)开展主题讲座:邀请红色教育基地的讲解员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学生讲解红色历史,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革命精神。
(3)举办红色主题演讲比赛: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以红色故事为题材,进行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进行红色歌曲合唱:组织学生学习红色歌曲,举办合唱比赛,传承红色文化。
三、案例实施过程1. 实践准备阶段(1)制定实践方案:学校成立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详细的实践方案,包括实践主题、实践对象、实践时间、实践地点、实践内容等。
(2)选拔指导教师:选拔政治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实践指导教师,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3)组织学生报名:通过班会、年级会等形式,向学生宣传实践活动的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 实践实施阶段(1)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聆听讲解,了解革命历史,感受红色文化。
(2)开展主题讲座:邀请红色教育基地的讲解员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展主题讲座,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革命精神。
(3)举办红色主题演讲比赛:组织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以红色故事为题材,进行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进行红色歌曲合唱:组织学生学习红色歌曲,举办合唱比赛,传承红色文化。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优秀4篇)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优秀4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篇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自然在反抗》解读一、课程教学目标1、树立生态环保的科学理念,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2、培养阅读科普作品的兴趣,学会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
二、思政育人目标1、引导学生树立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2、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尊重规律,和谐相处的人文情怀。
三、育人主题敬畏自然四、思政育人案例设计教学过程及内容设计意图一、课程导入新冠疫情横扫全国,全社会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同时,人类究竟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再次成为人们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寂静的春天》就早已敲响了人类将因为破坏环境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警示之钟。
开篇从新冠疫情导入课程,引出人与自然的关系,顺势切入敬畏自然的育人主题。
二、课程内容分析提问1:“大自然在反抗”体现在哪些方面?导致“大自然反抗”的原因是什么?提问2:怎么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问3:改造自然与顺应自然之间是什么关系?人类能够停止一切改造自然的行为吗?小组讨论:我们普通人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提问1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本内容,厘清三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提问2、3起到延伸拓展的作用,让学生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切入思政育人点: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体会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
小组讨论是为了让学生联系实际,从我做起,对大自然有正确的认知践行方式。
切入思政育人点:培养以人为本,尊重规律,和谐相处的人文情怀。
三、课程总结这次疫情,为人类再度敲响警钟,让我们敬畏自然、善待自然,承担起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责任,实现人的幸福安宁和自由全面发展。
课程总结呼应开头,进一步强化思政育人点: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
五、实施过程(一)课程导入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横扫全国,打破了春节的喜庆,经过专家们基因测序判定,病毒来源于野生动物并通过人畜共通传染给人类。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优秀案例一:《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该案例通过开设《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课程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等。
通过讲授和讨论,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优秀案例二:《科技与人文的交融:技术伦理与社会发展》该案例通过开设《科技与人文的交融:技术伦理与社会发展》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思考科技与人文的关系,了解技术伦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程内容包括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技术伦理的基本原则、新兴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等。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们能够理解科技与人文的相互作用关系,培养科技创新的社会责任感。
优秀案例三:《公民道德与社会责任》该案例通过开设《公民道德与社会责任》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内容包括公民道德的基本原则、公民权利与义务、社会责任的内涵等。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学生们能够理解公民道德与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社会参与能力。
优秀案例四:《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视野》该案例通过开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视野》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全球意识和国际交往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全球化的背景与挑战、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
通过讲授和讨论,学生们能够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增强国际合作意识。
优秀案例五:《创新精神与创业实践》该案例通过开设《创新精神与创业实践》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管理的基本原则、创业过程与实践等。
通过案例分析和创业实践项目,学生们能够学习到创新与创业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优秀案例六:《法治与社会公正》该案例通过开设《法治与社会公正》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社会公正意识。
课程内容包括法治的基本原则、法律体系与法治建设、社会公正的内涵与实践等。
《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英语教学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以下是一些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优秀案例。
案例一:文化交流
某大学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听力时,将部分课程内容设置为对中国文化的介绍。
通过讲解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以及礼仪惯等方面,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听力水平。
案例二:社会责任
某大学英语教师将课程设置为关于环保的主题,鼓励学生参与到校园环保活动中。
通过教授相关英语词汇和文献,增强学生对环保的意识,同时也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案例三:职业规划
某大学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读写课程时,将部分课程内容设置为职业规划的介绍。
通过讲解英语语言在不同职业领域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职场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这些案例都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将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希望能够为其他大学英语教师提供借鉴和启示。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大学语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文学鉴赏、语言表达、文化传承等方面。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大学语文为主线,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特点和社会风貌,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本课程还注重思政教育,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教学难点: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内涵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文学知识。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价值观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4.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师生互动和交流。
5.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流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进入课程主题。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3. 思政融入: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价值观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附件3吉林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模板)产品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产品设计授课对象工业设计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学时64教材信息《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是2009年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江杉。
课程概况产品设计课程是一门很好的思政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它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科专业方向必修课程,课程分为产品设计理论和产品设计实践两个部分,产品设计理论包括三个部分:设计领域的相关概念及方法论,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经典产品设计案例;产品设计实践则是对设计理论部分的实际运用。
本课程实践性、综合性和互动性极强,教师采用资料收集法、课上实操法、提问法、分组讨论、多媒体、现场整体示范和分别一对一指导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围绕主题搜集相关资料,对模拟命题进行实操练习,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就相关问题和设计技法进行实践体验,深入体会产品设计的创建过程,在掌握了相关基础知识和大量案例资料的前提下,通过修改文案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基础;通过实操整个产品设计过程为毕业设计创作打下基础。
目前产品设计课程资源建设较为完善,可供教育教学持续发展。
二、课程思政总体设计理念与思路将产品设计课程知识点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是专业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表达,可以在学习产品设计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的效果。
产品设计授课教师以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和培养优秀艺术文化特色人才为使命,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在讲授专业技能知识、陶冶情操和提高文化修养的前提下,将“课程思政”内容设计进入教学建设,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为改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刻板性和局限性做出努力。
资源建设1.教育理念明确:产品设计开课的目标是拓展学生专业认知范畴,使其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路径,做到从基础平台设计课程到专业设计课程以及未来毕业设计创作之间的很好过渡。
2.课程设计科学:通过对产品设计的讲授和案例实践,让学生对专业更加全面地了解,并且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方向的发展能有宏观的预见性,为毕业设计打基础,培养学生的总结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审美素质和职业规划。
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课”)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我校开展了以社区服务与志愿服务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
本案例以2019年秋季学期我校某学院思政课教学实践为例,详细阐述社区服务与志愿服务体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二、案例目标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2.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增进学生与社区居民的交流,增进对社会的了解。
4.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案例实施1. 前期准备(1)课程安排:将社区服务与志愿服务体验活动纳入思政课的教学计划,确保活动时间充足。
(2)活动策划:成立活动策划小组,负责活动的具体安排和实施。
(3)志愿者招募:通过校园公告、班级宣传等方式,招募具有一定志愿服务经历和良好品德的学生担任志愿者。
2. 活动实施(1)社区调研:组织志愿者对社区环境、居民需求等进行调研,了解社区实际情况。
(2)志愿服务:根据调研结果,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如环保宣传、社区义诊、文化娱乐等。
(3)活动开展:志愿者分组进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与社区居民互动。
(4)总结反馈:活动结束后,组织志愿者进行总结,分享活动感受,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
3. 活动成果(1)学生方面:通过参与社区服务与志愿服务,学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升了实践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2)社区居民方面:社区居民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提高了生活质量。
(3)学校方面:学校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了学校与社区的和谐发展。
四、案例反思1. 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确保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 注重活动过程中的沟通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3. 加强对活动成果的总结与反馈,引导学生从活动中汲取经验教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思政课热点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大学思政课作为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课程,紧密结合当前热点法律案例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道德水平。
本文将以近年来大学思政课中的几个热点法律案例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剖析。
二、案例一:高铁霸座男事件2018年1月5日,南京南至合肥的G1747次高铁上,一名男子强行占用他人座位,并与列车员发生争执。
该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在思政课教学中,该案例被用来探讨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1. 案例分析(1)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高铁霸座男事件反映出部分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忽视了自身应尽的义务。
在法律面前,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任何人都不能以侵犯他人权利为代价来满足自身需求。
(2)法治观念的缺失:高铁霸座男的行为暴露出其法治观念的缺失。
在我国,法治观念的普及和深入人心是构建法治国家的基础。
因此,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公民法治素养,对于预防和解决类似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2. 教育启示(1)加强法治教育: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2)强化道德修养:在法治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其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自觉履行义务。
三、案例二:大学生校园贷风波近年来,大学生校园贷问题频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2018年,我国教育部、银保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管理的通知》,对校园贷进行了规范。
在思政课教学中,该案例被用来探讨金融风险防范和信用体系建设。
1. 案例分析(1)金融风险防范:大学生校园贷问题暴露出我国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不足。
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公民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信用体系建设:校园贷事件反映出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建立健全信用体系,有助于提高社会信用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 教育启示(1)提高金融素养: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了解金融知识,提高金融素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高等数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
一、课程基本情况《高等数学》是理工、经管类专业大一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全年共176学时, 是学习后继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 也是考研的必考科目。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 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一定的数学建模能力, 培养学生熟练的运算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同时还需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实现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教学目标。
二、“课程思政”的建设理念和教学设计高等数学教学要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有机结合在一起, 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在教学中深化思政教育, 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因此,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面。
1.知识目标: 掌握数学基本理论知识(数学概念、定理)、基本技能及数学思想方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数学文化、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的渗透, 提升数学素养,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 脚踏实地的作风,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教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 借助国内外数学文化、数学知识、数学方法中含有思政思想的教学内容, 在提高数学趣味性、实践性的同时, 使教书育人功能在课堂中能够完全贯穿其中, 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开拓创新、坚持真理、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社会责任感、民族自信、人文精神。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从教学内容的定理、定义、方法中挖掘思政教育元素;2.从课程内容的起源和发展, 利用数学史中的内容, 实现思政教育的融入;3.结合课程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4.从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思政教育;5.教师要严于律己,发挥表率的作用。
三、“课程思政”教学特色和创新由于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复杂, 学生学习难度较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致课堂学习气氛过于压抑, 学生活跃度和学习热情不高。
思政教育教学情景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社会问题。
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某高校思政课教师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设计了一堂以“新时代的奋斗者——致敬抗疫英雄”为主题的思政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抗疫英雄的先进事迹,掌握新时代奋斗者的内涵。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一段抗疫英雄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是谁在为我们筑起生命的防线?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抗疫英雄是新时代的奋斗者,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
(二)主体部分1. 案例分析(1)介绍抗疫英雄的先进事迹,如钟南山、李兰娟、张定宇等。
(2)引导学生分析抗疫英雄的品格特点,如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勇于担当等。
(3)讨论抗疫英雄事迹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影响,如激发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2.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新时代大学生如何向抗疫英雄学习,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2)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三)总结1. 教师总结:抗疫英雄是新时代的奋斗者,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2. 布置作业:结合抗疫英雄的先进事迹,撰写一篇感悟文章,表达对新时代奋斗者的敬意。
四、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抗疫英雄的先进事迹,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使思政课教学更具时代性和针对性。
总之,这堂思政课以“新时代的奋斗者——致敬抗疫英雄”为主题,通过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抗疫英雄的先进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思政优秀典型案例集
课程思政优秀典型案例集课程思政是指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课程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品德的培养。
课程思政优秀典型案例集就是挖掘出一些在课程教学中,积极有效地实施了课程思政的先进事迹,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和启示。
下面将介绍一些优秀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和帮助。
案例一:《计算机算法设计》课程思政实践某高校计算机学院在《计算机算法设计》课程中,开展了一系列课程思政实践。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强调了算法设计需要的是创新意识和方法,而不是机械的技术操作。
同时,教师引用了相关的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到算法设计的重要性,同时也引导学生了解课程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通过专题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个人报告等多种方式,在课程中引导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责任感,提升了学生对计算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案例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思政实践某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开展了一系列课程思政实践。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强调了学生要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基本规律,认识到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引用大量的经典文献和实际案例,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和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同时,学院还开展了一系列专题讲座和讨论活动,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考和看法,提高了学生思想的独立性和逻辑性。
案例三:数学课程思政实践在数学课程中,教师强调了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将数学的概念、原理和应用与实际的社会问题结合起来,例如防疫问题如何通过数学模型进行有效预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数学与社会联系的角度,这种语言的说服力能够给学生带来深刻印象与启迪。
结语课程思政实践是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水平。
广东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以XXXX为例一、案例背景XXXX是高校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和政府如何运用政策工具来调控经济。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教育。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将思政元素融入XXXX的教学中。
二、案例描述1.教学目标通过本案例的教学,学生将掌握XXXX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如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等。
2.教学内容与过程在讲解宏观经济学理论时,引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制度的优势和特点。
在讨论货币政策时,结合我国央行近年来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引导学生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特点。
在讲述财政政策时,结合我国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引导学生思考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案例分析1.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本案例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进行了有机融合。
通过引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的经济制度和政策措施。
这种融合方式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本案例的教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学生不仅掌握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了解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政策措施。
同时,学生在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时,更加注重从多个角度出发,提高了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学生还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如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等。
这些素质的提升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海市高校思政课程优秀案例
上海市高校思政课程优秀案例
上海市高校思政课程优秀案例有很多,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案例:1. 上海交通大学:该校思政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思政讲座、讨论班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问题,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 同济大学:该校思政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思政实践活动,如社会调研、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
3. 上海财经大学:该校思政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经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开设一系列的思政讲座和研讨班,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社会责任的意义,培养他们的经济分析和决策能力。
4. 上海戏剧学院:该校思政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思政讲座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艺术创作和社会意识。
这些案例都是上海市高校思政课程的典型代表,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社会意识。
2023年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2023年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案例背景随着21世纪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教育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的课程思政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如何设计出一套适合未来社会的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方案,成为了摆在当今高校教育走向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2023年对高校的课程思政教育进行调查和研究,并选出了一些优秀的案例,供人们参考和借鉴。
案例介绍案例一: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创新与社会责任》课程这门课程主打“科技创新与社会责任”,旨在培养学生在科技创新中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意识和行动能力。
为此,这门课程设置了“科技创新中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创业与社会责任”等多个板块,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和掌握科技创新中的社会责任。
除了理论学习,这门课还要求学生完成一项论文作业,以探索创新和社会责任的关系。
并且在课程的后期,学生还要进行一个小组项目,为生态环境、社会公益等问题提供科技创新方案,并分析其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
这样的设计使得这门课程既能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又能引导学生从创新和实践中进一步认识社会责任,以此加强并完善学生的思政教育。
案例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这门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倡导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社会的相互融合。
在教学上,这门课程分别开设了“书法篆刻”、“诗词鉴赏”、“传统戏曲欣赏”等专题,让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中国传统艺术。
另外,这门课程还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寻找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的小组项目,要求学生从现代文化创新的角度出发,设计出一种能将传统文化巧妙融入现代生活的具体方法。
并且,在项目的最后,学生还需要进行演讲,为自己的项目进行宣传,并接受老师和同学的点评。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深层次的认识,又能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进一步加深并完善对学生的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共10个)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布置任务
收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
讲授
任务实施
上课前抽点学生到讲台当着全班冋学的面讲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
学生讲授
总结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讲授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
案例意义:(1)树立崇咼的理想,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2)发扬无私奉献精神,积极承担社会责任。(3)热爱祖国,敬业奉献。(4)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案例意义:品徳教育与制图教学,两者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思想与精神要融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我们的教学中,首先要求我们的教师拥有一双睿智的眼睛,思维敏捷的应变能力,优良的课堂教育机智。及时捕捉好的素材,适时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步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使思想与精神真正走进学生心田,最终积淀成良好的品质,达到“润物无声"的最佳效果。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布置任务
“时代楷模”南仁东的身上展现出了哪些优秀品质?
讲授
任务实施
上课前抽点学生到讲台同学的面讲解南仁东的
身上展现出了哪些优秀品质当着全班
学生讲授
总结
(1)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2)在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的奉献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3)立志成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不言代价与回报。(4)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为之坚持不懈,顽强拼搏。(5)要勇于开拓创新,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全国高校力学类专业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全国高校力学类专业课程思政优秀案例1. 引言在当今社会,高校的思政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作为一种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教育,思政课程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更是通过理论武装、情感熏陶、行为规范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而在高校的力学类专业中,如何将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培养出既有扎实专业功底又有正确人生观的优秀学生,是一个重要课题。
2. 案例一:北京大学《力学分析》课程在北京大学,力学分析课程是力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对于力学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对学生人生观的熏陶。
该课程特别设计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专题讲座,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于科学家应当具备的社会责任进行解读,并结合历史上的学术争议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家在学术研究中的社会价值。
通过对科学伦理的讨论和案例分析,学生既能理解专业知识,又能增强社会责任感。
3. 案例二:清华大学《工程力学》课程清华大学的《工程力学》课程在教学中也融入了思政教育的元素。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向学生传授力学相关的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意识。
在课程设计中,加入了学术诚信和学术规范的教育内容,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更要明白作为科研人员的社会责任和学术道德。
通过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既能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
4. 总结全国高校力学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案例,不仅仅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
这些案例的成功实施,不仅提升了教育的内涵和水平,也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引导和学科素养培养。
希望更多的高校能够借鉴这些案例,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培养更多既有扎实专业功底又有正确人生观的优秀学生。
5. 个人观点我认为,思政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并与课程教学相结合。
高校的力学类专业课程也应该重视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
教务处 优秀案例 课程思政
教务处优秀案例: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一、背景介绍课程思政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其目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类课程中,实现全课程育人。
在这一背景下,教务处积极响应,开展了一系列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
二、案例描述在某高校教务处的推动下,全校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的改革。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课程思政案例:课程名称:《线性代数》课程目标:除了传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在讲解线性代数的知识点时,引入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如航天工程、信息科学、经济学等。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向学习(PBL)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除了传统的考试成绩外,还引入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
三、教务处的支持与推广教务处为推动课程思政的改革,采取了以下措施:组织培训:邀请专家学者对全校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理念、方法和实践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
建设教学资源:鼓励教师开发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教学资源,如案例库、在线课程等,供全校师生使用。
实施奖励机制:设立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奖,对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励更多的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改革。
推广优秀案例:通过组织经验分享会、专题讲座等形式,推广优秀的课程思政案例,鼓励其他教师学习和借鉴。
四、实践效果与反思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探索,课程思政在全校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内,全校共有数百名教师参与了课程思政的改革,涉及到的课程数量达到了数十门。
同时,学生在课程思政的熏陶下,思想观念有了明显转变,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念认识不足,存在“贴标签”的现象;部分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的结合不够自然,存在生搬硬套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教务处计划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加强理念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宣传课程思政的理念和重要性,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将课堂教学、批判思考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在本次课堂设计中,会有批判性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思考如何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最后,所给出的传播策略可以直接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宣传部门。
任课教师情况
主讲教师
性 别
职 称
教授
联系电话
学 位
博士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专业任选课,在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T型人才,这要求学生必须具有知识的广度,对与新闻相关的知识领域有必要的认知和把握,这些领域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因此传播与政治的关系是新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对重要关系,传播与政治的关系统领着其他各对关系。因此本课程在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本课程具有意识形态性、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批判性,可以很好地担负课程思政的功能,用党和政府的主流观点观察当代传播问题。
思政案例简介
本课程思政的案例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托课程讲授人所主持的社科基金青年课题“。。。。。。”和个人科研着作《。。。。。。。》而设计完成。本案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传播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解析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的难点问题。本案例从理论上提出了“政治思想传播的三对张力”这一学术命题,并从新媒体传播的感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理性特征、新媒体传播的大众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层次性特征、新媒体传播的技术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意识形态性特征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
课程思政案例
(20 -20学年第 学期)
课程名称
政治与传播
课程性质
□通识教育必修□通识教育选修□专业必修
R专业选修□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学 时
32
学 分
2
授课对象
专业班级
授课人数
思政案例名称
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政治与传播》课堂教学
案例所属教学大纲中的章节及知识点
第五章 传播与政治思想、政治主体的素养
因此,本课程思政的突出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系统性的政治观念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在多数的课程思政中,是将其他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衔接,以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这类贯穿课程思政做法的一个缺陷是容易造成专业内容与课程思政内容的脱节。而鉴于《政治与传播》这一课程的特殊性,它属于典型的具有强烈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的课程。在这一课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恰如其分,这样可以的课程设计既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又有必要的现实关照,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2、知识特点:《政治与传播》是属于专业领域很狭窄的专业选修课,学生可能通过新闻学理论的学习了解政治与传播的关系,但是具体到具体问题、具体情境很难做到深入的把握。对深层次的政治传播规律了解不多,对中国政治传播实践领域更难做出理论分析、批判性思考。
学习特点:学生学习态度比较认真,有一定的积极性,但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思考和开拓创新的意识,应试性目的较强,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不深入。
四、教学策略
1、案例教学。通过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案例讲解,形象化传播的途径。
2、讨论式教学。课堂上设置问题和组织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激发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五、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政治思想传播与新媒体特性之间的张力关系。
2、案例法
以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为案例,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策略。
教案设计(可参考附件中的教案示例,在教案设计中重点阐述解决的知识点问题,阐述引导学生的正能量点及传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新媒体传播的感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理性特征的张力关系
2.新媒体传播的大众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层次性特征的张力关系
3.新媒体传播的技术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意识形态性特征的张力关系
3、多媒体法
利用文字、图片等内容,展示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对三对张力的认识。
支撑材料目录(如ppt课件,相关照片、图片,视频资料,参考资料等,后面按支撑材料目录附相应支撑材料)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一)教学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传播效果的理论难点和基本策略
(二)教学重点:新媒体与政治思想传播的三对张力
(三)教学难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高策略
三、学生特点分析
1、年龄特点:学生所处学期为大三第二学期,对于大学课程已经有相当的了解,完全知晓课堂要求,对本专业的课程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同时也容易产生课堂疲倦。
本课程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政治洞察力与政治敏感性,为培养学生的党性提供基础,从而为从事新闻行业打下良好的政治素养。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程讲授,让学生系统了解政治与传播的关系,知晓政治对传播的统领作用,掌握国家政治与传播、社会政治与传播、传媒研究与政治、传媒与意识形态等内容。具体分析传播与政治、国家赋权、政党国际形象塑造、政治思想传播的张力、政治主体的素养的关系;分析传播与社会赋权、新闻传播生态、另类传播、社会结构、新闻传播教育变革、大数据等的关系;分析政务微博的政治性、政治社会化功能、特性、传播内容的发布标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