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思政案例

合集下载

思政课程优秀案例

思政课程优秀案例

思政课程优秀案例优秀案例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该案例主要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来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

故事中,一个小村庄因为过度开采矿山而变得贫瘠,居民们生活困难。

但是,一个年轻人决心改变这一现状,他带领村民们种树造林,修复生态环境。

最终,村庄恢复了繁荣,居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懂得了环境保护的意义。

优秀案例二:《公民责任与社会义务》该案例通过讲述一个社会志愿者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公民责任和社会义务的思考。

故事中,一个年轻人主动参与社区服务,帮助老人购物、清理环境等,他不仅获得了成就感和快乐,还影响了周围的人。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明白了公民责任的重要性,懂得了通过自己的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优秀案例三:《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该案例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如何通过参加文化活动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故事。

故事中,年轻人深感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积极参与传统舞蹈、书法等活动,并且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经验,引发了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明白了传统文化的价值,懂得了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优秀案例四:《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该案例通过讲述一个科技创新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思考。

故事中,一个科学家通过研究发明了一种高效的清洁能源,解决了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明白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懂得了科技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优秀案例五:《法律意识与法治精神》该案例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后,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权益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的思考。

故事中,一个受到欺凌的人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最终赢得了公正。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明白了法律的重要性,懂得了法治对社会和个人的保护作用。

优秀案例六:《社会公平与正义》该案例通过讲述一个贫困家庭孩子通过努力读书考上大学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思考。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优秀4篇)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优秀4篇)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优秀4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篇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自然在反抗》解读一、课程教学目标1、树立生态环保的科学理念,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2、培养阅读科普作品的兴趣,学会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

二、思政育人目标1、引导学生树立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2、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尊重规律,和谐相处的人文情怀。

三、育人主题敬畏自然四、思政育人案例设计教学过程及内容设计意图一、课程导入新冠疫情横扫全国,全社会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同时,人类究竟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再次成为人们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寂静的春天》就早已敲响了人类将因为破坏环境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警示之钟。

开篇从新冠疫情导入课程,引出人与自然的关系,顺势切入敬畏自然的育人主题。

二、课程内容分析提问1:“大自然在反抗”体现在哪些方面?导致“大自然反抗”的原因是什么?提问2:怎么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问3:改造自然与顺应自然之间是什么关系?人类能够停止一切改造自然的行为吗?小组讨论:我们普通人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提问1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本内容,厘清三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提问2、3起到延伸拓展的作用,让学生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切入思政育人点: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体会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

小组讨论是为了让学生联系实际,从我做起,对大自然有正确的认知践行方式。

切入思政育人点:培养以人为本,尊重规律,和谐相处的人文情怀。

三、课程总结这次疫情,为人类再度敲响警钟,让我们敬畏自然、善待自然,承担起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责任,实现人的幸福安宁和自由全面发展。

课程总结呼应开头,进一步强化思政育人点: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

五、实施过程(一)课程导入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横扫全国,打破了春节的喜庆,经过专家们基因测序判定,病毒来源于野生动物并通过人畜共通传染给人类。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优秀案例一:《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该案例通过开设《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课程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等。

通过讲授和讨论,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优秀案例二:《科技与人文的交融:技术伦理与社会发展》该案例通过开设《科技与人文的交融:技术伦理与社会发展》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思考科技与人文的关系,了解技术伦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程内容包括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技术伦理的基本原则、新兴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等。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们能够理解科技与人文的相互作用关系,培养科技创新的社会责任感。

优秀案例三:《公民道德与社会责任》该案例通过开设《公民道德与社会责任》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内容包括公民道德的基本原则、公民权利与义务、社会责任的内涵等。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学生们能够理解公民道德与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社会参与能力。

优秀案例四:《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视野》该案例通过开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视野》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全球意识和国际交往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全球化的背景与挑战、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

通过讲授和讨论,学生们能够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增强国际合作意识。

优秀案例五:《创新精神与创业实践》该案例通过开设《创新精神与创业实践》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管理的基本原则、创业过程与实践等。

通过案例分析和创业实践项目,学生们能够学习到创新与创业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优秀案例六:《法治与社会公正》该案例通过开设《法治与社会公正》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社会公正意识。

课程内容包括法治的基本原则、法律体系与法治建设、社会公正的内涵与实践等。

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案例

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案例

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案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案例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案例: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知识课程,更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

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了《大学英语》课程中,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

一、课程思政建设目标1.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学习英语,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和价值观,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2.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学习英语,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增强道德意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英语,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增强文化自信心,提高文化素养。

二、课程思政建设内容1. 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了教学中,例如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传统手工艺、传统音乐等,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2.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例如强调诚信、友善、爱国等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我们积极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加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文化节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

4. 推进课堂互动教学:我们注重推进课堂互动教学,例如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课程思政建设效果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大学英语》课程取得了以下效果:1. 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仅提高了语言技能,还了解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和价值观,增强了跨文化交流能力。

2.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升:通过学习英语,学生了解了不同国家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增强了道德意识,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

大思政课教育案例分析(3篇)

大思政课教育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大思政课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进一步推进大思政课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本文以“新时代中国精神”为例,分析大思政课教育的现状、问题及改进措施。

二、案例概述“新时代中国精神”是大思政课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本案例以某高校“新时代中国精神”课程为例,分析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三、案例实施过程1.课程设置该课程设置在大学一年级,每周两课时,共计16周。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内涵、历史渊源、时代背景、实践要求等。

2.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结合教材,系统讲解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国内外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精神。

(3)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新时代中国精神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4)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新时代中国精神。

3.考核方式(1)课堂表现:考核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

(2)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实践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践活动报告,评价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

四、案例分析1.成功经验(1)课程内容丰富:课程内容涵盖了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各个方面,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

(2)教学方法多样: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新时代中国精神,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2.存在问题(1)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部分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精神的认识不够深入,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2)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把握不够准确:部分教师在讲解新时代中国精神时,对一些概念和理论的理解不够准确,导致学生难以理解。

(3)考核方式单一:考核方式主要依赖于课堂表现和作业,未能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旨在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理论学习。

这种改革不仅需要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还需要采取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措施,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下面是一些关于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经典案例,对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案例一:开展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某高校思政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感受社会的现实问题。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社会公益组织,让他们了解社会公益活动的意义和方式;组织学生到农村开展调研活动,关注农村发展问题。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深入了解社会,提高了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案例二:开设创新思维训练课程某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程中加入了创新思维训练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们学习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何发现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法。

通过培养创新思维,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案例三:采用案例教学法来进行思政课教学某高校思政课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来进行思政课教学。

他们选择一些实际、生动的案例,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思考问题,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采用案例教学法还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设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和采用案例教学法等方式,可以实现思政课教育的目标,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是当今大学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综合素养,各大学纷纷进行了思政课教学改革。

以下是一些经典案例,介绍了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和效果。

第一个经典案例是北京大学的“思想与社会实践课程”。

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通过集中讲座、学术研讨、实地考察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参与社会实践。

该课程强调“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学生在学习思想理论的同时也要进行社会实践,学以致用。

该课程的实施效果显著,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社会责任感得到了有效提升。

第二个经典案例是清华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实验课程”。

该课程以“培养独立、思辨、宽容、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和精神为目标,通过思政教育的经典案例学习、团队合作、现场教学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该课程注重在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从思想政治的角度去审视和解决实际问题。

该课程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第三个经典案例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思政微课”。

该课程以“全员必修、精品建设、互联互通”为原则,将思政课以微课形式在线上进行教学。

通过微课的形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便捷性和灵活性。

该课程注重教学内容的精细化和互动性,通过在线讨论和互动平台,促进师生之间的深入交流和思考。

该课程的效果显著,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和参与度大幅提高。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大学语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文学鉴赏、语言表达、文化传承等方面。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大学语文为主线,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特点和社会风貌,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本课程还注重思政教育,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教学难点: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内涵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文学知识。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价值观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4.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师生互动和交流。

5.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流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进入课程主题。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3. 思政融入: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价值观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附件3吉林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模板)产品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产品设计授课对象工业设计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学时64教材信息《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是2009年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江杉。

课程概况产品设计课程是一门很好的思政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它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科专业方向必修课程,课程分为产品设计理论和产品设计实践两个部分,产品设计理论包括三个部分:设计领域的相关概念及方法论,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经典产品设计案例;产品设计实践则是对设计理论部分的实际运用。

本课程实践性、综合性和互动性极强,教师采用资料收集法、课上实操法、提问法、分组讨论、多媒体、现场整体示范和分别一对一指导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围绕主题搜集相关资料,对模拟命题进行实操练习,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就相关问题和设计技法进行实践体验,深入体会产品设计的创建过程,在掌握了相关基础知识和大量案例资料的前提下,通过修改文案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基础;通过实操整个产品设计过程为毕业设计创作打下基础。

目前产品设计课程资源建设较为完善,可供教育教学持续发展。

二、课程思政总体设计理念与思路将产品设计课程知识点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是专业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表达,可以在学习产品设计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的效果。

产品设计授课教师以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和培养优秀艺术文化特色人才为使命,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在讲授专业技能知识、陶冶情操和提高文化修养的前提下,将“课程思政”内容设计进入教学建设,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为改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刻板性和局限性做出努力。

资源建设1.教育理念明确:产品设计开课的目标是拓展学生专业认知范畴,使其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路径,做到从基础平台设计课程到专业设计课程以及未来毕业设计创作之间的很好过渡。

2.课程设计科学:通过对产品设计的讲授和案例实践,让学生对专业更加全面地了解,并且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方向的发展能有宏观的预见性,为毕业设计打基础,培养学生的总结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审美素质和职业规划。

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案例(3篇)

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课”)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我校开展了以社区服务与志愿服务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

本案例以2019年秋季学期我校某学院思政课教学实践为例,详细阐述社区服务与志愿服务体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二、案例目标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2.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增进学生与社区居民的交流,增进对社会的了解。

4.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案例实施1. 前期准备(1)课程安排:将社区服务与志愿服务体验活动纳入思政课的教学计划,确保活动时间充足。

(2)活动策划:成立活动策划小组,负责活动的具体安排和实施。

(3)志愿者招募:通过校园公告、班级宣传等方式,招募具有一定志愿服务经历和良好品德的学生担任志愿者。

2. 活动实施(1)社区调研:组织志愿者对社区环境、居民需求等进行调研,了解社区实际情况。

(2)志愿服务:根据调研结果,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如环保宣传、社区义诊、文化娱乐等。

(3)活动开展:志愿者分组进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与社区居民互动。

(4)总结反馈:活动结束后,组织志愿者进行总结,分享活动感受,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

3. 活动成果(1)学生方面:通过参与社区服务与志愿服务,学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升了实践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2)社区居民方面:社区居民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提高了生活质量。

(3)学校方面:学校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了学校与社区的和谐发展。

四、案例反思1. 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确保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 注重活动过程中的沟通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3. 加强对活动成果的总结与反馈,引导学生从活动中汲取经验教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课程思政课程案例

课程思政课程案例

课程思政课程案例1. 案例一:《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教师通过选取与思政教育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例如,讨论全球化对国家文化传统的冲击,引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保护的思考。

教师还可以通过引用相关文献和案例,让学生了解国际关系、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等与英语学习有关的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2. 案例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科技对社会的影响。

例如,讲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引发学生对于人工智能伦理和隐私保护的思考。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计算机科技对职业选择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 案例三:《经济学原理》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在经济学原理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例如,讲解贫富差距的形成和影响,引发学生对于社会公平和贫困问题的思考。

教师还可以通过引用相关文献和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经济制度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 案例四:《法律基础》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在法律基础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和法治国家的建设,引导学生思考法律与社会的关系。

例如,讲解法律的平等原则和公正原则,引发学生对于社会正义和法治精神的思考。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辩论,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适用和司法实践,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

5. 案例五:《文化人类学》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在文化人类学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文化冲突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多样性和相互理解的重要性。

例如,讲解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引发学生对于文化认同和文化传统的思考。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访谈,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群体的生活和习俗,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包容心态。

大学思政课热点法律案例(3篇)

大学思政课热点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大学思政课作为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课程,紧密结合当前热点法律案例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道德水平。

本文将以近年来大学思政课中的几个热点法律案例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剖析。

二、案例一:高铁霸座男事件2018年1月5日,南京南至合肥的G1747次高铁上,一名男子强行占用他人座位,并与列车员发生争执。

该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在思政课教学中,该案例被用来探讨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1. 案例分析(1)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高铁霸座男事件反映出部分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忽视了自身应尽的义务。

在法律面前,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任何人都不能以侵犯他人权利为代价来满足自身需求。

(2)法治观念的缺失:高铁霸座男的行为暴露出其法治观念的缺失。

在我国,法治观念的普及和深入人心是构建法治国家的基础。

因此,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公民法治素养,对于预防和解决类似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2. 教育启示(1)加强法治教育: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2)强化道德修养:在法治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其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自觉履行义务。

三、案例二:大学生校园贷风波近年来,大学生校园贷问题频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2018年,我国教育部、银保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管理的通知》,对校园贷进行了规范。

在思政课教学中,该案例被用来探讨金融风险防范和信用体系建设。

1. 案例分析(1)金融风险防范:大学生校园贷问题暴露出我国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不足。

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公民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信用体系建设:校园贷事件反映出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建立健全信用体系,有助于提高社会信用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 教育启示(1)提高金融素养: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了解金融知识,提高金融素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秀案例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秀案例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秀案例
近年来,思政课程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思政课程建设,许多学校已经开始探索和实践各种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思政课程教学案例。

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思政课程案例:
1.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该课程通过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思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 清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该课程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梳理和研究,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自信心。

3. 北京师范大学《青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该课程通过对青年心理健康的分析和研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提高自我管理和调节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

4. 华东政法大学《法治中国建设》课程:该课程通过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研究,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优秀的思政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时结合现实社会的需求和实际问题,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这些思政教学案例为思政课程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 1 -。

思政教育教学情景案例(3篇)

思政教育教学情景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社会问题。

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某高校思政课教师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设计了一堂以“新时代的奋斗者——致敬抗疫英雄”为主题的思政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抗疫英雄的先进事迹,掌握新时代奋斗者的内涵。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一段抗疫英雄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是谁在为我们筑起生命的防线?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抗疫英雄是新时代的奋斗者,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

(二)主体部分1. 案例分析(1)介绍抗疫英雄的先进事迹,如钟南山、李兰娟、张定宇等。

(2)引导学生分析抗疫英雄的品格特点,如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勇于担当等。

(3)讨论抗疫英雄事迹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影响,如激发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2.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新时代大学生如何向抗疫英雄学习,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2)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三)总结1. 教师总结:抗疫英雄是新时代的奋斗者,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2. 布置作业:结合抗疫英雄的先进事迹,撰写一篇感悟文章,表达对新时代奋斗者的敬意。

四、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抗疫英雄的先进事迹,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使思政课教学更具时代性和针对性。

总之,这堂思政课以“新时代的奋斗者——致敬抗疫英雄”为主题,通过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抗疫英雄的先进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思政优秀典型案例集

课程思政优秀典型案例集

课程思政优秀典型案例集课程思政是指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课程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品德的培养。

课程思政优秀典型案例集就是挖掘出一些在课程教学中,积极有效地实施了课程思政的先进事迹,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和启示。

下面将介绍一些优秀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和帮助。

案例一:《计算机算法设计》课程思政实践某高校计算机学院在《计算机算法设计》课程中,开展了一系列课程思政实践。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强调了算法设计需要的是创新意识和方法,而不是机械的技术操作。

同时,教师引用了相关的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到算法设计的重要性,同时也引导学生了解课程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通过专题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个人报告等多种方式,在课程中引导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责任感,提升了学生对计算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案例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思政实践某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开展了一系列课程思政实践。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强调了学生要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基本规律,认识到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引用大量的经典文献和实际案例,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和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同时,学院还开展了一系列专题讲座和讨论活动,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考和看法,提高了学生思想的独立性和逻辑性。

案例三:数学课程思政实践在数学课程中,教师强调了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将数学的概念、原理和应用与实际的社会问题结合起来,例如防疫问题如何通过数学模型进行有效预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数学与社会联系的角度,这种语言的说服力能够给学生带来深刻印象与启迪。

结语课程思政实践是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水平。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十篇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十篇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十篇数学成就源远流长课程名称:高等代数案例主题: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思政价值:深度挖掘梳理高等代数专业知识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本课程的教与学。

以辩证唯物主义方法阐释高等代数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提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理解高等代数发展,实现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

注重借助思政元素化解教学难点、提升专业知识理解能力。

有机融入思政元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的视野。

不断探索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力求润物细无声。

本案例在讲到消元法时,说明线性方程组求解的消元法以德国数学家Gauss(1777-1855)命名,由拉布扎比,伊丁特改进,发表于法国。

但更早的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方程”章(成书于约公元前150年),对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就已经作了比较完整的叙述,其中所述方法实质上相当于Gauss消元法。

公平正直奉献社会课程名称:数学模型案例主题:培育新时代青年合作与公平的价值观思政价值:《数学模型》课程围绕三位一体、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目标,依托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强化学科交叉融合,突出新工科、新文科背景,将课程思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数学模型》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结合案例式教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通过显性与隐性渗透、建设性启发教学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

积极挖掘思政元素,从思想政治、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创新精神、道德修养等方面深度挖掘数学建模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思政元素。

在实施过程中,结合数学建模的发展历程,建模方法的改进过程, 优化方法在中国的普及等融入科学精神、奋斗精神、责任意识等元素, 培养学生求知探索、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的意识,建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观;结合疫情防控、生态文明、健康医疗、生产销售、物流运输、互联网金融等数学建模案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应用能力。

广东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广东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以XXXX为例一、案例背景XXXX是高校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和政府如何运用政策工具来调控经济。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教育。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将思政元素融入XXXX的教学中。

二、案例描述1.教学目标通过本案例的教学,学生将掌握XXXX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如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等。

2.教学内容与过程在讲解宏观经济学理论时,引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制度的优势和特点。

在讨论货币政策时,结合我国央行近年来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引导学生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特点。

在讲述财政政策时,结合我国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引导学生思考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案例分析1.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本案例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进行了有机融合。

通过引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的经济制度和政策措施。

这种融合方式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本案例的教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学生不仅掌握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了解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政策措施。

同时,学生在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时,更加注重从多个角度出发,提高了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学生还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如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等。

这些素质的提升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共10个)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共10个)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布置任务
收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
讲授
任务实施
上课前抽点学生到讲台当着全班冋学的面讲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
学生讲授
总结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讲授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
案例意义:(1)树立崇咼的理想,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2)发扬无私奉献精神,积极承担社会责任。(3)热爱祖国,敬业奉献。(4)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案例意义:品徳教育与制图教学,两者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思想与精神要融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我们的教学中,首先要求我们的教师拥有一双睿智的眼睛,思维敏捷的应变能力,优良的课堂教育机智。及时捕捉好的素材,适时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步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使思想与精神真正走进学生心田,最终积淀成良好的品质,达到“润物无声"的最佳效果。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布置任务
“时代楷模”南仁东的身上展现出了哪些优秀品质?
讲授
任务实施
上课前抽点学生到讲台同学的面讲解南仁东的
身上展现出了哪些优秀品质当着全班
学生讲授
总结
(1)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2)在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的奉献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3)立志成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不言代价与回报。(4)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为之坚持不懈,顽强拼搏。(5)要勇于开拓创新,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多媒体法
利用文字、图片等内容,展示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对三对张力的认识。
支撑材料目录(如ppt课件,相关照片、图片,视频资料,参考资料等,后面按支撑材料目录附相应支撑材料)
教案设计(可参考附件中的教案示例,在教案设计中重点阐述解决的知识点问题,阐述引导学生的正能量点及传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新媒体传播的感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理性特征的张力关系
2.新媒体传播的大众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层次性特征的张力关系
3.新媒体传播的技术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意识形态性特征的张力关系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一)教学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传播效果的理论难点和基本策略
(二)教学重点:新媒体与政治思想传播的三对张力
(三)教学难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高策略
三、学生特点分析
1、年龄特点:学生所处学期为大三第二学期,对于大学课程已经有相当的了解,完全知晓课堂要求,对本专业的课程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同时也容易产生课堂疲倦。
课程思政案例
(20 -20学年第 学期)
课程名称
政治与传播
课程性质
□通识教育必修 □通识教育选修 □专业必修
R专业选修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学 时
32
学 分
2
授课对象
专业班级
授课人数
思政案例名称
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政治与传播》课堂教学
案例所属教学大纲中的章节及知识点
第五章 传播与政治思想、政治主体的素养
思政案例简介
本课程思政的案例是依托课程讲授人所主持的社科基金青年课题“。。。。。。”和个人科研着作《。。。。。。。》而设计完成。本案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传播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解析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的难点问题。本案例从理论上提出了“政治思想传播的三对张力”这一学术命题,并从新媒体传播的感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理性特征、新媒体传播的大众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层次性特征、新媒体传播的技术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意识形态性特征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
第二,将科研、教学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在一起。如前所述,本案例是结合授课者本人承担的省部级课题和已经出版的着作设计完成的,将科研成果直接反哺于课堂教学的突出体现。
第三,将课堂教学、批判思考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在本次课堂设计中,会有批判性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思考如何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最后,所给出的传播策略可以直接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宣传部门。
因此,本课程思政的突出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系统性的政治观念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在多数的课程思政中,是将其他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衔接,以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这类贯穿课程思政做法的一个缺陷是容易造成专业内容与课程思政内容的脱节。而鉴于《政治与意识形态属性的课程。在这一课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恰如其分,这样可以的课程设计既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又有必要的现实关照,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任课教师情况
主讲教师
性 别
职 称
教授
联系电话
E-mail
学 位
博士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专业任选课,在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T型人才,这要求学生必须具有知识的广度,对与新闻相关的知识领域有必要的认知和把握,这些领域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因此传播与政治的关系是新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对重要关系,传播与政治的关系统领着其他各对关系。因此本课程在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本课程具有意识形态性、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批判性,可以很好地担负课程思政的功能,用党和政府的主流观点观察当代传播问题。
2、知识特点:《政治与传播》是属于专业领域很狭窄的专业选修课,学生可能通过新闻学理论的学习了解政治与传播的关系,但是具体到具体问题、具体情境很难做到深入的把握。对深层次的政治传播规律了解不多,对中国政治传播实践领域更难做出理论分析、批判性思考。
学习特点:学生学习态度比较认真,有一定的积极性,但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思考和开拓创新的意识,应试性目的较强,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不深入。
四、教学策略
1、案例教学。通过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案例讲解,形象化传播的途径。
2、讨论式教学。课堂上设置问题和组织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激发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五、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政治思想传播与新媒体特性之间的张力关系。
2、案例法
以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为案例,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策略。
本课程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政治洞察力与政治敏感性,为培养学生的党性提供基础,从而为从事新闻行业打下良好的政治素养。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程讲授,让学生系统了解政治与传播的关系,知晓政治对传播的统领作用,掌握国家政治与传播、社会政治与传播、传媒研究与政治、传媒与意识形态等内容。具体分析传播与政治、国家赋权、政党国际形象塑造、政治思想传播的张力、政治主体的素养的关系;分析传播与社会赋权、新闻传播生态、另类传播、社会结构、新闻传播教育变革、大数据等的关系;分析政务微博的政治性、政治社会化功能、特性、传播内容的发布标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