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育人典型教学案例

《》课程思政育人典型教学案例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参考

《****》“课程思政”育人典型教学案例

课程编号: 英文课程名称:

学时数:学分:

课程类别:适用专业:

执笔人:参加人:

审核人:所在系部领导)

注:含实验、上机学时的课程“学时数”填写格式为“总学时数/实验或上机)学时”,学

分仍填写课程的总学分。)m3DNgo59LC

案例一:

1.案例主题:

2.结合章节:

3.案例意义:

简述案例所反映的思政内容融入情况,明确案例选用的意义,字数不超过300字。

4.案例描述:

对案例进行概括描述,包括教学具体内容,教学方法等设计方案,字数不超过1500字。

5.案例反思:

简要评析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及成果,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教学反思概述,字数不超过

500字。

案例二:

1.案例主题:

2.结合章节:

3.案例意义:

简述案例所反映的思政内容融入情况,明确案例选用的意义,字数不超过300字。

4.案例描述:

对案例进行概括描述,包括教学具体内容,教学方法等设计方案,字数不超过1500字。

5.案例反思:

简要评析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及成果,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教学反思概述,字数不超过

500字。

……

申明:

大学课程思政案例(高校课程思政案例)

课程思政案例(20 -20 学年第学期)

微博的政治性、政治社会化功能、特性、传播内容的发布标准等思政案例简介

本课程思政的案例是依托课程讲授人所主持的社科基金青年课题 和个人科研著作《。。。。。。。》而设计完成。本案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传播作为研究对象 ,从理论上 解析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的难点问题。本案例从理论上提出了政治思想传播的三对张 力”这一学术命题,并从新媒体传播的感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理性特征、新媒体传播的大众性特 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层次性特征、新媒体传播的技术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意识形态性特征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 因此,本课程思政的突出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系统性的政治观念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在多数的课程思政中, 是将其他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衔接,以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这类贯穿课程思政做法的一个缺陷是容易造成专业内容与课程思政内容的脱节。而鉴于政治与传 播》这一课程的特殊性,它属于典型的具有强烈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的课程。在这一课程中,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恰如其分,这样可以的课程设计既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又有必要的现实关照,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第二,将科研、教学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在一起。如前所述,本案例是结合授课者本人承担的省 部级课题和已经出版的著作设计完成的,将科研成果直接反哺于课堂教学的突出体现。 第三,将课堂教学、批判思考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在本次课堂设计中,会有批判性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思考如何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最后,所给出的传播策略可以直接服务于 党和国家的宣传部门。

大学课程思政案例(高校课程思政案例)(20200921093950).doc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芄 袂课程思政案例 芇(20 -20 学年第学期) 薆课程名称蚁政治与传播 莇□通识教育必修□通识教育选修□专业必修 薁课程性质 羆 R专业选修□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莃学时荿32蒇学分莇2 袁授课对象莂专业班级薇授课人数蒄薃思政案例名称膁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政治与传播》课堂教学 蚆案例所属教学大纲 袅第五章传播与政治思想、政治主体的素养中的章节及知识点 芅任课教师情况 羀主讲教师芆性别虿 职 袆 教授 螆螃 称 蚇联系电话螂 E-mail 袄学羃博士 蒅袆 位蒁课程简介

羆本课程是专业任选课,在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T 型人才,这要求学生必须具有知识的广度,对与新闻相关的知识领域有必要的认知和把握,这些领域包括 政治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因此传播与政治的关系是新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 的一对重要关系,传播与政治的关系统领着其他各对关系。因此本课程在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据 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本课程具有意识形态性、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批判性,可以很好地担负课程思 政的功能,用党和政府的主流观点观察当代传播问题。 芅本课程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政治洞察力与政治敏感性,为培养学生的党性提供基础,从而 为从事新闻行业打下良好的政治素养。 蚄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程讲授,让学生系统了解政治与传播的关系,知晓政治对传播的统领作 用,掌握国家政治与传播、社会政治与传播、传媒研究与政治、传媒与意识形态等内容。具体分析传 播与政治、国家赋权、政党国际形象塑造、政治思想传播的张力、政治主体的素养的关系;分析传播 与社会赋权、新闻传播生态、另类传播、社会结构、新闻传播教育变革、大数据等的关系;分析政务 微博的政治性、政治社会化功能、特性、传播内容的发布标准等。 芀 思政案例简介

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有哪些-三篇

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有哪些?三篇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有哪些?1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进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发掘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学院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将立德树人深植于课堂,“课程思政”的价值与深层意义不言而喻,并逐渐成为职校响应政策要求的工作热词。但目前仍有很多职校,受制于原本的工作路径,使得“课程思政”变成“思政课程”,最多是“思政课程2.0版”。那末专业课教师如何实现“课程思政”?在专业课上融会哪些内容才算是“课程思政”,成为教师之问! 教师目前面对的最大困难 不知道如何正确进行“课程思政”? 目前,职校专业课教师面对“课程思政”教学实行环节最容易出现4大问题: 浮于表面: 部份教师没能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中,而是就爱国、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进行机械的空谈,思政部份和专业课依然泾渭分明。 “尬”聊“尬”讲: “尬”聊“尬”讲:教师在讲专业课程时,突然切换到思政内容,僵硬“尬”聊,让学生1头雾水。 案例雷同: 很多学校会出现同1专业的不同专业课教师,均使用同1个

案例。虽然教师将思政元素和课程结合了起来,结合方式也很容易,但是学生上多门课后,听到的都是一样的思政案例,很容易产生疲劳。 评价标准: 部份职校课程思政处在起步阶段,如何评价“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也是学校出现的1大问题。当前各地区各学校都展开了1些课程思政的比赛,说课、讲课、科研立项等,有各自制定的评判标准,如何科学实行考核评估与效果评价仍需不断探索完善。 专业课如何发掘“思政点”? 1、可以从专业课知识点中发掘思政元素。 2、通过研究教学内容,发掘其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 3、通过失败的教训、警示性的问题等,反思分析,提高学生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4、和学生1起对专业相干社会热门问题进行讨论,将是“课程思政”很好的切入点。 5、从专业课的学科发展史、大师成长道路、教师个人经历等方面完成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 英语专业教师可以通过英文作品的选择、浏览和中外比较,提高学生思惟的包容性,通过英文语词的词解和发展脉络解析,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自信心。 工程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典型的工程事故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师生共同探讨如何预防事故产生,引入思政教育,如合格的工程师要以人民为中心,具有家国情怀,坚守职业道德和匠心精神。 电气专业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与国家政治 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进行类比,控制系统的设计首先要保证稳定性,而国家的改革和发展也必须以稳定为条件,让学生们理解稳定的

高级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附说明) 一、案例名称(主题) 比照中美经济发展模式差异,坚定“四个自信”,建设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结合章节 英语专业:《高级英语II》第十四单元浮士德经济学(《高级英语第二册》第三版重排版)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词汇知识:掌握课文中的新词汇与表达,拓展有关经济学、经济发展规律、中美经济发展模式的中英文表述。 语篇知识:了解说明文的语篇特点,语篇衔接与连贯。 文化知识:了解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条件、制约因素、模式特点,以及相较于美国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度优越性。 2.能力目标 综合英语应用能力:围绕中美经济发展模式的主题,通过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比照中美经济发展模式差异,探讨两者历史条件及模式特点,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英文进行中国文化表达的能力。

逻辑思辨能力: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分析中美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通过对西方经济发展模式的批判性思辨及讨论,培养学生逻辑思辨能力。 3.素质目标 思想道德:增强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认同与信心,坚定“四个自信”,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坚强决心。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价值理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和民族认同。 专业素质:通过比照及思辨,培养学生运用中英双语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观,表达中国立场,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和素质。 四、案例意义 以“比照中美经济发展模式差异”为授课主题,引入有关“四个自信”的思政元素。通过了解浮士德经济学的概念、内容、实质,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有关表述和内涵,引导学生认识浮士德经济学发展模式的实质,并对比分析中西方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通过分析说明美国现行经济模式是一种基于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的浮士德经济,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本质,能够正确认识“四个自信”的重要价值,批判西方现行经济发展模式,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自信。 五、教学过程 本单元教学过程包括课前准备、教学主题呈现、课堂讲解与讨论、观点分享与课后拓展四个部分,计划8个学时。其中课前准备与课后

“XXXX”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案例(模板)

附件2 “XXXX”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案例(模板) XX学院(部) XXX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提示:本次立项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课程名称) 授课对象:(提示:XX专业XX年级) 教学章节:(提示:请项目负责人从本课程教学内容中选取一个相对完整的、最适宜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的教学章节) 使用教材:(提示:教材名称、出版社) 教学课时:2节/3节/4节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整体设计思路(500字左右) (本部分撰写提示:授课教师是如何根据本教学主题及其教学目标确定在本章节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设计教学方法的;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主要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结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如何评价教学成效等。)(“我想怎么改革”)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四、教学重点难点 五、教学过程(3000字左右) (本部分撰写提示:本部分为课程教学实录,要详细写明前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整体设计思路”如何在教学中予以具体落实和开展的。应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尤其是课程思政改革开展的真实情景【如具体有哪些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及学生活动,以及关键性环节或活动开展的设计意图等】,尽量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我是怎么改革的”)

(特别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问题导向,要紧紧围绕所欲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手段,通过充分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六、教学反思(“对改革的总结和反思”) (本部分撰写提示: 1.反思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也要注意指出 本次教学活动激发的值得研究的课程问题、具启发意义的事件或教学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并就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重在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 2.反思要突出重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建议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提点反思的几个方面,不宜太多。要注意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不要单纯罗列事实和现象。但理论的总结又要注意语言通俗简明,并利用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证据来论证,不要长篇大论地引用他人文章,或脱离具体教学活动做笼统的理论阐述。) 七、教学效果 (提示:本部分请简要概述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取得哪些具体成效”) 附:相关教学资源、学生学习典型成果 (本部分提示: 1.相关教学资源:与本章节教学内容相关可供学生课外学习参考的课程思政方面的书目、文章、网站信息等。 2.学生相关学习成果:学生课前、课上或课后搜集的与本章节教学内容相关的课程思政方面的典型资料;教学过程中师生学生活动过程的图片等;体现教学改革效果的学生的典型作业或学习心得、感悟等。) (特别说明:以上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案例撰写模板只是给各位项目负责人提供了一个撰写基本框架,各项目负责人可以在撰写过程中结合本人教学特点及本课程实际增加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经典案例评析

思想政治教育经典案例评析 ---------用预防教育法、疏导教育法、心理疏导法等方法评析案例:一个初三的男孩子,很优秀的一个男孩子,爸爸大学教授,妈妈报社记者,独生子,钢琴九级,班里的学习委员,学校学生会副主席,英语课代表。他喜欢上了班里的很优秀的一个女生,对那个女生暗示了好多次了,可好像对方根本就不理他,他不知道怎么办了,于是找到了班主任,他说:“老师,我有事要跟你说。”老师就问他什么事情要跟老师说。接着男生继续说:“我喜欢上了班里的一个女生,我向她暗示了很多次了,她都不理我,现在我特痛苦,我觉得您能帮我,您说我能不能跟她挑明关系,如果您觉得没问题,我明天就和她挑明。”老师想,在这种情况下,他真的不知所措,找同龄人说,同龄人也帮不上什么忙,找父母帮忙吧,父母反对。然后老师再问:“你能告诉我你喜欢谁了吗?我得知道那个女孩是谁?”男孩说:“我告诉你之后你要答应我三个条件,第一不改变对我原有的看法,第二不告诉我父母,第三不告诉同学。”老师当即爽快的答应了他的条件。男孩说:“那个女生是我们班长得最漂亮的一个宣传委员,能歌善舞的,他说老师您觉得怎么样?”老师的回答出乎意料,她说:“首先我得祝贺你!”男孩说:“啊,我都这样了,你还祝贺我。”老师说:“对,你在选择异性朋友上不俗,选了一个出类拔萃的女孩。”男孩这回就拍着胸口说:“老师我眼力不错吧。”老师说你眼力真不错。然后老师就给他说:“假设你明天就跟那女生说了我爱你三个字后会有

什么后果吗?” 男生摇了摇头。老师继续说:“第一种结果是人家根本就没有那种心思,你是单相思,那怎么办呢?第二种结果是你俩都互相喜欢,开始谈恋爱了,堕入情网,消磨时光。初一入校时,你曾在全班谈理想的主题班会上,向全部宣过誓,说我要考上清华大学啊,现在你初三就谈恋爱,可以上清华吗?不一定。高三毕业的是有可能你会看到,清华的录取通知书被别人领走了。因为什么,爱因斯坦说过一句名言,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主要原因业余时间。在你专心的去谈恋爱的时候,别人专心的去读书了,所以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没到你手里。”同时,到真正那一天的时候,我说,“老师一定还向你表示祝贺,因为你获得了爱情”。男孩听了心里美滋滋的。老师这时候又说了,“你不是女人,你不知道,世上任何一个优秀女人,都不可能喜欢一个一无所成的男人,到那个时候,这个女同学可能移情别恋了。你是鸡也飞了,蛋也打了,竹篮打水一场空,你觉得值吗?不后悔吗?明天你就选择去。”通过与老师的这么一番谈话,相信那男孩会冷静的思考做出选择。 这个老师在班里曾经做过调查,只要性心理成熟的人数达到三分之一,她就要进行两个大课的讲授。一是人体生理解剖课,请医生来讲。把男性生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图挂到黑板上,让孩子们看,教给孩子们什么叫生理。人的生理告诉你男性女性在你这个年龄阶段,出现什么样的生理变化。另一个是个体心理辅导课。找不同的心理专家来给孩子们讲,这个时候怎么去控制自己的情感,怎么去调试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基本涵义是:学校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着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社会、家长,不能仅仅重视文化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让孩子们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改进教育方法上来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 “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教学的顶层设计上要把人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首位,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学校是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名称起源于民国。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有计划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并最终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达到预定目 的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的具体活动受到社会需求影响,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承担着对社会输送人才的职能。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主要分为五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

“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更不是要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模式或者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围绕“课程思政”目标,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和做事,各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应结合以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一)师德风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二)政治导向 教师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坚守“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规矩,不在课堂上传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容或言论,使课堂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

思政案例

2012-2013春季学期《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 期中考查作业 题目:沉迷于网络的当代大学生 任课教师:王萍 组别:第四组 组长:周婧(201001050717) 组员:王梅(201001050727) 倪绍波(201001050613) 蒋奕鹏(201001050603)

一、案例简介 沉迷网络的当代大学生 小A,男,某地方大学在校大学生,两年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该学校。由于家庭贫困,家人都对其寄予厚望,希望他将来能够有一个好的出路,他也深知父母的期望,来到大学后也非常爱学习,就如高中一样刻苦。然而,事与愿违,尽管他努力学习,但是效果却很不理想。高中时候那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再也找不到了,他觉得周围的同学都比自己强,吃得好穿得好,有钱有胆识,很多方面超过自己……他渐渐的形成了一种自卑感,独来独往,本就内向的性格更加突显,与周围的同学更是格格不入,闲得无聊的时候他就去网吧上网打发时间,慢慢的他迷恋上了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大一下学期,他更加沉迷网络游戏,没课的时候整天泡在网吧,在课堂上显得无精打采,期末考试挂科较多。大二学期开始,他并没有因为成绩差和挂科而奋发图强,反而是破罐子破摔,继续沉迷于网络,学习一塌糊涂。有几次他在网吧彻夜未归,同学以为他失踪了,害怕出现意外事故,老师和同学们四处寻找,最后发现他在网吧玩游戏。面对他的这种情况,辅导老师非常着急,想方设法要让他回归正途,专心学业。为此老师多次找他谈话,敦促他要端正学习态度,小A承诺不再迷恋网络,然而几天过后,他抵制不住诱惑,又偷偷的溜去网吧。 为了从根本上帮助这位同学,学校老师对该生进行了多次深入的谈话,了解到小A的一些情况:第一,小A从高中升入大学后,对大学教育方式还不能适应,一度陷入了非常迷茫和空虚的状态;第二,进入大学后,小A 来到了一个新的环境,这个环境中的人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甚至是超越自己的,原来读高中时的优越感逐渐转变为一种挫败感,本就性格内向的他更加感到自卑,与周围同学的交流也更少;第三,长期沉迷于网游,使得小A逐渐丧失了自我约束的能力,同时也变得缺乏社会责任感。 了解到这些后,辅导老师对他进行了“特殊照顾”:“辅导老师借口自己办公室事务繁杂,让他课余时间过来帮忙,时不时的与他进行和谐愉快的交流。私下跟其他同学交流,让他们平时多找他出去玩,比如小旅游、打篮球之类的。此外,还与任课老师沟通要多留意他,在课堂上为小A 创造进步的机会,将其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现实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发现进步并给予肯定及表扬,并鼓励其

大学生思政教育案例分析

案例: 某学生赵某,来自贫困山区。为了供他上学,三个妹妹都忍痛辍学。而他在学校期间,却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看小说上。他看了“燕子李三”后,对主人公走南闯北、劫富济贫的行径十分羡慕,也想学着试一试,于是,便盗窃了市人民商场,最终被发现。 再如,某学生陈某,他先后偷过同班同学书桌里、床铺下的现金共100 多元,图书馆的书、杂志等20 多本。在接受处分时,他不以为然地说:“我偷这点东西算什么,社会上有的人一转手就能捞几千元几万元。” 活动要求: 1. 根据本专题中所学知识,设计1份比较详细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案,实现对这两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2. 不少于300 字。 以上案例中张某的行为是不合法的。根据: 一、《行政处罚法》第15条规定:“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实施。”罚款属于行政处罚,是一种外部行政行为。学校是事业单位、不是行政机关,教师没有罚款的权利。张某触犯了《行政处罚法》第15条之规定。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张某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之规定。 为此,本人认为:当学生出现迟到、旷课、不交作业、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习惯时,首先要弄清出现“问题”的原因,再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对其进行“人性化”教育。要做到关爱学生、维护学生人格尊严;对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用科学、守法、负责的态度从心灵深处感化、引导学生;要用理解和宽容学生;必要时要联系学生家长,求得学生家长的帮助,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我想采取“人性化”教育方式的教育学生,效果将会比采取“以罚教育”的教育方式教育学生的效果好得多。 次彪提2009-12-08 20:46:17 案例: 某学生赵某,来自贫困山区。为了供他上学,三个妹妹都忍痛辍学。而他在学校期间,却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看小说上。他看了“燕子李三”后,对主人公走南闯北、劫富济贫的行径十分羡慕,也想学着试一试,于是,便盗窃了市人民商场,最终被发现。 再如,某学生陈某,他先后偷过同班同学书桌里、床铺下的现金共100 多元,图书馆的书、杂志等20 多本。在接受处分时,他不以为然地说:“我偷这点东西算什么,社会上有的人一转手就能捞几千元几万元。” 活动要求: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案例主题: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思政渗透 结合章节:三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所以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听到一些学校优秀教师公开课时有时会发现,有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性不强,有喧宾夺主之嫌。 案例意义:品德教育与数学教学,两者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思想与精神要融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我们的教学中,首先要求我们的教师拥有一双睿智的眼睛,思维敏捷的应变能力,优良的课堂教育机智。及时捕捉好的素材,适时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步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使思想与精神真正走进学生心田,最终积淀成良好的品质,达到“润物无声”的最佳效果。 教学过程实施: 案例: [分西瓜]:一位教师在教授三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大西瓜,在母亲节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个西瓜呢?” 生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给妈妈留一半,我留一半。”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 生1:“一半,妈妈一半,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 教师未作任何评价。 生2:“母亲节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我给妈妈5份,我留3份。”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微笑地问。 生2:“妈妈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 “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师热情地表扬了她。 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6份、9份、12份等,都说在母亲节应该多给妈妈一些,教师都一一赞扬了他们。 这时,生3举手回答:“我把这个西瓜全都给妈妈吃。” 这位教师一楞,连忙微笑地问:“你为什么这样作呢?” “我一点儿都不喜欢吃西瓜,所以我都给妈妈吃。” 此时,这位教师脸上的微笑霎时凝固起来,吃惊地说:“你怎么把不喜欢吃的东西送给妈妈,你的思想有问题呀!” 教学效果评价 案例中,学生把自己不喜欢吃的西瓜给妈妈,难道思想就有问题了吗?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个孩子身上有着诚实的品质。孩子是敢于说真话的,而我们成人往往缺乏这种勇气。相反,成人可能会用虚伪、虚情假意来掩饰自己。不仅如此,有时为了“思想教育”的需要,我们还在教育着我们的孩子学会说假话,鼓励他们说假话。他们慢慢知道了:说真话有时不和时宜,会受到训斥,而随声附和老师的意思还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多么可怕的教育!没有真诚的教育怎能培养出健康人的品格。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现状与完善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现状与完善 摘要: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一体化改革,不仅是高校育人功能的充分体现,还是让学生养成一系列学习做人本领的核心步骤,让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通 过思政教学体系课程学习,成为拥有担当与责任意识的模范,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关键词:高校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完善方案 引言 本文将结合当前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对学生价值的探讨,和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执 行现状分析,提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策略并给出预期效果的方式,诠释课改对新 时代大学生的影响。 一.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对学生的价值探讨 1.1 让学生树立良好的政治观 学生树立良好的政治观不仅有利于个人养成对政治的正确理解,在召开重要政治 会议并领会相关精神的过程中,学生也会从教育的细微处受益,政治观的形成不 仅能让学生群体拥有良好的政治素养与政治观,也将让课程思政的教学观点在学 生群体中普及。 1.2 帮助学生形成家国情怀 学生拥有家国情怀后不但可拉近学生个体与国家间的距离,还能让学生充分理解 建设国家人人有责的观点,将课程思政的精神应用到生活实际中,进而让课程思 政对学生产生正向影响。家国情怀与责任意识的提高过程是具有关联性的,因此 在教学中采用适当手段渗透课程思政教学思想,也可让学生形成对国家的正确认识,提高课堂的实用性。 1.3 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 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提升过程往往是不明显的,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未投入前, 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仅能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间隙进行,不但不符合向学 生随时普及最新政治理论的教学观点,学生一般也难以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政治 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意识理念,不但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政治认识,还能让 学生将相关思想精神应用到生活实际中。 1.4 深化高校专业各科目间的关系与联系 一般高校专业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教师在完成各自的教学工作后彼此缺乏一定的 交集,因高校课程是多为深化而富有涵养的,与政治学科相关知识的结合难度也 因学科特点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将课程思政相关教育精神推广,不但可拉近各 科目教师的距离,还能让课程之间拥有良好的关联性,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 获得感。 1.5 培养学生对政治新闻的关注度 很多学生在课下不关心政治新闻,觉得政治与学生个人之间的距离是遥远的,因 此在深入家国情怀相关理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养成关注政治新闻的习惯,不但可 让学生提升对最新政治事件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养成快速浏览相关讯息的能力,进而提升政治嗅觉和学生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和分析思考能力。 1.6成为学生实现个体价值的渠道 在校内学生的个体价值一般通过学习成绩或在课上的表现与收获决定,因此将课 程思政相关教学思想灌输后,学生会利用课程的教学过程培养自身的信念与道德观,不但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还能明确各课程 之间的价值与自身的关系,进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颇丰,也可提升学生的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案例主题: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思政渗透 结合章节:三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所以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听到一些学校优秀教师公开课时有时会发现,有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性不强,有喧宾夺主之嫌。 案例意义:品德教育与数学教学,两者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思想与精神要融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我们的教学中,首先要求我们的教师拥有一双睿智的眼睛,思维敏捷的应变能力,优良的课堂教育机智。及时捕捉好的素材,适时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步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使思想与精神真正走进学生心田,最终积淀成良好的品质,达到“润物无声”的最佳效果。 教学过程实施: 案例: [分西瓜]:一位教师在教授三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 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大西瓜,在母亲节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个西瓜呢?” 生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给妈妈留一半,我留一半。”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 生1:“一半,妈妈一半,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 教师未作任何评价。 生2:“母亲节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我给妈妈5份,我留3份。”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微笑地问。 生2:“妈妈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 “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师热情地表扬了她。 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6份、9份、12份等,都说在母亲节应该多给妈妈一些,教师都一一赞扬了他们。 这时,生3举手回答:“我把这个西瓜全都给妈妈吃。” 这位教师一楞,连忙微笑地问:“你为什么这样作呢?” “我一点儿都不喜欢吃西瓜,所以我都给妈妈吃。” 此时,这位教师脸上的微笑霎时凝固起来,吃惊地说:“你怎么把不喜欢吃的东西送给妈妈,你的思想有问题呀!” 教学效果评价 案例中,学生把自己不喜欢吃的西瓜给妈妈,难道思想就有问题了吗?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个孩子身上有着诚实的品质。孩子是敢于说真话的,而我们成人往往缺乏这种勇气。相反,成人可能会用虚伪、虚情假意来掩饰自己。不仅如此,有时为了“思想教育”的需要,我们还在教育着我们的孩子学会说假话,鼓励他们说假话。他们慢慢 知道了:说真话有时不和时宜,会受到训斥,而随声附和老师的意思还会受到老师的表扬。

课程思政要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

课程思政要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 全国高校课程育人高端论坛在京举行 课程思政要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 作者:张金岭江天雨发布时间:2019.12.30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由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的首届全国高校课程育人高端论坛在京举行。来自各地高校的学者60余人参加了论坛。 与会学者围绕“课程思政的‘道’与‘器’”“以课程思政促进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课程思政的方法论”“高校理工科课程的课程思政原则与教学策略”等话题进行了研讨,并就高校课程育人的相关经验进行了交流。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韩宪洲教授指出,课程思政的难点在于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要让全部课程都成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应该把根本性举措、全方位行动、持续性推进三者相结合。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徐珂副教授提出,课程思政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与自己学校的特点相结合,要从政治认同和国家意识、品德修养和人格养成、学术志向和专业伦理三个层面进行价值引领。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鹏教授认为,课程思政的关键点在于建立中国特色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帮助学生形成历史主体意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张有光教授结合自身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经验,指出课程思政应是教书与育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李向东教授概括了课程建设的立意、创意、汇意、达意四个方面,以宇宙简史课程为例介绍了相关经验。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王前教授提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和思政课程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简单对照,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与会专家认为,要最大限度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主渠道作用,需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需要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多途径协调育人平台,需要构建党委领导、部门协调、院系主导、党支部推动、教师参与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华东师范大学杜震宇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宗升教授、王文文副教授、李景文教授、刘虎教授、张力军副教授、沈映春副教授等专家依次发言,结合自身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与思考进行了报告与交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樊尚春教授用主题报告的方式对本次论坛做了总结。他结合自己近30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课程育人的理念就是弘扬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就是把育人与育才相结合,将专业课程中丰富的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有机融合起来,高校所有课程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本次会议通过交流分享课程育人的经验与成果,为推动高校课程育人体系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开拓了思路、汇聚了思想,凝聚了共识,实现了教育部设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研究实践基地、咨询服务平台、协同协作平台和互动交流平台等“一基地三平台”的初衷和目的。(张金岭江天雨) 作者:张金岭江天雨

学科教学育人与课程思政总结参考范文之三四三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 一、把握课程性质,明确教学目的 搞好“专业课与思政相结合”课程教学设计,首先必须把握与明确思政的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这既是课程设计所依据的指导思想和总的原则,也是课程教学所达成的最终成果,还是落实教学任务、考评教学效果的尺度与标准。更明确地说,进行课程设计就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课程性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明确这一点极为重要。其目的与任务也就是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特别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快民主法制建设的实际,以及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大学生传授必要的理想信念、道德理念、人生哲理和法学基础理论等知识;引导大学生积极贯彻落实“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细化课程任务,秉持教学原则 搞好“专业与思政相结合”课程设计,还必须明确课程的教学任务。因为,课程设计就是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在内容与方式上进行精细计划与规划,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实施与落

实。那么,怎么理解这门课程的任务呢?首先讲,“思政”理念是介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与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 之间的一门必修课程,其目的就是对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对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道德修养、社会公德、法制观念等重点予以理论引导和教育。 三、转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专业教材里没有思政内容,而且课程教学不能够随意改变教材内容,自行其是。但课程教学又不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这就要求教师在实现由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对思政内容整体把握与具体选择。一要突出大学生学习、成长阶段的热点问题,使讲课内容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以避免面面俱到,内容庞杂;二要突出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的重大问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教学始终,以避免偏离方向,内容失重。 四、明晰课程进程,优化教学环节优化教学环节是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方面,其具体内容就是在明晰课程进程以及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以及关键步骤进行合理的计划和安排,以整合与运用优质课堂资源,控制与把握教学内容、节奏、情绪、手段等,提高教学效果。其优化的主要环节是:精巧教学导入,引导学生深度阅读。课堂教学能否取得成功,导入是关键。为此教师须注意运用感人的案例或动人的音像或经典的名言等进行教学导入,引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学习 教学教案设计

附件1: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申报表 学院(部): 【设计案例模板】 课程名称:教学单元(或任务)名称 教师信息:职称:高级工程师学历: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建筑学,职业教育 授课专业:空调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 课程类别:专业技术基础平台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第一部分设计思路 一、本次设计的课程思政目标 课程思政设计的目标是宣扬“两山理论”和城市建筑发展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和深入展开,属于“三金”元素中的金扣子类型。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深入人心,我们更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治理体系建设为百姓谋幸福的党的执政理念不断深化在课堂上,建筑的节能与环保迫在眉睫。尤其建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时俱进地结合建筑对环境的污染情况,紧扣时代主题和建筑技术的发展要素,始终贯彻思政育人的理念来在具体案例中引导兴趣,发掘重点和针对性的解决方法阐明,十分重要。 - 1 -

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内容 1.课前:课程思政引入 1、开始用视频展视使得同学们注意到身边的城市环境和建筑工程的污染触目惊心来思政育人,建筑构造与节能环保和建筑垃圾处理等抗震,防火、防霾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每一步都强调安全教育,安全意识,消防守则和生活中多观察,多学习领悟。 2、结合视频规则:视频与图片引发对建筑等级的理解,回去默写,看的同时注意记忆,关机后作业和考试就是默写观看的内容,加强建筑构造的记忆力,是这个考核的职业素养的重点要求。 3、大家注意课下带着课上,视频上看到的问题去注意身边的建筑物,网络授课时带着问题来,多交流答疑,以带动兴趣学习积极性和成效。 4、我们要解决的是学习建筑构造技术的发展,注意到与时俱进的贯彻环保取材和建材环保的理念,认识到随着粗放式发展到集约化发展,我们的城市环境和建筑构造技术必须如同垃圾分类一样发生革命性的大跨越。以此达到从开始受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就建立基本理念,敲响警钟的作用。 2.课中:课程思政贯穿授课过程 思政如何贯穿、怎样实施等 课程中重点围绕建筑构造是研究建筑物的构造组成以及各构成部分的组合原理与构造方法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使用功能、艺术造型、技术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并运用物质技术手段,适当地选择并正确地决定建筑的构造方案和构配件组成以及进行细部节点构造处理等强调绿色城市建设与环保节能。 结合两山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治理体系建设,建筑的节能与环保迫在眉睫。尤其建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时俱进地结合建筑对环境的污染情况,紧扣时代主题和建筑技术的发展要素,始终贯彻思政育人的理念来在具体案例中引导兴趣,发掘重点和针对性的解决方法阐明,十分重要。 实施中注意本教案与网络完全重合的只是部分图纸的理念规律,可以换个图纸考察深入的规则规范,备学生的特点与学情分析决定了我们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重点是通过大量案例,尤其启发同学们用自己的手机抖音发现大量城市建筑污染和建筑垃圾围城的问题,使得学生随时感知到问题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不断跟随课程探索解决的方法。 3.课末:课程思政总结反思 - 1 -

2020专业课课程思政元素要点

专业课课程思政元素类别、内容和思政元素内涵 一、人生观价值观 (一)人生观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二、理想信念 信仰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一)爱国主义 爱祖国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 (二)民族精神 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 四、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一)改革创新 1.思想观念:突破陈规、大胆探索、敢于创造。 2.责任感与使命感: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 3.精神状态: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

(二)时代精神 1.价值追求:人民至上、以人为本、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2.职业品格:廉洁奉公、爱岗敬业、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3.科学精神: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4.英雄情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博、敢于胜利。 五、道德修养 (一)社会公德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二)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三)家庭美德 人格平等、承担责任、相亲相爱、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四)个人品德 爱国奉献、明礼守法、厚德仁爱、正直善良、勤劳勇敢。 六、法治素养 (一)法治思维 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维护法律。 (二)法律权利 政治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经济权利、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

最新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有哪些三篇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挖掘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学院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将立德树人深植于课堂,“课程思政”的价值与深层意义不言而喻,并逐步成为职校响应政策要求的工作热词。但目前仍有不少职校,受制于原有的工作路径,使得“课程思政”变为“思政课程”,最多是“思政课程2.0版”。那么专业课教师如何实现“课程思政”?在专业课上融合哪些内容才算是“课程思政”,成为教师之问! 教师目前面对的最大困难 不知道如何正确进行“课程思政”? 目前,职校专业课教师面对“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环节最容易出现四大问题: 浮于表面: 部分教师没能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中,而是就爱国、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进行机械的空谈,思政部分和专业课仍然泾渭分明。 “尬”聊“尬”讲: “尬”聊“尬”讲:教师在讲专业课程时,突然切换到思政内容,生硬“尬”聊,让学生一头雾水。 案例雷同: 不少学校会出现同一专业的不同专业课教师,均使用同一个案例。虽然教师将思政元素和课程结合了起来,结合方式也很容易,但是学生上多门课后,听到的都是同样的思政案例,很容易产生疲劳。 评价标准: 部分职校课程思政处在起步阶段,如何评价“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也是学校出现的一大问题。当前各地区各学校都开展了一些课程思政的比赛,说课、讲课、科研立项等,有各自制定的评判标准,如何科学实施考核评估与效果评价仍需不断探索完善。 专业课如何挖掘“思政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