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思政案例高校课程思政案例

合集下载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优秀4篇)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优秀4篇)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优秀4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篇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自然在反抗》解读一、课程教学目标1、树立生态环保的科学理念,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2、培养阅读科普作品的兴趣,学会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

二、思政育人目标1、引导学生树立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2、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尊重规律,和谐相处的人文情怀。

三、育人主题敬畏自然四、思政育人案例设计教学过程及内容设计意图一、课程导入新冠疫情横扫全国,全社会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同时,人类究竟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再次成为人们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寂静的春天》就早已敲响了人类将因为破坏环境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警示之钟。

开篇从新冠疫情导入课程,引出人与自然的关系,顺势切入敬畏自然的育人主题。

二、课程内容分析提问1:“大自然在反抗”体现在哪些方面?导致“大自然反抗”的原因是什么?提问2:怎么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问3:改造自然与顺应自然之间是什么关系?人类能够停止一切改造自然的行为吗?小组讨论:我们普通人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提问1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本内容,厘清三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提问2、3起到延伸拓展的作用,让学生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切入思政育人点: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体会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

小组讨论是为了让学生联系实际,从我做起,对大自然有正确的认知践行方式。

切入思政育人点:培养以人为本,尊重规律,和谐相处的人文情怀。

三、课程总结这次疫情,为人类再度敲响警钟,让我们敬畏自然、善待自然,承担起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责任,实现人的幸福安宁和自由全面发展。

课程总结呼应开头,进一步强化思政育人点: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

五、实施过程(一)课程导入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横扫全国,打破了春节的喜庆,经过专家们基因测序判定,病毒来源于野生动物并通过人畜共通传染给人类。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优秀案例一:《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该案例通过开设《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课程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等。

通过讲授和讨论,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优秀案例二:《科技与人文的交融:技术伦理与社会发展》该案例通过开设《科技与人文的交融:技术伦理与社会发展》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思考科技与人文的关系,了解技术伦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程内容包括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技术伦理的基本原则、新兴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等。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们能够理解科技与人文的相互作用关系,培养科技创新的社会责任感。

优秀案例三:《公民道德与社会责任》该案例通过开设《公民道德与社会责任》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内容包括公民道德的基本原则、公民权利与义务、社会责任的内涵等。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学生们能够理解公民道德与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社会参与能力。

优秀案例四:《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视野》该案例通过开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视野》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全球意识和国际交往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全球化的背景与挑战、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

通过讲授和讨论,学生们能够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增强国际合作意识。

优秀案例五:《创新精神与创业实践》该案例通过开设《创新精神与创业实践》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管理的基本原则、创业过程与实践等。

通过案例分析和创业实践项目,学生们能够学习到创新与创业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优秀案例六:《法治与社会公正》该案例通过开设《法治与社会公正》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社会公正意识。

课程内容包括法治的基本原则、法律体系与法治建设、社会公正的内涵与实践等。

大思政课优秀工作案例

大思政课优秀工作案例

大思政课优秀工作案例一、案例简介大思政课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优秀的工作案例,展现出了各地学校在大思政课教学方面的丰硕成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下面将介绍几例大思政课优秀工作案例,以期在教学实践中带给更多的启发和借鉴。

二、案例一:校园文化节大思政课主题活动某高校在举办校园文化节时,将大思政课教学与主题活动结合起来,进行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拓展课程。

通过主题展示、演讲比赛、文艺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国家发展、社会热点和自身成长,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在这次活动中,学校还邀请了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和成功人士来校交流,开展主题讲座,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视野和新鲜的思想碰撞。

三、案例二:思政课综合实践项目一所中学在思政课教学中推行了综合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思政课知识的实用性。

组织学生到社区服务,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参与扶贫帮困工作等。

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校还将学生们的实践成果进行汇报展示,形成了一种集体共建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

四、案例三:思政课跨学科融合一所综合性大学在大思政课教学中进行了跨学科融合的尝试。

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中,不仅涉及到环境科学的知识,还结合了法律法规、经济学理论等多个学科的内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认识视野。

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更加全面的问题背后的本质和影响,增强了他们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和理解。

五、案例四:校园文化沙龙讲座某高校开设了校园文化沙龙课程,每月定期邀请社会名人、专家学者和精英学生开展各类思政课主题讲座。

这些讲座内容广泛涵盖国家发展现状、社会热点问题、人文历史、科学技术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阔思想、交流分享的平台。

通过这种形式,学校创造了一个多元、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附件3吉林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模板)产品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产品设计授课对象工业设计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学时64教材信息《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是2009年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江杉。

课程概况产品设计课程是一门很好的思政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它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科专业方向必修课程,课程分为产品设计理论和产品设计实践两个部分,产品设计理论包括三个部分:设计领域的相关概念及方法论,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经典产品设计案例;产品设计实践则是对设计理论部分的实际运用。

本课程实践性、综合性和互动性极强,教师采用资料收集法、课上实操法、提问法、分组讨论、多媒体、现场整体示范和分别一对一指导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围绕主题搜集相关资料,对模拟命题进行实操练习,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就相关问题和设计技法进行实践体验,深入体会产品设计的创建过程,在掌握了相关基础知识和大量案例资料的前提下,通过修改文案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基础;通过实操整个产品设计过程为毕业设计创作打下基础。

目前产品设计课程资源建设较为完善,可供教育教学持续发展。

二、课程思政总体设计理念与思路将产品设计课程知识点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是专业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表达,可以在学习产品设计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的效果。

产品设计授课教师以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和培养优秀艺术文化特色人才为使命,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在讲授专业技能知识、陶冶情操和提高文化修养的前提下,将“课程思政”内容设计进入教学建设,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为改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刻板性和局限性做出努力。

资源建设1.教育理念明确:产品设计开课的目标是拓展学生专业认知范畴,使其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路径,做到从基础平台设计课程到专业设计课程以及未来毕业设计创作之间的很好过渡。

2.课程设计科学:通过对产品设计的讲授和案例实践,让学生对专业更加全面地了解,并且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方向的发展能有宏观的预见性,为毕业设计打基础,培养学生的总结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审美素质和职业规划。

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案例(3篇)

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课”)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我校开展了以社区服务与志愿服务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

本案例以2019年秋季学期我校某学院思政课教学实践为例,详细阐述社区服务与志愿服务体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二、案例目标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2.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增进学生与社区居民的交流,增进对社会的了解。

4.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案例实施1. 前期准备(1)课程安排:将社区服务与志愿服务体验活动纳入思政课的教学计划,确保活动时间充足。

(2)活动策划:成立活动策划小组,负责活动的具体安排和实施。

(3)志愿者招募:通过校园公告、班级宣传等方式,招募具有一定志愿服务经历和良好品德的学生担任志愿者。

2. 活动实施(1)社区调研:组织志愿者对社区环境、居民需求等进行调研,了解社区实际情况。

(2)志愿服务:根据调研结果,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如环保宣传、社区义诊、文化娱乐等。

(3)活动开展:志愿者分组进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与社区居民互动。

(4)总结反馈:活动结束后,组织志愿者进行总结,分享活动感受,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

3. 活动成果(1)学生方面:通过参与社区服务与志愿服务,学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升了实践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2)社区居民方面:社区居民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提高了生活质量。

(3)学校方面:学校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了学校与社区的和谐发展。

四、案例反思1. 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确保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 注重活动过程中的沟通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3. 加强对活动成果的总结与反馈,引导学生从活动中汲取经验教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课程思政课程案例

课程思政课程案例

课程思政课程案例1. 案例一:《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教师通过选取与思政教育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例如,讨论全球化对国家文化传统的冲击,引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保护的思考。

教师还可以通过引用相关文献和案例,让学生了解国际关系、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等与英语学习有关的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2. 案例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科技对社会的影响。

例如,讲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引发学生对于人工智能伦理和隐私保护的思考。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计算机科技对职业选择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 案例三:《经济学原理》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在经济学原理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例如,讲解贫富差距的形成和影响,引发学生对于社会公平和贫困问题的思考。

教师还可以通过引用相关文献和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经济制度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 案例四:《法律基础》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在法律基础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和法治国家的建设,引导学生思考法律与社会的关系。

例如,讲解法律的平等原则和公正原则,引发学生对于社会正义和法治精神的思考。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辩论,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适用和司法实践,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

5. 案例五:《文化人类学》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在文化人类学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文化冲突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多样性和相互理解的重要性。

例如,讲解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引发学生对于文化认同和文化传统的思考。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访谈,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群体的生活和习俗,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包容心态。

大学思政课热点法律案例(3篇)

大学思政课热点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大学思政课作为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课程,紧密结合当前热点法律案例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道德水平。

本文将以近年来大学思政课中的几个热点法律案例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剖析。

二、案例一:高铁霸座男事件2018年1月5日,南京南至合肥的G1747次高铁上,一名男子强行占用他人座位,并与列车员发生争执。

该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在思政课教学中,该案例被用来探讨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1. 案例分析(1)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高铁霸座男事件反映出部分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忽视了自身应尽的义务。

在法律面前,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任何人都不能以侵犯他人权利为代价来满足自身需求。

(2)法治观念的缺失:高铁霸座男的行为暴露出其法治观念的缺失。

在我国,法治观念的普及和深入人心是构建法治国家的基础。

因此,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公民法治素养,对于预防和解决类似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2. 教育启示(1)加强法治教育: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2)强化道德修养:在法治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其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自觉履行义务。

三、案例二:大学生校园贷风波近年来,大学生校园贷问题频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2018年,我国教育部、银保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管理的通知》,对校园贷进行了规范。

在思政课教学中,该案例被用来探讨金融风险防范和信用体系建设。

1. 案例分析(1)金融风险防范:大学生校园贷问题暴露出我国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不足。

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公民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信用体系建设:校园贷事件反映出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建立健全信用体系,有助于提高社会信用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 教育启示(1)提高金融素养: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了解金融知识,提高金融素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思政实践教学道德案例(3篇)

思政实践教学道德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思政实践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为了更好地开展思政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某高校开展了以“关爱他人,传递温暖”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

以下是该活动的具体案例。

二、案例经过1. 活动策划该校思政教学部在了解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了“关爱他人,传递温暖”这一活动主题。

活动策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活动目标: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关爱他人的意识。

(2)活动时间:一个月。

(3)活动形式: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

校内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关爱弱势群体、关爱留守儿童等。

校外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敬老院等地开展关爱活动。

2. 活动实施(1)校内活动1)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绿化、卫生清扫、关爱流浪动物等志愿服务活动。

2)关爱弱势群体:组织学生到社区慰问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为他们送去温暖和关爱。

3)关爱留守儿童:组织学生到农村小学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为他们提供学习辅导、生活关爱等。

(2)校外活动1)社区关爱: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关爱活动,如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陪伴他们聊天等。

2)敬老院关爱: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开展关爱活动,为老人提供陪伴、表演节目等。

3. 活动效果1)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提高:通过参与活动,学生学会了关爱他人,懂得了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2)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要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3)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活动期间,许多社区、敬老院等单位的负责人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活动有助于弘扬社会正能量。

三、案例启示1. 思政实践教学应注重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感悟道德,从而提高道德素养。

2. 活动策划要贴近学生实际需求:只有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才能使活动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

3. 活动形式要多样化:根据活动主题和目标,设计多种活动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大学生思政法律案例范文(3篇)

大学生思政法律案例范文(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群体逐渐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法律意识薄弱、道德观念模糊等原因,导致一些不良事件频发。

为了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法律意识,本文将以一起大学生违法案例为切入点,分析问题、剖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案例介绍案例一:某高校大学生李某,因参与网络赌博,欠下巨额债务。

在无力偿还的情况下,李某产生了报复社会的念头。

一天,李某在校园内故意纵火,造成一人死亡,多人受伤。

事后,李某被公安机关抓获,并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

案例二:某高校大学生张某,因追求女友未果,心生怨恨。

在一次酒后,张某持刀将女友及其家人伤害。

张某被公安机关抓获,并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

三、案例分析(一)问题分析1. 法律意识薄弱: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根源在于法律意识薄弱。

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知识了解不足,缺乏法律敬畏之心,导致在面临诱惑时无法抵制,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 道德观念模糊: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道德观念的冲突。

部分大学生在面对诱惑时,无法正确判断是非,导致道德观念模糊,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 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部分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他们在面对诱惑时无法正确应对,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原因分析1. 法律教育不足:在我国,高校法律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表面,无法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导致法律意识薄弱。

2. 道德教育缺失:部分高校在道德教育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大学生在道德观念上存在模糊地带,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3. 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他们在面对诱惑时无法正确应对,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解决措施(一)加强法律教育1. 完善高校法律教育体系,提高法律教育质量。

2. 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讲座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课程思政优秀典型案例集

课程思政优秀典型案例集

课程思政优秀典型案例集课程思政是指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课程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品德的培养。

课程思政优秀典型案例集就是挖掘出一些在课程教学中,积极有效地实施了课程思政的先进事迹,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和启示。

下面将介绍一些优秀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和帮助。

案例一:《计算机算法设计》课程思政实践某高校计算机学院在《计算机算法设计》课程中,开展了一系列课程思政实践。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强调了算法设计需要的是创新意识和方法,而不是机械的技术操作。

同时,教师引用了相关的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到算法设计的重要性,同时也引导学生了解课程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通过专题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个人报告等多种方式,在课程中引导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责任感,提升了学生对计算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案例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思政实践某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开展了一系列课程思政实践。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强调了学生要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基本规律,认识到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引用大量的经典文献和实际案例,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和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同时,学院还开展了一系列专题讲座和讨论活动,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考和看法,提高了学生思想的独立性和逻辑性。

案例三:数学课程思政实践在数学课程中,教师强调了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将数学的概念、原理和应用与实际的社会问题结合起来,例如防疫问题如何通过数学模型进行有效预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数学与社会联系的角度,这种语言的说服力能够给学生带来深刻印象与启迪。

结语课程思政实践是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水平。

思政课突出实践教学案例(3篇)

思政课突出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思政课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和效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为了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许多高校开始探索实践教学案例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如何通过实践教学案例来突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普遍存在理论性强、实践性弱的问题,导致学生缺乏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和兴趣。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某高校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入实践教学案例,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案例实施1. 案例选择在案例选择上,该校思政课教师充分考虑了以下因素:(1)案例的典型性: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能够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提高思想认识。

(2)案例的时效性:选择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案例的多样性:选择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案例,拓宽学生的视野。

2. 案例教学环节(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收集整理案例,并撰写教学预案。

(2)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案例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案例中的问题。

(3)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矛盾、冲突和解决方法。

(4)课堂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案例中的经验和教训。

(5)课后拓展:教师布置与案例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撰写心得体会、开展实践活动等。

3. 案例教学评价该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案例进行了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实践教学案例的满意度。

(2)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面的表现,评估实践教学案例的教学效果。

(3)课程评价:结合思政课整体教学效果,分析实践教学案例对课程的影响。

三、案例效果1. 提高学生兴趣:实践教学案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案例相结合,使学生更加关注思政课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2. 培养学生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活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增强课程实效:实践教学案例使思政课教学更加贴近实际,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思政案例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提高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为了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本案例将结合思政元素,从职业规划、职业道德、职业心态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案例描述1.职业规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了解职业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职业规划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和能力。

2.职业道德:强调职业道德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通过案例分析、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职业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观念。

3.职业心态: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自信心和竞争意识。

通过心理辅导、职业素质拓展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竞争和挑战,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和自信心。

三、案例分析1.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辅导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培养。

4.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四、总结与反思通过本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思政案例的实施,学生们的职业规划意识、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心态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同时,学生们也更加自信和有竞争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竞争和挑战。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职业规划意识不强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继续加强实践教学和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目标。

总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思政案例的实施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思政法律案例范文(3篇)

大学生思政法律案例范文(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群体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日益受到重视。

然而,在大学生活中,一些学生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往往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法律问题。

本案例将以一起大学生纠纷案件为切入点,探讨大学生在思政法律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案例描述(一)案件简介甲乙两人系同一所大学的大二学生,因宿舍问题产生矛盾。

甲认为乙在宿舍内经常大声播放音乐,影响其休息,而乙则认为甲经常在宿舍内看电影,声音过大,影响其学习。

双方多次沟通无果,矛盾逐渐升级。

一天,甲在宿舍内将乙的笔记本电脑摔坏,乙遂报警。

(二)案件经过1. 警方调查警方接到报警后,对案件进行了调查。

经调查,甲承认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将乙的笔记本电脑摔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毁坏财物,依法应受到行政处罚。

2. 学校处理学校得知此事后,高度重视,立即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

经调查,甲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学校决定给予甲留校察看的处分。

3. 案件调解在警方的调解下,甲乙双方达成和解。

甲赔偿乙笔记本电脑的损失,并向乙道歉。

乙也表示谅解,双方恢复友好关系。

三、案例分析(一)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本案中,甲乙两人均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

甲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未能理智地处理矛盾,导致违法行为的发生。

乙在遭受损失后,选择报警解决问题,体现了其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任。

(二)思政法律教育的重要性1. 增强法律意识通过思政法律教育,大学生可以了解国家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 培养法治素养思政法律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治素养,成为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的公民。

3. 促进和谐校园通过思政法律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预防和减少校园纠纷,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四、启示与建议(一)加强思政法律教育1. 开设相关课程高校应开设思政法律教育课程,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秀案例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秀案例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秀案例近年来,随着“立德树人”工作的推进,高校思政课程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

优秀的思政课程不仅要具备学科内涵和教学方法的优势,更要注重思政教育的特殊性和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1.《中医文化与思想政治课程融合教学》该课程结合中医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医学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经典阅读、案例分析、课外参观、实践操作等,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中医文化的魅力,同时感受到中医文化对社会发展和健康生活的重要作用。

该课程获得了广大学生的好评和认可,成为学校思政课程的示范案例。

2.《青年创业与思想政治教育》该课程以青年创业为切入点,结合创业思维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教师采用案例分析、讨论互动、创新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深刻理解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同时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综合素质。

该课程成为学校思政教育的亮点和优势。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思想政治课程融合教学》该课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课堂讲解、互动问答、小组讨论、论文写作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辨能力。

该课程获得了学生和教师的一致好评,成为学校思政课程建设的典范案例。

这些优秀的思政课程示范案例,不仅体现了学科内涵和教学效果的优势,更注重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和特殊性,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大学生思政法律案例分析(3篇)

大学生思政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消费观念逐渐转变,对物质的追求日益增长。

然而,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信用记录等原因,难以通过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在此背景下,“校园贷”作为一种新型贷款方式应运而生。

然而,由于监管不力、部分平台存在欺诈行为等原因,导致“校园贷”问题频发,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一起“校园贷”事件为例,分析其中的思政法律问题。

二、案例分析1.事件背景2017年,某高校大学生小李(化名)因急需资金购买手机,通过一款名为“校园贷”的APP申请了1000元贷款。

然而,在还款过程中,小李发现该APP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贷款利率高达20%,远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其次,还款期限短,每月需还款150元;最后,在还款过程中,小李不断接到骚扰电话,威胁其家人。

无奈之下,小李向学校求助,并报警处理。

2.事件处理接到报警后,警方迅速展开调查。

经查,该APP平台涉嫌非法放贷、暴力催收等违法行为。

警方依法对该平台负责人进行刑事拘留,并责令其退还所有受害学生的贷款本金及利息。

3.思政法律分析(1)思政教育问题首先,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对“校园贷”的危害认识不足。

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忽视了自身权益的保护。

其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诚信意识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容易受到不良诱惑。

(2)法律问题首先,该“校园贷”平台涉嫌非法放贷,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其次,暴力催收行为侵犯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三、结论“校园贷”事件暴露出我国大学生在思政法律方面的诸多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思政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

学校和家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消费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非法“校园贷”平台的打击力度。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校园贷”行业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放贷、暴力催收等违法行为。

高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高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高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在某高校的文学课程上,发生了一系列有趣又深刻的思政教育故事。

这位文学老师可是个十足的“故事大王”。

每次上课,他都不只是干巴巴地讲那些文学理论和作品赏析。

比如说,讲到古代诗词的时候,他就像个穿越时空的导游。

当讲到杜甫的诗时,他不是简单地说杜甫的诗格律如何工整、用词如何精妙。

他先是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杜甫所处的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百姓流离失所,战火纷飞。

然后他话锋一转,眼睛亮晶晶地看着同学们说:“你们看,杜甫自己都过得那么惨,茅屋为秋风所破,床头屋漏无干处,可他想的还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就是古人的家国情怀啊,自己都没个安稳的小窝,心里装着的却是全天下没房子住的人。

”这时候,同学们都听得入神了,感觉杜甫不再是书本上那个抽象的诗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胸怀天下的大英雄。

而且这个老师特别会利用课堂互动。

有一次,他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如果自己生活在那个时代,会有杜甫这样的胸怀吗?同学们可热烈了,各种观点都有。

有一组同学就很幽默地说:“老师,我们要是在那个时候,估计先想着怎么给自己找个不漏雨的房子,哪还有心思管别人呢。

不过杜甫真的太伟大了,我们现在应该向他学习这种胸怀。

”通过这个讨论,同学们不仅仅是理解了杜甫的诗,更是深刻地感受到了家国情怀这种高大上的概念在生活中的体现。

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这位老师出了一道很特别的题。

他让同学们写一篇文章,主题是“从古代文学作品看现代社会的社会责任”。

同学们在答题的时候,那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有的同学从屈原的爱国精神谈到现代公民如何爱国;有的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说到当代年轻人应该如何为社会做贡献。

这就是这门文学课程思政的魅力,它把思政教育巧妙地融入到了文学知识的学习中,让同学们在学习文学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物理课在很多人眼里那就是各种公式、定理,枯燥得很。

但是在这所高校的物理课堂上,可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广东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广东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以XXXX为例一、案例背景XXXX是高校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和政府如何运用政策工具来调控经济。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教育。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将思政元素融入XXXX的教学中。

二、案例描述1.教学目标通过本案例的教学,学生将掌握XXXX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如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等。

2.教学内容与过程在讲解宏观经济学理论时,引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制度的优势和特点。

在讨论货币政策时,结合我国央行近年来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引导学生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特点。

在讲述财政政策时,结合我国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引导学生思考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案例分析1.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本案例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进行了有机融合。

通过引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的经济制度和政策措施。

这种融合方式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本案例的教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学生不仅掌握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了解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政策措施。

同时,学生在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时,更加注重从多个角度出发,提高了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学生还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如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等。

这些素质的提升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知识特点:《政治与传播》是属于专业领域很狭窄的专业选修课,学生可能通过新闻学理论的学习了解政治与传播的关系,但是具体到具体问题、具体情境很难做到深入的把握。对深层次的政治传播规律了解不多,对中国政治传播实践领域更难做出理论分析、批判性思考。
学习特点:学生学习态度比较认真,有一定的积极性,但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思考和开拓创新的意识,应试性目的较强,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不深入。
第二,将科研、教学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在一起。如前所述,本案例是结合授课者本人承担的省部级课题和已经出版的着作设计完成的,将科研成果直接反哺于课堂教学的突出体现。
第三,将课堂教学、批判思考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在本次课堂设计中,会有批判性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思考如何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最后,所给出的传播策略可以直接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宣传部门。
课程思政案例
(20 -20 学年第 学期)
课程名称
政治与传播
课程性质□通识教育必修 □通识育选修 □专业必修R专业选修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学 时
32
学 分
2
授课对象
专业班级
授课人数
思政案例名称
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政治与传播》课堂教学
案例所属教学大纲中的章节及知识点
第五章 传播与政治思想、政治主体的素养
3、多媒体法
利用文字、图片等内容,展示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对三对张力的认识。
支撑材料目录(如ppt课件,相关照片、图片,视频资料,参考资料等,后面按支撑材料目录附相应支撑材料)
本课程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政治洞察力与政治敏感性,为培养学生的党性提供基础,从而为从事新闻行业打下良好的政治素养。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程讲授,让学生系统了解政治与传播的关系,知晓政治对传播的统领作用,掌握国家政治与传播、社会政治与传播、传媒研究与政治、传媒与意识形态等内容。具体分析传播与政治、国家赋权、政党国际形象塑造、政治思想传播的张力、政治主体的素养的关系;分析传播与社会赋权、新闻传播生态、另类传播、社会结构、新闻传播教育变革、大数据等的关系;分析政务微博的政治性、政治社会化功能、特性、传播内容的发布标准等。
四、教学策略
1、案例教学。通过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案例讲解,形象化传播的途径。
2、讨论式教学。课堂上设置问题和组织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激发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五、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政治思想传播与新媒体特性之间的张力关系。
2、案例法
以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为案例,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策略。
因此,本课程思政的突出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系统性的政治观念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在多数的课程思政中,是将其他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衔接,以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这类贯穿课程思政做法的一个缺陷是容易造成专业内容与课程思政内容的脱节。而鉴于《政治与传播》这一课程的特殊性,它属于典型的具有强烈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的课程。在这一课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恰如其分,这样可以的课程设计既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又有必要的现实关照,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一)教学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传播效果的理论难点和基本策略
(二)教学重点:新媒体与政治思想传播的三对张力
(三)教学难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高策略
三、学生特点分析
1、年龄特点:学生所处学期为大三第二学期,对于大学课程已经有相当的了解,完全知晓课堂要求,对本专业的课程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同时也容易产生课堂疲倦。
思政案例简介
本课程思政的案例是依托课程讲授人所主持的社科基金青年课题“。。。。。。”和个人科研着作《。。。。。。。》而设计完成。本案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传播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解析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的难点问题。本案例从理论上提出了“政治思想传播的三对张力”这一学术命题,并从新媒体传播的感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理性特征、新媒体传播的大众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层次性特征、新媒体传播的技术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意识形态性特征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
任课教师情况
主讲教师
性 别
职 称
教授
联系电话
E-mail
学 位
博士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专业任选课,在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T型人才,这要求学生必须具有知识的广度,对与新闻相关的知识领域有必要的认知和把握,这些领域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因此传播与政治的关系是新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对重要关系,传播与政治的关系统领着其他各对关系。因此本课程在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本课程具有意识形态性、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批判性,可以很好地担负课程思政的功能,用党和政府的主流观点观察当代传播问题。
教案设计(可参考附件中的教案示例,在教案设计中重点阐述解决的知识点问题,阐述引导学生的正能量点及传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新媒体传播的感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理性特征的张力关系
2.新媒体传播的大众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层次性特征的张力关系
3.新媒体传播的技术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意识形态性特征的张力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