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城镇化(二)世界城镇化的历程,城镇化的速度,再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城镇化(二)世界城镇化的历程,城镇化的速度,再论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先补一张妹子图,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的艾斯米拉达,上篇所引“流动人口”唱段的主角,由法国女歌手Hél ène Ségara在该剧首演时塑造。虽然与吉普赛人无法相比,但我自己也算是少小离家,天涯飘零,正如这个激荡的时代里中国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听到这样的歌声,总不免为之动容。

图0:法国女歌手Hélène Ségara,在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饰演吉普赛女郎艾斯米拉达。如果你还没看过这部音乐剧,推荐欣赏一下,不会失望的。

上篇发出后受到许多读者的鼓励,我感到很欣慰。城镇化是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有更多的人来关心思考它,再好不过。要说明的是,我并不是专门研究城镇化的;虽然这个话题跟我的研究方向多少相关,但我仍然把写这个系列当作一种业余活动,因此错漏之处在所难免,请大家不吝指正。今天的话题是城市化的历程。

城市化的历程

上篇给出的世界城市化地图,是全球数百年城市化历程中的一个切片,展现了一幕空间上非常不均衡的画面。实际上,在整个城市化进程中,各国城市化的步调也一直有很大差异。图1展现了近两百年来世界主要国家(或有代表性的国家)城镇化水平的历史演变。

图1:世界主要国家的城市化历程。这张图综合了很多不同来源的数据。1950年以来的数据全部引自联合国2011年版世界城市化展望报告:

/unup/CD-ROM/Urban-Rural-Population.htm;1950年之前的各国数据,分别整理自以下文献:Richard Lawton and Robert Lee (eds), Urban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 Western Europe from the Late-Eighteenth Century to the Early-Twentieth Century. Liverpool: 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 1989,第6、7、9章;Geyer, H. S. (2002).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Urban Systems: Studies of Urbanization and Migration in

Advanc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第13、17章;Hohenberg, P. M., & Lees, L. H. (1985). The making of urban Europe, 1000-1950.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第7章;Jones, G. W., & Visaria, P. M. (1997). Urbanization in Large Developing Countries: China, Indonesia, Brazil, and India. Clarendon Press,第13章;以及McKelvey, B. (1973). American urbanization: a comparative history. Scott, Foresman. 关于多种数据源融合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后会谈到。)

S形曲线

粗看起来,图中的各条曲线多少都呈S形,或者学术一点,呈逻辑斯蒂曲线的形状。美国地理学家Northam总结了这个模式,写在他1979年出版的城市地理学教材中。顺便说一下,由图1可见,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早已结束,因此城市化这个研究领域也早就不是热点了。在MIT图书馆里,关于城市化的专著大多出版于六七十年代,九十年代之后的绝无仅有。这样,Northam的这本书,连同整个城市地理学科,目前在美国几乎无人问津,以致我百般Google,都查不出来此人的任何生平信息。但在中国,因为北大周一星教授在其著名的城市地理学教材中的引用,诺瑟姆曲线在城市地理学界家喻户晓;又因为我国高歌猛进的城市化进程,

导致在Google Scholar上搜Northam Urbanization Curve,几乎全是中国人发的论文……

图2:城市化进程的Northam曲线。转引自周一星《城市地理学》。

对照理论模式反观图1,可以看到大部分国家的城市化历程都差不多符合逻辑斯蒂模式,但彼此间在具体曲线形状上的差别之大,几乎令理论模式失去意义。城市化起步较早的英国、德国、美国,几乎展现了一条标准的逻辑斯蒂曲线。相比之下,法国的曲线则显得很“平”,或者说城市化中期的加速过程并不明显。相反,俄国、日韩和拉美国家则拥有一条陡峭的曲线,其城市化中期加速之快,似乎是把英美两百年的历程压缩在二三十年里完成了;我国的城市化也多少展现了类似趋势,虽然整个城市化进程还远未走完。至于多数非洲和南亚、东南亚国家如印度,则似乎还在城市化的初始阶段徘徊,将来也许会起飞,也许不会。

城市化的先行者,早期城市化

就与理论吻合的程度来说,英国、德国和美国堪称世界城市化的模式物种。它们的城市化起步早,经历的时间长,起承转合的阶段性也明显,而背后的动力则一致为工业化。大家都知道羊吃人的故事(当然仅限中国人;我讲习题课时提到这个故事,MIT城市规划专业硕士一年级的学生基本没人听说过),中学政治课本的引用不免让人觉得这是政治宣传。但其实第一个讲这个故事的人并不是革命导师马克思,而是殉教圣人莫尔,也就是亨利八世的大法官,《乌托邦》的作者。由于莫尔写的就是自己身边的事,这个故事不失为很有价值的史料,它说明,早至十六世纪,在英国(还有弗兰德斯),农村的土地兼并就已经开始把乡民赶出土地,这些人进入城市,满足了早期纺织工厂的劳动力需求——这就是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

的确,在漫长的古代,虽然有城市,但一般并没有城市“化”的趋势;而现代的城市化,不管是否像“羊吃人”一样充满了暴力和哀伤,都在遵循这样的基本逻辑: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土地总量不变),导致农业劳动力过剩,与此同时,新兴的工业却渴求劳动力,于是把这部分人吸入工厂。由于某种原因(以后会讲到),工业倾向于集聚在城市里,人口于是也自然的向城市集中,从而发生城市化。科技的进步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