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西游记_三教合一_思想分析_兰拉成

合集下载

西游记中的佛道儒三教文化

西游记中的佛道儒三教文化

西游记中的佛道儒三教文化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所创作的四大名著之一,被公认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品中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其中佛、道、儒三教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围绕西游记中的佛道儒三教文化展开讨论。

1. 佛教文化在西游记中的体现西游记中,佛教文化的最大代表便是唐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

西天取经是一个道德修行的过程,寓意着人们要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正果。

在取经的过程中,唐僧师徒遭遇了重重困难和考验,但佛教的智慧和力量始终伴随着他们。

此外,佛教中的一些概念和修行方法也在小说中得到了体现,例如善恶报应、般若波罗蜜等。

2. 道教文化在西游记中的体现在西游记中,道教文化的代表人物是猪八戒和沙和尚。

他们原本都是天宫的仙人,但因为受到天罚而被贬下凡间。

这符合道教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猪八戒和沙和尚的性格也体现了道教的理念,他们欢乐而随和,不拘小节,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此外,道教中的一些修炼和法术也在小说中得到了描写,例如猪八戒的变化之术和沙和尚的筋斗云。

3. 儒教文化在西游记中的体现尽管西游记以佛教和道教为主题,但儒教文化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唐僧作为一个儒教的代表人物,身上具有传统儒家的品德和修养。

他尽管遭遇了许多危险和诱惑,但始终坚持正道,不忘初心,体现了儒家“修己治人”、“仁者爱人”的理念。

此外,西游记中也有很多儒家的经典故事和格言被引用,例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西游记作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仅仅是一个冒险故事,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佛教、道教、儒教三教文化在其中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思考和启示。

通过阅读《西游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赋予了这部作品更加深远的意义。

总结: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西游记》中的佛教、道教、儒教三教文化,并且分析了每个教派在小说中的体现。

通过这种格式,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西游记中的文化元素,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西游记中的历史思想解析儒释道的融合与冲突

西游记中的历史思想解析儒释道的融合与冲突

西游记中的历史思想解析儒释道的融合与冲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西游记被誉为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而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内涵而备受称赞。

作为一部有着悠久历史的小说,《西游记》不仅展现了丰富纷繁的神话世界和精彩的冒险故事,更融合了儒释道三种主要的中国古代思想流派。

本文将着重对西游记中儒释道三种思想流派的融合与冲突进行解析。

一、儒释道三种思想流派的背景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之一,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在《西游记》中,儒家思想通过师徒四人的行为举止和言行表现得以展现。

释家思想是佛家思想的主要流派之一,强调个人修行和达到解脱的重要性。

在西游记中,唐僧的修行和对佛法的追求体现了释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独特流派,注重天人合一和自然无为的道德观念。

在《西游记》中,道家思想通过孙悟空的不受束缚和自由奔放的个性得以体现。

二、儒释道在《西游记》中的融合在《西游记》中,儒释道三种思想流派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融合、互相影响的状态。

首先,儒家思想在小说中得以体现。

师徒四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之道。

孙悟空对师父唐僧的忠诚、猪八戒对师父的依从以及沙僧的勤奋执着,都表现了儒家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同时,小说中的正义、忠诚和诚信等儒家价值观也得以展现。

其次,释家思想在小说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唐僧作为一位具有高尚品德的人物,始终坚定信仰佛法,并以此为指导进行自我修行。

小说中唐僧对诸多困难的执着和对众生的悲悯也体现了释家的各种教义。

最后,道家思想在《西游记》中的体现也不可忽视。

孙悟空的行为和思想都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他追求自由和无拘无束的性格正是道家思想中天人合一和自由奔放的表现。

三、儒释道在《西游记》中的冲突尽管在《西游记》中儒释道三种思想流派形成了融合的状态,但是由于各自思想追求的目标和方式存在差异,也引发了一些冲突。

首先,儒家思想和释家思想在对个人和社会伦理的关注上存在冲突。

西游记中的佛道儒三教观念

西游记中的佛道儒三教观念

西游记中的佛道儒三教观念在《西游记》这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中,佛道儒三教观念被广泛地探讨和展现。

对于中国文化与哲学的理解,佛道儒三教的相互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通过分析《西游记》中的相关情节和人物来探讨佛道儒三教的观念。

一、佛教观念在《西游记》中的呈现佛教是《西游记》中最为突出的一种宗教观念。

寺庙、佛像、经文等佛教元素在小说中的描写可谓丰富多彩。

其中,唐僧作为佛教的代表,坚持奉行佛教的教义,不愿为非作是,体现了佛教中重视慈悲与真理的核心价值观。

《西游记》中的佛教观念得到了体现,例如佛陀出世、佛经、佛教的慈悲教义等。

与此同时,佛教中的修行和解脱也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主题。

唐僧师徒取经的任务便是为了修行和解脱,他们在取经过程中克服了各种困难,最终实现了心灵的净化和解脱。

二、道教观念在《西游记》中的展示道教在《西游记》中的展示可以通过观察如何呈现道教的特色思想以及道教仙侠元素等方面来进行。

在小说中,唐僧师徒遭遇了各种妖魔鬼怪,而这些妖魔鬼怪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种忠于本性、追求自由的道家思想。

另外,道教的修炼方法和道教求长生不老的理念也在小说中得到了体现。

例如,如来佛的弟子菩提祖师和观音菩萨皆修行至超凡脱俗的状态。

尤其是菩提祖师通过修炼获得了长生不老的本领,在小说的后期给予唐僧师徒巨大帮助。

三、儒教思想在《西游记》中的描写儒教在《西游记》中的观念体现较为隐晦,多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展现。

修行至圣境界的孙悟空以其儒雅、有学问的言行,无疑是整部小说中最具儒家特征的角色。

孙悟空的为人处世、为人师表都极富儒家思想。

另一个儒教思想的体现是孙悟空与白骨精的爱情故事。

他们的爱情故事体现了儒家的“忠、孝、礼、义、廉、耻”等价值观,其中的情节与儒家师生关系之道不谋而合。

综上所述,《西游记》中佛道儒三教观念的体现丰富多样。

佛教的慈悲教义、道教求长生不老的理念以及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无不在小说中得到展现。

这些宗教与哲学观念的交融和共存,为读者带来了深入思考和思想的启示。

《西游记》中的儒释道三教融合与价值观表达

《西游记》中的儒释道三教融合与价值观表达

《西游记》中的儒释道三教融合与价值观表达1. 引言1.1 概述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以《西游记》为代表的四大名著之一,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西游记》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艺术表达,描绘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冒险小说,更是对儒家、佛教和道家三教思想融合与价值观表达的充分体现。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探讨《西游记》中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在整个故事中的表达方式以及相互融合的程度。

随后,我们将重点关注其中三种不同思想所体现的共同价值观,包括仁爱与慈悲之道、善恶与因果报应以及修行与成佛之道。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这种儒释道三教融合以及价值观表达所带来的意义和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并探讨它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能给予我们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1.3 目的通过分析《西游记》中儒释道三教融合与价值观表达的方式和程度,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宗教与哲学思想,并认识到这些思想对于塑造个人品德、社会公德以及教化民众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这些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以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建设和谐社会、追求内心平静与成长。

最后,本文也可以作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播的一次探索性尝试。

2. 西游记中的儒释道三教融合2.1 儒家思想在西游记中的表达:在《西游记》这部古代神话小说中,儒家思想得到了广泛的表达和展示。

孔子弟子孙悟空作为主角之一,展现了儒家追求仁爱和正义的精神。

悟空虽然天生顽皮机灵,但是通过与三藏师徒一起历经艰辛的旅途,他逐渐懂得了忠诚、友爱和责任等儒家核心价值观念。

同时,《西游记》对于社会秩序、教育制度、道德规范等方面也有所体现,呼唤人们尊重传统文化,维护社会和谐。

2.2 佛教思想在西游记中的表达:佛教在《西游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对主要角色产生了深刻影响。

比如,三藏法师作为唐僧降生再世,在其身上具备了佛陀无私慈悲之心以及智慧开悟之境。

西游记中的佛道儒三教合一

西游记中的佛道儒三教合一

西游记中的佛道儒三教合一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佛道儒三教一直以来都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信仰体系。

而《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恰恰展现了这种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思想。

本文将以《西游记》为例,探讨其中所展现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主题,并进一步分析这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佛教思想在《西游记》中的体现1. 观世音菩萨的慈悲与智慧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的重要形象之一,她以无尽的慈悲和智慧来救度众生。

在小说中,观世音菩萨对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有着深厚的慈悲之心,时刻保护他们,引导他们走上正道。

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展示了佛教思想中关于慈悲与智慧的重要性。

2. 唐僧的菩萨心肠与敬畏生命的态度唐僧作为《西游记》的主角,具有菩萨心肠,他无私地想要去西天取经,为众生解脱苦难。

他不杀生,敬畏生命,为人们提供了积极向上的榜样。

唐僧的行为体现了佛教强调的菩萨精神和奉献精神,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二、道家思想在《西游记》中的体现1. 猪八戒的寻求长生与不拘一格的生活态度猪八戒作为唐僧的徒弟之一,具有道家的特点,他一直在追求长生不老的方法。

虽然他天性愚笨,但他从不放弃自己的愿望。

他的生活态度不拘一格,象征着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

他用自己的言行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智慧与奇妙。

2. 孙悟空的自由与觉醒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他在取经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修行和觉醒。

他以自由奔放的形象展现了道家思想中的逍遥自在和追求自我完善的精神。

孙悟空的修行经历对人们教导了追求自由与觉醒的重要性。

三、儒家思想在《西游记》中的体现1. 唐僧的仁义道德儒家思想注重仁义道德,而作为师徒关系的一员,唐僧的言行举止都体现了儒家的教育理念。

他对弟子们慈爱有加,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传播正统的价值观。

唐僧的仁义道德为社会树立了榜样,指引着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2. 和尚的愿为众生解冤护法《西游记》中的和尚角色一直以来都是以仁义风范为人所称赞。

说说《西游记》的“三教归心”

说说《西游记》的“三教归心”

说说《西游记》的“三教归心”《西游记》的故事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部伟大的神魔小说之所以在明代产生也并非偶然。

中华民族厚德载物的器量和品性,使整个文化思潮在宋元,尤其是明中叶以后趋向儒、佛、道三教归一。

三个在渊源、本质、地位、命运上互异的宗教流派,在争执正统和教理互借之中,不约而同地在“心”字上大做文章,它们都讲究性命之学,并认为心性问题是三教的“共同之源”,这就是所谓的“三教归心”。

当我们从文化角度探讨《西游记》之时,应当对这种思想潮流给予足够的关注。

《西游记》的作者在改造和加工传统民间故事时,纳入了当时流行的心学框架,因此,《西游记》的文本结构、人物形象以至于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浓厚的“三教归心”色彩。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便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三教归心”的宣传者。

心学的基本思想是,使受到外物迷惑而躁动不安的心灵回归到有良知的安宁境界,而小说中用“心猿”这一典型的宗教用语作为孙悟空的别称,便足见作者用意之深,小说是将孙悟空作为人心的外在实体而进行刻画的。

孙悟空在《西游记》中的三次标志性活动:大闹天宫、被压于五行山下、西天取经修成正果,实际上暗喻了修炼心性的三个阶段,即:放心、定心、修心。

在这个过程中,小说鲜明地表现了道家“修心炼性”和佛家“明心见性”相融合的心学思想。

由于这部神话小说是以唐僧取经作为贯穿线索的,行文间对佛教的褒扬似乎多于道教,其实不然。

作者虽然对道教符箓派、外丹派等有所贬抑,但对于主张性命双修的内丹派,作者是认同的,这不仅表现在书中多用心猿意马、金公木母、婴儿姹女、灵台方寸一类比喻性术语,而且一些诗词也取自道禅融合的典籍。

比如第十四回的卷首诗:“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

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心法身佛。

”便是化用了宋代道教内丹学集大成者张伯瑞的《禅宗诗偈》中的《即心是佛颂》:“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说。

若知无佛亦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可见《西游记》一书对于儒、佛、道三教的同等关注和以“三教归心”思想为指导的创作宗旨。

西游记中的佛道儒三教合一

西游记中的佛道儒三教合一

西游记中的佛道儒三教合一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伟大的作品,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元的思想内容而著称。

其中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佛、道、儒三教的合一,在故事情节的展开中,以及人物角色的形象刻画中,佛、道、儒三教的精神融合呈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下面将从佛教、道教、儒教三个方面来探讨西游记中的佛道儒三教合一。

佛教在西游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经典中出现了很多佛教的概念和人物形象,如观音、如来佛祖等。

观音菩萨是个悯世怜人的大慈大悲的菩萨,经常在危难时刻出现并解救唐僧一行人。

如来佛祖作为佛教的创始人,他的教诲和智慧影响着唐僧师徒的行为和思想。

在西游过程中,唐僧师徒们经历了种种磨难,但他们依然坚守善念,向着正道前行,这体现了佛教中的菩提心理念。

同时,道教的影响也体现在西游记中。

道教强调个体修炼和追求长生不老的境界,而唐僧作为一个修行者,带领着三个徒弟一路向西,正符合了道教修行的目标。

道教追求无为而治,以道德经为指南,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在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充分体现,如孙悟空与四海龙王的斗争、唐僧师徒遭遇的种种自然灾害等,这些都反映出了道教思想的影响。

另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儒教。

儒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主流思想,它强调礼、义、廉、耻等伦理道德观念,追求人类的真、善、美和社会和谐。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以及对礼法的尊重、对仁义道德的追求,都体现了儒教的核心思想。

同时,唐僧本身就是一个儒家学者,他对徒弟们进行教育,传授经典和道德规范,并且鼓励他们遵循儒家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西游记中的佛道儒三教合一,体现在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中。

在这部古代文学巨著中,佛教的慈悲精神、道教的修行理念以及儒教的伦理观念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这种合一的思想表达了一个终极目标,即通往人类心灵归宿的正道,引领着人们追求真理、追求善良、追求和谐的人生境界。

西游记通过寓意深刻的故事和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为后世人们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西游记》中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融合

《西游记》中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融合

《西游记》中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融合1. 引言1.1 概述《西游记》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中展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融合。

这部古代神话小说以取经为主线,描绘了孙悟空等众多主要角色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通过融汇儒家思想、佛学元素和道家观念的力量达到身心修养与智慧启迪。

本文旨在分析《西游记》中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背景与意义,探讨各个宗教文化对作品及主要角色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这种宗教融合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与价值。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1) 引言:介绍文章的目的、概述及结构。

(2) 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背景与意义:探讨《西游记》中呈现的儒释道三教内容以及这种宗教文化融合产生的起因和背景,并分析其意义与价值。

(3) 儒家思想在西游记中的体现:通过分析孔孟之道与行者无行之行、礼仪观念与师徒关系的塑造以及仁义道德在主要角色中的展示,揭示儒家思想对《西游记》的影响。

(4) 佛学元素对《西游记》的影响:探讨理性佛教思想在取经途中的体现、空性观念与超凡入圣之路以及心灵成长和菩提心理的表现,揭示佛学元素对作品的影响。

(5) 道家思想在《西游记》中的表达和交融方式:分析自然界及天人合一观念对人物塑造和描绘的影响、道家修炼与功力的体现,以及人生哲理在主要情节中的揭示。

(6) 结论:总结宗教文化融合的特点,并探讨这种融合对当代社会产生的启示与价值。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剖析《西游记》中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融合现象。

通过研究儒家思想、佛学元素和道家观念在作品中的体现,我们能够全面了解这种宗教融合在小说中的意义与价值,并探讨它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与价值。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对于推动当前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 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背景与意义2.1 西游记中的儒释道三教在《西游记》中,儒、释、道三教并存共融,成为宗教文化融合的重要表现。

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的礼仪和生活伦理观念,佛教强调人类自我解脱和追求智慧的力量,道家则注重自然界和人类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修炼技巧。

《西游记》中的佛教思想与传统文化融合

《西游记》中的佛教思想与传统文化融合

《西游记》中的佛教思想与传统文化融合引言《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作为一部神魔奇幻的小说,这部作品融合了诸多元素,其中包括佛教思想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佛教思想对于《西游记》的创作和角色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传统文化也为该小说提供了丰富的背景和情节。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中佛教思想与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以及对作品的影响。

一、佛教思想在《西游记》中的体现1. 孙悟空的佛教修行在整个《西游记》中,孙悟空是最具有佛教色彩的角色之一。

孙悟空出生于花果山,被和尚收养,并且开始修行。

他通过佛教的教导,学到了禅宗的修行方法,掌握了悟道的技巧。

2. 人物角色的佛教象征除了孙悟空之外,其他角色也通过佛教象征来丰富他们的形象。

比如,观音菩萨是一个降妖伏魔的角色,代表着慈悲和救赎;阿弥陀佛代表拯救有缘众生,给予他们安乐和智慧。

这些角色在小说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深刻地体现了佛教思想。

3. 佛教的故事与情节《西游记》中融入了许多佛教的故事和情节,为整个故事提供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比如,取经的旅途就是一个对人性的考验,取经者们要经历各种艰难险阻,这些情节通过佛教的讲解,告诉读者人性的弱点和修行的必要性。

二、传统文化与佛教思想的融合1. 儒释道三教的融合《西游记》中的儒释道三教思想融合,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教相互借鉴,吸收了对方的优点,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体系。

小说中各种角色的塑造和行为,不仅有佛教的感召,也融入了儒家的仁义和道家的无为而治。

2. 传统文化的背景设定《西游记》中所描述的背景设定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

比如,取经的航程,通过诸如黄河、长江等历史文化名胜的描绘,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同时,小说中还描绘了不同民族的风俗和习惯,以及各种传说和神话的故事,这些都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3. 文字与意象的交融《西游记》中的语言和文句,融合了古代文人的诗词和佛经的表述方式。

浅谈《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思想

浅谈《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思想

浅谈《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思想论文关键词:《西游记》宗教文化宗教思想论文摘要:《西游记》作为明朝中叶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思想。

这部小说中佛、道教、儒教三种文化融合在一起,反映出当时三教合流的社会思想。

究其根源,应是受当时的陆王“心学”以及政、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而小说对宗教的戏谑嘲讽则反映出中国人独特的宗教信仰和当时社会个性解放的启蒙思想影响。

几乎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钓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也不例外。

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指出的,《西游记》“讽刺椰榆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

”“作者察性,复善谐剧,故虽变化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性,精魅亦通世故。

”的确如此,透过《西游记》中描写的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

本文从小说涉及的宗教文化这一角度入手,探求该小说所体现的宗教思想及产生的根源。

一、《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西游记》中,同时包括了佛教、道教、儒教的文化,三者贯穿揉合在一起。

1.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是小说中最明显的部分,这部小说的题材本就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因而佛教文化在整部小说中处处皆是。

小说借助唐僧、观音菩萨等人物之口大量宣传佛教思想,唐僧师徒遇到劫难时往往求助的就是佛教的神仙。

唐僧的三个徒弟由妖到僧、终成正果的结局也阐释了佛教的文化思想。

小说通过唐僧师徒的生活起居,反映了佛教的不吃荤、不杀生、不淫欲等清规戒律。

比如,孙悟空为数不多的几次杀生行为(其实有时是被冤枉的)都受到了师傅的严厉惩罚(如第27回《尸魔三戏唐三减圣僧恨逐美猴王》)。

面对异性求爱,唐僧不止一次地表达了他坚定的信念,猪八戒的好色和动摇也受到了惩罚(如第23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

书中描述的许多环境都宣示了佛教文化,而佛教方面的术语更比比皆是,单是从诸多回目中就可以随手摘录到。

如第2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无神》,第14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第19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奖受心经》,第44回《法身元运逢车力心正妖邪度脊关》,第76回《群魔欺本性一体拜真如》等等。

西游记读后感儒道佛三教的合一

西游记读后感儒道佛三教的合一

西游记读后感儒道佛三教的合一在《西游记》这部巨著中,我们可以看到儒、道、佛三教的合一。

这一点在小说中的描写和人物形象塑造中非常显著,这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首先,通过诸多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中展示了儒家思想的特点。

孙悟空作为主角之一,展现了儒家所倡导的道德修养和自律精神。

他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修成正果,成为了有道德操守和纪律自律的善良猴子。

同样,唐僧作为正统儒学代表,他博学多才,注重品德修养,具备了儒家经典中所讲述的君子之德。

他引领着一众弟子,凭借自身的德行和智慧,解决了各种困难和危险。

这些形象都表达了儒家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其次,小说中对道家思想的描绘也非常明显。

行者孙作为一个来源于“石猴”的人物形象,体现了道家追求“自然”和“至真”观念的特点。

他自由奔放,独立担当,没有受到任何束缚。

他的行为方式跟儒家有所不同,注重自身的修炼,致力于达到自己的内心的“圆满”。

此外,如逍遥子、悟空师父等道士形象也经常出现在小说中,他们的行为,修炼方式更加注重身心合一,追求“无为而治”的理念,这是道家思想的核心。

最后,小说中描绘的佛家思想也是不可忽视的。

其中,观音菩萨作为佛教的代表形象,以其悲悯众生的精神,无私无我,广度有情,挽度苍生。

观音菩萨的智慧和慈悲使得一行五人能够找到真正的佛经,真正的解脱。

在小说中,佛家的思想强调超越尘世、放下执着,追求心灵的宁静和智慧的觉醒。

通过上述人物与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西游记》中儒、道、佛三教的合一。

小说并没有对这三教做出明确的判断或偏袒,而是通过人物的角色设计和情节的安排,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这种写作方式也使得《西游记》成为了一部真正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思想的伟大作品。

总的来说,通过《西游记》这部作品,我对儒、道、佛三教的合一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这一合一的思想使人们能够综合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思想,从而创造出更加和谐和共存的社会。

“以意逆志”:从儒道佛对《西游记》渗透臆测其成书过程

“以意逆志”:从儒道佛对《西游记》渗透臆测其成书过程

作者: 兰拉成[1]
作者机构: [1]陕西师大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陕西宝鸡721007出版物刊名: 江淮论坛
页码: 126-132页
主题词: 西游记;儒道佛;三教圆润;神话化;文人化
摘要:文章主要从儒道佛三家文化对<西游记>的渗透臆测其成书过程.认为<西游记>成书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佛教事迹的故事化与神话化;玄奘取经故事与猴子故事的融合及其文人化,至此,儒家文化明显渗透;其次为三教圆润与道教教义的渗透,<西游记>最终定型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百回本.。

“三教合一”与“称佛反道”

“三教合一”与“称佛反道”

摘要:《西游记》作为一部伟大的神话小说,成书五百余年来独树文坛,扬名世界。

但是对于该书的主旨,却可谓众说纷纭。

目前而言,主要有“三教合一”与“称佛反道”这两种,且“互不干涉”“各自为政”。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从作品的实际内容、创作背景、创作动机、创作目的以及作者的生平等因素入手,对“三教合一”与“称佛反道”这两种思想的矛盾性的原因作了分析,认为造成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有:讽喻现实的需要、儒道思想的冲突以及中国传统的实用理性精神。

关键词:《西游记》;三教合一;称佛反道;矛盾性;《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神话小说,其内容之丰富、气魄之宏伟,不但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独步,就是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没有可以和他类比者,兼以它的语言幽默诙谐,在说说笑笑地谈神志怪中,常常透露出对人世间冷峻的见解,所以能在几百年间一直为人民所喜爱。

但就是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在它的主旨上却形成了“三教合一”与“称佛反道”的矛盾。

一、“三教合一”说《西游记》中“三教合一”的观念,古人早已阐明。

曾被誉为在“中国小说思想史上唯一挤进了亚里士多德命题”的明人袁于令在《西游记题词》中曰:“余谓三教已括于一部,能读是书者,于其变化横生之处而引伸之,何境不通?何通不洽?而必问玄机于玉匮,探禅于龙藏,乃始有得于心哉?”[1]袁于令认为在《西游记》中可以参禅悟道,简直把它作为形象的佛经和道藏,显然牵强附会。

但指出《西游记》“三教括于一部”倒是有独到之处的。

到了清代,全真龙门派著名道士栖云山悟元子刘一明在《西游原旨序》说:“其书阐三教一家之理, 传性命双修之道”[2],也表明了《西游记》“三教合一”的这一观点。

以《易经》解《西游记》的清人张含章在《西游正旨后跋》中亦云:“窃拟我祖师托相作《西游》之大意,乃明示三教一源。

”[3]时至民国,鲁迅先生为也此观点作了论述,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五讲“明小说之两大主潮”中在谈到《西游记》的主旨时说:“至于说到这书的宗旨,则有人说是劝学;有人说是谈禅;有人说是讲道;议论很纷纷。

西游记与儒释道三教合一

西游记与儒释道三教合一

西游记与儒释道三教合一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哲理而被广大读者喜爱。

儒释道则是中国传统的三大思想体系,分别代表了儒家、佛家和道家的观念。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中与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以及此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西游记中儒家思想的体现1. 仁爱教育的呈现在西游记中,唐僧作为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的师父,不断强调仁爱教育的重要性。

他坚信通过心灵的教育可以改变恶人,将他们转变为善良的人。

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爱为核心的理念。

2. 尊师重道的理念西游记中,唐僧始终尊重师长,对待长辈充满敬畏之情。

他不仅敬重老师,也教导晚辈要尊敬长辈,这是儒家思想中尊师重道的表现。

二、西游记中佛家思想的体现1. 慈悲为怀的形象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和其他佛陀们常常被描绘成慈悲为怀的形象。

他们救助众生,帮助人们摆脱苦难,体现了佛家慈悲的理念。

2. 归依佛门的信仰西游记中,唐僧和他的徒弟们归依佛门,皈依佛教。

他们信仰佛陀,修行慈悲和智慧,通过自己的努力解脱生死的轮回。

这体现了佛家思想中的归依信仰。

三、西游记中道家思想的体现1. 返璞归真的追求西游记中,孙悟空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追求返璞归真的境界。

他修炼后变得更加纯真、自由,以自己的方式诠释道家的追求。

2. 自然观念的传递西游记中,山水的描写非常丰富,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

道家思想强调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西游记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传递了道家思想的自然观念。

四、西游记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西游记的出现,使儒释道三教在一个作品中得到了融合,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1. 价值观念的传承西游记中儒家思想的仁爱教育、尊师重道等价值观念,佛家的慈悲和归依信仰,道家的返璞归真和自然观念,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2. 影响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体现的儒释道三教思想,深入人心,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西游记悲剧主旨和三教的融合

西游记悲剧主旨和三教的融合

浅谈《西游记》的悲剧主旨和三教文化的融合摘要:《西游记》是我国一部伟大的神话小说,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宏伟而完整的结构、幽默而浪漫的情调。

该书在浪漫化传奇化背后隐含的现实悲剧性,为悟空这个英雄角色的陨落而叹嗟。

它也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有时还插进几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显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

关键词:西游记悲剧三教融合一、《西游记》的悲剧主旨¬——英雄之死《西游记》作为文学文本因融入了诸多的艺术构造和描写,或多或少有其浪漫的一面。

吴承恩诙谐生趣的笔调除了用来描写离奇曲折、跌宕起伏的取经经历,也大量地刻画了取经团体的各自的精神面貌,在性格流变的矛盾中已蕴含悲剧成分。

每一个悲剧都有一个载体。

纵观《西游记》,唐玄奘无疑是支撑整个取经事业的领袖。

但这种领袖气质仅仅表现为他对佛教的极度虔诚上。

就个性而言,孙悟空是作者浓墨重彩、精心塑造的艺术形象,极具叛逆精神而且神通广大,最后的结果却是本性的磨灭。

故而,悲剧性集中于他的身上。

悟空的浪漫性格为西游记的悲剧性搭建了内在舞台。

《西游记》开篇明义,第一回就交待了悟空奇异的诞生历程,透漏出浓郁的浪漫气息。

后来悟空又以不俗的勇气发现水帘洞被尊为“美猴王”,尤其是“大闹天宫”,将悟空的英雄形象和反抗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达到高潮。

悟空的性格精神在其对封建社会秩序的冲击中又受到反作用而钝化,英雄最终陨落。

西游记的第十三回是一个分水岭,原因在于此回的前后两部分把中国古代社会秩序的两面性揭露无余:前一部分肯定了“孙悟空大闹天宫,体现了蔑视统治者的权威,反对部合理社会秩序的叛逆精神”;后一部分“又肯定了孙悟空等人护法取经,体现了维护既定秩序的观念”。

中国封建社会具备一整套自我维护的政治思想机制使其在几千年中稳固地延续。

即面对反抗者,统治集团可以在思想上教化,在政治上拉拢,以“招安”的方式把前者纳入自己的体系,削弱他们的反抗意识。

古代文学中的儒释道思想融合: 明代《西游记》的佛道旨意

古代文学中的儒释道思想融合: 明代《西游记》的佛道旨意

古代文学中的儒释道思想融合: 明代《西游记》的佛道旨意1. 引言古代中国文学作品展现了丰富多样的思想流派,其中儒、释、道三大思想体系在古代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

明代的《西游记》是一部融合了儒、释、道思想的经典小说,在描绘了"悟空、八戒、沙僧和唐僧"等主要角色的冒险故事同时,传达了佛教和道教对人生与修行的认知和引导。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中体现出来的儒释道思想融合,并阐述其对读者启示和影响。

2. 儒释道三大思想介绍2.1 儒家思想•儒家注重伦理道德,强调人与人之间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

•注重礼仪规范,传承中华文化传统价值观。

2.2 佛家思想•佛教追求解脱心灵苦难,达到涅槃境界。

•讲究慈悲与智慧,鼓励修行以摆脱轮回。

2.3 道家思想•道家追求自然和谐,注重个体身心健康。

•强调无为而治,寻求道的真理与境界。

3. 《西游记》中的佛道旨意3.1 角色塑造与佛教思想•唐僧: 代表着智慧和慈悲的佛教理念,他带领团队西天取经,象征着人生追求真理的修行之路。

•孙悟空: 蕴含了宏大智慧的佛陀形象,通过面对重重困难和考验逐渐觉醒,实现自我解脱与成长。

•八戒、沙僧: 包容性、自我修行及群体合作的指导意义是释教在角色刻画中的显露。

3.2 情节与道家哲学•西游过程中出现了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事件和场景, 这使得读者感受到了"知足常乐"和"放下执念"等道家哲学观念。

•角色在旅途中面临各种考验和诱惑, 通过明智的选择以及对自己内心的探索与反思,呈现了"顺势而为"和"随缘而安"的关键问题。

4. 对读者的启示和影响《西游记》中融合了儒释道三大思想体系,给予读者深刻的思考。

- 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如何守正出奇、保持真理和价值信仰? - 如何在欲望和修行之间取得平衡? - 如何提供一种综合性的文化视角去看待人生?通过阅读《西游记》,读者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找到应对困境和人际关系问题的方法。

《西游记》取经故事的生命意蕴

《西游记》取经故事的生命意蕴

《西游记》取经故事的生命意蕴
兰拉成
【期刊名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22)001
【摘要】<西游记>西天取经故事的人物行为功能模式由有感于生命现状,自东向西的行进旅程和灵山见佛修成正果三个环节构成.它隐喻了作者对人类生命意识的觉醒,对生命永恒的追求,以及对生命价值的实现等问题的探索,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生命奥秘的独特理解.它与神羿求药故事的思维范式和人物行为功能模式相同,由此推测神羿求药故事为西天取经故事之原型.两个故事相比较,<西游记>取经故事的新意在于追求精神生命的超越,艺术地表现了人存在的目的.
【总页数】7页(P64-69,85)
【作者】兰拉成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陕西,宝鸡,721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
【相关文献】
1.论《西游记》取经队伍的哲理构成与角色意蕴 [J], 李桂奎
2.《西游记》取经故事文体与叙事结构分析 [J], 兰拉成
3.访唐何求,计程何谋,原位何由?——观世音东行长安与取经故事立象结构(《《西游记》美学问议录》之三) [J], 杨扬
4.浅谈《西游记》取经故事中的生命寓意 [J], 孟睿
5.《西游记》取经故事分类探析
——以普罗普故事形态学理论为参考 [J], 吴昌林;丑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游记》中的三教融合

《西游记》中的三教融合

入门之基——道 道 入门之基
首先,道家的思想在《西游记》 首先,道家的思想在《西游记》中有着广泛 的体现。
在《西游记》中随处可以看到关于长生不老、求神问 道的描写。 西游记》 《西游记》中道家的神仙体系庞大而繁杂
其次,作为基础,道教在小说中的地位 可以说是入门的关键。
描写过程中隐含着一种观念 道教追求的“长生不死”下进入修道之门的
心学
求放心 自由平等 孙悟空都保持着桀骜不驯、 的性格特征 孙悟空也有着我们凡人的一些弱点
终极目标—— 佛 终极目标
首先, 首先,在《西游记》中,佛教可说无处不在。 西游记》 佛教可说无处不在
因缘果报
其次,相对于儒家的立言之本,道家的入门 其次,相对于儒家的立言之本, 之基而言,佛教在《西游记》 之基而言,佛教在《西游记》中,是一种终 极目标的追求。 极目标的追求。
大乘佛法的追求和佛教对其他诸教的统摄。 大乘佛法的追求和佛教对其他诸教的统摄。 取经过程中历经的九九八十一难, 取经过程中历经的九九八十一难,其实都是佛祖的安排
首先, 首先,唐僧就是一个披着袈 裟的儒士形象。 裟的儒士形象。
须曾讲过儒书, 须曾讲过儒书,方采取谈经法 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蝉
其次,书中的另一形象——孙悟 其次,书中的另一形象 孙悟 空,实际上也是作者依照儒家思 想和模式塑造出来的。 想和模式塑造出来的。
今番不伏你管了 小弟既称齐天大胜, 小弟既称齐天大胜,你们亦可以大圣称之
三教融合
心学
理想人格
儒为本
道为门
佛为极
立言之本——儒 儒 立言之本
儒家提倡积极入世的精神,其思想核心 儒家提倡积极入世的精神, ”“义”“礼”“孝”“忠 “仁”“义”“礼”“孝”“忠”。 通俗地讲,就是下级对上级的服务, “忠”,通俗地讲,就是下级对上级的服务,是 一种人生依附的服务 “孝”在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体现是对父权的绝 对服从 是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礼”是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是一 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 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爱人” “仁”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爱人”,就是人与 人之间要互亲互爱, 人之间要互亲互爱,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义”则更注重个体对群体的服从,尤其当涉及 则更注重个体对群体的服从, 到面临选择时, 到面临选择时,个体通常会为了服从大局而舍生取 义

《西游记》里儒释道思想分析

《西游记》里儒释道思想分析

《西游记》里儒释道思想分析
李春梅
【期刊名称】《时代人物》
【年(卷),期】2024()2
【摘要】本论文旨在分析《西游记》中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体现与融合。

首先,通过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分析,探讨了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其次,结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背景,详细分析了儒释道思想在《西游记》中的具体体现,揭示了其在塑造故事和人物形象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论述了小说中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交融,强调了《西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总页数】4页(P0268-0271)
【作者】李春梅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国际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西游记》中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交融与思维创新
2.世德堂本《西游记》儒释道心学观异同辨析
3.《西游记》的儒释道文化解读
4.儒释道三教的杂糅——重解《西游记》
5.《西游记》中的儒释道思想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非。如在宝象国,他们为帮忙搭救百花羞公主,
可以暂停西行的步伐,前往黑松林妖魔洞窟充当
救人的英雄角色。尽管唐僧自己多灾多难,他们
还要替人排忧解难,如救乌鸡国国王、除狮魔、斗
驼罗庄蛇妖、救通天河陈家的一对儿女、救比丘国
的一国小儿、凤仙郡求雨等等,都是出于援手救人
的目的。猪八戒说孙悟空道:“见了妖怪就象见了
Dynasty. The so-called“Combination of the Three Religions”does not mean the same share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but emphasized each of them. Confucianism i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judging and cmmenting people. Taoism gives the
Monkey King infinite supernatural power, but it is not the ultimate goal of life and it is just the preparation for the next step in
life. And being a Buddha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one’s life. The infinite supernatural power of the Buddha can put everything
递解妖魔的问话道:“若是天魔,解与玉帝;若是土
魔,解与土府。西方的归佛,东方的归圣。北方的
解与真武,南方的解与火德。是蛟精,解与海主,
是鬼祟解与阎王。各有地头方向。我老孙到处里
人熟,发一张批文,把他连夜解着飞跑。”“各有地
头方向”是说他们各有地盘,和睦相处,互不相妨。
他们还互相作客、帮忙。若王母娘娘的蟠桃会就
者,足见他们不同于那种只顾自己的狭隘修炼者,
具有急人之急,扶人之困,救人于水火之中的利他
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并非那些愚僧们“舍身饲虎”
式的宗教殉葬精神,而是以大智大勇的超人神力
来“普救众生”。孙悟空在车迟国拯救众和尚的
“救世主”角色就是其中的典型例证。总之,无论
是唐僧还是孙悟空等都是被儒家化的和尚,他们
的灵魂深处充满了积极入世的儒家精神。
其三,《西游记》的主要人物虽是和尚,小说评
价他们却多用儒家术语,所遵循的是儒家的价值
则是小说人物的最高追求,佛法无边并统摄一切诸法,佛教思想实为极则。
关键词:《西游记》;三教合一;道教;佛教;儒教;关系
中图分类号:I 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92(2004)03-0027-05
Analysis of the Cimbination of the Three Religions
空先后两次被唐僧贬逐出取经队伍,他虽受了委
屈,却仍能“身回水帘洞,心逐取经僧。”小妖猴劝
他不要去救唐僧,他撒谎说:“小的们,你说那里
话,我保唐僧的这桩事,天上地下,都晓得孙悟空
是唐僧的徒弟。他倒不是赶我回来,倒是教我来
家看看,送我来家自在耍子……”为长者讳,替师
父遮掩过错。他平时对老和尚精心侍侯,问一答
晌家耳红面赤”,惭愧得无地自容。他如此说人,
自己也能身体力行,以孝侍师。八十一回,唐僧得
病后歉疚误了行路,行者却劝慰说:“师傅说那里
话!常言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等与你做
徒弟,就是儿子一般。又说道:‘养儿不用阿金溺 银,只是见Biblioteka 生情便好’。你既身子不快,说什么
误了行程,便宁耐几日,何妨?”大家都熟知,孙悟
家配合本如然”等来说明《西游记》具有“三教合
一”思想。然而,正如徐朔方先生所指出的:“小说
成书时,三教合一盛行到这样地步,以至在宋、元、
明士大夫中间难得找到一个不受对方影响的儒
者、道人或居士。当时只有三教合一以道为主的
道者,或三教合一以佛为主的和尚或居士。”[1]三
教合一思潮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主张人因为
邀请了“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
音”。又如第二十四回,道教神仙镇元大仙要他的
徒弟接待佛教弟子唐僧。又如孙悟空大闹天宫,
道教诸神无法收拾,佛祖、菩萨即赶来相帮;唐僧、
孙悟空去西天取经,道教神仙若东海龙王、太白金
星、二十八宿都随叫随到,几成护法大神。就连做
了神仙的张伯端也赶着来帮忙等等,无不体现出
under control.
Key words:journey to the wes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hree religions, taoism, buddhism, confucianism
神魔小说《西游记》描写的神、佛、圣众多,且
相处和睦。如第三十二回,孙悟空回答樵子如何
僧,须曾讲过儒书,方才去演经法,然后受唐王的
恩宥。”可见,唐僧对儒家经典应当是熟悉的。因
而,他们师徒对儒家“谈孝”的言论常常是脱口而
出,比对佛经更为熟悉。比如,唐僧对白骨精说
道:“圣经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所谓
圣经指的不是佛经而是《论语》。孙悟空本非父母
所生,又是天不怕、地不怕,具有叛逆精神的人物,
十,百灵百利,在关键处舍生忘死营救师傅,使老
和尚说了无数感激的话,不正是把“孝道”贯彻于
实践的结果么?不也正是虽为佛家弟子骨子里却
渗透了儒家的伦理道德精神的体现么?因而说,
儒家的忠孝思想是西天取经人的内在精神之一。
其二,佛教倡导信徒们远是非,避祸害,而唐
僧师徒在西行路上却不断地遭遇是非,甚至于寻
家的伦理道德,遵循的是儒家的价值取向。为了
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小说人物的
思想和精神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按照佛规,和尚应参破红尘,六根清静。
他们抛家别室,住在寺庙,已断绝了与父母妻子儿
女的世俗关系,也不朝拜参谒帝王官府,但儒家所
倡导的忠孝在他们身上却得到充分地表现。在取
经途中,唐僧西行的动力固然与追求成金身正果
主皇图永固”的大事业。唐僧对取经的心诚志坚、
百折不挠也就成了“尽忠报国”的忠君行为地具体
体现。也即张锦池先生所指出的取经朝圣被演绎
成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业”。[3]从而,唐僧既
是虔诚的佛教徒,又是唐太宗的贤臣和优秀使者,
小说人物也就具有了和尚与贤臣的双重身份。但
事实上,小说对人物的评判不是佛法道行,而是儒
有关,但每每在危难处,他总是痛哭流泣自己辜负
了唐王的重托,惭愧对唐王尽忠尽力却没有结果。
显然,唐僧意识中的贤臣使命感大于宗教皈依意
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儒士报答帝王的知遇之恩
的普遍心理。小说附录追叙玄奘为父报仇的情
节,其意图在说明并颂扬人物大孝的品德。三十
六回,孙悟空谈唐僧的经历说:“你老人家自幼为
你外公一般”。这实际上是针对孙悟空的好管“闲
事”而言的。他一路上降妖伏怪,正不知救过多少
人性命,做了多少好事。如果拂去这些所谓妖怪
的神秘色彩,他们或占山为王,或占水称霸,扰乱
地方,残害生灵,多是官府无力制伏的恶势力。因
而孙悟空等对妖怪的铲除,实际是对地方恶势力
地肃清;是他们积极入世,参与现实政治的表现。
他也竟会引经据典大讲“孝道”。第三十一回,孙
悟空向百花羞公主说:“你正是个不孝之人。盖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故
孝者,百行之原,万善之本,却怎么将身陪伴妖精,
28西 安 建 筑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23卷更不思念父母?非得不孝之罪,如何?”使“公主半
摘 要:《西游记》中的宗教思想是明代“三教合一”思潮的产物。所谓“三教合一”并非儒、释、道三者平分秋
色,实际上有所侧重。具体分析三者的关系是:小说以儒家的价值取向为评判人和事的标准,儒为立本;道教
修炼,虽使孙悟空等超越了自然生命、具有无穷法力,却非修炼的极境,仅仅是进一步修炼的入门和准备;成佛
of the Book“Journey to the West”
NAN La-cheng
(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Baoji University of Art sand Scienes, Baoji 721007, China )
Abstract:The religious thought ofJourney to the Westis a typical model of“the unification of the Three Religions”in the Ming
宗羲《评三一教》)
一、儒为立本
《西游记》故事虽说最先为佛教故事,正如佛
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中国化一样,西天取经故事在
流传中逐渐儒家化了。它不仅表现在小说中将孔
圣人与李老君、如来佛三者并相称颂,还表现在人
物言语取之于儒家经典,行为遵守儒家之规范,评
判事物的价值取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基础。即
了佛道杂糅的特征。人们更习惯于引用小说第四
十七回孙悟空向车迟国国王说的“望你把三教归
收稿日期:2004-06-10
作者简介:兰拉成(1966-),男,宝鸡市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研究。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
固”。和第二回菩提祖师的“说一会,讲一会禅,三
第23卷 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