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和知觉的规律(一)
感觉与知觉——精选推荐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本章要点:·感觉与知觉的概念与分类·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征·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感觉和知觉是认识世界的开端,是构成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只有在感知的基础上,人类才能进行更高级的知觉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感知规律,提高学生对有关客观事物的感知效果,是十分必要。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一)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之中,外部世界的各种事物都在不停的运动着,它们以不断变化着的光、声、味、温度、硬度等等各种属性作用于人们。
人的感觉器官接受到刺激,就使人脑对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别属性产生反映。
如看到了水果的颜色、嗅到了氨水的气味、尝到了糖的甜味……。
这种当前事物的个别属性在我们大脑中的反映,就是感觉。
人不仅能感觉到人身体以外的事物状况,而且也能感觉到自己身体外表和内部的种种情况,如饥、渴等。
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
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感觉是一个独立存在的阶段。
例如,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已经有了以感应性为主要反映形式的感觉萌芽。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初期,特别是出生后六个月以内的婴儿,也存在着独立的感觉阶段。
此外,在实验室的特殊条件下,也可以人为地使人产生单纯的感觉。
与其他的心理现象一样,感觉具有二重性:从感觉的来源和内容来看,感觉是客观的,它反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事物;从感觉的形成和表现来看,它是主观的。
从这一意义上理解,感觉是在具体的人的头脑中形成、表现和存在着的。
所以,在不同的人身上,感觉都烙上了个体的个性特点和知识经验的痕迹,体现着个性心理的影响。
人的感觉与动物的感觉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人的感觉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它既不是主体自发地形成的,也不是客体机械地移植注入的。
其次,人的感觉有第二信号系统的参与,在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时,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感觉既能被人意识到,同时也受人的意识的调节。
简述知觉规律
简述知觉规律知觉规律是指人类感知世界的一种规律性现象,它涉及到感觉、知觉和认知等多个层面的过程。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感官接收信息,然后经过一系列脑部加工和解释,最终形成对外界的认知和理解。
知觉规律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些普遍规律和特点的总结和归纳。
知觉规律包括感知的选择性。
人类感知系统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具有选择性,我们只能接收到一部分信息,而忽略了其他的信息。
这是因为我们的感知系统有限,无法同时处理所有的信息。
因此,我们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兴趣,选择性地关注某些特定的信息,而忽略其他的信息。
例如,在一个人群中,我们会更容易注意到与我们有关系的人,而忽略其他人的存在。
知觉规律包括感知的整体性。
在感知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感知到物体的各个部分,还能够将这些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具有整体感知的能力,能够将分散的信息进行整合和组织。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的脸时,我们不仅能够感知到他的眼睛、鼻子和嘴巴等部分,还能够将这些部分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脸。
第三,知觉规律包括感知的稳定性。
在感知过程中,我们会对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属性进行稳定的感知。
即使在不同的环境和角度下,我们仍然能够正确地感知到物体的属性。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具有对物体进行稳定感知的能力,能够自动地对物体进行形状和大小的调整。
例如,即使在不同的角度下,我们仍然能够正确地感知到一个圆形物体的形状。
知觉规律还包括感知的连续性。
在感知过程中,我们会对连续的信息进行整合和组织,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具有对信息进行整合和组织的能力,能够将分散的信息进行连接。
例如,在观看连续的动画片时,我们能够将每一帧的图像进行整合,形成一个连贯的动画片。
知觉规律还包括感知的参照性。
在感知过程中,我们会将感知到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比较和参照,从而对信息进行理解和解释。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具有对信息进行参照的能力,能够将新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进行对比。
教师招聘教综必考的感知觉规律
教师招聘教综必考的感知觉规律感觉的相互作用规律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⑴感觉适应内涵: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典例:①暗适应(明→暗)从外面进入电影院,需要适应一会儿才能看清里面的东西。
②明适应(暗→明)刚从电影院里出来,觉得外面的阳光很刺眼。
③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⑵感觉对比内涵: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典例:①月明星稀(同时对比)②吃过糖之后吃橘子觉得很酸(继时对比)⑶感觉后效(感觉后像)内涵: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典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⑴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内涵:一种感受器的感受性因其他感受器的影响而有所变化典例:感冒鼻子不通气,吃不出食物的香味⑵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内涵:某种感觉系统的不足由其他感觉系统弥补典例:盲人的听觉很灵敏⑶联觉内涵: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典例:①红色给人以热烈的感觉②欢快的歌曲///知觉的规律1.知觉的选择性内涵:面对众多客体,自觉区分出对象和背景影响因素及典例:①强度律—安静时突然一声巨响②差异律—鹤立鸡群③活动律—老师上课时边走边动边做手势④新颖奇特性—儿童容易被新奇事物吸引⑤组合律—知觉对图形的组织原则2.知觉的理解性内涵: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用词语进行说明的加工过程。
影响因素:知觉者过去的知识经验典例:①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3.知觉的整体性内涵:以知识经验为基础,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影响因素:①知觉对象的特点②各部分的强度关系③各部分的结构关系④知觉者的主观意识与经验典例:①一叶知秋②窥一斑而知全豹4.知觉的恒常性内涵:客观事物本身不变,条件变化,知觉映像仍不变。
影响因素:视觉线索典例:颜色、亮度、形状、大小、声音、方位恒常///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1.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1)实物直观实物直观指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
感觉和知觉概念、种类、规律和基本特征
嗅 觉 一滴香水扩散到三个房间的套房
触 觉 一只蜜蜂翅膀从1厘米高处落在你的面颊
温冷觉 皮肤表面温度有摄氏1度之差既可觉察
(二).知觉的概念
1、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与意义的反映。
2、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区别:
1. 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他的产生主要
感觉和知觉概念、种 类、规律和基本特征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二、感觉的种类 三、知觉的种类 四、感觉的基本规律 五、知觉的基本特征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一).感觉(sensation)的概念
1、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 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 感觉是一种直接反映,它要求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 人的感官。
4.味觉(sense of taste)
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5.皮肤觉(skin sense)
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叫皮肤觉(肤 觉)。
皮肤感觉可以分为触觉、冷觉、温觉、痛觉等。
6.动觉
动觉也叫运动感觉,它反应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 及肌肉的紧张程度,是内部感觉的一种重要形态。
❖ 频率越大,听到的声音就越高。
音响
音响是指听到声音的强弱,主要决定于声波振幅,振幅 越大,声音就越响;振幅越小,声音越轻。
响度的单位是分贝,一般超过120分贝的声音就会使人耳 产生痛感。
音色
音色,也叫音品,主要由声波成分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3.嗅觉(sense of smell)
嗅觉是由有气味的气体物质引起的。
7.平衡觉
平衡觉也叫静觉,它是由人体作加速度或减速度的直线 运动或旋转运动时所引起的。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二)
2、形重错觉 人们用手加以比较时,会觉得一斤铁比一斤棉花重。 3、大小错觉 初升或降落时的太阳和月亮看起来好像总比它们在 我们头顶上时要大些。这种错觉的产生是因为初升 或降落时的太阳和月亮是和树木、房屋相比较的, 而头顶上的太阳和月亮是同辽阔的天空来比较的。
4、方位错觉 在海上飞行时,由于水天连成一片,失去了自然环 境视觉参考标志,飞行员很容易产生“倒飞视觉”。 这时飞行员要靠仪表来判定飞机的状态,否则会造 成倒飞入海的事故。 5、运动错觉 下车后一段时间,如果躺在床上,还觉得床像车厢 一样在运动。 在桥上俯视桥下的流水,久而久之就好像身体和桥 在摇动。
(2)对他人性格的知觉 当我们对一个人的性格有了深刻的了解之后,就可以预测 这个人在一定的情境中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例如我们知道某 人热心、讲义气,那么就可以预测在紧急情况下他会挺身而 生、见义勇为;相反,我们知道另一个人自私、冷漠,那么 我们也可以预测在紧急情况下他会退避三舍甚至逃之夭夭。 (3)角色知觉 角色知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某人的行为判断 他的职业;二是对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识,例如对 于老师这一角色,认为他的行为标准应该是谈吐文雅,学识 渊博、仪表端庄等。
感知觉的基本规律
感知觉的基本规律人们的感知觉是通过感官器官和神经系统的作用而发生的。
从感觉器官到大脑,传递的信息是被加工处理过的,这种信息加工可能是受到情感、经验和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人们的感知觉存在着很多基本规律。
其中,感知觉有以下几个基本规律:一、至少存在5种感官人们的感官器官至少分为五种,分别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
每种感官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感官器官和神经系统来感知不同的刺激。
例如,视觉感知通过眼睛,听觉感知通过耳朵,触觉感知通过皮肤等。
二、对于同一刺激,不同人的感知可能存在差异由于人们的文化背景、语言、经验和情感等因素的不同,他们对于同一刺激的感知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对于颜色的感知就可能存在差异。
一些语言中,红色和橙色可能视为同一种颜色,而另一些语言则将红色和橙色视为不同的颜色。
三、周围环境的变化会影响感知人们的感知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例如,在黑暗的环境中,人们的视觉可能会受到限制,虽然依然可以看到周围的物体,但是其颜色和形状等信息可能会受到影响。
四、注意力和期望影响感知注意力和期望是人们感知觉的两个重要因素。
当人们集中注意力观察某个刺激时,他们的感知就会更加准确;而当期望和预知性的信息存在时,人们的感知也可能受到影响。
例如,当一切东西都被标榜为“无糖”的时候,很多人就可能会认为即使尝到了很甜的东西,其口感也不会有什么变化。
五、大脑对于感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人们的感知信息从感官器官传递到大脑,并在此过程中进行加工处理。
到了大脑,感知信息通过神经网络进行分析、组合和索引等操作。
这种加工过程使得人们的感知信息变得更加全面、有用、个性化和适应性。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感觉和知觉的规律在教学中运用感觉和知觉的规律,那可真是个大有作为的好主意。
想象一下,孩子们坐在教室里,满脸困惑,眼睛盯着黑板,就像小猫盯着不动的鱼。
这个时候,老师要做的就是把那些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起来。
我们说,感官可是我们通向世界的窗户,感觉和知觉就像那窗帘,拉开一点儿,阳光就洒进来了。
想要让学生们的眼睛闪闪发光,得从他们的感觉出发。
视觉这块儿,咱们得用点心思。
可以试试用颜色鲜艳的教具,五颜六色的书本,甚至用些有趣的图案。
谁说数学就只能是黑白相间的公式?可以试着用各种图形,把问题变得形象些。
比如说,教学生乘法的时候,用比萨饼的切法,哦,那真是个绝妙的点子!想象一下,一大盘比萨,被分成几块,孩子们不仅能看到,还能想象出味道,口水直流。
这样一来,乘法就变得简单又好玩了。
听觉也不能落下。
课堂上,偶尔放点儿轻音乐,或者用有趣的声音来吸引学生注意力。
听觉刺激可以帮助他们集中精力。
想象一下,学生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突然听到一声“哔哔”,哎呀,心里就会瞬间有一种好奇,想看看发生了什么。
用声音来制造悬念,让学生们的耳朵“竖起来”,这可比单纯的说教要有效多了。
嗅觉在教学中,虽然用得不多,但偶尔试试,效果也是杠杠的。
比如说,科学课的时候,可以准备一些气味明显的材料,像是柠檬、薄荷,或者一些香料。
让孩子们闭上眼睛,闻闻这些气味,猜猜是什么。
这样,不仅能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还能提升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教育这事儿,就像做菜,调味料一定要用得当,才能让学生的脑袋瓜儿里,满满都是知识的香味。
再说说触觉。
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动手的环节,比如实验、游戏,让孩子们亲自动手。
用手去感受,才能更深入理解。
有些理论知识,就像干巴巴的面团,必须揉一揉,才会变得柔软。
想象一下,科学实验的时候,孩子们用手去捏捏各种材料,变得生动而有趣。
小小的手,摸到的是知识的温度,学起来也就轻松多了。
咱们别忘了情感的力量。
老师如果能在课堂上,分享一些自己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温度,那就是加分项。
在职教育硕士心理的生理基础知识点归纳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一、概念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人脑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的过程。
3、感受性——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人的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感受性通常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
绝对感受性——是人对最小的客观刺激量的感受能力。
绝对感受域限是绝对感受性的客观指标4、感觉阈限——是指持续一定的时间并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刺激量,它是对感受性的度量。
5、差别感受性——是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
6、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7、适应——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适应有的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有的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
明适应——是从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感到发眩耀眼,几乎什么都看不清楚,经过几秒钟后就能看清物体的感受性变化。
这是视觉感受性逐渐降低的过程。
暗适应——是从亮处进入暗处时,由看不清到逐渐看清物体轮廓的视觉感受性的变化。
这是视觉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
8、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9、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10、继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11、知觉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
12、*观察——又称“思维的知觉”,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13、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14、感受野——20世纪60年代后期,研究者采用微电极技术研究神经系统的感觉信息加工,发现当呈现某种特定刺激的时候,可记录到感觉神经通路及大脑皮质各水平上单个神经细胞的放电现象,据此可以揭示该个神经细胞所管辖的刺激区域。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2011年大纲]:1.认知发展与教育(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一、感觉和知觉的规律(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可以说是感觉的敏锐程度。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是衡量感觉的一个尺度。
感受性有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分别用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来衡量。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感觉是由刺激物引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物都能引起人的感觉,除刺激物性质要适宜外,刺激还必须达到适当的限度。
如:手表、尘埃对人的刺激。
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绝对感觉阈限,而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就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
即感觉阈限的值越小,说明感觉性就越高。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在刺激物引起感觉之后,尽管刺激强度又发生了变化,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强度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
如:在原有100克重量中再加上1克,人们感觉不出它的变化,一定要加上3克或更多一些,人们才能觉察出前后的两种重量的差异。
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而这种对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也成反比关系。
早在十九世纪前半叶,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如果以I表示原初刺激的强度, I表示刺激强度的增加量,那么,在一定的范围内,则有如下关系式:II这就是韦伯定律。
K是个常数,当I的大小不同时, I 的大小也会不同。
作用:感觉性和感觉阈限的研究,对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3感觉与知觉的规律
知觉理论与市场营销
运用知觉的选择性原理帮助消费者确定购 买目标。消费者走进商场或超市时,各种琳琅 满目的商品同时作用于消费者的感官,但他们
01 并不能同时认识并反映这些商品,而只能对其
中的某些或某一商品具有相对清晰的感知。
知觉理论与市场营销
运用知觉的整体性、理解性原理开展营销
活动及广告制作。知觉的整体性、理解性原
联觉就是感觉的相互作用之一,其中以颜色感觉的联觉 最为突出。色觉可以引起温度觉,如红、橙、黄等有温 暖感(称暖色),而蓝、青、紫则会有寒冷感(称冷 色)。色觉还可以引起轻重感,如室内家具如果使用浅 色系的颜色就会给人轻巧的感觉。
感觉的基本规律
04 感பைடு நூலகம்与实践的相互作用。
人的感觉性在生活和劳动实践的长期锻炼中是 可以大大提高和发展的,特别是通过事活动和某些 特殊训练,提高到常人不可能达到的水平。随着个 体年龄的增长和生活实践的丰富,人的感受性会随 之逐渐发展,不同人的感受性之间呈现出极大的差 异。
务。
众志成城
全民抗疫
知觉的基本规律
02 知觉的整体性。
客观事物是由不同部分、不同属性组成的,但我 们总是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 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 性。知觉的整体性往往取决于四种因素。
知觉的基本规律
03 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过程中,我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 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 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01
目录 02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感觉和知觉的分类
03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01
感觉的基本规律
感觉的基本规律
01 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依赖性。
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举例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一)适应现象: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
例如:我们进入幼儿园活动室,有时会闻到一股空气污浊的气味,而在活动室内的老师和幼儿毫不察觉,外来人在室内待了一段时间后,也不觉得了。
(二)对比现象: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作感觉的对比。
例如:灰色的图形,放在白色的背景上,就显得比较暗一些,而放在黑色的背景上就显得亮一些。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感觉器官在同一时间内不能同样清楚地感知所接触的事物,有些刺激物会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另一些刺激物,人们对它们的知觉较为模糊,好像是衬托在知觉对象的后面似的,成为知觉的背景。
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应当突出重点,教学指示棒与直观教具的颜色不要接近。
这是利用了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差别的规律。
案例解析: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某教师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事。
为了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利用活动玩具“猫”和“鱼”作为教具。
她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解故事的情节,一边演示活动的教具,同时伴随相关的轻音乐。
假如你旁听了这节课,请用感知觉规律理论对这次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教师解析:幼儿期,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幼儿是借助于颜色、形状、声音和动作来认识世界的。
利用感知规律组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幼儿知觉为对象。
根据这个规律,教师应当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仿、活动玩具、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另外,根据感知觉规律理论。
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出对象的重要条件;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我们分出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
所以正如本案例中教师所做的那样,教师讲课的声调抑扬顿挫、语言绘声绘色。
如果教师的讲课平铺直叙,很少变化,毫无停顿之处,幼儿听起来就不容易抓住重要。
知觉及知觉规律
感觉的规律和知觉的基本特征这部分知识在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属于常考点,比较重要而且容易混淆。
我们在备考这部分知识的时候不仅要进行准确识记,更要结合例子去理解知识点,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该部分知识点一般以单选题为主。
下面我们就对这两部分知识点进行辨析。
知识点一:感觉的规律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一个感觉器官对应一种感觉能力。
要想产生感觉,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感觉能力,另一个是外界的刺激。
例如,产生听觉,一方面听力要好,就是我们说的感觉能力;另一方面要有足够大的音量,就是我们说的客观刺激。
在心理学上把感觉能力称之为感受性,把客观刺激的大小量值或范围称之为感觉阈限。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是反比的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性则越差;感觉阈限越小,感受性则越好。
用例子来理解:我们在体检测视力的时候,视力越好的人,对于越小的字符看的越清楚,而视力差的人只能看清楚大的字符。
视力就是感受性,测视力字符的大小就是感觉阈限,所以两者之间是反比的关系。
绝对感受性是感觉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是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例如,某人在一杯水中添加2g糖刚刚能尝出甜味,那么刚刚尝出甜味的能力是绝对感受性,而2g糖则是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是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例如,10人的合唱团加进去4个人后,刚刚感觉到合唱音量变大,刚刚感觉出音量变大的感觉能力是差别感受性,音量变大的量值就是差别感觉阈限。
知识点二: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感觉适应:在持续的外界刺激下感觉能力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嗅觉适应。
我们看完电影从放映厅出来觉得外面光线刺眼,很快就习惯了,这是明适应;而刚刚进入放映厅开始看不见,慢慢看得清了,这是暗适应。
感觉对比:月明显得星稀、黑人显得牙白,这是几个刺激同时出现,所以是同时对比。
而先吃糖果后吃西瓜,西瓜吃起来不甜,是几个刺激相继出现,是继时对比。
1-1感觉与知觉的概述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 激量。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叫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 物间的最小差异量。人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 感受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和差别 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觉越丰富、越精确,知觉就越完整、越正确;
03 知觉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也影响着感觉的鲜明性和精
确性。
04
感觉的测量
感受性:感受性是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 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感受性是人的感觉系统机能 的基本指标,每个人对刺激物的感受性(即感觉能力) 是不同的。通常,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
脏六腑的情况。
感觉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 要的意义,是人的认识、情感、行为等方 面的重要先导,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 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 础。
认识
情感
行为
02
什么是知觉?
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 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简单的说就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整体,并知道它的 意义,这就是知觉。
01
目录 02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感觉和知觉的分类
03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01
什么是感觉?
•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个
体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
性的反映。
•
感觉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心理活动
,通过感觉,可以分辨事物的颜色、明
度、气味、软硬等外界特征,而且通过
感觉也能反映人体各部分(眼、耳、鼻
、舌、身、四肢)的运动和人体内部五
人们通过感官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 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整合和解释), 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是知觉过程。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感知觉的规律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感知觉的规律感知觉的规律作为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中的知识点,需要我们先了解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我们*时经常说“我感觉很开心”“感觉自己萌萌哒”等这样的话语,但我们要知道,在心理学上,感觉和知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感觉,指的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比如“这可真香啊!”“这个看起来圆圆的。
”就是对于感觉体现,通过这些话语我们没有办法很好的感知这个对象具体是什么。
而知觉则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如“这是一个大西瓜!”“这里有一个蛋糕。
”等。
那么在说到感觉规律的时候我们将从感觉和知觉两大板块分别进行阐述。
(一)感觉的规律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1)感受性:指感觉器官感受适宜刺激的能力,即感受刺激的能力。
比如你被针扎了之后觉得疼,说明你比较敏感。
(2)感觉阈限:由于每个人的感受性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较迟钝,有些人较灵敏——用什么来测量感受性的不同?于是就有感觉阈限,就是对于刺激的量的大小,多少的把握。
我们需要记住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关系:两者呈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
比如,将针轻轻地放在A,B两人的手上,A可能在放到5根针的时候就感受到了针的存在,说明他的感受性就较高;而B则需要放到13根针才察觉到,说明感受性较低。
2.适应现象指的是长时间刺激在某一器官,感受性发生了变化的现象。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就是嗅觉适应。
那么在考试过程中,更多考察的就是视觉适应,视觉适应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
(1)明适应:由暗→入明对强光的感受性降低(2)暗适应:由明→入暗对弱光的感受性提高3.对比现象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对比。
我们将感觉对比划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这是根据刺激呈现时间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
比如,“我于茫茫人海中一眼就看到了你”体现的就是同时对比,在人海这样一个广泛的范围中同时呈现时,将他人作为背景,与我们关注的对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知觉活动的规律
知觉活动是指人类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感觉通道、注意、经验、语言和文化等。
以下是知觉活动的几个规律:1.空间线索:人类对于空间位置的感知受到强烈的影响。
例如,在视觉方面,人们更容易注意到位于视野中心或接近中心的位置;在听觉方面,人们更容易感知到来自特定方向的声音。
2.特征整合:人们在感知物体时,通常会将它们的特征整合在一起,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
例如,当看到一个熟悉的物体时,我们会将其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3.相似性原则: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更容易将相似的物体或刺激归为一类。
例如,在视觉上,相似的颜色、形状或纹理等特征会使我们更容易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
4.连续性原则:在感知过程中,人们通常会倾向于将信息组织成一个连续、平滑的整体。
例如,当看到一个物体的运动轨迹被部分遮挡时,我们会根据前面的运动轨迹和遮挡的部分推测出物体的完整运动轨迹。
5.经验影响:人们的经验和知识会影响知觉活动的结果。
例如,对于熟悉的事物,我们会更容易感知和理解它们,而对不熟悉的事物,则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来理解。
6.注意力影响:注意在知觉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人们通常只能注意到环境中的一小部分信息,因此需要选择性地关注特定的刺激或特征。
7.语言和文化影响:语言和文化也会影响人们的知觉活动。
例如,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会导致人们对空间位置、颜色、形状等特征的感知有所不同。
这些规律共同作用,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在实际生活中,这些规律可以被应用到不同的场景中,以提高感知的效果和准确性。
感觉和知觉的变化规律
6.外国客人用英语与服务员交谈时,英语程度高的服务员 能很快明白客人的意思,而英语程度低的服务员却听得很 吃力,这是因为知觉的理解性。
LOGO
1.有人研究发现,在绿光下人的听觉会提高,在红光下听 觉会降低,这是因为感觉有适应作用。(09高考)
2.一个人换了不同的发型或衣服后,他的亲友仍能认出他 ,这是由于知觉的整体性变化规律引起的。
3.一般来说,性格开朗的人喜欢颜色鲜艳、款式新奇的 服装,性格内向的人则喜欢朴素一点的服饰。
4.熟练的制茶工人凭嗅觉就能判断茶的品质,这是因为感 觉的生活实践作用。
整体的整体性可以保持客观事物一些关键的、相对稳定的属性 和联系,这样即使事物的某些非根本属性改变了,我们仍然可 以准确地反映该事物,从而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例如:一首乐曲只要旋律不变,无论用什么乐曲演奏,我们都会 把它知觉成同一首曲子;一个人换了不同的衣服或发型后,他的 亲友仍然能认识他。
3、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的程中,人总是借助已经获得的 有关知识经验,对当前感知的事物进行 加工处理,并通过概念的形式把它们标 示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二、感觉与知觉的变化规律
LOGO
(一)感觉的变化规律
1、感觉的适应作用
当某一事物以固定的强度持续地刺激感受器官 时,人对这一事物的感觉能力会发生一定的变 化,这种变化就是感觉的适应作用。
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事 情能用感觉的适应作用 来解释的?
例如:
视觉:明适应和暗适应。
听觉:对强烈的刺激很难适应。
觉的
A.相互作用 B.整体作用 C.适应作用 D.生活实践
作用
3.在宴席中,客人吃过甜点后,应先上一道茶,然后再上水果,
分别简述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分别简述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1. 感觉的规律:
- 感觉器官的发育不平衡:学前儿童视觉和听觉发育较好,而味觉、嗅觉和触觉发育相对滞后。
- 感觉活动较为单纯:学前儿童的感觉活动较为单纯,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
- 感觉活动容易疲劳:学前儿童的神经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感觉活动容易疲劳。
- 对感官刺激的敏感性较高:学前儿童对新奇、鲜明的感官刺激反应较为敏感。
2. 知觉的规律:
- 知觉活动具有片面性:学前儿童的知觉活动往往只关注事物的某一个方面或特征,缺乏全面性。
- 知觉活动缺乏稳定性:学前儿童的知觉活动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自身情绪的影响,缺乏稳定性。
- 知觉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学前儿童的知觉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概念形成较为困难。
- 知觉活动具有主观性:学前儿童的知觉活动容易受到个人经验、兴趣和需求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了解这些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促进儿童感知能力
的发展。
简述知觉规律
简述知觉规律知觉规律是人类感知世界的一种普遍规律,它涵盖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各个方面。
通过观察和实验,科学家们总结出了一些关于知觉的基本规律,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
视觉知觉规律是人类感知世界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通过眼睛来收集大量的视觉信息,然后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解读。
在视觉知觉中,有几个基本规律被广泛接受。
一是近大远小规律,它指的是离人眼近的物体看起来比离人眼远的物体大。
这是因为眼睛看到的视角不同,离眼睛近的物体会有较大的视角,而离眼睛远的物体会有较小的视角。
二是上大下小规律,它指的是物体的上部看起来比下部大。
这是因为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往往会倾斜头部,使得上部的视角较大。
三是对称性规律,它指的是我们更容易注意到对称的物体。
人们普遍认为对称的物体更美观,因此我们在感知过程中更容易注意到它们。
除了视觉知觉规律外,听觉知觉规律也是人们研究的重点之一。
听觉知觉规律主要涉及声音的感知和理解。
首先是音调高低规律,人们能够通过声音的频率差异来感知不同的音调高低。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其次是音量大小规律,人们能够通过声音的强度差异来感知不同的音量大小。
声音强度越大,音量越大。
还有一个重要的知觉规律是时间知觉规律。
人们对事件的持续时间有一定的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时间的流逝和事件的先后顺序。
触觉、嗅觉和味觉等知觉规律也是人们研究的对象。
触觉知觉规律涉及到我们对物体的质地、温度和压力等信息的感知。
嗅觉知觉规律涉及到我们对气味的感知和辨别能力。
味觉知觉规律涉及到我们对食物味道的感知和辨别能力。
知觉规律是人类感知世界的基本规律,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感知过程。
通过研究知觉规律,我们能够揭示人类感知世界的机制,进一步推动科学的发展。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和发现,让我们对知觉规律有更深入的理解。
感知觉的一般规律
感知觉的一般规律人类的感知觉是我们与外界互动的重要途径,它使我们能够感知到周围的事物和环境。
感知觉的一般规律是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特点的总结,它涵盖了我们对物体、声音、味道、触觉和视觉的感知。
下面将从不同感官的角度,描述感知觉的一般规律。
视觉是我们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
我们通过眼睛来接收光线,然后大脑将这些光线转化为图像。
视觉的一般规律包括颜色、形状、明暗、运动等方面。
颜色是我们感知物体的重要属性,红、黄、蓝等颜色能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和情绪。
形状是物体的外部轮廓,它能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的物体和物体的部分。
明暗是指光线的亮度,它能影响我们对物体的感知和理解。
运动是物体在我们眼前移动的过程,它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引发我们的兴趣。
听觉是我们感知声音的方式,它使我们能够感知到声音的方向、强度和频率。
声音的方向是通过两只耳朵接收到声音的时间差和声音的强度来确定的。
声音的强度是指声音的响度,它能让我们感受到声音的大小和远近。
声音的频率是指声音的振动次数,它能使我们区分不同的声音和音调。
嗅觉是我们感知气味的方式,它使我们能够感知到不同的气味和味道。
嗅觉的一般规律包括气味的种类、强度和持续时间。
不同的气味会引发不同的情绪和感受,例如花香能让人感到愉悦和放松,而臭味则会让人感到不适和厌恶。
味觉是我们感知味道的方式,它使我们能够感知到食物的甜、咸、酸、苦和鲜等味道。
味觉的一般规律包括味道的种类、强度和持续时间。
不同的味道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和满足,例如甜味能让人感到愉悦和满足,而苦味则会让人感到不适和厌恶。
触觉是我们感知触感的方式,它使我们能够感知到物体的硬度、温度和质地等属性。
触觉的一般规律包括触感的种类、强度和持续时间。
触觉能让我们感受到物体的形状、温度和质地,帮助我们与物体进行互动和交流。
感知觉的一般规律涵盖了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特点。
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我们能够感知到周围的事物和环境,与之互动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 1、心理学意义上的感觉是多种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进行反 应的总概念,它和我们日常所用的“感觉”意义不同,日常的“感 觉”含义更为广泛,包括心理学意义上的感觉含义,还包括情绪、 评价、判断和态度等。 2、不是所有的刺激物对感官器官的刺激都能引起感觉,如人眼睛看 不见紫外线和红外线,强度太小的声音人耳也感觉不到(耳朵听不 到频率高于20000次/秒的超声波和低于16次/秒的次声波),落在皮 肤上的灰尘人也难以感觉到,刺激物的刺激至少要达到一定的量或 强度,才能引起我们的感觉。这就涉及感受性和感受阈限的问题。 3、人是经常需要新鲜刺激的动物,人不能总是在同一刺激环境中工 作和生活,感觉剥夺的心理实验证明人忍受不了安静的没有变化的 刺激环境。感觉被剥夺超过三天以上的人普遍感觉迟缓、神经衰弱、 情绪紧张、易怒、烦恼,并且需要一段调整适应期才能重新开始正 常生活。旅游正是给人提供丰富、新异的感官刺激的一种最好的休 闲娱乐活动。
2、饭店背景音乐的选用必须遵循轻柔性、融合性和 愉悦性原则。轻柔的音乐使人精神向上,心旷神怡, 过重、刺激的音乐或噪音令人心烦意乱。 现代欧式饭店——钢琴曲、小夜曲 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饭店——古筝、琵琶、二胡等民 族乐器演奏的音乐 外宾较多的饭店——西洋乐 年轻人较多的饭店——活泼、诙谐的爵士乐
Ⅲ味觉对客人心理的影响 味觉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 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不同地域的 人对味觉的分类是不一样的。中国将其分为酸、 甜、苦、辣、咸、鲜、涩。从味觉的生理角度分 类,只有四种基本味觉,即酸、甜、苦、咸,它 们是食物直接刺激味蕾产生的。
•蓝色代表安静、智慧、深沉、柔 和、冷淡;和白色搭配很和谐。
Ⅱ听觉对客人心理的影响
谈一谈:
1、饭店的背景音乐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2、饭店在选用背景音乐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Ⅱ听觉对客人心理的影响
1、“饭店的下一轮竞争主要是文化的竞争”。饭店的背景音乐是
体现饭店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背景音乐在不同的场合有相应 的特性和效应。
(1)流淌着美妙音乐的饭店,能巧妙地缩短客人与冷漠 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使建筑物变得富有人情味,消除客人 初到异地的紧张感、陌生感,产生心理上的亲切感,提高 饭店的入住率和留宿率。 (2)愉悦的听觉刺激对人有调节、镇静作用,为饭店内 部环境创造温馨友好的氛围,使员工和客人都有平和宽松 的心境,从而提高服务效率和工作效率。
(二)感觉的种类
感觉按照刺激物的来源和承受刺激的感受器分布的 位置不同分为三大类: 1、外部感觉:视觉(锥状视网膜的棒状细胞)、听觉、 味觉、触觉、皮肤的痛觉等 2、内部感觉:对身体内部的状态的感觉,感受器位于 体内。饥觉、渴觉、内脏的痛觉等属于内部感觉。 3、本体感觉:对自身的运动和位置状态的感觉,感受 器位于肌肉、韧带和耳内。动觉(肌、腱和关节的神经 末梢)和平衡觉等。
一、感觉 (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 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 外界的任何一种事物都有许多个别属性,比如一个苹 果,它是青色的,有光滑的表皮和酸甜的滋味等等,苹果的这 些客观属性,作用于我们的眼、皮肤和舌头等感觉器官时,就 会产生各种感觉。感觉除了可以反映客观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 之外,还可以反映自己身体内所发生的变化,了解自身各部分 的 Ⅰ视觉对客人心理的影响 颜色是视觉的重要因素。在古代许多人相信颜色 具有某种魔力,在今天科学家也认为颜色与人的大 脑有着某种联系,不同颜色对人的身体、情绪、思 想和行为有着深刻影响。 旅游、饭店、交通工具、纪念品都应该考虑到 颜色视觉价值问题。
紫色有收缩感,代表高贵、威严、神秘;容易使人疲劳,可 大面积用于卧室,有镇定感
Ⅲ味觉对客人心理的影响 人的味觉会随着不同的外部原因而有所不同。一般随着 温度的升高,味觉加强,最适宜的味觉产生温度是10— 40℃,30℃最敏感,大于或者小于此温度都将变得迟 钝。作为饭店服务人员应该特别注意。例如,我们经常 接触的啤酒是一种低度的饮料酒,较适宜的饮用温度为 7—10℃,有的甚至在5℃左右。如果温度超出或低于 这个范围会影响啤酒的饮用口感。另外,人们对事物的 需求状态和饥饿程度都会影响味觉的感受性。例如:旅 行社的客人,由于经过长时间的颠簸,饥肠辘辘,即使 是一般的饭菜也会感觉非常可口。
第二章 心理学理论在饭店服务 中的应用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人类认识客观事物,首先通过感知觉。 没有感知觉,心理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感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 观事物的反映。在饭店服务过程中,我们必 须对宾客的感知觉进行了解,才能以正确的 服务方式为宾客进行服务。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