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之古代年龄称谓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里古代年龄不同的称谓

传统文化里古代年龄不同的称谓

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是 的年龄到了
。花信:开花时期,
花期。借此泛指女子正处年轻貌美之时。
• 是指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
事业自立的年龄。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
年”。
• 《礼记·内则》:“(男子)三十而有室,始理男
事”。因以“始室”指

正当壮年。古代
八十杖于朝。”
指。
•人在七十岁之后,就远离朝堂,告老归田。 。
80 岁。
的雅称。因“喜”字的草书近似竖写的 “七十七”,故得此名。
dié
•古代指
的年纪,泛指老年。《左传·僖
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
拜。
•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 皓首:白头,指年老。 • 姥[mǔ]:年老的妇人。 •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 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 是指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
故言赤子。”
,邀亲友吃汤饼。
• 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 。
。《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 锡余以嘉名”。
牙牙/周晬
。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指小孩开始学话。清·袁枚《祭妹
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 是指
,亦作“孩抱”。
均指


• 古人
的别称,泛指长寿老人。 鲐背:鲐是
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
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
“冻梨”。
九十岁为上寿。 。
•九十九岁的雅称。因“百”字去掉上面的“一” 字是“白”字,“百”数去一为九十九,故雅称 九十九岁为“白寿”。

古代年龄的词,和意思

古代年龄的词,和意思

古代年龄的词,和意思
在古代,人们采用的年龄词汇和现代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古代年龄词及其意思:
1. 孺子:指未满七岁的儿童。

2. 童生:指已经上了私塾、正在读书学习的儿童,通常指七岁
至十四岁左右。

3.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即成年之前。

4. 耳鼻生花:指男子三十岁,女子二十岁左右,此时身体最为
健康。

5. 不惑:指男子四十岁,女子三十岁左右,此时应该已经成为
有社会地位的中年人。

6. 壮年:指男子四十岁至六十岁,女子三十岁至五十岁左右。

7. 耄耋:指七十岁以上的老人。

这些古代年龄词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人生阶段的划分和认知。

虽然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与古代有所不同,但这些古代年龄词依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古代年龄的代称礼仪

古代年龄的代称礼仪

古代年龄的代称礼仪
在古代社会中,年龄的代称和相应的礼仪常常根据人们的身份和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

以下是一些古代年龄的代称和相应的礼仪:
1. 幼童(0-7岁):幼童被视为无知无邪的阶段,通常被称为“幼儿”、“童子”等。

家长和长辈对幼童要照顾和保护,不要让他们参与太过成人的事务。

2. 童年(8-15岁):这个阶段被称为“童年”、“少年”等。

家长和长辈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启蒙,让他们逐渐独立思考和学习生活技能。

3. 青年(16-30岁):这个阶段被称为“青春”、“青年”等。

这是年轻人开始进入
社会、接受教育、发展事业的重要时期。

他们被期望具备自立能力和承担起社会责任。

4. 壮年(31-59岁):这个阶段被称为“壮年”、“成年”等。

人们在这个阶段已经
成家立业,担负起家庭和社会重任,并展示出成熟和稳重的品质。

5. 老年(60岁及以上):这个阶段被称为“老年”、“长者”等。

年龄较大的人被尊重为智者和长辈,他们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尊贵,并受到年轻人的照顾和尊敬。

古代社会对年龄的代称和礼仪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
和尊卑秩序。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严格的年龄代称和礼仪可能已经有所改变,但对不
同年龄段的人给予尊重和关爱的传统仍然存在。

不同年纪的古代说法

不同年纪的古代说法

不同年纪的古代说法
古代的说法和称谓在不同年纪之间常有区别。

以下是一些古代不同年纪的称呼:
1. 幼儿:襁褓中的婴儿被称为“孩童”或“婴孩”。

2. 童年:幼儿长大后,进入童年阶段,被称为“童子”或“童女”。

3. 少年:童年过后,进入少年时期,男性称为“少年”或“小郎君”,女性则称为“少女”或“小姑娘”。

4. 青年:少年成长到青年时期,男性被称为“壮年”或“青年”,女性则称为“少妇”或“青春女儿”。

5. 壮年:进入壮年的男性称为“壮士”或“家长”,女性则称为“贤妇”或“家母”。

6. 中年:壮年人逐渐进入中年,男性称为“中年人”或“中年士”,女性则称为“中年妇女”或“中年妇人”。

7. 老年:进入老年的男性被称为“老人”或“耆老”,女性则称为“老太太”或“老妇人”。

这些称呼在古代社会中有着一定的用法和礼节,反映了不同年龄段人们的身份和地位。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朝代和地域可能存在一些差异,因此这些称呼并非普遍适用于所有情况。

古代称呼人年龄的词语

古代称呼人年龄的词语

古代称呼人年龄的词语
在古代,人们用许多别致的词语来称呼不同的年龄阶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年龄称谓:
1. 婴儿:出生三日称为“汤饼之期”,未满周岁的婴儿叫作“赤子”、“襁褓”。

2. 孩提:两三岁到七八岁儿童。

3. 龆龀/始龀:男孩八岁,女孩七岁。

4. 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5.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6.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7. 豆蔻之年: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8. 舞勺之年:少年13至15岁。

9. 及笄之年:女子15岁。

10. 破瓜之年、碧玉年华:女子16岁。

11. 弱冠之年:男子20岁。

12.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13.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14. 而立之年:30岁。

15. 不惑之年:40岁。

16. 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17. 耳顺之年、花甲之年:60岁。

18.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70岁。

19. 古稀之年、杖国之年:70岁以上。

20. 杖朝之年:80岁。

21. 耄耋之年、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八九十岁。

22. 期颐之年:百岁之人。

以上是古代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一些称呼,这些称谓富有诗意且寓意深刻,可以体现出古人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美好寄托。

我国古代年龄称谓简表

我国古代年龄称谓简表

我国古代年龄称谓简表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一览表0岁:襁褓,2到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10岁以下:黄口,女孩12岁:豆蔻年华,女孩15岁:及笄之年,女孩16岁:破瓜年华,碧玉年华,13到15岁:舞勺之年,15到20:舞象之年。

女孩20岁:桃李年华,男孩20岁:弱冠,女孩24岁:花信年华,女孩30岁:半老徐娘,男孩30岁:而立之年,男孩40岁: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60岁:花甲之年,70岁:古稀之年,80岁:杖朝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古人年龄的称谓由来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天。

小孩生下三天后,请客人来吃汤饼庆祝,称之为汤饼会。

襁褓:本来是初生婴儿所用的布包和小被,指婴儿时期。

周晬:小儿出生满一周岁。

袁枚祭妹文: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歳时举行抓周礼,长辈将各式用品像书籍、笔墨纸砚、钱币、玩具等各种物品摆在孩子面前,让幼儿随意抓取,由此来推测孩子的未来。

垂髫:古代儿童头发下垂不束发,因此垂髫指儿童。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鬻子:指稚子。

诗经.豳风.鸱鸮: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中国年龄称谓大全(超详细版)

中国年龄称谓大全(超详细版)

中国年龄称谓大全(超详细版)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90岁期颐(jīyí)之年--100岁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超详细版)0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古代文学常识之年龄称谓

古代文学常识之年龄称谓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1.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

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中亲者。

(《孟子尽心上》)3.齿龀龆龀(tiáochèn)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

(《愚公移山》)如:有遗男,始龀。

4.总角垂髫tiáo指幼年儿童。

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5.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6.笄jī年指女子十五岁。

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

(白居易《对酒示行简》)7.束发成童指男子十五岁束发读书轩中。

(《项脊轩记》)8.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9.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如:三十而立。

(《论语》)10.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11.知命知天命知非之年指五十岁。

12.花甲花甲子指六十岁13.耆艾qíàì古指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

如: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荀子致士》)14.古稀指七十岁。

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15.耆耋qídié指高寿、年老。

耋指七十岁(一说八十岁)。

16.耄耋màodié指高寿、年老。

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

17.期jī颐指一百岁如: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苏轼《次韵子由》)(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古汉语对年龄的称呼

古汉语对年龄的称呼

古汉语对年龄的称呼古汉语对年龄的称呼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

一、不满周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二、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三、2岁孩提:指二至三岁的儿童。

四、3-8岁垂髫:指三至八岁的儿童。

五、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始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

六、9岁九龄:为九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七、10岁幼学:十岁。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八、12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九、13岁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至十四岁。

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十、14岁将笄之年:指女子十四岁。

十一、15岁及笄: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十二、16岁二八:为16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十三、20岁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又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十四、24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十五、30岁而立:孔子曰:“三十而立”。

始室:三十岁。

克壮:正当壮年。

古代三十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十六、40岁不惑:孔子曰:“四十而不惑”。

十七、50岁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均指五十岁。

十八、54岁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十九、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二十、61岁还历寿:61岁的寿辰。

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年龄称谓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年龄称谓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年龄称谓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90岁期颐(jīyí)之年——100岁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官职)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

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

九寺即九卿之官署。

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

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未废。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在古代社会,人们对年龄的称谓非常讲究,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既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年龄的重视,也体现了古人对年龄的尊重和礼貌。

以下是古代年龄称谓的大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 襁褓,出生至一岁的婴儿。

2. 孩提,一岁至三岁的幼儿。

3. 童子,三岁至七岁的儿童。

4. 童女,三岁至七岁的女童。

5. 童蒙,七岁至十岁的儿童。

6. 童男,七岁至十岁的男童。

7. 童女,七岁至十岁的女童。

8. 少年,十岁至十五岁的青少年。

9. 少女,十岁至十五岁的女青少年。

10. 青年,十五岁至三十岁的年轻人。

11. 青年男子,十五岁至三十岁的年轻男子。

12. 青年女子,十五岁至三十岁的年轻女子。

13. 壮年,三十岁至五十岁的成年人。

14. 壮士,三十岁至五十岁的成年男子。

15. 壮妇,三十岁至五十岁的成年女子。

16. 中年,五十岁至七十岁的中年人。

17. 中年男子,五十岁至七十岁的中年男子。

18. 中年女子,五十岁至七十岁的中年女子。

19. 老年,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

20. 老者,七十岁以上的老年男子。

21. 老妪,七十岁以上的老年女子。

古代的这些称谓,不仅仅是对年龄的简单称呼,更是对不同年龄段人们的尊重和关怀。

在古代社会,年龄和地位、尊卑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不同年龄段的人使用不同的称谓,也是对其社会地位和尊严的一种体现。

古代人们对年龄的称谓,也反映了他们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从小孩到老者,每个年龄段都有着相应的责任和角色,这些称谓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

在现代社会,虽然这些古代称谓已经不再普遍使用,但是对年龄的尊重和关怀却是永恒不变的。

我们可以借鉴古代人们对年龄的称谓,来更加尊重和关爱不同年龄段的人,让我们共同建设一个和谐、尊重的社会。

总结,古代年龄称谓的大全,不仅仅是对年龄的简单称呼,更是对不同年龄段人们的尊重和关怀。

这些称谓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年龄的重视,也体现了古人对年龄的尊重和礼貌。

古代的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的年龄称谓大全

称谓指人们因亲属或其他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称呼、名称。

称谓的使用,多种多样。

下面为大家带来古代的年龄称谓,希望大家喜欢!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90岁期颐(jīyí)之年,100岁1.初度:生日之时。

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如《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2.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3.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4.孩提: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5.龆龀:儿童换齿年龄。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6.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儿童或童年。

7.幼学:十岁左右。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岁日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8.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9.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后指儿童。

10.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即指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戴钗梳妆。

11.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古诗文中古代年龄的代称

古诗文中古代年龄的代称

古诗文中古代年龄的代称阅读古诗文,经常会遇到总角豆蔻而立古稀等称代年龄的词语。

弄清这些词语的出处、称代的年龄及其含义,对增强我们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和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以下是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古代年龄的代称。

一起来看看吧!一、幼年、童年:孩提、总角、垂髫、成童、束发孩提指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赵岐(东汉经学家)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可抱也。

也作孩抱。

《后汉书·李善传》:续(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总角指童年。

总,聚束;角,小髻。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东汉经学家)注:总角,收发结之。

也作总丱(guàn)总发(fà)。

《诗经·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

丱,儿童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

潘岳(西晋文学家)《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垂髫即小孩垂下来的头发,借指童年或儿童。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古时认为黄发是长寿的特征,因此指老人)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童古代一般称男子十五岁为成童。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

《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

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

但成童究竟指多大,古代说法不一。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范宁(东晋经学家)注:成童,八岁以上。

束发古代男子成童时把头发束成髻,盘在头顶,后来就用束发指成童的年龄。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二、青少年:豆蔻、及笄、弱冠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龄。

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此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也称笄年。

笄,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

古代年龄称谓及含义

古代年龄称谓及含义

古代年龄称谓及含义古代年龄称谓及含义在古代,人们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年龄称谓及其含义。

1. 童生:指未成年的男童,通常是指7岁至15岁之间的男孩子。

在古代,男孩子到了15岁左右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了。

2. 童女:指未成年的女童,通常是指7岁至15岁之间的女孩子。

在古代,女孩子到了16岁左右就可以嫁人了。

3. 弱冠:指20岁左右的青年男子。

在古代,男子到了20岁就可以成为正式的士兵或官员。

4. 婚龄:指适婚年龄,通常是指男子25岁至30岁之间、女子20岁至25岁之间。

5. 不惑:指40岁左右的中年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惑”意味着一个人已经过了青年期和中年期之间最危险、最容易迷失自己方向的阶段,开始进入更加稳定、成熟、有追求的阶段。

6. 耳顺:指50岁左右的老年人。

在古代,人们认为50岁是一个人的“耳顺之年”,也就是说,他们的听力开始变得更加敏锐。

7. 古稀:指60岁左右的老年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龄阶段,表示一个人已经度过了一生中最艰难、最危险、最不确定的时期,进入了晚年稳定、安详、和谐的阶段。

8. 耄耋:指80岁以上的老年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耄耋”是极为尊敬的称谓,表示这个人已经活到了极高寿命,并且经历了很多风雨,有着深厚的阅历和智慧。

总之,在古代社会中,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称谓和含义,这些称谓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所给予的关注和尊重。

虽然现代社会对于年龄并没有那么严格地划分和界定,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古代称谓中感受到传统文化对于尊重长辈、敬重老人、关注青少年的重视。

【语文知识点】1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语文知识点】1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语文知识点】1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在古代,从婴孩呱呱坠地到百岁老者,每一个年龄段都有一个特定的称谓,男生和女生的称谓也有区别,让我们看看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谓。

看完之后你会发现,年龄也可以说得这么美!0岁:初度、赤子、襁褓、汤饼之期。

1岁:牙牙。

2岁:孩提。

8岁:总角、童龇、始龀、髫年、始龀、龆年。

9岁:九龄、黄口、指数之年。

10岁:幼学、外傅之年。

12岁:金钗之年。

13岁:豆蔻、舞夕之年。

15岁:及笄、束发、舞象之年、成童、郑玄。

16岁:二八、破瓜、碧玉年华。

20岁:加冠、结发、弱冠、桃李年华。

24岁:花信年华。

30岁:而立之年、始室、克壮、半老徐娘。

40岁:不惑(不惑之年)。

50岁: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高龄、下寿、耆。

61岁:还历寿。

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

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中寿、伞寿。

88岁:米寿。

90岁:上寿、鲐背。

99岁:白寿。

100岁:期颐、期颐之年、上寿。

《礼记·曲礼上》曰:“(男子)二十曰弱冠。

”就是说男子到了二十岁即称“弱冠”。

早在周朝,男子二十岁时要行成人礼,其仪式主要是加冠礼,还要加冠三次,表示有权力参与管理、报效国家、参与祭祀。

“弱”则指“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

”是指体格还不够强壮。

在实行加冠礼的时候,男子还要把头发盘起来,做成发髻,因为要戴帽子。

俗称“上头”、“上头礼”。

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

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

行礼时间多为农历三月三上巳节,和男子冠礼一样要三加或者二加。

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

笄礼作为女孩子的成人礼,象男子的冠礼一样,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种仪式。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古人对年龄的不同称法

古人对年龄的不同称法

古人对年龄的不同称法在古代中国,人们对不同年龄段的称呼,相当丰富且富有文化内涵。

这些称呼不仅反映了,古人对生命成长的细致观察和尊重;也体现了他们,对不同年龄段,人群角色的期待和评价标准。

一、婴儿期度:指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均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在古代,婴儿常被包裹在小儿被中,因此称为襁褓。

二、幼年期牙牙:通常指1岁。

牙牙实则是婴儿学语的声音,属于拟声词。

孩提:2~3岁幼儿。

也就是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垂髫:指3~9岁的儿童。

古代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此称为垂髫。

需要注意的是,垂髫的具体年龄范围,可能因不同文献而略有差异。

三、少年期始龀(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

这时叫“龀(chèn)”,也可称为“龆(tiáo)年”或“髫(tiáo)年”。

总角:8、9岁至13、14四岁的少年。

在古代中国,男孩子在这个年龄段,会将头发编成辫子,用发带束在头顶两侧,因此称为总角。

九龄、指数之年:均指9岁。

黄口:通常,指10岁以下的孩童。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中,记载:“人生十年曰幼学。

”意味着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要开始接受正规教育了。

外傅之年:指儿童10岁,开始离开家庭,跟随老师学习。

金钗之年:女孩12岁,古代女子在这个年龄段,开始佩戴金钗等饰品。

童子、孺子:均指未成年的男孩子,一般指年龄在7、8岁至15、16岁之间的少年。

少年:指年龄15、16岁至20岁之间的男孩子,此时已经开始进入青年期。

豆蔻(kòu)年华:指女子13、14岁至15、16岁,比喻人还未成年,但已初具少女的风姿。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jī):指女子15岁,古代女子在这个年龄段会举行成年礼,称为及笄礼。

志学之年:指少年15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意味着儿童已经成长为少年。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及解释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及解释

古代年龄称谓及解释
在古代,人们有着非常丰富的年龄称谓,这些称谓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习俗。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年龄称谓:
1. 婴儿:婴儿是指刚出生的婴儿,有时候也用来指代新生儿。

2. 幼儿:幼儿是指年龄较小的孩子,一般指三岁以下。

3. 儿童:儿童是指年龄较小的孩子,一般指五岁以下。

4. 少年:少年是指年龄较小的孩子,一般指十二岁以下。

5. 青年:青年是指年龄较大的孩子,一般指十六至三十岁。

6. 壮年:壮年是指年龄较大的男人,一般指四十至六十岁。

7. 老年:老年是指年龄较大的男人,一般指六十至九十岁。

8. 耄耋:耄耋是指年龄较大的老人,一般指八九十岁以上。

9. 花甲:花甲是指年龄较大的老人,一般指六十岁以上。

10. 古稀:古稀是指年龄较大的老人,一般指七十岁以上。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年龄称谓,这些称谓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习俗,也反映了人们的年龄特征和生命历程。

在古代,人们对于年龄的称谓十分考究,这些称谓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习俗,也反映了当时的思想和哲学观念。

在古代,人们有着非常丰富的年龄称谓,这些称谓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习俗,也反映了当时的思想和哲学观念。

本文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古代年龄称谓,并简要解释了这些称谓的含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古代不同年龄段的名称

古代不同年龄段的名称

《古代不同年龄段的名称》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了解一下古代人不同年龄段的有趣名称。

刚出生的小宝宝,叫“赤子”。

你们看,小宝宝红红的、小小的,多可爱呀!
等长到七八岁,就叫“始龀”。

这时候呀,小朋友开始换牙啦,一颗颗小牙齿掉了又长新的。

到了十三四岁,女孩子叫“豆蔻年华”。

就像春天里刚刚开放的豆蔻花,美丽又充满活力。

男孩子呢,十三四岁叫“舞勺之年”,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礼仪和文化知识啦。

再长大些,二十岁的男孩子叫“弱冠”,这时候要举行一个仪式,戴上帽子,表示已经长大成人啦。

小朋友们,是不是很有趣呀?
《古代不同年龄段的名称》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讲讲古代年龄段的名称。

女孩子十五岁叫“及笄之年”,要把头发盘起来,插上簪子,表示可以嫁人啦。

三十岁的男人叫“而立之年”,要能够独立,有自己的事业和责任。

四十岁叫“不惑之年”,经历了很多事情,对很多问题都不再迷惑。

五十岁是“知天命之年”,知道有些事情是上天注定的,不能强求。

小朋友们,古代人的这些称呼是不是很特别?
《古代不同年龄段的名称》
小朋友们,“古代不同年龄段的名称”还有好多呢。

六十岁叫“耳顺之年”,能听进各种不同的意见,心态很平和。

七十岁是“古稀之年”,能活到这个岁数的人很少,所以很珍贵。

八九十岁叫“耄耋之年”,这时候走路可能都不太稳啦,需要人照顾。

一百岁叫“期颐之年”,能活到一百岁,那可真是太了不起啦!
小朋友们,了解了这些,是不是觉得古代文化很有意思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
年龄称谓
襁褓 婴儿时期。襁指婴 的带子,褓指小儿的 被子。后来以此借指 未满周岁的婴儿。
垂髫,也作“垂发”
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 自然下垂的短发。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黄口 雏鸟黄色未退的嘴,喻 指幼小。在这儿借指儿 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 称为“黄口”。 黄口小儿则常用以讥讽他人年幼无知。
总角 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 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 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 “总角”。
豆蔻年华 女子十三、四岁。 豆蔻: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 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还未 成年。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 二月初。 ——杜牧《赠别》
及笄(jī) 指女子年满15岁。 笄,即发簪。盘发而用簪插之,称 加笄,为女子成年之礼,相当于男 子的冠礼。古代女子已许婚者十五 而笄,二十而嫁;未许婚者,二十 则笄。所以女子年达十五岁为“及 笄”,也指女子已到可以出嫁的年 龄。
束发 男子十五岁。 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 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 一束。
加冠,又称弱冠
指男子20岁。 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 成年,但体尤未壮,故 称“弱冠”。男女成年 的标志分别为“加冠”、 “加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