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书院兴盛背景与办学特色

学院:教育学部

姓名:陈煌

年级:2013级

专业:教育原理

学号:2013010001

2015年7月

宋代书院兴盛背景与办学特色

摘要:书院是我国古代自唐以来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在宋代达到兴盛。书院在我国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本文讨论总结宋代书院的兴盛背景,并从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德智并举与身心涵养、学术自由和师生以道相交四个方面来展示宋代书院的办学特色,并从中得到一些对当今教育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宋代书院办学特色启示

书院制度萌芽于唐代,初兴于五代,制度的形成则在宋代。书院之名出现于唐代,最初主要功能在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或个人读书的场所,如唐开元六年朝廷设立的丽真修书院。唐末出现了一批以讲学活动为主的书院,如张九宗书院、李宽中秀才书院、沈彬进士书院等,但这些书院主要是“士子读书之所”,是读书人自己研习学问的地方,而不是正式的教育场所。唐末五代数十年间,战争频繁,一些士大夫选择山林名胜之地,聚徒讲学,这时作为正式教育场所的书院形成了。北宋初年开始兴旺,到南宋达到鼎盛。

本文接下来将介绍宋代书院兴盛的背景和办学特色。

一、宋代书院的兴盛的背景

(一)社会动乱官学衰落与国家鼓励

自唐朝安史之乱起,历经五代十国,战争不断、社会动乱不安。政局不稳,朝代更迭快速而频繁,自汉代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学难以为继。学校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士人大量失学。于是,一些好学之士便在山林名胜僻静安全之处,建屋藏书,读书求学,进而聚徒讲学。【1】正如朱熹在《衡州石鼓书院记》一文中

所说:“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往往相与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2】(《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九:衡州石鼓书院记)

至宋初,百废待兴,国家无暇顾及教育,又因社会渐趋安定,“海内向平,文风日起”,而久已荒废的官学又尚未恢复,于是作为私学的书院便应运而生。与此同时,由于书院影响的日益扩大,统治者也把举办书院作为兴学的措施之一,国家对于民间创办的书院给予赐田赐书等支持和鼓励,促进的书院的发展和兴盛。(二)佛教的影响

佛教在西汉末、东汉初开始传入中国,魏晋时期日益兴盛。到了宋代,由于朝廷对佛道持保护与崇尚的态度,所以佛道有了很大的发展,这对儒家的地位产生了威胁。为了复兴儒家文化,摆脱儒学的这种困境,宋代理学家通过大力兴办教育来抗击佛老思想。以此同时,理学家如陆九渊也积极“援佛如儒”,他曾参德光禅师为师,自号“象山居士”,他说:“某虽不曾看释藏经教,然而《楞严》、《圆觉》、《维摩》等经则尝见之。”【2】唐宋之际,禅宗流行,书院受禅宗影响极大。佛教徒往往山林名胜之处建立禅林精舍,从事于坐禅和讲授佛经,便于清静潜修。书院的选址显然受禅林的影响。佛教的禅林,原是佛家讲学修为之所,也是较为详密的学习与讲授佛经的办法规程。书院的的讲习和规章也受此影响。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中国新儒家,以书院自由讲学为根据,一面代替宗教深入社会, ……而(书院)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讲学是书院最主要的活动,其讲学又称讲会”。【3】

(三)名师巨儒讲学

宋代书院能在中国历史上形成鼎盛,与宋代拥有一批名师巨儒从事书院讲学与办学有很大关系。名师巨儒在学院讲学,为书院树立了学术威信,吸引了大批士子来学院求学,如南宋的著名学者朱熹、陆九渊等都是当时学术界的名流,也是书院的主要讲师。名师在书院讲学,提高了书院的教学质量,扩大了书院的影响。【4】名师巨儒讲学采取自由的讲授方式,教授的内容也是自己擅长的,且授课方式灵活,吸引许多学子慕名而来。

二、办学特色

(一)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书院既担任着教育教学的任务,又担负着研究和传播学术的任务。书院有别于官学,它摒弃科举取士为业,以探讨学问、传播学术思想为根本目的。这是书院建立之初的主要意图。书院在讲授知识的同时,鼓励学术创新。书院的大师一般都是学术大师,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由于创新的精神成为风气,有志的学者多向前人的未发明的学术领域中探索琢磨,一时由经学而及于小学、史学、天算地理、音韵、律吕、金石、校勘、目录、名物制度、辑佚等,都成为专门之学。”

【5】因此,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的组织,又是学术研究的机构。学术研究是书院教育教学的基础,而教育教学又是书院学术成果得以传播和发展的手段,这一点与现代的研究生院类似。

(二)德智并举与身心涵养

书院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人格德行的引导。从书院制定的学规上可见一斑。其中南宋朱熹于淳熙年间制定的《白鹿洞书院学规》堪称典范,这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完整的学规,也是南宋以后,历代书院共同依据的总学规。【6】其中要求生徒“敬敷五教”,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指明了书院教育“明人伦”的基本宗旨。与朱熹同时代的吕祖谦制定《丽泽书院学规》中规定“孝、悌、忠、信”为讲学宗旨。这些学规在引导学子们遵守儒家的道德规范,对学子的道德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书院在德智并育的同时,非常注重师生的身心涵养以及对心性的修炼。上文中提及,书院的兴起,在当时也与佛教禅林活动的影响有关。在书院建筑上,宋代书院多仿寺庙,依山林名胜而建。宋代书院多兼具双重功能:一为读书穷理、研究学问;二为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故书院建筑的环境选择与佛道两教的寺观有相通之处,一般多选择名山大川或远离城市的僻远地区,如白鹿洞书院在庐山五老峰下、岳麓书院在西岳麓山抱黄洞下、嵩阳书院在嵩山南麓。孔子就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这里孔子强调了自然环境之美对人的陶冶作用。这些地区,既是读书求学的好场所,又是陶冶情性的地方。康有为曾很有感触地说:“学地当选山水佳处、爽垲广原之地,以资卫生,以发明悟”【7】。在清幽僻静的环境中,远离世俗尘嚣,师生共同钻研领悟那个“理”。如朱熹本人非常提倡的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即取自佛家的“定慧双修”,主张“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要,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这种居敬而持志正是心性的修炼与身心涵养。

(三)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首先得指出这是由于书院是有别于官学的私学,自由讲学是私学教育的传统。书院在宋代的发展中,更加注意去打破官学的自我封闭、呆板的教学特点,实行兼容并蓄的开放式教学,使得学生有机会去聆听来自不同学派的大师的见解,以此来拓宽思路,并形成了书院极具特色的“讲会”制度。所谓“讲会”通常是一位大师讲课,有一群学生去听,但是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简单的师生教授形式,类似于现在的学术研讨会。它提倡的是一种双向性的互动式教学,不去遵奉权威,鼓励师生之间通过交流和对话来达成共识。【8】比如“鹅湖之会”就是有名的一次讲会,与会的有朱熹,陆九龄,陆九渊等,争论的双方为朱熹和二陆。虽然讲会因各方相持不下而以无果告终,但是朱熹和陆九渊的争论,意味着理学和心学在这里的第一次交锋,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鹅湖之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