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宦官和外戚的斗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汉宦官和外戚的斗争

何兹全

在中国历史上,宦官干扰政治的事,几乎是和王权、皇权的存在共始终的。秦以前不说,就从秦开始直到明清,几乎没有一个王朝或皇朝没有宦官弄权问题。

就东汉来说,宦官政治活动的特点是它和外戚的斗争,这是其他皇朝所没有的。这是东汉历史的具体条件所决定的。

东汉宦官、外戚间的斗争,从和帝时开始,一直斗到东汉末年灵帝时止。灵帝死后,宦官杀了外戚何进,豪族袁绍起来把宦官一网打尽,斗争才告结束。

这个长时期的宦官外戚斗争,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和帝到桓帝初是第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外戚占优势。桓帝到灵帝死,是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宦官先占优势,但最后却是彻底失败。

在第一阶段中,宦官外戚有四次显著的大斗争。第一次是宦官协助和帝国外戚窦宪的斗争。窦宪是章帝窦皇后的哥哥。和帝立,窦后为皇太后,窦宪以皇太后之兄的身份为大将军辅政,一门兄弟子侄都作大官,食封邑,还领禁兵典宿卫。地方刺史、守、令多出其门,官僚士大夫也多依附窦宪,象《汉书》作者班固就是窦宪幕府中的人物。

象窦宪这样一位权臣,当然会和皇帝发生冲突的。永元三年(公元91年),窦宪征匈奴,大胜还朝。据说,这时窦家有人阴谋杀害和帝。和帝就和宦官郑众合谋诛宪。《后汉书·宦者列传·郑众传》说:“时窦太后秉政,后兄大将军宪等并窃威权,朝臣上下莫不附之,而众独一心王室,不事豪党。帝亲信焉。及宪兄弟图作不轨,众遂首谋诛之。”窦宪死后,郑众以功迁大长秋,自是常参与政事。这是宦官外戚斗争的第一个回合,宦官胜利,宦官在政治上弄权,也就从此时开始。

第二次是安帝和宦官同外戚邓氏的斗争。和帝死,皇后邓氏为皇太后,先立了一个皇子,一年就死了(殇帝),又立了安帝。邓太后临进听政,太后兄邓骘为大将军辅政。邓太后临朝十五年,死后安帝才亲政。宦官李闰等告邓氏曾谋废立,于是邓氏宗族皆免官,邓骘自杀。第三次是顺帝和宦官孙程等同外戚阎显等立北乡侯懿(章帝孙、济北王寿子)为皇帝。但不到一年又死了。宦官孙程等十九人迎立废太子济阴王保,是为顺帝。阎显等皆下狱被杀。孙程等十九人皆封侯。宦官的势力,自此大盛。

第四次是桓帝和宦帝单超等同外戚梁冀的斗争。顺帝死,皇后梁氏和她哥哥梁冀立太子为帝,是为冲帝。冲帝立不到半年,死,又立质帝。质帝年幼而聪敏。梁冀朝见,质帝目送之,曰:“此拔扈将军也!”梁冀惧,用毒药放在食物里把质帝毒死,迎立桓帝。梁冀的专权拔扈是东汉外戚专横的极点。梁冀为大将军,前后封三万户。他老婆孙寿封为襄城君,食阳翟租,岁入五千万。扩建林苑,侵占民田,取良人为奴婢,至数千口。又杀害当时极有名望的大臣李固、杜乔等人。梁冀不仅和皇帝对立,还和世家豪族对立起来。梁太后死,桓帝使宦官单超、徐璜等合谋诛杀梁冀。没收梁冀财产,合三十余万万。单超、徐璜五人同日封侯。桓帝以后,是宦官在政治上占优势的时期。桓帝、灵帝时,外戚、官僚贵族和太学生联合起来反对宦官。但都失败了,造成党锢之祸。

东汉时期,是什么原因造成宦官、外戚斗争局面的出现的?

一个因素,是皇帝的年幼。东汉的皇帝,自章帝以下,都是年幼位。和帝即位时十岁,安帝十三岁,顺帝十一岁,冲帝二岁,质帝八岁,桓帝十五岁,灵帝十二岁,献帝九岁。因为皇帝年幼,故多太后临朝。女后临朝,故多依靠娘家人——外戚。小皇帝年岁稍长,便和女后、外戚发生矛盾。小皇帝所能依靠的人最可靠的是宦官。于是皇帝和女后的矛盾,遂演化而为宦官与外戚的矛盾,酿成东汉历史上宦官外戚之祸。

但皇帝年幼即位,只是造成宦官外戚斗争局面出现的表面原因,直实的原因比这深刻得多,唐和明清都有宦官专权,但却没有外戚擅政,只有西汉后期和东汉,外戚才成为政治上的大势力。

东汉皇帝宦官和女后外戚的斗争,在本质上是东汉皇权和世家豪族间的政治斗争。

秦始皇灭了六国,但六国贵族和地方豪强势力还是存在的。为了防止他们的反抗,秦始皇乃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于咸阳。刘邦继续贯彻执行这种政策,曾徙齐诸田、楚昭、景、屈、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十作万口到关中。终西汉一代,皇帝一般都执行这种政策。武帝时,主父偃的一段话最足以说明西汉皇帝徙豪富于关中的用意了。他说:“天下豪杰兼并之家,乱众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汉书·主父偃传》)景帝、武帝时出了几个有名的“酷吏”,这些酷吏诛除的对象主要是地方世家豪族,还不是一般老百姓。他们都是以打杀豪强出名的。他们打杀豪强的史实,说明皇权和世家豪族的矛盾。

皇权对他们的打击,并没有使汉代地方世家豪族势力衰歇,相反,由于汉代社会制度,土地兼并,使得农民流亡,并依附于豪强之家;而奴隶制度的发展,成了世家豪族势力滋长的温床,更使这种社会势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刘秀就是在世家豪族势力的拥戴支持下重建汉家政权的。他对待世家豪族采取了这样的政策:一方面尊重豪族们在政治上的地位,给他们高官厚禄,请他们作三公大臣;一方面又紧紧地把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皇帝左右的小官尚书权力大起来,成为实际上总理国政的机关。《后汉书·仲长统传》说:“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所以,东汉一代,从一开始政治上就是皇权和世家豪族两种势力并存。皇帝手中集中着权力,世家豪族有着尊贵的政治、社会地位。两种力量结合在一起,内部不可能没有矛盾斗争。宦官、外戚之争,就是反映的皇权和世家豪族两者间的斗争。宦官是皇权的代表,外戚代表世家豪族。

东汉的外戚多半出于家豪族集团。章帝窦皇后和窦宪出自河西窦氏。更始时,窦融割据河西之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五郡,自任行河西五郡大将军。后来天下大势已定,始归附刘秀,任大司空。明帝时,窦氏一家“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二千石,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数”;顺帝时,仍然“梁窦并贵,各有宾客”。(《后汉书·窦融传》)和帝邓皇后和邓骘出自光武时开国元勋邓禹,官大司徒。“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东京莫与为此。”(《后汉书·邓禹传》)顺帝梁皇后和梁冀出自河西世家豪族梁统。梁统与窦融同时归顺光武。梁冀一门,前后七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真是豪门。

我们从上面所举几次宦官外戚斗争的例子也可以看出,这些斗争实质上是皇权和世家豪族的斗争。《后汉书·宦者列传·郑众传》载:“和帝初,窦太后秉政,后兄大将军宪等并窃威权,朝臣上大不附之,而众独一心王室,不事豪党,帝亲信焉。”朝臣上下与外戚窦家结成一体,组织世家豪族集团,而宦官郑众却一心王室不事豪党。宦官、外戚分野的性质是很清楚的,一是皇权的支持者,一是世家豪族的代表。世家豪族政治经济权力的发展,要求削弱皇权,削弱皇权对他们的干涉、限制。宦官是皇帝的家奴,有皇帝才有宦官,有皇权才有宦官权,宦官的立场就是皇帝的立场,宦官要求皇权对世家豪族特权的限制。

桓帝、灵帝时期,是宦官在和外戚斗争中占优势的时期。这时期的政治也更加腐败。桓帝既然得到单超、徐璜等宦官的帮助杀了梁冀,收回了皇帝的权力,当然要感激单超等五人,于是同日封侯,宦官在政治上的权力大为增长。《后汉书·宦者列传·单超传》就说:“自是权归宦官,朝廷日乱矣。”政治日趋黑暗。宦官五侯的“兄弟姻戚皆宰州临郡,辜较百姓,与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