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电荷转移步骤动力学与电化学极化

合集下载

电化学chapter3_电荷转移步骤与电化学极化

电化学chapter3_电荷转移步骤与电化学极化
a= (-2.3RT/ nF )lgiº+ 2.3RT/ nFlgIa
Tafel公式 =a+blgI
a= (-2.3RT/ nF )lgiº或 (-2.3RT/ nF )lgiº b= 2.3RT/ nF或 2.3RT/ nF
iº小 易极化电极 iº=0 理想极化电极
18
ECER
19
第三章完!
20
15
ECER
或:
分两种情况讨论: 1) |I|<< iº; 2) |I|>> iº;
16
Ia= iº[exp(nFa/RT)-exp(- nFa/RT)]
Ic = iº[exp(nFC/RT)-exp(-nFC/RT)]
ECER
1) |I|<< iº; c<< RT/nF或 RT / nF 表达式可变为 Ic= iº[(1+ nFC/RT)-(1- nFC/RT)]
氧化: W1= W1º-F △ 还原:
W2º+F△= W2+ F △ W2= W2º+F△
7
电极电势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ECER
在φ°=0时(即选用电势坐标的零点) 在电极电势为φ时:
阳极、阴极反应速度分别为:
W1= W1º-nF,W2= W2º+nF
8
ECER
❖电化学步骤基本动力学方程 ia = nFkaºCRexp(nF/RT)=iaºexp(nF/RT) ic = nFkcºCoexp(-nF/RT)=icºexp(-nF/RT)
当n=1,T=300K,I=0.9Id时,η=59mV. 说明高的超电势是由于电化学极化所引起.
3
ECER

第5~9章 思考题答案

第5~9章 思考题答案

第五章思考题1. 在电极界面附近的液层中,是否总是存在着三种传质方式?为什么?每一种传质方式的传质速度如何表示?答:电极界面附近的液层通常是指扩散层,可以同时存在着三种传质方式(电迁移、对流和扩散),但当溶液中含有大量局外电解质时,反应离子的迁移数很小,电迁移传质作用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根据流体力学,电极界面附近液层的对流速度非常小,因此电极界面附近液层主要传质方式是扩散。

三种传质方式的传质速度可用各自的电流密度J来表示。

2. 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实现稳态扩散过程?实际稳态扩散过程的规律与理想稳态扩散过程有什么区别?答:当电极反应所消耗的反应粒子数和扩散补充来的反应粒子数相等,就可以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即扩散速度与电极反应速度相平衡。

这时反应粒子在扩散层中各点的浓度分布不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而仅仅是距离的函数;扩散层的厚度不再变化;离子的浓度梯度是一个常数,这就是稳态扩散过程。

理想条件下,人为地把扩散区和对流区分开了,因此理想稳态扩散过程中,扩散层有确定的厚度;而实际情况下,扩散区与对流区是相互重叠、没有明显界限的,只能根据一定的理论来近似求得扩散层的厚度。

二者在扩散层内都是以扩散作用为主。

因此二者具有相似的扩散动力学规律,但推导实际情况下的稳态扩散动力学公式需要借用理想稳态扩散的动力学公式。

3. 旋转圆盘电极和旋转圆环圆盘电极有什么优点?它们在电化学测量中有什么重要用途?答:旋转圆盘电极和旋转圆环圆盘电极上各点的扩散层厚度是均匀的,因此电极表面各处的电流密度分布均匀。

这克服了平面电极表面受对流作用影响不均匀的缺点。

它们可以测量并分析极化曲线,研究反应中间产物的组成及其电极过程动力学规律。

4. 试比较扩散层、分散层和边界层的区别。

扩散层中有没有剩余电荷?答:根据扩散传质理论,紧靠电极表面附近,有一薄层,此层内存在反应粒子的浓度梯度,这层叫做扩散层;电极表面的荷电粒子由于热运动而倾向于均匀分布,从而使剩余电荷不可能完全紧贴着电极表面分布,而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形成所谓分散层;靠近电极表面附近的液流层叫做边界层,越接近电极表面,其液流流速越小。

电化学基本原理电子转移步骤动力学

电化学基本原理电子转移步骤动力学
• 电极电位越正,氧化反应速度越 大;电极电位越负,还原反应速 度越大。
• 所以,在电极材料、溶液组成、温度 等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可以通过 改变电极电位来改变电化学步骤进行 的方向和反应速度的大小。
实例:
• 25℃时把银电极浸入0.1mol/LAgNO3溶液中,当电极电位为0.74V 时,银氧化溶解的绝对速度为10 mA/cm2,
之间的某个位置。 • 电极/溶液界面上不存在任何特性吸附,也不存在除了离子双
电层以外的其他相间电位。也就是说,我们只考虑离子双电层 及其电位差的影响。
• 溶液总浓度足够大,以致于双电层几乎完全是紧密层结 构、即可认为双电层电位差完全分布在紧密层中,ψ1 =0。
• 图6.2为银电极刚刚浸入硝酸银溶液的瞬间,或是零
值;
为指前因子;
分别为O粒子和R粒子在电极表
面(0HP平面)的浓度。
• 当电子转移步骤作为电极过程的控制步骤时,所以可认为液相传质步骤 处于准平衡态,电极表面附近的液层与溶液主体之间不存在反应粒子的 浓度差。
• 假设双电层中不存在分散层,因而反应粒子在OHP平面的浓度 就等于该粒子的体浓度:

=
=
和氧化反应活化能影响的程度,其数值大小取决于电极反应的性质。
• 对单电子反应而言,α+β =l ,且常常有α≈β ≈ 0.5,故又称为对
称系数。
6.2 电子转移步骤的基本动力学参数
• 交换电流密度j0 • 交换电流密度与电极反应的动力学特征 • 电极反应速度常数K
• 设电极反应为:O + e ≒ R
• 电极电位等于平衡电位时,电极上没有净反应发生,即没有宏观 的物质变化和外电流通过。但在微观上仍有物质交换,电极上的

电化学基础(Ⅴ)——电极过程动力学及电荷传递过程

电化学基础(Ⅴ)——电极过程动力学及电荷传递过程

Fundamentals of electrochemistry(Ⅴ)—Electrochemical kinetic and charge-transfer process for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JIA Zhijun,MA Hongyun,WU Xu05-07;修改稿日期:2013-06-01。 基金项目: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1 年自主课题立项,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076112,21276134) 。 第一作者:贾志军(1983—) ,男,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化学电源设计 及新型电极材料制备,E-mail:jiazhijunwin@;通讯联系人:王 保国,E-mail:bgwang@。
22巴特勒沃尔默方程的建立对电极动力学中过电势随电流密度对数的线性变化一直都缺少深入的理解直到塔菲尔经验公式发表20年后通过巴特勒在19241930年各自独立的工作才对这一公式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10在巴特勒的对能斯特方程的动力学基础和可逆氢电极及析氢过电势11研究工作的启示下对于电化学反应efrtefrt为正向和反向电化学反应速率常数n为电荷数f为法拉第常数r为理想气体常数为还原产物和氧化产物的浓度e为过电势t为绝对温度为电荷传递系数表示电极电势对阳极和阴极反应活化能的影响程度1213当过电势为零时电极反应的阳极电流密度与阴极电流密度代数值相等方向相反电化学反应的净电流密度为零即为交换电流密度其大小除受温度影响外还与电极反应的性质密切相关并与电极材料和反应物质的浓度有关
simply those quantities of them which contain equal quantities of electricity, or have naturally equal electric powers; it being the electricity which determines the equivalent number, because it determines the combining force. Or, if we adopt the atomic theory or phraseology, then the atoms of bodies which are equivalents to each other in their ordinary chemical action have equal quantities of electricity na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m”[5]。通过这则评论可 以发现,法拉第已经触及到了电的原子特性,即电 子的概念,但是当时他仍然倾向于认为电是一种流 体。电的原子性始终没有被明确阐述,直到亥姆霍 兹于 1881 年在纪念法拉第的演讲中才首次提出, 并 且于 1891 年由英国物理学家斯通尼命名为 “电子” , 被认为是一个电的基本单位的名称,并不具有特殊 的物理意义[5]。1897 年,汤姆逊在对阴极射线的研 究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带负电的物质粒子,并对这种 物质粒子的荷电量与质量比进行了测量,使得人类 首次实验证实了一种“基本粒子”的存在,后来被 称为电子。 1.2 对电离和离子的认识 电化学反应通常都是在电解质溶液中完成,要 深入了解电化学反应的传荷过程需要对电解质的电 离和离子有深刻的认识。 关于离子的概念, 最早于 1805 年由德国化学家 格罗特斯提出,他在解释水的电解机理时提出:在 电流作用下,水分子变为带负电的氧原子和带正电 的氢原子,带负电的氧原子与正极接触,电荷被中 和,变成氧气析出;带正电的氢原子与负极接触, 生成氢气[6]。1834 年,法拉第在论文“关于电的实 验研究”中的提法更为明确,他认为在电解时,溶 液中电流是由带电荷的分解物传输的,他把电解前 未分解的物质叫做电解质,传输电流的分解产物叫 做离子,带正电并向阴极移动的离子称为阳离子; 带负电并向阳极移动的离子称为阴离子[5]。 1857 年, 德国物理学家克劳胥指出格罗特斯和法拉第的观点 并不正确,因为假如“离子是在电流的作用下产生 的” , 则在电解时就会有一部分电流被用来分解电解 质,因此欧姆定律对溶液将不再适用,而事实并非 如此[7]。 1882 年,阿累尼乌斯开始溶液导电性的研究, 发现氨的水溶液是导体, 并且溶液越稀导电性越好, 认为溶液稀释时,水增大了溶液的导电性[7]。1883

电子转移步骤的动力学

电子转移步骤的动力学

在平衡条件时,电位又满足Nernst方程式,即:

0 平
co RT ln O nF C o R
o O
代入上式有: nF RT c o O j nFKc exp * ln o RT nF c R
0 (1 ) j 0 nFKc0 cR O
上式为O,R均可溶,若R为独立相,则由于 动力学研究和热力学研究对浓度单位处理不一 致:热力学为mol/dm3,动力学为mol/cm3 or mol/m3。 因此将Nerst方程代入内电流表达式时,要将浓度 单位化为一致。因此当O为独立相时,Nernst方程 中cR=1,化简时要乘以10-3 or103,故有:
并且当对该体系进行电化学极化在电位偏离达到100nmv及以上时这两个反应的极化规律仍满足tafel极化规律则通过的外电流极化电流与过电位与的差值之间的表达式与巴伏公式的表达形式相同物理意义绝对不同则可利用巴伏相类似的极化曲线形式
第六章.电子转移步 骤的动力学
6-1改变电极电位对电子转移步骤 反应速度的影响
v
0 c 0 va
G o z c exp( ) CO RT 0 G 0 z a exp CR RT
0 G : 0时还原反应的活化能, c0 O:O粒子的浓度 0 G : 0时氧化反应的活化能, c0 R:R粒子的浓度
将上式写成电流密度形式有,
0 G 0 jc nFzc exp c0 O RT 0 G 0 ja nFza exp c0 R RT
j0=nFK cO1-α10-3α j0=nFK cO1-α103α
(g.s.cm制) (Kg.s.cm制)
6-3 稳定条件下的电化学极化规律 一 .电子交换步骤极化的基本实验

现代电化学-第5章电极反应动力学

现代电化学-第5章电极反应动力学
1.描述平衡状态下的动力学特征
i i i0
F K c O e x p n RF 平 T F K c R e xF R p平 T
∴ 平=RFTlnK KRFTlnccO R
平=0,
RTlncO nF cR
22
2. 用 i 0 表示电化学反应速度
i i0 exp F
设:电化学反应步骤为控制步骤,此时
cis ci0
传质处于准平衡态
由 根化 据F学ra动rd力a学y定知律:得: vkcexpRGT
i nFkcOexpRGT i nFkcRexpRGT 15
将 GG0nF 代入,得:
GG0nF
inkc F O e x p G 0R nT F nK F cO e x p R nF T
• i0 ic id:
只出现电化学极化 ,此时:
c
RT
F
ln
ic i0
46
• ic id i0:
接近于完全浓差极化的情况 ,动力学规 律无法由混合公式得出,需按浓差极化 公式分析。
• ic id i0: 既接近于完全浓差极化又存在电化学极 化,混合公式任何一项均不可忽略。
47
混合控制下的极化曲线
改变1 V 改变 G 50 KJ mol-1,
对于1
nm的电化学界面,109
Vm-1 40
(4) i0与电极动力学性质的关系
极化 性能
i00 i0 小 i0 大 i0 理想 容易 难 不能
可逆 完成全
程度 不行


完全 可以
2 .3R 03 T 2 .3R 03 T
c zFlg i0 zFl41g ic
Tafel曲线
c2.3 zR 0 Fl3 Tg i02.3 zR 0 Fl3 Tg ic 42

电化学过程中离子迁移与电极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电化学过程中离子迁移与电极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电化学过程中离子迁移与电极反应的动力学研究电化学是研究电能与化学能的相互转换和作用的科学领域。

在电化学过程中,离子迁移和电极反应是两个重要的动力学过程。

本文将从动力学的角度探讨这两个过程。

一、离子迁移的动力学研究离子迁移是电化学反应发生的基础,它涉及离子在电解质溶液中的扩散和迁移行为。

离子迁移的速率与浓度梯度直接相关,一般遵循离子扩散定律。

这个定律可以用离子迁移的弥散系数来表示,弥散系数与温度、离子半径、电荷数等因素有关。

研究者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不断提高对离子迁移动力学规律的理解。

例如,传统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描述了电场作用下离子的迁移行为,但在一些极端条件下,这个方程不再适用。

近年来,研究者通过引入涨落力和非线性响应等新理论,不断完善离子迁移动力学模型。

除了离子迁移的速率,迁移的方向也是电化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离子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自由扩散与电场驱动扩散相互作用,决定了离子迁移的方向。

这种电场对离子迁移的影响被称为电泳效应。

通过研究电泳效应,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离子在电化学反应中的迁移行为。

二、电极反应的动力学研究电极反应是电化学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动力学过程。

电极反应涉及化学物种在电极表面的吸附、解吸和电子转移等步骤。

电极反应的动力学特性对于电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者通过实验和理论模拟,对电极反应的动力学进行深入研究。

例如,双氧水在电极表面的还原反应是电化学反应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研究者通过纳米尺度电极和电化学技术,不断深化对双氧水还原反应的动力学认识。

他们发现,电极表面的结构和活性位点对反应速率起到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电极表面的改性也是电极反应动力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通过在电极表面引入催化剂或纳米材料,可以有效地改善电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性能。

这为电化学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结论电化学过程中离子迁移和电极反应的动力学研究是电化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通过不断深化对离子迁移和电极反应动力学的理解,可以推动电化学技术的发展。

电化学反应中的电荷转移

电化学反应中的电荷转移

电化学反应中的电荷转移电化学反应是指在电解质溶液中,由于电子的流动引起的物质转变过程。

在电化学反应中,电子的流动是由正极向负极方向的,而离子的流动则恰恰相反。

电化学反应中的电荷转移过程至关重要,是电化学反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电化学反应中的电荷转移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1. 电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在电化学反应中,电流是电子流动的量度指标,而溶液中离子的流动则与电流和电压直接相关。

电化学反应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而还原反应则是指物质得到电子。

在电化学反应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进行,因此也称作氧化还原反应(简称为“电化学反应”)。

这里我们要说到一个重要的概念“标准氧化还原电位”,简称“标准电位”。

标准电位是指在25℃、1.0M离子浓度下,将某一物质与氢气或氧气接触,使之既可以发生氧化反应也可以发生还原反应时,化合物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两个半反应式所必需的电势差。

标准电位是电化学反应本质性质的体现,因此也常常用作表征反应性质的重要参考指标。

2. 电化学反应中的电荷转移在电化学反应中,电子和离子的流动是相互关联的。

电子是负电荷的带电粒子,带负电荷的物质失去电子而氧化,而带正电荷的物质得到电子而还原。

电子在电化学反应中向正极流动,正极受到电子的加持而减少,从而形成氧化反应。

在反应生成的还原物质中,少了一个电子,自然会从负极中寻找它所需要的电子,从而形成还原反应。

在电化学反应中,电流的通量为离子流动的通量的反向。

离子在电化学反应中向负极流动,因为他们具有正电荷。

正极吸引负电荷,当晶格中发生离子化时,所剩余的离子受到电场作用而向带电电极移动。

在电解质溶液中,正离子朝向阴极移动,即向带负电荷的阴极移动。

这一过程也就形成了还原反应中电子和离子的结合,从而形成新的还原物质。

在电化学反应中,电荷的转移可以是直接发生(如由铜片直接溶解成离子铜),也可以是有机会发生的(如银离子与铜片接触发生置换反应)。

电化学极化

电化学极化

18
左边的实线为线①,右边的实线为线②, 左边的虚线为线③
FφM
图6-1电位对活化吉布斯自由能的影响
19
M0时, ⅱ)当紧密双电层电位差 >
对于电极反应A+e=D可把电子看成反应物参与 反应,发生了电子的转移过程。 强烈地影响电子 M 的吉布斯自由能。 Ge 1mol电子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 可用下式表示:
Ge e e F M 当 =0时, 当 ﹥0时, M M Ge e =0时减少了 比 φM 所以线①下降了 M F 变为虚线③了。
G e 线①
F M
20
﹥0表示电极电位正移了,还原反应难以进行。
M
M 0 G 所以还原反应活化自由能 比 时 G c增大 了,还原反应要想进行必须 M 越过的能垒增加了,但增大的只是 F 中的一部 分,这个分数是用表示:
JK
J J
15
(3)电极电位与电化学反应吉布斯自由能的关系 (6-2)式表示 , 由两部分组成: G G 一部分是化学作用力引起的自由能, 一部分是电场作用力引起的自由能。 当没有电场作用时, G , G 仅由化学因素决 定, 即由 G , 决定,反应速度只与 , 有 Gc c 关。 Gc G c
(1 ) F F J A J 0 exp( ) exp( ) RT RT (6-19b) 6-19式表示了单电子转移步骤(z=1)的极化电流密 度与过电位的关系,称为Butler-Volmer方程式。
27
这里要注意的是:
e a) 在Butler-Volmer方程式中 阴极极化时 为负值, 阳极极化时 为正值, 阴极极化过电位 K

电化学基本原理与应用-第5章

电化学基本原理与应用-第5章

第5章液相传质过程与浓差极化主要内容5.1 液相传质方式与基本方程5.2 平面电极上的稳态扩散传质过程5.3 浓差极化动力学方程5.4 电迁移对稳态扩散的影响液相传质过程是电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程,涉及反应物离子向电极表面的传质过程以及生成物向溶液本体的传质过程。

由于电极过程中传质过程速度的缓慢而引起的电极极化现象为“浓差极化”。

本章将介绍液相传质过程中的规律以及浓差极化控制的电极过程的动力学方程。

为了简单,在讨论浓差极化时,假设电子转移速度很快,远远大于液相传质速度。

5.1 液相传质方式与基本方程5.1 液相传质方式与基本方程5.1.1 液相传质的三种方式5.1.2 三种液相传质的比较5.1.3 液相传质的基本方程5.1.1 液相传质的三种方式(1)对流溶液中物质的粒子随着流动的液体一起运动,此时液体与离子之间没有相对运动,这种传质方式叫对流。

包括:自然对流(温度差、密度差等),强制对流(搅拌等)。

对流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到达电极表面的粒子数目。

采用对流流量πc,i 来描述溶液中i离子的对流传质速度。

πc,i :粒子i 在单位时间、垂直于运动方向的单位截面积上流过的量,单位(mol •m -2•s -1) ;v x :与电极表面垂直方向上的液体的流速,单位(m •s -1);c i :为i 离子的浓度,单位(mol •m -3)。

ix i c c v •=,π(2)电迁移当所研究的粒子带有电荷(即为离子)时,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将引起带电粒子迁移。

电迁移作用引起的所研究粒子的传质速。

度为πe,i显然:当研究对象(反应物或生成物)不带电荷时,如为中性分子,则不存在电迁移。

(3)扩散当溶液中某一组分存在浓度差,即在不同区域内某组份的浓度不同时,该组份将自发的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移动,这种液相传质运动叫扩散。

稳态扩散时,即扩散区域内各点浓度不随时间而变化,这时可用Fick第一定律计算扩散速度。

(3)传质发生的区域电极表面附近的液层可以分为双电层区、扩散层区、对流区。

第五章电荷转移步骤动力学与电化学极化

第五章电荷转移步骤动力学与电化学极化

第五章电荷转移步骤动力学与电化学极化电荷转移步骤动力学与电化学极化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在材料科学、化学和电子工程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电荷转移步骤动力学和电化学极化两个方面进行介绍和讨论。

第五章:电荷转移步骤动力学电荷转移步骤动力学研究的是在化学反应、光电子器件和电池等过程中,电子和离子的传输过程。

这个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电子从一个分子或物质转移到另一个分子或物质上,并伴随着电荷的重分布,使得系统的总能量发生变化。

这个过程的速率决定了反应动力学和物质传输的效率。

在电子转移步骤中,电荷输运的主要方式有两种:自由扩散和有界扩散。

自由扩散是指电荷无需受到限制地运动,而有界扩散是指电荷移动受到限制,比如在电极表面或界面处。

这两种方式的动力学行为有很大的差异,需要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研究和优化。

在电化学反应中,电荷转移步骤动力学对于理解反应速率和机制至关重要。

电荷转移反应通常包括电子转移和离子转移两个方面,比如在电化学电池中,电子可以从阴极转移到阳极,离子则在电解质中进行扩散。

这个过程经常涉及电极表面的催化作用和界面扩散效应,需要深入研究以提高电化学反应效率和电池性能。

另外,在光电子器件中,电荷转移步骤动力学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比如在太阳能电池中,光子的能量可以激发电子从价带跃迁到导带,形成电荷分离和传输。

了解光电子转移的动力学过程有助于设计和制备更高效的太阳能电池材料和结构。

电化学极化是指电化学系统中,由于电荷转移和离子扩散引起的极化现象。

在电化学过程中,电子和离子的传输会导致电位和电流的分布不均,进而引发电化学极化。

电化学极化可以分为电势极化、浓度极化和阻抗极化等几种不同类型。

电势极化是指由于电流通过电解质中导致的电位差,在电解质中产生的电场会改变电荷传输的速率。

浓度极化是指由于电极表面处离子浓度不均匀引起的电位差,从而影响电荷转移速率。

阻抗极化是指由于电池内部电阻的存在而影响电流的分布和传输速率。

第五章电荷转移步骤动力学与电化学极化

第五章电荷转移步骤动力学与电化学极化
>0时:阳极反应的活化能降低,阴极反应的 活化能升高;相应地阳极反应速度增加,阴极反 应速度减小。
相反,<0时:阳极反应的活化能升高,阴极 反应的活化能降低;相应地阳极反应速度减小, 阴极反应速度增加。
注意:传递系数、分别描述了电极电位的 变化对阴极反应和阳极反应活化能的影响程 度。这种方法,只是一种经验的方法,其物 理意义并不清楚。

za
exp( W10 ) RT
kc0

zc
exp(
W20 RT
)
带入前面两式有:

0 a

k
0 a
cR

zacR
exp( W10 RT
)

0 c

kc0co

zcco
exp( W20 ) RT
将电极反应速度用电流密度表示:I = nF 则有:
ia0

nFka0cR

nFzacR
(5)温度,一般温度升高,过电位降低,反应速度加快。
5.2.1 电极电位对反应活化能的影响
电极电位对于电极反应速度的影响有两种方式: 热力学方式与动力学方式。 (1)热力学方式:当电荷迁移步骤为快步骤时, 在电极反应过程中其平衡状态基本未被破坏。此 时电极电位的变化将改变反应离子表面的浓度 (根据能斯特方程),从而间接的影响到电极反 应速率。
RT

a
)]
Ic

ic
ia

i0[exp(nF
RT
c
)

exp(
nF
RT
a
)]
由于式中 c = -( - 平)= -a
电化学控制下阴极极化时的稳态极化曲线方程为:

《物理化学》第五章-电化学 ppt课件

《物理化学》第五章-电化学 ppt课件

0.05
0.830 0.823 0.815 0.823 0.818 0.574 0.529 0.340 0.304 0.556 0.230 0.202
第五章 电化学
(Charper 5 Electrochemistry)
电化学:研究电子导体/离子导体(电解质溶液)和离子 导体/离子导体的界面结构、界面现象及其变化过程与 机理的科学。
应用:1、生命现象最基本的过程是电荷运动。生 物电的起因可归结为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势差。
a: 细胞的代谢作用可以借用电化学中的燃料电池的 氧化和还原过程来模拟;
根据离子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 m.、m.,可以计
算弱电解质的
m
,也可以用强电解质的
m
计算弱
电解质的
m

m (HA )C m (H ) m (A)c m (H ) m (A)c m (C)l m (C)l m (N)a m (N)a
m (H)C lm (Na) A m (cNa ) Cl
(1)在电极上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的量与通入 的电量成正比;
(2)通入相同的电量时,在各个电极上发生反 应的物质的量相同。
n = Q/zF 或 Q = nzF
Q = nzF
Q — 通入的电量 n — 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 z — 电极反应式中的电子计量系数 F — 法拉第常数(1 mol元电荷所具有的电量) F = e×L = 1.6022×10-19 C ×6.0221×1023 mol-1
课堂练习
1、在一定温度和较小的浓度情况下,增大强电解质溶液的浓
度,则溶液的电导率κ与摩尔电导率 m的变化为( B)
A、κ增大,
增大
m
B、κ增大, 减m 少

《电化学极化》课件

《电化学极化》课件

极化电化学极化
极化电化学极化
金属电极表面或其它电极表面的反应会引起电极电 势的变化,进而影响电极表面的电化学反应。
极化曲线
极化曲线是一种为研究极化电化学现象而设计的图 形方法,通常用于研究一些电化学系统的行为。
电化学极化的影响因素
1
温度
温度升高会加速化学反应速率和电化学反应速率,这可能会影响电化学极化的贡 献。
结论
1 电化学极化的重要性
电化学极化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各种电化学系 统中的现象,并在不同领域的工业和科学应 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电化学极化的未来研究方向
了解电化学极化现象和探讨电化学极化现象 的具体机制和影响因素,对于发展和改进各 种电化学技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极化电化学极化
当某一组分在电极表面吸附或反应产生较强的电场时,它将影响周围电极的电化学行为。
双电层电化学极化
1
电位阶跃
当电极处于浓度不同的电解质溶液之间时,会发生电位阶跃。
2
电荷分布
双电层电化学极化的贡献主要来自于电荷分布的形成,它可以影响电极电势和反 应动力学。
3
评估方式
一些电化学实验技术,如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谱法,可以用来评估双电层电化 学极化的贡献。
2
电解质浓度
电解质浓度的变化可以改变电极反应速率和平衡常数,从而影响电化学极化的贡 献。
3
电极材料
电极材料的选择可以影响电荷转移机制和反应动力学,进而影响电极极化的行为。
电化学极化的应用
阴极保护
电化学极化被广泛应用于金属材料的阴极保护,包括在船舶、建筑、管道和化工设备中。
金属腐蚀分析
电化学极化可以用于分析金属腐蚀表面和腐蚀产物的属性和行为。

电化学极化ppt课件

电化学极化ppt课件

巴特勒-伏尔摩方程(Butler—Volmer)
• 习惯规定:
电极发生净还原反应(阴极反应)时,j 为正值,
电极发生净氧化反应(阳极反应)时,j 为负值。
• 若电极反应净速度用正值表示时:
jk
j
j
j
0
exp(
nF
RT
k
)
exp(
nF
RT
k
)
宏观
微观
均为正值
ja
j
j
j
0
exp(
nF
RT
a
)
exp(
• 极化曲线也常以电位与电流密度的对数lgi 来表示: 半对数极化曲线
•问题: 为什么在不同条件下测得的极化曲线具有不同的形 状?测得的极化曲线能说明什么问题? •要弄清这些问题必须了解电极过程动力学的规律。
§4.2电极过程的基本历程和速度控制步骤
一、电极过程的基本历程 二、电极过程的速度控制步骤 三、浓差极化和电化学极化 四、准平衡态
• 电极上有1摩尔物质还原或氧化,就需要通过nF电量。

电极反应速度用电流密度表示:
j nFv nF 1 S
dc dt
(4.3)
• 当电极反应达到稳定状态时,外电流全部消耗于电极 反应,即代表了电极反应速度。
• 电极电位(或过电位)与电流密度之间的 关系画成曲线叫做极化曲线
四、极化曲线的测量
3、电化学极化:由于电极表面得、失电子的 电化学反应的迟缓,而引起的电极电位偏离 平衡电位(稳定电位)的现象。
四、准平衡态
• 如果电极过程的非控制步骤的反应速度比控制步骤 的速度大得多,
当电极过程以控制步骤的速度进行时, 可以近似地认为电极过程的非控制步骤处于平衡状态,

电化学原理

电化学原理

第一章绪论两类导体:第一类导体:凡是依靠物体内部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而导电的物体,即载流子为自由电子(或空穴)的导体,叫做电子导体,也称第一类导体。

第二类导体:凡是依靠物体内的离子运动而导电的导体叫做离子导体,也称第二类导体。

三个电化学体系:原电池:由外电源提供电能,使电流通过电极,在电极上发生电极反应的装置。

电解池: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电化学体系叫电解电池或电解池。

腐蚀电池:只能导致金属材料破坏而不能对外界做有用功的短路原电池。

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 原电池(-)电解池(+) 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 原电池(+)电解池(-) 电解质分类:定义:溶于溶剂或熔化时形成离子,从而具有导电能力的物质 分类:➢ 弱电解质与强电解质—根据电离程度 ➢ 缔合式与非缔合式—根据离子在溶液中存在的形态 ➢ 可能电解质与真实电解质—根据键合类型水化数:水化膜中包含的水分子数。

水化膜:离子与水分子相互作用改变了定向取向的水分子性质,受这种相互作用的水分子层称为水化膜。

可分为原水化膜与二级水化膜。

活度与活度系数: 活度:即“有效浓度”.活度系数:活度与浓度的比值,反映了粒子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真实溶液与理想溶液的偏差。

规定:活度等于1的状态为标准态。

对于固态、液态物质和溶剂,这一标准态就是它们的纯物质状态,即规定纯物质的活度等于1。

离子强度I :离子强度定律:在稀溶液范围内,电解质活度与离子强度之间的关系为: 注:上式当溶液浓度小于0.01mol ·dm -3 时才有效。

电导∶量度导体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其值为电阻的倒数。

符号为G ,单位为S ( 1S =1/Ω)。

ii i xαγ=∑=221i i z m I I A ⋅-=±γlog LA G κ=影响溶液电导的主要因素:(1)离子数量;(2)离子运动速度。

当量电导(率):在两个相距为单位长度的平行板电极之间,放置含有1 克当量电解质的溶液时,溶液所具有的电导称为当量电导,单位为Ω-1 ·cm 2·eq -1。

化学电荷转移反应与电化学

化学电荷转移反应与电化学
和康复
电化学沉积:用于制备 薄膜、纳米材料等
电化学合成:制备新型 材料,如纳米材料、复
合材料等
电化学腐蚀:研究金属 腐蚀机理,提高材料耐
腐蚀性
电化学加工:利用电 化学原理进行材料加 工,如电镀、电铸等
汇报人:XX
浓度:影响反应 速率和化学平衡
压强:影响气体 反应的速率和化 学平衡
催化剂:影响反 应速率和化学平 衡
反应速率: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与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有关 反应机理:反应发生的具体过程,包括反应物、中间体、产物的结构和性质 电荷转移反应:反应物之间通过电荷转移实现化学反应的过程 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电化学反应的热力 学参数:电势、电 荷转移数、反应自 由能等
电化学反应的动力 学参数:反应速率、 电荷转移速率、电 子转移数等
热力学与动力学参 数测定方法:电化 学测试、光谱测试 、质谱测试等
热力学与动力学参 数在电化学反应中 的应用:优化反应 条件、提高反应效 率、研究反应机理 等
电极制备方法:如电沉积、 化学沉积、热解等
汇报人:XX
化学电荷转移反 应:一种化学反 应,其中电子从 一个原子或分子 转移到另一个原 子或分子。
原理:化学反应 中,电子的得失 导致电荷的转移, 从而产生电流。
氧化还原反应: 一种特殊的化学 电荷转移反应, 其中电子从一个 原子或分子转移 到另一个原子或 分子,导致氧化 还原反应的发生。
电极电位:表示 电极与电解质界 面处的电势差
电池电动势:表 示电池内部正负 极之间的电势差
电极电位与电池 电动势的关系: 电池电动势等于 正极电极电位与 负极电极电位之 差
电极电位与电池 电动势的影响因 素:电极材料、 电解质浓度、温 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化对阴极反应和阳极反应活化能的影响程
度。这种方法,只是一种经验的方法,其物
理意义并不清楚。
5.2.2 电极电位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对于电极反应: O + neR
设所选择的电位零点处(0=0),阳极反应活化 能为W10, 阴极反应活化能为W20, 根据化学动力学理论,假设反应为基元反应,此 时,反应速率为 = kc
对于电极反应:O + ne-
R
某一电极电位下,其阳极反应(氧化方向进行) 的活化能为W1,阴极反应(还原方向进行)的活 化能为W2。 假设为还原电流,则该电位下每发生1 mol的物 质变化,总伴随有nF的正电荷由溶液转移到电极 上。 当电极电位增加时,则反应产物(终态)的 总势能必然也增大nF 。
5.4 稳态电化学极化动力学方程
当一定大小的电流流过电极时,电极电位偏离
其平衡电极电位。当达到稳态时,即电极过程各个
步骤的进行速度不再随时间而改变,电极电位与外
电流密度(I)都处于稳定状态。
如果通电时,电极上只发生单一的电极反应, O + neR
此时有:
阳极外电流 Ia = ia - ic 或者
第五章 电荷转移步骤动力学 与电化学极化
5.1 电化学极化概述 5.2 电化学步骤的基本动力学方程
5.3 电化学步骤的基本动力学参数
5.4 稳态电化学极化动力学方程 5.5 电化学极化与浓差极化的比较
5.1 电化学极化概述
液相传质过程发生于“电极/溶液”表面附近 的液层中,即扩散层中。 电化学步骤(电荷转移步骤)则发生于“电 极/溶液”界面上。 由于电极过程中,电化学步骤的速度缓慢, 而引起电极电位偏离其平衡电极电位的现象,称 为“电化学极化”或“活化极化”。产生的过电 位为“电化学过电位”。
当电极电位变为 时(即 = - 0 = ),则 根据电极电位对活化能的影响,活化能变为:
W1 = W10 - nF W2 = W20 + nF 因此,当电极电位变为时,阴、阳极反应电 流密度变为ic和ia
W10 nF ia nFza cR exp( ) RT nF nF 0 0 nFka cR exp( ) ia exp( ) RT RT
同理,
W10 nF ic nFzc co exp( ) RT nF nF 0 0 nFkc co exp( ) ic exp( ) RT RT
改为对数表示形式为:
2.3RT 2.3RT 0 lg ia lg ia nF nF
2.3RT 2.3RT 0 lg ic lg ic nF nF
0 0 W W 2.3RT zc 0' 1 2 lg 式中: 平 nF nF za
注意: i0的物理意义 (1) i0与反应体系中各种离子的平衡浓度有关。 若改变了某一种反应离子的浓度, 平和i0数值都 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在用i0描述动力学性质时, 必须同时给出平衡条件,即各离子的平衡浓度。
当电极反应处于标准平衡状态时,即 = 平
ia nFk c exp(
0 a R 0 c o
nF
RT RT
0 平 ) nFK a cR
ic nFk c exp(
nF
0 平 ) nFK c co
上两式中:
K a k exp(
0 a
nF
RT
0 平 )
K c kc0 exp(
W1 ’
2 1
nF
W1 W2 ’ W1 ’ W2-W1
nF
W
2
W2 ’
还原态
氧化态
nF
nF nF
x
改变电 W1’ = W2- W1 + nF 这样, W2’ – W2 = W1’- W1 + nF
阴极反应活化 能增值
5.1.1 电化学极化经验公式---Tafel公式
1905年,根据析氢反应的大量研究结果,Tafel 首先提出了电化学极化过电位与极化电流密度之间 的关系,即著名的Tafel公式。
a b lg I
从上式可以看出,不仅与电流密度I有关,还 与a、b有关。而a、b则与电极材料性质、表面结 构、电极的真实表面积、溶液的组成及温度有关。
上述四个方程就是电化学反应为速控步骤的基本 动力学方程! 请注意式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
5.3.1 平和“交换电流密度”i0
选取电极体系的平衡电极电位平为电位零点 ( 0),即 0= 平=0,所以, = - 平 在平时,电极体系处于平衡状态,即阳极 反应速率( ia0 )与阴极反应速率( ic0 )相等, 于是定义了一个统一的符号i0 来表示,即 ia0 = ic0= i0
5.1.2 影响电化学极化的主要因素
(1)电流密度。 (2)电极材料,不同的电极材料a值不同,反应能力完全 不同。需要寻找具有高催化活性的材料。
(3)电极的真实表面积,表面积越大电极的反应能力越大, 可减小电极的极化。如采用多孔电极。
(4)电极的表面状态,电化学极化非常强烈地依赖于电极 表面的状态。各种活性物质的特性吸附可极大地改变电极 反应的速度,如电镀添加剂、缓蚀剂等。 (5)温度,一般温度升高,过电位降低,反应速度加快。
0
nF
RT
c ) exp(
nF
RT
c )]
上述两个电化学极化控制下的稳态极化曲线方程, 又称巴特勒—沃尔摩(Butler-Volmer)公式。
nF
RT
0 平 )
5.3.2 电极反应的标准反应速度常数K
此时,i a=i c, 若忽略活度系数的影响, 则有cR=c0。
所以:Ka = Kc = K 标准反应速 率常数
K称为“标准反应速率常数”。它表示,当电极电位为 反应体系的标准平衡电位和反应粒子为单位浓度时,电 极反应进行的速度。K的单位是 cm/s。
交换电流密 度
对于阳极反应 = - 平=a
2.3RT 0 2.3RT 2.3RT ia 所以有: a nF lg i nF lg ia nF lg i 0
对于阴极反应 = - 平=-c
2.3RT 2.3RT 2.3RT ic 0 lg i lg ic lg 0 所以有: c nF nF nF i
(2)i0的值反映了电极反应的可逆程度与极化 性能。
实例:
交换电流密度(i0)对急需区分阴、阳极净电流密度的活化过电位 的影响。(a)i0=10-3 A/cm2;(b)i0=10-6 A/cm2;(c)i0=10-9 A/cm2。阴极反应=0.5,T=298 K 。
5.3.2 电极反应的标准反应速度常数K
W1’ = W1 - nF, W2’ = W2 + nF >0时:阳极反应的活化能降低,阴极反应的 活化能升高;相应地阳极反应速度增加,阴极反 应速度减小。 相反,<0时:阳极反应的活化能升高,阴极 反应的活化能降低;相应地阳极反应速度减小, 阴极反应速度增加。
注意:传递系数、分别描述了电极电位的
W1 nF平 W2 nF平 za cR exp( ) zc co exp( ) RT RT
写成对数形式并整理后得:
W10 W20 2.3RT zc 2.3RT co 平 ( lg ) lg nF nF za nF cR
0' 平
2.3RT co lg nF cR
nF
RT
0 ( 平 )]
显然, = 平0 ,cR=c0=1时, ia=ic= nFK
(2)在推导中采用的电位标是任意的,换用不 同的电位标后,虽 和平0的值会改变,但当 = 平0 时所表现的客观情况总是不变的,因此K的 值不会改变。
5.3.3 i 0和K的关系
当 = 平时,cR=c0=1, i a=i c= i0,
阳极反应活化 能增值
再变化为:(W2’ – W2)- (W1’- W1)= nF
当电极电位改变时, W1’ = W1 - nF,式中为阳极反应传递系数; W2’ = W2 + nF,式中为阴极反应传递系数; 因为,(W2’ – W2) – (W1’- W1) = ( + )nF 所以, + = 1
i nFKcR exp[
0
nF
RT nF 0 nFKco exp[ (平 平 )] RT
0 (平 平 )]
根据能斯特方程
RT co 平 lg nF cR
0 平
简化处理后,
i nFKc c
0
1 o R
将K和Α的值带入上式,就可以求出任意浓度(cR 和c0)的 i0。 但必须注意: (1)上述关系只使用于简单的电极反应; (2)注意浓度的单位换算,浓度单位一般用 “mol / cm3”。当生成不溶的独立相时,其浓度取 110-3 mol/cm3
若改写成指数形式,则有:
阳极反应
ia i exp(
0
nF
RT
a )
阴极反应
ic i exp(
0
nF
RT
c )
知道了、和i0,根据上面的电化学步骤的基本动 力学方程,就可以计算任一电位下的绝对电流密 度 i a 、 ic 。
c 平
a
过电位ia 和 ic的影响
电化学平衡 当电极体系处在平衡态时,电极上没有净反应发 生,阳极反应速率( ia0 )与阴极反应速率( ic0 ) 相等。 0 0
Ea 根据阿累尼乌斯公式: k A exp( RT )
W 于是有: k za exp( ) RT
0 a
0 1
0 W kc0 zc exp( 2 ) RT
带入前面公式有:
0 W 0 0 a ka cR za cR exp( 1 ) RT
W20 k c zc co exp( ) R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