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教案-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二
教案化学高中物质的量
教案化学高中物质的量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
2. 掌握物质的量和物质的量的定律;
3.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化学计算。
教学内容:
1. 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单位;
2. 摩尔的概念和摩尔质量;
3. 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4. 物质的量和化学方程式;
5. 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物质的量的定律。
难点: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1. 讲授结合示例分析;
2. 讨论互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3. 实验实践,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
2. 讲授:介绍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以及物质的量的定律;
3.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和化学方程式之间的关系;
4. 实验:进行相关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理解;
5.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练习,让学生巩固知识点;
6.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资源:
1. 课件;
2. 实验器材。
教学评价:
1. 学生课堂表现;
2. 练习成绩;
3. 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
1. 学生对物质的量概念和摩尔概念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解题能力。
以上是本节化学课程的教案,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祝您教学顺利!。
2020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分层练习第三章物质的量第二课时物质的量浓度
2020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分层练习第三章物质的量第二课时物质的量浓度【考纲要求】1.把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2.把握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溶解度之间的换算3.把握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运算。
教与学方案【自学反馈】一、概念辨析1.物质的量浓度⑴概念:⑵符号: ⑶单位:⑷讲明:①物质的量浓度是溶液的体积浓度②溶液中的溶质既能够为纯洁物又能够为混合物,还能够是指某种离子或分子。
2.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1) 容量瓶①特点: ②用途: 。
容量瓶有各种不同规格, 常用的规格有100mL 、250mL 、500mL 和1000mL 等。
⑵配制一定体积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及所用仪器如下:⑶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应注意的咨询题: 。
二、运算公式1.物质的量浓度的运算A n m N c===V MV N V2.c 、ω、ρ之间的运算关系ρωc=M (cmol/L 、ω、ρg/mL 时,1000ρωc=M)三、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溶解度之间的关系物理量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解度溶质单位溶液单位单位数值上关系质量分数相同的两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一样等.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两溶液其质量分数一样等.溶质溶解度相同的两溶液其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等.定义符号表达式相同点都能示溶质和溶液的相对比值转化关系四、溶液的稀释⑴溶液的稀释:①V1p1×W1%= V2p2×W2% 或W液×W1%=(W液+W水)×W2%(溶质的质量守恒)②C1V1=C2V2(溶质的物质的量守恒)⑵溶液混合:C V=C2V2+C1V1(溶质的质量守恒)。
【例题解析】[例1]某无水易溶盐X,摩尔质量为M g/mol,其溶解度为Sg.取其Wg加入VL蒸馏水,配制成密度为d g/mL,质量百分浓度为A%,物质的量浓度为Cmol/L的澄清溶液.下式表示正确的选项是A.1000d×A%=C×MB.C.S=100W/1000VD.A%=W/(W+1000V)%]解题思路: 。
高三化学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二)教案(精选3篇)
高三化学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二)教案(精选3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与物质的量的关系;2.掌握原子、分子与物质的量的关系;3.通过实验观察,学习如何计算物质的量;4.理解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关系。
教学准备:教材、实验器材、实验报告模板、白板、彩色笔、教学视频、实验记录表、教师课前预习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教学视频,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
让学生对物质的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Step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Step 3: 实验观察利用实验器材,进行一系列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学生可以根据观察结果总结出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Step 4: 理论讲解通过实验结果和学生上述的讨论,进行理论讲解,解释物质的量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Step 5: 讲解化学方程式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关系。
Step 6: 练习和巩固完成课后习题,分组讨论、互相交流答案,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Step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需要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什么?教学总结:对整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重点强调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组成性质的关系,并展示一些物质的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案二:教学目标:1.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2.了解原子、分子与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3.学习利用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关系计算物质的量;4.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思维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材、实验器材、白板、彩色笔、教师课前预习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实验题目,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让他们思考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Step 2: 实验操作让学生按照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Step 3: 实验结果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高中化学苏教版物质的量教案
高中化学苏教版物质的量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量是物质的一种特性;2. 掌握物质的量的定义及计量单位;3.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解决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1. 物质的量是什么;2. 物质的量的单位;3. 物质的量在化学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物质的量概念的抽象性;2. 掌握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的转换。
教学准备:1. 课件、实验器材、实验材料;2. 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简要介绍物质的量的意义;2. 利用日常生活例子,引发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思考。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展示物质的量的定义和计量单位;2. 解释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单位的含义,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是什么;3. 通过示意图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量对物质性质的影响;2. 让学生测量不同物质的量对物质的体积、密度等性质的影响;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果,加深对物质的量的理解。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物质的量的概念;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际生活中物质的量的应用;3. 指导学生归纳物质的量在化学中的应用实例。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内容;2. 提醒学生认真复习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应该对物质的量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能够灵活运用物质的量概念解决化学问题。
同时,老师也应及时总结学生掌握的情况,对学习进度进行调整和优化。
物质的量的教案高中化学
物质的量的教案高中化学
教学内容:高中化学,物质的量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2. 掌握摩尔和质量的关系及其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相关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物质的量的定义和计量单位。
2. 摩尔和质量的关系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摩尔和质量的转化和计算。
2. 理解并应用物质的量相关知识。
教学准备:
1. 教科书、课件和其他教学资源。
2.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3. 计算器和白板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引发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思考。
二、讲解与探究(15分钟)
1. 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和计量单位。
2. 解释摩尔和质量的关系及其计算方法。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摩尔和质量的关系,并进行相关计算。
四、训练与应用(15分钟)
通过练习题训练学生的摩尔和质量计算能力,引导学生应用物质的量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提出拓展问题进行思考。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教学反馈: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提问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教学延伸:
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物质的量相关概念和应用,拓展课外学习内容。
物质的量教案 (4)
物质的量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2.掌握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和符号;3.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4.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整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和符号•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2. 教学难点•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PPT、实验器材、实验数据表格等;•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尺子、计算器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PPT,通过提问或讲解,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量。
2. 概念讲解(10分钟)2.1 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用来表示物质中含有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
•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mol),符号为n。
•1摩尔表示物质中含有的基本粒子的数量,与物质的质量和化学反应有关。
2.2 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和符号•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是摩尔(mol),符号为n。
•1摩尔等于物质的质量(单位为克)与该物质的摩尔质量之比。
•摩尔质量是指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3. 计算练习(15分钟)教师通过教材上的例题引导学生进行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包括摩尔质量的计算、物质的量计算等。
4. 实验操作(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测量溶液中的物质的量,并记录实验数据到表格中。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包括容量瓶、移液管、称量器等;2.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物质,加入容量瓶中,并用适量的溶剂溶解;3.配制溶液的体积至容量瓶刻度线处;4.将溶液均匀搅拌,使溶质充分溶解;5.用移液管吸取一定体积的溶液,经过称量器称量溶液的质量;6.根据所测得的质量和溶液的密度,计算出溶液中的物质的量。
5. 实验数据处理(2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溶液中物质的量,并填写到表格中。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让学生讨论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原因。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相关单位;
2. 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物质的量计算;
4. 培养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深刻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物质的量的概念:原子的物质的量、分子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的单位;
2.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摩尔的概念、摩尔质量、摩尔体积、化学方程式与物质的量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引出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2. 概念解释(10分钟)
解释原子的物质的量、分子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的单位的概念,并介绍物质的量的计算
方法。
3. 实例演练(15分钟)
通过具体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进行物质的量的计算实例演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 讨论与分组练习(15分钟)
分组讨论物质的量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如溶液的浓度计算、气体的摩尔体积计算等,并
进行练习。
5. 实践操作(15分钟)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6. 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物质的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四、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物质的量的知识;
2. 思考物质的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做简单调研。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和讨论,学生增强了对物质的量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下节课可继续拓展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并引入相关的计算方法。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数学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数学
教学内容: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了解物质的量的定义,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物质的量的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
一、引入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让学生思考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分子的
个数之间的关系。
二、概念讲解
1. 定义:物质的量是物质中含有的物质粒子的数量,用单位摩尔来表示。
2. 计算方法: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分子的个数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常用的计算方法是:物质的量(mol)= 物质的质量(g)/ 分子的摩尔质量(g/mol)
三、案例分析
1. 例题一:一定质量的铁块中铁原子的个数是多少?
2. 例题二:30g氧气中氧分子的个数是多少?
3. 例题三:1mol硝酸的质量是多少?
四、练习训练
让学生进行物质的量的计算练习,加深对物质的量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五、总结反思
对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发现物质的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物质的量计算题作业,巩固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理解和计算技能。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来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注重培养学
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物质的量高中化学教案
物质的量高中化学教案
目标: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掌握摩尔、原子量、分子量等概念,能够计算化学反应中的物质的量。
教学内容:
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计量单位
2. 摩尔与物质的关系
3. 原子量、分子量及摩尔质量的概念
4. 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计算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差异,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
2. 学习:介绍物质的量的定义及计量单位,并讲解摩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实践: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和实验,学会如何计算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
4. 总结:复习物质的量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5. 应用: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案例分析,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评价方式:
1. 完成练习题和实验报告,检验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参与讨论和答疑,考察学生对物质的量理解的深度。
3. 考试及作业,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掌握程度。
延伸拓展: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和研究更深入地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比如摩尔的应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消耗和生成等方面的研究。
可以设计更复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拓展物质的量的应用领域。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的定义及其在化学计算中的重要性。
2. 掌握摩尔的概念、单位及其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3. 学会使用阿伏伽德罗常数进行相关计算。
4. 能够应用物质的量解决实际问题,如配平化学方程式。
教学内容- 物质的量定义- 摩尔概念及阿伏伽德罗常数- 物质的量与质量的换算-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例分析和课堂练习题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开始上课时,可以通过提问学生们日常生活中购物的经历来引出“计量”的概念。
例如,询问他们是如何确定购买水果的数量(按个数、重量等)。
随后指出,在化学领域,我们也需要对物质进行准确的计量,从而自然过渡到“物质的量”的概念。
讲解新知1. 物质的量定义:首先明确物质的量是衡量物质所含基本单位(原子、分子、离子等)数量的物理量。
2. 摩尔概念:接着介绍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强调一摩尔物质所含的粒子数目为6.022 x 10^23,即阿伏伽德罗常数。
3. 物质的量与质量关系:详细解释如何通过物质的摩尔质量将质量转换为物质的量,以及如何使用这个转换在实验室准确称取试剂。
4. 化学方程式中应用:结合化学方程式,展示如何利用物质的量进行配平,以及如何根据反应物的质量计算出生成物的预期产量。
课堂练习为了巩固知识点,设计几个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完成。
例如:- 给定某物质的质量,要求学生计算其物质的量。
- 提供一系列化学反应,指导学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配平。
- 根据实验数据,教会学生如何通过物质的量预测反应的理论产率。
总结回顾课程结束前,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进行简要回顾,确保学生对关键概念有清晰的认识。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及时解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作业布置分发课后习题,包括一些涉及物质的量计算的题目,以及实际应用题,如配平复杂的化学方程式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验问题,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课程内容。
高三化学2: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的配制
辅导讲义是什么含义?0.4 mol·L-1表示的含义是什么?(4)、用c、d表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标准状况下,将V L A气体(摩尔质量为M g·mol-1)溶于0.1 L水中,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 g·cm-3,则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1)为()A.VρMV+2 240B.1 000VρMV+C.MVV+ρD.1 000 VρM(MV+2 240)5.实验室需要450 mL 0.1 mol·L-1 NaOH溶液,根据溶液配制情况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除了托盘天平、量筒、烧杯、药匙外还需要的其他仪器有______________。
(2)、根据计算得知,所需NaOH的质量为________g。
(3)、下图是某同学在实验室配制该NaOH溶液的过程示意图,其中有错误的是________(填操作序号)。
二、知识梳理【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类型】1、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计算2、已知气体溶质的体积(标准状况),水的体积和溶液的密度,计算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3、计算溶液中离子浓度【方法归纳】解答此类题,不论试题如何变化,关键是从已知条件中找出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即可求出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解题时一般有两个出发点:(1)由“定义式:c = n / V”出发,欲求c ,先要求出n和V(2)由守恒的观点出发:①、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守恒”即c(浓)V(浓) = c(稀)V(稀)②、溶液中“粒子之间电荷守恒”(溶液呈电中性)③、质量守恒【混合溶液浓度的计算】明确溶液中溶质的化学成分:求物质的量浓度时,对一些特殊情况下溶液的溶质要掌握清楚,如:NH3溶于水得NH3·H2O,但我们习惯上认为氨水的溶质为NH3;SO3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为H2SO4;Na、Na2O、Na2O2溶于水后得到的溶液的溶质都是NaOHCuSO4·5H2O溶于水后所得的溶液的溶质为CuSO4等。
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一)
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测定方法,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2. 熟练掌握化学计量问题的解题方法;3. 能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涉及化学计量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化学计量问题的解题方法。
三、教学难点化学计量问题的解题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引入教学话题,通过提问、讨论让学生引起兴趣,并对“物质的量”做简单介绍。
2. 知识讲解(1)什么是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指物质中的基本组成单位的数量。
用“n”表示。
(2)如何测定物质的量?常见的测量物质的量的方法有质量法、体积法和化学计量法。
(3)化学计量问题的解题方法。
化学计量问题的解题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步:①确定所给物质的种类及其量。
②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所需要计算的物质的种类及其量。
③根据所需要计算的物质的种类和量,利用相应的化学计量关系进行计算。
(4)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质量与物质的量的计算;②体积与物质的量的计算;③摩尔质量与物质的量的计算。
3. 应用与拓展通过实际生活问题的应用和拓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方法1. PPT课件辅助讲解;2. 问题导入式授课;3. 示范演示式授课;4. 课堂讨论式授课。
六、教学评价1. 个人评价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对学生进行评价,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可以采取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2. 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听课记录、平时考核、期末考试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点是化学计量问题的解题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问题导入式授课、示范演示式授课和课堂讨论式授课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同时,我也有一些欠缺,如个别内容过于生硬,需要加入更多的情感元素,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高中化学第三章第2节教案
高中化学第三章第2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组成。
2. 掌握原子结构的实验研究历程。
3. 能够描述原子的基本结构模型。
4. 理解原子的质子、中子、电子的性质及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 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组成。
2. 原子结构的实验研究历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讲解原子是化学世界中最基本的颗粒,通过观察实验,我们逐渐认识到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2. 学习内容(25分钟)a. 原子的实验研究历程• 道尔顿的原子模型• 汤姆逊的电子云模型•朗缪尔的铂金模型• 玻尔的量子理论模型b. 原子结构模型• 原子核(质子和中子)• 电子云• 原子序数与元素周期表3. 实验演示(15分钟)展示光谱分析仪的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观察原子的光谱特性,了解原子结构的研究方法。
4. 锻炼与讨论(15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阐述各自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5.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内容,强调学生掌握原子结构知识的重要性,并为下节课内容进行铺垫。
四、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教材,复习本节课内容。
2. 完成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准备下节课的实验报告。
五、板书设计:原子结构- 道尔顿、汤姆逊、朗缪尔、玻尔的原子模型- 原子核(质子、中子)及电子云- 光谱分析实验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实验研究历程和基本模型。
通过小组讨论,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同时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化学思维和知识面。
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
一、有关概念
1.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 (1)概念: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基本物理量。 )概念: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基本物理量。 :(3)单位: (2)符号:( )单位:mol )符号:( 2.摩尔 摩尔 (1)概念: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1mol物质含有阿伏加 )概念: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物质含有阿伏加 德罗常数个结构微粒。 德罗常数个结构微粒。 2)符号: (2)符号:mol (3)说明: )说明: 当描述物质的物质的量(使用摩尔) ①当描述物质的物质的量(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微粒 的名称, 的名称,不能是宏观物质名称 常见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 ②常见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 或它们特定的组合 当有些物质的微观粒子只有一种时, ③当有些物质的微观粒子只有一种时,可以省略其名称
平均摩尔质量有关计算
2、CO2、H2O (g)混合气 、 混合气11.6g与足量的过氧化 混合气 与足量的过氧化 钠反应,过氧化钠增重3.6g ,求混合气中 求混合气中CO2、 钠反应,过氧化钠增重 的比。(可求出平衡摩尔质量) 和H2O(g)的比。(可求出平衡摩尔质量) 的比。(可求出平衡摩尔质量 3、4.6gRb与另外一种碱金属混合物与 2O 充分 、 与另外一种碱金属混合物与H 与另外一种碱金属混合物与 反应,放出氢气2.24L(STP),求两种碱金属的 反应,放出氢气 , 质量比。(提示:用平均数的特点) 。(提示 质量比。(提示:用平均数的特点) 4、钠与金属杂质2.3g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放出 、钠与金属杂质 与足量的盐酸反应, 与足量的盐酸反应 氢气0.09g,则这种金属不可能是 氢气 , A K B、Al C、Mg D、Cu 、 、 、
7、化合物E(含二种元素)与氨气反应,生 成化合物G和H2,化合物G的式量约为81,G 分子中硼元素,(B原子量为10.8)和氢元素 的质量分数分别是0.40和0.074,由此推断: (1)化合物G的化学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消耗1molNH3,可生成2molH2,则 组成化合物E的元素是_____和_____ (3)1molE和2molNH3恰好完全反应,化合 物E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学科:化学年级:高一单元:物质的量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是描述物质数量大小的基本概念。
2. 熟练运用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包括摩尔、质量和体积的计算。
3. 掌握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2.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3.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4. 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教学重点:1. 物质的量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2.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教学难点:1.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2. 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的能力培养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实验所需的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2. 准备教案及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例如一个苹果和一升水之间的比较。
2. 概念讲解:a. 解释物质的量的概念,包括定义和单位。
b. 介绍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例如摩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计算练习:a. 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b. 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解答问题。
4. 实验操作:a. 进行一个涉及物质的量的实验,例如利用酸溶液和碱溶液反应进行中和反应。
b. 学生观察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c.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物质的量的计算。
5. 总结和应用:a. 总结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b. 引导学生应用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化学方程式中的问题。
6. 反思和评价:a.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交流学习心得。
教学延伸:1.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物质的量的计算题和相关应用题。
2.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化学教材;2. 实验器材:酸溶液、碱溶液、容量瓶、烧杯等;3. 学习资料:PPT 等。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计算练习和问题解答的准确性;3. 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的能力;4. 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应用的理解程度。
高三化学教案:物质的量复习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物质的量复习教案第一讲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内容与解析】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是物质的量与气体摩尔体积指的是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以及相关的计算,其核心是物质的量的概念与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摩尔质量的单位,化学中的7个运算公式。
本节课是堂复习课,所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通过完成自主复习得出学生对这一讲的一些印象,通过主要例题的讲解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
【教学目标与解析】1.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2).根据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有关计算。
2.目标解析(1).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就是指这里出现的几个物理量,以及它们的相关公式也就是他们间的相互联系。
(2).根据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有关计算。
就是指微粒数、气体的体积与物质的量间的关系。
【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公式的灵活运用,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有些思考难度的问题就不去理解它,也就不知道如何思考。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记住公式的基础上再去更多的训练运用这些公式,其中关键是通过做一些典型的例题与变式练习来让学生形成对这类问题的解题方式。
【教学过程】学生课前预习一、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1)符号:n。
(2)单位:摩尔,简称摩,用mol表示。
2.阿伏加德罗常数(1)概念: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 mol,6.021023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2)符号:NA。
(3)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与微粒数(N)间的关系为:n=NNA。
高中的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高中的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化学物质的量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摩尔的概念进行量的转换和计算。
教学内容:
1. 化学物质的量的定义和单位
2. 摩尔的概念及其应用
3. 化学方程式中的摩尔比关系
4. 摩尔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5. 摩尔浓度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方法:
1. 探究法:通过实验,观察化学反应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化学物质的量对反应的影响;
2. 解释法:介绍化学物质的量的概念和摩尔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应用摩尔概念解决问题;
4.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合作,共同解决化学量的计算问题。
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质的量对反应的影响,引出化学物质的量的概念;
2. 概念讲解:介绍化学物质的量的定义和单位,引入摩尔的概念;
3. 计算练习:让学生进行摩尔的计算练习,加深理解;
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应用摩尔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总结化学物质的量的重要性和应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评估方式:
1. 课堂练习:进行计算题练习,检测学生对化学物质量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案例分析的理解和解决问题能力;
3.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评价其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扩展阅读:
1. 《化学物质的量与摩尔概念》教育部教学参考书
2. 《化学量的计算方法及应用》化学学术期刊
3. 《化学量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实验技术手册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掌握化学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摩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为将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二)
二、有关计算关系
1. m、n、N之间的计算关系
(1)计算关系: =
(2)使用范围:只要物质的组成不变,无论是何状态都可以使用
2.V、n、N之间的计算关系
(1)计算关系: = =
(2)使用范围:①适用于所有的气体,无论是纯净气体还是混合气体
②当气体摩尔体积用22.4L・mol-1时必须是标准状况
3.c、m、V、N之间的计算关系
(1)计算关系:
(2)使用范围:①以上计算关系必须是在溶液中使用
②微粒数目是指某种溶质
③若溶液是由气体溶解于水形成的,要特别注意以下几
点:
A.必须根据定义表达式进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