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学欧丽娟老师地中国文学史讲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大学欧丽娟老师的《中国文学史》

绪论

欧威尔在《我为何写作》中分析作家写作的原因:

1.纯粹的自大:

2.对美学的要求:

3.历史的行动:

4.对美学的要求:

5.政治的目的:

文学:诗歌和一切从强烈情感出发的文字作品善用自然万物的形象就能让诗更加有血有肉,具体可感。

文学作品的分析不大强调内容的思想性。有美的规范的参与,才是文学作品,因为美的规范的参与,成了文学作品的特质。

文学的文,可以是天文、地文、人文。钱基博先生认为在中国的早期,“文”字代表复杂、组织、美丽。文学的内容量越丰富复杂,就越伟大。复杂而有组织,(复杂就是言之有物),

(组织就是言之有序),文的止境是美丽,悦人耳目。

日记不能称之为文学。

两种(切入点)approach

1.文学的外部内容。

(1).作家。当作品完成之后就与作者无

关。

(2).社会脉络:历史时代,政治背景。这样的背景对作家的影响。(这种做法未必不

好,但是作家的作品并非对时代如实的解读。)陈寅恪,元稹的《莺莺传》,崔莺莺的崔姓是世家大族,就崔莺莺的行为来说根本不是世家大族的女子所有的行为。陈寅恪的考证崔莺莺根本就是一个妓女,不过是伪托高门。衡量一个人不能架空来思考,必须要有脉络。

文本自成一格独立封闭的系统。把文学的外部研究直接拿来做文本的依据是不对的。

文学的内部研究

何谓文学史?

1.历时性(贯时性),不同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研

究。

2.共时性,只注意历史上某一个时期的各种文化或文学现象。

六朝开始就有很多文学集团,此即共时性。文学史更重要的环节就是历时性的展现,比如

《诗经》对后来文学的影响。

文学历史的演变。文学史就是指有作品构成的整体体系(在一个时间序列里,在这个时间序列里描写文学的发展、阐述各种文学的内容、形式、思潮、流派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进展,最后怎样演变的,然后去研究它们前后的继承关系如何的善变这个过程就是文学史所关心的)。文学史的写作永远都有需求。文学史不等于文学批评。文学史也不是要来探讨文学的普遍规律(文学理论)。勾勒出文学作品的历史图示。

中国文学史的诞生,我们追踪蹑迹,最早是1904年,是林传甲先生为京师大学堂的国文课程编写的,是历史上第一本以中文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比这个作品更早的中国文学史作品是英

文,1901年出版。日本人用日文写的中国文学史时间也不亚于这本,数量恐怕更多。所以日本人为了了解中国做了很多事情,这是非常恐怖的,要打倒你的敌人之前就是要好好地了解他。日本人出版的中国文学史数量非常惊人!文学的历史包含古今各式各样的作品,重要的是以历史的特性而言,就是在时间序列的先后关系当中所开展的文学现象。对于文学的简明而具体的历程,这个历程包括这个文学的观念或者文学的艺术性如何进展,有过怎样的曲折,然后在各个阶段的发展之间通过怎样的取舍而彼此衔接起来使得文学越来越走向丰富和深入,在艺术上进行怎样的创新和更迭。

例如在某一个时代,在那个横切面上,当时活动的各种文学社群之间如何交互作用,他们的思潮如何共构,而彼此激荡,然后对后来发生什么影响。

这个影响就会有一个内在的逻辑,留给我们一个问题如何继承,如何创新和求变。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历时性。(青苔可以成一个审美对

象,是什么时候进入文人的眼中呢?青苔最早在六朝诗中进入审美序列,没有六朝就没有唐诗。)当你说唐诗比较美的时候,你就已经进入了文学批评的层面,但是这不是文学史所研究的。

文学现象包含主要作家和重要作品,这是无可奈何的一件事情。

文学史史观

在勾勒文学作品先后发展的逻辑性跟他的内在过程中,为什么前面是在呈现这行的文学内容后面变成另外一种,这个道理在哪里。把时间拉长,从以前的古典的文言文到现在的白话文背后有没有一个变化的规律可言,有没有一个文学进展的可能呢?有的人认为有,有的人认为没有,我是认为没有的那一种。但是认为有的那一种人中也是一个影响我们近百年来文学史观,文学作品跟文学家的判断可以说是最有力的一个人就是胡适,也就是五四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学史观到现在依然根深蒂固。

在以前的教育体系中,白居易就是忧国忧民,

杜甫的继承人。但是从作家的人格来讲也许就不是这个样子。原来我们从小到大所受到的国文教育实际上都不知不觉的还笼罩在五四的文学史观之下。所以它们对于作品的取舍和评价如今还在影响着我们对于作家跟作品的判断。那到底,五四史观是什么呢?非常简单,因为那个时代全球流行的主流思潮,以及中国被殖民的现状,为了富国强兵等等现实的政治目的以至于我们对于文学也抱着顺应当时的需要的一种眼光来看待,多以胡适的白话文学史作为代表,他其实就是五四文学史馆的体现。胡适自称是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因为他认为中国文学是进展到今天的白话文,所以白话文是最进步的,是革新的,所以以前的文言文,骈文,都是老旧的没有意义的文字游戏,是文人们的自说自话。

这一套理论的背后其实是来自于西方所谓的演化观,他们把达尔文的进化观用在人文的解释上。把这一套理论套上去之后,他就会认为,文学最后会朝着某一个固定的方向去发展。好

像人类两千多年的文学发展背后有一个看不见的目标在引领他前进,所以最终白话文一定会胜利。所以他们这一派的人认为,撰写文学史的人就应该描述甚至证明这样的文学精神开展的过程,中间有各种阻碍是怎样被克服的,最后达到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平民胜利,白话文最优秀。因为他是能让每个人都抒发自我的一个工具,所以骈文,七律诗都不好。这是胡适把这套理论运用过来之后的结果。

到五四,接受了这一排的想法,再加上中国的历史地位非常的为难,那么他们希望通过种种人文来救国,他们背后是有一个非常庄严很苦心的一个用心,但是我个人认为是不对的。所以五四之后产生了一个线性进步意识,就是他们认为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朝着一条直线发展,并且是进步的。在以这套的观念为核心,就发展出一种进步叙事,换句话来说,就是古代与现代之间就是一种绝对化了的单线进步过程。所以现代一定比古代更进步。所以汉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