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研究》考试参考答案整理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恩格斯指出: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我们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出发点。
(意义:
?)
第一,一切事物和现象产生的最终根源都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因此,我们认识事物、研究问题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即从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出发,既不能从原则、本本出发,也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第二,所谓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找出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去对待事物,也不是用幻想的或臆造的联系去取代事物的联系。这就在对待事物的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由于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时间和空间之中不停地发展变化的,因此,从实际出发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要因时制宜。坚持用运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处理问题,这就是坚持了辩证法。
在三种关系中,主体与客体的地位是不同的。主体是能动的、主导的方面,客体是被动的、基础的方面。
第三讲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
答:
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
2、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答:
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联结、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贯通的性质。
3、在新质变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6、如何理解辩证否定。答:1.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其实质是“扬弃”。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2)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但如果把实践的作用绝对化,也会产生轻视理论的错误。任何实践都需要理论的指导,脱离了理论的指导,不过是一种短视的、盲目的实践,不可能取得改造自然或改造社会的显著成效。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经验主义仍然是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
(3)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针对新的实际,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3、哲学的党性。
答:
xx说:
哲学“是有党性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个斗争着的党派。它们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尽管它们之间可以互相吸收对方某些思想资料和个别观点,但是在思想体系上是互相对立、
现。我们必须以哲学基本问题为武器,识别各种哲学派别的实质,揭露哲学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斗争的基本倾向。
哲学党性与政治党性总的说是一致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是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社会中对立的阶级、集团的倾向和思想体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实事求是与主观主义两条思想路线、两种思想方法的斗争。我们必须从坚持党性原则的高度,在一切工作中,自觉地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反对主观主义思想路线。
答:
科学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集中表现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1)理论能够指导实践,对实践具有相对独立性。理论是决不能与实践相脱离的。任何理论,如果不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及时总结和吸取实践的新成果,也会停滞不前,失去生机和活力,成为僵死的教条,导致主观与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分离,而陷入主观主义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研究》考试参考答案
第一讲绪论: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
哲学和具体科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哲学是世界观。所谓世界观,是人们对于自身、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哲学从总体上把握包括人自身在内的对象世界,探讨的是对象世界的一般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具体科学不同,它不是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而是以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为研究对象,因而不具有世界观的意义。
联系:
哲学要依赖具体科学。哲学揭示的一般本质和一般规律,如果是正确的,它就只能是从具体科学、具体经验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结。哲学揭示的是关于世界的一般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因而又成为指导具体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的最一般的方法论。
有xx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两层含义:
一是社会主义,二是中国特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这种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内在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是坚持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完整体现。实践证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本身就是一个“普遍真理”。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10-13页)
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如下的基本特点:
(1)它使哲学获得了完全科学的性质。就是说,它是惟一科学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
(2)它是无产阶级的哲学,并公开申明自己哲学的阶级性。以往的哲学,大多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需要而产生的。
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答: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原因和动力来源的范畴。内因是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原因,即内部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即外部条件,是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关联互相作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都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二者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要理解和掌握事物的发展过程,必须把握事物的内因。
人们对外部事物的反映,总是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而有所选择的。思想、观念等主观的东西,是以实践为基础,经过主体头脑的加工、改造、制作而形成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和反映的观点统一起来,有效地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直观性和消极性,这是它同旧唯物主义相区别的一个根本标志。
2、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P181)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和外因是辩证统一、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一方面,无内因也就无外因,无外因也无所谓内因。另一方面,由于物质世界的范围无限广犬、复杂以及发展的无限性,内因和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在一定场合、一种联系中是内因,在另一种场合和联系中则可以是外因,反之亦然。
内因和外因是不可分割的,二者具有相对性。形而上学割裂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否认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无法确认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的学说是我们党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哲学理论依据。
3.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坐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第四讲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参考答案)
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P172—175)
答: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所有唯物主义认识论,其实质都是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也就看不到人的能动性,不了解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引入认识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②物质是能够被人们所认识的。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与以往那些把物质的某些具体特性作为物质本质特征的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2、如何理解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原理都是以此为理论根据的。世界统一于物质原理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相分离的倾向。
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统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这是它们的区别;绝对的斗争性存在于相对的统一性之中,这是它们的联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辅相成的,矛盾的这两种属性互相联结、不可分离。一方面,同一性的存在以斗争性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的存在也以同一性为前提,
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答: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确定性的统一。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是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
4、矛盾问题精髓原理及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答: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是共性、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个性、相对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研究矛盾问题,重要的是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这是事物矛盾问题精髓的原理。这一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互相联结,不可分割。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它具有实践性,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它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唯物主义和认识论。
第二讲思考题
1、怎样认识物质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客观实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物质定义包含三方面的含义:
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与各种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这个问题是哲学中的最高问题,是一切哲学家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2)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哲学家回答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决定了整个哲学的基本方向。
(3)对这个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意义:
理论上:
哲学基本问题为我们研究哲学派别和哲学发展的历史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基本指导线索。它是我们识别和批评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强大思想武器。
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同上)
答: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
思维和存在,即意识和物质哪个是本原的,哪个是派生的?依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区别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二方面:
思维能否认识存在?即我们的意识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依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区别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第三,要做到从实际出发,首先,必须从调查研究入手。从实际出发,深入群众、搞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统一于物质原理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给人们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条基本原则。
3、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答:
主体是具有思维能力并运用一定物质和精神手段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人。客体是主体认识与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和客体的最基本关系是实践关系,主要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方面:
(1)改造关系。主体的活动首先是改造客体的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改造人们之间的关系。
(2)认识关系。主体要改造客体,必须正确认识客体,负责不能达到改造的预期目的。没有改造便没有认识。
(3)价值关系。不论改造还是认识客体,都是为了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是主体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5、简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答: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的状态。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不可能没有量变,也不可能没有质变,而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量变是质变的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只有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不会永远维持下去,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会引起质变,变为另一种性质的事物。
实际工作上:
所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是在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客观世界、实际情况、工作环境等等,属于物质现象;主观世界、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等,属于意识现象。前者是第一性的,后者是第二性的,如果弄颠倒了,就要犯主观主义错误,在实践中就要遭受挫折和失败。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这就是坚持什么样的思想路线问题;思想路线是否正确,对于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我们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出发点。
(意义:
?)
第一,一切事物和现象产生的最终根源都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因此,我们认识事物、研究问题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即从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出发,既不能从原则、本本出发,也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第二,所谓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找出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去对待事物,也不是用幻想的或臆造的联系去取代事物的联系。这就在对待事物的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由于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时间和空间之中不停地发展变化的,因此,从实际出发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要因时制宜。坚持用运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处理问题,这就是坚持了辩证法。
在三种关系中,主体与客体的地位是不同的。主体是能动的、主导的方面,客体是被动的、基础的方面。
第三讲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
答:
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
2、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答:
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联结、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贯通的性质。
3、在新质变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6、如何理解辩证否定。答:1.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其实质是“扬弃”。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2)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但如果把实践的作用绝对化,也会产生轻视理论的错误。任何实践都需要理论的指导,脱离了理论的指导,不过是一种短视的、盲目的实践,不可能取得改造自然或改造社会的显著成效。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经验主义仍然是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
(3)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针对新的实际,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3、哲学的党性。
答:
xx说:
哲学“是有党性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个斗争着的党派。它们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尽管它们之间可以互相吸收对方某些思想资料和个别观点,但是在思想体系上是互相对立、
现。我们必须以哲学基本问题为武器,识别各种哲学派别的实质,揭露哲学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斗争的基本倾向。
哲学党性与政治党性总的说是一致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是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社会中对立的阶级、集团的倾向和思想体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实事求是与主观主义两条思想路线、两种思想方法的斗争。我们必须从坚持党性原则的高度,在一切工作中,自觉地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反对主观主义思想路线。
答:
科学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集中表现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1)理论能够指导实践,对实践具有相对独立性。理论是决不能与实践相脱离的。任何理论,如果不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及时总结和吸取实践的新成果,也会停滞不前,失去生机和活力,成为僵死的教条,导致主观与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分离,而陷入主观主义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研究》考试参考答案
第一讲绪论: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
哲学和具体科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哲学是世界观。所谓世界观,是人们对于自身、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哲学从总体上把握包括人自身在内的对象世界,探讨的是对象世界的一般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具体科学不同,它不是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而是以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为研究对象,因而不具有世界观的意义。
联系:
哲学要依赖具体科学。哲学揭示的一般本质和一般规律,如果是正确的,它就只能是从具体科学、具体经验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结。哲学揭示的是关于世界的一般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因而又成为指导具体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的最一般的方法论。
有xx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两层含义:
一是社会主义,二是中国特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这种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内在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是坚持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完整体现。实践证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本身就是一个“普遍真理”。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10-13页)
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如下的基本特点:
(1)它使哲学获得了完全科学的性质。就是说,它是惟一科学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
(2)它是无产阶级的哲学,并公开申明自己哲学的阶级性。以往的哲学,大多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需要而产生的。
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答: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原因和动力来源的范畴。内因是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原因,即内部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即外部条件,是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关联互相作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都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二者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要理解和掌握事物的发展过程,必须把握事物的内因。
人们对外部事物的反映,总是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而有所选择的。思想、观念等主观的东西,是以实践为基础,经过主体头脑的加工、改造、制作而形成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和反映的观点统一起来,有效地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直观性和消极性,这是它同旧唯物主义相区别的一个根本标志。
2、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P181)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和外因是辩证统一、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一方面,无内因也就无外因,无外因也无所谓内因。另一方面,由于物质世界的范围无限广犬、复杂以及发展的无限性,内因和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在一定场合、一种联系中是内因,在另一种场合和联系中则可以是外因,反之亦然。
内因和外因是不可分割的,二者具有相对性。形而上学割裂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否认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无法确认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的学说是我们党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哲学理论依据。
3.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坐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第四讲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参考答案)
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P172—175)
答: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所有唯物主义认识论,其实质都是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也就看不到人的能动性,不了解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引入认识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②物质是能够被人们所认识的。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与以往那些把物质的某些具体特性作为物质本质特征的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2、如何理解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原理都是以此为理论根据的。世界统一于物质原理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相分离的倾向。
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统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这是它们的区别;绝对的斗争性存在于相对的统一性之中,这是它们的联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辅相成的,矛盾的这两种属性互相联结、不可分离。一方面,同一性的存在以斗争性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的存在也以同一性为前提,
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答: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确定性的统一。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是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
4、矛盾问题精髓原理及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答: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是共性、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个性、相对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研究矛盾问题,重要的是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这是事物矛盾问题精髓的原理。这一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互相联结,不可分割。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它具有实践性,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它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唯物主义和认识论。
第二讲思考题
1、怎样认识物质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客观实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物质定义包含三方面的含义:
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与各种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这个问题是哲学中的最高问题,是一切哲学家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2)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哲学家回答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决定了整个哲学的基本方向。
(3)对这个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意义:
理论上:
哲学基本问题为我们研究哲学派别和哲学发展的历史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基本指导线索。它是我们识别和批评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强大思想武器。
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同上)
答: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
思维和存在,即意识和物质哪个是本原的,哪个是派生的?依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区别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二方面:
思维能否认识存在?即我们的意识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依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区别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第三,要做到从实际出发,首先,必须从调查研究入手。从实际出发,深入群众、搞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统一于物质原理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给人们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条基本原则。
3、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答:
主体是具有思维能力并运用一定物质和精神手段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人。客体是主体认识与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和客体的最基本关系是实践关系,主要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方面:
(1)改造关系。主体的活动首先是改造客体的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改造人们之间的关系。
(2)认识关系。主体要改造客体,必须正确认识客体,负责不能达到改造的预期目的。没有改造便没有认识。
(3)价值关系。不论改造还是认识客体,都是为了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是主体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5、简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答: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的状态。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不可能没有量变,也不可能没有质变,而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量变是质变的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只有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不会永远维持下去,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会引起质变,变为另一种性质的事物。
实际工作上:
所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是在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客观世界、实际情况、工作环境等等,属于物质现象;主观世界、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等,属于意识现象。前者是第一性的,后者是第二性的,如果弄颠倒了,就要犯主观主义错误,在实践中就要遭受挫折和失败。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这就是坚持什么样的思想路线问题;思想路线是否正确,对于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