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同济大学管理学概论真题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0*4)
1、管理
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通过运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五项基本职能,合理使用组织的各项资源,协调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而促使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的动态过程。管理包括多层含义:(1)管理是关于一个组织的活动过程。(2)管理的核心是达到组织的目标。(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之中,协调的中心是人,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4)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的客体是组织可利用的资源。(5)管理达到目的的手段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6)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7)管理工作是在一定条件下展开的。(8)管理工作的绩效要通过效果和效率来共同评价。
2、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20年代由霍桑实验而发展的人际关系学说。它着重研究人类行为产生的原因及人的行为动机和发展变化规律,目的在于有效地调动和发展人的积极性,推动人们努力实现组织目标。行为科学的特点如下:1、提出以人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2、肯定了人的社会性和复杂性。
其基本内容包括:1.个体行为研究,包括人性的假说理论。2.激励理论。3.群体行为研究,探讨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组织、群体的特征、群体的内聚力等。4.组织行为,研究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动机及在生产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总结出人类在生产中行为的规律。
3、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由赫茨伯格提出的一个内容激励理论。其基本思想为:人类有激励因素,保健因素这两种不同类型的需要。它们之间彼此独立,但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其中保健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如工资,劳保等,这类因素处理不好会引发员工不满足情绪。它一般不能起激励作用,但能起到保持积极性的激励作用。激励因素是能够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足的因素,如晋升机会,成就感等。在温饱问题还没得到解决时,奖金工资不仅是保健因素,运用得当也具有激励作用,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激励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明显。
4、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规范和完善的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股份公司为重点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一种新型的企业制度。包括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管理制度和领导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具有五大基本特征:(1)产权关系明确;(2)资产保全;(3)有限责任,投资人享有资产权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权的权力;(4)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独立经营;(5)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机制和组织管理机制。
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质是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真正把企业建立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5、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绩效考核模型。它由四个方面的指标组合成一个结构化的指标体系,并且各个方面的指标之间有着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其相互驱动的效果又紧密结合并支持组织的战略。它对绩效的价值判断认为,好的绩效一定是整体性的,单方面做得好不能说明问题,四个方面要取得绩效效果的相互平衡,这也正是该工具命名的由来。其四个方面的指标设计分别针对着四个问题的回答:财务方面回答怎样满足股东的要求;内部经营方面回答组织必须在哪方面擅长;学习与成长方面回答如何使能力得到持续的发展和提高;客户方面回答怎样满足客户的要求。
6、立体锥形组织
近年来在矩阵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组织结构,往往采用产品、职能、地区三维划分组合方式。通过多维立体组织结构,将产品利润中心、专业参谋机构和地区管理机构协调一致,紧密配合,以实现组织目标。
7、PM理论
(日本大阪大学三隅二不二教授)他认为领导者行为有两大特征:其一是为了实现目标;其二是维持群体;
组织领导者的行为方式分为:①P型:领导者只追求目标的完成,不关心人际关系,在维持群体方面做的很差;②M型:领导者注重人际关系,在达成目标方面未能尽职;③PM型:领导者不仅自己积极推动目标的达成,而且还主要调动群体的积极性,增强群体的凝聚力;④pm型:领导者在完成目标和人际关系方面均未尽职。
结论:PM领导理论可用于对组织领导行为的鉴别和评价,一般认为,属PM型的组织,其生产经营、发展后劲和成员对组织的信赖程度都是很好的,其次是P型或M型,pm型最差。
8、学习型组织
是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创导的一种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学习,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类型。它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学习型”是关于组织概念和员工角色的一种崭新的态度或理念,在其中,每个成员都参与识别和解决问题,使组织能够进行不断的尝试和创新,改善和提高它的适应变化的能力。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在于解决问题和提升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型组织具有以下特点:
(1)建立共同愿景。愿景是指对未来的愿景、景象和意象。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是以个人为单位的,如果企业建立了全体员工共同认同的目标,就能发挥每个人的力量。共同愿景的建立不是企业领导人的单方面设计,而是对每一个人的利益的融合。共同愿景的建立不仅要求牺牲个人利益,而且要为个人留下选择空间,这样员工才可能为自己的选择努力。
(2)改善心智模式。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这是因为他们的心智模式不同。人们在分析事物时,需要运用已有的心智模式作为基础。但是,如果已有的心智模式不能反映客观事物,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特别在企业的领导层出现这种情况时,小则使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大则给企业带来灾难性影响。改变心智模式的办法是,一要反思自己的心智模式,二要探寻他人的心智模式,从自己与别人的心智模式的差别中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3)系统思考。是为了看见事物的整体。进行系统思考,一要有系统的观点,二要有动态的观点。系统思考不仅是要学习一种思考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反复运用,从而可以从任何局部的蛛丝马迹中看到整体的变动。
(4)团队学习。是发展员工与团队的合作关系,使个人的力量通过集体实现。这样的目的一要避免无效的矛盾和冲突,二要让个别人的智慧成为集体的智慧。深度会谈是团队学习的一种形式,它是对企业的重大而复杂的议题进行开放性的交流,使每一个人不仅表达自己的看法,也了解别人的观点,通过交流,减少差异,从而能够相互配合。
(5)自我超越。既指组织要超越自我,又指组织中的个人也要超越自我。超越自我不是不要个人利益,而是要有更大的目标,要从长期利益出发,要从全局的整体利益出发。
9、组织发展五阶段理论
组织发展五阶段理论,由美国学者J. Thomas Cannon提出。该理论认为组织的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业”、“职能发展”、“分权”、“参谋激增”和“再集权阶段”,指出发展的阶段不同,要求有与之适应的组织结构形态。
1、创业阶段。在这个阶段,决策主要由高层管理者个人做出,组织结构相当不正规,对协调只有最低限度的要求,组织内部的信息沟通主要建立在非正式的基础上。
2、职能发展阶段。这时决策越来越多地由其他管理者做出,而最高管理者亲自决策的数量越来越少,组织结构建立在职能专业化的基础上,各职能间的协调需要增加,信息沟通便得更重要,也更困难。
3、分权阶段。组织采用分权的方法来对付职能结构引起的种种问题,组织结构以产品或地区事业部为基础来建立。但随之而来出现了新的问题,各事业部成了内部的不同利益集团,组织资源转移用于开发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