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百城赋_的时代意义及创作得失_李光先
登楼赋名词解释
登楼赋名词解释
(实用版)
目录
1.介绍《登楼赋》的背景和作者
2.详述《登楼赋》的内容和主题
3.分析《登楼赋》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正文
《登楼赋》是东晋时期文学家王之涣所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骈文。
这篇骈文以生动、形象的描绘手法,展现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色画卷,同时抒发了作者抒怀豪放、志在四方的情怀。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篇赋的内容和主题。
首先,我们简要了解一下《登楼赋》的背景和作者。
作者王之涣,字子敬,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一个政治动荡、社会风气堕落的时代,因此,他的作品中多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登楼赋》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登楼赋》的内容和主题。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依次为:登楼、观景、抒怀。
在“登楼”部分,作者描述了自己登上高楼的过程,形象地展现了高楼的巍峨壮观。
在“观景”部分,作者通过描绘楼上所见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在“抒怀”部分,作者则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表示要放眼天下,勇往直前。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登楼赋》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首先,这篇赋在形式上采用了骈文这种富有韵律美的文体,使得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次,在主题上,《登楼赋》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胸怀壮志的豪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文人墨客在读过这篇赋后,都受到了鼓舞和启发,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综上所述,《登楼赋》是一篇具有很高文学价值和影响的骈文,通过
生动的描绘和抒发豪情,展现了作者王之涣的文学才华。
赋的发展历程
赋的发展历程赋,作为古代文学体裁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是通过排比、夸张、假设等修辞手法,以表达情感、评述事情、抒发愤懑为主要特点的一种文体。
盛行于汉代,世称“魏晋赋”,被誉为“雄韵与众诗不可同日语”、“淳朴至极而不失文采”,为后世赋坛奠定基调与标准。
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赋在不同时代都有所创新与发展,下面就聊聊赋的发展历程。
赋最初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0年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赋还没有形成专门的体裁,而是以“风”为主要形式,通过描述大地风景、人物形象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形式上与现代的赋有所不同,但却为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到汉代以后,赋逐渐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在汉代以前,赋大多用于描述风景、描写人物。
而到了汉代,赋开始充分发展,出现了歌颂政绩、警示社会等多种类型的赋。
同时,赋的主题也开始多样化,不仅仅局限于风景和人物,而是涉及到社会、历史、政治等各个方面。
这样的发展,使得赋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赋达到了顶峰。
这一时期的赋,以魏晋赋为代表,成为了赋的经典之作。
魏晋赋语言雄健、丰满,气势宏伟,让人耳目一新。
同时,魏晋赋在形式上的创新也是非常明显的。
它打破了传统的古韵格律,增加了押韵的数量和复杂度,使得诗意更加浓郁,文采更加璀璨。
魏晋赋被誉为“语言雄丽如《离骚》”、“淳朴至极而不失文采”,成为后世赋坛的楷模与标准。
唐代以后,赋逐渐式微,被其他文体所取代。
这是因为赋作为一种修辞作品,过于强调形式和文采,而忽视了内容和思想的重要性。
与之相比,诗歌和散文更加注重内涵和思想,更能够表达作家真实的情感和观点。
因此,赋在文坛上逐渐失去了地位,成为了被冷落和遗忘的角落。
然而,赋并没有因为衰落而被彻底遗忘。
到了现代,人们开始重新关注赋这一古老的文学体裁,重新发现其独特的魅力。
现代的赋已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和风格,更加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更加强调真实和自然的写作风格。
“百城赋”:古典文体绽放的现代魅力
展 现了 其历 史文 脉 , 发展轨 迹 , 详述 铺陈 了 各时 期 的历 史
映了现代辞赋文以载道的 旨要, 也是辞赋 “ 以古颂今 ” 的一 种必然 , 更是辞赋这种古典文体复苏 , 重新焕发生机的必然
之道。
地位 , 罗列 巴蔓子 、 刘备托孤 、 钓鱼城 、 良玉 、 秦 邹容 、 白、 李 杜甫等重要历 史人物 , 事件……物象广大 , 物体繁丰 , 言辞 雕琢 , 辞华藻丽 , 展现了千年来重庆历史的发展变迁以及经 济、 文化 、 社会的发展 、 变化。《 重庆赋》 表达了对重庆直辖
中, 走笔至 此, “ 忽闻天 下人 同声笑 日: 中 ! , 走笔 ” ‘ … “ 、
“ ” “ ” 是文言词汇 ,天下人” “ 闻 、日 都 “ 、 同声 ” 等词 白话 意 味 较 浓 。作 为 洋溢时 代气 息的新 篇章 ,作 为一种 新 的 充满 “
景下 , 经济实力、 技术实力的增长必然要求文化软实 力的增 长, 国学的复苏和复兴是传统文化 的弘扬和 回归的重要途 径, 而今 , 让我们眼前一亮的精彩景象就是辞赋的活跃, 网
文藻华美 , 古韵悠长 。“ 因此 , 者的赋文不是为白话而 白 作
话, 而是 为了歌 颂 当今 时代 , 发 情 怀 ” , 古体 颂 今 事 , 抒 ④ 以 几乎在 每一 篇赋 文的 结 尾之 处 , 有抒 情 性 的 华 辞 : 壮 哉 都 “
艺术 , 丰辞缛藻 、 穷极声貌, 极尽铺陈, 典雅华美 , 百城赋 ” “
二
推陈 出新 的 文学体 裁
的礼赞, 实现了对重庆文化底蕴 、 人文精神的一种诠释 。
百城赋描述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既赋是铺排的艺术丰辞缛藻穷极声貌言辞雕琢故反映了城市深厚的人文积淀表现了各城市日新月异的发百城赋中常使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诸如排比夸张展进程又弘扬了几千年传统的文化让民族的文化精髓在比喻等句段运用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一种活动其中奥秘当今得以传承和发扬百城赋确实起到了存史资政励简单的用若干法格是无法概括的
光明日报---《百城赋》21--25
★开封赋(百城赋之二十一)高树田发布时间:2007-07-09 01:44光明日报城市沿革夏朝曾在开封一带建都157年,称老丘,商朝在开封一带建都27年,称嚣。
后均废。
春秋时期,郑庄公修仓城,取名启封,后避汉景帝刘启名讳,更名开封。
又有汴梁、汴京、汴州、东京等之称。
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及金,先后七个朝代在此建都。
特别是北宋时期,人口逾百万,富丽甲天下,是当时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一座高峰。
元代为河南行省治所。
明代为周王府。
清代、民国为河南首府。
新中国成立后为河南省会。
1954年10月省会迁郑后为省直辖市至今。
今开封市辖五县五区,人口490万,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四大古都之一。
全城水域面积占古城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著名的北方水城。
开封正以郑汴一体化为契机,以宋都古城复建工程为亮点,努力实现老工业基地向新型工业化城市跨越,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跨越,文化旅游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跨越。
开封赋七朝古都,文化名城。
位处中州腹地,立夏商旧畿之上,皇天后土,群雄逐鹿场;背临九曲黄河,怀千里平川沃野,华夏摇篮,农耕文明地。
察更替兴衰,或曰,得中原者得天下;叹世事变迁,人云,知开封者知河南。
开封者,开“封”也。
维我开封,辉煌帝都,文脉传承。
黄河扬波,述说几度沧桑巨变;中原逐鹿,成就多少豪杰英雄。
春秋五霸,郑庄公修仓城,启拓封疆;战国七雄,魏惠王迁都邑,始为帝京。
五代四国,后周奠治世基业;双龙二帝①,北宋成天下一统。
人逾百万,商贾云集,富丽天下无;八方争凑,万国来朝,鼎盛举世惊。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一幅长卷,描出世间万象;《东京梦华录》,孟元老数篇短文,写尽盛世繁荣。
四海涛声,响不过包龙图打坐开封府;千秋岁月,埋不住苏东坡高歌大江东②。
维我开封,菊光水色,毓秀钟灵。
陈桥兵变处,系马槐,槐系马,阅尽千年兴衰故事;宋祖旧居地,双龙巷,卧双龙,铭刻二帝创世奇功。
赋体三说
赋体三说作者:徐宗文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06期赋是中国的一种特有文体,并成为两汉文学的“一代之胜”,故前人多以其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
作为我国一种特有文体,赋的创作历经两千多年而长盛不衰,可见其生命力之强大与恒久,其中尤以汉、唐、清三代最为繁盛。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教育空前发展,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不仅辞赋研究出现了新局面,辞赋创作也在沉寂了一百多年后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颜其麟、孙继刚、袁瑞良等先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堪称金相玉质、当代赋首;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是《光明日报》开辟了专栏,刊登“百城赋”,体国经野,义尚光大,推波助澜,百世无双。
近年来更有一些地方政要也参与了辞赋创作,写物图貌,实力雄厚,前呼后应,蔚成风气。
新时期的辞赋创作一改前朝旧例,不仅仅为文人学士所专美,而且成了大众共同的事情。
辞赋创作的普及性、大众化现象,再一次印证了“盛世写赋”一说。
通观当代辞赋创作,不少作品很具规范性,颇得前贤真传,但也有一些创作虽言赋体,明而未融,只是用一种并不成熟的文言杂糅一些新典故,敷衍成篇,既遗其形,又失其神。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为了切实借鉴辞赋创作的经验,正确引导辞赋创作的方向,从而从根本上推进当代辞赋创作的健康发展,很有必要对辞赋文体的特点加以研究,以便今之作者认识其“立体之大要”,共同学习之、实践之。
那么,我们如何来认识历代辞赋文体的特征呢?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赋固有体,赋无定体,赋兼众体。
一、赋固有体前文说过,赋是中国的一种特有文体。
既是“特有”文体,就有它的“定式”,否则,就“特”不起来。
从古人所谓“有韵为文,无韵为笔”的文、笔两类文体区分看,它首先应该是属于和诗、词、曲一样的“有韵”之文。
不用说像骚赋、骈赋、律赋这样的句式整齐、甚至对仗工稳的文体,即使是以四言为主的散体大赋(包括“对问”、“七体”、“连珠”一类“杂赋”)和唐宋以后兴起的“文赋”,整体上也要押韵,读起来能够琅琅上口,铿锵有力,而不是通篇无韵,或少有“韵味”。
试论《论都赋》的创作背景及其开创意义
试论《论都赋》的创作背景及其开创意义
王征
【期刊名称】《枣庄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5)003
【摘要】东汉杜笃作有<论都赋>与西汉京都大赋在艺术上迥异,已改变西汉大赋对宫殿苑囿的极力铺陈的写作范式,表现出明显的征实倾向;其主旨继承了西汉大赋讽劝的创作传统,但又没有停留在"劝百讽一"的层面上;此赋开东汉及后世"论都赋"创作之先河.
【总页数】3页(P22-24)
【作者】王征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天津,30038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2
【相关文献】
1.走出俳优——论《两都赋》的赋史意义 [J], 余恕诚;王树森
2.论《两都赋》的创作时间与创作意图 [J], 王珏
3.班固的“赋颂”理论及其《两都赋》“颂汉”的赋史意义 [J], 何新文;王慧
4.左思《三都赋》邺都的选择与描写——兼论“洛阳纸贵”的历史与政治背景 [J], 王德华;
5.左思《三都赋》邺都的选择与描写——兼论“洛阳纸贵”的历史与政治背景 [J], 王德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春城赋原文及鉴赏
春城赋原文及鉴赏
(原创版)
目录
1.春城赋的原文概述
2.春城赋的文学价值和特点
3.春城赋的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
4.如何鉴赏春城赋
正文
春城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优美的文字、深刻的寓意和独特的韵律,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春城赋的原文、文学价值、作者背景以及如何鉴赏。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春城赋的原文概述。
春城赋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所作,全文共四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中以春城为背景,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以及人们在寒食节期间的生活。
其次,春城赋的文学价值和特点。
春城赋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春天的向往。
同时,诗中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对春天的赞美,也有对生活的思考。
再次,春城赋的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
杨慎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富有个性而著称。
春城赋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明朝正德年间,当时正值春天,作者因思念家乡和亲人,而有感而发。
最后,如何鉴赏春城赋。
鉴赏春城赋,首先要理解诗中的意境,把握诗中的主题。
其次,要欣赏诗中的艺术手法,如修辞、韵律等。
最后,要结合诗人的背景,理解诗中的情感。
第1页共1页。
汉大赋·都邑赋·百城赋——赋体文学
光明日报/2008年/1月/12日/第007版文化周刊汉大赋・都邑赋・“百城赋”——浅谈赋体文学源流和艺术魅力杜晓勤在中国古典文学殿堂中,赋是一颗可以与诗媲美的艺术奇珍。
古人往往诗赋并称,这不仅是因为《诗经》、《楚辞》等诗歌作品对赋的产生具有直接的影响,而且因为赋自有其别于诗的独特艺术魅力。
《汉书・艺文志》云:“不歌而诵谓之赋”,这就将赋与当时配乐歌唱的诗划清了疆界。
晋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清刘熙载在《艺概・赋概》中说:“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则揭示了以汉大赋为代表的赋体文学多铺陈名物、排比辞藻的鲜明特色。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经过历代作家的创作实践,赋在表现题材和文体形式上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梁昭明太子萧统在《文选》中,将赋分为京都、郊祀、耕籍、畋猎、纪行、游览、宫殿、江海、物色、鸟兽、志、哀伤、论文、音乐、情等十五类,可见到当时赋体文学作品的描写内容和表现题材已经相当广泛多样,几乎无所不包。
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则将赋的体制分为古赋、俳赋、文赋、律赋四类,也充分说明了赋在不同时期体制上的变化和特色。
近来在光明日报中连续刊登的“百城赋”,就题材而论,属于自汉京都赋发展而来的都邑赋。
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左思《三都赋》等京都赋,都是以表现京城的壮丽为主,极力夸耀帝国的声威,歌颂君主的功德,即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所云:“体国经野,义尚光大。
”都邑赋发展到后来,也开始描写京城之外的郊县和其他城市了,如宋杨侃就作有《皇畿赋》,主要描写汴京各郊县的风土文物,洋洋成篇。
元赵孟頫的《吴兴赋》、明黄佐的《粤会赋》也都不是写都城的。
清陈元龙在《历代赋汇》中将这类赋作统称之为“都邑赋”。
而今人新作“百城赋”中,既有歌颂祖国首都的《北京赋》,也有赞美各大省会城市的《杭州赋》、《沈阳赋》,还有称赏一些饶有特色、发展迅猛的中小城市的《大连赋》、《南通赋》。
这些作品无不继承了古代都邑赋的创作传统,大多先言此城地理之优、山川之要、得名之由、历史之久,次数此城前代先贤、当世英才,或写此城风景之美、胜迹之众,再记此城传统产业及当今社会、经济、文化之新发展,作者咏歌中憧憬、自豪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于培养市民爱国、爱乡之情,功莫大焉。
《两都赋》的创作背景、体制及影响
《两都赋》的创作背景、体制及影响一、《两都赋》体制溯源清程廷祚《骚赋论》云:若夫体事与物,《风》之《驷》,《雅》之《车攻》、《吉日》,田猎之祖也;《斯干》、《灵台》,宫殿、苑囿之始也;《公刘》之“豳居允荒”,《绵》之“至于歧下”,京都之所由来也。
程氏的见解是很精辟的。
但陈氏只从内容方面说,并没有考虑到这些不同题材、内容的赋作体制上的特征。
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考虑,情形就会小有不同。
从京都赋的内容上说,它同《诗•大雅》的《公刘》、《绵》中某些段落有相同处,也同《小雅•斯干》、《大雅•灵台》相近。
因为汉代京都赋除写地理形胜、文物、礼制之外,也还写到宫殿、苑囿、田猎等。
如果从京都赋的题材与结构的关系方面说,似与《诗•小雅》之《吉日》、《车攻》二篇的关系更为密切。
《诗经》中《吉日》写西都之田猎,《车攻》写东都之田猎,皆以美颂为宗旨。
朱熹《诗集传》于《吉日》题下引吕东莱语:“《车攻》、《吉日》所以复古者,何也?盖sōu@①猎之礼,可以见王赋之复焉,可以见君实之盛焉,可以见师律之严焉,可以见上下之情焉,可以见综理之周焉。
欲明文武之功业者,此亦足以观焉。
”这同班固说的“抒下情而通讽谕”、“宣上德而尽忠孝”相一致,正所谓“赋者,古诗之流也”。
从功用方面说,赋是由诗分化发展而来的。
《吉日》、《车攻》都是以天子的行动为中心写田猎,而且一在镐京,一在东都洛邑,这同《两都赋》的结构有些相近。
而且《车攻》第一章曰:“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四牧庞庞,驾言徂东。
”写东都洛邑之田猎,却从由镐京起程说起,将西京同东都联系了起来。
因而,它们虽为独立的两首诗,但从文字、内容上说,也有一定的联系。
所以,我觉得《两都赋》在构思之初可能受到《吉日》、《车攻》之启发。
抛开内容、题材不说,只就体制言之,《两都赋》同《子虚》、《上林》有更多的相同之处。
第一,都用“述客主以首引”的方式。
《西都赋》开头云:有西都宾问于东都主人曰:“盖闻皇汉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河洛矣。
百城赋一一惠州赋
百城(bǎi chénɡ)赋一一惠州赋舟行东江(dōnɡ jiānɡ),风清气正;人在丽城,地绿天蓝。
惠州,又名鹅城。
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的城市沿革东江下游,珠江三角洲东北端。
南临大亚湾,毗邻深圳、香港,北回归线穿境而过。
惠州春秋时期属百越,战国时期曾建“缚娄”小国,秦汉时属南海郡傅罗县。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设立循州总管府,统领循、潮二州事。
南汉乾亨元年(917年),惠州改称祯州。
宋天禧四年(1020年),为避太子赵祯讳,改祯州为惠州,惠州之名遂沿用至今。
现惠州市辖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设有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
总面积11158平方公里,人口370万。
惠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千百年来一直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同时,她又是一座新兴的以现代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为支柱产业的沿海城市,也是拥有丰富自然生态资源的旅游名城。
“百城赋”下期刊出《通化赋》,敬请关注。
滔滔东江,源于赣南。
奔腾呼啸,终归珠江。
年深日久,文明育也;木鹅(mù é)渡江,别名传焉①。
古国“缚娄”,秦设“傅罗”,隋唐制“循”,南汉称“祯”;北宋天禧,始名为“惠”。
文化重镇,历史名郡。
惠州地理,得天独厚。
广东省之东南,“珠三角”之范畴。
联汕、梅而邻沧海,望穗、莞而接河源。
深、港近在咫尺,交网远连天涯。
京九动脉(dòngmài),穿境而过;珠系三水②,结伴而来。
三县三区,资源丰饶,风调雨顺,气候宜人。
惠州形胜,山灵水秀。
南昆静穆,道法自然;罗浮圣明,业尚共济。
西湖晚月,呈史迹之明镜;南海朝阳,敞善纳之雅量。
白鹭戏水,胜景甲于东南;佳人待妆,俏容足并杭颖③。
汤泉飞流百丈,象山绿涛万顷。
海湾温润秀婉,峻岭仪态万方。
江河湖海,山瀑林泉,聚集一身;岩洞洲岛,肥田(féi tián)沃土,统揽襟怀。
仁者乐山,智者悦水。
“百城赋”古典文体绽放的现代魅力
摘要:赋这种古典文学体裁,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活跃起来,并成为有生命力的新文学体裁,文章以“百城赋”为对象,研究其以古颂今的功用,推陈出新的文体特点,独具一格的句式特色以及以古(鉴)证今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百城赋;以古颂今;文体特点;文化意义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世界多级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文化与经济、政治的交融程度不断加深,在这种背景下,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的增长必然要求文化软实力的增长,国学的复苏和复兴是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回归的重要途径,而今,让我们眼前一亮的精彩景象就是辞赋的活跃,网络杂志等媒体上的赋文此起彼伏,赋频频出现在一些大型庆典活动中,及一些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上。
值得关注的是:2007年《光明日报》开辟了“百城赋”专栏,同年3月7曰《西安赋》亮相《光明日报》,刊载了以《广安赋》为代表的160余篇赋。
“百城赋”专栏的推出,达到了借助“赋”这种文体、文学现象来实现复苏民族传统文化的效果、目的,也集中展示了主流文化中的政府声音。
以古颂今的新时代乐章赋作为一种旧文体,已淹没在历史的车轮中。
而今,古典文体赋不断地复苏、复兴,影响不断扩大,“百城赋”的出现是在辞赋良性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有组织、有领导的古典文体的复兴活动。
古树放新花,这些辞赋不再是食古不化的旧文体,而是洋溢着时代气息的新篇章。
赋文体的特点是“铺采擒文,体物写志”。
赋是铺排的艺术,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极尽铺陈,典雅华美,“百城赋”的辞赋,亦尽铺陈之事,写志之功,比如,《重庆赋》首先将重庆的地理、物产的声貌态势铺排而来,气势非凡,继而一一展现了其历史文脉,详述发展轨迹,铺陈了各时期的历史地位,罗列巴蔓子、刘备托孤、钓鱼城、秦良玉、邹容、李白、杜甫等重要历史人物,事件……物象广大,物体繁丰,言辞雕琢,辞华藻丽,展现了千年来重庆历史的发展变迁以及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变化。
《重庆赋》表达了对重庆直辖的礼赞,实现了对重庆文化底蕴、人文精神的一种诠释。
百城赋一一株洲赋
百城赋一一株洲赋湘江晨景李明作株洲形胜,状伏春蚕。
楚尾吴头,挟渌m而拥湘江;横陈津要,扼京广而控黔赣。
北接长、浏,南临资、桂。
东附罗霄之阻,西依南岳之屏。
物盛天成,煤、锌、铁、钨、铀蕴藏丰富;才俊辈出,李、谭、程、左、杨名贯古今①。
始祖神农,安寝于鹿原仙境;红色政权,始建于古邑茶陵。
徐霞客猎奇,迹遍湘东全境;毛泽东革命,转战醴攸茶酃。
览株洲胜迹,吾乡山灵水秀,珠玑布野,人文荟萃,吐地吞天。
热土红疆,引良驹奋蹄,贤圣折腰,盖神农之德化,渌湘之泽润乎?溯上古遗踪,斯地乃农耕文明之发轫。
六斗坡石刮,印廿万年人类足迹;独岭坳稻壳,记七千载先民劳形。
炎帝适此,耒耜开耕作之源,而民食丰足;麻衣代蒲叶之陋,而寒暑咸宜;木巢开屋宇之端,而风雪无惧;百草苏沉疴之命,而生衍日众。
帝之育化黔黎,功盖千秋,祚胤繁昌,德浓如神。
齿纹铜铙,汇商越文化之精华;蟠龙象尊,显前人天工之厚重。
昙晟始劈云岩,遂有佛门曹洞;永平师从中土,方为故里元宗②。
孝宗感慕皇雩仙:“藤老龙幡疑护法,山深禽语似谈禅”;信叔愤世资福寺:“山僧不识英雄汉,只管滔滔问姓名”③。
骆宾王避难瓜寮,刻句摩崖;杜工部闲游湘水,九吟奇境。
红拂女三尺荒茔护靖兴,引六朝骚客凭吊;彭维新不畏权奸申正义,受几代仁者尊崇。
孝德感苍穹,老莱子七十娱亲留佳话;忠魂撼大地,颜雷焱誓与危城共死生④。
廉臣益翁,身后仅遗《律》一部;能吏子诚,治蜀常存百姓心⑤。
左山长龙困浅滩⑥,志存鸿鹄图鹏举;陶总督独具慧眼,为扶社稷荐良臣。
神游故纸兮,万载风云收眼底;掩卷凝思兮,千年旧事满胸襟。
设无五谷初耕乎斯,先贤奔命于是,此荒蛮之地焉有后世繁荣哉?由是观之,祖德弘勋当不敢须臾忘也!追创国记忆,湘东为红色文明之摇篮。
毛氏润之,振臂湖湘,株洲儿女,奋起响应。
李立三安源闹罢工,撒阶级抗争火种;罗学瓒醴陵兴农运,为星火燎原积薪。
何孟雄奔走京绥,夫妻携手创党⑦;谭震林建政茶陵,啸聚十万工农。
妇运先驱张挹兰,笑迎绞刑架;红军猛将蔡升熙,胆气贯长空⑧。
百城赋--朝阳赋
百城赋--朝阳赋扫视环球,名城林立。
灿若繁星,光如嵌玉。
皆显山露水,耀古扬文,以安居乐业,蜚声载誉。
夫朝阳者,名出《大雅》,意蕴辉煌,形呈旭日。
地处“欧亚板块”东部,位居“雄鸡版图”咽喉,鸣之惊人,不鸣则已。
此绝非炫耀,乃天然使之:“三鸣”倾国,“一鸣”惊世。
忽一日,有五千五百年前庙台坛冢惊现于牛河之梁,实证“中华文明起源”之论,此鸣一也。
庙踞主梁顶部,殿有主辅之别。
女神威然居中,诸神众星捧月。
殿后方台,层起三叠,登临有顶天立地之感,环顾有爽骨舒心之悦,俯视可观人间万象,仰望似窥天上宫阙!坛处庙前坡下,四冢左右分列。
方坛圆坛,象征天圆地方;中心两翼,展示主次分野。
冢群墓分大小,标示葬者尊卑,数点随葬玉器,大墓精且多,小墓糙而寡,层级等次明确。
显然建已有制,祭已有规,礼已有节。
专家公认:女神像乃红山女祖,即中华民族共祖;玉猪龙乃龙源物证,即“龙的传人”实据。
学者断言:“红山文化坛庙冢,中华文明一象征”①。
再一日,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惊现于北塔天宫②,实证“东北亚佛教圣地”之说,此鸣二也。
奇之奇,天宫藏品供奉,与佛典仪规毫无二致;妙之妙,核当年物账无一欠缺。
舍利置于宝罐,宝罐置于金塔,金塔置于银棺,银棺置于“七宝”③,“七宝”置于石函,石函置于天宫,天宫近于塔顶,均按规制序列。
现存北塔,基为北魏“思燕佛图”,内为隋朝梵幢寺塔,唐代两度维修,辽代扩建包贴,塔上塔、塔中塔,五世一体,同辉日月。
城中原有三塔,布鼎足之势,东塔已颓,南塔犹存,石宫舍利,佛光烨烨④。
又一日,有“三燕古都”⑤遗址惊现城中,实证“东方庞贝城”⑥之誉,此鸣三也。
遗址叠压,汇三燕、北魏、隋、唐、辽历代城池,积淀为城中之城、殿上之殿、街下之街。
最底层燕都址,社稷坛、和龙宫、白雀园,规模宏大,北门外龙腾苑,甘露殿、逍遥宫、曲光海,创意非凡。
慕容鲜卑,“紫蒙”辉煌⑥,华夏一脉多豪杰!百余年,偶有化石现世,且日渐增多,遍布山野。
动静之态,自然逼真;演进之序,承继衔接。
春城赋原文及鉴赏
春城赋原文及鉴赏摘要:一、引言二、春城赋原文三、春城赋鉴赏1.文学价值2.创作背景3.艺术特色四、总结正文:【引言】《春城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代辞赋名篇,作者为南朝梁代的萧统。
通过对春城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色,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城赋原文】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滇池渔者应无数,夜夜笙歌入上都。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春城赋鉴赏】1.文学价值《春城赋》以昆明滇池为背景,描绘了春天昆明池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品以极具诗意的笔触描绘了春城的繁华景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春城赋》作为一篇辞赋,对后世辞赋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创作背景《春城赋》创作于南朝梁代,作者萧统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文学评论家。
萧统曾任梁武帝的东宫讲读,学问渊博,尤擅辞赋。
此篇赋作描绘了当时昆明春城的繁华景象,展示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艺术特色《春城赋》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象生动:作品通过对昆明池、滇池、春花、东风、柳树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春城画卷。
(2)意境优美: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春天的美好与城市的繁华相结合,营造出一种优美、和谐的意境。
(3)结构紧凑:全文结构紧凑,层次分明,以春城的美景为主线,将各种景物、情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总结】《春城赋》是一篇描绘春天美好景色的辞赋名篇,作者萧统通过对春城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丽景色,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城赋原文及鉴赏
春城赋原文及鉴赏
(最新版)
目录
1.春城赋的概述
2.春城赋的文学价值
3.春城赋的作者简介
4.春城赋的鉴赏要点
5.春城赋的现代意义
正文
春城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这篇文章既展现了作者卓越的文学才华,又富有深刻的哲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春城赋的作者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
他在文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赞美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同时,他也借助春天这个主题,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鉴赏春城赋时,我们首先要理解文中所描绘的春天景象。
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机勃勃。
其次,我们要深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作者通过赞美春天,告诉我们要珍惜生活,把握时光,积极向上。
春城赋在现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古代文学的魅力,也让我们认识到了珍惜时光、热爱生活的重要性。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总的来说,春城赋是一篇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文学作品,它以春天的美好为载体,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第1页共1页。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2
木叶
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
歌》) 若夫气霁物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 微脱。(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秋思不 可裁,复带秋风来;秋风来已寒,白露惊罗 纨;节士慷慨发冲冠,弯弓挂若木,长剑竦 云端。(陆厥《临江节士歌》)
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屈原《橘颂》)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诗词专题
第三讲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
艺术成就 行行重行行鉴赏
一、时代背景
现实生存境遇的恶化
名教信仰的失落 价值追求的迷惘和精神的凄惶
现实领域:
战争的浩劫: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
里无鸡鸣。”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 子弃草间。”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怨歌行》
四、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撼轲长苦辛。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驰情整巾带,沉吟聊踯躅。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
生。”(《诗· 小雅· 苕之华》)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 《咏蝉》) “断肠芳草碧。”(韦庄《谒金门》)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秋 雨叹》)
_两都赋_的创作与东汉前期的政治趋向_陈君
作为《文选》的开篇之作,班固的《两都赋》在辞赋发展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一直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评论和研究代不乏人。
表面看来似乎已是题无剩义,但一些关键问题如该赋的创作时代等,由于缺乏坚实的文献证据,大家仍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笔者在阅读《汉书·礼乐志》的过程中,感觉到《礼乐志》与《两都赋》的思想颇多会通之处,尤其是其中班固所发的议论,对判定《两都赋》的写作时代有重要意义。
本文拟以《两都赋》创作时代的讨论为基础,结合东汉前期政治文化思潮的变迁,对《两都赋》的文学和思想价值作一新的审视。
一 从《汉书·礼乐志》看《两都赋》的时代关于《两都赋》的写作年代,前人作过许多研究,意见不一。
一般认为该赋创作于明帝永平年间,如陆侃如先生系在永平九年(66);刘跃进先生注意到《东都赋》有“遂绥哀牢、开永昌”两句,而此事发生在永平十二年(69),于是将《两都赋》的时代定于永平十二年(69)之后;也有研究者表达了不同的意见,如赵逵夫先生认为班固在明帝永平、章帝建初年间忙于编撰《汉书》,无暇作赋,《两都赋》应作于章帝元和年间。
综合以上诸家意见,不难看出基本的分歧在于《两都赋》作于明帝时期还是章帝时期。
笔者认为《两都赋》应作于章帝时期。
我们先来看《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里的一段话:世祖受命中兴,拨乱反正,改定京师于土中。
即位三十年,四夷宾服,百姓家给,政教清明,乃营立明堂、辟雍。
显宗即位,躬行其礼,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养三老五更于辟雍,威仪既美矣。
然德化未流洽者,礼乐未具,群下无所诵说,而庠序尚未设之故也。
这段话描述了东汉光武帝与明帝两个阶段的时代特征——光武帝“受命中兴,拨乱反正”,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任务;明帝则“躬行其礼”,威仪盛美,也实现了自己的政治使命。
但班固对现实状况仍表示不满,在他看来,礼乐具备、庠序设立、德化流洽、群下颂说等太平景象,还是明帝尚未实现的政治理想。
我们知道,《汉书》成于章帝建初七年,班固在《礼乐志》中所发的议论,显然是对章帝有所寄心的表示。
“百城赋”的时代意义及创作得失
[ 中图分类号】I 2 0 7 . 2 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6 7 3 — 8 5 3 5 ( 2 0 1 3 ) 0 5 — 0 0 9 1 — 0 5
The Co n t e mp o r a r y S i g n i ic f a n c e 0 f “ Ba i c h e n g Fu” a n d
G 一 ai ‘ ns ann 1 L 一 oS S e S l ● n t J ne 1 r e aU0n J ●
Li Gu a n g x i a n
( S c h o o l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 Gu a na n n i n g 5 3 0 0 0 4 , C h i n a )
一
、
“ 百城 赋 ”概 述
期 盼甚 殷 。或 者 是 各 未 人 选 的城 市 希 望 能 宣 传 自 己。 “ 百城 赋 ”满百 后 。光 明 日报还 继续 刊登各 城 市 的 赋 ,倾 力 打 造 城 市 名 片 。截 至 2 0 1 0年 l 0月
李光先 ( 广西大学
【 摘
文学 院 。广 西
南宁
5 3 0 0 0 4)
要】改革 开放取 得了举世瞩 目的成就 ,为展示改革成果 ,开 放丰功 ,光 明 日报 社推出了 ‘ 百 城赋 ”专栏 ,一城一
赋 。百城赋具有歌颂盛世 、带动辞 赋创 作 、促进 辞赋 创作研究 的时代 意义。它 的创作之得一 是展示 了改革开放 的成 果 ;二 是弘扬 了传 统辞赋 ;三是 打造 了城市文化名片。其创作之失 有用韵缺失 、语言过俗 、有颂无讽 。
c r e a t i o n a l e s h o wi n g t h e a c h i e v e me n t s o f C h i n a ’S r e f o mi r n g a n d o p e n i n g - u p p o l i c y ,t h e i n h e r i t i n g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C i F u a n d b u i l d i n g a c u l t u r a l c a r d f o r e a c h o f t h e c i t i e s ,a n d t h e l o s s e s o f t h e c r e a t i o n l i e s i n i n s u f f i c i e n t r h y me s ,p l a i n l a n g u a g e nd a l a c k o f i r o n y i n s t e a d o f p r a i s e . Ke y wo r d s : Hu n d r e d C i t i e s F u ; c o n t e mp o r a r y s i ni g i f c a n c e ; g a i n s a n d l o s s e s i n t h e c r e a t i o n
汉赋劝百讽一的理解
汉赋劝百讽一的理解《汉赋劝百讽一》是晋时的文学大家陆九渊的作品,其文意涉及道德教诲、爱国精神与仁义政治理念等多方面,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当年陆九渊写下《汉赋劝百讽一》时,中国正处于充满变数的历史阶段,中原一统的时代已远去,竞争势力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面对那段乱世与空前的动荡,作者调动起爱国的热情,运用政治哲学的思想,写出了一部深刻抒发内心感受的诗作,就是《汉赋劝百讽一》。
事实上,《汉赋劝百讽一》并不仅仅写的是当时的政治动荡,而是从更深层次上思考国家的动荡之因以及防止国家出现继续动荡的方法。
作者结合当时只怕有穷乏政治,而这种政治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受到挑战和破坏,说明了穷乏政治及其所产生的种种弊病,以及唯有加强道德纪律和社会义务的重要性。
《汉赋劝百讽一》可分为“劝凡人”和“劝贵族”两大部分。
首先,在“劝凡人”部分,陆九渊通过运用箴言警句,对凡人责难行为,告诫他们以礼待父母,忠于统治者,尊重诚信,克服贪图财富情怀,能把负责决定,并勤俭持家。
其次,在“劝贵族”部分,陆九渊指出,贵族们在统治大局时,应当具有正念,以谦逊的态度承担责任,执政以储君,崇尚宽厚,对百姓有恩,尊重法律,遵守立规治矩,而不能随心所欲,以功名取仓廪。
从理论上看,《汉赋劝百讽一》以一种直接而又深刻的方式,提出了一套统一、和谐的政治思想,即仁义政治。
仁义政治指的是一种以仁义为准则,以法治取类,坚持和谐平静的政治思想。
仁义政治排斥任何形式的暴力,强调均等公平,反对超越正当权力的行为,同时也强调倡导内外平衡的思想。
也就是说,仁义政治的出现意味着政治动荡的消除,以及社会的悲哀。
仁义政治的思想正是在《汉赋劝百讽一》中显示出来的,由此可见作者对当时乱世的深刻理解与深情呼唤。
总而言之,《汉赋劝百讽一》是晋时文学伟大家陆九渊为当时乱世而写下的一部传承民族道德,抒发人心和谐之愿,劝慰百姓坚持仁义政治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为后人洞悉了古代文明的贤良,更是给予了当今社会一片崭新的思考与指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第5期2013年10月梧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WUZHOU UNIVERSITYNo.5Vol.23Oct.2013“百城赋”的时代意义及创作得失李光先(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4)[摘要]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展示改革成果,开放丰功,光明日报社推出了“百城赋”专栏,一城一赋。
百城赋具有歌颂盛世、带动辞赋创作、促进辞赋创作研究的时代意义。
它的创作之得一是展示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二是弘扬了传统辞赋;三是打造了城市文化名片。
其创作之失有用韵缺失、语言过俗、有颂无讽。
[关键词]百城赋;时代意义;创作得失[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35(2013)05-0091-05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Baicheng Fu”andGains and Losses in the CreationLi Guangxian(School of Literature,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530004,China)Abstract: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hina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its campaign of reforming and opening-up to the outside world.In order to show the achievements,Guangming Daily launched a special column called“Baicheng Fu”,which means creating an ode for each of the100cities of China.The column“Baicheng Fu”was meant to praise China’s heyday,boost the creation and research Chinese Ci Fu,which is of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The gains of the creation are showing the achievements of China’s reforming and opening-up policy,the inheri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i Fu and building a cultural card for each of the cities,and the losses of the creation lies in insufficient rhymes,plain language and lack of irony instead of praise.Key words:Hundred Cities Fu;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gains and losses in the creation一、“百城赋”概述“百城赋”栏目由《光明日报》发起,新浪网、人民网提供网络支持。
《光明日报》秉承“传形传神传文化,爱国爱城爱家乡”的原则,自2007年3月7日起,每周刊发一篇都邑赋,一城一赋。
从首篇《西安赋》起,至《中山赋》止,满100篇。
似乎《光明日报》意犹未尽,抑或是读者期盼甚殷,或者是各未入选的城市希望能宣传自己,“百城赋”满百后,光明日报还继续刊登各城市的赋,倾力打造城市名片。
截至2010年10月30日《菏泽赋》发表,“百城赋”栏目共刊登169篇城市赋,在该赋的点评后,编者称:“‘百城赋’下期刊出《榆林赋》,敬请关注”,说明“百城赋”栏目还没有截止。
“百城赋”首发后,好评如潮,赞誉之声遍及祖国大江南北。
《光明日报》的读者从领导干部、收稿日期:2013-07-06李光先:“百城赋”的时代意义及创作得失大学教授到各界群众、广大学生,或作诗、或填词、或撰文、或发送短信,纷纷发表评论,抒发对赋文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光明报人的肯定,情感真挚动人,令人共鸣。
许多读者专门把每期百城赋辑在一起,视如珍宝,以资观赏、研究。
有的亲朋好友之间奔走相告,“奇文共欣赏”。
一些地方把“百城赋”中该城市的赋作为乡土教材,有的城市甚至刻碑以增加城市文化景观,如四川宜宾市把巴蜀鬼才魏明伦撰写的《宜宾赋》镌刻在合江门长江地标广场。
“百城赋”成为文化界的一大盛事及热点话题。
清华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等二十多家出版社希望与光明日报社合作出版“百城赋”文集[1]。
藉此,《光明日报》提升了文化品位和自身特色,受关注度提高。
《光明日报》推出“百城赋”有几个缘由:一是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需要大放赞歌,展示改革硕果,振奋国人,《光明日报》开栏的话开宗明义地说:“又逢盛世,何妨且歌且赋?”;二是赋这一文体从其功用来讲具有“润色鸿业”的功能,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苞举宇宙,总揽人物”,信息容量大,适合歌颂盛世;三是国学复兴大背景下,光明报人具有卓识,以此复兴传统文化。
这就使沉睡多年的辞赋在现代中国大放异彩,给国人带来一阵阵古风。
百城赋的产生方式有三种。
一是官方组织。
市委宣传部约请名家或者组织写作班子撰稿,又或者在全市征文,择优推荐,并由《光明日报》敲定。
如《南宁赋》则由南宁市委宣传部约请老作家周绍麟先生撰稿,初稿出来后会集专家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定稿;《哈尔滨赋》、《中山赋》则进行全市征集。
二是报社约稿。
《光明日报》社与当地有关部门协商约请名家。
如《香港赋》由《光明日报》社约请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执笔。
三是来稿优选。
《光明日报》社从来稿中择优选择并经当地有关部门审定后发表[1]。
二、“百城赋”的时代意义(一)政治意义“百城赋”实质上是中央级主流媒体通过“赋”的形式宣传展示新中国建设成果,凝聚人心,坚定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信心。
“百城赋”代表了政府声音,通过向世人展示改革开放30年以来城市的新貌,从而证明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和党政领导的功绩。
当代的都邑赋———“百城赋”不同于以往的都邑赋,而是考虑了它的新闻性,即宣传性。
因此,“百城赋”栏目被放置第4版教科文新闻栏,而非副刊栏,告知世人入选城市的新貌,侧面反映当局的政绩,即汉代班固《两都赋·序》中所说的“宣上德”。
(二)文化意义“百城赋”弘扬了传统文体———辞赋,带动了辞赋创作和辞赋基本知识的传播以及辞赋创作的研究,是复兴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百城赋”以其优美的文辞、恢宏的气势吸引着读者,带动了辞赋创作。
一是辞赋作者大增,赋作数量可观。
“百城赋”令读者感到由衷的喜爱,上至耄耋老者,下至青年学生许多人踊跃尝试作赋。
一些城市向全市征集赋作,更为辞赋创作推波助澜。
尽管各地作者的水平良莠不齐,但从数量而言却是很多的,有的作者作赋几百篇,有的几十篇,有的几篇。
二是作赋城市增多。
“百城赋”面向省会城市及中等城市征赋,而一些县级城市也不甘埋没名气而重金征赋,如山东武城县向社会重金征赋,特等奖高达10万元。
三是辞赋媒体壮大。
其表现有:(1)2007年10月1日,中华辞赋网继《光明日报》“百城赋”之踵,创办“千城赋”系列,增辞赋之华。
(2)2008年元旦,《中华辞赋》正式创刊,向海内外发行双月刊杂志《中华辞赋》。
《中华辞赋》社不仅广泛团结大家名流,也大范围地积极鼓励辞赋新人。
(3)2008年4月8日《中华辞赋报》创刊,又为辞界赋坛增加了园地。
四是辞赋题材扩展。
“百城赋”栏目刊登的均是都邑赋,而《中华辞赋》刊载的不仅有都邑赋,也有言志赋、抒情小赋、物品赋、校赋等。
五是有些名山胜景也邀请名家作赋并刻碑以增加景区文化景观。
其次,“百城赋”促进了辞赋知识的传播和辞赋创作的研究。
为了让读者能了解辞赋,一些专家学者以“百城赋”为契机在报刊上撰文由今溯源、引经据典传播辞赋的基本知识。
如北京大学杜晓勤教授于“百城赋”刊登期间在2008年1月12日的《光明日报》发表《汉大赋·都邑赋·“百城赋”》一文论述赋体文学的源流及艺术魅力[2]。
其他介绍辞赋基础知识的文章常见乎各类报刊。
为促进辞赋创作,2007年7月8日,由光明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中央电视台、中共九江市委、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百城赋》研讨会在千年学府白鹿洞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学者、专家汇聚一堂,围绕《百城赋》展开研讨,共同交流创作心得和鉴赏体会,探讨文明与城市的密切联系。
专家、学者、领导各抒己见,发表了一些有益的见解。
如“百城赋”的赋文应凸显城市的历史、优势、特色、文化,方能避免雷同而出彩;好的赋文不仅要有文气,还需要有文眼,有好的一两句文眼足以让文章生辉扬名[3]。
此外,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辞赋创作研讨会分别于2007年4月及2010年4月在洛阳及聊城召开。
三、百城赋创作之得“百城赋”刊登后,好评如潮,其中的成绩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润色鸿业,展示改革开放硕果赋自古以来就有“润色鸿业”的传统。
在西汉,经过休养生息,社会生产得到发展,政治清明,出现了“文景之治”。
汉武帝踵事增华,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对外消灭匈奴外患,开疆拓土,汉王朝空前强大起来。
在国家统一富强的背景下,由于汉武帝等统治者提倡,辞赋家积极进取[4]3-8,以歌功颂德、润色鸿业的汉大赋发展起来了,并且影响深远,代有遗响。
如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即《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班固的《两都赋》(《东都赋》、《西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东京赋》、《西京赋》)。
西晋时左思作的《三都赋》使得洛阳一时纸贵。
此外,晋以后这类润色鸿业的赋还有:宋杨侃的《皇畿赋》、元赵孟頫的《吴兴赋》、明黄佐的《粤会赋》[5]。
“百城赋”栏目主题鲜明,即润色鸿业,展示改革开放硕果。
新中国建国将近60年,改革开放30年,华夏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而城市则是这种变化的最典型载体。
由改革前城市萧条,到如今的城市高楼摩天、海陆空交通发达、人民物质生活不断丰富、通讯手段飞速发展及普及、学府林立、旅游人数不断攀升、科教文卫迅猛发展等。
一座座现代化的名城大都见证着改革开放的成就。
面对这些巨大的成就,光明报人选择了赋这一气势恢宏的传统文体大放赞歌,也唯有赋这种文体才能担此重任。
光明报人在开栏的话中说“又逢盛世,何妨且歌且赋?沐浴在城市光辉中的人们,身感幸福,际遇和谐,心为之动,而后赋成。
光明日报希望能忠实地记录这种真诚的心动”[6]。
这就给“百城赋”定了主题:描绘城市光辉,放歌赋颂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