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34一曲胡笳救孤城》优质课教案 (1)

合集下载

曲胡笳救孤城教案

曲胡笳救孤城教案

34一曲胡笳救孤城【教学目标】1、能在读文中理解“水泄不通、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凄厉、四面楚歌、千古佳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线索,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课题4、感受刘琨的勇敢与智慧。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线索,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课题【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激发感情,揭示课题1、音乐导入:同学们,回荡在我们耳边的音乐就是用一种名为胡笳的乐器演奏的,它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也是匈奴人最喜欢的一种乐器。

它类似笛子。

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

西晋未年,名将刘琨就是用这样一曲胡笳救下了一座孤城,演绎了一段千古传奇。

(板书课题:一曲胡笳救孤城,齐读)2、一读课题,我们的脑海中马上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一曲胡笳怎么能救一座孤城”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西晋末年,解开这个谜底。

二、整体感知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正音:并州刺史、边塞3、课文中的词语你们都理解了吗?让我们做个小游戏,同学们来猜一猜好吗?(1)这是个四字词语,经常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十分严密,好象连水都不能泄出。

(2)听乐曲声,你能用文中的哪两个词语来表示?(3)世代流传,当作谈话资料的好事或趣事。

依次出示:水泄不通、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千古佳话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故事发生在(西晋的晋阳城),主人公是(刘琨),选择性地用上这些词,加上自己的语言,把课题说说具体。

师:同学们说的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把课题说具体也不失为概括一篇课文主要内容的办法。

5、阅读史料故事发生在西晋,这就是西晋的地图。

这块区域就是并州,这是晋阳城,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

这块就是匈奴活动的区域,6、齐读第一小节,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三、研读课文1、了解背景,理解“孤城”师:从刚才的史料中我们知道“孤城”其实就是晋阳城。

曲胡笳救孤城教案

曲胡笳救孤城教案

曲胡笳救孤城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发学生对曲胡笳救孤城故事的好奇心。

2. 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和历史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曲胡笳救孤城的故事背景,即南宋末年的历史背景。

2. 简要介绍曲胡笳救孤城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南宋末年的历史背景。

2. 教师讲述曲胡笳救孤城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和兴趣。

2. 收集学生对故事背景和历史背景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曲胡笳的来历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曲胡笳的起源和发展。

2. 引导学生理解曲胡笳在故事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曲胡笳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分析曲胡笳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曲胡笳的演奏和制作过程。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曲胡笳在故事中的重要性和象征意义。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曲胡笳的了解程度和兴趣。

2. 收集学生对曲胡笳在故事中的重要性的理解。

第三章:孤城的困境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孤城面临的困境和危机。

2.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变化。

教学内容:1. 描述孤城面临的困境和危机,如敌军的围攻和资源的匮乏。

2. 分析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变化,如恐慌、绝望和坚持。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孤城困境的场景。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变化。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孤城困境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对故事中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的认识。

第四章:曲胡笳的演奏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曲胡笳演奏在故事中的重要作用。

2. 引导学生体验曲胡笳音乐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教学内容:1. 描述曲胡笳演奏的场景和情境。

2. 分析曲胡笳音乐的美感和情感表达,如激昂、悲壮和希望。

教学活动:1. 教师播放曲胡笳音乐,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音乐的美感。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曲胡笳音乐在故事中的情感表达。

五年级语文下册 34《一曲胡笳救孤城》课件1 沪教版优质课获奖公开课

五年级语文下册 34《一曲胡笳救孤城》课件1 沪教版优质课获奖公开课
听。
名师PPT课件
在冷月照耀下一片寂静的荒漠中,只 听见晋阳城里传来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 那么哀伤凄婉的一阵又一阵胡笳曲,匈奴 士兵们________, 有的 _____________ 有的__________, 有的__________……
名师PPT课件
原来,昨夜刘琨的胡笳曲勾起了匈奴
人的思乡之情,并很快感染了大部分将士。 他们士气低落,有人还结伙逃回去了。匈 奴将领眼看将士们已无心作战,就下令连
夜撤兵,退回家乡去了。
名师小PPT组课件研读讨论:为什么一曲胡笳能救一 座孤城?
时机恰当: 冷月下一片寂静的荒漠、山丘、孤城 选择恰当:一遍遍吹奏着匈奴人最喜爱的胡笳曲
精通音律: 悦耳动听 哀伤凄婉 勾起乡情:哭泣 感染 士气低落 逃 无心作战
名师PPT课件
西晋末年,匈奴入侵孤立边陲 的晋阳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琨受“四面楚歌”故 事启发,吹奏一曲胡笳勾起匈奴人 的思乡情,致使他们连夜撤兵,从 而救了晋阳孤城。
名师PPT课件
四面楚歌
公元前202年,项羽的部队被刘邦的汉军包 围在垓(gāi)下 (现在安徽省境内)。一天夜里, 项羽突然听到军营外边歌声四起, 歌声凄凉悲切, 动人心弦。原来是刘邦组织士兵在夜深人静时唱 项羽家乡楚地的民歌。项羽和士兵们听到家乡民 歌,有的情不自禁地跟着低唱, 有的被歌声感动 得热泪滚滚,全都想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来了, 哪里还有心思打仗。于是军心涣散,士兵带着浓 浓的思乡情,纷纷趁夜色逃亡。项羽只好带着剩 余士兵拼死突围,被迫在乌江边上自刎。
“五万人马”,“不过两千”从这两 个数字中你知道了什么? 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刘琨表现得怎样?
刘琨为何急得团团转?
名师PPT课件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一曲胡笳救孤城》沪教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一曲胡笳救孤城》沪教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一曲胡笳救孤城》沪教版34、一曲胡笳救孤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准“笳、啸、凄”的字音;理解“凄厉、长啸、千古佳话、骚扰、骚动”的意思。

2、研读文章重要语句,理解“孤城”的两层含义,感受胡笳曲的魅力。

3、学会用故事情节的线索,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感受名将刘琨的勇敢和智慧。

教学重点:1、想象说话,感受名将刘琨的心境。

2、了解他如何想到用吹胡笳的方法退了匈奴五万雄兵。

教学难点: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尝试以故事情节发展为线索,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学会质疑1、课题引入师:同学们,不知你们听过这么一句话吗?攻城容易守城(难)。

历史上有这么一个故事,没有用一兵一卒就守住了城。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34课。

出示课题,个别读,齐读。

2、读完课题,再想想预习,我们就知道了本文写了:刘琨一曲胡笳救孤城的事情。

(如漏了谁,可进一步追问,谁?板书:刘琨)孤城是指“晋阳城”,为什么说晋阳城是孤城?怎么会想到用一曲胡笳来救孤城的?为什么一曲胡笳曲能救一座孤城?(自问自答,板书标注问号)3、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找关键句解决“孤城”1、解决问题一:(首先我们来解决:)晋阳城为什么被称为孤城?轻声读课文1-2小节,找找关键词句,做做批注,来解决这个问题。

预设:(1)有一年,匈奴骑兵五万人马入侵,将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

....理解“水泄不通”:“泄”是什么意思?“水泄不通”是什么意思?文中指什么?说明此时的晋阳城孤立无援。

(2)兵力悬殊:匈奴骑兵五万----守军两千....(3)城里的兵力在减弱,粮食在减少。

为什么说兵力在“减弱”而不是“减少”?..(4)西晋末年,北方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骚扰,北部边疆很不安宁。

..晋阳城地处北部边疆,所以孤立边陲。

(通过地图了解)总结:由此可见,此时的晋阳城不但孤立边陲,而且孤立无援。

(擦掉第一个问号)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匈奴人对晋阳城的所作所为:板书:匈奴、围城攻打2、那作为守城将领刘琨是如何做的?预设:刘琨一面调集军队准备死守,一面派人出城求援。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一曲胡笳救孤城》教案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一曲胡笳救孤城》教案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一曲胡笳救孤城》教案一、教材分析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的主题是“乘风破浪”,本单元共分为三篇文章:《沂蒙山小学》、《平原游击队》和《一曲胡笳救孤城》。

其中,《一曲胡笳救孤城》是一篇叙事性文章,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和对胡笳的描述,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勇敢、坚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1.了解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危害和对国家发展的影响;2.能够理解胡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3.能够根据课文理解文章背后的含义和主旨;4.能够感受到人民在战争中的坚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5.能够通过朗读和表演,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的背景、涵义和重点语句,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义;2.朗读法: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表演法:安排学生分组表演课文,体验胡笳救战、民族团结的精神;4.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课文的看法和感受,提高思维能力。

四、教学流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放一些沙沙声或枪声,让学生感受一下战争的气氛。

然后,教师可以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胡笳吗?它和战争有什么关系?”2. 阅读教学1.教师讲解课文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意义;2.学生朗读课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学生分组表演,体验胡笳救战、民族团结的精神;4.小组讨论,交流课文的看法和感受,提高思维能力。

3. 拓展环节1.学生可以自己搜索一些与胡笳有关的信息,了解胡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2.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和书籍,了解更多关于战争的影响和对人民生活的危害。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战争对人民生活和国家发展的危害和影响。

同时,学生也能够了解胡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感受到人民在战争中的坚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通过朗读和表演,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注重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的含义。

沪教版五年级第二学期一曲胡笳救孤城(详案)

沪教版五年级第二学期一曲胡笳救孤城(详案)

34、一曲胡笳救孤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水泄不通、凄厉、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千古佳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线索,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能在研读课文中感悟孤城凄凉的意境和胡笳曲的魅力。

4、知道四面楚歌的故事,感受名将刘琨的勇敢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线索,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胡笳曲哀伤凄婉的语言形式,想象说话。

【课前学生准备】了解“胡笳”这种乐器,了解刘琨将军这个人物。

收集资料,知晓“四面楚歌”这个故事。

【板书】34、一曲胡笳救孤城(千古佳话)西晋末年晋阳城刘琨起因:重兵围困、孤立无援经过:长啸惊敌、吹奏胡笳结果:无心作战、连夜撤兵【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1、大家认识这种乐器吗?(1)了解胡笳:出示图片,解说:它叫胡笳。

“胡”在中国古代指居住在北部或西部的民族。

“胡笳”是我国北方民族的一种竹制乐器,类似于笛子,所以“笳”为竹字头。

(加红竹字头)课文中说它是古时候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

(2)今天我们学习跟胡笳有关的一个故事。

齐读课题《一曲胡笳救孤城》2、在读课文之前,我们一起先来了解下当时的故事背景。

指名读。

出示:西晋末年,北方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骚扰,北部边疆很不安宁。

晋怀帝任命名将刘琨为并州刺史,驻守晋阳城。

(随机板书:西晋末年晋阳城刘琨)师简介:刘琨是西晋末年一位政治家、军事家、音乐家。

他不仅有军事之才,还精通音律。

在《上下五千年》和司马迁的《史记》等史书中都有对刘琨故事的记载,可见,刘琨不愧为一代名将!晋阳是边疆的一座小城,也是边疆的要塞。

3、在了解故事背景之后,谁能用一句话解释一下课题?(西晋末年,刘琨凭借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晋阳孤城。

)4、同学们根据课题说清了课文的大致内容,那么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又是怎样的?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以故事情节发展为线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曲胡笳救孤城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曲胡笳救孤城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曲胡笳救孤城一、教学目标1.了解《一曲胡笳救孤城》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并能正确朗读、理解课文。

3.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4.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二、教学重点1.背景知识的讲解和学习。

2.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解读。

3.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1. 背景知识介绍介绍《一曲胡笳救孤城》的故事背景,包括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秦国和赵国的关系等。

2. 课文学习第一段通过教师朗读和学生跟读的方式,让学生熟悉课文的语言风格和节奏感,同时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第二段解读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要人物燕云、韩信和秦王,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进一步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三段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情节,如燕云演奏胡笳救赵、韩信的奇兵计谋等,让学生理解背后传达的思想和意义。

3. 文学欣赏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让学生体会文学的美感和思想价值。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 + 学生跟读:在课文学习环节,教师通过朗读示范,引导学生模仿朗读,并纠正发音和语调。

2.分组讨论:在背景知识介绍和文学欣赏环节,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共同探讨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1.上课前的准备:教师准备好相关教学资料,包括课文原文、背景知识介绍等。

2.导入:通过提问或故事引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背景知识介绍:教师向学生介绍《一曲胡笳救孤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课文学习:教师朗读第一段,引导学生跟读并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5.人物形象分析: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和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性格和行为。

6.情节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情节,理解其意义和思想。

7.文学欣赏: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让学生从中汲取美感和思想营养。

8.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给予正面评价和鼓励。

五年级语文下册《一曲胡笳救孤城》教案沪教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一曲胡笳救孤城》教案沪教版

一曲胡笳救孤城教学目标:1、结合语境,理解“水泄不通、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千古佳话”等词语的意思;知道“四面楚歌”的故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课题;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试着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线索,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研读重点语句,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感受刘琨在困境中的心境,对他“一曲胡笳救孤城”的智慧之举产生敬佩之情。

重点难点:1、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线索,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说话,对刘琨“一曲胡笳救孤城”的举动产生敬佩之情。

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用心感受一下它的旋律和意境。

播放音乐:胡笳音乐谁能告诉我,回荡在我们耳边的乐曲声它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对,就是用这种名叫胡笳(出示:胡笳)的乐器演奏的。

板书:胡笳。

指着板书:它是古代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类似于我们用的笛子。

2、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长河,学习一篇与胡笳有关的课文,一同感受一段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

板书课题,齐读。

指着板书:胡笳与孤城本来并没有什么关系,然而,一个“救”字却把两者紧紧相连。

胡笳不是兵器,那它怎么能救孤城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快速浏览课文,用一两句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2、自由准备后指名交流。

随机板书:西晋末年、匈奴、晋阳城、刘琨(刺史)3、点评。

(通过加时间、人物,把课题说具体了)三、研读课文,品词品句。

(一)研读一座“孤城”——晋阳城那么,刺史刘琨驻守的晋阳城怎么会成了一座孤城的呢?(板书:一座孤城)手指板书:孤城。

课题中的孤的意思是(孤立无援)。

轻声读读课文的第1、2节,划出晋阳城成为孤城原因的句子。

2、交流。

预设:A、有一年,匈奴骑兵五万人马入侵,将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

1)理解:水泄不通(晋阳城被层层包围,连只苍蝇都飞不出去)。

板书:敌军围困2)结合“晋阳城里守军不过两千”,体会两者兵力之悬殊。

34 一曲胡笳救孤城(教案)

34 一曲胡笳救孤城(教案)

34 一曲胡笳救孤城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骚动、水泄不通、凄厉、哀伤凄婉、千古佳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以故事情节发展为线索,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体会胡笳曲的情感魅力,感受名将刘琨的勇敢与智慧。

4.引导学生感受语境,能运用课文语言、发挥想象进行说话写话练习。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体会胡笳曲的情感魅力。

【教学难点】融入文本所描写的情境,展开想象。

【预习准备】1.了解“四面楚歌”的故事。

2.查找资料,了解文中所涉及的“刘琨”、“晋怀帝”、“胡笳”、“并州刺史”及“晋阳城”。

【教学过程】一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1、分小节读课文2、梳理情节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事情的起因是——(匈奴围城)结果是——(孤城得救)那么救孤城的经过是怎样的,文中有一句话能帮助我们理清线索。

出示:这一下启发了刘琨。

(1)来,读一读。

我们应该已经有所发现了,这一下是指——,它启发刘琨想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对应的,我们还可以填两组词语。

来,自己默读课文,做上旁注。

(2)交流。

(四面楚歌的故事预习的时候都了解了吗?)这就是事情的经过。

(3)加上起因和结果,连起来说说。

过渡:同学们很会学习,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以故事情节发展为线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抓重点,品语句,体会胡笳曲的情感魅力(一)出示第二节,了解战况这是课文第二小节,是对当时战斗形势的描写,来,自己读读。

1、自读第二小节。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敌强我弱:五万人马——不过两千士兵(双方力量悬殊)是啊,太少了,怎么能跟五万人马抗衡呢?理解“水泄不通”的意思。

(水泄不通的意思,水都泄不出来,何况是人呢)辨析“减弱、减少”的意思。

(这两个词都有减少的意思,那它们有什么区别呢?仔细体会一下。

A、减弱不止数量减少,意思更倾向于气势、力量变弱,士兵人数减少了,剩下的人体力,心理也不支了,战斗力也不强了。

五年级语文《一曲胡笳救孤城》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一曲胡笳救孤城》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一曲胡笳救孤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一曲胡笳救孤城》的作者和背景2.了解故事情节及其主题3.能够熟读理解《一曲胡笳救孤城》中的主要段落并能够朗读4.能够分析文中人物形象及其行为5.能够表达对话中人物情感和态度6.能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阅读和讨论二、教学内容1. 文本阅读教师讲解《一曲胡笳救孤城》的作者和背景,并让学生自由阅读全文。

2. 文本解析分段解析文本,让学生理解每段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发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文本,并讨论文本中各角色的形象、语言和行为。

同时,提供以下问题进行引导:•故事的起因是什么?(丁谓杀死桓温之子)•胡笳的哀声有什么特别之处?•贾文和韩信的人物形象分别是怎样的?他们的行为和语言在剧情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故事中出现的慷慨赴死的人物有哪些?他们每个人的死亡对故事有何影响?•故事的结尾有什么特别之处?3. 文学分析将学生分组,让他们一起阅读《一曲胡笳救孤城》并进行分析。

要求每组对文中的一种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如人物形象、情节设计、对话、描写手法等,让其它组员进行评价。

最后,讨论全文的风格和主题,让学生发表他们对此的看法和观点。

4. 创意表现让学生参加小组讨论,策划一场基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文学演出。

鼓励他们运用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以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和设计一个新的故事,使之与《一曲胡笳救孤城》有关联。

三、教学方法1.个人阅读、自由阅读2.分组讨论3.听讲和笔记4.朗读和分角色表演四、教学评价本课程的教学评价采用多元的策略,包括学生的阅读日记、展示文学理解、分组讨论及小组创意表达。

学生的综合评价将基于以下标准:1.是否能够理解文本的主要情节和主题,能否分析文本中人物形象及其行为2.是否能够流利朗读文本中的话语,并能够表达对话中人物情感和态度3.是否能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并进行合作学习4.是否能够在小组创意表达中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一曲胡笳救孤城》的作者、背景和主要情节,而且能够理解故事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34一曲胡笳救孤城 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34一曲胡笳救孤城 教学设计

34 一曲胡笳救孤城执教者:许长珍大主题: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小主题:在默读中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能在读文中理解“水泄不通、哀伤凄婉、凄厉、骚动、千古佳话”等词语的意思,知道“四面楚歌”的故事。

(二)过程与方法:1、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课题扩展法或抓“六要素”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在研读课文中感悟孤城凄凉的意境和胡笳曲的魅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名将刘琨的勇敢和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1.研读重点语句,感悟孤城凄凉的意境和胡笳曲的魅力,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与匈奴人草原上的生活和作战时的情景相对比,引发并感受匈奴人的思乡之情,明白一曲胡笳的魅力。

三、教学准备Ppt 及相关影音资料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介绍相关背景,引出课题。

1.出示课题,读题:34 一曲胡笳救孤城(板书课题)2.认识胡笳和胡笳曲:出示胡笳图片并作相关介绍,然后播放胡笳曲。

3.介绍刘琨:课文的主人公是刘琨,他是西晋末年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了《胡笳五弄》。

(板书刘琨)4.解释课题:从文中找出一句话能够解释课题。

出示: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传为千古佳话。

孤城——晋阳城(板书晋阳城)5.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出示西晋地图并结合课文第一段作简单介绍。

由此点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二)初读感悟师:让我们走进课文,跟随作者的脚步去看看故事是怎样发生的。

1.快速默读全文,对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记,提出疑问。

预设:一首胡笳曲为何能救了一座孤城?2.了解故事发生的起因。

课文哪一自然段叙述了故事发生的起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用一句话说说故事发生的起因。

出示:匈奴骑兵(五万人马)入侵(孤立无援)的晋阳城。

3.理解孤城的含义第二自然段告诉我们晋阳城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即孤城。

晋阳城成了一座孤城的原因是什么?默读该段,用横线划出相关语句。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一曲胡笳救孤城》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一曲胡笳救孤城》教案、教学设计
3.学生分享: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谈谈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猜测。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引入课题:最后,我会揭晓答案,正式导入新课:“刚才同学们的猜测都很精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是《一曲胡笳救孤城》,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个充满智慧与勇气的故事。”
(二)讲授新知,500字
2.角色扮演:鼓励小组成员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小组分享: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和心得体会。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
1.词语填空: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词语填空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生词。
1.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古代战场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图片描绘的是哪个时期的场景吗?在这个时期,我国历史上发生了哪些著名的故事?”
2.提问引导:接着,我会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请大家猜一猜,这个故事讲述了什么内容?”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词、成语。
2.分析课文:以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如:“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分别具有哪些品质?”“课文中的胡笳起到了什么作用?”
3.讲解生词:针对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成语,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其含义和用法。
2.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分析、解读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能力。
-学生能够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情感和动机。
-学生能够总结故事情节,提炼文章主旨。
3.写作技巧:学习并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写作手法。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曲胡笳救孤城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曲胡笳救孤城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曲胡笳救孤城》一、教材分析本篇教案是针对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课文《一曲胡笳救孤城》而编写的,课文是根据中国战国时期留传下来的一个历史故事改编而成的。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们了解并体会到历史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让他们理解勇气、忠诚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出学生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品德修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以下知识点:•了解古代胡笳的音乐特点;•理解楚国和齐国的历史背景,认识吕氏家族、公子光等历史人物;•准确理解课文,把握文中重点、难点词汇,如卢蒲、胡笳、韶乐等;•理解课文中的中心思想——忠诚、勇气和家国情怀。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以下能力:•能够感知语言中表达出来的情感,理解文章的意境;•能够阅读历史故事,理解历史背景,体会历史文化的魅力;•能够提取文章关键词汇、理解句子成分、掌握文章结构,加深语言的理解;•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述说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加强语言表达及思辨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出以下情感:•培养出学生的历史、文化兴趣,促进对武士文化、胡笳乐文化、楚文化等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忠诚心、勇气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感受语言的美,提高语文素养。

1.导入(5分钟)通过谈论与其相关的日常生活问题,引出本节课的议题,增强学生的兴趣。

如:•有没有听过古代胡笳乐曲?怎么样的音乐让你们在心灵深处产生共振?•你们最欣赏哪些武侠小说或影视剧,为什么?2.阅读宣读课文(10分钟)•让学生先阅读整篇课文,感受文学作品传达的情感与形象;•进行课文整体宣读,提升学生语感。

3.针对性辅导(15分钟)根据本文的情节、主要人物进行教学:•分析主要人物性格;•分析课文中重点、难点词汇;•分析故事的情节结构4.朗读练习(15分钟)通过老师的带领,学生进行课文的跟读和朗读,摸索其情感表达和语言韵味。

5.练习题目解答(20分钟)通过老师出题,让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加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加强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曲胡笳救孤城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曲胡笳救孤城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曲胡笳救孤城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一曲胡笳救秦场》的故事情节和主旨。

(2)掌握文章中涉及到的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的意识。

(2)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情节和主旨。

(2)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三、教学难点:(1)抓住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引导学生看一幅图,让学生依据图中的人物,想象出发生了什么事情。

2、引导学生发表观点,综合归纳。

3、教师呈现文章标题,让学生猜测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二)阅读训练1、快读全文,回答问题:(1)胡笳是谁的笳?(2)秦军是如何攻破楚国的?(3)柳如是有什么特别之处?(4)曲终插志会对赤水有什么影响?2、慢读课文,学习下列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1)敌燕(2)胡笳(3)中流(4)焚烧(5)姑妇(6)悠然3、理解文章情节,回答问题:(1)为什么说《一曲胡笳救秦场》是一部反映战争惨状和爱国主义情感的作品?(2)柳如是是如何救秦场的?(3)曲终插志会和赤水有什么关系?(三)写作训练1、写作题目:《一曲胡笳救秦场》故事看后感。

2、要求:(1)结合时间和事件,发表对文章的感受与思考。

(2)不少于200字。

(四)附加训练1、小组讨论题目:如果你是柳如是,你会不会这样做?2、要求:(1)结合柳如是的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思考。

(2)不少于50字。

五、作业布置:1、完成写作训练题目:《一曲胡笳救秦场》故事看后感。

2、完成附加训练题目:如果你是柳如是,你会不会这样做?3、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听、说、读、写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达到了课堂指标要求。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一曲胡笳救孤城》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一曲胡笳救孤城》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勇敢、智慧、团结等民族精神,培养其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4.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价值观。
2.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3.强调课文所传递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4.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文的背诵和默写,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一曲胡笳救孤城》的感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3.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边疆文化和民族英雄事迹,拓宽知识视野。
4.布置开放性作业,如制作手抄报、表演课本剧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案例亮点
1.情境教学法的巧妙运用
本案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创设了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古战场的氛围。这种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文本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一曲胡笳救孤城》的基本词汇和句式,如“胡笳”、“孤城”等,并了解其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基本鉴赏能力,学会品味古诗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4.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口头表达。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如:“课文中的胡笳是什么乐器?它在故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孤城为何能得以拯救?”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曲胡笳救孤城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掌握的方法学习生字新词:“骚扰、水泄不通、骚动、千古佳话、哀伤凄婉等词语的意思。

知道历史故事“四面楚歌”。

2.能从课文中找出刘琨想出妙计与实施妙计的思路,发挥想象,想象出当时匈奴士兵听到胡笳曲后的情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胡笳曲优美的句子,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尝试以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感受名将刘琨的勇敢与智慧。

教学重难点:
能从课文中找出刘琨想出妙计与实施妙计的思路,发挥想象,想象出当时匈奴士兵听到胡笳曲后的情景。

感受名将刘琨的勇敢与智慧。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识胡笳,导入新课
1.媒体出示胡笳图,讲述胡笳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类似笛子。

民间又称潮尔、冒顿潮尔。

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

播放胡笳曲。

2.历史上,诸葛亮唱空城计保住了整个城池而名扬天下,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用一曲胡笳救孤城的睿智名将——刘琨。

出示课题:一曲胡笳救孤城,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3.介绍刘琨。

介绍刘琨:(公元271—318年),西晋文学家、音乐家、军事家。

他的诗文悲壮激昂,充满爱国主义精神。

西晋末年,北方匈奴侵入中原,其将领刘聪率五万人包围整个晋阳城。

刘琨在兵寡粮少的情况下,用一曲胡笳救孤城,从而名垂千古。

二、检查预习,初知大意
1.“孤城”与“胡笳”本无联系,但一个“救”字把两者紧紧相连。

初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述了的事。

交流故事主要内容:同桌交流,听清是否概括完整。

个别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课文主要讲述了西晋边关守军将领刘琨效仿楚汉之争中张良用的“四面楚歌“之计击败象羽的事,用一曲胡笳动摇了匈奴的军心,保全了城池的故事。


2.理解词语:
水泄不通:水都流不出去,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

千古佳话:流传时间很长的好事或趣事。

凄婉:悲伤而婉转。

骚扰:使不安宁,扰乱。

骚动:扰乱,使地方不安宁。

骚乱:混乱不安。

三、从课题及“学习小建议”入手,阅读质疑
1.学生各自轻声阅读课文,小组交流,质疑提出问题。

学生读课文,小组交流,提出问题。

教师归纳预设
问题一:晋阳城为什么成了孤城?
问题二:刘琨的计谋是怎么想出来的?
问题三:为什么一曲胡笳能救一座孤城?
2.小组分小节阅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两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文解决的问题
上一节课我门初步阅读了课文,提出了进一步学习课文想要知道的三个问题,你还能记清楚吗?回忆三个问题。

问题一:晋阳城为什么成了孤城?
问题二:刘琨的计谋是怎么想出来的?
问题三:为什么一曲胡笳能救一座孤城?
二、读悟体验,解决问题
(一)学习课文1、2节。

1.自由读读课文第一、二节,找出当时情况紧急的句子。

体会晋阳城成为孤城的原因?
要点:晋阳城在北部边疆,本来就很不安宁。

匈奴骑兵五万人马将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

援军未到兵力减少,粮食减少。

刘琨急得团团转晋阳城面临极大的险境。

随机板书:匈奴五万人马围得水泄不通
刘琨不过两千死守兵寡粮少情况危机
2.根据板书完整地说说当时的危情。

(同桌交流,互相补充)教师引读理解。

(二)学习课文3—7节。

1.此时此刻,刘琨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想象说话。

(提示:结合课文第二小节内容进行想象。


2.引导把话说得完整具体:一天晚上,刘琨登上城楼,看到(),想到(),不由得发出(),居然把()。

3.大敌当头,十分火急的情况下,他来到了城楼,上楼巡察,却让他想到了一条击退敌人的妙计,怎么想出来的呢?究竟是什么妙计?默读课文4—6小节,找出有关句子,在旁边进行简单的说明。

结合交流要点归纳:
刘琨想匈奴五万人马自己手下才两千兵力,硬拼是不性的,得想一个巧妙的办法;
边塞冷落空旷,声音可以直接传到匈奴的军营中。

当年张良用四面楚歌的计策攻败了项羽,我是否也可以试一试。

我要选用匈奴喜欢听的乐器胡笳,要选一首哀伤凄婉的乐曲,这样才能引起匈奴士兵的思乡之情,涣散他们的军心。

我要一边一边地吹,吹得每一个士兵都心动。

4.结合课文引导阅读:刘琨一遍遍地吹奏着那深情的乐曲,胡笳曲是那么,又是那么,就像是,又像是。

(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唤久别的孩子,又像是年轻的妻子在思念在外的丈夫……)
指导读好课文。

5.假若,你就是一名远征在外的军人,梦萦魂牵着你的故乡,你会怎样?刘琨向匈奴兵营吹奏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交流:假若,我就是一名远征在外的军人,听着这哀伤凄婉的胡笳曲,我会,我还会。

6.读第6节:的确,匈奴听到胡笳曲,有的,有的,有的,连匈奴首领只好,这真是。

(三)深究拓展
1.刘琨为什么能用一曲胡笳救孤城?除此之外,他还有哪些品质得以让他名垂千古?再读课文1—4节,分析原因。

原因:刘琨对音乐的造诣很深。

他深知胡笳是匈奴人喜欢的,容易勾起他们的思乡之情,善于吹奏动人心魄的胡笳曲。

其次是刘琨善于动脑筋进行联想,有计谋。

还有一点是在战略上知己知彼。

2.假如,你就是在他手下的一名守将,你会如何称赞他?
句式说话:刘琨能从,想出了这样的计策:,
从中可以看出刘琨。

刘琨还值得钦佩的是。

三、阅读全文,总结
1.阅读全文。

2.以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用胡笳救孤城的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起因是什么?他登上城楼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又是怎么做的?结果呢?)
(2)运用连贯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西晋末年,在北部边疆不安定这种情况下,刘琨驻守的晋阳城成了一座“孤城”,一天晚上,刘琨登楼巡察,面对冷月,荒漠发出一声声长啸,惊动了匈奴兵营,由此想起了“四面楚歌”的故事,就让人取来了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胡笳,对着匈奴兵营深情吹演。

刘琨的胡笳曲构起了匈奴骑兵的思乡情,匈奴将领眼看将士们无心恋战,就连夜撤兵,赞颂了刘琨面对入侵强敌时的勇敢与智慧。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