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杀人案件反思
大学校园杀人法律案件(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XX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的全国重点大学。
校园内,学子们勤奋学习,追求卓越。
然而,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一场悲剧悄然上演。
2019年3月,XX大学发生了一起震惊校园的杀人案件。
受害者小杨,一名年仅20岁的女大学生,在校园内被人残忍杀害。
凶手作案手段残忍,现场血迹斑斑,令人毛骨悚然。
此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纷纷质疑:在如此美好的校园环境中,为何会发生如此惨烈的悲剧?二、案件经过1.案发现场2019年3月10日凌晨,XX大学女生宿舍楼发生一起命案。
受害者小杨被发现躺在宿舍床上,身中多刀,已经失去生命迹象。
宿舍内一片狼藉,地上散落着衣物、书本等物品。
警方在现场勘查时发现,凶手作案手段残忍,现场血迹斑斑,令人触目惊心。
2.犯罪嫌疑人经过调查,警方迅速锁定犯罪嫌疑人李某,一名20岁的男生,与小杨同年级。
李某性格孤僻,曾因心理问题在校心理咨询中心接受过治疗。
案发前,李某曾向同学透露,自己与小杨存在矛盾,且多次表示要报复。
3.犯罪动机据了解,李某与小杨曾因琐事发生矛盾。
案发当天,李某在校园内跟踪小杨,伺机报复。
在确定小杨进入宿舍后,李某持刀闯入,残忍地将小杨杀害。
三、法律博弈1.刑事侦查案发后,警方迅速展开侦查工作。
在大量证据面前,李某对其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警方依法对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2.刑事审判在审判过程中,法庭审理了李某的犯罪事实、动机、手段等。
经审理,法庭认为李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依法判处其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3.民事赔偿受害者家属认为,李某的犯罪行为给家庭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在民事赔偿方面,法庭判决李某赔偿受害者家属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赔偿金。
四、案件反思1.校园安全此案的发生,暴露出我国校园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确保校园安全。
2.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孩子存在的问题,防止悲剧发生。
校园女尸案件分析报告
校园女尸案件分析报告在对校园女尸案件进行分析时,首先需要对案件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的梳理。
案件发生在某大学校园内,受害者是一名在校女大学生。
根据现场勘查,发现尸体时已经死亡超过24小时,尸体表面没有明显的外伤,初步判断死因可能为窒息。
案件发生后,警方迅速介入调查,对校园内的监控录像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并对校园周边的居民进行了走访,以收集可能的线索。
在案件分析中,我们注意到了几个关键点。
首先,受害者在死亡前一晚并未返回宿舍,而是在图书馆自习至深夜。
其次,监控录像显示,受害者在离开图书馆后,曾与一名不明身份的男子有过短暂的接触。
该男子在案发时间段内出现在校园内,但之后便消失无踪。
此外,受害者的个人物品在案发现场并未发现,这可能意味着凶手在作案后带走了这些物品。
通过对受害者的社交网络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受害者生前性格开朗,与同学关系良好,并未发现有明显的人际矛盾。
然而,受害者的社交媒体上曾有一条留言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留言中提到了受害者与某人的争执,但具体内容不详。
这条留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调查方向,即受害者可能在生前与某人发生了冲突。
结合现场勘查、监控录像分析以及社交网络调查的结果,我们初步推测凶手可能是受害者生前的熟人,且具有一定的心理扭曲。
凶手可能因为与受害者的某些争执而怀恨在心,最终导致了这起悲剧的发生。
然而,由于缺乏直接的证据,这一推测尚需进一步的调查来证实。
在接下来的调查中,警方应加大对校园周边的搜查力度,尤其是对监控录像中出现的不明身份男子进行追踪。
同时,应进一步深入调查受害者的社交圈,尤其是那条引起注意的留言,以期找到更多的线索。
此外,对受害者的个人物品进行搜寻也是当务之急,这些物品可能隐藏着关键的证据。
综上所述,校园女尸案件的分析需要综合运用现场勘查、监控录像分析、社交网络调查等多种手段,通过细致的调查和分析,逐步揭开案件的真相。
虽然目前案件的调查仍面临一定的困难,但随着调查的深入,相信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
大学生杀人案例的启示
大学生杀人案例的启示近年来,一些大学生犯罪案件频频发生,其中不乏涉及杀人的严重案例。
这些案件不仅令人震惊,更引发了社会对大学生的教育和成长环境的关注。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认真反思这些案件,从中汲取教训,警醒自己,珍爱生命,远离犯罪。
首先,大学生杀人案例的发生提醒我们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一些大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由于缺乏正确的心理调适能力,容易产生极端的行为。
因此,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心理韧性,有效预防潜在的犯罪行为。
其次,大学生杀人案例的发生也提醒我们要重视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培养。
在现代社会,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的培养尤为重要。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自觉维护社会的法律秩序。
同时,学校和家庭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有爱心的人。
再者,大学生杀人案例的发生也提醒我们要加强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也是生命的保障。
大学生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自我防护,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学校和社会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大学生的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大学生杀人案例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培养,加强安全教育,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希望每一位大学生都能珍爱生命,远离犯罪,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行凶报复反思总结报告
行凶报复反思总结报告这是一份行凶报复反思总结报告。
我,作为报告的作者,深感悔恨和愧疚。
我要对我的行为负责,并对我的所作所为进行反思和总结。
这份报告的目的是向社会表达我自己对我所做之事的反思,以及对将来的人生做出积极改变的承诺。
在过去的某个时刻,我犯下了严重错误——我行凶并寻求报复。
我承认,我当时的思维陷入了怨恨、愤怒和冲动的深渊中。
我心中充斥着仇恨和复仇的想法,构成了我行凶的原因。
然而,通过对我的行为进行反思和总结,我深刻认识到我行凶报复的言行给受害者和社会带来的伤害是不可挽回的。
我深感遗憾和懊悔,对于我的错误行为,我真诚地向受害者和他们的家人道歉。
这个严重错误不仅破坏了受害者的生活,也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不仅仅是法律的制裁,我的错误也对我的心灵造成了创伤。
从那以后,我一直在为自己的行为寻求心理疗愈和自我反省。
在反思和总结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报复只会加重伤害,而不会解决问题。
我深深明白,和平、宽容和谅解才是解决冲突和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
我决心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成为一个积极、善良、富有同理心并且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通过反思和总结,我将锚定以下行动计划来改变自己,走上正确的轨道:1. 接受自己的错误,勇敢面对并承担后果;2. 寻求专业心理辅导,寻求情绪管理的帮助,以便更好地处理内心的冲突和愤怒;3. 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学会冷静思考和理性行动;4.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5.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善良和宽容的品质;6. 持续学习和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好的未来。
我深知,改变不会一蹴而就。
但我将付诸行动,并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更好的自己努力。
我将以此份报告为起点,记录我的成长和变化,以便更好地追踪我的进展和提醒自己不要再重蹈覆辙。
最后,再次向受害者和社会表示深深的歉意。
我明白言辞无法弥补我所犯下的罪行,但我将尽我所能改变自己,用实际行动来反映我的悔过和意愿改正的决心。
大学生杀人案例反思_大学生杀人案分析反思(通用5篇)
大学生杀人案例反思_大学生杀人案分析反思(通用5篇)大学生杀人案例反思_大学生杀人案分析反思篇115日下午,成都市公安局龙泉驿区分局发布通报称,3月28日0时17分,成都龙泉驿区公安分局接到报警,在龙泉驿大面街道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学生公寓发生一起杀人案。
警方已于3月28日依法将涉嫌故意杀人罪的犯罪嫌疑人滕某刑事拘留,并将依法进行处理。
(中国网4月16日讯)经调查,犯罪嫌疑人藤某与受害人芦某为川师大学生,均为20岁,同是甘肃白银市人,之间因生活琐事发生矛盾。
3月27日23时50分,滕某在川师成龙校区学生公寓东苑2栋学习室用当日白天从超市购买来的菜刀将芦某杀死后,于3月28日0时17分让同学打电话报警投案自首。
大学室友本来是老乡,为什么如此过不去,非要以杀害手段来处理?真的是水火不容了吗?他们之间发生的矛盾并不严重,被害者在寝室里唱歌,固然不对,如果说嫌疑犯善意地提出劝告,受害者勇敢地承认错误,就一定可以协商处理好的。
若是处理不好,嫌疑犯报告老师,由学校处理,一定会有实际效果的。
不知他们报告老师了吗?不知寝室其他同学劝说了吗?反映问题了吗?当然,这只是假设,于事无补了。
但是,教训带来的思考是必要的,对于全国广大的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室友来说,要时刻注意。
20岁,正好是风华正茂的时候,两位老乡结下生命仇恨,一个成了刀下魂,一个面临法律的严惩,教训之严重,不能不让我们深思熟虑!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就明确提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学会共处。
经过10多年的教育,为什么成了大学生的他们,还不懂得交往共处?还不懂得杀人偿命呢?这样的惨痛悲剧,对于他们的父母亲人,是天大的打击和创伤!父母含辛茹苦送他们读书,指望着他们成人成才,有出息有作为,今后赡养老人,现在一切化为泡影,还让父母背上沉重的包袱!大学校园发生的寝室凶杀案件屡禁不止。
同样是20岁,同样来自甘肃,20__年的11月,天津城建大学发生了寝室杀害案件。
大学生法律经典案例杀人(3篇)
第1篇在阳光明媚的大学校园里,一场悲剧悄然上演。
一个看似平凡的大学生,因为一次突如其来的争执,最终走向了不可挽回的深渊。
这起案件不仅令人唏嘘,更引发了社会对大学生法律意识、道德观念以及校园安全等方面的深刻反思。
本文将以这起案例为切入点,探讨其中蕴含的法律问题和社会意义。
一、案情简介被告人李某,男,20岁,某大学一年级学生。
被害人张某,男,21岁,同校学生。
2019年5月某日,李某与张某因琐事发生争执。
在争执过程中,李某持刀将张某刺伤,致其死亡。
案发后,李某投案自首。
二、案件焦点1. 故意杀人罪的认定2. 大学生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的缺失3. 校园安全问题的严峻性三、法律分析1. 故意杀人罪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在本案中,李某持刀刺伤张某,致其死亡,其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
首先,李某的行为具有故意性。
从案发时的争执来看,李某在争执过程中持刀伤人,显然是出于故意。
其次,李某的行为造成了张某死亡的严重后果,符合故意杀人罪的严重后果要求。
2. 大学生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的缺失本案反映出大学生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的缺失。
首先,李某在争执过程中没有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悲剧发生。
其次,张某在面对冲突时没有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避免伤害,也反映出其道德观念的不足。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和道德修养,容易在冲突中失去理智,导致悲剧发生。
3. 校园安全问题的严峻性本案也反映出校园安全问题的严峻性。
一方面,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给学生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另一方面,校园安全防范措施有待加强,如监控设施不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等。
为了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相关部门应当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四、案例分析1. 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的重要性本案提醒我们,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大学生杀人案件反思
大学生杀人案件反思药家鑫恶意杀人事件带来了大量社会舆论,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应该就此事件进行深刻的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一起恶意杀人事件呢?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大学生杀人案件反思,欢迎参考。
大学生杀人案件反思篇一2014年5月7日,复旦大学177名学生联合签名的《关于不要判林森浩同学“死刑”请求信》寄往上海高院,与请求信一块寄出的还有一份《声明书》,建议给林森浩一条生路,让他洗心革面,并在将来照顾受害人黄洋的父母。
这封请求信和《声明书》让一年前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再起波澜。
想到近几年发生的多起大学生杀害室友、同学案,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大学生(包括研究生)怎么了?正是青春好年华,本为同路逐梦人,何以相煎如斯、相残至此?事发后,在人们一致讨伐凶手残忍的同时,以复旦为首的高校成为了大家指责的对象。
很多人认为出现这样的事情是高校教育的失败。
诚然,高校对于类似案件的发生难辞其咎,但静心考量,这又岂是高校一家之过?我们的大学生不是生活在高校的真空,而是与社会密切联系的活生生的人,尤其是在网络、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上发生的一切都对大学生的言行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联系近期社会频发的无端伤人案,似乎整个社会都充满着急躁,这种风气又怎能不影响大学生的心态?大学生投毒案发生在高校,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却是社会心态的一种弥漫。
青年的教育问题绝非高校一方之责,在类似案件发生后对高校的过分指责本身就是在以一种片面、过激的言论影响青年学子对事件的全面认知。
我们应该做的不止是让青年人发现问题,更应该让他们学会如何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包括青年本人多方联动,才能为青年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才能让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成才。
其实从绝对比例上来说,无论是社会上的无端伤人案还是学校的学生投毒案,从发生几率上来看都是小概率时间,他们在整个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也微乎其微。
但是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除了案件本身的恶劣性质之外,媒体的宣传报道同样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大学生杀人案件的反思
对大学生杀人案件的反思1995年清华朱令被用铊盐投毒,1997年,北京大学化学系王小龙用铊盐向同学投毒;2004年云大马加爵锤杀舍友;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常某用铊盐向三同学投毒;2012年,凤冈一学生将高效氟氯氰菊酯农药投放到桶装水内;2013年复旦黄洋被舍友投毒,2013年南航彭某被舍友刺死……一个个年轻生命在大学校园逝去。
这绝不只是个体生命的陨落,而是整个社会的伤痛。
类似极端事件透出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要成才应先成人,我们是否过多注重学业,而忽视了人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本质,不仅在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心智的健全、人格的丰满。
教育不应该视为简单的技能培训,切不能忽略人品而重于技能;培养健全的品格和健康的思想是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一切都是舍本逐末。
因为品德不全而技能超众的所谓人才,一旦误入歧途,高学历高智商的罪,更恶更毒,所以,干起坏事来危害性就越大。
复旦投毒事件中,林某不择手段地清理掉品学兼优的黄洋,“廉价”地使用卑鄙手段来清理掉自己的对手,其实,恰恰影射我们社会的现实。
比如我们社会中的“逆淘汰”现象,说明人们不再顾忌手段的卑鄙了,让自己捞到实际好处才是王道,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小人得势、恶人当道”的社会。
著名的“路西法效应”告诉我们:人们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作恶。
即一个恶的环境,再好的种子也受之影响,最终开出恶之花来。
作为国人,都争名夺利,乐此不疲:争着发财,争着买房、争着出国、甚至要争自己的墓地……其实,这些人们要争的,正是权力者制定并抛出来的,就像抛出肉骨头一样,给大家来争,互吠互咬,大家一嘴狗毛才好。
竞争就这样激烈起来的!作为校园也概莫能外,学生也要面对各种竞争:入党要争、奖学金要争、贫困生名额要争、荣誉要争、选调生要争、先进分子要争、连当个班,级小小干部也要争,学校推荐工作的名额也要争……学生们就是在为争这些荣誉,弄得耳红面赤。
而这些各种竞争的名目,也是学校抛出来的,美其名曰是“激励”。
大学生刺母案感言
近日,一起大学生刺母案震惊了社会。
一个本应在校园里挥洒青春、追求梦想的大学生,却因一时冲动,亲手将母亲刺伤,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这起案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家庭教育的广泛关注和反思。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感痛心,写下这篇感言,以表达我对这起案件的关注和对家庭教育的思考。
首先,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品德、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这个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一方面,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当是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
在这个案件中,母亲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对孩子要求严格,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长期的压迫和期望,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这警示我们,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而不是一味地施加压力。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的内容缺失也是导致悲剧的原因之一。
在这个案件中,母亲在教育孩子时,过于注重成绩和物质,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
这使得孩子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缺乏应对的能力,最终走向了极端。
这告诉我们,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我们要关注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然而,在这个案件中,亲子关系紧张,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互动。
母亲对孩子的过度控制,使孩子感到窒息,导致亲子关系恶化。
这警示我们,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
此外,我们要关注家庭教育中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孩子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这个案件中,母亲对孩子的道德教育缺失,导致孩子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缺乏道德底线。
这警示我们,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孩子遵纪守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杀人事件反思
大学生杀人事件反思近年来,一些大学生杀人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这些事件背后,不仅是个别人的个人行为问题,更反映了社会和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如何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让大学生走向健康向上的人生轨迹,需要我们深入反思和探讨。
家庭责任的重要性一个人的行为往往与其家庭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尤其对于那些刚刚成年,还处在性格形成和人格塑造的阶段的大学生而言,家庭的支持和指导尤其重要。
家庭是最早的社会化媒介,对人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着深远影响。
家庭的不良因素,比如父母的不良行为或者家庭环境的紧张不和,很容易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和行为。
因此,家庭责任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父母应该尽最大努力为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以及积极的守法和安全教育。
家长还应该对孩子的成长、学习情况、社交情况等进行关心和指导,帮助他们成长为有担当、有信仰、有道德的青年。
大学生的压力和心理健康大学生是社会和家庭的重要希望,他们承担着一定的期望和压力。
除了学习压力,还会有情感压力和职业、就业压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压力容易导致大学生精神健康问题。
比如焦虑、抑郁、自卑等情感问题,如果不及时引起重视,就可能发展为严重的精神障碍。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般来说是多因素起因的,虽然父母是主要的社会化媒介,但是其他因素,如学校的教育环境和方式、生活环境、就业压力等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因此,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干预方案,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治疗等服务,让他们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种种压力。
大学教育的责任和挑战大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
大学应该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然而事实却表明,在一些大学中,教育质量有缺陷,教育方式有盲区,教育管理存在漏洞,学生的自由和权益受到侵害等。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载体,需要深刻反思。
法律案例杀人案观后感(3篇)
第1篇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也层出不穷。
其中,杀人案件尤为引人关注。
近日,我观看了一起杀人案件的审判过程,对案件中的种种细节以及法律程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这起杀人案的一些观后感。
一、案件背景及案件概述这起杀人案件发生在我国某市,被害人是一名年轻的女性,凶手则是她的前男友。
据警方调查,被害人曾遭受过前男友的暴力侵害,但她并未选择报警。
在案发当天,被害人再次遭受前男友的殴打,最终导致不幸身亡。
凶手在作案后逃逸,但在警方的努力下,最终被抓获归案。
二、案件审理过程1. 侦查阶段在侦查阶段,警方通过走访调查、现场勘查、调取监控录像等多种手段,迅速锁定了嫌疑人。
在侦查过程中,警方还发现了嫌疑人曾经对被害人进行过多次威胁、恐吓的犯罪事实。
2. 审判阶段案件进入审判阶段后,法院依法对被告人进行了审理。
在庭审过程中,被告人对自己犯罪的事实供认不讳,并表示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悔恨。
同时,被害人的家属也提出了民事赔偿的要求。
3. 判决阶段经过审理,法院依法判决被告人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同时,法院还判决被告人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
三、观后感1. 法律的威严这起杀人案件的审理过程,充分体现了我国法律的威严。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对被告人进行了审判,确保了案件的公正处理。
这起案件的判决结果,也表明了我国法律对于暴力犯罪的零容忍态度。
2. 民事赔偿的意义在案件中,被害人家属提出了民事赔偿的要求。
法院在判决中,依法判决被告人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
这体现了我国法律对于民事权益的保护,同时也让被害人家属在精神上得到了一定的慰藉。
3.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案件中,被害人曾遭受过前男友的暴力侵害,但并未选择报警。
这说明家庭教育在预防犯罪方面的重要性。
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4. 社会关爱的重要性案件中,被害人遭受暴力侵害,但并未得到及时的社会关爱。
大学生杀人案反思_对大学生杀人事件的反思
大学生杀人案反思_对大学生杀人事件的反思近年来,因人际关系处理问题引发各类恶性事件,诸如轰动社会的灭门惨案、大学同宿舍同学伤人、杀人、毒害等危机事件层出不穷,让人惊叹。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大学生杀人案反思,欢迎参考。
大学生杀人案反思篇一静谧的星空下,我徘徊在宁静祥和的校园里,享受着大学这所“神圣的知识殿堂”带给我的满足感与自豪感,畅想着自己将来如何在纷繁尘杂的社会扬名立万,豪言着我的未来定然不一般。
然而就在这时一条不速的信息“武汉某高校一大四学生,从宿舍跳楼自杀,据说是考试挂科太多担心不能正常拿到学位......”,简短的一句话又再一次完全扰乱了我充满野心的心,把我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拖回了布满荆棘的现实。
在看似平静的大学殿堂里像我这样的小角色又不得不重新审视我的未来,此时一系列不该出现的名字也悄然浮现在了我的脑海中——马加爵、郭力维、药家鑫,就是那些宁愿抛弃了自己美好前程、冷视他人与自己宝贵生命的一群人,一群大学生。
他们轻轻离去了,留下了小部分学生的缩影,同时也抛给了我们无尽的困惑:到底谁戕害了我们本该年轻有为的“国家栋梁”?是什么导致了大学生频频发生攻击性与自毁性行为?又是什么使得大学生对自己乃至他人的生命如此漠视?自我们泱泱大国入世以来,这头曾经一直沉睡的东方雄狮似乎将要觉醒:经济蓬勃发展,科技飞速进步,文化、生活百花齐放……;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伟大的而且可以让我们国人普天同庆的、完全骄傲的时代,究竟给这些处于“金字塔”塔尖的大学生们带来了什么?是财富,满足感,或者还是些其他的一些东西?其实我们可以看几组数据,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从1999年高考考生不足300万到2005年的880万,再到2008年的1050万,我想着不仅仅是几个数据那么简单的问题。
事实上,在国家进行逐年高考扩招、一步步普及高等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踏上了这条通往“罗马”的捷径。
然而当我们走在这条看似平坦的路上时,我们才不经意间发现,也许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而且错的一塌糊涂,因为从一开始根本就不存在叫做那个叫“罗马”的地方。
大学法律杀人案件(3篇)
第1篇导语:大学,本应是青春洋溢、知识传承的圣地,然而,一起发生在校园内的法律杀人案件,却让这片宁静的土地蒙上了一层阴影。
本文将带您走进这起案件的真相,探寻其中的法律与人性交织的复杂关系。
一、案件背景某大学法学专业三年级学生李某,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被害人张某,是该大学一年级新生,与李某并无深仇大恨。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悲剧,将两人的命运紧紧相连。
二、案件经过1. 恋爱纠纷据调查,李某与张某相识于大学新生入学典礼上。
两人迅速坠入爱河,但好景不长,恋爱关系逐渐恶化。
李某因张某性格内向、不善沟通,导致双方矛盾不断升级。
2. 暴力倾向在恋爱期间,李某多次表现出暴力倾向。
他曾因小事与张某发生争执,并动手殴打对方。
张某忍无可忍,向李某提出分手。
然而,李某并不甘心,企图挽回这段感情。
3. 案发经过一天晚上,李某约张某到学校附近的公园散步。
在公园内,李某突然情绪失控,持刀将张某刺伤。
张某在挣扎中,不幸身亡。
李某随后逃离现场,不久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三、法律定性1. 故意杀人罪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李某持刀故意伤害张某,导致其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
2. 从重处罚情节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故意杀人罪的刑罚为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考虑到李某作案手段残忍、动机卑劣,且对张某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依法应当从重处罚。
四、案件反思1. 法律教育的重要性这起案件反映出我国大学法律教育在培养法律人才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方面,部分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生命权的尊重;另一方面,法律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2.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李某的暴力倾向反映出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缺失。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学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
若不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能导致心理问题严重化,甚至引发犯罪。
药家鑫事件的思考
一、基本情况2010年10月20日晚,西安音乐学院2008级学生药家鑫,深夜驾着私家车雪佛兰克鲁兹小轿车看望女友,途中撞倒骑电动自行车的女服务员张萌(化名),下车后发现张萌在看自己的车牌号,药家鑫拿出刀子,对张萌连捅8刀,致其死亡。
药家鑫交通肇事不仅不救助伤者,反而凶残将其杀死的事件,经媒体连续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也极大地败坏了陕西省高校和大学生的声誉。
药家鑫事件虽属偶发个案,但教训是深刻的,所反映出大学生思想道德及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
四、理论深思1、缺乏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
纵观这类恶性事件,倘若抛开当事人的身份标签,人们就会发现,在这些犯下恶行的年轻人身上,存在着一种共性的东西:那就是缺乏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
在他们眼里,生命是可以漠视的,生命是可以赎买的,生命甚至是可以随意剥夺的。
缺乏最起码的“敬畏生命”观念,也许,这才是社会真正的可怕之处。
更要命的是,这种对生命的漠视并非只存在于某些官二代、富二代身上,作为一种人性教育的缺失,它就像一个处处潜伏的恶魔,已成为随时有可能伤害社会的短板。
只不过贫富贵贱不同,表现的方式不同罢了:富二代可以飙车杀人,穷二代用斧头锤子一样可以行凶――马加爵就是一个例证。
悲剧不止,源于“敬畏生命”缺失,在质疑官、富二代的同时,我们也许更应该从整个社会来反思这种缺失。
应当看到的是,造成这种缺失的根源,不仅在于书本上读不到“敬畏生命”的文字,更在于现实中到处是“漠视生命”的事实:从官员“哪个地方拆迁不死几个人”的冷血思维,到开发商“打死一个人不过是赔几十万”的公然叫嚣,活生生的现实告诉人们,生命在一些人眼里早已失去了应有的尊严和重量。
这实在是一个可怕的现实。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每一个生命都处于危险之中,无论他是贵还是贱,是富还是穷。
接二连三的悲剧告诉我们,是到了该对此彻底反思的时候了。
2、“药家鑫案”凸显我国大学教育中法制,道德意识淡薄药家鑫是否是“富二代”暂且不论,他是在校大三学生却是不争的事实。
大学生杀人事件反思范文
大学生杀人事件反思范文杀人事件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无论是谁犯下这样的罪行,都应该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
然而,当我们听说一起杀人案件涉及到一个大学生时,不禁让人深思。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通过这起杀人事件及其背后的原因和教训,对自身行为进行深度反思,以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首先,大学生杀人事件令人痛心的原因之一是教育体系的缺陷。
当前的大学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但往往忽视对学生良好价值观和行为素养的培养。
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需要通过教育来塑造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然而,目前的教育系统往往过于注重学术成绩,忽视对学生个人发展和成长的关注。
这导致一些大学生在面对压力和困境时,缺乏正确的应对能力,容易陷入消极的情绪和极端行为。
因此,教育部门应在大学课程中增加关于人文素质的教育内容,加强对道德伦理和文化传统的传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其次,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大学生杀人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社会压力巨大,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就业压力大、经济负担重等问题。
这些问题常常使得大学生陷入焦虑、沮丧和绝望的情绪,有些人甚至因此产生极端的行为。
社会应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渠道,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和发展问题。
政府可以加大对创业和就业的扶持力度,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同时,学校和家庭也应该提供更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大学生有效地应对压力和困境,避免走上极端的道路。
第三,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大学生杀人事件中家庭背景的影响因素不可忽视。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然而,一些家庭对待子女教育的态度和方法存在着问题,缺乏沟通、缺乏关爱和理解。
家长应该更多地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问题,建立起一个和谐、理解和支持的家庭环境。
另外,社会应该加大对家庭教育的宣传和指导力度,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子女教育,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法律经典案例杀人(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本案涉及一名大学生因情感纠纷引发的杀人案。
被告人张某,男,20岁,某大学二年级学生。
被害人李某,女,19岁,张某的同班同学。
两人因感情问题产生矛盾,张某在矛盾激化后,于某日深夜将李某杀害。
此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成为大学生法律经典案例。
二、案件经过1. 案发前,张某与李某因感情问题产生矛盾。
两人交往过程中,张某多次向李某提出分手,但李某不同意,两人关系愈发紧张。
2. 某日深夜,张某酒后拨打李某电话,要求见面。
李某在拒绝后,张某心生怨恨,遂驾车前往李某家中。
3. 到达李某家中后,张某强行进入室内,与李某发生争执。
在争执过程中,张某情绪失控,持刀将李某杀害。
4. 杀害李某后,张某逃离现场。
次日,公安机关根据线索将张某抓获。
三、审理过程1. 本案由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张某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但辩称自己是在激情状态下犯罪,请求从轻处罚。
2. 法院审理认为,张某因感情纠纷,持刀杀害李某,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
根据张某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及社会危害程度,依法判处张某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四、案例分析1. 案例分析:张某作为一名大学生,因感情纠纷走上犯罪道路,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这起案件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在情感、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2. 案例启示:首先,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处理人际关系,避免因感情问题产生矛盾。
其次,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关爱和引导,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五、反思与建议1. 反思:本案中,张某因感情纠纷杀害李某,反映出大学生在情感、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大学生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容易情绪失控,导致犯罪行为;另一方面,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的关爱和引导不足,使得他们在面对困境时无法得到及时帮助。
2. 建议:首先,家庭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情感、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大学生杀人事件反思(2篇)
大学生杀人事件反思西安大学大三学生药家鑫在交通肇事后不仅没及时救助伤者,反用水果刀残忍地将伤者连刺八刀将其杀害,后因在逃逸中再次撞人,被当地群众抓住。
警方的询问结果让人惊讶,药家鑫仅仅是怕撞了农村人难缠才会将其杀死以绝后患。
农村人难缠?出身干部家庭的药家鑫怎么会有这种理由和想法?事情已经过去一个月了,药家鑫的干部父母甚至连一句安慰死者家属的话也没有,也就不难解释这位大学艺术系的曾获得奖学金又可以开车上学的‘学子’在家庭受的什么教育。
死者张某年仅___岁,家里还有几岁的孩子。
对于生命而言何其珍贵,药家鑫丧心病狂的变态心理是如何造就的。
学校里不可能教育农民如何难缠的课程,难缠究竟是如何让一部分人害怕到要杀人灭口。
一直以来,我们的某些人出身农村,却不尊重农民。
我们都熟悉的那位长着一脸农村爹娘生就的大明星,几乎每年都在用农民和残疾诱取所谓的高雅艺术,灌输的欢乐何其苦涩。
曾几何时,农民被认为是缺乏素质的的代表,什么素质?是那种用餐巾纸擦屁股的高档行为?还是那种混迹欢乐场的贵族嘴脸。
中国有多少农民?怕是很难确定。
有多少不是农民,大家心里清楚。
农民为什么难缠?很多人心里最明白。
新时代以来,有多少富翁是借助欺骗农民发家的,有多少资金是从农民手里骗取的。
从三十元一个的身份证到三万元一个的城市户口,从每人至少十元的汶川捐款到每度电上涨三分的三峡集资,农民除了默默承受这大海取水般的不痛不痒的宰割甚至连为国家贡献的名声也不沾边。
什么福利.假日.养老和农民有多大关系,那些外出打工的民工一年才回家一次,还要为春运的特色承担责任。
侮辱农民觉得很容易,因为他们会默默承受。
不管你说他随地大小便还是说他影响市容,他都不会理会。
但这种压抑是可怕的,一旦爆发就不可收拾。
而农民是什么?也许是一滴水珠,也许是一片海洋。
农民作为一类国家公民究竟享受了多少公平的公民待遇?相信每个人心里都很清楚,既然明明对不住人家何必还得便宜卖乖,欺人太甚吧。
大学生杀人反思
大学生杀人反思大学生杀人案件的出现让我们不仅应该反思最基本的思想道德政治教育,也应该反思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教育和生命价值观教育,这些问题关系到我们生活的状态,也关系到社会生活的安定,应当引起重视。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大学生杀人反思,欢迎参考。
大学生杀人反思篇一1995年清华朱令被用铊盐投毒,1997年,北京大学化学系王小龙用铊盐向同学投毒;2004年云大马加爵锤杀舍友;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常某用铊盐向三同学投毒;2012年,凤冈一学生将高效氟氯氰菊酯农药投放到桶装水内;2013年复旦黄洋被舍友投毒,2013年南航彭某被舍友刺死……一个个年轻生命在大学校园逝去。
这绝不只是个体生命的陨落,而是整个社会的伤痛。
类似极端事件透出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要成才应先成人,我们是否过多注重学业,而忽视了人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本质,不仅在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心智的健全、人格的丰满。
教育不应该视为简单的技能培训,切不能忽略人品而重于技能;培养健全的品格和健康的思想是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一切都是舍本逐末。
因为品德不全而技能超众的所谓人才,一旦误入歧途,高学历高智商的罪,更恶更毒,所以,干起坏事来危害性就越大。
复旦投毒事件中,林某不择手段地清理掉品学兼优的黄洋,“廉价”地使用卑鄙手段来清理掉自己的对手,其实,恰恰影射我们社会的现实。
比如我们社会中的“逆淘汰”现象,说明人们不再顾忌手段的卑鄙了,让自己捞到实际好处才是王道,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小人得势、恶人当道”的社会。
著名的“路西法效应”告诉我们:人们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作恶。
即一个恶的环境,再好的种子也受之影响,最终开出恶之花来。
作为国人,都争名夺利,乐此不疲:争着发财,争着买房、争着出国、甚至要争自己的墓地……其实,这些人们要争的,正是权力者制定并抛出来的,就像抛出肉骨头一样,给大家来争,互吠互咬,大家一嘴狗毛才好。
竞争就这样激烈起来的!作为校园也概莫能外,学生也要面对各种竞争:入党要争、奖学金要争、贫困生名额要争、荣誉要争、选调生要争、先进分子要争、连当个班,级小小干部也要争,学校推荐工作的名额也要争……学生们就是在为争这些荣誉,弄得耳红面赤。
大学生杀人感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心情无比沉重,因为我即将向大家坦白一个无法言说的罪行——我亲手夺走了一条无辜的生命。
此刻,我的内心充满了悔恨、痛苦和自责,但我知道,逃避和沉默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选择站出来,用文字来记录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也希望通过我的忏悔,让更多的人警醒。
首先,我要向被害者表示最深切的歉意。
我知道,无论我说多少次对不起,都无法弥补你失去生命的痛苦,也无法让你回到这个世界。
但是,我希望你能理解,我之所以走上这条不归路,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因为种种原因,让我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深渊。
回想起那段日子,我仿佛置身于一场噩梦之中。
高考的失利让我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大学生活的压力让我喘不过气来。
面对未来的迷茫和现实的困境,我感到无比绝望。
我开始封闭自己,将自己孤立在一个黑暗的世界里。
在这个过程中,我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同样面临着人生的困境,我们相互慰藉,相互鼓励,试图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一丝温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走向了极端。
我们开始对现实社会产生仇恨,认为这个世界对我们不公,认为人类本身就是罪恶的化身。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开始寻找一种发泄的方式,而杀人便成为了我们的选择。
那天,我们决定行动。
我们找到了一个我们认为毫无价值的人,决定结束他的生命。
我们事先准备好了作案工具,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
然而,当我们真正面对那个无辜的生命时,我却犹豫了。
我看着他的眼神,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看到了他背后的家庭、朋友和梦想。
那一刻,我意识到,我正在亲手毁灭一个无辜的生命,我正在成为一个罪恶的刽子手。
然而,我还是选择了继续。
我知道,一旦停下,我就会陷入无尽的悔恨和痛苦。
于是,我跟着同伴,将那个人杀害。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灵魂在滴血,但我却无法阻止自己。
杀人后,我们并没有逃跑,而是选择了自首。
我们明白,只有勇敢面对自己的罪行,才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救赎。
然而,当我们站在法庭上,面对法官和受害者家属时,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和羞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杀人案件反思药家鑫恶意杀人事件带来了大量社会舆论,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应该就此事件进行深刻的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一起恶意杀人事件呢?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大学生杀人案件反思,欢迎参考。
大学生杀人案件反思篇一 014年5月7日,复旦大学177名学生联合签名的《关于不要判林森浩同学“死刑”请求信》寄往上海高院,与请求信一块寄出的还有一份《声明书》,建议给林森浩一条生路,让他洗心革面,并在将来照顾受害人黄洋的父母。
这封请求信和《声明书》让一年前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再起波澜。
想到近几年发生的多起大学生杀害室友、同学案,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大学生(包括研究生)怎么了?正是青春好年华,本为同路逐梦人,何以相煎如斯、相残至此?事发后,在人们一致讨伐凶手残忍的同时,以复旦为首的高校成为了大家指责的对象。
很多人认为出现这样的事情是高校教育的失败。
诚然,高校对于类似案件的发生难辞其咎,但静心考量,这又岂是高校一家之过?我们的大学生不是生活在高校的真空,而是与社会密切联系的活生生的人,尤其是在网络、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上发生的一切都对大学生的言行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联系近期社会频发的无端伤人案,似乎整个社会都充满着急躁,这种风气又怎能不影响大学生的心态?大学生投毒案发生在高校,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却是社会心态的一种弥漫。
青年的教育问题绝非高校一方之责,在类似案件发生后对高校的过分指责本身就是在以一种片面、过激的言论影响青年学子对事件的全面认知。
我们应该做的不止是让青年人发现问题,更应该让他们学会如何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包括青年本人多方联动,才能为青年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才能让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成才。
其实从绝对比例上来说,无论是社会上的无端伤人案还是学校的学生投毒案,从发生几率上来看都是小概率时间,他们在整个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也微乎其微。
但是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除了案件本身的恶劣性质之外,媒体的宣传报道同样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传播学的角度讲,传播者对传播信息具有筛选和过滤的把关功能。
我们的媒体在传播各类新闻时,如何把握新闻传播的度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以复旦投毒案为例,各类新闻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一方面使民众对案件有了详细的了解,一方面却又对社会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
事发后,多家媒体公布了尚未定罪的嫌疑人的各种信息、毒物及其来源和投毒过程的细节。
就有专家认为这种在警方尚未定罪的情况下肆意揣测投毒物质和毒物来源就可能涉嫌“传授犯罪方法罪”。
同时,这种对各类犯罪信息的过度报道甚至可以使某些有类似想法的人受到某种程度的心理暗示和鼓励,将不敢实施的想法变成现实。
如果我们每天打开各类网站后看到的满眼是尔虞我诈的争斗,是对老人摔倒后扶与不扶的焦虑,是对娱乐明星们的出轨炒作,是为一己之愤对陌生人的无端伤害,是各种贪腐的奢靡无度······我们在这样的传播氛围中教育青年学生们要讲诚信、负责任、乐助人、爱集体······,难免会在效果上打折扣。
我在空间里看到有的学生感叹“今天是这个出轨,明天是那个嫖娼,看着一个个昔日的偶像形象全毁,我是不是该看一下新闻联播了?”这虽是一种调侃,却道出了媒体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我想这也正是要求各类媒体要大力传播正能量的必要性之所在吧。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
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保障。
很难想象斤斤计较、急功近利的家长能够培养出心胸开阔、眼光长远的孩子。
当我们的家长因为孩子在学校受到一点委屈而对老师大打出手的时候,当我们的家长因为家庭琐事而相互指责的时候,当我们的家长因为一己私利受损而暴跳如雷的时候,孩子已经将这一切记在了心里。
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虽然未必完全正确,却提示我们孩子的性格、秉性在小时候已经生根、发芽,只是在它尚未成长起来时容易被人忽视而已。
心理学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种说法的科学性,很多心理问题都是因为人的幼年时期埋下的心理阴影所致。
无论后期如何矫正,一个人的性格、习惯、趣味永远摆脱不了家庭的烙印。
当然,指出社会影响、舆论环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绝对无意贬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或者开脱学校在类似复旦投毒案等事件上的责任。
各级学校在类似复旦投毒案的事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让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等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指出社会影响、舆论环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是为了说明,一个人的成长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单独哪一方都无力独自承担对青年的教育重任。
对学校教育而言,首先应该加强大学前教育阶段的人格教育和思想引导教育。
在高考录取唯分数论的评价体制下,人们将目光更多地关注在了孩子的成绩上,而忽略了对他们做人的引导。
他们在大学前教育阶段由于学业的压力无暇顾及其他,很多人格缺陷和思想问题没有发作的时机。
升入大学后,相对宽松的环境和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会使一些在之前没有显露的问题开始暴发。
谁都无法否认人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格和品性一经形成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进入大学的学生从年龄上多已成年或即将成年,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如果在大学前阶段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大学的矫正成本会相对较高。
虽然大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认识,但他们仍然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阶段,高校存在的根基就在于肩负着教育、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社会重任,离开了这一点,高校就没有存在的理由。
在这里我们无意从宏观上探讨高校如何让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这不是一篇文章能够解决的问题。
针对类似复旦投毒案的事件,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开展大学生的教育:一是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完善的心理检测机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目前各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几乎所有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在大一新生入学时进行心理健康普查,这为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并给予积极的干预提供了条件。
从各校心理健康中心的运转情况来看,对于排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这其中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多数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是通过入学时的心理健康普查、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咨询或者辅导员在日常工作接触中发现的,对于那些有心理问题又不愿找老师交流或不愿被人知道的学生,存在着干预的盲区。
由于高校扩招造成的学生数量激增,仅靠心理老师的排查和辅导员的工作去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同学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必须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作用,通过培训心理健康工作学生骨干、提高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意识等多种途径,建立完善的心理检测机制,对于表现异常的同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
靠发现、干预等“堵”的手段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无论从实际效果还是从针对的面上来说都是有限的,还需要高校通过积极引导大学生构建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排解负面情绪的方法等多种措施来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和转化。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班风、舍风建设,引导大学生关注他人、融入集体,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仔细分析高校的杀人事件,会发现凶手几乎都一致性的远离集体、独来独往,遇到心理困惑,无人可诉,致使这些问题在自己的心中不断郁结、发酵,最终酿成惨剧。
大学与高中阶段的学习一个很大的而不同就是大学生在除课堂之外的时间安排上的自主性极大增强。
除了上课时间,学生们大多各忙各的,除了志同道合、兴趣相投的同学,相互之间的深入交流并不多,这就会使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同学容易感到孤独和失落,他们的不满情绪不易的到排解,再加上一些偶然事件的引发,就容易出现问题。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遇到烦心事时会越想越烦,如果有一个好朋友能听我们唠叨几句,可能不需要他给我们什么具体建议,自己就会觉得轻松了很多。
高校应着力引导大学生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有效的帮助,这就会大大减少他们因自我封闭而带来的诸多心理问题。
人与人的感情是在不断的交流、沟通中产生并得到巩固的,高校应大力加强班风、舍风建设,多举办一些类似班级风采大赛、宿舍拔河比赛、团体训练等需要班级、宿舍所有同学都参加的活动,为他们创造相互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在无形中释放心理郁结。
三是要通过思政课堂、主题班会、党课团课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学会排解负面情绪的方法。
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大多是交给学生如何去爱,却很少教给学生如何去表达自己的不满。
其实有很多时候教会学生如何去恨比教会他们如何去爱更加重要。
如果我们将学会爱人作为情感教育的正面引导和较高要求的话,让学生学会正确排解负面情绪,至少不因恨而去伤害别人就是最低要求。
回顾历年来的高校杀人案,哪一件不都是因为杀人者不懂得如何排解负面情绪,将一己私愤发泄到了受害者身上?高校应充分利用思政课堂、主题班会、党课团课、谈心谈话等多种渠道有意识地渗透如何排解负面情绪的方法,使学生知道每个人都会因为多种原因产生一时的负面情绪,可以通过体育锻炼、与朋友谈心、找老师交流、阅读、听音乐等多种方式转移负面情绪,排解心中不快。
除了学校教育,大学生自身也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修养,学会自我教育。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会学习,学会自我教育。
在目前高校以专业教育为主的学习方式,很多学生在综合素质是有欠缺的。
文科的学生不懂自然科学常识,理工科的学生缺乏人文修养的情况较为普遍。
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因为某一方面素养的缺失而形成了人格缺陷和认知误区。
林森浩在接受董倩采访时也表示自己“在过去的10个月里看了文学经典,想得最多的是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称以前文科书看得太少了,思维比较直”。
虽然高校已经在有意识的开展通识教育,但受到课程体系、学分总量等多种限制,对大学生的通识教育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自己可以通过阅读不同学科的书籍、参加社会实践等做多种方式提高思想认识和人文修养,较好的认识自我,开阔心胸,提升眼界,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提高大学生自我修养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国古代中有着丰富的修身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迁怒,不二过”、“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君子必慎其独”等,无一不为大学生自我修养提供着有效指导。
大学生杀人案件反思篇二 1995年清华朱令被用铊盐投毒,1997年,北京大学化学系王小龙用铊盐向同学投毒;2004年云大马加爵锤杀舍友;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常某用铊盐向三同学投毒;2012年,凤冈一学生将高效氟氯氰菊酯农药投放到桶装水内;2013年复旦黄洋被舍友投毒,2013年南航彭某被舍友刺死……一个个年轻生命在大学校园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