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秋虫的地方--经典赏析

合集下载

2013中考作文素材:优美段落“没有秋虫的地方”

2013中考作文素材:优美段落“没有秋虫的地方”

2013中考作文素材:优美段落“没有秋虫的地方”为方便2013年中考考生及家长查询相关信息,中考频道特别搜集汇总了中考作文素材以供参考:叶圣陶的作品,总是笔调清新,描写细致,情感真挚,具有一种恬淡隽永的风格。

这篇发表于1923年9月3日的散文一开始,写了作者身居没有秋虫的城市中的一番感受。

秋天来了,生活在深夜弦歌杂作、清晨轮震石响的环境中,“总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声息”。

接着,作者想象在乡间这时令的夜里,该是满耳朵的秋虫的合奏,这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

于是感慨道:这种虫鸣听起来即使是酸楚的,“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

可是眼前又不能逃避这种淡漠无味的生活,还只好死守在这“井底似的庭院”之中。

作品含蓄而曲折地表达了“五四”落潮后,部分知识分于不甘寂寞又有所期待和追求的矛盾、苦闷的情思。

大明湖之春老舍《大明湖之春》发表于1937年3月。

大明湖是济南名胜,可是在作者写作本文时,却已经是“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了,“湖变成了沟”,“水黑而不清”,“水定而无波”,“一望无景,只有高高低低的庄稼”。

文章从济南没有春天感叹大明湖已今非昔比。

最后从作者毁于战火的小说手稿《大明湖》说到一位友人画的一幅名叫《大明湖之秋》的油画,对大明湖的秋景作了一番生动的描绘。

结末写道:“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

行文一波三折,极尽腾挪顿挫之致。

语言俗白生动,婉而多讽。

故都的秋郁达夫《故都的秋》作于1934年8月。

文章通过一系列北京秋色的描写表现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和眷恋之情。

作者认为,北京秋天的特点是清静和悲凉。

接着把南方的秋和北国的秋加以比较,处处突出北京“秋的意境与姿态”。

文中指出,“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杯寺的钟声”固然是着名的秋景;而普遍存于街头巷尾的景象,如“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透过槐荫“漏下的日光”,攀附于破壁间的牵牛花,街旁落下的槐蕊,秋蝉的残声以及枣子、柿子、葡萄等鲜果,都是北京居民所领略的秋景和秋味。

没有秋虫的地方--经典赏析

没有秋虫的地方--经典赏析

没有秋虫的地方--经典赏析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

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

”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儿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

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令满耳朵是虫声了。

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或者清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

到夜呢,明耀的星云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唯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

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曾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

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

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意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

我们以为最难堪而亟欲逃避的,唯有这一个淡漠无味!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

但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须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

这里只说有味总比淡漠远胜罢了。

所以虫声终于足系恋念的东西。

又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味道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

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唯恐不速了。

散文评论: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

散文评论: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

叶圣陶(1894—1988),江苏省苏州市人。

原名叶绍均,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长篇小说《倪焕之》。

结集出版的散文主要有《剑鞘集》(与俞平伯合出)、《西川集》(混有少量小说)、《未厌居习作》、《叶圣陶散文》等。

叶圣陶的散文看似平淡,却隐藏着作者独具的睿智与明见,仔细咀嚼,方能品味得出。

著名评论家阿英曾赞赏他以哲学家的头脑和宁静的心态去探索人生的究竟。

《没有秋虫的地方》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写于1923年。

这是一篇描写秋天的文章。

但作者并没有从正面直接描写秋天,而是独辟蹊径,通过秋虫汇集的环境,秋虫的鸣唱、形态来写秋,完全摆脱了“秋风秋月”的传统题材。

中国文人似乎对秋天有着一种特别的情结。

叶圣陶当然也不例外,他对秋的描写显然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欣赏,而是进入到了一种玩味的境界。

他把秋虫的鸣叫描绘成使人留恋、令人向往的美妙的秋之乐:“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在这里,作者实际上把握住了秋在中国文人心中的独特意蕴。

“自古逢秋悲寂寥”,在中国人的秋的文化意识中,悲秋应该说是最普遍的一种意识了。

中国文人总把悲伤、苦恼、秋思一并镶嵌在秋这个特定的时空中。

秋成了一种凄凉、伤感、悲苦的象征,从而使秋由自然现象转而成为一道人文景观,组合起秋的一道凄楚而伤感的风景线——悲秋图。

而“劳人、秋士、独客、思妇”正是这种意蕴的普遍表达。

当然,叶圣陶并没想把自己沉浸在这种“悲苦”的情绪中而无法自拔。

应该说他是在苦苦追求着秋的味道。

这对中国文人来说是有着普遍性的:每到秋天就追求秋的况味。

虽然他描写的对在城市里“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音”感到十分的怅惘、无奈,有着明显的借喻时代的意思,但我们仍能感受得到他对秋天的迷恋之情,他的记忆和思想中对秋的印象之深,正如他在文中所说的那样:“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又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味道的,当这凉意微迫时,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呢?”作者以极其平淡的语调进行叙述,但在字里行间,我们仍然能捕捉到到作者不甘平淡的一丝意绪,“有味远胜于淡漠”。

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

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

没有秋虫的地方叶圣陶①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

②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

”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①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

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

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③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

白天与夜间一样地【甲】______;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和轻淡的云影【乙】_______在场上。

到夜呢,明耀的星月和轻微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

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的精心【丙】_______,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

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④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⑤大概我们所祈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

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

我们以为最难堪而极欲逃避的,惟有这个淡漠无味!⑥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善感,迷朦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

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必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远胜于淡漠罢了。

⑦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

何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趣味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⑧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

《没有秋虫的地方》批注

《没有秋虫的地方》批注

《没有秋虫的地方》批注
《没有秋虫的地方》是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没有秋虫的地方的诅咒和对秋虫灵趣的赞美,热烈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不甘淡漠沉寂的生活、期盼冲向生活激流的强烈愿望。

以下是对该文章的批注:
“没有秋虫的地方”象征着一种沉寂、单调、乏味的生活状态,这种生活状态让作者感到压抑和不满。

“秋虫”象征着生活的灵性和活力,是作者向往的生活方式的象征。

作者通过对秋虫的赞美,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文章中通过对“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的描写,突出了没有秋虫的地方的沉闷和压抑,更加反衬出秋虫的灵性和活力。

文章中使用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将没有秋虫的地方和有秋虫的地方进行对比,将沉闷、单调的生活和充满活力的生活进行对比,从而更加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文章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如“秋虫的鸣曲”、“水门汀地的铅色”等,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具有普遍性,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没有秋虫的地方》评论

《没有秋虫的地方》评论

浅谈《没有秋虫的地方》中的象征与讽刺张亚薇100903118《没有秋虫的地方》以秋虫的作响贯穿全文,写道鄙野的乡间,秋虫的响声是人间的绝响。

而没有秋虫的地方则是无尽的苦闷与压抑,生活的有味胜于淡漠。

但是,人们却只愿守在“井底”与“铅色”里,生活没有一丝丝的生机。

叶圣陶先生的这篇散文写于1932年,在五四运动的激烈爱国呼号声过后,新文化运动、新改良主义并没有把新鲜的精神血液灌输到人民大众心中来,旧社会的风气依然吞噬着国民的灵魂的背景中。

全文以秋虫和“街上的清晨”、“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等象征两种不同的社会状态,并穿插对比,蕴蓄深厚。

也在一定程度上运用象征和对比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象征主义是一种借用它物来间接表达某种寄托着作者某种思想或看法的写作手法,它的表达对象来自于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物,但因被赋予了人的主观想法,故表达的思想感情却可以是无穷无尽的,在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背景下,意蕴千差万别。

讽刺是对表达对象的不满与愤恨,属于激烈的批判。

在文学史中,象征与批判常结合在一起运用,使得文章彰显力度而又蕴蓄深厚。

在《没有秋虫的地方》一文中,秋虫象征新的思潮、新的生活、新的革命以及将会到来的新中国,而用“街上的清晨”、“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象征淡漠无味无趣的生活,在一定程度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单就本文内容而论,象征与讽刺表露无遗。

在文章开头,作者写道“鹁鸽箱里的生活未必如此枯燥”而“街上的清晨却是不容留秋虫的地方”,此处,鹁鸽即是秋虫的一种,秋虫的生活与清晨的大街是截然相反,格格不入的。

而在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

这是全文的第一部分,三种意象组合成两个对立面,也就是后文的沉闷与有味、迷蒙与热烈、槁木与多感、痛哭与两忘,生活中最令人无法忍受的其实就是这些之中的前者——淡漠无味。

而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却笔锋一转,写道“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我们还是死守在这里”,此处主要体现为讽刺手法,前文用象征对比做了大量的铺垫,肯定激烈多彩,否定淡漠与无味,而最后一句说人们死守着这里的“井底”与“铅色”,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倾向,即用秋虫的存与留,以及人们对待淡漠的态度,讽刺了似水一样的人民大众!其次,联系时代背景来讲,文章诞生于1932年,是一个新文化、新思潮刚刚兴起却很快被湮没的混乱时代,国民软弱疲乏、麻木不仁、苟且偷生,革命的火苗无法正确有力地传达到劳苦大众的灵魂中去。

《没有秋虫的地方》读后感

《没有秋虫的地方》读后感

《没有秋虫的地方》读后感旭日东升,乡村里鸟儿叽叽喳喳叫着,城市上空灰蒙蒙的一片。

时至傍晚,乡村里人们在水中嬉戏游乐,城市里人们还在萎靡不振地吹着空调。

“啊,不容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叶圣陶先生这一篇短小精炼的散文诉说了对淡漠沉寂,枯燥无味的城市生活的厌倦,期盼有味,充实的人生。

文章意蕴丰厚、味道隽永,读之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没有秋虫的地方”是一个趣味干燥的地方,是没有生机、令人窒息的地方。

“大概我们所祈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诩为生活不空虚了。

”既有甜美又有酸苦的生活,才是有真实的生活。

纵然一个人别赐予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任要他去打拼,因为如果他只知道享受、祈求的是单一的味道,生活是空虚的,则毫无成就感可言。

在有味的生活中,会有“劳人的感叹,秋土上的怀独容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这正是作为人的精神需求,没有这些或喜或悲的情感,还能算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吗?所以说,有味远胜过淡漠。

“所以心如槁木不多愁多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一场哀乐两忘。

”这句话即是文章的精髓所在。

世人称道的治理天下的禹,乃最贪婪,最豪爽,最易怒之人,且清且浊,追求极致人生。

为臣者,因此而仰慕之,欲追随其左右,因此,臣民才会有称王之志,追寻自己的理想。

王之所以能成王,不只是他治国的好坏,更重要的在于他能像人们毫无保留的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传达出自己的意志,展现出恢宏的气概,让人们自愿追随他。

这是“有味”。

相比,兵卒之所以不能为将,为帅,是因为他们没有主见,也就没有了气魄,没有了统领一支军队的能力。

他们在战场上似乎只有一种情感,就是服从。

这就是淡漠。

所以说,有味远胜于淡漠。

笑不是张狂,哭不是懦弱,有味远胜于淡漠。

勇于直面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直面生活中的激流,才能享受作为一个生命的乐趣。

别有幽愁暗恨生——叶圣陶散文《没有秋虫的地方》赏析

别有幽愁暗恨生——叶圣陶散文《没有秋虫的地方》赏析

别有幽愁暗恨生——叶圣陶散文《没有秋虫的地方》赏析洪峻
【期刊名称】《青苹果:高中版》
【年(卷),期】2006(000)007
【摘要】<正>这篇散文是叶圣陶先生于1923年所作。

该文寓意隽永,主旨高远,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作者一改古人悲秋、伤秋的陈式,寓情于景,自出机杼。

作者对周围事物似乎有着与众不同的敏感,连细如发针的虫鸣,也能在他的笔下流淌出深重的主题,跳跃出奔涌的情感浪花。

【总页数】2页(P48-49)
【作者】洪峻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
【相关文献】
1.没有秋虫的地方 [J], 叶绍钧
2.声情同构,文字如歌——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赏析 [J], 胡俊国
3.没有秋虫的地方 [J], 叶圣陶;
4.没有秋虫的地方 [J], 叶圣陶
5.从翻译美学角度分析张培基英译散文《没有秋虫的地方》 [J], 刘玉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翻译美学角度分析张培基英译散文《没有秋虫的地方》

从翻译美学角度分析张培基英译散文《没有秋虫的地方》

从翻译美学角度分析张培基英译散文《没有秋虫的地方》作者:刘玉倩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2020年第5期刘玉倩(吉首大学,湖南张家界 427100)摘要:本文旨在根据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中的美学主体、美学客体、美学再现和美学标准的角度,分别从语音、修辞、句法、文化、意境等各个层面对张培基教授翻译的《没有秋虫的地方》进行分析和探讨,也就是分析张培基教授翻译的散文如何再现汉语散文的美学价值以及怎样恰如其分的再现原文之美。

本文从散文翻译研究的较新视角——美学视角上进行更广阔的研究,是一项有意义的尝试。

关键词:翻译美学;散文翻译;张培基;《没有秋虫的地方》中图分类号:H315.9;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5-0045-030 引言汉语和英语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两种重要语言。

如何准确、美观地将原文翻译成目标语是翻译工作的重点。

散文翻译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外和国内的研究中,有一半以上的研究成果是针对散文翻译的。

无论翻译理论家还是翻译实践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4]。

刘宓庆在《翻译美学研究》一书中说,20世纪后半叶,虽然中国每个人都主张翻译要改革,但是没有进步。

一些教授提出的一些翻译理论也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受历史局限,中国学术界对西方现代语言学知之甚少。

因此,从那时起,朱光潜等学者提出,翻译美学需要发展成独立的学科,翻译离不开美学[1]。

1 理论基础关于文学翻译美学,西方学者提出得比中国学者早。

2001年,美国学者Bassnett和Lefevere撰写了《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代表了翻译美学理论的诞生。

意大利学者翁贝托·艾柯也认为翻译与文化是一样的,而翻译学者兰伯特和罗宾斯则认为翻译不是一种跨语言的过程,而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

中国是一个拥有许多优秀散文的国家,有着灿烂的中国文化,因此中国学者也对美学和散文翻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顺应论视角下《没有秋虫的地方》中修辞效果的传译

顺应论视角下《没有秋虫的地方》中修辞效果的传译

顺应论视角下《没有秋虫的地方》中修辞效果的传译《没有秋虫的地方》是一部描述日本乡村生活的小说,作者是春田真。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自然、生活和人物之间的联系,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以传递深刻的情感和意义。

本文将从顺应论视角出发,探讨《没有秋虫的地方》中修辞效果的传译,旨在深入解读并呈现其深度和广度。

想要理解《没有秋虫的地方》中的修辞效果,我们首先要了解顺应论的基本理念。

顺应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尊重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表达形式,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意义。

在传译《没有秋虫的地方》时,译者应该注重如何保持原作的修辞效果,使读者能够在译文中同样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和意图。

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性,也深化了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在传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巧妙地处理这些修辞,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表达方式和价值。

在译文中保持原作的比喻手法是非常重要的。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种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进行类比,以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或关联。

在《没有秋虫的地方》中,作者用比喻来描绘自然景观、人物性格和情感体验。

作者用“如油画般的晚霞”来描绘夕阳,用“像孩子般顽皮的小溪”来描绘溪流。

在翻译时,译者需要寻找恰当的对等或类似的比喻来呈现原作的意境和情感,以便读者能够在译文中产生类似的感受和联想。

在翻译中保持原作的拟人手法也是非常关键的。

拟人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赋予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人类的行为和特征,以增加其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没有秋虫的地方》中,作者经常运用拟人来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内心。

作者写道:“小河懒洋洋地流淌着”,“树叶在微风中轻轻地低语”。

在翻译时,译者需要注意保持原作的拟人形象,通过恰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传递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在传译《没有秋虫的地方》时,译者还需要注意保持原作的夸张手法。

品读《没有秋虫的地方》有感

品读《没有秋虫的地方》有感

【概述】【正文】愿生如夏花般灿烂――品读《没有秋虫的地方》有感《没有秋虫的地方》这篇散文中,叶圣陶以描写秋虫的鸣声为背景,表达了秋天的思绪情感,从宁静的乡间到“丛墓似”的都会中生活,两种文明所带来的不同的冲击,使得叶圣陶的心境也同样发生着变化。

叶圣陶“有味道胜于淡漠”的愿望,使文章主题更加深遽博大,穿透力更强,直击人心。

一、环境――构成精神文化的巨大外力我想要提到一个年份1923年,《没有秋虫的地方》写于1923年8月,当时的叶圣陶结束了自己长达十年的教育生涯,从一个秋虫鸣声绕耳的乡间,来到一个秋虫都不屑居住的地方。

同时,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的年代,“五四”新文化低潮之际,知识分子陷入一种苦闷和迷惘之中,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作为“五四”运动的先驱者,叶圣陶所要倾吐的是作为一个进步的热血青年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

泰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对环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民族特征是构成精神文化的一种永恒的内在的动力,环境则是构成精神文化的一种巨大的外力”。

就如同希腊悲剧,当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家的悲剧作品产生时,希腊正处于一个斗争的年代,战胜了波斯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取得独立和自由,感受到的是身处斗争的壮烈。

在整个社会环境的感染之下,人们对悲壮、崇高和伟大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悲剧艺术也油然而生,得到迅猛的发展。

在泰纳对于社会环境这一因素的分析中指出:“要同样的艺术作品在世界上重新出现,除非时代的潮流再来建立一个同样的环境。

”特定的环境之下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精神状态和艺术文化,且每种环境之下产生的精神状态和艺术文化也同样是不可复制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叶圣陶的《没有秋虫的地方》写于1923年,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呈现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个精神状态,它所反映的正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的人们的精神状态,整个生活状态的枯燥无趣,但是任然对生命的充满了一种积极渴望。

二、发愤著书――愤动于衷而形于外当我们在阅读叶圣陶的《没有秋虫的地方》时,我们不难发现整篇散文洋溢着抒情风和音乐感,连郁达夫等人也曾赞叹叶圣陶散文在艺术形式方面的精妙和典范。

没有秋虫的地方

没有秋虫的地方

没有秋虫的地方作者:叶绍钧来源:《作文周刊(高中版)》2005年第19期①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

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

”可是一点影子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走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

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凉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

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住的地方!②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

白天与夜间一样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温暖的阳光和轻淡的云覆盖在场上,到夜间呢,明耀的星月和轻微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动心情的是秋虫的合奏。

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

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③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喜欢吟咏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④大概我们所乞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

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意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品尝它。

这就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极欲逃避的,唯有这个淡漠无味!⑤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多愁善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

这里并不是说愉快欢乐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必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

这里只是说有味道胜于淡漠罢了。

⑥所以虫声是足系恋念的东西,何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味道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⑦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泥地,秋虫早已避去唯恐不速了。

没有秋虫的地方

没有秋虫的地方

没有秋虫的地方作者:叶圣陶来源:《求学·素材版》2017年第01期名家传:叶圣陶/中国教育家、作家。

他的内心满蕴悲悯之情,而在落笔之际却藏而不露,意常见于言外,情不外露于文中。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

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声又要响起来了。

”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拟声词)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

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

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都是虫声了。

白天与夜间一样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和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

到夜呢,明耀的星月和轻微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

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經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的无可批评、踌躇满志。

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

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是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到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祈求的不在于某種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

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胜过淡漠无味百倍。

我们以为最难堪而极欲逃避的,唯有这个淡漠无味!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多愁多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

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必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远胜于淡漠罢了。

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阅读理解

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阅读理解

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阅读理解一、故事类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背后的故事1. 时间与地点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有些沉闷的小镇,时间呢,大概是在叶圣陶先生生活的那个年代。

那是一个新旧交替,社会在慢慢变革,但有些地方还保留着旧传统的时期。

这个小镇,没有什么特别的风景,街道狭窄,房屋也略显陈旧。

2. 人物当然有叶圣陶先生啦,他就像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来到这个小镇。

还有小镇上的居民们,他们过着平凡而又有些单调的生活。

3. 起因叶圣陶先生来到这个小镇,他本是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可是他发现这里的人们生活得很压抑,没有那种自然的生机。

就像这小镇没有秋虫一样,缺乏一种灵动和活力。

他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会这样呢?4. 经过于是,他开始深入小镇的生活。

他走进居民的家里,看到人们忙碌于生计,脸上没有太多的笑容。

他去小镇的集市,听到的是人们为了一点小利的争吵。

他发现这里的人们被生活的琐碎和传统的束缚困住了。

大家都遵循着一种既定的模式生活,没有心思去感受自然的美好,就像秋虫被驱赶出了这个地方。

5. 结果叶圣陶先生决定用他的笔把这种现象写出来。

他写下了没有秋虫的地方,通过文字来唤醒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

他希望人们能打破这种沉闷的生活状态,像秋虫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

6. 哲理、寓意、道理和人生感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不能失去生机和活力。

我们常常会被一些东西束缚,可能是物质的追求,也可能是传统的观念。

但我们要像叶圣陶先生那样,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不足。

并且要有勇气去改变,去追求像秋虫鸣叫那样充满生机的生活。

不要让自己的生活变成一个没有秋虫的地方,要积极寻找生活中的乐趣和美好,让自己的内心充满活力。

二、句子/文案类1. 读叶圣陶的没有秋虫的地方,就像走进了一个寂静的世界,那里听不到秋虫的欢歌。

2. 没有秋虫的地方里,似乎连空气都是沉闷的,没有那秋虫带来的灵动气息。

3. 在叶圣陶笔下的那个地方,没有秋虫,就像生命缺少了一抹灵动的色彩。

没有秋虫的地方——叶圣陶-赏析

没有秋虫的地方——叶圣陶-赏析

【作品原文】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

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

"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

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

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

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和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

到夜呢,明耀的星月和轻微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

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

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

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

我们以为最难堪而极欲逃避的,惟有这个淡漠无味!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善感,迷朦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

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必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远胜于淡漠罢了。

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

何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趣味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

过有趣有味的生活——《没有秋虫的地方》赏析

过有趣有味的生活——《没有秋虫的地方》赏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ZUOWENYUKAOSHI日子过久了,会生出平淡之味。

那些留存于记忆里的美好景象、人影或声音,自会带着欢喜奔跑出来,婆娑成美好之态,晶莹地闪着光亮,耀着双眸,感动一时无以言说。

正如叶圣陶先生在《没有秋虫的地方》所回忆的鄙野的秋天乡间,虫声无处不在,时时盈耳,片片入心。

“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生活充满趣味,吟唱也要安然闲适,生命是一条流淌的小溪,因为前行,所以欢快。

“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每个人都如泛舟于江河之上,承载着生活之责任,展示着生命的风采与光华。

“嫩暖的阳光和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这“嫩暖的阳光”,真够醉人,既柔和又亲切,既温暖又舒适!此时,听到脆生生的虫声,仿佛有无数朵细润的花儿,从心底散出芳香,在沁入心灵的草原之上,动人又美好!而夜晚呢,“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

试想,星月朗照,明亮耀眼,一抹一抹的微风,懂你一样地拂过脸庞,经过夜晚,耳畔秋虫轻快地合奏起高低有致的旋律,如唐朝跑来助兴的诗文,又如宋代送来抒情的词曲,于是,不由自主地闭眼想象一番,这雅致至极之音,实胜人间一切声响。

虫声妙不可言,然而,最为珍贵的,是它一直在或快乐或深沉地歌唱,唱出生活的味道,唱出踌躇满志,唱出一季的理想,唱出一世的情怀,唱出过去了的与没有到来的时美文品读的醒是不须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远胜于淡漠罢了。

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

又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数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趣味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

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

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过有趣有味的生活——《没有秋虫的地方》赏析李春暖|接上页|165光。

这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一种传递情感的恰当渠道。

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高考诗歌精读

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高考诗歌精读

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赏析阅读天地0515 2216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赏析原文: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

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

”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

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

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

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和轻谈的云影覆盖在场上。

到夜呢,明耀的星月和轻微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

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

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

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

我们以为最难堪而极欲逃避的,惟有这个淡漠无味!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善感,迷朦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

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必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远胜于淡漠罢了。

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

何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趣味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没有秋虫的地方叶圣陶选自《叶圣陶散文•甲集》,原文1923年8月31日作,刊于《文学旬刊》86 期,署名圣陶,后于1981年11月7日修改。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鸨鸽【一种可以家饲的鸽子】箱里的生活,鸨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

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

"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丝秋虫的声息。

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掩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

呵,不容留秋虫的地方! 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若是在鄙野【乡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都是虫声了。

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或者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

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曾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

其实他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薪求【祈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

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意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

我们以为最难堪而亟欲逃避的,惟有这个淡漠无味!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

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必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远胜于淡漠罢了。

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

何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趣味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避去惟恐不速了。

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

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赏析:1.中国古曲网阅读聆听,任志宏精彩演绎/shilangs on g/13014・html2.(胡俊国)1923年,叶圣陶结束了长达十多年的教书生涯,自苏州举家迁居上海。

从宁静的水乡到“丛墓似"(叶圣陶语)的都会,两种文明的冲突,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迹。

《没有秋虫的地方》就是其中的一篇。

它与叶圣陶先生创作于同年的《藕与蕴菜》《将离》《客语》一样,都是洋溢着鲜明的抒情风和音乐感的作品。

文童的寓意显豁明朗:能够演奏绝妙音乐的"秋虫〃,与作者同一时期其他散文中出现的玉色的雪藕、嫩绿的蕴菜、悠扬而轻清的叫卖声一样,都是安宁乡野的产物,它们充满了自然、淳朴、健康的乡村气息,作者正是通过这一组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含诗意的意象,来反衬自身所生存的城市的枯燥、沉郁和病态。

强烈的情感通过富有音乐感的形式,得到了完美地呈现。

郁达夫和阿英等人都曾称赞过叶圣陶散文在艺术形式方面的精妙和典范。

其文字的形式与情感的变化之间的贴合无间,在《没有秋虫的地方》这一短童中,表现尤为突出。

与作者所要传达的城市生活"枯燥无味"、令人窒息的感受相一致, 文章采用了封闭式的结构,以"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开篇,以"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收尾,起于惆怅,收于绝望。

文首的"阶前…窗外"与文末的"庭院""水门汀地〃构成一个封闭的回路,起句的"绿草”与〃蝴蝶"对照尾段的"井底" "铅色〃,〃绿草〃与〃蝴蝶〃代表着生命的色彩和对生机的渴望,而 "井底〃"铅色"则是一种单调、死寂,这样首尾对照,双起双结,调式整饬的结构,使惆怅更浓郁,绝望更彻底。

在起句通过两个否定的"不见"表达强烈的怅惘之情后,作者又自设问答,指出"谁说是鸨鸽箱里的生活,鸨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从而确立了"枯燥无味"一词作为文童"主题词"或称"关键词"的地位。

此后,在文中的其他各段落中,〃味道"一词反复出现,无论是对〃隽永〃之味的向往,还是对"淡漠无味"的诅咒,都是从文首的〃枯燥无味”推衍而出,这妬以相似的音乐主题在不同的童节中通过丰富的细节变化而求得情感上的呼应和推进。

尤其是每段末句如〃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我们以为最难堪而极欲逃避的,唯有这个淡漠无味""这里只是说有味远胜于淡漠罢了",这种出现在段落末尾的变化中的重复,类似诗歌的韵脚,使段落之间有一种联络顾盼的感觉。

童法结构上的严密感加强了情感的贯穿效果。

引出主题词时, 作者用了"谁说是……未必……“的句式,借转折而在语意上退后一步,以求得表达的周密,然而在情感上却达到了推进一层的效果:在城市鸨鸽箱似的寓所里的生活,就真的如同鸨鸽一样吗?并不是!寓所与鸨鸽箱的相似之处也只是外形上的狭窄逼仄罢了,前者的枯燥无味却远过后者。

转折词使语调转向低沉,可是情感的抑郁却更强烈了。

这种情感的推进方式在文中还有多处,如:"……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

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

〃又如:"大概我们所薪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

"语意转换的每一次出现,都是在已经传达了极为饱满浓郁的情感之后,再索性放开笔尖,在无可推进中再推进一层,使情感的传达淋漓尽致。

除了以上所言在大的章法上体现了与情感的同构共生关系外,文童在细节处理上也非常精致。

大量运用排比、对仗句式,通过重复的句式、规律化的节拍形成节奏感,使情感的节律更容易被把握和感受。

耐人寻味的还有文字在整齐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细腻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波动的情绪之间存在微妙的、密切的关联。

例如,从段落的整体风格而言,文童第二、三段相对于其他段落,句式的变化更多,节奏更舒缓。

虽然文中语意的对称仍然存在,但对举而出的情境不是对比关系,而是共同构成了和谐的整体。

作者特地用插入散句、短句、叹词和不对称修饰语等手段,打破对句带来的整饬感,使之能配合乡野散淡而自然的境界和虫声变化多端而又和谐天成的趣味。

如写乡村之境,先写〃白天与夜间—样地安闲〃,以下则变为"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两句语意相类,但句式发生变化,前句精练后句优游。

又如,文中"阳光""云影"与"星月""凉风",明显是并行而出,分别对应上句的 "白天"与"夜间〃,但是,作者在"阳光"前省略了 "白天"的限制语,而在两者之间插入"到夜呢"三字,给人以长短、骈散句式间杂而出、错落有致的感觉。

接着,又以"高…低…宏…细…疾" "徐…作…歇"八个单字,多角度地描摹出秋虫鸣叫声的既丰富多变又配合无间的优美、神奇。

第三段则由虫声引出各种情味,〃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四个五字短语, 显示出情味的丰富性。

同时,这丰富性的情味中又贯穿了统一性,因〃劳人""秋士""独客""思妇"正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感叹〃"伤怀""微喟""低泣"等动词又共有一种忧伤悲凉的情感色调。

在这两段中,乡野之境一秋虫之声一隽永之味递进而出,文字也始终笼罩在静谧和缓的氛围中,甚至是作者写景时所使用的形容词,如〃嫩暖"〃轻淡""明耀〃"轻微"等,也是明净温和的。

而在其他段落中,词语、句式之间的组合带来的音乐感,也与段落中的主导情感相合拍。

如在第一段中,写对秋虫的怀想,用单行散句,用〃轻轻""凄凄切切"等叠词,耳语一样表现温柔追思之情;写城市的喧闹,用对句,用"儿啼人闹弦歌杂作"〃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等声调响亮铿锵的修饰语,加强了声音的宏大震动。

接着用三个排比句,"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贴着墙角听〃,通过变换地点,由内而外, —步步逼近秋虫所应出现的地方,表达渐进的急迫和渐深的失望。

最后,用"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作结, "秋虫“与〃地方"二词互转而出,将城市和乡村推向了紧张对峙的状态。

而其中"不容"写出了对压制的控诉,"不屑"则表现出决绝和自得,结上启下,由都会而乡村,下文很自然地转向对有秋虫的境界和秋虫之声的追想。

在四、五两段中,作者抒发对"无味"人生的反感。

文字的节奏也由低缓变为紧张,进而激烈。

第四段以假设复句排比而出,第五段则是一连串急迫的单句排比,并且由稍长的比较句式,再变为简短的〃是……"字句,节拍更短促,节奏感更强。

为了避免句式的过分整齐而导致的板滞感,作者在第五段中有意改变了取舍和褒贬的对象在句中出现的位置,如前两句用"不如",后两句则换为〃胜于",但并没有改变句子的结构方式,因为从抒情效果而言, 大量结构相似的句子连续重复时,文字的音乐感更强,更利于淋漓酣畅地表现急切、郁愤等强烈的情感。

总而言之,《没有秋虫的地方》可称将文字的音乐感与所要表达的情感合二为一的典范之作。

此文与《藕与萤菜》中饱满纯粹的色彩组合,以及《将离》等作品中细腻动人的情感的直接抒发,都可以体现出叶圣陶先生对文字的精确把握和对结构的操控能力。

而且就本文的主题而言,借秋虫而表现对城市的批判和对乡村的怀想,是对欧阳修《秋声赋》中作为寂寞赋客的安慰的秋虫意象的继承和发展,在今天亦可对之作文化和生态的解读而丝毫不见勉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