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节的风俗习惯
春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春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
以下是一些与春节相关的风俗习惯:
1. 贴春联:春节前,人们会在门上贴春联,春联上写有吉祥如意的祝福语句,希望新年里好运连连。
2. 扫尘:春节前一天,人们会彻底清扫房屋,扫除旧年的灰尘,象征着将旧事物抛弃,迎接新的一年。
3. 放鞭炮:除夕夜,人们会放鞭炮来驱逐恶灵,并辟邪消灾。
4. 吃团圆饭:除夕之夜,全家人会聚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团圆饭,象征着家庭团结和幸福。
5. 拜年:在新年的前几天,人们会互相拜年,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表示祝福和保佑。
6. 穿新衣:春节期间,人们会穿新衣服,以示欢庆和祥瑞。
7. 舞狮舞龙:在一些地方,人们会表演舞狮和舞龙,以驱逐恶灵、求得好运。
8. 祭拜祖先:人们会在春节期间祭拜祖先,烧香献花,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平安和繁荣。
9. 看春晚:春节除夕晚上,人们会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欢欢乐
乐地度过新年的第一个夜晚。
10. 逛庙会:春节期间,很多地方都会举办庙会,人们可以品尝传统美食,购买手工艺品,体验热闹的氛围。
这些风俗习惯代表了中国人民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期待,也传承了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春节的风俗习惯都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之一。
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
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
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解析壮族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
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
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
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
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
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有二、三两。
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
粽子味香堪称一绝。
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
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藏历新年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
”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
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己,又娱乐本地的保护神。
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
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麦收为岁首”。
拉萨东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工布(林芝)地区,到现在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称为“工布洛萨”。
藏史记载,工布地区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这里非常盛行。
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
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
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索朗洛萨”(农民新年)。
因为到藏历正月,春气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_春节风俗习惯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_春节风俗习惯新年为岁首,第一件事就是祭祀祖先,针对这一礼仪,有一些地方称之为“拜家堂”,因为祖宗是称为“家亲”而不是称为神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正月初一:拜年贺岁除夕前扫除干净屋子,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初一要跟长辈或者左邻右里拜年,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
除夕守岁后,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新年好!平安吉祥”。
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正月初二:回娘家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带的礼物要是成双成对的。
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
正月初三:安睡迟起传统习俗中,大年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
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
正月初四:迎灶王爷按照民间的说法,正月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燃放鞭炮,以示恭迎。
陈竞表示,尽管民间很多说法没有依据,但其本身承载了人们祈福避祸的美好愿望,这也是其能一直传承下来的原因。
还要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
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
正月初五:迎财神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
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
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
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出去。
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正月初六:送穷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
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
中国春节10个风俗简介30字
中国春节10个风俗简介30字一、新春扫尘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尧舜时代,我国就已经有春节扫尘的习俗。
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就赋予了新的含义,有“除陈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
二、贴对联、福字、门神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小孩子们会踩着凳子,拿着糨糊和刷子,往门上贴对联,然后让下面的大人看看贴的是否端正。
有的还横批,贴于门楣的横头上,对联贴在门的左右两边。
还有的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福字,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还有人会把绘有门神的画帖贴在门板上,祈求一年平安无事,增添节日喜乐气氛。
三、祭祖、祭神春节祭神,是一种遍及我国东西南北的习俗。
全国各地祭神习俗大同小异,但目的基本相同,都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等等。
祭祖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祭神之后,各地风俗也不尽相同,在我们老家都是每天中午吃饭之前,各家各户派个代表,端上食物、供品去祠堂祭奠先祖,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祠堂才会关门。
四、吃水饺、吃汤圆、吃年糕北方大部分地区,春节都有早晨吃水饺的习俗,还经常在水饺里面放一枚硬币,谁要是吃到硬币,大家就说他是全家当年最有福的人。
在江苏淮安,早上有吃汤团的习俗,河南开封一带,春节这天既吃饺子又吃汤圆。
春节期间还有吃年糕的习惯,年糕口味因地而异。
五、守岁、给压岁钱除夕守岁,也是最重要的春节活动之一,邻居朋友聚在一起,或者一家人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看春节晚会,大家终日不眠,一起等待天明,迎接新年的到来。
压岁钱是小孩子和晚辈最喜欢的习俗。
除夕吃过年夜饭后,长辈会向晚辈分别赠送钱币,并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孩胸前,说是能够压邪驱鬼。
这个习俗自汉朝开始就已经流行,当然,现在已经没有铜钱了,一般都是拿个红包装现金了。
六、燃放炮竹新春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辞旧迎新,以示吉庆。
当然,现在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爆竹了,还是应该遵守国家规定,以安全为主。
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简介
春节的风俗有哪些简介春节的风俗有哪些简介春节的风俗有哪些简介11、贴对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上对联,庆祝新年的到来。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着《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2、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扫尘的意义在于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希望来年的生活过得更加的美好。
4、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5、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6、吃年夜饭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7、给压岁钱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8、祭祖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9、燃爆竹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中国传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中国传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终于把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习俗找全了,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春节的知识,家长们可以讲给孩子听哦!让我们一起在过年的气氛中,感受传统文化里那浓浓的“年味儿”。
虎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神年在全国不同地区,“小年”的日期并不一样:腊月二十三是我国北方地区的“小年”,腊月二十四是我国南方地区的“小年”。
也有不同的说法讲:古时,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不管“小年”到底是哪天,劳碌了几乎一整年的人们,都会开始准备年货,筹划着过一个舒服的新年。
小年,正是过年的开端。
虎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年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虎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年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所以腊月二十五有磨豆腐的习俗。
有趣的是,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
说起来,这“腊月二十五,豆腐的‘腐’与幸福的‘福’谐音,因此豆腐代表着祈福。
此外,腊月二十五还有糊窗户、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的习俗。
部分少数民族还把今天定为“千灯节”,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景。
虎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年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
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虎腊月二十七:宰公鸡、赶大集年在中国传统春节习俗里,腊月二十七人们会宰杀自家家禽。
因为民间认为公鸡雄赳赳、气昂昂,非常有气派,更有喜庆的氛围,所以通常以宰杀公鸡为主。
春节的习俗大全
春节的习俗春节的习俗大全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节的习俗大全,欢迎阅览。
春节的习俗1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
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
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
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
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
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财神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
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
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
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
”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
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
” 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
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
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
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
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
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
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
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
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
春节 健康相关风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许多与健康相关的风俗。
以下是一些详细介绍:
1.扫尘:春节前要进行大扫除,包括清洁房屋、器具、庭院等。
这一习俗寓意着辞旧迎新,扫除一切晦气和穷困,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健康。
2.祭灶: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人们要祭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这一习俗也是为了祈求家庭和睦、身体健康。
3.守岁:除夕之夜,人们要守岁,即待到半夜钟声敲响之后,才能入睡。
这一习俗寓意着珍惜时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也有助于调整生物钟,保持身体健康。
4.拜年:春节期间,人们要互相拜年,祝福对方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这一习俗有助于增进亲情、友情和邻里关系,也有助于提高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
5.贴春联、福字:春节期间,人们要在门口贴春联和福字,寓意着祈求新年平安、吉祥如意。
贴春联和福字也有助于营造节日氛围,提高心情和情绪。
6.饮食调整:春节期间,人们的饮食习惯也会有所调整,如吃团圆饭、年糕、饺子等传统食品,寓意着团圆、吉祥、幸福。
同时,也要注意饮食卫生和健康,避免过度油腻和暴饮暴食。
总之,春节期间的健康相关风俗多种多样,寓意着祈求新年平安、健康、幸福。
这些习俗不仅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中国春节习俗大全
中国春节习俗大全中国春节习俗1小年(北方小年腊月二十三,南方小年腊月二十四) 祭灶(又称祭旺火)趣闻灶糖2腊月二十四扫尘史料3腊月二十五做豆腐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千灯节4腊月二十六5腊月二十七6腊月二十八7腊月二十九祭祖小除夕8腊月三十除夕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跳钟馗、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唐代以后,又有画钟馗故里赐福镇宅圣君钟馗门神,猛将秦琼、尉迟敬德(尉迟恭)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
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
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
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
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
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象的。
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象,两个敷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
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的意思,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所以才有那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
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最后简化为直接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
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
春节有哪些风俗
春节有哪些风俗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有许多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其中一些包括:
1. 过年:春节是中国人团聚的重要时刻,家人会回到家中共度佳节。
在除夕夜,全家团聚享用丰盛的年夜饭,象征着团圆和祝福。
2. 守岁:除夕夜家人会守岁,以示平安、团圆和祝福。
人们通常会待到午夜时分,欢迎新年的到来。
3. 放鞭炮:放鞭炮是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据信能驱赶邪恶的灵魂,迎来新年的好运。
4. 贴春联:春节前后,人们会在门楣上贴上对联,写有吉祥的寓意和祝福,以祈求新年吉祥如意。
5. 给红包:长辈会给晚辈或未婚青年发放红包,里面装有压岁钱,象征着祝福和好运。
6. 祭祖:春节期间,家庭会进行祭祖活动,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祝福。
7. 看舞龙舞狮:春节期间,一些地方会举办舞龙舞狮的表演,象征着驱邪避灾和祈福平安。
8. 拜年:人们会相互拜年,互致新年祝福,表达对彼此的关怀和祝愿。
这些春节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新年的期盼、祝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1/ 2
2/ 2。
春节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风俗习惯春节的风俗习惯(15篇)春节的风俗习惯1春节的风俗习惯东北——北疆悠久的继承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
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替代),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也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祥的事都破损,有驱灾避邪之意。
年夜饭后吃冻梨由于东北天气严寒,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
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经由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适口,果汁富足,年夜饭后吃这种梨不仅可口,还能起到解酒、解油腻的作用。
年三十点长寿灯东北人家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整夜通明。
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停。
此外还有正月不剪头、月朔初二不扫地等习俗。
华东——缠绵水乡的温柔点岁灯汉族节日旧俗,这一汉族节日旧俗流行于江南部分地区,一般在除夕或正月初一至初五举行。
在此期间,夜间卧室里通宵燃灯,称“岁灯”。
一般在屋柱脚、床下、桌下、灶下点灯。
多用红萝卜切成段作盘,插上小蜡烛,也有用陶器盛油点灯的,是除夕守岁的一种活动,还要贴春联,放爆竹、唱辞岁歌、饮分岁酒、吃岁饭等。
接青龙这一习俗广泛流行于浙江杭州地区。
每年农历正月十二,各路龙灯集中到吴山龙王庙,挂红点睛,称为“龙灯开光”。
打年糕打年糕这是上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
年糕谐音“年高”,寄予了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对老人还有“年高”长寿、对小孩有“年年长高”之意,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过年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除夕夜那天,有的家里还会做些糖年糕。
手巧的一些人还会把年糕雕成鸡、鸭、元宝等形状,寓意着来年家里甜甜蜜蜜。
听花鼓戏花鼓戏又名挑香担,因其题材来源于农村生活,剧情简洁明快,曲调活泼流畅,又是用当地方言演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所以在春节期间常用来增添节日气氛。
我国春节有哪些传统习俗_春节风俗习惯大全
我国春节有哪些传统习俗_春节风俗习惯大全春节是我国流传下来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人民最隆重的一个节日。
在中国过年的时候,会有一些传统习俗需要我们了解和遵守。
下面小编给大家讲一下春节的一些习俗吧~●春节传统习俗:办年货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
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
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
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春节传统习俗:祭灶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
如《释名》中说:“灶。
造也,创食物也。
”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
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春节传统习俗:扫尘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
民间称做“扫尘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春节传统习俗:割年肉民间谚语称“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
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家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春节传统习俗:贴年红(挥春)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
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春节的民俗习惯与禁忌
春节的民俗习惯与禁忌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最热闹、最喜庆的时刻。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同时也会遵循一些民俗习惯和禁忌。
一、走亲访友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访亲戚朋友,这是传统的春节习俗之一。
走亲访友是为了表达思念之情,也是为了增进亲情和友情。
在亲戚家做客时,一般会带上一些礼物,以表达对主人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二、贴对联贴对联也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
对联是由上下两幅对称的对子组成,通常中间还会有一幅大字。
对联的内容通常祝福家人平安幸福、事业顺利、财源滚滚等。
贴对联的目的是为了营造喜庆的氛围,也是为了祈求吉祥和好运。
三、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民俗之一。
人们相信鞭炮能够驱除邪气,带来吉祥和好运。
在中国古代,人们放鞭炮的目的也是为了驱走怪兽和恶鬼。
然而,由于鞭炮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现在很多地方已经禁止了放鞭炮的行为。
四、吃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
这顿饭通常由全家人一起吃,也被称为“团圆饭”。
年夜饭的菜式丰盛多样,代表着丰收和幸福。
人们相信年夜饭吃得越丰盛,来年的生活就会越好。
五、禁忌在春节期间,也有一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禁忌。
比如,不要在大年三十晚上打扫房屋,因为这会“打走”家中的财运。
还有,不要在大年初一说不吉利的话,因为这会带来厄运。
此外,还有一些与数理相关的禁忌,比如不要剪头发,因为剪头发的音同“剪”字,容易剪断财运。
春节的民俗习惯和禁忌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吉祥和幸福的向往。
这些习俗和禁忌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演变,但它们所传递的美好祝福和家庭团聚的重要性是不变的。
在春节来临之际,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这个特殊的时刻,与亲人朋友一起共度欢乐时光,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春节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风俗习惯春节的风俗习惯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春节的风俗习惯,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吃年饭团圆饭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
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2、贴门神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
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阳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
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
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象征着天鸡。
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
据说尧帝时,过去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每年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
人们刻木头的重明鸟,或者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令其不敢再来。
因重明鸟样子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
《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
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贴画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贴门神朱仙镇木板年画“对脸门神马上鞭”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不是神茶、郁垒,而是古代的一个叫做成庆的勇士。
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
春节传统习俗有哪些_春节风俗习惯
春节传统习俗有哪些_春节风俗习惯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春节传统习俗有哪些_春节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喜欢。
春节传统习俗有哪些春节起源: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
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
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
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传统习俗:祭灶、蒸花馍、写春联、吃灶糖、扫尘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除夕”。
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日子。
由于农历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
但是这一天常常不论是二十九还是三十,习惯上都被称为“大年三十”。
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夜的习俗、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习俗春节的习俗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年之岁⾸、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俗称新春、新年、岁旦、⼤年等,⼝头上⼜称过年、过⼤年。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
下⾯是⼩编收集的春节的习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春节的习俗篇1 每年农历的正⽉初⼀,是中国农历的新年。
在中国的传统节⽇中,这是⼀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
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们也把这个节⽇叫“春节”。
中国⼈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
从腊⽉⼆⼗三起,⼈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
在这段时间⾥,家家户户要⼤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除⼣”。
除⼣之夜,是家⼈团聚的时候。
⼀家⼈围坐在⼀起,吃⼀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
除⼣零点的钟声⼀响,⼈们还要吃饺⼦。
古时候叫零点为“⼦时”,除⼣的⼦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们在这时吃饺⼦,是取“更岁交⼦”的意思。
这也是“饺⼦”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就是⼤年初⼀。
从初⼀开始,⼈们要⾛亲戚、看朋友,互相拜年。
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
拜年时,⼤家都要说⼀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话。
春节习俗——放爆⽵ 当午夜交正⼦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地上空,爆⽵声震响天宇。
在这“岁之元、⽉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还在庭院⾥垒“旺⽕”,以⽰旺⽓通天,兴隆繁盛。
在熊熊燃烧的旺⽕周围,孩⼦们放爆⽵,⾼兴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庭前是灿烂的⽕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的热闹⽓氛推向了最⾼潮。
爆⽵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情的流露。
经商⼈家。
放爆⽵还有另⼀番意义:他们在除⼣之夜⼤放炮仗是为了新的⼀年⼤发⼤利。
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要殿后。
传说,要想发⼤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诚。
旧时,从春节⼦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拿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的主⼈,为了表⽰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送财神的⼝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
中国春节习俗大全
中国春节习俗大全中国春节习俗1小年(北方小年腊月二十三,南方小年腊月二十四) 祭灶(又称祭旺火)趣闻灶糖2腊月二十四扫尘史料3腊月二十五做豆腐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千灯节4腊月二十六5腊月二十七6腊月二十八7腊月二十九祭祖小除夕8腊月三十除夕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跳钟馗、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唐代以后,又有画钟馗故里赐福镇宅圣君钟馗门神,猛将秦琼、尉迟敬德(尉迟恭)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
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
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
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
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
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象的。
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象,两个敷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
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的意思,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所以才有那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
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最后简化为直接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
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
中 国春节的风俗习惯
中国春节的风俗习惯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最热闹、最具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
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情感和历史记忆,蕴含着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
春节一般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开始,人们俗称“小年”。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打扫卫生,寓意着除旧迎新。
人们会把家里的角角落落都清扫干净,擦拭家具,清洗衣物和被褥,以一个崭新、整洁的环境迎接新年的到来。
到了腊月二十五,民间有“推磨做豆腐”的习俗。
据说,“豆腐”与“头富”谐音,人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富裕、幸福。
腊月二十六,这一天要杀猪割年肉。
过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并不富裕,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肉。
因此,这一天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是充满期待的。
腊月二十七,人们会忙着宰杀家禽,赶集采购年货。
街上熙熙攘攘,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大家购买春联、福字、年画、鞭炮、糖果、水果等各种物品,为过年做充分的准备。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家家户户开始准备主食,同时贴上精美的窗花和春联。
窗花以其独特的造型和鲜艳的色彩,为家庭增添了喜庆的氛围;春联则用吉祥的语句表达了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献上祭品,缅怀先人,表达对他们的尊敬和思念。
终于迎来了大年三十,这一天最为热闹。
早上,人们早早地起床,在门口贴上崭新的春联和福字。
红红的春联和大大的福字,让整个家充满了喜气。
中午,一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吃上一顿丰盛的团圆饭。
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守岁,一边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分享着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期待着新年的钟声敲响。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烟花绽放,鞭炮齐鸣。
孩子们欢天喜地地拿着压岁钱,大人们互相拜年,祝福彼此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
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出门走亲访友,互相拜年。
见面时,大家会说上一句“新年好”“恭喜发财”,传递着美好的祝福。
这一天,还有不能扫地、不能泼水的习俗,寓意着留住财富和好运。
大年初二,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
春节的风俗习惯活动有哪些
春节的风俗习惯活动有哪些春节的风俗习惯1.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春节的风俗习惯2.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春节的风俗习惯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春节的风俗习惯4.贴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春节的风俗习惯5.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春节的风俗习惯6.吃饺子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
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劝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春节的风俗习惯7.放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春节的风俗习惯8.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关于春节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关于春节的民风民俗有哪些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那么春节的民风民俗有哪些呢?下面小编就来解答一下大家的疑问。
春节的民风民俗有哪些1:祭灶神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
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 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2:观社火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
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
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
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
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
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3:中国结中国结又称盘长结,每一个结都是从头到尾用一根红绳编结而成。
中国结发源于远古时期,当时还没有文字,人们为了记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绳上盘上不同的结以示记忆,这就是“结绳记事”。
当时,人们用这种方法除了记住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还是年轻人用于表达爱情的物品。
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品,中国结给人以纯朴、吉祥的印象。
它内含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外形又很雅致,既体现远古时代的神秘,又体现中国人的灵秀。
因此,它很快成为人们在春节期间室内悬挂,或互相赠送的物件。
优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韵味给传统佳节增添祥和、吉利的气氛。
4:扫尘“二十四,扫尘日”。
迎新首先要除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春节的风俗习惯
春节是我国一个最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庆祝这个节日的风俗习惯,大部分相传至今。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
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
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
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
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
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
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
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
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
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
新春的欢乐气氛。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
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
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
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4.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5.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
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
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
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
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
称曰“守岁”。
6.吃饺子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
有相当盛行。
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
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
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
子劝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
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
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7.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
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
仗”、“炮仗”、“鞭炮”。
8.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
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
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
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9.看春晚
现在看春晚也基本成了全中国过春节庆祝的一个主要的活动了,在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
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
节联欢晚会。
等到一起
倒说着迎来凌晨的钟声
的那一刻互道新年快
乐,然后基本就开始下
饺子,准备第二天的正
式过年了。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
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
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看春晚包饺子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