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

合集下载

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相当严重。

这种不平衡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既有历史原因,也有自然原因,还有发展过程中策略选择的人为原因。

当前,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发达,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统筹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三农”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给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问题十分明显,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及文化诉求与现实社会生产发展还有较大的差距。

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这个“发展很不平衡”(十六大报告)已经成为导致当前主要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的基本问题。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中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差异较大,先天的差异导致在适应改革和把握发展机遇能力方面的巨大差异,随着优势地方经济的迅速起飞,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在呈“马太效应”式的急速放大。

有些地方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另一些地方则连农业社会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都没有解决。

在中国社会我们几乎能够同时看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三种形态并存的奇特的历史景观。

据统计,2006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到人民币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7%;而东部地区GDP达到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之多,其中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22,000亿元,广东省为25,000亿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7年全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标准显示:全国共分七档。

除了位居第一档的香港和澳门不具有可比性外,第二档的上海(5,350元/月)、深圳(5,280元/月)、温州(5,020元/月)、北京5,000元/月),要比第七档的兰州(1,500元/月)、银川(1,100元/月)、西宁(1,000元/月)高出3-4倍。

人的心理属性包括四方面

人的心理属性包括四方面

人的心理属性包括四方面:1.心理过程(人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2.心理状态(情绪是心理状态的主要成分)3.个性心理特征4.个性意识倾向人性特征:1.能动性(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2.社会性3.整体性4.两面性5.可变性6.个体差异性管理中的人性假设管理中的人性假设即为管理中的人性观.它是指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需求、工作目标、工作态度的基本估计或基本看法。

1.人性是人类社会中的客观存在,人性假设则是对这一客观存在的主观认识、看法与判断;2。

人性假设的主体是管理者,客体是被管理者,人性假设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人性的认识、看法和判断;3。

人性假设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实施管理的依据、基础或前提.对被管理者人性的认识和看法,决定了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态度、管理原则、方法与手段,管理者建立什么样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均与他对人性的看法有关。

4.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人性看法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人性假设的变化,管理手段在变,以至于呈现出不同的管理阶段。

在西方管理中人性假设理论1.“经济人”假设代表人:泰罗此假设认为人的行为是为了追求自身最大经济利益,由此经济诱因才引发了人的工作动机,即人们的工作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报酬。

麦格雷在《企业人性面》中对“经济人”称之为X理论。

管理方式:①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完成任务提高劳动效率,对人的感情和愿望漠不关心;②以金钱来刺激员工劳动的积极性、效率和服从;③制定各种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管理人员对工人的控制程度;④管理是少数人的事情,广大员工与之无关.2.“社会人"假设代表人:埃尔顿·梅奥(进行了“霍桑实验”提出了他的“人群关系理论")此假设建立在人性是善良的基础之上,人工作动机不仅在于物质利益,更在于工作中的社会关系。

管理方式:①管理人员在关心生产任务完成情况但重点放在关心员工的需求上;②培养和形成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整体感;③提倡集体奖励制度;④管理职能不断地完善和变化;⑤实施员工参与管理的新型管理方式,让员工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企业决策的讨论.3.“自我实现人”假设代表人:马斯洛麦格雷戈称之为Y理论,与X理论相对立. 此假设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充分展示和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个人理想与抱负.4.“复杂人”假设代表人:史克思此假设认为企业管理方式需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而随机应变,不存在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所谓好的管理方法.人本管理原则1.人的管理第一2.满足人的需要,实施激励3.优化教育培训,完善人、开发人、发展人4.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构建企业的组织形态和机构5.和谐的人际关系①人际关系影响企业的凝聚力②人际关系影响人的身心健康③人际关系影响个体行为④人际关系影响企业工作效率和企业发展6.员工个人与组织共同发展人本管理的机制1.动力机制2.约束机制3.压力机制4.保障机制5.环境优化机制6.选择机制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人的12种本性

人的12种本性

人的12种本性人之初,性本善。

人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也是人的本能和本性。

人性是与生俱来的。

人性如同人心脏和血液一样与人的生命同生共死。

只要人的生命尚存,人性便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尽管由于外在因素的影响,时而强烈,时而舒缓,但它恒久地、永不消失地在人体内活动,而且总有一种淋漓尽致地展现的欲望。

一、人的12种本性1、善良善良,是人的一种同情、慈爱、友善之心以及欲对别人进行帮助、与人和睦相处的愿望。

在没有其它因素影响的条件下,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不会轻易地去伤害周围的人或物,而且会尽其所能地提供帮助和爱抚。

当我们涉足那些民风纯朴的偏远山区,这些远离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的人们,对外来陌生人的热情、好客和友善,仿佛使人感到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在大都市有时连问路都无人愿意给你指说(受外在因素影响),而这里贫困的山民却乐于免费为你提供食宿,使我们感受到人原始的、本能的善良。

人们爱兽、鸟、鱼、虫及花、木、草藤,并常自觉地予以保护和饲养,说明人们不仅对自身是善良的,而且对所有的生命体都是善良的,甚至包括无生命的物体。

人只有在自身的生存或利益受到威胁或影响时,才会伤及他人或他物。

人善良的本性表现在生命的各个方面。

比如,当遇到乞丐时,有施舍的本能;当得知他人受灾时,有无偿捐赠钱物的自愿;当看到别人遭遇不幸时,常禁不住留下同情的泪水。

正常条件下,人都愿意与别人友好相处,不愿轻易伤害别人,这是由善良的本性决定的。

现实中的冲突,一般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误会;二是善的本性与另一本性发生矛盾,且另一本性战胜了善的本性。

2、权欲权欲就是想获得权力的一种欲望;而权力是对人或事的一种支配资格,支配是主动和自主的行为,而被支配总是被动的。

在人的潜意识中,总是渴望支配别人,而不希望被人支配。

所以权欲是人的一种天性。

某些权力所能带来的名利,更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权力的贪欲。

官场的尔虞我诈、古代皇权的血雨腥风,便是权欲的生动写照。

有些人为了权力,不惜用金钱去买官,甚至失去人格与尊严去求官,并把权力作为一生的追求和精神支柱。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化概述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化概述
第二章 社会化
内容摘要: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他的社会性。本
章将主要介绍个体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社会化 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文化、家庭、学校和大众 传媒等。
关键词:
社会化 文化 家庭 同辈群体 大众传媒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定义
1、定义: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 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 员的过程。(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的人)
四、学校
(一)特点
1、按事先确定好的目标、计划,根据社会要求塑造 年轻一代。
2、有专门训练的教师来执行这一计划。
3、有专门的影响媒介(包含课程、教材等)
4、根据个体的年龄特点,选择相应的方法来施加影 响。
5、根据文化遗产的要素来选择教育内容。
6、使来自不同背景的年轻一代集合在一起,增加了 他们学习交往的机会。
(二)学校社会化的作用
1、形成个体系统的文化知识,开发个体的潜能 2、形成个体系统化的价值观念、政治道德观念体 系。 3、使个体的价值观与主流文化一致。 (三)学校的影响因素 1、学校的风气 2、教育内容和教科书 3、教学组织
4、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威信、品德、爱心、榜样、期望、学 识以及师生关系等都将会影响到个体的社会化。
五、社会化的内容
1、政治社会化 2、道德社会化 3、民族社会化 4、性别角色社会化
第二节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一、本能与环境
二、生物因素(遗传因素) 三、社会文化
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 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它是经过 世世代代传递下来的,其中包括价值观、知识、 信仰、艺术、风俗传统、生活态度及行为准则, 以及衣食住行等用物的制作方式、待人接物、举 止言谈等交际方式和风度。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

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的特‎征和内容有‎哪些?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心理能力‎、健全人格及‎行为方式。

一、社会化概念‎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

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代观点‎则主张,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即终生社会‎化。

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有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继续社会化‎(成人期)。

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

其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二、社会化的内‎容(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开始,继而在学校‎中教会他们‎掌握知识与‎技能;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的水平‎,社会成员素‎质已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基础。

因而,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现代社‎会保持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社会通过教‎育和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个体是有‎理想的,社会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其成员树立‎正确的生活‎目的和理想‎以达到社会‎整合之目的‎。

(四)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获得‎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

每一角色都‎有其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社会化内容‎之一是使其‎成员按社会‎角色的要求‎行事。

三、社会化的条‎件(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社会化最‎好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

人际沟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人际沟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人际沟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人际沟通是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换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人际沟通是建立人际关系的手段,恰当处理人际关系可以让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虎添翼、如鱼得水。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趋广泛,人际沟通在日常交往过程中也变得越来越频繁。

有效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可以使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有效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更是可以帮助人们取得成功。

我们几乎随时随地都在和他人进行人际沟通,因此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必要且重要的。

标签:人际沟通;交流;人际关系一、人际沟通的重要性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每个人自出生起就开始与周围的人进行沟通,沟通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必须的、无所不在的活动,沟通是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组织管理中无所不在又必不可少的基本活动。

1.人际沟通帮助我们传递和获取信息信息的采集、传送、整理、交换,无一不是人际沟通的过程,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我们总能够获得一些信息,使得我们对身边发生的事情有所了解,生活中的大小事务才得以顺利展开。

我们迷路时向他人问路,在超市向售货员询问所需货物的摆放位置,向上级询问工作要求,和老师探讨学习上的问题等等,这些我们想要获取的信息都是通过我们与他人进行沟通而获得的。

2.人际沟通帮助人们互相了解人际沟通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际沟通是必要的。

每个人都有自由而相互独立的思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每个人对于同一件事情都有自己不同的认知和想法,沟通可以让我们彼此更加了解对方的想法。

有时候我们常常抱怨别人不了解自己,我们可曾想过我们自己与他人有进行过有效的沟通吗?正因为我们没有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他人才会不了解我们。

我们的好朋友之所以会非常了解我们的想法,得益于我们频繁的沟通和交流,并非他们会读心术。

心理医生给病人看病也需要先通过沟通来了解病人的情况再进行后续的治疗。

3.人际沟通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有效的人际沟通可以赢得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和谐的人际关系又使得人际沟通更加顺畅。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

人与动物得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

社会化就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得过程。

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同时发展了自身得心理能力、健全人格及行为方式。

一、社会化概念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

从社会视角瞧,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得过程;从个体视角瞧,社会化即个体与其她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得社会成员得过程。

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代观点则主张,社会化伴随人得一生,即终生社会化。

按社会化得发展阶段划分,有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继续社会化(成人期)。

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得过程。

其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得个体得再教化。

二、社会化得内容(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得基本知识与技能从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开始,继而在学校中教会她们掌握知识与技能;当今就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得水平,社会成员素质已成为社会现代化得基础。

因而,学习与掌握现代科技知识与现代生产技能就是社会化得重要内容。

(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社会规范就是现代社会保持有序发展得重要手段之一。

社会通过教育与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与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个体就是有理想得,社会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其成员树立正确得生活目得与理想以达到社会整合之目得。

(四)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得目得就是培养合格得社会成员,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获得适合自己身份、地位得社会角色。

每一角色都有其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社会化内容之一就是使其成员按社会角色得要求行事。

三、社会化得条件(一)人类有较长得生活依赖期,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得童年时期,这就是个体接受社会化最好时期,也就是社会化得基础。

(二)人类具有超越本能得能力。

这就是由于人脑有大约1咖亿个神经细胞,组成各种神经网络,就是自然界最完备得信息加工系统。

人脑不仅使人掌握语言,进行学习,积累知识及经验,而且使之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表现出巨大得能动性。

社会学 关于人的社会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启示

社会学  关于人的社会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启示

人猿泰山关于人的社会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启示人猿泰山的故事从小被我们所熟知,在非洲原始森林成了孤儿的婴孩在猿猴家族的照料下长大成人,与大森林里的所有动物同吃同住,共同生活,但是人类探险和出现打破了他宁静和平的世界,也使他认识到他是人类的一员,而并非天生就该与长相习性完全不一样的动物生活在一起,他在决定归属哪一类家族问题上的思考因为他对美丽的珍妮姑娘的感情进而变得更加复杂,在森林里长大的他,早已跟随动物们,完成了他生活周期里智力、情感,心理及生理的发展,而人类将对猿猴家族的伤害更使他进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面对从小生长的环境与“亲人”,面对宿命当中本就归属的种族与难以抑制的爱情,社会化的问题,透过纯真可爱的森林世界,渐渐的深入人们思考的内心。

电影内容将重点着墨泰山少年时代成长过程,而当珍随着父亲来森林观察人猿的生活,因缘际会认识了泰山进而谱出恋曲,剧情的焦点摆在泰山的抉择上,是要与珍回到文明的英国,还是继续留在这片森林之中。

本片的内容设计将比较以成人为取向,引发了人们与泰山同样的思考,在森林里学习并运用纯熟的生活技能以及不可或缺的动物朋友们,泰山难舍难分这样无数日夜的感情与回忆,却又对未知、新鲜而又似乎充满希望和亲切感的世界无法抗拒,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心理能力、健全人格及行为方式。

其实,泰山在森林里已经学习到了人的社会化的功能从文化角度看,人的社会化是文化延续和传递的过程,个人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

著名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对社会现象中的文化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个人接受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

这种观点反映了人的社会化在文化延续中的重要性。

从社会结构角度看,学习、扮演社会角色是社会化的本质任务。

帕森斯曾说,社会没有必要把人性陶治得完全符合自己的要求,而只须使人们知道社会对不同角色的具体要求就可以了。

社会化与自我(题)

社会化与自我(题)

一、单项选择题1.()不是社会化的载体。

[2008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A.家庭 B.大学 C.杂志 D.意识【答案】D【解析】个体社会化的载体包括: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

杂志属于大众传播媒介。

2.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取决于个体的()。

[2007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A.社会角色 B.社会意识 C.自我意识 D.社会知觉【答案】C【解析】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是个体怎样认识自己。

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自我概念实际引导着个体行为。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因此答案为C。

3.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称为()。

[2007年5月心理咨询师三级]A.客我B.反思自我C.镜我D.物质自我【答案】C【解析】客我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

反思自我是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是自我概念反馈的层面。

物质自我是其他自我的载体,是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的层面。

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

[2006年5月、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2004年6月心理咨询师三级]A.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B.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C.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D.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生理自我【答案】C【解析】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其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5.关于自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2006年11月心理咨询师三级]A.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 B.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C.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D.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答案】ABCD【解析】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

马原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马原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概论"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是〔〕A. 培根、洛克B. 斯密、李嘉图C. 黑格尔、费尔巴哈D. 圣西门、傅立叶2.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学说体系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根本理论、根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D. 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开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B.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C. 毛泽东思想D. 邓小平理论4. 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根底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不包括〔〕A. 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B.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 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5. 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这说明〔〕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根底 D.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6. 以下各项不属于哲学根本问题内容的是〔〕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7. 但凡成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A.唯物论B.唯心论C.二元论D.一元论8.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9.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 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10. 广阔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11.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北京交大(远程教育本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资料(A卷)

北京交大(远程教育本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资料(A卷)

姓名:分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A卷)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5分,共45分)1.哲学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2.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是事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惟一特性在于它的()A.发展变化性 B.矛盾普遍性 C.相对稳定性 D.客观实在性4.在意识内容上,唯心主义否认意识是()A.社会的产物 B.人脑的机能 C.对客观世界的反映D.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5.科学证明,人脑是()A、思维的源泉B、思维的产物C、思维的器官D、思维的对象6. 观察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部分,不见整体”。

这属于()A.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C.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D.用唯心主义的观点看问题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8.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A.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 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9. 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生产关系 B.血缘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10.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A、昼夜交替B、寒来暑往C、磨擦生热D、电闪雷鸣11.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B、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C、否定之否定规律D、质量互变规律12.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B、事物量的变化是不超出度的范围C、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D、事物的变化是不顺利和显著13.马克思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本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14. 从起源上说,国家是()A.人们通过订立契约形成的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C.一个民族压迫另一个民族的产物D.不同民族进行掠夺战争的结果15."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16."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优选材料)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优选材料)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心理能力、健全人格及行为方式。

一、社会化概念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

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代观点则主张,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即终生社会化。

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有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继续社会化(成人期)。

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

其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二、社会化的内容(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开始,继而在学校中教会他们掌握知识与技能;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的水平,社会成员素质已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基础。

因而,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现代社会保持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社会通过教育和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个体是有理想的,社会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其成员树立正确的生活目的和理想以达到社会整合之目的。

(四)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获得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

每一角色都有其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社会化内容之一是使其成员按社会角色的要求行事。

三、社会化的条件(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社会化最好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

(二)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这是由于人脑有大约1咖亿个神经细胞,组成各种神经网络,是自然界最完备的信息加工系统。

人脑不仅使人掌握语言,进行学习,积累知识及经验,而且使之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

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可以做两个方面的区别: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

1、社会属性:
是一定区域经济基础下的社会属性与上层建筑的结合体随着自然社会的变化而形成的自然形态所反映的东西,同时社会属性也是动物与植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它是由自然属性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当然,特别低等的动物也没有社会属性。

2、自然属性:
自然属性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它是对自然界事物面貌、规律、现象以及特征的本质的描述说明。

是不受人的思想意志支配、调整来改变的部分说明。

3、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关系: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辩证统一的。

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得以存在的前提。

离开了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就不可能存在。

恩格斯认为,人来源于动物界决定了人们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动物性,即自然属性,问题只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

人的社会属性又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并使人的自然属性成为社会化的自然属性。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区别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区别

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区别摘要:先秦是人性论的繁盛时期,探讨人性的理论很多,这其中最具典型理论意义的当属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是一场思想的交锋、灵魂的对话。

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之争主要围绕着何为人性、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和如何解释善恶现象展开。

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他们提出各自的人性论的目的在于为各自的道德主张寻找一个理论基础,人性论的重要之处就在于如果没有确定的人性论主张道德的确立就去少了根基。

孟子、荀子的人性论之争的实质不在于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而是为构建儒家道德哲学寻找逻辑前提。

关键词:人性性善性恶生理欲望道德属性正文:人性论是关于人的一般本质的思想观点,先秦是人性论的繁盛时期,探讨人性的理论很多,即善恶言人性的观点,除了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外主要有世硕的“有善有恶论”,告子的“无善恶论'”及“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有性善,有性不善”等,这几种观点涵盖了即善恶言人性的所有向度,最具典型理论意义的当属孟子荀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

孟子与荀子想去近百年①,性善论与性恶论之间的争论虽不是面对面的但的确是一场思想的交锋、灵魂的对话。

一.孟荀人性论之争及其实质何为孟子荀子的人性论之争的焦点呢。

孟子荀子人性论之争的焦点主要在于:一是何为人性,孟子以人的道德属性为人性——亦即他所谓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2]。

荀子则认为人性是人的生理欲望,荀子明确以自然禀赋的材质为“性”,二是人性是善还是恶,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三是如何解释善恶现象。

关于恶产生的原因孟子认为人之恶是由于外部环境使人泯灭了善性,荀子认为善是伪对人的本性克服的结果。

不可否认,言人性的存在是以道德的存在为前提的,善恶这两个范畴是与人的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的,是道德判断、道德评价的结论,善即符合某种道德,恶即违背某种道德。

青年马克思关于人与动物的区分

青年马克思关于人与动物的区分

青年马克思关于人与动物的区分摘要:青年马克思从存在角度对人与动物进行了区分。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的感性存在,而人与动物区分的最终实现则要依靠共产主义,这种区分在理论和现实上都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人;动物;存在;异化劳动一、人与动物的关系在青年马克思那里,人是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的感性存在,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

要明白这一点,首先要对人与动物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

1.人与动物都是自然的存在。

“无论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生活从肉体方面说来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

”[1]95“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

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

”[1]167相对于人来说,自然界是外在客观的,人们所接触的自然界按其自身的规律运动,人的活动必须以遵循这些规律为前提。

2.异化劳动者是动物性的。

因为人作为类的特性是自由的,但在异化劳动中是非自由的。

在异化劳动中,“人只有在运用动物机能时,才觉得自己是自由的,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

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1]94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但另一方面,劳动的现实化表现为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异化。

对象化和异化是劳动的两个方面,当人的劳动被肯定时,劳动表现为对象化,当人的劳动被否定时,劳动表现为异化。

马克思所处的资本主义时代就是人的劳动被否定的时代,也就是劳动异化的时代,劳动的异化又导致人的本质的异化。

尽管人与动物都是自然存在物,在性质上有某些相通之处,但在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上,二者又是有区别的。

1.人的自然存在与动物的自然存在的区别。

虽然人与动物都是自然的存在,但人与动物在对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有所不同。

动物的受动使它在外部世界面前无所作为,而人的受动是能动的前提,因为人意识到自己的受动,不满足于这种受动,正是这种受动激起人们去追求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对象。

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

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

的再 生 产 相 联 系 的 。 这 是 私 人 利 益 ; 但 它 的 内 容 以及 实 现 的形 式 和 手 段 则 是 由不 以 任 何 人 为 转 移
的社会条 件决 定 的” ④ 。那 么 “ 这些 条 件 和 手段 ” 是什么 呢 ?是他人 , 是 他人 与社 会的联 系 , 是他 人 私人利 益 的实现必 须借 助 和依赖 另一 他人 私人 利 益 的实 现 。 因而 , “ 共 同利 益 恰 恰 只 存在 于双 方 、
与 传 统 哲 学 运 用 唯 心 主 义 或 机 械 唯 物 主 义 的
方法 论来 研究 人 不 同 , 马克 思 从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历
马克 思在 其文 本 中并 未提 及 “ 公 共 性 ”, 但 不 可否认 , 马克思 运 用大 量 的文字 描述 经 济 、 政 治 原 理, 批判资本主义 的异化 , 扬 弃 传 统 哲 学 的 一 些
共性 的核心 要义 。 马 克 思 认 为 公 共 利 益 的 产 生 于 私 人 利 益 密 切
相关 , 他 肯 定 私 人 利 益 是 满 足 人 基 本 生 活 需 要 的
前提 , 也 肯定 私人利 益在社 会历 史 中的发展 作 用 , 但他 认 为私 人 利 益 的实 现 是 有 条 件 的 , “私 人 利 益本 身 已经是 社 会 所决 定 的利 益 , 而 且 只有 在 社

也 随之划分 为 了私 人利 益 与公 共 利 益 , 统治 阶级
以 国家共 同利 益 的 名义 攫 取 自己的 私人 利 益 , 而 对 于被统 治 的 阶级 来说 , 这样 的共 同利 益 是 虚幻 的 。马克 思指 出 , 在 资 本 主 义 社会 里 , “ 正 因 为 各

人的12种本性

人的12种本性

人的12种本性人之初,性本善。

人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也是人的本能和本性。

人性是与生俱来的。

人性如同人心脏和血液一样与人的生命同生共死。

只要人的生命尚存,人性便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尽管由于外在因素的影响,时而强烈,时而舒缓,但它恒久地、永不消失地在人体内活动,而且总有一种淋漓尽致地展现的欲望。

一、人的12种本性1、善良善良,是人的一种同情、慈祥、友善之心以及欲对别人进行帮助、与人和睦相处的愿望。

在没有其它因素影响的条件下,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不会轻易地去伤害周围的人或物,而且会尽其所能地提供帮助和爱抚。

当我们涉足那些民风纯朴的偏远山区,这些远离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的人们,对外来陌生人的热情、好客和友善,仿佛使人感到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在大都市有时连问路都无人愿意给你指说〔受外在因素影响〕,而这里贫困的山民却乐于免费为你提供食宿,使我们感受到人原始的、本能的善良。

人们爱兽、鸟、鱼、虫及花、木、草藤,并常自觉地予以保护和饲养,说明人们不仅对自身是善良的,而且对所有的生命体都是善良的,甚至包括无生命的物体。

人只有在自身的生存或利益受到威胁或影响时,才会伤及他人或他物。

人善良的本性表现在生命的各个方面。

比方,当遇到乞丐时,有施舍的本能;当得知他人受灾时,有无偿捐赠钱物的自愿;当看到别人遭遇不幸时,常禁不住留下同情的泪水。

正常条件下,人都愿意与别人友好相处,不愿轻易伤害别人,这是由善良的本性决定的。

现实中的冲突,一般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误会;二是善的本性与另一本性发生矛盾,且另一本性战胜了善的本性。

2、权欲权欲就是想获得权力的一种欲望;而权力是对人或事的一种支配资格,支配是主动和自主的行为,而被支配总是被动的。

在人的潜意识中,总是渴望支配别人,而不希望被人支配。

所以权欲是人的一种天性。

某些权力所能带来的名利,更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权力的贪欲。

官场的尔虞我诈、古代皇权的血雨腥风,便是权欲的生动写照。

有些人为了权力,不惜用金钱去买官,甚至失去人格与尊严去求官,并把权力作为一生的追求和精神支柱。

人与动物有什么区别范文

人与动物有什么区别范文

人与动物有什么区别范文1、劳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如果我们把人类劳动进一步分为创造性劳动和重复性劳动,又可以进一步发现,创造性劳动是人脱离动物的根本力量。

动物与人一样,也要生存,因而要为它所必需的生存资料而奔忙。

但是,动物的生存行为不是劳动,只是一种活动。

动物的这种生存活动是本能的,或者说是受遗传因素决定的。

在这种低级活动中,虽然也不乏一些精彩的表现,但都无法同人的劳动相比。

这是因为,人的劳动是有意识的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动物的行为则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的活动。

这一根本区别,就决定了人有不断发展的前景,而动物则只有变化的可能。

2、智商、会使用工具虽然这些动物也有,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应该在于控制能力,精神控制能力,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地球上最强大的生物,主要还是取决于人类的控制能力有一定的水平,而不是像动物一样完全靠欲望与天性去做各种事情。

其实,所谓的精神控制能力也就是不要被自己的欲望和天性所左右,而做出得小利失大局的事情,一个人智商再高,如果精神控制能力不行,那智商也就得不到利用,不过一般被评价为智商高者,都拥有比较深远的目光,能够看清你所做的事情是否理智。

3、思考人类除了在社会中扮演自己的角色之外,还会对自身实现思考与探索。

当你躺在床头看书的时候,你思考这个世界,同时也在思考自己,实现着对自己的探索,你实际上实现了对自己的超越。

动物分类学家根据动物的各种特征(形态、细胞、遗传、生理、生态和地理分布等)进行分类,将动物依次分为6个主要等级,即门、纲、目、科、属、种。

人类有着高级的思想,因此创造了文化,语言,艺术,道德。

文化以人类发展为背景,语言以发展背景得到提升,艺术是为了表达两者的功绩,产生的一种形式。

唯有道德,它不是一个既定的目标,也不是人类必须遵从的理念,它是人类发展原则,是人类与动物实际上的唯一区别。

科学家们把现存的人类已知的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科学家已经鉴别出46900多种脊椎动物。

2021年4月全国卷《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

2021年4月全国卷《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

2021年4月全国卷《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1页至5页,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6页至8页,共8页;选择题50分,非选择题50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标题问题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划分可知论和不成知论的标准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A.客不雅性B.实践性C.历史性D.社会性[]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是指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B.物质运动的规律性C.物质运动的永恒性D.物质运动的持续性[]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物质范畴的是A.涨潮和退潮B.日蚀和月蚀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D.体育竞赛的程序和规则[]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A.运动的B.发展的C.实践的D.矛盾的[]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A.人们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客不雅规律的正确反映D.对政治思想工作的加[]8.唯物辩证法的本色与核心是A.对立统一规律B.遍及联系规律C.永恒发展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9.科学活动不同于物质生产活动,它的生命力在于A.在实践的基础上不竭创新B.认真学习前人创造的知识C.善于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D.科学家之间合理的分工协作[]10.下列说法中,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是A.随机应变,因时制宜B.掌握火候,适可而止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D.欲擒故纵,出奇制胜[]11.“在对现存事物的必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

社会化就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心理能力、健全人格及行为方式。

一、社会化概念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

从社会视角瞧,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瞧,社会化即个体与其她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代观点则主张,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即终生社会化。

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有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继续社会化(成人期)。

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

其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二、社会化的内容
(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从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开始,继而在学校中教会她们掌握知识与技能;当今就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的水平,社会成员素质已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基础。

因而,学习与掌握现代科技知识与现代生产技能就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社会规范就是现代社会保持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社会通过教育与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与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个体就是有理想的,社会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其成员树立正确的生活目的与理想以达到社会整合之目的。

(四)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目的就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获得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

每一角色都有其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社会化内容之一就是使其成员按社会角色的要求行事。

三、社会化的条件
(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就是个体接受社会化最好时期,也就是社会化的基础。

(二)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这就是由于人脑有大约1咖亿个神经细胞,组成各种神经网络,就是自然界最完备的信息加工系统。

人脑不仅使人掌握语言,进行学习,积累知识及经验,而且使之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

人类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四、社会化的载体
(一)家庭
个体从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的地位。

家庭在社会化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

童年期就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规范方面的习得均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学校
学校就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其特点就是地位的正式性与管理的严格性。

个体进人学龄期后,学校成为其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

学校教育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其成就动机,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互动的机会。

学校还具有独特的亚文化、价值标准、礼仪与传统。

在早期社会化中,学校就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

(三)大众传播媒介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就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

影视、音像、广播、报纸、杂志,特别就是国际互联网迅速向人们提供大量各种信息,使人广开视野,学到新的知识与规范。

大众传媒的社会化作用与日俱增。

现代社会心理学十分重视传媒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四)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就是能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提供比较或参照标准的群体。

特点就是,个体可以不具备这个群体的成员资格,但这个群体却能为个体提供行为空间。

参照群体的作用就是规范与比较,前者向个体提供指导行为的参照框架,后者则向个体提供自我判断的标准。

五、社会化的外延
(一)政治社会化
个体学会接受与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有相应的态度与行为。

政治社会化的目的就是将个体培养成一个合格公民,使之效力于本社会制度。

爱国意识的发展,培养公民的爱国意识就是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爱国意识的发展有三个连续的阶段:
1.国家形象阶段此阶段以国歌、国旗及领袖作为国家象征。

儿童对国家的热爱,主要表现为对国家象征的崇敬。

升国旗、唱国歌、悬挂领袖肖像就是培养爱国意识的有力手段。

2.抽象国家观念阶段此阶段以有关国家、政治组织的抽象观念作为爱国依据。

因此应通过履行公民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享有公民权利,参与政治活动来培养爱国意识。

3.国家组织系统阶段此阶段爱国观念扩展到本国在国际舞台的角色与国际责任之中。

(二)道德社会化
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行为准则的过程。

它有三个方面:
1.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这就是道德中的认知成分。

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就是从她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

2.道德、情感就是伴随道德观念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的形式可能就是直觉的体验,也可能就是形象的体验亦可能就是深层体验。

道德情感的内容就是指爱国情感、劳动情感、集体荣誉感、正义感等。

3.道德行为个人对她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行动。

高水平的道德行为来自道德习惯的养成。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

学者们把男女之间的差异从三个不同方面加以描述,即:
1.“性”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如遗传、内分泌、解剖及生理的差异。

2.“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3.“性别角色”表示男女在社会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由于性别不同,社会对其的期待也不同,因而出现了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差异。

这种差异与生理特征没有必然联系,不就是天生的,而就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

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就是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的机制实现的。

婴儿出生起,双亲已按其不同的性别加以培养教育。

例如对衣着、玩具、说话方式、行为表现等方面,双亲对男婴与女婴的要求就是不同的;同时婴儿的性别认同亦就是不一样的:女婴模仿母亲,男婴模仿父亲。

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与社会从多方面强化了男女两性的角色差异。

例如学校与教师在升学期待、课余生活、体育锻炼项目对不同性别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教科书也表现出不同的性别期待。

(四)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就是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就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语言就是人们相互理解的手段,个体掌握一种语言后,才能接受社会习俗与态度,并以此塑造自己的人格。

语言就是个体联系她人与社会的纽带;语言集中反映了文化,掌握某种语言的过程就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因为语言中蕴含的知识、规范与观念必然对掌握这种语言的个体产生深刻的影响。

语言社会化在个体社会化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