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防排烟设计解读
建筑法规 防排烟设计.
2.防烟分区
划分防烟分区的目的是为了在火灾初期阶段将烟气控制 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便有组织地将烟排出室外,使人们在避 难之前所在空间地烟层高度和烟气浓度在安全允许值之内。 (1)设置排烟设施的走道,净高不超过6米的房间,应采用 挡烟垂壁、隔墙或从顶棚下突出不小于0.5米的梁划分防烟分 区。 (2)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宜超过500㎡,且防烟分区 不应跨越防火分区。 (《高规》5.1.6)
自然排烟设计还应考虑以下几点: a.对于高层住宅及二类高层建筑,当前室内两个不同方向设有 可开启的外窗,且可开启窗口的面积符合要求时,其排烟效 果受风力、风向、热压等因素的影响较小,能到达排烟的目 的。因此,在实际设计中,应尽可能利用不同朝向开启外窗 来排出前室的烟气。
有两个不同开窗方向的前室示意
划分防烟分区,应注意以下问题:
(1)疏散楼梯间及其前室和消防电梯间及其前室作为疏散 和救援地主要通道,应单独划分防烟分区,并设独立地防排 烟设施。 (2)超高层建筑地避难层应单独划分防烟区间,并设独立 地防排烟设施。 (3)净高大于6米地房间可不划防烟分区。 (4)不设排烟设施的房间(包括地下室)和走道不划防烟 分区。 (5)走道和房间(包括地下室)按规定都设置排烟设施时, 可根据具体情况分设或合设排烟设施,并据此划分防烟分区。 (6)一座建筑物的某几层需设排烟设施,且采用垂直排烟 道(竖井)进行排烟,其余各层(按规定不需要设排烟设施 的楼层)。如增加投资不多。可考虑扩大设置范围,各层也 宜划分防烟分区,设置排烟设施。
加压防烟方式示意
Ⅰ.下列部位应设置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 a.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 前室。 b.采用自然排烟措施的防烟楼梯间,其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 前室。 c.封闭避难层(间)。 《高规》8.3.1
地下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分析
E 系统的实施 ,使管理者的思想发生 了新的变革。 RP 企业 的管理 旨在 企业价值 的最大化 和管理 效率的最 高 化 ,不断调整管理思路 。以满足企业发展 的要求。不断 提高对E 系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使ERP RP 财务管理模 块更好企业发展服务 。
作者单位:大庆市龙凤区财政支付 局
筑 ( )。 建规》 室 3 、需设排烟设施 的部位 ,应划分防烟分区 ,并应符 合下列要求 : ()各个防烟分 区的使用面积不应超过 50 ,但 1 0m2 当顶棚 ( 或顶板周度在6 1 n以上时 ,可不受此服) ()防烟分 区不能跨越防火分区。 2 4 、需设排烟设施的走道 ,净高不超过6 m的房 间,应 采 用档 烟 垂 壁 、 隔墙 或 从 顶棚 突 出不 小于 0 5 粱 划分 .m的 防烟 分 区 。 5 、丙、丁、戊类物 品库直采用密闭防烟措施。 6 、走道或居 间采用机械排烟时 ,排烟风机的风量计 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 ()担负一个防烟分 区排烟时 ,应按该防烟分区面 1 积每平方米不小于6m3 h 0 / 上计算 ,但风机的最小排烟风 量 不应 小于 7 / ; h ()担负两个或两个 以上防烟分区排烟时 ,应按最 2 大防烟分区面积每平方米不小于10 f  ̄ 。 2m3 Mt 7 、走 道或居 间采用 自然排烟时 ,其排烟 口总面 积 ( 当利用采光音 井排烟时为窗 口排烟 的有效面积 )不应 小 于该 防烟 分 区面 积 的2 % 8 、防烟楼梯 间及其前 室,直采用独立的机械加压送
( )最新的E 版本下的财务管理方法创新 三 ) 加特纳集 团公 司 ( rn r Ga t e Gr u )开发的ERP op (nepi sucs Pa nn ),企业资源计划是一 E trre Re re ln ig s o 套先进 的计算机管理 系统 。分析可知 ,新版的包括财务 管理子系统在 内的整个ERP 系统具有超凡的优越性 。与 企业有关的各个方面的联系提供 了极大的方便。将ERP 作为后台支持系统 ,从而进一步扩展 了ERP 的功能 。在 知识经济环境 中,E 将把知识的创造、开发、获取 、 RP 识 别、储存、共享 、传递 、分解 、继承 、评判和使用等 组织成一条与生产经营关联的知识链 ,并进行高效优质 的管理 。总之,无论财务管理怎样变革与创新 ,万变不 离其宗 ,其 目标也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 三 .EP R系统应用对财务人员的影响 实施E 系统管理,对会计人员角色也很大程度的影 RP 响 ,财 务管理的起始点使得许 多原本必须 由会计人 员来 完成的 日常工作被系统所取代 ,这样也使得工作质量和 速度都得到 了提升 。E 系统的实施对会计人 员传统思 RP 想确实是一种挑战 ,而ERP 系统中 ,任何凭证能无痕迹 修 改,起初大家很不习惯这一变化 ,这种有痕迹地修改 记账凭证确实是会计制度的要求。 四、结语 由此可见,他们不得不越来越多地依靠 自己来分析崭
建筑防排烟设计疑难问题
2
非高层
25000
—接上一页 表3.4 机械源自压送风量高 层 楼梯间 防烟楼梯间 及其合用前 室分别加压 送风 合用前室 非 高 层 高 层 非 高 层 高 层 4 消防电梯前室 非 高 层 高 层 非 高 层
16000~ 20000 16000 12000~ 16000
20000~ 25000 — 18000~ 22000
• 4 需要排烟的疏散走道可开启外窗面积不 应小于走道面积的2%; • 5 需要排烟的房间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 于该房间面积的2%; • 6 其他场所,宜取该场所建筑面积的2%~ 5%。 • 7 建筑面积大于500 m2且净空高度大于6m 的大空间场所,不应小于该场所地面面积 的5%;
• 2.4 自然排烟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应设置在排烟区域的顶部或外墙上方。 当设置在外墙上时,排烟口底标高 不应低于室内净高度的1/2,并应有方便开启 的装置,同时自然通风口的开启方向应沿 火灾气流方向开启; • 2 距该防烟分区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 过30m。当室内净高超过6m、且具有对流 条件时,不宜超过35m。
• 1.5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排烟系统和补风系 统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采用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20m/s; • 2 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属管道 时,不宜大于15m/s; • 3 机械加压送风口不宜大于7m/s;排烟口 不宜大于10m/s;机械补风口不宜大于 10m/s,公共聚集场所不宜大于5m/s;自然 补风口不宜大于3m/s。
• 表3.4 机械加压送风量
序 号 条件和部位 加压送风量(m3/h) <20层 20~32层 35000~ 40000 — 35000~ 40000 图示
高层
1 对防烟楼梯间加压 (前室不送风) 非高层 高层 前室或合用前室自然 排烟(防烟楼梯间不 具备自然排烟条件) 对防烟楼梯间加压
关于高层建筑地下室通风防排烟设计的几点看法
关于高层建筑地下室通风防排烟设计的几点看法高层建筑作为城市的地标建筑,其地下室通风防排烟设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在中国,由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高层建筑不断增多,地下室已成为高层建筑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通风防排烟设计也更加需要加强。
本文从几个方面探讨高层建筑地下室通风防排烟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首先,高层建筑地下室通风防排烟设计的重要性。
高层建筑地下室在平时运转中会产生大量热量、湿气和有害气体等物质,如果没有良好的通风防排烟系统,就有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此外,地下室还是大型机房、停车场等重要功能空间的集中地,如果通风防排烟系统不好,将会对这些重要的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高层建筑地下室通风防排烟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高层建筑地下室通风防排烟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很多高层建筑地下室通风防排烟系统存在着以下问题。
首先是容量不足。
由于高层建筑地下室面积大、设备众多,有些设计的通风防排烟系统只考虑到了一部分,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全部设备的容量问题,导致系统的失效。
其次是系统控制不够精细。
由于高层建筑往往拥有多个分区,每个分区的使用频率、设备类型不同,需要进行不同的调节,而有些系统并没有进行精细的控制,导致排气量过大或过小。
再次是系统监控不够完善。
由于地下室具有隐蔽性,很难进行实时的人工监测,需要通过系统自动监测,但实际操作中发现一些设备的监测系统并不完善,不能够实现智能自动控制。
最后,如何解决高层建筑地下室通风防排烟设计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坚持科学规范。
为了避免设计失误,需要从设计之初坚持科学规范,对各设备的容量要进行充分的计算和规划,从而保证系统容量符合要求。
其次是采用智能化控制。
为了避免人工操作的繁琐,需要采用智能化系统,进行精细化控制和监测,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实现自动控制。
再次是定期检查和维护。
为了保证地下室通风防排烟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需要每年对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上海《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标准》解读
上海《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标准》解读本文主要介绍了上海《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标准》的相关内容和解读。
该标准分为建筑功能分区、排烟区域划分、排烟系统设计、控制与操作系统、设备选型与安装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在建筑功能分区方面,标准规定了不同类型建筑的排烟功能需求。
在排烟区域划分方面,标准规定了按照建筑物高度、面积等因素进行划分,并对各区域的排烟量进行了详细规定。
在排烟系统设计方面,标准提出了各种排烟系统的设计要求和技术指标。
在控制与操作系统方面,标准规定了排烟系统的控制方式和操作方式。
在设备选型与安装方面,标准要求根据实际需要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设备,并规定了设备的安装和验收标准。
总体来说,该标准的出台为建筑物的防火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对于确保建筑物内部人员的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1 -。
高层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一)
高层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一)火灾发生时如何及时排除烟气,保障高层民用建筑内部人员的安全疏散和有利于扑救火灾,正确合理地设计防烟、排烟设施起着重要作用。
一、防烟分区的合理划分防烟分区主要用挡烟垂壁或挡烟梁等设施来划分,目的在于防止烟气扩散,满足火灾时人员的安全疏散及扑救需要。
(一)防烟分区不得跨越防火分区且面积不宜过大。
如果防烟分区跨越了防火分区,则形成防火分区的防火门、防火卷帘、防火阀必须具有隔烟性能,而且要与感烟报警系统联锁,而实际上这些设备难以达到此要求。
从实际排烟效果看,防烟分区面积划分得越小则排烟效果越好。
然而,在某些建筑中常常会有大空间,往往不易实现,因此《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防烟分区面积不宜大于500m︿2,并考虑到大空间房间在发生火灾时,一般情况下烟气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充满整个空间,故又规定了净空大于6m的房间可不考虑划分防烟分区。
(二)排烟口应设在顶棚或靠近顶棚的墙面上,且距该防烟分区最远点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m。
这主要是因房间着火时,烟气因受热作用而产生浮力向上升起,升到吊顶后转变方向,向水平方向扩散。
排烟口设在上部,就能及时将烟气排除,而且考虑到一个防烟分区面积不能太大。
(三)当顶棚为非燃烧材料或难燃烧材料时,挡烟垂壁或挡烟梁紧贴顶棚平面即可,不必完全隔断;而当顶棚为可燃材料时,则挡烟垂壁或挡烟梁要穿过顶棚平面,并紧贴非燃烧楼板或楼顶。
二、排烟风机的设置为了保障排烟风机不受火灾威胁,并且便于操作维护,在设置时应满足如下要求:(一)应设在专用房间内,且房间应位于排烟系统最高排烟口上部;(二)排烟风机与排烟口之间应有联锁装置;(三)排烟风机的入口处,必须设有当烟气超过280℃时能自动关闭的装置。
高层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
高层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在城市的天际线上,高层民用建筑如同一座座挺拔的巨人。
然而,在这些宏伟建筑的背后,防烟排烟设计是保障人们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
高层民用建筑的特点决定了其在火灾发生时面临着独特的挑战。
高度的增加使得烟雾和热气的扩散更加复杂,人员疏散也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科学合理的防烟排烟设计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防烟系统的设计。
防烟系统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烟雾侵入疏散通道和避难区域,为人员的安全疏散创造有利条件。
常见的防烟方式包括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和自然通风系统。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通常用于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的楼梯间、前室等部位。
在设计时,需要根据建筑的高度、面积、人员数量等因素,精确计算送风量和送风压力,以确保烟雾不会进入这些区域。
同时,要合理设置送风口的位置和数量,保证送风的均匀性。
自然通风系统则利用建筑的自然开口,如窗户、阳台等实现通风防烟。
在设计中,要考虑开口的面积、位置和朝向,以及建筑物周围的环境因素,如风压等,以确保自然通风的效果。
接下来是排烟系统的设计。
排烟系统的作用是将火灾产生的烟雾及时排出建筑物,降低烟雾浓度,提高能见度,为人员疏散和消防救援争取时间。
机械排烟系统是高层民用建筑中常用的排烟方式之一。
其设计要点包括确定排烟量、排烟口的位置和尺寸、排烟风机的选型等。
排烟量的计算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面积、高度、火灾类型等因素。
排烟口应设置在烟雾聚集的区域,并且要与防烟分区相配合,避免烟雾的无序扩散。
自然排烟系统则是通过可开启的外窗、阳台等实现排烟。
在设计时,同样要考虑窗户的面积、开启方式和位置等因素。
在防烟排烟设计中,还需要注意系统的控制和联动。
例如,当火灾探测器报警时,防烟排烟系统应能自动启动,并且要与消防报警系统、消防电梯、疏散指示系统等协同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消防安全体系。
此外,风道的设计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风道应具备良好的密封性和耐火性能,以防止烟雾泄漏和火势蔓延。
同时,风道的布局要简洁合理,减少阻力,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dgtj08-88-2021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标准
建筑防排烟系统是建筑物中的重要安全设施,其设计标准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内部烟气的排除和人员疏散的安全性。
为了保障建筑物内部的烟气排放和人员疏散的有效性,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标准,以规范建筑防排烟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运行。
以下是dgtj08-88-2021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标准的相关内容:1. 标准适用范围dgtj08-88-2021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标准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的防排烟系统设计、安装和验收。
2. 术语和定义标准中包含了建筑防排烟系统中常用的术语和定义,例如“烟气层”、“排烟口”、“输入风口”等,以便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准确理解和运用。
3. 设计原则标准规定了建筑防排烟系统的设计原则,包括了烟气层的形成与控制、排烟口的设置与布置、输入风口的位置与数量等方面要求。
4. 设计基础标准明确了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的基础要求,包括了建筑物的功能分区、人员密集场所的烟气控制等方面,为系统设计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5. 系统组成标准规定了建筑防排烟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了排烟风机、排烟管道、排烟口、输入风口、控制系统等,对每个部分的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
6. 设计参数标准中规定了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中的各项参数,包括了排烟风量、排烟口尺寸、输入风口面积等,需要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置。
7. 设计计算标准对建筑防排烟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法进行了规定,包括了排烟风机的选型计算、排烟管道的阻力计算、排烟口与输入风口的面积计算等。
8. 系统控制标准明确了建筑防排烟系统的控制原则与方法,包括了手动控制与自动控制、火灾信号输入与系统联动等内容。
9. 安装与验收标准规定了建筑防排烟系统的安装要求与验收标准,包括了材料与设备的选用、施工质量要求、系统调试及验收测试等内容。
10. 系统维护标准中还对建筑防排烟系统的日常维护与管理进行了规定,包括了系统的定期检查、保养和维修等事项。
dgtj08-88-2021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标准对建筑防排烟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运行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和规范,其实施可以有效保障建筑物内部在火灾发生时的安全疏散和烟气排放,确保了建筑物内部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防排烟系统设计方案
防排烟系统设计方案为了满足大楼、矿井或工厂等建筑物的安全需求,防排烟系统的设计方案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烟雾排出、烟雾控制和疏散通道等。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烟雾排出烟雾排出是防排烟系统设计中的首要任务。
为了实现有效的烟雾排出,建筑物需要设置合适的排烟口和排烟管道。
排烟口的位置应尽可能靠近烟雾产生的区域,并与烟雾源相对应。
排烟管道应采用合适的材料,确保烟雾能够顺利排出。
此外,还应考虑排烟系统的容量和风机的选择,以确保烟雾能够快速、高效地排出。
二、烟雾控制除了排烟口和排烟管道的设置,烟雾控制也是防排烟系统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烟雾控制的目的是防止烟雾扩散,减少火灾的蔓延速度。
为了实现烟雾控制,可以采用烟雾隔离带等措施来划分烟雾扩散区域,将烟雾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此外,还可以考虑设置防火门、防火窗等设施,以阻止烟雾的扩散。
三、疏散通道疏散通道是防排烟系统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疏散通道的设计应考虑人员疏散的安全和效率。
为了确保疏散通道的安全性,通道的宽度、坡度和通风等方面都需要符合相关规定。
此外,还应设置灯光、标志和紧急照明设备等,以提供足够的照明和指示,保障人员疏散的顺利进行。
四、灭火设备在防排烟系统设计方案中,灭火设备也需要充分考虑。
灭火设备的设置可以帮助扑灭火灾,减轻烟雾的产生和蔓延。
常见的灭火设备包括灭火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
灭火设备的数量和位置应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以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切实地应对,减少烟雾的危害。
综上所述,防排烟系统设计方案需要综合考虑烟雾排出、烟雾控制、疏散通道和灭火设备等多个方面。
只有综合考虑各个环节,合理设计系统,才能确保建筑物的安全,保护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案,我们能够在火灾发生时,及时排出烟雾,控制烟雾的扩散,并保证人员能够安全疏散。
上海《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标准》解读
上海《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标准》解读本文将对上海市《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标准》进行详细解读。
该标准是为保障建筑物内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而制定的,它规定了建筑物内防排烟系统的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标准进行解读:
1. 标准的适用范围和定义:该标准适用于建筑物内的防排烟系统设计,包括系统的组成部分、性能要求和测试方法等。
同时,本文还将解读标准中涉及的一些专业术语和定义。
2. 防排烟系统的设计原则和基本要求:标准规定了防排烟系统设计的原则和基本要求,包括烟气控制和疏散控制原则、系统性能要求、设备和材料要求等。
3. 防排烟系统的组成部分和技术要求:标准规定了防排烟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技术要求,包括烟气防火分区、烟气排放口、烟道、风机、控制系统等。
4. 防排烟系统的测试和验收:标准规定了防排烟系统的测试方法和验收标准,包括系统的性能测试、设备和材料的检查等。
通过对上海市《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标准》的详细解读,读者将了解到该标准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要求,为建筑物内防排烟系统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 1 -。
【精】建筑通风及防排烟设计解析
[强制性] 6.3.2 建筑物全面排风系统吸风口的布置,应符合下 列规定: 1 位于房间上部区域的吸风口,用于排除余热、余湿和有害气 体时(含氢气时除外),吸风口上缘至顶棚平面或屋顶的距离 不大于0.4m; 2 用于排除氢气与空气混合物时,吸风口上缘至顶棚平面或屋 顶的距离不大于0.1m; 3 位于房间下部区域的吸风口,其下缘至地板间距不大于 0.3m; 4 因建筑结构造成有爆炸危险气体排出的死角处,应设置导流 设施。
6 事故排风的室外排风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不应布置在人员经常停留或经常通行的地点以 及邻近窗户、天窗、室门等设施的位置; 2) 排风口与机械送风系统的进风口的水平距离不 应小于20m ;当水平距离不足20m 时,排风口必须 高出进风口,并不得小于6m;排风口的高度应高于 20m 范围内最高建筑屋面3m 以上; 3) 当排气中含有可燃气体时,事故通风系统排风 口应远离火源30m 以上,距可能火花溅落地点应大 于20m; 4) 排风口不得朝向室外空气动力阴影区和正压区。
全面通风适用于房间对送风有所要求或邻室有污染源不宜 直接自然进风的场合。
2. 局部机械通风 对室内某一局部区域有害物质在未于工作人员接触 之前捕集、排除,以防止有害物质扩散到整个房间。 1) 原理 局部通风分为局部进风和局部排风,其基本原理 都是通过控制局部气流,使局部工作范围不受有害物 的污染,并且造成符合要求的空气环境 。 2)局部排风系统 局部排风是将有害物质在产生的地点就地排除,并 在排除之前不与工作人员相接触。。
1.自然通风 定义:是依靠室外风力造成的风压和室内外空 气温度差所造成的热压使空气流动,以达到交 换室内外空气的目的。
(1)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2)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热源
(3)热压和风压同时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标准解读
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标准解读一、防排烟系统概述防排烟系统是建筑物内的重要安全设施,主要作用是在火灾时及时排除烟雾和有害气体,保障人员安全疏散和火灾扑救。
防排烟系统一般由送风系统、排风系统、排烟系统、补风系统等组成,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火灾特点进行设计。
二、设计标准与规范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应遵循国家及地方的相关标准与规范,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等。
同时,还应考虑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结构形式、火灾特点等因素,确保防排烟系统满足消防安全和实际使用需求。
三、防排烟系统组成1. 送风系统:送风系统主要作用是将新鲜空气送至建筑物内,以补充人员疏散和火灾扑救所需的氧气。
送风系统一般由送风口、送风管道、送风机等组成。
2. 排风系统:排风系统主要作用是在正常状态下排出建筑物内的废气和烟气,以及在火灾状态下配合排烟系统使用。
排风系统一般由排风口、排风管道、排风机等组成。
3. 排烟系统:排烟系统主要作用是在火灾时将建筑物内的烟雾和有害气体及时排出,以减少对人员安全的威胁。
排烟系统一般由排烟口、排烟管道、排烟风机等组成。
4. 补风系统:补风系统主要作用是在火灾时向建筑物内补充新鲜空气,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补风系统一般由补风口、补风管道、补风机等组成。
四、防排烟系统设计1. 送风系统设计: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结构形式,确定送风口的位置和数量,选择合适的送风机和送风管道。
2. 排风系统设计: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结构形式,确定排风口的位置和数量,选择合适的排风机和排风管道。
3. 排烟系统设计: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结构形式,确定排烟口的位置和数量,选择合适的排烟风机和排烟管道。
同时,应考虑排烟管道的耐火性能和排烟口的风速控制。
4. 补风系统设计: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结构形式,确定补风口的位置和数量,选择合适的补风机和补风管道。
同时,应注意补风口的噪音控制。
五、防排烟系统施工1. 严格按设计图纸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计算及示例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计算及示例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是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确保人们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逃生,并确保烟气不会扩散到非火灾区域。
为了正确设计防烟排烟系统,需要对建筑物的特点、人流量以及烟气扩散等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
下面我们将介绍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计算及示例,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首先,了解建筑物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包括建筑物的形状、楼层高度、房间布局等。
这些因素将影响防烟排烟系统的布置和排烟口的位置。
比如,对于高楼建筑来说,可能需要设置排烟风机和排烟口在不同的楼层以确保烟气能够迅速排出建筑物。
其次,根据建筑物的人流量确定设计计算。
人流量是决定防烟排烟系统能否有效运行的重要因素。
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类型和用途,以及安全标准规定的人员密度来确定。
根据人流量的大小,可以决定排烟风机的规格和数量,以及所需的排烟口的尺寸和数量。
然后,进行烟气扩散计算。
烟气扩散计算是设计防烟排烟系统的关键步骤,可以通过使用计算机模拟软件来进行。
该软件可以模拟火灾发生后烟气的扩散情况,并根据模拟结果来确定排烟口的位置和尺寸。
进行烟气扩散计算时,需要考虑建筑物内部的空气流动情况、温度变化和风速等因素。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防烟排烟系统设计计算的示例。
假设我们需要设计一个办公楼的防烟排烟系统。
根据建筑物的形状和高度,我们决定在每个楼层的最高处设置排烟风机,并将排烟口设置在每个楼层的走道上。
根据办公楼的使用情况,我们计算出每个楼层的人流量为200人。
通过进行烟气扩散计算,我们确定了排烟口的位置和数量。
根据计算结果,我们决定在每个楼层的走道上设置5个排烟口,并选择了适当的尺寸。
综上所述,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计算及示例对于确保人员安全和建筑物的防火安全非常重要。
通过全面考虑建筑物特点、人流量和烟气扩散等因素,我们可以设计出高效的防烟排烟系统,提供及时的疏散通道,并确保建筑物的非火灾区域不受烟气扩散的影响。
因此,在设计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时,我们应该密切关注这些因素,并灵活应用计算方法和工具,以确保系统的设计符合实际需要,并能够有效地应对火灾风险。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及分析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及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完善,人们对于建筑物的消防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严格规范建筑消防系统的设计,才能保证火灾发生时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充分保障。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是建筑消防系统安全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火灾中产生大量的烟气,由于其毒性、遮光性和高温性的影响,对人员的生命安全和疏散逃生构成极大威胁。
同时,高温烟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扩散速度较快,会使火灾迅速蔓延到其他楼层,造成更大的灾害。
所以,设置合理的烟气控制方式、建立有效的烟气控制设施,以确保人员安全疏散、消防扑救的顺利进行,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建筑消防;消防安全;防烟排烟设计1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概述顾名思义,建筑的防烟排烟系统包括防烟系统和排烟系统。
其中,防烟系统是通过采用自然通风方式,防止火灾烟气在楼梯间、前室、避难层(间)等空间内积聚,或通过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阻止火灾烟气侵入楼梯间、前室、避难层等空间的系统。
排烟系统是采用自然排烟或机械排烟的方式,将房间、走道等空间的火灾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的系统。
2建筑防烟系统设计防烟系统分为自然通风系统和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1) 自然通风系统的设计按照《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的规定,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以及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可采用自然通风的方式防烟。
其防烟楼梯间、封闭楼梯间,在最高部位应设置面积不小于1m2的可开启外窗;当建筑高度大于10m时,楼梯间可开启外窗尚应满足每5层的总面积不小于2m2且布置间隔不大于3层的要求。
独立前室、消防电梯前室的可开启外窗应能满足每层不小于2m2的要求;合用前室、共用前室可开启外窗每层应不小于3m2。
当建筑高度较低时,提倡采用自然通风的方式进行防烟,火灾时不受机械或电气系统故障的影响,相对可靠。
2)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设计当建筑物的楼梯间和前室不满足自然通风时,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高层建筑的防排烟-1
建筑火灾防排烟概述建筑发生火灾时,及时扑灭火灾,防止火灾蔓延,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是特不重要的。
为此,设置防烟排烟设施,减少火灾烟气的生成量,操纵烟气蔓延,及时排除烟气,提高逃生通道的能见度,使人员和消防人员能够由楼梯或电梯平安疏散并顺利通行实施救火。
因此,防排烟系统设计是建筑火灾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
建筑火灾防排烟系统设计的全然内容包括:防火防烟分区的划分、防排烟系统的设置部位、防烟排烟风量和系统设置方式等。
其中,防火和防烟分区能有效地阻隔和操纵火灾烟气,合理地划分防火、防烟分区是特不重要的设计内容,在此根底上才能合理地设置防排烟设施。
防火和防烟分区的设计属于建筑专业来完成,通风专业必须全面了解和把握建筑防火和防烟分区划分的设计方法,才能合理设置建筑火灾防烟排烟系统。
因此,建筑火灾防排烟设计应与建筑设计、消防设计、通风及空气调节设计共同合作协调进行,建筑与热通专业设计人员应紧密配合,依据建筑物用途、平立面组成、单元组合、可燃物数量以及室外气象条件的妨碍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经济、合理的防排烟设计方案。
一、防排烟的全然概念1、建筑分类和耐火等级依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标准?的规定,对建筑物使用性质、危险性、疏散和扑救难度等对建筑进行分类。
如下表4-10所示。
表4-10建筑分类的燃烧性能依据其组成材料的不同,分为不燃烧体、难燃烧体和燃烧体3类。
建筑构件的耐火及极限是指按时刻—温度标准曲曲折折线进行耐火试验,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往支持能力或完整性被破坏或失往隔火作用时止的这段时刻,以小时表示。
GB50045—95?高层建筑设计防火标准?〔2005年版〕将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划分为一、二级,同时对不同的耐火等级建筑物的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做了具体的规定。
如表4-11所示。
表4–11耐火等级与耐火极限国家标准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标准?对非高层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制定的建筑物构件的燃烧性和耐火极限如表4-12表4-12建筑物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h〕注:1除本标准另有规定者外,以木柱承重且以不燃烧材料作为墙体的建筑物,其耐火等级应按四级确定;2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的吊顶采纳不燃烧体时,其耐火极限不限;3在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中,面积不超过100m2的房间隔墙,如执行本表的规定确有困难时,可采纳耐火极限不低于0.3h的不燃烧体;4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疏散走道两侧的隔墙,按本表规定执行确有困难时,可采纳0.75h不燃烧体。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规范解读
2.3 排烟的技术原则(2)
清晰高度
2.3 排烟的技术原则(3)
同一热释放速率的场所,储烟仓的底部高度 越高,即人员疏散的清晰高度越高,单位 时间产生的烟气量也就越大。
高温的烟气在热动力的作用下不断卷吸周 边温度较低的空气,其质量就必然会扩大, 烟气的自身温度就会降低,也就是说烟气 具有质量与温度成反比的规律。
3.2 自然通风设施(1)
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的楼梯间每5层内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的有效 面积不应小于2.0m2,且在该楼梯间的最高部位应设置有效面积不小于 1.0m2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
防烟楼梯间的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可开启外窗或开口的有效面积不应 小于2.0m2,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0m2。
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 100m的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的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及消防 电梯前室宜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防烟系统;当无法采用自然通风方 式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的防烟系统。
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 100m的住宅建筑,当防烟楼梯间的前室、合用前室符合下列要求时, 楼梯间可不设置防烟设施: 敞开的阳台或凹廊作为前室或合用前室; 设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的前室或合用前室,且前室两个不同 朝向的可开启外窗面积分别不小于2.0m2,合用前室分别不小于 3.0m2。
窗口型烟羽流 烟气从门、窗等墙壁开 口处溢出的烟羽流
汇报内容
一、烟气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二、烟气处置的目标与手段 三、规范对防烟系统的技术要点 四、规范对排烟系统的技术要点
2.1 烟气处置的目标与手段
2.1 烟气处置的方式 2.2 防烟的技术原则 2.3 排烟的技术原则
2.1 烟气处置的目标与手段
关于《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中排烟系统设计的理解
关于《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中排烟系统设计的理解《关于<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中排烟系统设计的理解:一场与烟雾的“智斗”》在建筑的世界里,防烟排烟系统那可是相当重要的存在,就像人体的呼吸系统一样,它关乎着建筑内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舒适体验。
而《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中的排烟系统设计部分,就像是这个呼吸系统的设计蓝图,让人琢磨起来又是有趣又是有点小头疼。
咱先说这个排烟量的计算吧。
感觉就像是在玩一场数字游戏,既要考虑建筑的空间大小、功能类型,还有什么清晰高度之类的因素。
就像你做菜放调料,多一点少一点那味道可就完全不同了。
如果把排烟量算少了,那浓烟就像调皮的小恶魔一样,在房间里肆意乱窜,搞得乌烟瘴气,危害人类健康还妨碍逃生。
要是算多了呢,就好像你为了打死一只苍蝇却搬来了一门大炮,有点过于浪费资源了。
排烟口的设置也是很有讲究的。
它要处在最能精准捕捉烟雾的位置,就像狙击手要找好射击点一样。
不能太高,烟没等跑到那儿就开始胡作非为;也不能太低,容易被家具或者其他东西挡住,那这排烟口就成了一个没啥用的摆设,像一个光领工资不干活的家伙。
然后啊,排烟风机的选择就像是挑选一个强壮的大力士。
它得有足够的力气来把那些烟雾都给赶到外面去。
要是选了个弱不禁风的风机,浓烟那可是会把它给欺负得团团转的,最后整个建筑就笼罩在烟雾的“黑暗统治”之下了。
在设计排烟系统时,我感觉就像是一个侦探在布局抓坏人。
每一个细节都得考虑到,从烟雾怎么产生,到怎么为它们规划逃跑的路线,再到怎样把它们一网打尽赶到外面的世界去。
这其中还要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就像侦探要预料到罪犯可能会有的各种逃脱手段一样。
而且这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死规定,就好比游戏中的规则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做调整。
不同的建筑类型,像是住宅、商场、工厂,对排烟系统的要求也是各有特点,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
有时候为了达到标准要求,要绞尽脑汁想各种办法,就像走迷宫一样,时不时要碰壁,可一旦找对了路,那成就感也是爆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