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概况及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概况及展望发表时间:2010-07-09T16:48:56.0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9期供稿作者:侯春芝 (黑龙江省海伦市人民医院黑龙江海伦15230
[导读] 从中医病因病机、临床分型、内治法、外治法等对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进行了详尽的综述。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09-0221-02【摘要】从中医病因病机、临床分型、内治法、外治法等对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进行了详尽的综述。
认为中医治疗厌食症以辩证论治方药为主,重在调理脾胃功能,同时说明本病以预防为主。
【关键词】厌食症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食欲不振或食欲减退,见食不贪,甚至拒食的一种脾胃病证。
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但以1~6岁小儿多见。
临床以不思饮食,食而不化或嗜食异物,大便不调为主症。
本病迁延日久可导致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及免疫功能低下等,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本病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亦越来越引起重视。
现就近几年来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及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一病因病机1.饮食不节喂养失宜由于小儿乳食不能自节,贪吃零食,进食不定,饥饱无度,以致损伤脾胃,即《素问·痹论》所说:“饮食自倍,脾胃乃伤”;或因家长缺乏喂养常识,片面强调高营养、高热量饮食,过度溺爱,恣意纵儿,过食肥、甘、粘、腻、生、冷或难消化的零食、水果等,均可伤及脾胃,如《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食滞》说“小儿恣意肥甘生冷,不能运化,则肠胃积滞矣”。
亦说明饮食结构不合理,乳食壅积,损伤了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形成厌食。
总之,饮食因素是导致小儿厌食的主要病因。
2.多病久病脾胃受损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和五脏强弱的不均衡性(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虚、肝常有余、心常有余),导致了小儿五脏相互关系的特殊性。
脾与肺为母与子的关系,脾之运化,赖肺之宣发方能濡养全身;肺主气,依脾之精微不断充养,脾气虚,肺气亦虚。
若小儿患上感、肺炎、腹泻及其他感染性疾病后,体虚、脾胃受损、正气亏乏,或病后失于调理,脾运胃纳失健,导致厌食。
3.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由于先天不足的小儿,多见消瘦,胃肠薄弱。
如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出生后体重低,往往不会吸吮,消化功能差,如喂养不合理,极易造成消化不良,使虚弱的脾胃功能更加虚弱,使小儿不思乳食,更加难以喂养。
4.精神因素情绪变化因小儿“ 肝常有余 ”,如所求不得、受气委曲,皆能令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厌食;或因生活环境改变,情志不畅,思虑伤脾,脾虚而致厌食。
以上诸多因素促使脾胃受损而引起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胃阴不足、肝脾不调等最终导致脾胃受纳运化失常而使小儿不思饮食、厌食。
二治疗方法(一)、内治法1.辨证论治
有关小儿厌食症的治疗,近几年报道很多,各位医家从脾胃论治、阴虚论治、肝脾同治、活血论治、虚实论治、营卫论治及外治法等各方面进行辩证论治。
2.众多医家根据厌食症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现归纳如下。
2.1脾失健运型主证厌食或拒食,伴有面色少华,食而无味,形体偏瘦,精神状态及二便基本正常,舌苔白或微腻。
治宜调脾助运。
方2.2 胃阴不足型主证厌食或拒食,伴有口干喜饮,皮肤干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或苔光剥少津,脉细。
治宜养胃育阴。
方用养胃增液汤加减。
2.3 脾胃气虚型主证厌食或拒食,伴有面色萎黄或苍白,形体消瘦,神倦乏力,大便不化或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
治宜健脾益气。
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2.4 肝气郁结型主证厌食或拒食,伴有烦燥易怒,如稍违其意则哭闹不已,睡眠不实,舌质红,苔薄,脉弦。
治宜疏肝健脾,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2.5 脾虚痰湿主证厌食或拒食,伴有形体消瘦或虚胖,面色黄白,经常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宜健脾燥湿,方用二陈汤加减。
2.6 脾虚血淤型主证厌食或拒食,伴有面色晦暗,形体消瘦,神倦乏力少言,舌质暗。
脉沉缓。
治宜健脾化瘀。
方用参苓白术散加用莪术、三棱等活血药。
2.7 虫积伤脾型主证厌食或拒食,伴有面黄肌瘦,嗜食异物,脐周痛,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弦。
治宜驱虫健脾。
方用肥儿丸加减。
2.8 脾胃虚弱主证厌食或拒食,伴有面色晄白,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谈苔白,脉细弱。
治宜益气健脾合中。
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二)外治法1.小儿推拿捏脊
1.1推拿法
王静安老师运用手法。
患儿母平坐,双腿靠拢平放,屈膝弯曲呈90°。
将患儿仰卧于上,家属用双手轻握手足。
医生以鱼际着力,由上脘、中脘、经建里、下脘至神阙。
推、揉、按、摩,反复推之,致脘腹柔软为度。
再将患儿翻转俯于腿上,采用推、按、震、抖手法,由风门起,经肺俞、膈俞、膈关、脾俞、意舍、胃仓至三焦俞,每日一次。
1.2 捏脊法
将患儿俯卧于床上(体位要舒适),采用捏、提、搓、推、捻、放、按、揉八法,自长强穴起,到大椎穴止,反复3-5次,每日一次。
通过推拿手法来刺激脏腑经络气血,调整气血阴阳平衡,以达到健脾和胃、消积导滞和防病治病的功效。
捏脊法从现代医学观点看,能刺激脊神经根,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恢复协调,促进胃肠血液、淋巴循环,改善消化系统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2.针灸疗法
2.1针刺疗法。
一般选用四缝穴、脾俞、胃俞。
2.2 灸法刁本恕老师采用钟型灸罩灸法,与传统灸法相比便于定位、定量,更具简、便、廉、效特点,安全易操作,且疗效确切。
2.3 穴位注射。
一般选用足三里穴。
以上各法可根据患儿病情和接受程度酌情选用。
现代医学认为通过针刺可改善支配胃肠神经的功能,使其功能恢复正常。
3.腧穴敷贴法
(1)体穴敷贴。
将中药调成糊状或膏状,敷贴在穴位(根据病情辨证选取)上,用胶布固定。
每次敷贴6―12小时,每日一次。
腧穴是经气流注之处,通过药之压力与渗透作用,激发经气,引起传导和调控作用,使中药发挥治疗相关脏腑疾病的作用。
(2)耳穴贴压。
选用王不留行籽用胶布固定在耳穴上,选穴以脾、胃为主穴,配穴根据个人经验或辨证来选取。
(三)心理疗法
使儿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审美观,不要盲目追求时尚。
保持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展望
小儿厌食症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无统一标准,现大多以中医疗法为重。
但因小儿年幼、厌食,对于中药汤剂、散剂口感差及家庭娇惯,使服药难、药量小,导致药物疗效降低。
对于此情况建议、探讨如下。
1.以祖国医学“不治已病治未病”为根本,提高重视,以预防为主。
2.加强方剂改革,开发研制出更多宜于小儿接受的中药剂型。
3.采用内外疗法、防治结合、中西并举、心理指导及健康模式等多方位治疗。
最终探讨出适合中国儿童的有效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王伯岳,江育仁.中医儿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444-445.
[2]黄映君.刁本恕老师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J].中医儿科杂志,2007,3(3):5.
[3]苏慧岚.活血化瘀法治疗小儿厌食症35例[J].河南中医,2004,24(12):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