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合集下载

中医内外兼治小儿厌食症50例临床观察

中医内外兼治小儿厌食症50例临床观察

32胃 阴不 足 型 : 证 要 点 : . 辨 口干 多 饮 , 不喜 进 食 , 质红 , 细 而 不化 , 部胀 满 , 不 调 为 主要 特 征 。 舌 脉 腹 大便 而厌食 症则 无 此特 症 。
数 , 法 : 胃育 阴 , 用 : 胃增 液 汤 加 味 , 药 : 斛 、 梅 、 其 次 和疳症 区别 , 治 养 方 养 方 石 乌 疳症 是 由于喂 养 不 当或 多种 疾病 影 响 , 脾 胃 使 沙参 、 玉竹 、 白芍各 lg脾 气不 足加 山药 , o, 口渴烦 躁 加 天花 粉 。 受 损 , 液耗伤 而致 的慢性 疾 病 , 厌食 症 足 除外其 他 慢 性 消化 气 而
关键词: 小儿 ; 食 症 ; 厌 内外 兼 治 ; 医; 中 临床观 察 中图分类号 :7 5 文 献标识 码 : R 2. 7 B 文章 编号 :06 07 (叭02 —0 6 0 10— 992 )104 — l
厌食 症 属 于 中医厌 食 范 畴 ,发病 原 因主 要是 饮 食 不 节 。 喂 无 效 。有效 率 9 % 8 养 不 当 、 致脾 胃不 和 , 纳 运化 失健 。若 因外感 或 某 些慢 性 疾 5 典型 病例 导 受 病 引起 的食 欲不 振 , 不 属 于本病 范 畴 。小 儿 饮食 不能 自节 , 则 加 患儿 、 某 、 、0岁 , 生 子女 , 市居 民 , 庭 条 件 优越 , 李 男 l 独 城 家 之脾 常 不足 , 常有余 , 肝 故易致 pJ 患 此症 。 bg 笔者 从 医几 十年来 , 爷爷 奶奶 带 养特 别溺 爱 。就 诊 , 素 厌食 、 食 , 纳 饮 , 平 拒 不思 食物 深深 感 到 , 由于 目前 生 活水 平 不 断提 高 , 独生 子 女 增 多 , 长对 无味 , 家 面色 少 华 , 稀 面 黄 , 体 消 瘦 , 神 活 动 尚可 , 小 便正 发 形 精 大 孩子 的 过分溺 爱 , 零食 的增加 , 速 了厌食 症 的 比例 。从 临 床 实 常 , 加 舌淡 苔 白微腻 , 尚有力 , 证 要点 ; 合脾 胃失 健 型 , 脉 辨 符 故用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小儿厌食症是指因多种原因导致儿童对食物产生厌恶情绪,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认为小儿厌食症是因为肝胃功能失调所致,通过辩证施治可以有效改善儿童的食欲和健康状况。

为了验证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我们进行了一项观察性临床研究,旨在为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提供更多的临床证据和参考。

1. 研究背景小儿厌食症是指儿童因情绪、环境、生长发育、营养等原因导致食欲减退、拒食或进食量明显减少,严重时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

目前,西医常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和心理疗法,但疗效不稳定且易复发。

而中医辩证施治则是通过调整肝胃功能、平衡阴阳,以中药、针灸等手段调理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从根本上改善儿童的厌食症状。

2. 研究内容本研究纳入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50例小儿厌食症患者,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范围为3-10岁。

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医临床诊疗常见病诊疗方案》中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并且排除了器质性疾病和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患儿入组后,根据中医辩证分型,采用中药调理、针灸和艾灸等治疗手段,并对疗效进行了观察。

3. 观察指标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患儿的食欲改善情况、体重增长情况、情绪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等。

食欲改善情况使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体重增长情况通过每月一次的体重测量和生长发育评估来评定,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使用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PedsQL)量表进行评估。

4. 研究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观察,50例患儿中有45例(90%)的食欲明显改善,其中26例(52%)完全恢复了正常的进食量,19例(38%)进食量明显增加。

体重增长方面,治疗后50例患儿的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42例(84%)的体重增长达到了每月预期的标准值。

在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评估中,患儿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

小儿厌食症中医学研究进展

小儿厌食症中医学研究进展

引言
小儿厌食症是一种儿科疾病,以长期食欲减退、厌食、腹胀等症状为主要表现。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小儿厌食症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可能与多种因素如饮 食习惯、环境、遗传等有关。中医学在小儿厌食症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症的病因主要包括饮食习惯、中医体质、中医经络等方面。 小儿的饮食习惯如过多食用生冷、油腻、煎炸等食物,或饮食不规律、偏食等 不良饮食习惯是导致厌食症的重要因素。此外,中医体质学认为,小儿的体质 特点为脾常不足,脾胃功能较弱,易出现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中医经 络理论则认为,脾胃经络与小儿厌食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结论
小儿厌食症中医学研究进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中药治疗和针灸推拿等非药物 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完善中医治 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未来研究方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探讨小 儿厌食症的病因病机,以期对治疗方案做出更加精准的调整;2)加强小儿厌 食症中医证候学的研究,完善辨证论治体系;3)
西医研究进展
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寻找实验室指标和仪器检查的方法上,以 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另外,药物治疗也是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重要手段, 包括促进食欲和营养补充剂等。然而,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之处,如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和对病情的长远影响尚不明确,且心理因素在疾病 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也需进一步探讨。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小儿厌食症具有独特的优势,临床上常采用中药汤剂、中药灌肠、中 药贴敷等方法进行治疗。中药汤剂是根据不同证型,配制不同的方剂,以达到 调和脾胃、增进食欲的目的。中药灌肠是将中药煎成灌肠液,通过直肠给药, 以缓解厌食症状。中药贴敷则是将中药制成贴敷剂,外敷在小儿脐部,通过经 络作用改善厌食症状。

中医药综合治疗小儿厌食症

中医药综合治疗小儿厌食症

典型病 例
例1 .患者 , ,2岁 。1 9 女 4 9 3年 3月 1 5日初诊 。患 病 已 5年 , 初 每次 月经 延 时 半 月之 久 , 年 来 甚 至整 起 近
月淋 漓不止 , 曾经 多家 医 院检 查 , 未发现 有器 性病 变 , 诊 为功 能性子 宫 出血 , 中西药 治疗 效果 不显 , 用 迁延 时 E , l
失, 身体 强健 , 工作 如常 。
( 稿 日期 2 1 -41 ) 收 0 10 —8
时于 方 中去 黄柏 , 加入 当归 1 og 阿胶 1 ( Og 烊化兑 入) ,
中 医 药综 合 治 疗小 儿 厌 食 症
桑 莉
( 山东 省 寿 光 市 中 医 医院 , 6 7 0 220)
期 出血 又 反 而 更 致 阴 虚 , 因果 循 环 致 病 E重 。 拟 滋 养 肝 l
布瘀点 , 脉沉 弱而 涩 。当 日以人体 虚弱 已极 , 堪攻伐 , 不 即以益 气养血 摄血 止血之 法 , 每经 前予服 大剂加 味归 脾 汤数帖 , 1 8 年 初 , 崩 虽无 大 减 , 神食 欲 渐 趋好 至 96 经 精 转 , 以活血化 瘀 法 , 桂 枝 茯 苓 丸加 土 鳖 虫 、 乃 用 阿胶 、 蒲 黄炭 、 蕊石 于经 前腹痛 先兆 时服 3剂 , 效极 好 , 花 疗 当即
后 天 如 失 于 调 养 , 胃虚 弱 , 恩 乳 食 , 以喂 养 。 脾 不 难
饮 食不 节 , 喂养不 当 :景 岳全 书 》 :小 儿之疾 , 《 谓 “ 非
外 感 风 寒 , 内伤 饮 食 [ ’ 由 于 4 J g 食 不 知 自节 , 则 , ]。  ̄b L 饥
情绪 变化 , 神 因素 : 儿“ 常有余 ” 娇 生惯养 之 精 小 肝 ,

中医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分析

中医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分析

中医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分析摘要:目的观察中医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卫生服务站门诊2022年1月-12月收治的8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饮食指导、心理护理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入中医小儿推拿疗法,主要推拿补脾经、运板门、掐揉四横纹、点揉足三里捏脊等穴位,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食欲、饮食量变化及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治疗后,治疗组食欲、饮食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医小儿推拿法可以明显改善小儿厌食症患儿食欲及饮食量,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厌食症;中医推拿;食欲;饮食量;疗效。

小儿厌食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饮食量减少,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临床上以2-6岁儿童较多见,发病率在3%-5%。

这会导致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问题。

西医治疗以饮食指导、药物及心理治疗为主,但临床疗效仍然不甚满意。

中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症的发生与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气机升降运行不畅等密切相关。

可以通过推拿疗法巩固脾胃,调节气机,疏通经络,提高患儿食欲。

现代研究也证实,推拿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胃消化吸收能力,还可提高患儿免疫功能,改善情绪状态。

因此,应用中医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可发挥中医学独特优势。

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中医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社区卫生服务站2022年1月-12月收治的80例小儿厌食症住院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

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6岁,平均(4.5±1.2)岁;病程2个月至1年。

治疗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3-6岁,平均(4.3±1.1)岁;病程1-10个月。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小儿厌食症是指儿童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食欲不振、进食量偏少的一种疾病。

儿童厌食症不仅影响了儿童的生长发育,还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中医认为,小儿厌食症大多因脾胃功能失调所致,因此中医辩证治疗在治疗小儿厌食症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通过对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探讨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

一、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缺陷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营养干预。

对症治疗主要是给予食欲促进剂、胃肠促进剂、维生素等药物,以刺激儿童的食欲,增加进食量。

营养干预则主要是通过提供高能量、高蛋白、多种维生素的饮食,以保证儿童的营养需要。

这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往往不明显,且容易出现反复。

长期使用食欲促进剂和胃肠促进剂,容易产生药物依赖,而且对儿童的身体健康也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中医认为,小儿厌食症大多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导致的,可以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常见的辩证类型包括脾虚、胃热、食积等。

在治疗上,应该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补脾健胃、清热解毒、疏肝理气、行气化痰等,以恢复脾胃的功能,调节气血,改善机体营养吸收和代谢功能,从而达到促进食欲、增进食量的目的。

1. 材料与方法选取小儿厌食症患儿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范围2-6岁。

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进食量偏少,营养不良等症状。

根据中医辨证,患儿分别属于脾虚型、胃热型、食积型等不同的辨证类型。

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采用中药治疗,并配合针灸调理、食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2. 观察指标观察患儿治疗前后的食欲改善情况、进食量增加情况、身体生长发育情况等指标。

3. 观察结果经过中医辨证治疗后,所有患儿的食欲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进食量明显增加。

其中脾虚型患儿经过益气健脾、和胃化滞的治疗后,食欲和进食量均有明显改善,身体生长发育也较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胃热型患儿经过清热解毒的治疗后,食欲明显好转,舌苔及口渴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食积型患儿经过通络理气的治疗后,胃脘胀满、消化不良等症状明显减轻,食欲也有所改善。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厌食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

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但长夏暑湿当令之时,可使症状加重。

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临床尤以1~6岁小儿为多见。

城市儿童发病率较农村为高。

患儿除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明显不适,预后较好。

但病情迁延不愈,可使气血生化不足,抗病能力下降,而易罹患他症,甚至影响生长发育而转化为疳证。

本病多见于中医文献所载“不思食”“不嗜食”、“不饥不纳”、“恶食”等病证之中。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厌食的原因,一是由于局部或全身疾病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平滑肌的张力下降,消化液的分泌减少,酶的活力降低所致;二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人体内外环境及各种刺激的影响,使对消化功能的调节失去平衡所致。

1 病因病机本病多由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所引起。

其病位在脾胃。

盖胃司受,脾主运化。

脾胃调和,则知饥欲食,食而能化。

诚如《灵枢·脉度》所载:“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

”若喂养不当、他病伤脾、禀赋不足、情志失调等损伤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致脾胃失和,纳化失职,而成厌食。

1.1喂养失当为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因之一。

小儿脏腑娇嫩,饮食不知自节。

若家长缺乏育婴保健知识,婴幼儿未按期添加辅食,或片面强调高营养饮食,超越了小儿脾胃的正常纳化能力;或过于溺爱,纵其所好,恣意零食、偏食、冷食;或饥饱无度;或滥服滋补之品,均可损伤脾胃,产生厌食。

诚如《素问·痹论》所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1.2他病伤脾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得阳则运。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得阴则和。

若罹患他病,误用攻伐,峻加消导;或过用苦寒之品损脾伤阳;或过食香燥、辛辣之品而耗胃阴;或病后未能及时调理;或夏伤暑湿,脾为湿困,均可致受纳运化失常,形成厌食。

1.3先天不足是部分患儿厌食的原因。

患儿胎禀怯弱,元气不足,脾胃薄弱,往往生后即表现不欲吮乳。

若加之后天失于及时调理,则脾胃益虚,食欲难以增进。

小儿厌食症中医治疗方剂

小儿厌食症中医治疗方剂

小儿厌食症中医治疗方剂小儿厌食症,又称小儿食欲不振,是指小儿长期食欲减退或缺乏,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症状。

中医认为,小儿厌食症多由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治疗时需根据患儿的具体体质和病因进行辨证施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方剂:1. 健脾开胃方: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的小儿。

-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甘草6克- 陈皮6克- 神曲10克- 麦芽10克- 山楂10克2. 消食化积方:适用于食积内停,腹胀腹痛的小儿。

- 神曲10克- 麦芽10克- 山楂10克- 莱菔子10克- 鸡内金6克- 谷芽10克- 木香6克- 枳实6克3. 温中健脾方:适用于脾胃虚寒,腹痛喜按,四肢不温的小儿。

- 干姜6克- 附子3克(需先煎1小时)- 白术10克- 党参10克- 茯苓10克- 甘草6克- 陈皮6克4. 疏肝理气方:适用于肝气郁结,情绪不畅,影响食欲的小儿。

- 柴胡6克- 白芍10克- 枳壳6克- 川芎6克- 郁金10克- 香附10克- 神曲10克- 麦芽10克5. 养阴清热方:适用于阴虚内热,口干舌燥,夜寐不安的小儿。

- 知母10克- 玉竹10克- 麦冬10克- 地骨皮10克- 丹皮6克- 茯苓10克- 甘草6克- 神曲10克6. 益气养血方:适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苍白,乏力的小儿。

- 当归10克- 黄芪15克- 熟地黄10克- 白芍10克- 川芎6克- 阿胶10克(烊化)- 甘草6克- 神曲10克在使用以上方剂时,应根据小儿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由有经验的中医师进行辨证施治,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同时,家长应配合调整小儿的饮食习惯,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溺爱或强迫进食,以促进小儿的健康成长。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药方[1]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药方[1]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药方引言小儿厌食症是指儿童在正常生长发育期内,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食欲不振,进食量明显减少的一种常见病症。

中医认为,小儿厌食症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气血不足、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药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药方一:四君子汤药材•人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用法与用量将上述药材一起加水煎煮,煮至药液剩一半时,将药渣去除,取得汤液。

每日分2次服用,每次服用量为半碗。

药理作用四君子汤具有健脾开胃、益气补脾的作用。

其中人参具有补气健脾的功效,白术具有健脾止泻的作用,茯苓具有健脾化湿的作用,炙甘草具有调和药物性味的作用。

这些药材的结合可调整脾胃功能,促进食欲恢复。

药方二:生脉散药材•人参(6克)•茯苓(15克)•天麻(6克)•知母(6克)•甘草(6克)用法与用量将上述药材一起研磨成细粉,每日分2次服用。

每次服用量为半小匙,可搭配温水服用。

药理作用生脉散主要具有健脾开胃、安神养心的作用。

人参和茯苓能调节脾胃功能,促进食欲恢复。

天麻和知母则有清热祛火、镇静安神的作用。

甘草有调和药物性味的作用,减轻其他药材的刺激性。

这些药材的结合可增加儿童的食欲和改善睡眠质量。

药方三:益气健脾汤药材•党参(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枸杞子(10克)用法与用量将上述药材一起加水煎煮,煮至药液剩一半时,将药渣去除,取得汤液。

每日分2次服用,每次服用量为半碗。

药理作用益气健脾汤具有健脾开胃、益气养血的作用。

党参和白术均具有健脾补气的功效,茯苓具有健脾化湿的作用,炙甘草具有调和药物性味的作用,枸杞子具有滋阴补肾、益气养血的作用。

这些药材的组合可调整脾胃功能,增加食欲,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药方四:小建中汤药材•人参(6克)•茯苓(10克)•黄芪(10克)•炙甘草(6克)•陈皮(6克)•猪大骨(100克)用法与用量将猪大骨加入适量水中煮沸,再加入上述药材煎煮至汤液剩一半时,取得汤液。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力有严重影响。

中医辩证治疗在小儿厌食症的疗效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通过观察一组小儿厌食症患儿的疗效,以探讨中医辩证治疗在该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选取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某医院儿科门诊收治的5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全部为男性,年龄范围为2岁至6岁,平均年龄为4.5岁。

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排除了严重器质性疾病和精神疾病。

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

观察组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方法,按病情进行针灸、推拿、中药等综合治疗。

根据患者的不同辩证,选择了适当的针灸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如:足三里、足阳明胃经等。

推拿治疗采用脾胃按摩、足三里穴按摩等方法。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辨证施治,如:脾胃虚弱者给予健脾益胃中药,痰湿停滞者给予化痰祛湿中药等。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即口服促食剂,如:维生素B族制剂、营养饮料等。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期间每周进行一次复诊,记录患儿的体重、身高、食欲等观察指标,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治疗后,所有患者的食欲明显增加,体重、身高有明显增长。

其中21例患儿的体重增加了10%以上,4例患儿的体重增加了5%以上。

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差,只有12例患儿的体重增加了10%以上,2例患儿的体重增加了5%以上。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情况相对较少,观察组出现气虚倦怠者7例,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者5例。

通过上述观察结果可以得出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在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辩证治疗能够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调整患者的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能力,增强食欲和增加体重。

中医辩证治疗在治疗小儿厌食症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较少。

这表明中医辩证治疗在小儿厌食症的临床应用有较好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小儿厌食症是指儿童由于食欲减退或者消失,导致体重下降或生长迟缓的一种疾病。

由于小儿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会受到厌食症的严重影响,因此该疾病需要及早治疗。

传统中医具有较好的辩证论治方法,此次研究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来观察治疗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在我院就诊的30例小儿厌食症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在2-6岁间。

均符合厌食症的诊断标准,未接受其他医疗干预。

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根据病人肝胃气滞、脾胃虚弱、心肝失调等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中医方剂。

结果:治疗后,30例患者的食欲明显增加。

观察体重和身高均明显上升,经过42天的治疗,患者平均体重增长1.2千克,平均身高增长1.5厘米。

治疗效果总体上得到了明显改善,符合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

讨论:中医理论认为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因为脾胃虚弱、肝胃气滞和心肝失调等因素。

由于病人年龄小,改善饮食和药物的刺激并不可取,治疗方法应尽量柔和。

采用中药进行调理,可以调整身体的气血运行,从而提高身体代谢,增强食欲和消化功能。

中药治疗所选中药剂量适量,无明显不良反应。

但中药治疗需要一定的专业医师指导,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

限制本次研究包括:病例数较少,难以准确描绘中医治疗喜食症的疗效,难以判断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是否有确切的临床价值。

结论: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是安全有效的,患者在治疗后能够增强自身消化功能,提高食欲,增速体重和身高。

因此,中药治疗可考虑作为小儿厌食症的关键治疗方法之一。

进一步研究可包括更多的病例数据,以观察中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长期疗效和副作用。

儿科厌食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儿科厌食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厌食厌食是指小儿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一个症状,是由喂养不当、偏食零食、饥饱不匀等损伤脾胃所引起。

多见于婴幼儿。

病程较长,日久气血俱虚,抵抗力差,容易诱发其他病症。

【诊断】1.本病长期食欲不振,甚则拒食,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精神良好,嬉耍如常,脉平,苔薄白,舌质正常。

2 .所表现的厌食、消瘦诸症,应与小儿府证作鉴别。

府证中的“府气”候,除消瘦食少之外,精神委靡或烦躁不安,腹胀,大便稀酒或便秘3 .实验室检查: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轻度下降。

部分患儿有血清锌、胃泌素降低。

4.需要排除肝炎、结核以及其他慢性疾病出现的厌食症状。

【治疗】厌食的治疗方法、除药物治疗之外,尚有推拿疗法、外治疗法、饮食疗法等,均能收效。

其治疗原则,皆是调理脾胃。

比较而言,药物治疗与推拿或外治方法相结合,可以提高疗效。

一、辨证论治厌食病在脾胃,辨证时应辨别以脾运失健抑或胃阴不足、脾胃气虚。

虽然三者均以厌食为主症,但有运化失健或阴虚、气虚之不同,要从证、舌方面加以鉴别。

治疗法则,以“脾健贵在运而不在补”为指导思想,着重调和脾胃,转运中焦气机。

1.牌失健运证食欲不振或拒食,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精神良好,舌苔薄净或薄腻,舌质正常,脉尚有力。

乃厌食初起,脾胃运化失常所致。

治法:和脾助运。

方药举例: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苍术、山楂、麦芽、佩兰、神曲各10g。

加减:腹胀,加鸡内金6g或枳壳6g。

便清,加怀山药10g,炮姜炭3g。

2.胃阴不足证口干多饮而不喜进食,大便干结,舌苔花剥或光红少津,夜寐不宁,面色微黄。

此素体阴虚,胃失濡养所致。

治法:养胃育阴。

方药举例:养胃增液汤加减。

石斛、沙参、白芍各IOg,甘草、乌梅各4g,陈皮5go加减:苔腻、夹湿,加意及仁、茯苓各10g。

便澹,加山药10g,诃子肉5g。

拒食,加佛手片6g,谷麦芽各10g。

3.脾胃气虚证面色少华,精神不振,形体偏瘦,不思饮食,食少便澹,舌淡苔薄,脉细。

治法:健牌益气。

方药举例:异功散加减。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厌食是指小儿对食物的摄入产生抗拒或减少的情况。

它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健康问题,给孩子和家庭带来了困扰。

不良的饮食习惯,不正确的喂养方法,以及急慢性疾病影响等,均可导致厌食发生。

本病各个年龄期都可发生,但以1-6岁多见,中医也称为纳呆,恶食等。

本文将探讨中医如何治疗小儿厌食,并提供一些常见的中医疗法和建议。

一、中医对小儿厌食的认识中医认为,小儿厌食与脾运失建、脾胃气虚、胃阴不足等因素密切相关。

脾胃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承担着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运送到全身的重要功能。

当脾胃功能受损时,食欲会减退,导致小儿出现厌食症状。

此外,情绪波动、环境变化、饮食习惯等也会影响小儿的食欲。

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会影响脾胃功能,从而导致厌食。

环境的改变,如新学期、换班级、搬家等,也可能给小儿带来不适应和紧张感,进而影响食欲。

此外,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挑食等,也可能导致厌食。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的核心目标是调整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恢复正常的食欲和营养状况。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饮食疗法、针灸、推拿按摩等等。

中药调理是中医治疗小儿厌食常用的方法之一。

中医医生会根据小儿的体质和病情,开具具有健脾开胃、补脾益气、养阴益胃等功效的中药方剂,以调理脾胃功能,促进食欲恢复。

二、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的常见方法(一)中药调理:小儿厌食的中医辨证诊治主要分为以下三个证型:1. 脾失健运:胃纳不馨,或食而无味,面黄少华,脘腹胀满,大便不化,舌苔薄白或薄白腻,脉象有力。

治则调和脾胃,运脾开胃。

常用曲麦枳术丸加减。

2. 脾胃气虚:不思进食,或有拒食,面黄神疲,进食稍多,大便即稀,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软,治疗宜补脾益气,健脾开胃。

常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中成药可用醒脾养儿颗粒。

3. 胃阴不足:不思进食,口干多饮,大便干结,形体偏瘦,皮肤干燥,舌红少津,脉细。

治疗宜养阴益胃,常用养阴增液汤加减。

中药治疗小儿厌食症是通过健运脾胃药的使用,使小儿脾主运化、胃主受纳的功能得以恢复和健全;不宜大量使用克伐及补益之品;中药治疗小儿厌食症,不是单纯消化食物,而重在健运脾胃,修复或调动机体整体的消化功能,故疗效稳定,不易复发。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小儿厌食症是常见的小儿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临床上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拒食、厌食等症状,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中医辨证治疗具有个体化、因人而异、病因治疗等独特优势,因此本文对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

一、病例临床资料患儿,女,5岁;主要症状为食欲不振、拒食、口臭、脘腹胀痛等。

经过一周的调查问诊和体格检查,患儿体质偏瘦,精神不振,食欲不振,经常拒食,口臭,脘腹胀痛,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二、辨证论治根据中医辨证理论,本治疗以解表化湿、理气消积为主要方法,具体辨证分析如下:(1)证候分析:该患儿为脾胃虚弱型厌食症。

口臭、脘腹胀痛等症状为脾胃失调所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为脾胃气血两虚表现。

(2)治疗原则:补脾胃、调理气血,宣透化湿,消积胀。

(3)方药组合:选用六君子汤和消食导滞汤合用,具体方剂为: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苍术、甘草、大枣)加消食导滞汤(神曲、半夏、陈皮、枳壳、生姜、大黄、厚朴、茵陈蒿、山楂、桃仁、木香)。

三、治疗过程及临床观察治疗过程中,患儿每天服用药膳一次,共治疗21天。

初治3天后,患儿食欲有所增加,并且拒食和口臭症状有所缓解,脘腹胀痛逐渐消失。

第7天后,患儿的食欲已经恢复正常,进食量明显增加,体重也开始逐渐增加。

按照医生的嘱咐,患儿每周去医院复查一次。

经过21天的治疗,患儿全面康复,体重增加了2公斤以上,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均恢复正常,没有不良反应。

四、结论与讨论中医辨证施治所得到的疗效是非常优异的,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根据辨证论治原则,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发挥个体化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优的治疗效果。

同时,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具有绿色安全、易操作、经济实惠等特点,更适合儿童群体使用,最终更好地保障了儿童健康成长。

桂枝汤加减配合中医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体会

桂枝汤加减配合中医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体会

桂枝汤加减配合中医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体会标签:桂枝汤;推拿;治疗;厌食症1小儿生理特点除了先天禀赋不足(如解颅、五软五迟等)和新生儿特有疾病外,最易发生脾胃疾病,肺系疾病。

其次是感染性疾病。

由于小儿时期的消化系统未臻完善,脾胃运化功能尚未健全,反映于生活的“脾常不足”。

但小儿机体的发育较快,对水谷精微的需求量大,而脾胃的运化和吸收却有一定的限度,在临床上易出现积滞、疳证、厌食等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孩子的溺爱,以厌食为主要症状前来就诊的患儿越来越多,小儿长期食欲不振,甚至不思饮食,日久精神疲惫,体重减轻,抗病力弱,为为其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必须积极治疗,还孩子们一个健康活泼的身体。

2中医基础理论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认真研读中医经典著作,根据卫气营血理论,卫气的主要功能是“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和营气的主要功能是“营养濡润人体脏腑及各部组织”,“营卫之气都以水谷之气为主要的生成来源”和脏腑辨证中“脾生营卫、生味、生肌肉、生四肢”的基础理论。

运用内病外治的方法,用中药桂枝汤调治营卫之气,从而达到强化脾胃的功能,同时根据经络理论,配合中医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显著。

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简、轻、便、康”的特点。

3桂枝汤方解桂枝汤为张仲景之名方,方中桂枝、甘草、生姜、大枣皆有平胃健脾之功,通过调和脾胃可达到滋化源,充气血和阴阳调营卫的作用。

因为桂枝汤配合推拿,功效广泛,故既可用于太阳中风证,又可化截施治用于各种虚证及杂证,被后世尊为“群方之魁”。

4临床运用在临床运用中,当根据不同证型以加减,如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当加用焦三仙、陈皮、连翘、莱菔子、茯苓、半夏等;痰湿滋生,当加用半夏、陈皮、茯苓等燥湿健脾,化痰;虫积伤脾,当合用使君子汤;脾胃虚弱,当加用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和中。

5中医推拿手法中医推拿采用“三揉一捏法”。

揉腹(揉中脘、揉神阙、揉天枢)、揉脾俞、揉胃俞、揉足三里,使脾胃消化器官的兴奋性提高,增强消化吸收功能。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外治法治疗概述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外治法治疗概述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外治法治疗概述小儿厌食症是以小儿长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至拒食为特征,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程较长,一般为2月以上,各年龄段小儿均可发病,但以1~6岁的城镇儿童较多见[1]。

中医认为小儿厌食多与乳食不节、喂养失当导致脾胃不和,受纳运化失健等因素有关,其病位在脾胃。

厌食症若长期发展,可导致患儿营养不良以及各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缺乏,机体免疫力低下,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且易患各种疾病[2]。

近几年来本病有日渐增多趋势,因小儿厌食的同时更厌药,所以很难配合内服药物治疗。

中医经络学说将五脏六腑与四肢百骸有机的练成一个整体,内脏疾病必然反映到体表,通过中药外敷、针灸、推拿等刺激体表的某些特定穴位,能调整内脏的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现将近5年有关小儿厌食症中医外治法的治疗情况综述如下。

1 针刺疗法1.1 刺四缝林昱等[3]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症80例,采用三棱针在患儿双手四缝穴处经常规消毒后点刺,约1分深,挤出淡黄色液体,7天点刺1次,直到刺后不再有黄白色黏液为止,结果痊愈62例,好转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5%。

石素娥[4]用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症300例,用一次性灭菌注射针头刺双手四缝穴,约0.2~0.5分深,出针后挤出无色或黄色透明液体,每周1次,针刺2~3次。

结果痊愈234例,显效6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达98%。

胡定柱等[5]取一次性采血针,点刺四缝穴,每指缝刺1~2 针,挤压四缝穴,根据淡黄色液体溢出量定下次就诊时间,液体较多者每周1次,稍少者隔周1次,共2~4次,结果痊愈152例,好转3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7.8%。

1.2 多穴位点刺杨雪梅[6]对脾胃气虚者取穴胃俞、脾俞、中脘、章门、足三里、公孙;胃阴不足者取足三里、内庭、太溪、胃俞;若大便干结加支沟、天枢。

所有患儿均不留针,均采用点刺方法,每日行针1次,双穴者可左右交替取穴,10次为1疗程,治疗1~3个疗程,总有效率88.9%。

小儿厌食症中医有妙招?推荐7款食疗方来调理

小儿厌食症中医有妙招?推荐7款食疗方来调理

小儿厌食症中医有妙招?推荐7款食疗方来调理生活中不乏一些孩子出现厌食症状,食欲不振,每次吃饭时会哭闹不止。

其实小儿厌食和多种因素有关,如体内缺乏营养物质、患有慢性疾病以及错误的喂养方法等,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外,也可以尝试一下食疗方法。

孩子厌食怎么办?1、白术生姜猪肚粥把一个猪肚和30克白术,10克槟榔,2克生姜一起放在锅里煮,一直把猪肚煮熟为止,过滤渣取出汁,然后和60克大米放在锅中煮成粥即可。

此方法具有消食和味和健脾益气功效。

适合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以及食欲不振和腹胀者。

2、淮山药鸭肫粥把一个鲜鸭肫洗干净切成片,50克大米淘洗干净,和15克和山药一起放在锅中,加入适量水煮开,再用小火煮成粥即可。

每天吃一次,连服用一星期。

具有补益脾胃功效,主要治疗小儿厌食。

3、橘子皮山楂茶把10克焦山楂、莱菔子和15克橘子皮全部研磨成粗末,放在杯子中用开水冲泡,代茶饮用,每天喝一剂,两岁以下的孩子药量减半,具有化食理气和健脾开胃效果。

4、猪肚大米粥使用盐把250克猪肚彻底清洗干净切成丁状和100克大米煮成粥,最后加入盐。

具有健脾养胃功效。

能辅助治疗小儿厌食引起的食欲不振、四肢无力以及身体虚弱。

5、麦芽粥把50克麦芽洗干净和50克大米放在锅中煮成粥,具有健脾开胃和消食功效,能辅助治疗小儿厌食和乳食停滞。

6、槟榔粥把15克槟榔片放在锅中煎煮,过滤渣取出汁,和60克大米煮成粥,每天空腹喝1~2次,具有行气除胀和消食导滞功效,能辅助治疗腹部胀痛和饮食不振。

7、橘子皮鲫鱼汤把一条鲫鱼处理干净,30克生姜切成片,把生姜和1克胡椒、10克橘子皮用纱布包好放在鱼肚子中,加入适量水,小火炖熟,最后加入调料味,空腹喝汤吃鱼肉,每天喝一剂,特别适合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

温馨提示孩子厌食时可以试试以上几款食疗方法。

也可以在中医指导下,通过针灸或按摩的方式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刺激食欲。

让孩子保持科学规律的饮食结构,多吃西红柿或柑橘类水果,避免吃辛辣和油腻食物,保持一日三餐定时定量。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小儿厌食症是常见的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其症状表现为对食物的厌恶、食欲不振以及进食少量不足的情况,严重者会引起消瘦和生长发育迟缓。

中医认为小儿厌食症主要是由脾胃功能失调引起,因此可以采用辩证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

本文收集了28例小儿厌食症患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进行治疗,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

治疗方法:1. 根据临床症状,充分辨证论治,采取个体化的中药配方。

2. 饮食调理,指导家长根据中医脾胃学说调整小儿的饮食习惯。

3. 教育引导,指导家长了解小儿的生理发育和身体状况,帮助其建立正确的养生理念。

治疗期间,监测小儿的体重、身高和食欲状况等指标,在治疗结束后进行统计和分析。

治疗结果:本研究中,28例小儿厌食症患者经过中医辨证治疗后,治疗有效率为96.43%。

具体表现为:1. 食欲增加:21例患者的食欲明显增加,进食量达到正常水平。

2. 体重增加:16例患者的体重明显增加,其中6例病情恢复,没有出现复发的情况。

4. 综合评价:28例患者中,占82.14%的患者得到显效,治疗有效率为96.43%。

综合分析: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个性化、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具有针对性强、疗效显著等优点。

本研究表明,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改善小儿的食欲、增加体重,并有效地改善相关症状。

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医辨证治疗需要对小儿的体质,病情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认识,而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过程,所以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和耐心等待。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仍需要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证实其有效性,同时需要与现代医学进行结合,共同治疗小儿厌食症。

中医调理脾胃治小儿厌食

中医调理脾胃治小儿厌食

中医调理脾胃治小儿厌食
厌食以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为特点,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由喂养不当,饮食失节而致脾胃运化不健所引起。

本病以1~6岁为多见,城市儿童发病率较高。

长期厌食者,可导致气血化生不足,抗病力减弱,易患他病,甚至发展为疳证。

治疗该病应先辨明证候。

若仅见食欲不振,其他症状不明显者,多为脾胃不和证;若伴精神不振,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者,为脾胃气虚证;若伴口干,舌红苔少,食少饮多,大便偏干者,为脾胃阴虚证。

在治疗上以调理脾胃为总则,脾胃不和者运脾和胃,脾胃气虚者健脾益气,脾胃阴虚者滋脾养胃阴。

脾胃不和
症见食欲不振,甚则厌恶进食,食少而不香,多食或强迫进食可见脘腹饱胀,形体略瘦,面色欠华,精神良好,舌苔薄白或薄白腻,脉象细滑。

此为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所致。

为厌食病中常见证候。

治法:运脾和胃。

方用调脾散:苍术6克,陈皮5克,炒神曲10克,炒鸡内金9克,佩兰6克。

若腹胀明显者,可加木香6克,炒莱菔子6克以消积理气。

若舌苔黄腻者,可加藿香6克,薏苡仁15克以化湿醒胃。

本证也可用以下验方:苍术10克,山楂10克,陈皮6克,鸡内金6克。

脾胃气虚
症见食欲不振,少食懒言,精神不振,面色萎黄,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舌淡、苔薄,脉细弱。

此为脾胃虚弱,运化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厌食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

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

本病可发生于任
何季节,但长夏暑湿当令之时,可使症状加重。

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临床尤以1~6岁小
儿为多见。

城市儿童发病率较农村为高。

患儿除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明显不适,预后较好。

但病情迁延不愈,可使气血生化不足,抗病能力下降,而易罹患他症,甚至影响生长发
育而转化为疳证。

本病多见于中医文献所载“不思食”“不嗜食”、“不饥不纳”、“恶食”等病证之中。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厌食的原因,一是由于局部或全身疾病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平滑肌的
张力下降,消化液的分泌减少,酶的活力降低所致;二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人体内外环境
及各种刺激的影响,使对消化功能的调节失去平衡所致。

1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所引起。

其病位在脾胃。

盖胃司受,脾
主运化。

脾胃调和,则知饥欲食,食而能化。

诚如《灵枢·脉度》所载:“脾气通于口,脾和
则口能知五味矣。

”若喂养不当、他病伤脾、禀赋不足、情志失调等损伤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致脾胃失和,纳化失职,而成厌食。

1.1 喂养失当
为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因之一。

小儿脏腑娇嫩,饮食不知自节。

若家长缺乏育婴保健知识,
婴幼儿未按期添加辅食,或片面强调高营养饮食,超越了小儿脾胃的正常纳化能力;或过于
溺爱,纵其所好,恣意零食、偏食、冷食;或饥饱无度;或滥服滋补之品,均可损伤脾胃,
产生厌食。

诚如《素问·痹论》所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1.2 他病伤脾
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得阳则运。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得阴则和。

若罹患他病,误用攻伐,峻加消导;或过用苦寒之品损脾伤阳;或过食香燥、辛辣之品而耗胃阴;或病后未能及时调理;或夏伤暑湿,脾为湿困,均可致受纳运化失常,形成厌食。

1.3 先天不足
是部分患儿厌食的原因。

患儿胎禀怯弱,元气不足,脾胃薄弱,往往生后即表现不欲吮乳。

若加之后天失于及时调理,则脾胃益虚,食欲难以增进。

1.4 情志失调
小儿神气怯弱,易受惊恐。

若失于调护,卒受惊吓或打骂;或所欲不遂;或环境突变等,均
可致情志抑郁,肝失调达,气机不畅,乘脾犯胃,而形成厌食。

2辨证论治
本病应以脏腑辨证为纲,紧紧围绕脾胃加以辨证。

根据发病原因、病程长短、病情轻重、证
候特点等区别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阴虚之不同证型。

本病总由脾失健运所致,治疗当
以运脾开胃为基本法则。

2.1 脾失健运
主要证候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而乏味。

或伴胸脘痞闷,暖气泛恶,大便不调,多食则脘腹胀满,形体尚可,精神正常。

舌淡红,苔薄白或薄腻,脉尚有力。

证候分析本证为厌食初期表现,除厌恶进食症状之外,其他症状不著。

由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引起。

脾失健运,可见脘腹饱胀。

气血生化不足,故形体消瘦,面色少华。

若失于调治,
病情迁延,损伤脾气,可转为脾胃气虚之证。

治疗方法调和脾胃,运脾和胃。

常用方剂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随症加减:脘腹胀满者加木香、厚朴、莱菔子理气宽中;舌苔白腻者加半夏、佩兰燥湿醒脾;暑湿困阻者加荷叶、扁豆花消暑化湿;嗳气泛恶者加半夏、竹茹和胃降逆;大便偏干者加枳实、莱菔子导滞通便;大便偏稀者加山药、薏苡仁健脾祛湿。

本证中成药可与小儿香橘丸治疗。

每服1丸,一日2~3次
针刺疗法取脾俞、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

中等刺激'不留针,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推拿疗法清脾土,揉板门、中脘,推天河水,揉中脘,摩腹,按脾俞、胃俞以健脾和胃,增进饮食。

2.2 脾胃气虚
主要证候食欲不振,少食懒言,面色萎黄,精神萎靡。

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

舌淡,苔薄,脉缓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多见于脾胃素虚,或脾运失健迁延失治者。

以不总饮食,面f色少华,倦怠乏力,形体消瘦为辨证依据。

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故纳呆,少食,懒言。

气血精微化生不足,不能濡养全身,故面色萎黄,精神萎靡。

脾失健运,故大便溏薄,夹有消化食物残渣。

本证
若迁延不愈,气血耗损,则应按疳证辨治。

治疗方法健脾益气,佐以助运。

常用方剂异功散加减。

随症加减:便稀苔腻者,加苍术、薏苡仁燥湿健脾;大便溏薄者加炮姜、肉豆蔻温运脾阳;
饮食不化者加焦山楂、炒谷芽、炒麦芽消食助运;腹胀者加木香、槟榔以理气除胀;汗多易
感者加黄芪、防风益气解表;情志抑郁者加柴胡、佛手疏肝解郁。

中成药可与小儿健脾丸治疗。

每服1丸,一日2次。

或启脾丸,每服1丸,一日2次。

针刺治疗取中脘、建里、梁门、足三里、内关、公孙、脾俞、胃俞。

中等刺激,不留针,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推拿治疗补脾土,摩中脘,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健脾益胃;推三关,摩腹,捏脊以助阳益气。

2.3 脾胃阴虚
主要证候不欲进食,口舌干燥,食少饮多,面色失华,皮肤失润,甚或烦躁少寐。

手足心热,大便偏干,小便黄赤,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多见于温病后或素体阴虚,或嗜食香燥辛辣伤阴者。

多由患儿素体阴虚或热病伤阴,致脾胃阴液受损而成。

阴虚则胃火偏亢,故口干舌燥,食少饮多。

阴津不足,故大便
偏干,小便黄赤。

舌红,苔少,为阴虚之象。

治疗方法滋阴养胃,佐以助运。

常用方剂养胃增液汤加减。

随症加减:口渴引饮者,加天花粉、芦根以生津止渴;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瓜蒌
仁润肠通便;夜寐不宁,手足心热者加胡黄连、莲子心、酸枣仁清热宁心安神;食少不化者,加谷芽、神曲生发胃气;兼脾气虚弱者加山药、太子参补益气阴。

针刺疗法取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中脘、内关。

用泻法。

中等刺激,不留针,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耳穴可取脾、胃、肾、神门、皮质下。

用胶布粘王不留行籽贴按于穴位上,隔日一次,双耳
轮换。

10次为1个疗程。

每次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以稍感疼痛为度。

可用于以上
3种证型。

参考文献
[1] 崔壹.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6,26(7):39-40.
[2] 杨雪梅.针刺治疗小儿厌食症[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3):3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