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副刊人物专访的采访与写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报纸副刊人物专访的采访与写作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曾因为在进入电视领域时首先能够接触到人而感到幸运。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我觉得非常幸运,一做电视,首先接触人,因为它是所有传播中最核心的东西。我们之所以关注新闻,是因为关注人,关注我们自己,关注人类的命运,所以人永远是(新闻中)最核心的那一部分。白岩松虽然一直在电视行业工作,但他对于人在新闻中重要地位的论述,却适用于整个新闻行业。相较于新闻,人的重要性在人物专访中更加突出。对于如何做好纸媒人物专访,有如下几点体会:

1.采访前的充分准备是专访成功的基础

《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闻采访中也是如此。在采访之前,尽可能多地掌握被采访人的背景资料,根据被采访人的不同特点和本身的版面要求拟定采访提纲,如此在采访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在准备阶段,如果可能,所收集的材料应报包括被采访人的简介、之前和他有关的报道、他人对被采访对象的评价、了解被采访对象的成果和思想。如果采访的缘由是被采访人正处于某一社会热点事件中,还应该对事件的背景等有充分的掌握。虽然说新闻采访是不应该预设立场的,但是在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记者心目中其实应该已经有了一篇稿子的大概框架,接下来的采访,是为填充或者打破这个框架而进行的。

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不仅是为了防止采访中出现冷场,也是

因为人物的内心挖掘、事件的深度解析,都只能建立在前期掌握的基本资料上。采访一般有时间限制,充分的前期准备,使得记者能够避开那些被采访者在不同场合说了很多遍的基本问题,在适度热身之后,即进入更深一步的挖掘。如此,既不用担心超时,也能让被采访者保持谈话的新鲜感和兴趣。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采访大多数时候不会完全按照记者最初的设想进行,比如被采访者对于记者之前准备的话题不感兴趣,这就需要记者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应变处理,甚至完全推翻之前的设想和提纲,即时跟被采访者来一场语言的碰撞。至于能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的前期调查准备。

2.采访中的平视视角是专访的灵魂

在日常工作中,记者一般会遇到如下几类采访对象:社会知名人士、业界翘楚、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社会弱势群体。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制定采访提纲,并且在语言表述等方面稍做调整,这符合交流的一般规律。但是,一切调整都应该树立在一个大前提下,即采访中要时刻保持平视的视角。

平视一词,较早见诸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史学者尹吉男上世纪90年代初出版的《独自叩门:近观中国当代文化与美术》一书中。在书中,作者写到,当时的美术界创作有一个新的理念,即平视。画家们开始画身边的人,而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领袖与英雄,比如画家刘晓东的作品,比如罗中立的《父亲》。

当时已经靠着《东方时空》崭露头角的白岩松,把平视这一视

角引入了对后来的新闻报道特别是人物报道产生重大影响的《东方时空》。多年后,白岩松如此描述《东方时空》当年的贡献:《东方时空》可能就干了一件事:平视。用《东方之子》平视人,不仰视不俯视;用《生活空间》平视生活,不涂抹不上色;用《焦点访谈》平视社会,不谄媚不躲闪,最后用不同以往的平实语气,说人话、关注人、像个人、平视自己。然而,多年以后,正如白岩松所说,平视二字,依然像稀有动物一样,站在那里,咄咄逼人地孤独着,并依然前卫。

见到高的人便仰视,见到低的人则俯视,以此种态度进行人物采访,其实说明记者还没有真正学会尊重被采访对象。名气、财富、职位等,这些只不过是一个人最浅层次的包装。当面对一位采访对象时,一名成熟记者不应再被表面的这些所左右,而是应用平视的视角观察对方,以平视的姿态与对方交流,那时,他面对的只是一个人,一个有悲有喜有成功有失败的人生。唯有如此,才能取得对方信任,让采访真正成为心与心的交流。

3.采访后的加工是让专访出彩的必要环节

记者其实很像一个厨师,采访的过程好像采买,回来后还要用煎炒烹炸各种手艺,再加上各种作料,才能让最后呈现出的大餐色香味俱全。对于人物专访的记者而言,采访完成后就好比厨师完成了采买工作,素材的后期处理也至关重要。

首先,一个负责任的记者,在写稿时要通过各种途径,对被采访对象提到的一些事件进行核实。这一方面固然是防止被采访对象利用媒体进行炒作,但更多的时候,是防止被采访对象在特定的采访环

境中,因紧张或者其他情况而出现口误、记忆混乱等情况。记者要把好第一道关,而不能把核实的责任都推给编辑。

其次,记者在写稿时,所选素材应该都是服务于中心的,而中心,既不是表扬谁、拔高谁、也不是批判谁,而是用客观材料展现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是非功过,要交给读者去感受、去评价。这也是新闻真实性在人物采写中的运用。

最后,好的人物稿件,应该立体而非平面化。所谓立体,是把人物成长、改变的每一个轨迹放到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去描写,这种描写也要秉承客观原则,不渲染不煽情。尤其是在写身边的普通人物时,把小人物放在时代大背景下,不仅会让人物鲜活起来,而且会增加文章的厚重度。

4.结语

总之,一篇好的人物专访,是需要记者用心准备、发自内心地尊重被采访者并与之进行心灵上的交流,而后在综合其他方面的素材才有可能产生的。采访一个人,其实就是遇到了另外一种人生,在完成稿件的同时,记者应该具有从被采访者身上学习的意识。长久以往,这些积淀不仅会促进记者业务能力的提升,还能帮助记者优化性格、完善人格,更了解、更关切身边的人以及我们的社会。而这,是一个优秀记者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