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生态学复习题

合集下载

城市环境生态学复习题

城市环境生态学复习题

城市环境生态学复习题生态学基础部分(生态因子、种群、群落)1、在有限环境中,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为(逻辑斯蒂)。

2、在有限环境中,当初始种群的数量较少时,全部空间和资源几乎未被利用,种群增长近似(指数)增长。

3、(群团)分布是最常见的种群空间分布结构。

4、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一般分为(均匀)、(随机)、(群团)3种类型。

5、(最小面积)是指能够包括群落中绝大多数的植物种类并表现岀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一定面积。

6、典型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一般包括(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藓层)4层。

7、瑙基耶尔的生活型系统中,(隐芽)植物以隐藏在地下或水中的芽度过不利季节,而地上部分死亡。

8、我国植被采用的主要分类单位为三级,即植被型、群系和(群丛)。

9、(重要值)是一个综合数值,能够充分地显示岀不同植物在群落中的作用和地位。

10、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四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11、植物群落中,所占据空间最大,利用环境最充分和对群落环境起决定作用的种,称为(建群种)。

12、(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300。

13、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14、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15、光照强度达到(光补偿点)时,植物吸收与释放(CO2)的速率相等。

16、光照强度达到(光饱和点)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

17、生理有效辐射中,(红橙)光和(蓝紫)光是被叶绿素吸收最多的部分。

18、根据植物开花所需要的日照长短,可区分为(长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

19、种群逻辑斯蒂增长方程dN/dt = rN (1 - N/K)中的K代表(环境容纳量)。

20、(多度)表示所调查样地上植物种的个体数量。

21、草原上的草食动物数量总是变动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由于(生态系统的负反馈作用)所导致的。

22、在自然状态下,大多数的种群个体分布格局是(群团分布)。

(完整版)《生态学》复习题

(完整版)《生态学》复习题

《生态学》复习题一、名词讲解:1. 生态因子28. 流通率2. 限制因子29. 氨化作用3. 基础生态位30. 生态承载力4.阿伦 (Allen) 规律5.趋异适应6.生活型7.主导因子8.种群增加种类9.生态位10.生活史对策11.毗邻效应12.遗传漂变13.密度14.重要值15.优势种16.先锋植物17.构件生物18.存活曲线19.会集种群20.复合种群21.群落最小面积22.逆行演替23.群落交叉区24.中度搅乱理论25.物质循环26.生态平衡27.林德曼效率二、简答题1.20 世纪,生态学界出现了四大出名生态学派,请写出学派的名称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研究重点。

2.什么是耐受性定律?3.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有哪些?4.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5.种群数理统计的常用方法有哪些?6.比较动向生命表与静态生命表的异同。

7.种群拥有哪些不相同于个体的基本特点?8.阐述自然种群数量颠簸的种类。

9.什么是植物种内竞争所表现的密度效应?10.种间竞争的本质是什么?写出 Lotka-Volterra 的种间竞争模型,并说明各参数的生态学意义。

11.描述逻辑斯谛增加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

12.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13.空间异质性是怎样影响群落结构的 ?14.简述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一般特点及其异同。

15.层片拥有哪些特点?16.生物群落的数量特点有哪些?17.陆地上呈大面积散布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主要有哪几类?18.中国东北湿润区从南到北依次出现哪些植被?中国东部温带从东到西依次出现哪些植被?19.何谓群落交叉区和边缘效应,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20.植物群落散布为什么拥有"三向地带性 "?21.试说明影响植被散布的主要要素和植被散布的地带性规律。

22.捕食作用拥有哪些生态意义?23.为什么生态恢复时要考虑群落的演替要素?三、阐述题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题型名词解释:52填空:20选择:101单项;52多项简答:5题,分值不等论述:1题,15分个体生态学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部分选择监测植物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滞尘效应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降,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二、填空、选择、简答1、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是什么水源缺乏、水污染严重2、壤质土类是大多数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是较好一种土壤结构3、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4、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可分为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5、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的优点(1)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2)反映大气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3)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4)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6、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1)维持碳氧平衡(2)吸收有害气体(3)滞尘作用(4)减菌效应(5)减噪效应(6)增加负离子效应(7)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7、减噪效应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噪声遇到重叠的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8、常见的防风林结构有3种:紧密不透风结构;稀疏疏透结构;透风通风结构9、根据大气污染物的性质划分:还原型大气污染和氧化型大气污染;根据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划分: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和特殊型污染;10、园林植物大气污染抗性确定方法:污染区调查;定点栽培对比法;人工熏气法11、简答滞尘效应原理;①减少出现和移动;②通过降低风速,使大颗粒灰尘下降到地面或叶片上;③吸附大量的降尘和飘尘;④吸收一部分包含一些重金属的粉尘;种群生态学:一、名词、填空、选择•竞争: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作用;他感作用是一种生存竞争的特殊形式;•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生态位: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的现象;•高斯假说: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二、填空、选择、简答1、种群年龄结构的基本类型的生态学意义是什么2、生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有哪两个解释一下最后产量恒值法则产生的原因最后产量恒值法则,-3/2自疏法则;原因:在高密度情况下,植株彼此之间对光、水、营养物等资源的竞争激烈,在有限的资源中,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小;3、指数形增长与逻辑斯谛形增长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答:资源有限还是无限4、举例说明何为互利共生,何为偏利共生互利共生是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偏利共生是共生中仅对一方有利的共生关系;5、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有哪几种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6、简答园林植物种群特征;(1)种群生长环境受到人为影响很大,很少有自然的生长环境;(2)种群的分布主要受到人为影响,特别是规划设计者的影响;(3)种群的应用受气候的影响较大;(4)种群的种类较少,而且有一定的局限性;(5)园林植物种群的观赏性较强,景观效果较好;(6)种群中较大的个体数量一般较少、分布较分散;群落生态学一、名词、填空、选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也可以说,一个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即生物群落•群落最小面积:是指至少要求这样大的空间,才能包括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物种;•优势种:群落中能有效控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对群落的结构和环境具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树种;•建群种:生物群落中,优势层片中的优势种;森林群落中,乔木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演替:是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它是群落动态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波动:群落内部的短期可逆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原生裸地:指以前完全没有植物的地段,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甚至植被下的土壤条件也不复存在;•次生裸地:是植物现已被消灭,土壤中仍保留原来群落中的植物繁殖体;二、填空、选择、简答1、什么是群落,它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外貌;一定的种类组成;一定的群落结构;一定的动态特征;一定的分布范围;群落的边界特征;形成群落环境;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2、简答群落垂直分层的意义显着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减缓了竞争;3、群落交错区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它是多种要素的联合作用和转换区,各要素相互作用强烈,通常是非线性现象显示区和突变发生区,也是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区域;环境抗干扰能力弱,对外的阻抗能力较低,界面区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的可能性很小;环境的变化速度快,空间迁移能力强,因而造成环境恢复的困难;4、简答单元顶极论与多元顶极论的主要区别;单元顶级论:只有气候才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形成气候顶级;多元顶级论:气候外的因素也决定顶级的形成;所有群落不一定趋于同一个顶级5、了解群落演替及其类型;演替是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按演替时间分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按演替起始条件分原生演替、次生演替;按演替基质性质分水生演替、旱生演替;按演替方向分进展演替、逆行演替;生态系统生态学一、名词、填空、选择•食物网:生物之间的捕食和被食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一条链,而是错综复杂的相互依赖的网状结构,即食物网;•营养级: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生物量:是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生物放大:某些物质当他们沿食物链移动时,既不被呼吸消耗,又不容易被排泄,而是浓集在有机体的组织中的现象;二、填空、选择、简答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组成成分,它们是如何构成生态系统的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生物成分包括人类在内和非生物成分环境中物理和化学因子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功能单位;有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无机物、有机化合物、气候因素组成;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态系统;.2、举例说明食物网对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生物之间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一条链,而是错综复杂的相互依赖的网状结构,即食物网;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如生态系统中的羊、兔子、狼、草;3、假定某块土地上所产的农作物可供100人食用,如果人们吃掉地里的一半农作物,另一半用来养牛,然后吃牛肉,那么这块地可供养多少人假设第二性生产效率为10%;4、简答碳循环途径生物的同化和异化过程大气和海洋间的CO2交换碳酸盐的沉淀作用人类活动对碳循环造成严重影响,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5、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6、森林和农田哪一个对土壤消耗较大为什么农作物对土壤消耗较大;森林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有其完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过程,森林本生通过对养分的吸收、归还,能够有效地将养分保存在生态系统内部,而农作物是人类活动的产物,随着农作物的收割,大量养分被带走;7、三向地带性;水平包括纬度热量地带性、经度水分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热量、水分;我们国家从南到北,森林分布规律;;;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8、热带雨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生产力最高的类型;景观生态学1.景观:2.斑块:在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最小景观单元3.廊道:与本底有所区别的带状土地;4.基底:面积最大,连接度最高且在景观功能上起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5.斑块——走廊——本底的联系、区别6.按照起源和类型,可将斑块分为四类:干扰斑块、残余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入斑块7.持续时间最短、消失最快的斑块类型是干扰斑块;一般较稳定,抗干扰能力强,能长期地存在于与基质相异的环境中的斑块是环境资源斑块,如月牙泉、森林中的沼泽、沙漠中绿洲等;引入斑块包括种植斑块和聚居地;8.种植斑块的特点人的活动对其影响较大,如果停止人为活动,则有的种要有本底向种植斑块迁入,种植种要被天然种代替,最后的结果是种植斑块消失;如果经常维护、存留时间长;9.斑块在景观中主要有3种功能:栖息地、源、汇10.廊道的基本功能是:将景观分离、将景观连接;运输、保护、资源、观赏;11.廊道的结构特点包括弯曲度、连通性、狭点、结点、12.简答城市景观中的结构要素包括哪些三、论述自己穿插进一些联接语言,这些只是知识点;1、岛屿生态学说与自然保护区设计之间的关系;答:岛屿效应:岛屿面积越大种数越多;MacArthur的平衡说:岛屿上的物种数决定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平衡;岛屿是地理学上的术语,自然保护区是在自然生境“海洋”中人为划分出的生境岛屿;保护区面积越大,越能支持或供养更多的物种;面积小支持的种数也少;保护区的边缘生境更适合于某些物种的生存;若每一小保护区支持的都是相同的一些种,那么大保护区能支持更多种;多个小保护区有利于隔离传染病空间异质性丰富的区域,多个小保护区能保护更多的物种保护大型动物需较大面积的保护区在各个小保护区之间的“通道”或走廊,对于保护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它能减少被保护物种灭亡的风险,而且细长的保护区,有利于物种的迁入;要考虑到景观多样性;2、如何运用季相进行园林造景设计答:季相的概念;知识点:①植物的季相景观受地方季节性变化的制约,如温带地区四季分明,群落的季相十分显着,常绿针叶林的季相变化远不如落叶林明显,主要表现为春季花的开放和入秋后活地被物的枯黄,常绿阔叶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季相变化更小,各种植物几乎没有休眠期,开花换叶又不集中,终年以绿色为主;②植物的季相景观也被赋予了人格化,从而更易为人们所认同,如春天盛开的牡丹花为富贵花等,因此对植物季相特色的理解,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的沉淀,是几千年来历代文人骚客对自然对生活最为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升华;③园林设计者不仅仅要会欣赏植物的季相变化,更为关键是要能创造出丰富的季相景观群落;⑴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季相的主体是植物应对植物有清楚的了解,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局部或整体反应明显都可称作季相植物,如春季发叶早的杨柳,开花早的梅花等,或植物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⑵其次是对植物在不同地域的物候习性及生态特点有充分的认识;⑶最后要按照美学的原理合理配置,充分利用植物的形体、色泽、质地等外部特征,发挥其干茎、叶色、花色等在各时期的最佳观赏效果,尽可能做到一年四季有景可赏,而且充分体现季节的特色,总之创造植物季相景观就是利用植物的季节特征,注重春花、夏叶、秋实、冬干及植物群落花、叶色等外部形态,合理布局,使不同花色花期叶色叶期的植物相间分层配置,使植物景观更为丰富多彩;。

农业生态学题库(最终版)

农业生态学题库(最终版)

农业生态学题库(最终版)农业生态学题库一、填空题1、农业的效益可分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农业生物常以种群或群落的状态存在。

3、农业生物指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总称。

4、种群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根据年龄锥体,可将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5、生命表可以分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根据取得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目和各年龄组的死亡个体数方法的不同。

6、种群的发布有3种基本类型:扩张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7、生物种间的正相互作用包括偏利作用、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

8、生物种间的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作用四种。

9、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是由生物及其环境两方面因素决定的。

10、农业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力直接受次级生产者的生物种性、生产方式、养殖技术、养殖环境所制约。

11、碳主要储藏在大气、生物体、土壤、水圈和岩石圈几个库中。

12、温室气体主要包括CO2、CH4、N2O、臭氧、氟里昂以及水汽等。

13、全球氮素储量最多的是岩石、大气,其次是煤等化石燃料。

14、循环通常包括氮的固定、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几个重要过程。

15、固氮的途径通常有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和工业固氮三种。

16、自然界中磷循环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

17、钾循环是以地质大循环为主,生物小循环为辅的物质循环管。

18、酸雨是指pH低于5.6的雨水。

19、根据杜能的农业圈层结构理论,围绕中心城市有6个同心圈层,分别为自由农作圈、林业圈、轮作农业圈、谷物农作圈、三圃农作圈、畜牧圈,第六圈层以外则是以休闲、狩猎为主的灌木林带。

20、根据农业圈层结构,XXX得到两个结论,分别为生产集约度理论和生产结构理论。

21、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主要有植株蒸腾、株间蒸发和深层渗漏(或田间渗漏)三个方面。

22、农艺节水主要包括地面覆盖、耕作改良、水肥耦合、抗旱品种选育等。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

17、对磷钾类资源要节约、合理利用,是因为它的循环属于 (A)
A、沉积型 B、气相型 C、中间型 D、其它 18、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 D ) 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19、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它们生存环境的总称是( C ) A、栖息地 B、生境 C、生物圈 D、土壤圈 20、我国大部分农区大量亏缺的元素是( A ) A、氮 B、磷 C、钾 D、锌 21、我国森林覆盖率为( B ) A、50%; B、12.7%; C、33%; D、9% 22、“人与生物圈计划”的英文代号为( B ) A、IBP; B、MAB; C、Ecology; D、E.C.G 23.生态金字塔一般指( A ) A、能量金字塔 B、生物量金字塔 C、数目金字塔 D、
10、地球上总贮水量中,陆地生物和人类直接能利用的水大约只有 万分之二 ,占地球总水2.6%的淡水中,能被陆地生物和直接利 用的也不到淡水的 1 %。因此淡水是世界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11、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基本)组分: 生物组分 和 环境 组分 。
12、碳循环有 4 条循环途径。
13、作物生产力按照不同因子的影响可分为 光合 生产力、 光温 生 产力、 气候 生产力和 土地 生产力。
48、利用天敌来消灭害虫是生物种间的( C )
A、原始合作 B、互利共生 C、捕食 D、共栖
49、目前农业上最突出的生态危机是( A )
A、污染危机 B、粮食 C、石油
D、化肥
50、生态系统的另一个同义词是( B )
A、生物地理群落 B、生态群落 C、生物种群 D、有机体个体
51、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是( C )
14、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分 地质大循环 和 生物小循环 两个类型。
15、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 食物链 和 食物网 。

(精选)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3

(精选)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3

一、基本概念群落、群落结构边缘效应优势种、关键种群落演替、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自发演替、异发演替演替系列、水生演替、旱生演替顶级群落23.群落: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垂直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主要指镶嵌性。

群落的时间格局:昼夜相、季节相24.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成为优势种。

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种关键种:如果一个物种在群落中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有时至关重要的,那么这个物种通常就被称为关键种25.群落演替: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初生演替: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的群落演替次生演替: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自发演替:群落中生物的生命活动结果首先使它的生境发生改变,然后被改造了的生境又反作用于群落本身,如此相互促进,使演替不断向前发展的群落演替异发演替: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群落变化26.演替系列:从最早定居的先锋植物开始,直到形成稳定的群落为止27.顶级群落:演替达到的最终状态,物种组合达到稳定二、填空题1. 按演替的起始条件群落演替可划分为和两种主要类型。

(初生演替、次生演替)2. 水生演替系列包括、、和几个演替阶段。

(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草本植物)3. 从裸岩演替到森林主要经过、、、和几个演替阶段。

(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草本植物、灌木植物、森林植物)三、简答题1.何谓生物群落?简述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2.如何理解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格局?3.简述生态位基本概念,举例说明生态位移动和生态位分离及其意义。

4.何谓关键种?何谓优势种?二者有何区别?5.何谓优势度指数?简述群落中物种优势度取得的主要方法。

两个多度最大物种对群落总多度贡献的百分数第一种,最早到达的物种能迅速增加数量,并在与其他物种发生竞争以前就取得数量优势第二种,专门利用资源中分布较广且数量丰富的部分第三种,能广泛利用各种资源6.何谓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如何理解不同群落的物种多多样性差异?7.何谓群落演替?演替有哪些主要类型?8.何谓顶级群落?它与非顶级群落比较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9.水生系列演替主要包括哪些阶段?简述之。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一、名词解释。

1、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空间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

生境:又称栖息地,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素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因此,相对于一般“环境”而言,生境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2、种群:在特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互利共生: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并且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双方获利。

4、群落演替: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某些物种侵入,使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的过程5、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即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系。

7、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生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种群,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8、生物量:在某一特定的的调查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dB/dt=NP-H-D9、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1、温室效应: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1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生态学

生态学

生态学张碧鹏2010212872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1.什么是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答:种群(population)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体的集合,该定义表示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占有一定领域,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系统。

自然种群有3个基本特征:①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②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量是变动着得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处于变动之中。

2.试说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种群生态学基础。

答:我国人口现状的年龄锥体属于典型的金字塔锥体,基部宽顶部狭,表示人口数量中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代表增长型种群。

在庞大的人口基数的基础上,人的存活曲线为Ⅰ型曲线凸型幼儿存活率高,而老年个体死亡率低,在接近生命寿限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所以人口增长呈上升趋势,从r=ln R0/T来看,r随R0增大而增大,随T增大而变小,据此式,控制人口、计划生育有两条途径:①降低R0值,即使世代净增殖率降低,这要求限制每对夫妇的子女数;②增大T值,可通过推迟首次生殖时间或者晚婚来达到。

3.有关种群调节理论有哪些学派,各个学派所强调的种群调节机制是什么?答: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强调外因,认为种群数量变动主要是外部因素的作用,该理论又分为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和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

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认为生物种群主要是受对种群增长有利的气候的短暂所限制,因此种群从来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增殖到环境容纳量所允许的数量水平,不会产生食物竞争。

作为对立面,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和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强调食物因素对种群调节的作用,种群的调节取决于食物的量也取决于食物的质。

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的研究者将研究焦点放在动物种群内部,强调种内成员的异质性,特别是各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行为、生理和遗传特性上的反映,他们认为种群自身的密度变化影响本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生长、成熟、迁移等种群参数,种群调节是各物质所具有的适应性特征,能带来进化上的利益。

第二章 种群生态学

第二章 种群生态学

第二章种群生态学(P75)一、填空1、种群生态学的核心内容是,种群动态研究是研究。

2、自然种群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3、生态学是研究以、、为中心的宏观生物学,主要研究、的组织层次,在自然等级系统中、被认为是属于比生态系统高一级的层次。

4、种群个体空间分布呈、、三种类型。

5、从生命表可获得、和三方面的信息。

5、种群的统计指标,大体可分为、和三类。

6、种群进化过程包括的变化和的变化。

7、Deevey曾将存活曲线分为Ⅰ型Ⅱ型Ⅲ型。

9、生命表可以分为和。

10、种群的年龄结构通常用来表示,可将种群分为、和三个基本类型。

11、种群的密度制约性增长呈“”型,用来表示,逻辑斯谛曲线被划分为、、、、五个时期。

13、种群的统计特征有、、、、、、、等。

14、是人类保护和利用有益生物和控制有害生物的理论指导。

15、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以及种群与其中的非生物因素和其它生物种群,例如与,与等相互作用。

16、种群的数量特征分为、和三级种群参数。

17、一种生物进入和占领新栖地,首先经过和以后可出现或波动,也可能较长期地表现为平坦的,许多种类还会出现骤然的数量猛增,称为,随后又是,有时种群数量会出现长期的下降称为,甚至。

18、在“J”种群增长模型中,某种群的r值居于该种群为上升种群。

19、博登海默(Bodenheimer 1958)按锥体形状,年龄锥体可划分为____、____和____三个基本类型25按Andowantha定义,rm是具有年龄结构的种群,在不受限制,同种其它个体的维护在水平,在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和等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增长率。

30、种群动态的基本研究方法有、、。

27、年龄为3岁的马鹿,生命期望值为5年,它们平均能活到岁。

28、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生态学理论依据是。

21、扩散有、、,鱼类称,鸟类称。

12、自然选择有、、三种类型;按其与密度变化的关系分为和两类,前者常被称为,后者称为;根据生物的进化环境和生态对策又把生物分为和两大类。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版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版

单选题、判断改错题、简答题、计算题、资料分析题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2.赫克尔(Haeckel)(1866)强调有机体与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和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3.“生态学”一词经武汉大学张挺教授介绍到我国。

4.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俊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提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

5.生态学研究对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6.生态学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7.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二氧化碳、食物、其他生物。

8.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作用与反作用。

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9.生态因子分类:(1)按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2)按有无生命的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3)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4)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子、变动因子。

10.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阶段性作用(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5)直接和间接作用1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和辩证的。

环境作用于生物,生物又反作用于环境,两者相辅相成。

○1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影响生物生育力和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某些生态因子能够限制生物的分布区域。

例如热带动植物不能在北半球的北方生长。

生物并不是消极被动地对待环境的作用,它也可以从自身的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积极地利用某些生态因子的周期性变化以适应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变化,将其限制作用减小。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表现在改变了生态因子的状况。

生态学复习题

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生命表:生命表是按种群生长的时间,或按种群的年龄(发育阶段)的程序编制的,系统记述了种群的死亡或生存率和生殖率,是最清楚、最直接地展示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2最小因子定律(Liebig):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3群落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

是群落的建造者,往往是主要层次的优势种。

但随着时间推移和群落演替的发生,建群种可能被其它优势种替代。

优势种并不一定是建群种。

4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以前完全没有植物的地段,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甚至植被下的土壤条件也不复存在)的群落演替。

5次生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植物现已被消灭,土壤中仍保留原来群落中的植物繁殖体)的群落演替。

6生态位:物种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7林德曼定律:能量沿营养级的移动时,逐级变小,后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只能达到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8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

9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

一般分为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聚集分布。

10生活型:不同物种对于相同生境进行趋同适应而形成的外貌上相同或相似的类型。

11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

12生态效率:营养级内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13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14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15初級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vity):植物群落在一定空间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速率称为生产率,或生产力。

16种间关联:在一个特定群落中,有的种经常生长在一起,有的种则互相排斥,即种间关联。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第1章绪论1 农业生态学、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含义2 生态学的发展阶段3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及特点4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5 农业生态学的任务第2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生物结构1 人工环境的类型2 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活型、生态型、生境、生态位、种群、群落、内禀增长率、环境容纳量、化感作用、演替、群落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等的概念3 种群间相互作用的类型及其典例4 r-对策生物与K-对策生物的比较5 种群的增长型、种群调节的类型6 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7 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开发措施第3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结构1 营养结构、边缘效应、食物链、食物网的含义2 食物链的类型3 食物链加环的作用与加环类型4 食物链解列第4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1 初级生产、次级生产、生态效率、生态金字塔、能值的概念2 地球初级生产力的级别类型3 改善初级生产的方向4 次级生产的作用5 改善次级生产的方向6 农业生态系统辅助能的种类及作用7 生态系统的能量生态学类型8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关系的调整方向第5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1 物质循环的库与流2 物质循环的基本类型3 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特点4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5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调节的原则与途径6 生物放大作用第6章农业的资源与效益1 农业生态系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第7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1 自然信息流与人工信息流的比较2 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3 成本外摊、收益外泄的含义4 解决经济外部性的途径5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基本特点6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第8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 可持续农业第9章中国的生态农业1 生态农业、中国生态农业的含义2 中国生态农业的特征3 中国生态农业技体系的特点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三、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农业生态学重点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首先提出生态学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列提出“生态系统”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食物链”“生态金字塔”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写成《生态学基础》生态系统:是指由环境和占据该环境并联系在一起的生命有机体所构成的动态整体。

成人高考生态学复习试题:种群及其特征

成人高考生态学复习试题:种群及其特征

成人高考生态学复习试题:种群及其特征一、名词解释1.建筑学结构2.动态生命表3.静态生命表4.生态入侵5.生理出生率与生态出生率6.同生群分析种群平衡种群调节二、问答题1.自然种群的三个基本特性是什么?2.种群粗密度和生态密度有何不同?3.如何用标志重捕法测定种群密度?4.简述种群分布类型及其检验方法。

5.影响种群密度的基本参数有哪些?6.年龄锥体的基本类型及各自的特征。

7.试论Logistic(逻辑斯谛)种群增长模型中各参数的生物学意义及五个时期增长点。

8.逻辑斯谛方程的五个时期?9.种群的年龄金字塔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各个类型的特点如何?10.存活曲线的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11.种群指数增长模型的应用。

12.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有哪些方面?13.简述种群调节理论有哪些(至少三种)?三、题目1、种群是指( A)A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B不同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C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的集会D不同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2、判断:种群是由生物个体随机组成的。

(×)3、判断:每个种群都有固定的边界。

(×)4、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B)。

A.黄山和峨眉山的全部啄木鸟B.一株马尾松上的全部七星瓢虫C.一块麦田里的全部昆虫D.大兴安岭的全部松树5、下列属于构件生物的是(B)A.牛B.珊瑚虫C.蛔虫D.青蛙6、不属于单体生物的是(D)。

A.一群羊B.一窝小鸟C.一只鸡D.一棵松7、判断:种群的生态密度明显比粗密度要大。

(√)8、下列表示种群相对密度的是(C)。

A.一亩地有20棵杨树B.10只/hm2黄鼠C.100个/hm2鼠洞D.50ml水中有100个草履虫9、为了估计池塘中某种鱼的数量,先从池塘中捞起50条鱼,挂上标志后放回池塘,数天后,再从塘中捕到这种鱼100条,其中有标志的有10条,在理想状态下,根据标志重捕法推测该池塘中共有这种鱼有多少条(D)。

A.1000B.5000C.100D.50010、一群老鼠占据了一个全新的栖息地,有关种群以后的发展,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种群群落练习题

种群群落练习题

种群群落练习题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特定环境中的生活方式。

通过研究种群和群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

本文将通过练习题的形式,探讨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

练习题一:种群特征1. 什么是种群?2. 种群的特征有哪些?练习题二:种群增长1. 种群增长有哪两种形式?分别是如何发生的?2. 解释下列术语: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练习题三:种群密度1. 请列举至少两种测定种群密度的方法,并简要解释其原理。

2. 种群密度与环境的关系如何?练习题四:种群调节1. 什么是种群调节?2. 种群调节有哪些机制?请举例说明。

练习题五:生态位1. 请解释生态位的概念。

2. 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如何影响种群共存?练习题六:群落结构1. 什么是群落?2. 群落中的生物如何相互作用?3. 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分别指什么?练习题七:竞争与合作1. 解释竞争和合作的生态学概念。

2. 竞争和合作如何影响群落的构建和稳定性?练习题八:物种多样性1. 什么是物种多样性?2. 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性是什么?如何评估物种多样性?练习题九:演替过程1. 什么是演替?2. 请描述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过程。

练习题十:生态系统1. 什么是生态系统?2. 生态系统中包括哪些组成部分?请说明它们的相互关系。

结语通过本文的练习题,我们对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回顾和深入探讨。

种群和群落作为生态学的基础概念,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

希望本文对读者有所帮助,加深对种群和群落的理解,并为相关学科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

生态学--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2-3节)

生态学--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2-3节)

• • • • 两性关系 亲子关系 群体关系 社会关系
亲缘利他 互惠利他 纯粹利他
• 利他行为 • 种群对综合环境适应能力的提高
第三节 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种间关系 • • • • • • 类型 竞争 捕食 食草 中性 共生 生活 • 合作 生活 • 附生 • 寄生和拟寄生 A B - - O O + + + + 特 点 彼此互相抑制 A种杀死或吃掉B种 彼此互不影响 彼此有利,分开后不能 彼此有利,分开能独立
4、逻辑斯谛增长
dN / dt=N (r - cN)
N→K, dN / dt=0, r - cN=0 , c= r/ K dN/dt = rN (1- N/K) = rN (K-N) / K (k - N) / k: 逻辑斯谛系数
N>k,种群下降; N=k,种群不增不减;N<k种群上

4、逻辑斯谛增长
二、 种群数量的自然调节
• 种群数量的波动
• 非周期性波动:无规则
种群数量的自然调节
• 种群数量的波动
• 周期性波动
种群数量的自然调节
• 种群数量的波动
③ 季节波动 ④ 种群爆发
种群数量的自然调节
1. 种群数量的波动
• ⑤ 生态入侵
牵牛(Ipomoea nil)
马樱丹(Lantana camara)
第二节 种群增长
第二节 种群增长
• • • • • 简单的模型 几何增长 指数增长 逻辑斯谛增长★ 种群的数量自然调节
1、简单的模型
• Nt+1 – Nt = B + I – D –
E
B: birth, B=bNt I: immigrant D: death, D=dNt E: emigrant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1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1

一、基本概念种群、种群动态、种群密度、种群年龄分布、种群性比多型现象内禀增长率存活曲线种群空间分布型集合种群密度效应、他感作用领域行为、社会等级、利它行为种间竞争、资源竞争、似然竞争竞争排斥原理遗传漂变、奠基者事件、种群瓶颈13.种群:指同一物种中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占有一定空间个体的集合体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每单位空间个体的数量;生态密度-按照生物实际所占有的面积计算的密度种群年龄分布: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种群性比: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种群的基本参数: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14.多型现象:种群内的个体在形态、生殖力、体重及其他生理生态习性上产生差异,而出现种群内不同生物型15.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对x作图16.存活曲线:借助于存活个体数量来描述特定年龄死亡率,以lgnx17.种群空间分布型: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分布。

包括随机型,均匀型,集群型。

18.集合种群: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孤立的小种群时,这些小种群的总体就称为集合种群19.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20.领域行为: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意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入侵者等的行为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利他行为:有利于其他个体存活和生殖而不利于自身存活和生殖的行为21.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作用似然竞争:两个物种通过拥有共同捕食者而产生的竞争。

其性质与两个物种通过对资源利用所产生的资源利用性竞争类似22.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23.遗传漂变:由于某种机会,某一等位基因频率的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奠基者事件:当来自一个大种群的少数个体在一个新栖息地定居时,在其后续种群中的所有基因都将来自于奠基者所携带的有限遗传物质。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题库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题库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题库一、名词解释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2.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3.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4.基因型: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

5.等位基因:决定一个性状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组合。

6.基因库:在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组合。

7.基因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率叫基因频率。

8.基因型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型所占的比率叫基因型频率。

9.哈-温定律:在无限大的种群中,每一个体与种群内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均等,并且没有其它干扰因素(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各代的基因频率不变,无论其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如何,只经历一代,即达到遗传平衡。

10.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较小的种群中,因为在一个很大的种群里,如果不发生突变,根据哈-温定律,不同的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状态,但在较小的种群中,既使无适应的变异发生,种群内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由于隔离,不能充分的随机交配,种群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时产生的误差所引起的,这样那些中性的或不利性状在种群中继续保存下来。

11.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

12.生命表: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

13.动态生命表:根据观察一群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死亡或存活的动态过程而获得数据编制的生命表。

14.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结果而编制的生命表。

15.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

16.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growth rate),记作r m。

17.邻接效应:当种群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

第3章 种群与群落生态学

第3章 种群与群落生态学

4
第三节
种群的基本特征
一、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一)数量统计 1、密度 (1)概念: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 (2)类型: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
5
2、统计方法: (1)直接统计法 (2)样方法
在若干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以其平均数来估计 种群整体。用数理统计法来估计变差和显著性。
6
(3)标志重捕法 即 N : M = n :m N = M × n/m
40
(二)偏利共生
共生的两种生物,一方得利,对另一方无害。
如某些附生植物以大树作附着物。
鸟类在树上筑巢等。
41
(三)互利共生
两个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 相得益。 例如:根瘤 菌根。
42
根瘤
43
菌根
44
菌根形成
45
三、种间负相互作用
包括竞争、捕食、寄生等。使受影响的种群增长
率降低,不意味着有害。
10
11
Ⅰ型-凸形曲线,长寿型。如大型兽类、 人类。 Ⅱ型-对角线,各年龄段死亡率相等。如 许多鸟类。 Ⅲ型-凹型曲线,幼年期死亡率很高(如 鱼卵等)。
12
四、种群增长率(r)
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比例和增 长的个体数。按下式计算: r = lnR0/T
式中:R0— 世代净增殖率(存活率与出生率相乘 并累加。R0 = lxmx);T—世代时间。
适合范围: 植物、鼠穴及鸟巢的分布。
有三种类型:见图4--11
31
32
(1)随机分布: 例如森林地被层的蜘蛛, 面粉的黄粉虫,土壤杂草等。 (2)均匀分布: 人工林。 (3)成群分布:大多数自然种群。
33
二、密度效应
当种群个体数目增加时,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 影响。 植物的密度效应有两个基本规律: (一)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澳大利亚生态 学家,三叶草的密度与产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集群(aggregation,colony):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一定时期内生活在一起而形成的群体,分为临时性和永久性两种类型。

有利于提高捕食效率、共同防御敌害、改变小生境、提高学习效率、促进繁殖2.种群(population):在同一时期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种有机体的集合群,是物种具体的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也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

3.生态密度(ecological density):按照生物实际所占有的面积计算的密度。

在某一单位空间内,种群并不占据所有的空间,每一个生物都只能在适合它们生存的地方生活和生长,这样导致的种群斑点状分布可以用生态密度来描述。

4.生理出生率(physiological natality):又叫最大出生率(maximum natality),是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出生数量。

5.生态出生率(ecological natality):又叫实际出生率(realized natality),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种群在特定条件下实际繁殖的个体数量。

6.多形现象(polymorphism):由于环境因素的作用,种群内的个体在形态、生殖力、体重、色斑以及其他生理生态习性上产生差异,因而产生种群内生物型不同的现象。

7.生命表(life table):指列举同生群在特定年龄中个体的死亡和存活比率的一张清单。

比如,特定时间生命表和特定年龄生命表、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综合生命表、图解式生命表、植物生命表。

8.存活曲线(survivorship curve):借助于存活个体数量来描述特定年龄死亡率,它是通过把特定年龄组的个体数量,相对于年龄作图而得到,如图1所示,图1 生存曲线基本类型9.环境负荷量(carrying capacity):指由环境资源所决定的种群限度,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如果种群密度低于环境负荷量(即K值),种群数量就会继续增加,但种群增长率下降;当种群大小等于环境负荷量的时候,种群就会停止增长;如果种群密度超过了K,密度就会下降。

10.稳定平衡密度(stable equilibrium density):由于种群数量高于环境负荷量(即K值)时便下降,低于K时便上升,所以K值就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11.密度制约(density dependent):是一个内稳定过程(homeostatic process),当种群达到一定大小时,某些与密度相关的因素(如食物)就会发生作用,通过降低出生率和增加死亡率而抑制种群的增长。

如果种群数量降到了一定水平以下,出生率就会增加,死亡率就会下降。

这样一种反馈机制将会导致种群数量的上下波动。

12.非密度制约(density independent):非密度制约因素可以对种群大小施加重大影响,也能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影响之大,可以使得任何密度制约调节因素的影响变得难以觉察13.种间竞争(interspecific interaction):出现在种与种之间为共有的资源进行的竞争。

14.种内竞争(intraspecific interaction):出现在种内个体之间为共有的资源进行的竞争。

15.干扰竞争(interference competition 或contest competition):即一种动物借助于行为排斥另一种动物使其得不到资源。

最明显的是打斗或产生毒素,例如植物产生的一些抑制性物质16.(资源)利用竞争(exploitive competition 或scramble competition):即一个物种通过消耗短缺的资源,间接对第二个物种产生竞争,但两个物种并不发生直接接触。

17.生活史(life history):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其关键组分包括身体大小(body size),生长率(growth rate),繁殖(reproduction),和寿命(longevity)。

18.雌雄二形(sexual dimorphism):那些在婚配中适宜于表达给异性的特征,容易通过世代遗传而加强,所以在性选择的压力下,特别是在修饰、色泽、求偶行为等方面产生明显的两性差异的现象。

19.R-策略者(r-strategists)和k-策略者(k-strategists):r-策略者指生活在条件严酷和不可预测环境中,用于生殖的能量多,生殖力强,数量经常处于逻辑期谛增长曲线的上升阶段的种群;k-策略者指生活在条件优越和可预测环境中,种内竞争激烈,用于生殖的能量少,数量常常稳定在逻辑斯谛曲线渐近线K值的附近的种群。

20.集合种群(metapopulation):指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

21.他感作用(allelopathy):也叫异株克生,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22.生态位(niche):一个生物种群,只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利用特定的资源,并在一定时间内出现,这些因子综合描述了种群的生态位(niche)。

23.自疏法则(self-thinning law):在植物群体内,随着种群密度的提高,种内竞争不仅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而且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少量较大的个体存活下来。

自疏法则则用于描述自疏过程:w = c × d-3/2(W是植物个体平均重量,d为密度,c为常数)。

24.净增值率(net reproductive rate):将综合生命表中的存活率和出生率两方面数据相乘并累加起来(R0=l x m x)。

表示种群在整个生命表时期中增长或下降的程度,R0>1,种群增长;R0 =1,种群稳定;R0<1,种群下降。

25.内禀增长率(innate rate of increase):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用r m表示,r m = ㏑R0 / T。

二、问答题1.试述种群间的相互关系类型种间相互作用有竞争,捕食(predation),互利共生(mutualism),寄生(parasitism),当中又有拟寄生(parasitoidism)和重寄生。

竞争:彼此互相抑制捕食:种群A杀死或吃掉种群B种的一些个体寄生和贝次拟态:种群A寄生于种群B并有害于后者中性:彼此互不影响共生:彼此互相有利,专性互惠(原始合作):彼此相互有利,兼性和谬勒拟态:彼此相互有利,兼性偏利:对种群A有利,对种群B无利也无害偏害:对种群A有害,对种群B无利也无害2.举例说明干涉(扰)竞争和资源利用竞争竞争是个体间利用有限资源的一种相互作用。

把竞争区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种是干扰竞争(interference competition 或contest competition),即一种动物借助于行为排斥另一种动物使其得不到资源。

最明显的是打斗或产生毒素,例如植物产生的一些抑制性物质。

另一种竞争类型是资源利用竞争(exploitive competition 或scramble competition),即一个物种通过消耗短缺的资源,间接对第二个物种产生,但两个物种并不发生直接接触。

例如蚂蚁和啮齿动物在种子利用上的竞争,啮齿动物的存在减少了蚂蚁群的数量,而蚂蚁的存在也降低了啮齿动物的密度。

3.试述竞争排斥原理两个在生态学(位)上完全相同的物种不可能同时同地生活在一起,其中一个物种最终必将把另一个物种完全排除,这被称为竞争排斥原理(Competitive exclusion principle)。

但是,完全的生态位重叠是不可能的。

因此,如果两个物种出现共存,那么它们之间必然会存在生态学差异。

这一原理强调不同物种要实现在饱和环境和竞争群落中的共存,就必须具有某些生态学上的差异。

4.试述r对策和k对策种群的特征r对策种群:生物通常是短命的,一般不足一年,生殖率很高,产生大量后代,但后代存活率低,发育快;种群的死亡率主要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常常是灾难性的),而与种群密度无关;有较强的迁移和散布能力,容易在新的生境中定居;常常出现在群落演替的早期阶段;它的种群数量经常处于逻辑期谛增长曲线的上升阶段。

K对策种群:通常是长寿的,数量稳定,竞争能力强;生物个体大但生殖力弱,产生很少的种子、卵或幼仔;亲代对后代提供很好的照顾和保护;死亡率由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因素引起,而不是由不可预测的环境条件变化引起;对生境有极好的适应能力,能有效地利用生境中的各种资源,但它们的种群数量通常是稳定在环境负荷量的水平上或附近,并受着资源的限制;k 对策种群在新生境中定居的能力较弱,它们常常出现在群落演替的晚期阶段;它的种群数量常常稳定在逻辑斯谛曲线渐近线K值的附近。

5.试述种群的繁殖对策繁殖对策是指生物对环境的生殖适应趋势,是资源或能量向生存、生长和生殖等活动中最适分配的结果,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

生活在条件严酷和不可预测环境中的种群,其死亡率通常与种群密度无关,种群内的个体常把较多的能量用于生殖,而把较少的能量用于生长、代谢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它的种群数量经常处于逻辑期谛增长曲线的上升阶段,因此称r这种对策。

r 对策的生物通常是短命的,一般不足一年,生殖率很高,产生大量后代,但后代存活率低,发育快。

生活在条件优越和可预测环境中的种群,其死亡率大都由与密度相关的因素引起,生物之间存在着激烈竞争,因此种群内的个体常把更多的能量用于除生殖以外的其他各种活动。

它的种群数量常常稳定在逻辑斯谛曲线渐近线K值的附近,故称K对策。

k对策的种群通常是长寿的,数量稳定,竞争能力强;生物个体大但生殖力弱,产生很少的种子、卵或幼仔;亲代对后代提供很好的照顾和保护6.试述种群逻辑斯谛增长种群随着密度增大,总会受到食物、空间和其他资源的限制,使种群增长率下降,形成逻辑斯谛增长,其增长曲线如图2。

逻辑斯谛增长与指数增长的差距即为环境阻力,它是拥挤效应的一个测度,环境阻力随种群增长而加大。

曲线在N=K/2处有一个拐点(转折点),该点上的瞬时增长率最大,到达该点前,瞬时增长率随种群增加而上升,到达该点后,瞬时增长率随种群增加而逐步下降。

图2 逻辑斯谛增长曲线7.试述种群数量调节的主要理论生物学派自然调节理论:主张捕食、寄生和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起决定性作用;生物学派中的Nicholson 理论:控制因素总是与竞争相关的,如竞争食物、竞争栖息地以及捕食者和寄生物的竞争等;生物学派核心思想--自然平衡:不同种类的生物常常具有不同的平衡密度,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会有不同的平衡密度,而动物数量的变化常常只围绕在平衡密度周围,这是因为动物种群有一种趋于平衡密度的倾向,气候学派自然调节理论:气候对昆虫种群的各个参数有极大影响昆虫大发生常常与气候相关强调昆虫种群的波动性;而不太重视其稳定性Andrewartha和Birch的理论:自然种群中的动物数量只受3个方面的限制:资源数量的短缺,如食物和营巢地的不足;动物获取这些资源的能力(如散布能力和寻觅能力有限);当种群增长率为正值时,受种群增长时间不足的限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