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汇编
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汇编
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汇编应急管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汇编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该法规是中国安全生产的基本法律。
该法规规定了国家安全生产的原则、目标、机构设置和行政职责等内容,强调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明确了企业的主体责任和政府的监管职责,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该法规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规定了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报酬的支付、劳动时间和休假等内容。
在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中,该法律规定了安全保护措施的义务,要求雇主提供安全的工作条件和必要的劳动保护设施,确保雇员的安全。
三、《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该条例主要针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包括危险化学品的分类与标识、储存和运输等内容。
该法规要求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对涉及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安全评估、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确保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生产和使用。
四、《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该条例详细规定了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程序。
根据该法规,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都必须立即上报,并按照有关机构的要求进行调查和处理,以及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该法规是中国刑法的基本法律,也适用于安全生产领域。
根据该法律,危及公共安全的行为,如故意投放危险物质、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该法律的适用可以对违法行为进行严惩,起到威慑作用,维护社会公共安全。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该法规针对矿山安全进行了专门规定。
矿山是安全生产的重点领域,该法律规定了矿山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技术管理要求,明确了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和监管机构的职责,保障了矿山工人的生命安全。
七、《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该办法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法律法规之一。
在安全生产方面,该法规规定了企业应急预案的编制和管理要求,要求企业建立健全适应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应急预案,及时妥善应对各类突发安全事件,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
中国应急管理发展史一、发展简述2003年下半年,总结抗击“非典”,提出“一案三制”2004年9月,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提出明确要求)2005年,国务院组织起草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
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2007年,全国人大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二、发展历程:第一阶段:2004----预案建设第二阶段:2005----体制建设第三阶段:2006----机制建设第四阶段:2007----法制建设三、发展详述:页脚内容1在2003年以前,关于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管理研究方面。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始于2003年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和教训:2003年春,我国遭遇了一场由非典疫情引发的从公共卫生到社会、经济、生活全方位的突发公共事件。
党和国家及时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性和应急管理体系缺失等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建设的重大命题2003年7月28日,在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管理除了常态以外,我们要高度重视非常态管理。
“提出一案三制,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政府第一次把非常态管理提上议事日程,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这是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理论和实践的需要,使得2003年成为中国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研究的起步之年。
”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加强党的执政页脚内容2能力和政府执行力的层面.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将应急管理工作与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大局密切联系起来,科学谋划,扎实工作,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在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及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成绩,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明显增强。
一、应急管理体系基本情况(一)应急管理体制基本理顺。
按照“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原则,初步建立健全了**县应急管理体制。
成立了**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下设县抗旱防汛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突发地质灾害指挥部等33个专项应急指挥机构。
县应急管理办公室于2012年10月12日经市、县编委批复设立,为副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县政府办公室管理,核定事业编制3名,主任由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兼任,设专职副主任1名。
主要职责是承担县应急委员会日常工作,办理和督促落实国家、省、市应急办和县委、县政府的应急决定事项;组织编制、修订县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审核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综合协调全县应急管理体系及应急演练、保障和宣传培训等工作.(二)应急平台建设正在起步。
目前,我县尚未建成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平台建设也尚处于规划起步阶段。
目前,主要依托县政府办公室开通的中国移动“农政通”平台、农牧部门“农业信息网”平台,可同时向全县各乡镇、街道、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办公室负责人发送应急信息,实现信息快速传递和共享,并将县政府值班室与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办公室确定为信息互通联络点,第一时间传达县政府领导的指示安排和工作部署及要求。
对省政府配备的2台海事卫星固定电话和2台海事卫星移动电话,在值班室设立应急电话专柜,实行集中存放、规范管理,确保紧急状态下信息联络畅通。
(三)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
2012年,县政府应急办组织各部门、各单位重新修订完善了《**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33个县级专项应急预案,现已编制成应急预案汇编.组织指导各乡镇、城关街道和县直有关部门、单位修订完善了乡镇、部门专项应急预案,以此指导全县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县的应急预案体系.(四)应急队伍规模逐步扩大.基本形成了以公安、武警、民兵预备役为骨干力量,以抗旱防汛、医疗救护、森林草原防火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乡镇、企事业单位专兼职人员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目前,我县公安系统有应急人员94人,消防系统有应急人员34人,卫生系统有重大疫病应急人员350人,畜牧系统有动物重大疫病应急人员15人,森林防火系统有应急人员252人,安全生产系统有应急人员8人,组建成立防汛抢险应急分队11支共600人,机动专业抢险队伍30人,环境监察人员11人,水、电、油、气等工程抢险救援人员30人。
2024版应急预案汇编全套30个
演练计划与组织
演练计划 明确演练目标、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等要素。 制定详细的演练流程和任务清单。
演练计划与组织
• 提前通知相关参与人员,做好准备工作。
演练计划与组织
01
演练组织
02 成立演练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和协调。
03
设立现场指挥员,负责现场指挥和调度。
04
各应急小组按照任务分工,密切配合,共 同完成演练任务。
对应急预案进行定期演练 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进
行调整和完善。
针对突发事件的新特点和 新情况,及时对应急预案 进行补充和修改,确保其
时效性和有效性。
版本控制与档案管理
建立应急预案的版本控制制度,确保每次更新都有明 确的版本记录和修改说明。
对应急预案进行档案管理,保存历史版本和修改记录, 方便查阅和追溯。
专项应急预案
主要针对某种特有和具体的事故类别 (如锅炉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及其 他自然灾害的应急等)、危险源和应 急保障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是综合 应急预案的组成部分,应按照综合应 急预案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制定,并作 为综合应急预案的附件。
现场处置方案
现场处置方案是针对具体的装置、场 所或设施、岗位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 施。现场处置方案应具体、简单、针 对性强。现场处置方案应根据风险评 估及危险性控制措施逐一编制,做到 事故相关人员应知应会,熟练掌握, 并通过应急演练,做到迅速反应、正 确处置。
03 注重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在实际应用 中能够发挥作用。
关键要素与注意事项
及时更新和完善预案,以适应突发事 件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加强与其他相关应急预案的衔接和配 合,形成完整的应急体系。
03 常见突发事件及应急措施
新版三体系程序文件汇编
新版三体系程序文件汇编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以满足市场需求和客户期望。
其中,建立和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下简称“三体系”)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贯彻三体系的要求,我们对原有的程序文件进行了全面修订和更新,形成了新版三体系程序文件汇编。
一、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质量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它关系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客户满意度和企业的声誉。
新版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涵盖了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产品检验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
在产品设计阶段,我们明确了设计输入、输出的要求,以及设计评审、验证和确认的流程。
通过严格的设计控制,确保产品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原材料采购环节,制定了详细的供应商评价和选择标准,以及采购合同的管理规范。
只有经过严格评估的供应商才能为我们提供原材料,从源头上保证产品质量。
生产过程中,设定了关键控制点和检验标准,对生产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也有明确的规定。
通过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产品检验环节,建立了严格的抽样标准和检验方法,确保不合格产品不会流入市场。
同时,对检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质量改进提供依据。
售后服务方面,建立了客户投诉处理流程和满意度调查机制,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和意见,不断改进我们的产品和服务。
二、环境管理体系程序文件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承担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
新版环境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旨在减少企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件首先明确了企业的环境方针和目标,以及各部门在环境管理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在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方面,我们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排查,并确定重要环境因素。
针对这些重要环境因素,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管理方案。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
中国应急管理发展史、发展简述2003年下半年,总结抗击非典”提出一案三制”2004年9月,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发展历程:三、发展详述: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始于2003年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和教训:2003年春,我国遭遇了一场由非典疫情引发的从公共卫生到社会、 经济、生活全方位的突发 公共事件。
党和国家及时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 不协调、不可 持续性和应急管理体系缺失等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建设的重大命题2003年7月28日,在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管理除了常态以外,我们要高度重视非常态管理。
三制,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提高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政府第一次把非常态管理提上议事日程,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这是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
2005 年, 国务院组织起草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
2006 年, 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2007 年, 全国人大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一阶段: 2004----预案建设第二阶段: 2005----体制建设第三阶段: 2006----机制建设第四阶段: 2007----法制建设在2003年以前, 关于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管理研究方面。
“提出一案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理论和实践的需要,使得2003年成为中国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研究的起步之年。
”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执行力的层面.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应急管理工作制度汇编
生效日期:替代:修改原因:编制部门/编制人/日期:审核部门/审核人/日期:QA 审核/日期: 批准人/日期:发放范围:总经理办公室、环境健康安全部、生产部、工程设备部、物流部、财务部、企管部、质量部1、目的和合用范围1.1、为了预防和控制潜在的事故或者紧急情况发生时,做出应急预警和响应,最大限度地减轻可能产生的事故后果,特制定本制度。
1.2、本制度合用于公司生产经营中可能和已发生的安全生产事件的预防和处理。
2、应急管理原则2.1、实行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应急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在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级管理,分线负责"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应急预警和响应的指挥作用。
2.2、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把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害作为首要任务。
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
2.3、预防为主,强化基础,快速反应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常抓不懈,在不断提高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水平的同时,加强应急基础工作,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物资储备、队伍建设、完善装备、预案演练等工作。
居安思危,强化一线人员的紧急处置和逃生的能力,早发现、早报告、迅捷处置。
2.4、科学实用应急预案应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通过危(wei)险源辨识、风险评估进行编制;应急对策简炼实用,通过演练不断完善改进。
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2.5、分级响应:应急工作按照事故的危害程度、波及和影响范围,实施分级应急响应。
3、应急管理机构3.1、领导机构在总经理领导下的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是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
负责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救援领导工作。
3.2、办事机构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安环部,负责制度起草、落实及日常管理职责。
4、运行机制4.1、预警各单位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完善预警机制,建立预警系统,开展危(wei)险源辨识、环境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妥善处置。
应急管理制度汇编(新版安全生产生产标准化)(现成版)
目录第一章事故监测与预警制度 (2)第二章应急值守制度 (6)第三章应急信息报告和传递制度 (8)第四章应急救援投入及资源保障制度 (10)第五章应急预案管理制度 (13)第六章应急演练制度 (14)第七章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制度 (17)第八章应急物资装备管理制度 (19)第九章安全避险设施管理和使用制度 (20)第十章应急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24)第一章事故监测与预警制度第一条为有效地辨识和提取隐患信息,灵敏、准确地告示危险前兆、提前进行预测预警、采取有关措施,以便超前反馈、及时布置、防风险于未然,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事故监测及预警的特点:(一)快速性。
即建立的预警系统能够灵敏快速地进行信息搜集、传递、处理、识别和发布,这一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建立在“快速”的基础上,失去了快速性,事故预警就失去了意义。
(二)准确性。
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复杂多变,事故预警不仅要求快速搜集和处理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对复杂多变的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
判断是否正确,关系到整个预警的成败。
要在短时间内对复杂的信息做出正确判断,必须事先针对各种事故制定出科学、实用的信息判断标准和确认程序,并严格按照制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判断,避免信息判断及其过程的随意性。
(三)完备性。
预警系统应能全面收集与事故相关的各类信息,据此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全过程地分析事故的发展态势。
(四)连贯性。
要想使预警分析不致因孤立、片面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每一次的分析应以上次的分析为基础,紧密衔接,才能确保预警分析的连贯和准确。
第三条建立事故监测及预警的原则和要求构建事故监测及预警需要遵循及时、全面、高效的原则。
(一)及时性原则实行事故监测及预警的出发点是“居安思危”,即事故还在孕育和萌芽的时期,就能够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研究,防微杜渐,提早做好各种防范的准备。
预警系统只有及时地监测出异常情况,并将它及时地报告,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历程
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历程2008-11-26 13:44 heyun770等2人|分类:社会民生|浏览1222次2008-11-30 16:54网友采纳miaozy1212|四级我们刚考了,答案交了,记得不太清楚....不过提供一下参考吧,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历程经历了三个里程碑。
2003年7月28日,在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管理除了常态以外,我们要高度重视非常态管理。
政府第一次把非常态管理提上议事日程,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这是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
对于突发公共事件,我们不能再像面对非典那样仓促应战,而要沉着应对,有章可循。
章从何来?这就是应急预案。
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政府就开始编制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
2005年初,通过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国应急管理纳入了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工作轨道。
“到2005年底,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基本构建而成,这是第二个里程碑。
” 2006年,政府开始编制并组织实施《“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该规划的发布和实施,是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三个里程碑加上法案的实施07年,基本上就差不多了,正确答案也是按年份给出的.相关链接-:美国的应急管理体系第四节应急管理生命周期一、应急管理生命周期的内涵二、应急管理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相关链接-:FEMA应急管理的四阶段第五节我国应急管理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一、我国应急管理的发展历程二、我国应急管理的发展趋势第二章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第一节应急管理体制一、应急管理体制的内涵二、我国的应急管理体制相关链接-:美国的应急管理体制第二节应急管理机制概述一、应急管理机制内涵二、我国主要的应急管理机制第三节应急决策机制一、应急决策机制内涵二、应急决策的阶段划分三、应急决策机制构建第四节协调联动机制一、我国城市应急协调联动系统的模式二、我国协调联动机制的发展状况三、我国应急管理协调联动机制的完善相关链接-:国外协调联动机制要览第三章应急管理法制第一节我国的应急管理法制一、应急管理法制的内涵与特征二、我国应急法制的构成第二节《突发事件应对法》解析一、《突发事件应对法》立法背景相关链接-:《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缘由二、《突发事件应对法》总体思路三、《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性质与内容解析第三节我国应急管理的法制问题分析一、应急法制的内容缺失二、应急法制的内容冲突三、应急法制的实效性不足第四节我国应急管理法制的完善一、制定《紧急状态法》与重要单行法二、增强应急法制的协调性三、提高应急法制的可操作性与适应性相关链接-:甘肃省现有应急管理法规第四章应急预案第一节应急预案的内涵一、应急预案的概念及编制目的二、应急预案的分类第二节应急预案的文件体系一、应急预案的文件层次二、应急预案的结构与内容第三节应急预案的编制一、应急预案的编制原则二、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三、应急预案编制中的关键问题四、基层应急预案的编制相关链接-:XXX省政府办公厅机关大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第四节应急预案的演练一、应急演练目的二、应急演练的原则三、应急演练分类四、应急演练的基本内容相关链接-甘肃省地震应急救援桌面推演脚本(节选)第五节《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解析一、编制总体预案的历程及其意义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第五章预防与应急准备第一节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一、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评估二、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三、风险评估在应急预案中的应用第二节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一、基础设施抗灾能力的内涵二、我国关键基础设施的防灾标准相关链接-: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三、基础设施抗灾标准的实施第三节应急避难所建设一、应急避难所的类型二、应急避难所的规划相关链接-: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第四节应急物资资源准备一、应急物资资源准备的内涵二、我国应急物资准备体系三、应急物资资源的配置相关链接-:应急物资分类及产品目录第五节应急人力资源准备一、应急人力资源准备的组建二、应急人力资源的管理三、应急人力资源的培训演练第六节应急信息资源准备一、应急信息资源准备的内涵二、应急信息需求三、应急信息管理流程第七节应急知识教育与培训一、应急知识教育与培训的主要内容二、应急知识教育与培训的主要方式三、应急知识教育与培训的策略相关链接-:美国应急管理教育培训体系构成第六章监测与预警第一节突发事件信息监测一、突发事件信息采集二、突发事件信息研判三、突发事件信息编报第二节突发事件预测一、突发事件预测的特殊性二、突发事件预测的专业机构三、突发事件预测案例举要第三节突发事件预警一、突发事件预警概述二、自然灾害预警管理三、事故灾害预警管理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管理五、社会安全事件预警管理第七章应急处置与救援第一节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一、应急处置与救援的原则二、应急处置的环节三、应急处置的措施案例- 特大地震灾害中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的主要措施四、应急救援系统第二节应急处置中的资源调度一、应急物资的筹措二、应急物资调度三、应急物资的运输案例- 省际协调在年河南省雪灾应对中的作用第三节应急处置中多元主体的协调一、突发事件社会动员机制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参与主体构成三、多元主体的协调四、我国重大灾害应急管理接受国际救援的模式构想第四节应急处置中的信息公开与媒体沟通一、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二、应急处置中的媒体沟通第五节应急救援过程中的心理救助一、心理救援的基本观念和原则二、心理救助的对象三、突发事件心理救助的实施相关链接-:参与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人员必读第八章恢复与重建第一节灾情调查与评估一、灾情调查二、灾后损失评估第二节恢复重建规划及其编制一、规划体系及主要内容二、规划的编制及组织实施第三节短期恢复与长期重建一、恢复重建的主要内容二、短期恢复三、长期重建四、重建中的几个问题与策略第四节恢复重建的监管一、跟踪评估与实时监管相关链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二、外部监督与审计第九章应急管理平台第一节应急管理平台的内涵一、应急平台的含义二、应急平台的地位三、应急平台的功能第二节应急管理平台的框架体系一、中国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结构二、应急平台架构及其技术体系第三节应急管理的典型应用系统一、应急联动指挥系统二、紧急疏散决策支持系统三、车载移动指挥系统四、应急通讯及呼叫中心系统相关链接-:典型的应急管理平台相关链接-:国外典型的应急管理系统第十章应急管理能力与评估第一节应急管理能力的概述一、应急管理能力的内涵二、应急管理能力的构成要素相关链接-:提高国家综合减灾能力的八项任务第二节应急管理能力评估一、应急管理能力评估的内涵二、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相关链接-:典型发达国家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概览第三节基层政府与社区的应急能力建设一、基层政府的应急能力建设相关链接-:领导干部处置突发事件的步骤及技能相关链接-:提高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能力的思路二、社区的应急能力建设相关链接-:FEMA的应急能力考试相关链接-:危机发言人的任务、应该具备的知识和相应的技能附录一中国部分应急管理网站一览附录二国际组织及部分国家应急管理网站附录三你准备好了吗?参考文献[显示全部信息]TOP书摘第一章应急管理引论应急管理是近年来管理领域中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时如何进行最优决策、如何减少或避免其发生的研究。
应急管理工作总结格式范本5篇
应急管理工作总结格式范本5篇篇1一、引言本报告旨在对应急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梳理与总结,通过深入分析当前阶段的工作成果与不足,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为今后工作提供指导方向。
二、工作内容概述1. 应急预案制定与修订:结合实际情况,对应急预案进行编制及定期修订,确保预案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2. 应急队伍建设:组建专业化应急队伍,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3. 应急物资储备:合理规划应急物资储备,确保应急物资供应及时有效。
4. 应急演练组织: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应急演练活动,检验预案的实际效果。
5. 突发事件处置:及时响应突发事件,有效组织应急处置工作。
三、重点成果1. 应急预案体系完善:成功编制并修订了多项应急预案,构建了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
2. 应急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成功组建专业化应急队伍,并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和演练,提高了应急处置能力。
3. 应急物资储备充足:合理规划了应急物资储备,确保了应急物资供应及时、充足。
4. 应急演练成效突出:通过多次应急演练,检验了预案的实际效果,提高了应急响应速度。
5. 突发事件处置得当:成功应对多起突发事件,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1. 问题:应急预案的修订与实际情况脱节。
解决方案:加强实地调研,确保预案修订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
2. 问题:应急队伍建设存在人才流失现象。
解决方案:优化激励机制,吸引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3. 问题: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不够规范。
解决方案:制定严格的物资储备管理制度,确保物资储备的规范性和及时性。
4. 问题:应急演练参与度不高。
解决方案: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部门和人员的参与度。
5. 问题: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信息沟通不畅。
解决方案:优化信息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畅通无阻。
五、自我评估/反思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确保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
中国应急管理发展史一、发展简述➢2003年下半年,总结抗击“非典”,提出“一案三制”➢2004年9月,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党得执政能力建设(对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提出明确要求)➢2005年,国务院组织起草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与专项预案。
➢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得意见》➢2007年,全国人大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二、发展历程:➢第一阶段:2004----预案建设➢第二阶段:2005----体制建设➢第三阶段:2006----机制建设➢第四阶段:2007----法制建设三、发展详述:在2003年以前,关于应急管理得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管理研究方面。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始于2003年总结抗击非典得经验与教训:2003年春,我国遭遇了一场由非典疫情引发得从公共卫生到社会、经济、生活全方位得突发公共事件。
党与国家及时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得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性与应急管理体系缺失等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建设得重大命题2003年7月28日,在抗击非典取得胜利得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管理除了常态以外,我们要高度重视非常态管理。
“提出一案三制,争取用3年左右得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政府第一次把非常态管理提上议事日程,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得重大课题,这就就是我国应急体系建设得第一个里程碑。
2003年10月,党得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得决定》,强调“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与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与风险得能力。
理论与实践得需要,使得2003年成为中国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研究得起步之年。
”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4年9月,党得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得执政能力建设得决定》,从加强党得执政能力与政府执行力得层面、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得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得能力。
应急管理工作讲话汇编(30篇)
应急管理工作讲话汇编(30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应急管理工作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只有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才能保障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企业的稳定运营。
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应急管理,共同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工作环境!2. 各位同事: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自然灾害以及人为事故,给我们的生产经营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提前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
3. 各位员工:应急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我们全员参与。
特别是每个岗位的责任人,要落实好岗位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培训工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 各位领导、同事们:面对突发事件,我们不能手忙脚乱,要保持冷静、果断的应对。
在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中,各级领导应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应急演练,提高自身应对能力。
5. 各位同事:应急管理是一项持续的工作。
我们要时刻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风险评估,保持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不断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
6. 各位员工:应急管理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全员参与的事情。
我们应该相互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突发事件,保障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7. 各位领导: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机制和体系。
我们应该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将应急管理工作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
8. 各位同事:应急演练是一种有效的提高应急能力的方式。
我们应该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和完善应急预案,并将应急演练结果作为改进的依据,不断提高我们的处置能力。
9. 各位员工:应急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
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应急情况,制定应急预案,并进行分类管理。
同时,要定期进行演练和评估,保持预案的及时有效性。
1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应急管理工作是我们企业日常经营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我们要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我们的应对能力。
应急管理救灾领域相关法律法规汇编
应急管理救灾领域相关法律法规汇编应急管理救灾领域是涉及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涉及到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的预防、管理和救援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与应急管理救灾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汇编:1.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抗旱法》:该法规定了防汛抗旱的基本原则、组织管理机构和责任、防洪工程建设、防洪排涝设施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预防、抗击洪涝灾害。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该法规定了安全生产的基本原则、责任和义务、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安全设施设备和危险化学品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并预防事故发生。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该法规定了突发事件应对的组织管理机构和责任、应急预案和预警制度、应急救援措施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突发事件的及时应对和有效处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该法规定了消防安全的基本要求、消防设施和系统的设置和维护、火灾预防和处置措施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公共场所和单位的火灾安全。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灾害防治法》:该法规定了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防灾减灾、抢险救灾、灾后恢复和重建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自然灾害的及时防控和救灾工作的有效展开。
以上是在应急管理救灾领域中的一些相关法律法规汇编,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和执行,对于及时处理和救助灾害、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应急管理救灾领域是保障人民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起着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以下是进一步介绍与应急管理救灾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该法规定了国家安全的基本原则、国家安全保障的各项任务和措施、国家安全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理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救援法》:该法规定了应急救援的组织管理机构和责任、预案制定和实施、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和运作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在突发事件中的救援工作得到有效展开和协调。
2020年消防安全应急管理知识考试试题答案大全
2020年消防安全应急管理知识考试试题答案大全一、单选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于(C)挂牌成立,在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A.2018年1月1日B.2018年1月19日C.2018年4月16日D.2018年3月16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B)起实施。
A.2007年9月18日B.2007年11月1日C.2007年11月9日D.2007年12月12日3.家用燃气发生泄露时应立即(B),迅速打开门窗通风换气,但是动作应轻缓,避免金属碰撞摩擦产生火花,引起爆炸。
A.关闭电源B.切断气源C.切断火源D.关闭风机4.燃气报警器不要安装在(C)的地方。
A.室内B.干燥C.潮湿D.有可燃气体5.发生火灾逃生时,绝对不能乘坐电梯,是因为(C)。
A.电梯会停止运行发生困人情况B.电梯发生故障发生坠梯危险C.电梯的烟囱效应,会成为烟火纵向蔓延的主要通道D.电梯门可能会打不开6.火灾发生时,对被困者最大的威胁来自烟雾,以下哪一项不属于烟雾的危害?(C)A.遮光性B.恐怖性C.麻醉性D.窒息性7.外出游玩如遇山林火灾,应当()逃生,切不可()逃生。
(B)A.顺风,逆风B.逆风,顺风C.顺风,侧风D.逆风,侧风8.发生森林火灾时,救援人员开辟防火隔离带的目的是(C)。
A.隔绝空气B.开辟道路以利于运水灭火C.隔离可燃物D.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9.地震震级分为()级,烈度分为()度。
(A)A.9,12B.12,9C.10,12D.12,1010.北京地区的地震预报必须经国务院批准,由(C)发布,其余的地震消息皆属谣言。
A.国务院办公厅B. 北京市委办公室C. 北京市人民政府D. 北京市应急办11.地震发生时(B)。
A.要迅速逃生B.不要盲目往外跑C.要赶紧跳楼逃生D.要站在阳台上等待救援12.遭遇地震时如果正处于空旷的室外区域,应当(C)。
安全管理制度汇编最新版体系编号怎么编
安全管理制度汇编最新版体系编号编写指南在安全管理领域,制度是组织保障安全生产、保障员工健康的重要工具。
安全管理制度汇编是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参考文献,它规定了安全管理制度的编制、实施、监督等方面的具体内容。
在制度汇编中,对于每个安全管理制度或者规范文件,都要有一个独特的编号用于唯一标识,以方便管理和查阅。
编号设置原则安全管理制度汇编中的每个制度应该按照一定的编制原则进行编号,以确保体系化、标准化、便于管理。
下面是编制体系编号的一些建议原则:1.体系层级:首先确定体系层级。
可以根据制度的性质和用途划分为总则、管理制度、操作规范等层级,每个层级可以采用不同的编号。
2.体系分类:在确定了层级之后,可以对不同类别的制度进行分类,比如安全生产管理、应急管理、职业健康等,不同类别可以对应不同的数字。
3.具体内容:在确定了体系层级和分类之后,可以根据具体的制度内容分配编号,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或者根据制度的重要性进行编排。
编号编制举例以一个企业的制度汇编为例,假设该企业将安全管理制度划分为总则、安全生产管理、应急管理三个层级,具体编号规则如下:1.总则:–总则起始编号为100,例如001为《安全管理制度编写指南》;–下一个总则编号可以是101,102,103,以此类推。
2.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管理起始编号为200,例如201为《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下一个安全生产管理编号可以是202,203,204等。
3.应急管理:–应急管理起始编号为300,例如301为《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规定》;–下一个应急管理编号可以是302,303,304。
按照上述编制原则和规则,安全管理制度汇编中的各个制度都可以有清晰的编号,便于管理和查阅。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制度体系进行灵活调整和编制。
编号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安全管理制度汇编的过程中,企业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编号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持续更新:制度汇编的制度内容可能会随着安全管理工作的发展和需要而进行更新,编号也需要及时调整。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
中国应急管理发展史一、发展简述””,提出“一案三制?2003年下半年,总结抗击“非典月,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提高处置9 2004年?突发事件能力提出明确要求)2005年,国务院组织起草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
? 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年,全国人大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二、发展历程:预案建设?第一阶段:2004---- 体制建设?第二阶段:2005---- 2006----?第三阶段:机制建设?第四阶段:2007----法制建设三、发展详述:年以前,关于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管理研究方面。
2003在年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和教训:20032003年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始于我国遭遇了一场由非典疫情引发的从公共卫生到社会、经济、生活全方位的突发公共事件。
党和国家及时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性和应急管理体系缺失等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建设的重大命题2003年7月28日,在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管理除了常态以外,我们要高度重视非常态管理。
“提出一案三制,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政府第一次把非常态管理提上议事日程,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这是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
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年102003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年成为中国全面加强应急管2003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理论和实践的需要,使得理研究的起步之年。
”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2004 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2004年9建立健全社会预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执行力的层面.进一步提出“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煤矿应急救援管理制度汇编个
煤矿应急救援管理制度汇编个前言煤矿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开采领域,其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工作十分重要。
为了加强煤矿应急救援管理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管理制度。
本文档汇编了一些煤矿应急救援管理制度,希望能对有需要的人员提供帮助。
一、煤矿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办法1.制定目的该管理办法制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预防化解事故,减少事故损失。
2.适用范围该管理办法适用于煤矿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
3.应急救援体系依据本管理办法围绕防范预警、应急处置、事后评估三个步骤,构建应急救援工作体系。
并明确各级应急救援单位的职责和配合,建立协调机制。
4.应急调度指挥系统按照建设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应急调度指挥系统的要求,煤矿应根据具体条件,合理配置应急指挥车辆与设备,建立调度指挥系统。
二、煤矿应急救援工作管理办法1.煤矿应急救援体系煤矿应急救援体系包括应急救援预案体系、指挥调度体系和支援保障体系,人员包括现场救援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和指挥调度人员。
各部门应当明确各自的职责,并通过演练和培训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技能。
2.应急预案体系制定应急预案是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但应急预案不是死的字纸。
应急预案是一种组织方式,是一个按照一定流程、制定一定方案、组织一定人员、开展一系列活动的整体应急救援体系。
3.应急演练机制应急演练机制是煤矿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急救援工作中起到锻炼和提高应急救援人员素质、检验应急预案、诊断漏洞等作用。
演练内容应当符合实际情况,全面涵盖应急救援的各个方面,演练方式应当多样化、全方位,加强管理。
三、煤矿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规定1.预案目的煤矿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目的是为了结合煤矿不同类型事故的特点和应急救援的流程,明确各级单位的应急救援职责和任务,提高应急救援效率和减少事故的影响。
2.预案编制预案编制应当考虑煤矿的实际情况,依托相关使用标准,充分考虑煤矿应急救援的特点,形成合理可行、易于操作、明确具体的预案。
煤矿应急管理管理制度汇编
煤矿应急管理管理制度汇编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煤矿的应急管理工作,保障矿工生命安全和煤矿生产的正常进行,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煤矿的应急管理工作,包括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演练、应急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等内容。
第三条煤矿应急管理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不得损害矿工的生命安全和煤矿的生产秩序。
第四条煤矿应急管理工作贯穿煤矿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各级管理人员和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各项应急管理要求,确保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章应急预案第五条煤矿应急管理机构应当根据煤矿的特点和规模,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流程和措施。
第六条应急预案应当包括煤矿的基本情况、应急组织体系、应急预警机制、应急资源保障、应急处置流程等内容,确保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
第七条应急预案应当定期进行评估和修订,根据煤矿的实际情况和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及时对应急预案进行更新和完善。
第八条煤矿应急管理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和应对能力。
第三章应急演练第九条煤矿应急管理机构应当根据应急预案,合理组织和安排应急演练,包括定期演练和不定期演练。
第十条定期演练应当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不定期演练应当根据煤矿的实际情况和运行状况进行。
第十一条应急演练应当包括模拟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测试各种应急措施和流程,检验应急处置的效果和作用。
第十二条应急演练应当全员参与,各岗位职责明确,确保每个职工都能熟悉自己的应急工作。
第四章应急设施第十三条煤矿应急管理机构应当根据煤矿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应急设施,包括应急通讯设备、应急物资储备、应急照明设备等。
第十四条应急设施应当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确保设施的正常使用状态。
第十五条应急设施应当与应急预案相配套,能够满足在突发事件中的需求。
第五章应急管理责任第十六条煤矿应急管理机构应当严格落实应急管理责任,各级领导必须对应急管理工作负起最终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应急管理发展史
一、发展简述
2003年下半年,总结抗击“非典”,提出“一案三制”
2004年9月,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提出明确要求)
2005年,国务院组织起草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
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2007年,全国人大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
二、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2004----预案建设
第二阶段:2005----体制建设
第三阶段:2006----机制建设
第四阶段:2007----法制建设
三、发展详述:
在2003年以前,关于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管理研究方面。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始于2003年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和教训:2003年春,我国遭遇了一场由非典疫情引发的从公共卫生到社会、经济、生活全方位的突发公共事件。
党和国家及时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性和应急管理体系缺失等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建设的重大命题
2003年7月28日,在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管理除了常态以外,我们要高度重视非常态管理。
“提出一案三制,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政府第一次把非常态管理提上议事日程,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这是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理论和实践的需要,使得2003年成为中国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研究的起步之年。
”
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执行力的层面.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2005年1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25件专项预案、80件部门预案,共计106件。
2005年7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突
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中国应急管理纳入了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工作轨道。
到2005年底,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基本构建而成,这是第二个里程碑。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授权新华社全文播发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
《总体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规定了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
《总体预案》的出台使得政府公共事件管理登上一个新台阶。
2006年3月,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第一次提出“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的要求。
在这个总要求下,提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
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
党和国家把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明确了应急管理的定位、目标、任务和政策。
该规划的发布和实施,是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三个里程碑。
2006年8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正式提出了我国按照“一案三制”的总体要求建设应急管理体系。
《决定》指出:“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
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
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至此,这三次党的全会基本完成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框架的蓝图设计工作。
2006年9月,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进一步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200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并与2007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
2008年,对中国应急管理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在经历南方雪灾和汶川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深入总结我国应急管理的成就和经验,查找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的方针政策。
10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再一次站到了历史的新起点上。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大力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要认真总结抗震救灾的成功经验,形成综合配套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建立健全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又站到了历史的新起点上。
四、方针原则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是应急管理的指导方针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
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提高素质是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提出了六项工作原则
“一案三制“为应急管理的工作内容
一案”是指应急预案,就是根据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事先研究制订的应对计划和方案。
应急预案包括各级政府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以及基层单位的预案和大型活动的单项预案。
“三制”是指应急工作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