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中药内服联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中药内服联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针灸与中药内服联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10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则给予针灸、中药内服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视觉模拟评分(V AS)。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 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V AS评分为(3.3±1.2)分,与对照组的(5.4±0.9)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中药内服联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确切,能够改善症状,减轻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针灸;中药;疗效对比

三叉神经痛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指的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出现短暂性的剧痛,每次发作时间在数秒到数分钟之间,疼痛强度剧烈。患者有灼烧样、电击样、针刺样或刀割样疼痛,严重者每天甚至可发作数十次,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极大影响。此类疾病多见于中老年群体,有文献统计40岁以上患者占总数的80%左右[1]。目前西医对于三叉神经痛尚缺乏特效疗法,常见治疗方案包括口服药物、封闭注射、手术切断、射频热凝以及微血管减压术等,但均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复发率较高。在中医治疗方案中,针灸和中药内服均应用较多,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针灸、中药是否应当联用临床尚存在争议。为了进一步了解单纯针灸治疗,和针灸、中药内服联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对比,作者进行了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入院后根据住院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51.1±11.2)岁,单侧疼痛47例,双侧疼痛3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

2.1±10.9)岁,单侧疼痛47例,双侧疼痛3例。两组患者均具有典型的三叉神经痛病史,临床表现为颜面部的阵发性剧痛,进食、说话、洗脸等行为均能诱发疼痛。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对照组单纯采用针灸治疗,取穴包括完骨、颅息、瘈脉、听宫、颧髎、眶下穴、扳机点、合谷穴等穴位,对于额支疼痛的患者,取加阳白、攒竹、太阳穴位;上颌支疼痛的患者取下关、上迎香、迎香穴位;下颌支疼痛的患者取颊车、地仓、夹承浆穴位,除合谷外,均取患侧穴位进针,患者取仰卧位,穴位皮肤消毒后进针。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法处理1 min,20 min后起针,3次/周,4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采用针灸、中药内服联用方案,针灸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中药采用自拟祛风定痛汤,主要方药组成包括红花20 g、桃仁15 g、川芎15 g、羌活15 g、全蝎12 g、僵蚕12 g、蜈蚣9 g、石膏20 g、黄芩15 g、板蓝根12 g、延胡索12 g,水煎500 ml,1剂/d,分早晚2次顿服,

4周为1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2] 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及疼痛程度进行统计对比。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相关标准,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减少>70%为显效;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减少30%~70%为有效;中医症状积分减少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V AS评分分别为(3.3±1.2)分和(5.4±0.9)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三叉神经痛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指的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出现短暂性的剧痛,每次发作时间在数秒到数分钟之间,三叉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的三叉神经痛目前临床尚未阐明相关机理。但多数学者认为此类疾病并发单一因素致病,很可能与细菌、病毒感染、环境、遗传等因素有关,脑血管硬化以及脱髓鞘疾病也会引发三叉神经痛。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三叉神经根的炎性病变会导致蛛网膜粘连性增厚,三叉神经、周围血管和蛛网膜相粘附,对三叉神经根形成了一定的压力,并且蛛网膜会随着脑波动有节律的起伏,牵动三叉神经引发疼痛。

在祖国医学中,三叉神经痛可归类为“头风”、“面痛”的范畴,历代医家对于此类疾病均有较多论述,认为该病主要是风、火、痰、瘀、虚治病,其中风邪、火邪最为常见,患者病久则多痰、兼虚,体弱则兼瘀,而究其根本本病多是由风而起,因此在治疗原则上当以祛风为主[3]。在中医学理论中,毒邪泛指机体内不存在的有害物质,或原本是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但超過了机体需求而形成危害。《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有云:“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指出若机体承制失常则亢盛为害,即是毒邪,在疾病状态下,机体的气血运行失常,导致毒邪难以及时排出,在体内蕴积而危害健康,因此在祛风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定痛、解毒的治疗[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