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体会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 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 26例,采用针灸治疗,取穴神庭、印堂、人中,风池、完骨、天柱、合谷、外关。对照组24例应用西药卡马西平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为54.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对三叉神经痛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且疗效持久,不良反应小,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针灸;临床体会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又称为痛性抽搐,表现为三叉神经一支或几支分布区内,骤然发生闪电式剧烈面部疼痛,患者常描述成撕裂样、触电样、闪电样、针刺样、刀割样或烧灼样剧痛。以三叉神经第二、三支发生率最高,疼痛以面颊、上颌、下颌或舌部最为明显。绝大多数为单侧性,半数以上在上唇外侧、鼻翼、颊部、舌等处有明显的触发点(扳机点)。饮食、说话、洗脸、风吹均可引起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我们应用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显著。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50 例三叉神经痛病例均为 2005年2月~2012年 9月本院门诊患者,年龄 25~53 岁;病程 1个月~5年。按就诊先后次序将50 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26 例中,男性 12 例,女性 14 例;年龄 32~70 岁。对照组 24 例中,男性 10

例,女性 14 例;年龄 32~68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排除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1995 年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规定的病例选择标准和纳入、排除标准来选择病例。

1.3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针灸取穴治疗,主穴:神庭、印堂、人中;风池、完骨、天柱、合谷、外关。局部配穴:第一支痛为主,取阳白、头维、头临泣、攒竹、丝竹空;第二支痛为主,取太阳、上关、四白、颧髎;第三支痛为主,取下关、大迎、地仓。用 28 号1.5~

2.0 寸毫针,针刺泻法,以患者产生酸、麻、重、胀感或触电样感传为度。每次留针 20 min,间隔行针 2 次,每日 1 次,30 次为 1 个疗程。注意:风池针尖刺向对侧眼底,进针 1.5~2.0 寸;下关直刺 1.5 寸,局部麻电感至下齿槽;余者皆以得气为准。对照组口服卡马西平(北京曙光药业生产)治疗,每次 200 mg,每日 3 次。两组均以 1 个月为 1 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临床疗效,并随访 3 个月。

2结果

2.1疗效判定标准[2]临床痊愈:疼痛停止,面部感觉等功能正常,随访 3个月以上无复发;显效:疼痛停止后,3 个月内复发,但发作频次较前减少 50%以上;无效:疼痛发作频次较前减少小于 25%。

2.2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见表 1。

3典型病例

王某某,男,62岁,2009年10月26日就诊。自诉右侧嘴角及鼻翼部、耳部间歇性剧痛半月余,初为几个月发作 1 次,以后间歇期越短,直至 1 d 发作数次,每次持续数秒或数分钟,疼痛程度剧烈,呈撕裂样疼痛。情绪激动时,疼痛发作剧烈,洗脸、刷牙、吃饭、说话时,均一触即发尤以鼻翼部为甚。严重时坐卧不安,流泪流涎,口角抽搐,诊断为三叉神经痛。曾多次治疗,疗效不显。近来发作频繁,疼痛更加剧烈。查体:痛苦表情,右侧面部皮肤粗糙,面赤,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取穴:神庭、印堂、人中、风池、完骨、下关、大迎、地仓。经 1 个疗程治疗后,临床痊愈,随访 3 个月无复发。

段某,女,36岁,2010 年8月15日就诊。患者自诉7 d前因受凉,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症状,自服药物治疗,隔日即愈,但遗留右侧眼眶及鼻缘外侧说话、打哈欠时引起刀割样疼痛,时发时止。查体:痛苦表情,鼻塞流涕,舌淡苔白,脉浮紧。取穴:神庭、印堂、人中;风池、完骨、天柱、太阳、上关、四白、颧髎、阳白、头维、头临泣、攒竹。经1 个疗程治疗后痊愈,随访 3 个月无复发。

4讨论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三阳经络受邪所致,其病因病机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方面,病因以风、火二邪多

见。外因多与外邪侵袭有关,头为诸阳之会,若卫气不固感受风寒或风热,侵袭手足三阳经络,经络闭阻,不通则痛。内因多与情绪变化有关,风火上扰阳明经,筋脉掣挛,导致面痛。中医理论认为,三叉神经痛是三阳经受邪所致。三叉神经感觉支分布与三阳经循行基本相吻合,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循行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二支的分布区,手阳明大肠经循行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三支的分布区,太阳膀胱经循行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一支分布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循行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一、二、三支的分布区。因此,三叉神经痛可认为是由于外邪侵入手足三阳经脉,或阳明火盛,或感受风毒,使经络气血凝滞所致。因此,在临床治疗中,根据“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气至病所”,从而取得良好疗效。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针刺角度及深度,以得气为主。

现代临床研究表明,针刺直接作用于产生疼痛的三叉神经干,达到阻断三叉神经的异常放电及疼痛的传导,同时针刺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改善局部的供血状况,使三叉神经系统的缺血得以改善,发挥镇痛作用。

单纯用西医治疗虽见效快,但较难达到持久的或远期效果,同时也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而用针灸治疗疗效较持久,远期效果较好,同时又可减少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倪家骧,樊碧发,薛富善. 临床疼痛治疗技术[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4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二辑[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