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合集下载

实现民俗学研究方向的战略转移-迎接民俗事业在新世纪的更大繁荣

实现民俗学研究方向的战略转移-迎接民俗事业在新世纪的更大繁荣

实现民俗学研究方向的战略转移迎接民俗事业在新世纪的更大繁荣一、为什么要实现民俗学研究方向的战略转移值此跨入新世纪之际,中国民俗文化正处在历史剧变的紧要关头。

然而,中国当前的民俗学研究,对这一剧变的重要意义,发展方向,似乎尚未形成清醒、明确的认识,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这主要表现在:民俗学目前仅有一些博士生、硕士生的培养点,而没有本科或专科生,更少有独立的民俗学专业。

而博士生、硕士生的培养点,又大多设在高校的中文系当中,所研究的方向基本上限于民间文学的范围。

如此一来就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在很多关于民俗学的研讨会上,所讨论的内容大多是关于民间文学的,甚至是民间文学领域中的一些细节、技术性的问题。

与之相反,大量的关于民俗学的重要内容却无人研讨。

这一倾向也反映在研究成果——图书、文章方面。

民俗学依附于民间文学的另一个结果是,民俗学研究越来越成为少数人在书斋中钻研的象牙塔,而置现实需要于不顾。

有些人更以孤芳自赏的态度,片面强调理论的重要,仿佛理论可以成为不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小摆设。

因此,当某些圈内人士大谈民俗学研究的繁荣之际,实际上却越来越走进了死胡同,近来关于十余所大学中文系一致取消民俗学课程的行动就是明证。

更不幸的是,上述问题的存在,虽然越来越引起民俗学理论、实际工作者,尤其是基层实际工作者的不满,却长期未能根本改变。

民俗学到了紧要关头,我们应该发出同一个吼声!当然,此时此刻,仅仅限于发出吼声是不够的。

问题的解决,需有一个冷静的观察和细致的思考。

经济学家厉以宁,在他前年出版的《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一书中指出:由于市场和政府都不是万能的,因此,为了保证经济体制更好地运转,还必须发挥道德的作用。

而通过道德重整所实现的精神起飞,又成为经济起飞的重要前提。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规范、习俗,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起到对社会成员的行为约束的作用。

“在性质上,它更近于一种道德规范,但它在对人们生活和心理的普及及深入上比起一般的道德来更进一步。

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方案

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方案

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方案1. 研究背景本研究旨在探讨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承载着人们对历史、传统和身份认同的情感,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文化融合的发展,民俗文化正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变革。

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民俗文化的特征、变化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传承策略。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增强公众对于民俗文化的认知和重视,促进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3.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主要关注以下方面:- 民俗文化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民俗文化的历史演变和变化趋势- 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民俗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发展方向4. 研究方法为了实现以上研究内容的目标,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 文献研究:对相关民俗文化的历史资料、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其发展和演变。

- 田野调查:通过参与观察、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现状和变化。

- 群体访谈:与相关民俗文化从业者、专家学者、当地居民等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其对民俗文化的看法和建议。

- 数据分析:对研究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具有科学依据的结论。

5. 预期成果本研究预计将达到以下成果:- 形成全面准确的民俗文化研究报告,对民俗文化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

- 提出有效的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策略,为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决策提供参考。

- 提高公众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促进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6. 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将按照以下步骤展开:- 第一阶段:文献研究和理论框架的构建(1个月)- 第二阶段:田野调查和数据收集(2个月)- 第三阶段:数据分析和结果整理(1个月)- 第四阶段:写作和报告撰写(1个月)- 第五阶段:成果宣传和推广(2周)7. 研究团队本研究将由专业的研究团队负责实施,团队成员具备相关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中国民俗学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中国民俗学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中国民俗学研究面临的新课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陶立璠一、简单的回顾中国现代民俗学,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

和世界民俗学的发展相比,中国民俗学的起步并不晚,而且在二三十年代,中国老一辈民俗学家,孜孜追求世界民俗学发展的步伐,开拓进取,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就,这些无庸赘述。

现在仍健在的中国老一辈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是中国民俗学发展史的最好见证人。

但是,中国民俗学走过了一条十分曲折的道路,原因人所共知。

直至粉碎“四人帮”,天空突然开朗。

在拨乱反正的大潮中,中国民俗学终于得到了新生。

不过,当1979年中国老一辈民俗学家钟敬文、顾颉刚、杨昆、容肇祖、常惠、杨成志、白寿彝等七位教授,提出恢复和重建中国民俗学机构的倡议时,大多数研究者的学科意识还很淡薄,甚至心有余悸。

但民俗学学科毕竟是一门具有强烈生命力的学科,在这片荒芜的田野里,恢复开垦和播种,需要胆识和勇气。

在将近二十年的恢复和重建中国民俗学学科的日子里,钟敬文先生如同他在二三十年代的所为一样,筚路蓝缕,就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的众多问题(如机构建立、人才培养、课题研究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和讲话。

他还主持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重视人才培养,积极沟通国际民俗学界的交流。

这就使中国民俗学在很短的时间内,又一次与世界民俗学取得了同步发展。

以1983年中国民俗学会的成立为标志,十多年的生息和发展,出现了中国民俗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

如在机构建立上,现在除中国民俗学会外,全国已有近30个省(自治区)、市建立了省级民俗学会,目前建立学会的工作正在向地区和县一级发展;在人才培养上,全国已有近四十所大学开设了民俗学课程,十多所大学培养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方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还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

民俗学理论研究十分活跃,基础理论研究和专题研究受到重视;民俗志、民俗丛书(包括理论)大量出版;应用民俗学、地域民俗学被提上研究日程;民俗刊物、民俗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民俗学的国际交流在不断加强。

民俗文化研究课题报告

民俗文化研究课题报告

民俗文化研究课题报告背景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信仰体系等方面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逐渐消失或受到冲击。

对民俗文化进行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旨在研究某地区的民俗文化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分析、结果和建议,以促进该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分析1. 民俗文化概况我们需要对该地区的民俗文化进行概况性描述。

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传统节日:列举并介绍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包括庆祝活动、习俗和仪式等。

•饮食习惯:描述该地区特色饮食,如特色菜品、传统饮品等。

•服饰与装饰:介绍该地区传统服饰、装饰品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

•传统婚嫁习俗:阐述该地区婚嫁仪式的特点、习俗和相关传统习俗。

2. 民俗文化现状在分析民俗文化现状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传承情况:了解该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承情况,包括是否有相关的组织或机构进行保护和推广。

•影响因素:分析导致民俗文化衰退或消失的主要因素,如现代化进程、城市化等。

•社会认可度:探究民众对该地区民俗文化的认可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3. 民俗文化保护与发展基于对民俗文化概况和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建议:•教育与宣传:加强对民众的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他们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组织与机构:建立相关组织或机构,专门负责民俗文化的保护、研究和推广工作。

•创新与融合:鼓励创新,将民俗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其更具吸引力和传播力。

•法律与政策: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保护和支持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结果经过对该地区民俗文化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该地区的民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的冲击,部分传统习俗已经消失或濒临失传。

•尽管如此,该地区民众对民俗文化仍有一定认可度,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需要加强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民众对民俗文化的认知程度,并通过各种手段推动其传承和发展。

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俗中国民俗学研究的范式转换

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俗中国民俗学研究的范式转换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采用新范式进行民俗学研究。以下是其中一个 案例:李教授对广东地区一个古老的渔村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实地调查,对当地居 民的信仰、风俗、技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不仅这些民俗文化现象本身的特征, 还分析了它们与当地海洋文化、社会结构、历史传承等语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李教授的研究表明,这个渔村的民俗文化是其在长期与海洋共处中逐渐形成 的。许多信仰和技艺都与海洋有关,如祭海神、织网技术等。同时,这些民俗文 化又与当地的社会结构密切相关。例如,村里的社会组织以渔业合作社为基础, 而渔业合作社的成立又与当地传统的信仰有关。因此,保护和发展这些民俗文化 对于维护渔村的社区认同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 俗”——中国民俗学研究的范
式转换
目录
01 一、民俗与语境中的 民俗
02
二、中国民俗学研究 的发展历程
03 三、范式转变:从民 俗到语境中的民俗 五、结论:中国民俗
05 学研究范式转变的重 要性和意义
04
四、实证研究:新范 式的应用与影响
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俗”: 中国民俗学研究的范式转换
未来,中国民俗学研究应继续国际学术动态,积极推进跨学科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提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应更加注重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民俗 文化的个案研究,通过对不同语境中的民俗文化的比较研究,挖掘其共性和差异, 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感谢观看
新范式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强调民俗文化与其所产生的语境之间的;其次, 运用跨文化比较的方法,以全球视野来审视民俗文化;最后,深入分析民俗文化 的动态性,以全面了解其传承与发展。新范式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 民俗文化的内涵与多样性,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 导。

民俗研究:对象,方法与现实挑战

民俗研究:对象,方法与现实挑战

民俗研究:对象,方法与现实挑战时间:2011年08月09日 09时56分来源:社会科学报作者:字号:『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我要评论哈森教授(HasanM.El-Shamy),世界著名民俗学家,曾经担任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系系主任,现为该系资深教授。

田兆元,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所长,教授主持人:民俗学学科在当今中国发展很快,民俗作为社会认同的建构的资源,经济开发的资源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但由于我们国家过去对于民俗存有偏见,以至于民俗传统日渐消逝,人们对于民俗和民俗学的认识并不是很清楚。

哈森教授来自世界民俗学学科首屈一指的单位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系,田兆元教授是中国重点高校985院校的民俗学研究机构负责人。

请二位谈谈到底什么是民俗,民俗研究到底是干什么的?1.什么是民俗?民俗研究的目的哈:民俗是文化的一种分类,它有文化内涵和形式两方面的东西。

文化是人造的环境,它不能被生物性地遗传,人类必须经过学习的过程,这被称作文化适应(inchlturation),学习他所出生社会、社区的文化,所以一个婴儿出生了,它需要学习语言、礼仪、风俗、宗教、价值观——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等等,这就是学习,这就是认知,学习通过训练塑造人们的行为。

谈及民俗,民俗可能是文化所是的任何东西,它可能是语言、社会组织、礼仪和习俗、信仰和知识、仪式、宗教、幽默、娱乐等等、社会交往——男人在女人面前怎么表现,女人在男人面前怎么表现,等等,这些其实都是传统文化。

民俗是一个文化适应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让中国人成为中国人,让俄国人成为俄国人,让埃及人成为埃及人,如此等等,通过学习获得,使一个生物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

田:哈森教授把民俗定位为个人成长的文化要素,把民俗看作人的发展的基础要素,这是我听到的关于民俗最为重要的见解。

在我看来,民俗是生活的华彩乐章,是那些提升日常生活境界的文化要素。

民俗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即传统与文化的活态形式。

中国民俗学未来发展的三个基本问题

中国民俗学未来发展的三个基本问题

中国民俗学未来发展的三个基本问题中国民俗学未来发展的三个基本问题陈连山提要:本文基于目前中国民俗学所遭遇的问题和机会,思考本学科未来发展的三个基本问题:1、传统民俗文化的持续发展和自觉;2、民俗学基础理论的突破;3、社会各层面、尤其是社会控制层面对于新的民俗学的支持。

关键词:中国民俗学、生活文化、概念文化、理论创新自二十世纪初中国民俗学诞生以来,其发展经历了各色各样的坎坷,其中包括战争、政治运动和经济压力。

这些坎坷之中茕茕大者,要算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的摧残和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而九十年代末的巨大经济压力,导致当时唯一的国家级民俗学理论刊物《民间文学论坛》改为旅游性杂志《民间文化》。

这次不大不小的坎坷,使得全国民俗研究遭遇非常困难的局面,也使得主办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丧失了原有的在理论研究方面的组织职能。

2004年6月,《民间文化》恢复为理论刊物《民间文化论坛》提醒我们:中国民俗学刚刚度过了又一次衰落危机的谷底。

回顾这些坎坷,对照目前民俗学发展所面对的一系列困难,我觉得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认真思考。

一般看来,自从1979年恢复民间文学研究,1983年成立中国民俗学会以来,“文化热”持续升温,似乎民俗学也应该一直顺利,事实却不然。

为什么?我以为,其中有社会原因,也有民俗学研究自身的原因。

社会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条件的不成熟;民俗学研究自身的原因主要是学科独立性不强,理论不成熟,研究水平不高。

针对以上原因,我认为中国民俗学未来发展的三个基本问题将是:一、伴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中国人的民俗文化获得持续发展,并形成自觉意识。

二、民俗学基础理论的独立和应用研究的发展,以适应社会需要和其他社会人文学科的需要,并与其他学科形成平等的学术对话。

三、社会各层面、尤其是社会控制层面对于新的民俗学的支持。

一、关于传统民俗文化持续发展的问题9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08——1970)的理论,人类都有一个必须被满足的需要层次,其范围从基本的生理需要,到爱、尊重,乃至自我实现。

民俗文化研究课题报告学生版

民俗文化研究课题报告学生版

民俗文化研究课题报告学生版一、引言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民俗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为了深入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特点和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此次民俗文化研究课题。

二、研究目的本次研究旨在:1、深入探究民俗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包括节日庆典、传统技艺、民间传说等方面。

2、分析民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3、提出促进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有效策略和建议。

三、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的书籍、论文、杂志等文献资料,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2、实地调查深入到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发源地或传承地,进行实地观察、访谈和体验,获取第一手资料。

3、案例分析选取一些成功的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总结经验教训。

四、民俗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一)节日庆典节日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吃年夜饭,这些习俗蕴含着团圆、喜庆、祈福的寓意。

端午节则有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习俗,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二)传统技艺传统技艺如剪纸、刺绣、陶瓷制作等,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剪纸通过巧妙的剪裁,展现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刺绣则以细腻的针法和绚丽的色彩,装点着衣物和饰品。

(三)民间传说民间传说往往富有神秘色彩和教育意义,如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这些传说传递着人们对爱情、正义、勇敢等美好品质的追求。

五、民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现状(一)面临的挑战1、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2、年轻人对民俗文化的兴趣逐渐淡薄,传承后继乏人。

3、外来文化的冲击,使民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和遗忘。

(二)发展的机遇1、政府对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中国民俗学的困惑与前瞻详细内容

中国民俗学的困惑与前瞻详细内容

中国民俗学的困惑与前瞻详细内容中国民俗学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习俗、风俗、仪式等方面的学科。

它记录了中国古老的民间传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然而,中国民俗学也面临着一些困惑和挑战,同时也有许多前景和发展空间。

首先,中国民俗学在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方面存在困惑。

由于中国的历史和地域的多样性,民俗学研究的方法论和理论框架并不统一。

一些学者倾向于运用地方史学、人类学等方法论,但这些方法论并不能完全解释中国民间传统的特点和内涵。

因此,民俗学的理论研究和方法论的完善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城市化也给民俗学带来了挑战。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传统的民间习俗和文化形式逐渐被遗忘或失去了原始的意义。

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更多的追求商业化和现代化的娱乐方式,而传统的民俗文化逐渐被冷落。

因此,如何将传统的民俗文化和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其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得到传承和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民俗学在学术界的认可程度和社会重视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相比于其他学科,民俗学在学术界的地位相对较低,在学科评价和资助方面也相对较少。

同时,社会对民俗学的价值和意义也存在一定的认知不足。

民俗学作为记录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学科,应该得到更多的学术关注和社会支持。

然而,民俗学也有许多前景和发展空间。

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民俗文化的兴趣逐渐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更加重视。

民俗学作为研究民间文化的学科,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和信息,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中国的民俗文化也开始吸引着外国学者和游客的兴趣。

通过与国外学者的交流和合作,中国民俗学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提高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最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也为民俗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轻松地获取和传播民俗文化的知识和信息,从而更好地推广和传承传统文化。

民俗风俗调研课题报告

民俗风俗调研课题报告

民俗风俗调研课题报告一、课题背景和目的民俗风俗调研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工作,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传统,促进各地不同民俗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本课题旨在通过对某地的民俗风俗进行深入调研,探讨其特点、演变历程、影响因素以及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以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

二、调研方法与过程1. 选择调研地点和范围:根据调研目的,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调研。

确定范围,包括民俗风俗的类型、内容和相关举办活动的时间、地点等。

2. 文献分析:通过研究相关书籍、资料、民俗学专家出版的学术论文和相关报道,了解该地的民俗风俗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等。

3. 访谈采集:选择当地居民、民俗从业者、长者等不同角色的代表性受访对象,采用面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当地民俗风俗的认知、态度以及对其传承的看法。

4. 实地观察:走访民俗风俗举办的活动现场,观察活动的内容、程序和参与者的行为等实际情况,直观了解民俗活动的特点。

5. 数据分析: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和分析,总结民俗风俗的特点、变迁以及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三、调研结果与讨论1. 民俗风俗特点:从调研结果出发,总结出该地民俗风俗的特点,如举办活动的方式、内容、参与者的行为等。

2. 演变历程:通过文献分析和访谈采集的信息,探讨该地民俗风俗的演变历程,包括起源、发展和现状等方面的变化。

3. 影响因素:分析影响该地民俗风俗的因素,如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经济发展等,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形成与传承的背景。

4. 社会与个人意义:针对调研结果,探讨该地民俗风俗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包括文化传承、社会凝聚力、旅游开发和个人认同感等方面的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根据对民俗风俗的调研结果与讨论,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如如何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民俗风俗、促进民俗文化交流与融合等,以推动该地民俗风俗的可持续发展。

五、参考文献列出所引用的文献和资料清单,包括书籍、论文、报告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工作中,民俗学作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学科,却面临着诸多两难选择。

一方面,民俗学致力于深入挖掘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通过田野调查、文献研究等方法,揭示其独特的文化意蕴和历史脉络。

同时,民俗学也积极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推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活化与发展。

在追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产业化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过度开发、过度包装的现象,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受到损害。

另一方面,民俗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还需要面对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冲击。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和文化形式逐渐失去了生存土壤和传承空间。

如何在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实现其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发展,成为民俗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既体现在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也体现在如何协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只有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些两难选择的实质,才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民族情感和精神价值。

它不仅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智慧结晶,更是一个民族或地区文化身份和认同的重要标识。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方面,全球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许多传统民俗文化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生存土壤和文化空间。

关于民俗文化研究的课题报告

关于民俗文化研究的课题报告

关于民俗文化研究的课题报告大标题:关于民俗文化研究的课题报告引言: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展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民风民俗、价值观念和传统习俗。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底蕴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本课题报告旨在探讨民俗文化研究的重要性、方法和意义,并分享一些对这一主题的个人见解。

【1】重要性和意义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和意义:1.1 保护和传承:研究民俗文化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遗产,防止文化的消亡和遗失。

通过深入了解各地的民俗传统和习俗,我们可以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2 增强文化认同感:研究民俗文化可以增强人们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深入了解自己的民俗传统能够让人们更加自豪和自信地面对自己的文化身份。

1.3 促进交流和理解:通过研究民俗文化,可以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理解。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俗文化有着各自独特的魅力,通过交流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他文化的多样性。

【2】研究方法2.1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研究民俗文化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实地观察和访谈,可以收集到丰富的原始资料和有关民俗的生动信息。

2.2 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是了解历史文化的一种常见方法,也适用于民俗文化的研究。

通过梳理和分析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学术著作,可以深入了解特定民俗的渊源和演变。

2.3 比较研究:通过对不同地区或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异同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各个文化体系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3】个人见解3.1 民俗文化的魅力:我个人认为,民俗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精神象征和灵魂根基,具有无穷的魅力。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民俗文化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寻根溯源的方式,让人们能够追溯到民族的深厚历史和传统。

3.2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相信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

传承能够保护和延续传统的精华,而创新则可以为民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中国民俗学的困惑与前瞻详细内容

中国民俗学的困惑与前瞻详细内容

中国民俗学的困惑与前瞻详细内容随着21世的来临,许多人文学科面临着新挑战,“反思”成为多学科的重要话题。

民俗学作为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适时总结自己的不足,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及时调整本学科发的战略,也属于民俗学科建设的题中应有意。

因此,本文就民俗学发展中在的问题略陈己见,以教于民俗学界的同仁一、中国民俗学历史回顾民俗学作为一现代学科被引入中国,肇始于1918年以北京大学为心的歌谣征集活动。

1018年2月1日的《北大学日刊》上发表了《北京大学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从此揭了中国民俗学的序幕。

后,1922年由北大学歌谣研究会本办的《谣周刊》,在其创刊词中明确提出了民俗学的学目的:“本会搜集歌谣的的有两种,一是学术的,一文艺的。

我们相信民俗学的研在现今的中国确是很重要一件事业,虽然还没有学者意及此,只靠几个有志未逮的是做不出什么来的但是也不以不各尽一分的力至少去供给多少材料引起一点兴味。

歌谣是俗学上的一种重要的资,我们把它辑录起来,以备专的研究:这是第一个目的”(《歌谣》中国民文艺出版社影印本,1985年11月。

)历来为精英们所屑一顾的民间俚俗歌,如今竟然刊登在堂堂国家最高学的报纸上,并进入学生的课堂,这在当时被看作是破天惊的事情。

在学术界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0年代末,除北方的北京学外,广州的中山大学又成为民俗发展的另一个中心1928年成立了中山大学语言史研究所民俗学会,并创《民俗周刊》,出版了批民俗学调查与研究著,在学术界产生了极的影响。

中山大学期出版的著作中,以颉刚的《妙峰山》影响最。

妙峰山调查是北京大学风俗调查1925年组织的一次考察活动,时的调查文章在《京报·副刊》以“妙峰山进香专号”的形式分六刊出,1927年顾颉刚这些文章汇集成册,作中山大学民俗学丛书的一种出版妙峰山调查在学界影响颇大,何敬在读到“妙峰山进香号”后,曾指出:在当时社会的知分子中存在一种对于民生活知识缺乏和态冷漠的“暮气”,妙峰山调是对民间文化、民间宗教科学的调查是第一次,并且这第次的调查已经得到很好的成绩;并称赞说:“妙峰山号就是打破这种暮气的一个雳。

学术研究:民俗学的传承与发展

学术研究:民俗学的传承与发展

学术研究:民俗学的传承与发展民俗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民俗的学科,它涵盖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民俗现象的起源、演变、传承和变异,以及它们对社会、文化、历史和人类精神生活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民俗学的传承与发展,分析其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民俗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民俗学的历史与现状民俗学起源于欧洲,随着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兴起而发展起来。

在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民间信仰、节庆习俗、民间艺术、民间文学等多个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也在不断拓展。

然而,当前民俗学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缺乏实证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其次,研究范围相对狭窄,缺乏对民俗现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

此外,民俗学的研究成果往往局限于学术圈内,缺乏对普通民众的普及和传播。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推动民俗学的传承与发展,提高其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二、民俗学的学术价值民俗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首先,民俗学研究有助于了解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脉络,为学术研究提供重要的史料和理论支持。

其次,民俗学研究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此外,民俗学研究还能为政策制定和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三、民俗学的社会意义民俗学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首先,民俗学研究有助于增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其次,民俗学研究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增强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此外,民俗学研究还能为旅游和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素材,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四、传承与发展的建议为了进一步推动民俗学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完善研究方法:加强实证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提高民俗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2.拓展研究范围:加强对民俗现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拓宽民俗学的研究领域和对象。

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报告

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报告

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民族自豪感与文化危机感的交汇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绵延不断走到今天,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并且从来没有被外来文化割裂的文化形式。

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然而最近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少的传统文化被坚守,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是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大职能的。

我们希望能通过我们的探讨,还学生一块传统文化的净土给学生,夯实他们的语文基础,提升语文能力,积淀文化功底,提高人文修养,打好传统根基。

出于这种既自豪,又担心的心情,我们选择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这个论题。

经市课题组批准正式成为实验学校。

我们随后启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组中既有资深的中学高级教师,也有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教师,既有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又有普通教师;既有教学管理人员,又有一线教师。

学历、职称、年龄搭配合理。

在各级教育部门的有力领导和课题组专家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全体实验教师和学生近三年的共同努力,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了我校的课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得以提升。

同时,课题的研究与实验还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拓展了教师的发展空间,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整体提高了我校语文学科教学质量,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

回顾三年来的研究与实验,我们由于实施了较为科学的研究策略,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

现把研究情况做一总结。

二、课题研究概念界定:凸显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历史积淀下的珍贵财富,内容之广泛,内蕴之丰厚,非本次课题研究所能尽到。

于是经过商讨,界定本次课题研究中的“传统文化”,指的是适合高中生理解,不甚艰深的内容上,比如爱国主义思想、传统礼仪、传统人文关怀、传统文化习俗以及一些浅近易懂的传统哲学思想等内容。

民俗文化探究课题研究方案范文

民俗文化探究课题研究方案范文

民俗文化探究课题研究方案范文英文回答:Research Proposal on Exploring Folk Culture.Introduction:Folk culture is an integral part of society, representing the customs, traditions, and practices of a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 It is a reflection of their heritage and identity. As a student interested in cultural studies, I would like to propose a research project on exploring folk culture. This project aims to delve into the significance, preservation, and impact of folk culture on contemporary society.Research Objectives:1. T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folk culture in preserving cultural heritage.2. To explore the various forms of folk culture, including music, dance, crafts, and storytelling.3. To examine the role of folk culture in shaping social values and identity.4.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n folk culture.5. To identify strategies for preserving and promoting folk culture in the face of cultural homogenization.Methodology:To achieve these objectives, a mixed-methods approach will be adopted. Firstly, qualitative methods such as interviews and focus groups will be conducted with individuals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wh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and involvement in folk culture. These interviews will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significance and meaning of folk culture in their lives.Additionally, quantitative methods such as surveys will be used to gather data on the attitudes and perceptions of the general public towards folk culture.Case Study:To illustrate the research findings, a case study on the folk culture of my hometown will be conducted. My hometown is known for its vibrant traditional festivals, such as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nd the Lantern Festival. These festivals involve various folk customs, including dragon boat races, making and eating sticky rice dumplings, and lighting lanterns. By studying these festivals and the associated customs, I hope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folk culture in fostering community cohesion and preserving cultural heritage.Expected Outcomes:The research project aims to 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folk culture.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findings will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preserving and promoting folk culture in the face of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 project may also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ways in which folk culture can be integrated into contemporary society, ensuring its continued relevance and vitality.Conclusion:Exploring folk culture is a fascinating and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By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ng our folk traditions, we can gain a deeper sense of our cultural identity and heritage. This research project will shedlight on the significance of folk culture and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its preservation and promotion.中文回答:研究题目,探究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学的困惑与前瞻详细内容

中国民俗学的困惑与前瞻详细内容

中国民俗学的困惑与前瞻详细内容中国民俗学是一门文化学科,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传统和习俗,包括但不限于节日、婚姻、葬礼、食俗、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

它的研究领域广泛而深刻,可以从宏观角度描绘中国民间文化的全貌,也可以从微观角度了解中国各地传统文化的特色和差异。

但是,当前中国民俗学研究存在一些困惑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破解。

困惑一:研究视角难以统一当前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视角比较分散,研究者之间难以形成一致的研究方法和范式。

有些学者偏爱文献搜集和文字研究,有些则偏爱田野调查和口述传统,有些则依赖考古发掘和物证考证。

这些偏向虽然各有特色,但缺少一种统一的视角和方法,难以形成一个完整、有机的民俗学体系。

困惑二:现代化和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改变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一些传统节日、习俗和食物等已经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文化意义和符号价值,被商业化和世俗化包装,成为一种娱乐活动或商业套路。

去传统化的趋势已经造成了民俗文化的失落和凋零,对于民俗学者来说,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

困惑三:民间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各地的民间文化也因地域、历史、民族等因素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和风格。

民间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给研究者带来了诸多难题和困扰,如何正确处理和表达这种复杂性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民俗学研究涉及的领域广泛,涵盖遗产保护、文化传承、社会福利等多个方面,如何与其他学科领域协同合作也是当前民俗学需要关注的问题。

前瞻一:多元视角与跨学科交叉为了破解当前中国民俗学所面临的困惑,推动其学科建设和发展,必须引入多元视角和跨学科交叉的思维模式。

民俗学的研究本身就是多学科交叉的,它涉及的领域包括历史、文学、艺术、人类学等多个学科。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研究者借鉴和汲取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吸收现代科技手段,发展和完善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和范式。

中国的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

中国的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

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历程
早期人类学思想的萌芽
20世纪初,中国学者开始接触并引 进西方人类学理论和方法。
人类学的初步发展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人类学在吴 文藻、费孝通等学者的推动下,开始 进行实地调查和社区研究。
人类学的停滞与复苏
20世纪50-70年代,由于政治运动的 影响,中国人类学研究中断,70年 代末开始复苏。
05
人类学与民俗学的交叉研究
交叉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学科交叉的必然趋势
随着学术研究的发展,人类学与民俗学作为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现 象的学科,在理论和方法上逐渐出现交叉融合的趋势。
互补性强
人类学强调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整体性研究,而民俗学则关注日常 生活中的文化传承和习俗,两者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具有互补性。
通过对人类文化与行为的描述和解释,揭 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增进对人类自 身的理解。
通过对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的比较和分析 ,探讨文化多样性、社会变迁等议题,为 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预测与干预
学科发展与建设
通过对人类文化与行为的预测和干预,为 政策制定、社会管理、文化传承等方面提 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应用人类学
将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 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如发展、教育、健康等

中国人类学的特点与贡献
跨文化比较研究的优势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具有丰富的文 化多样性,为跨文化比较研究提供了得
天独厚的条件。
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中国人类学强调将学术研究与现实问 题相结合,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独
特的视角和方法。
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人类学与民俗学作为交叉学科,需要与其他相关学科 进行更多的合作与交流,以促进学科发展。

中国民俗学的困惑与前瞻详细内容

中国民俗学的困惑与前瞻详细内容

中国民俗学的困惑与前瞻详细内容【摘要】中国民俗学是研究中国传统习俗和文化的学科,其定义包括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研究。

研究对象涵盖了中国各地的节庆、宗教信仰、习俗习惯等方面。

中国民俗学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方法上,中国民俗学主要采用田野调查、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等方法。

目前,中国民俗学仍存在一些困惑,如研究材料不足、学科界限模糊等问题。

未来,中国民俗学有望在跨学科和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发展,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民俗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推动学科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社会推广。

中国民俗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学科地位和重要性。

【关键词】中国民俗学、困惑、前瞻、研究对象、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现状、未来发展方向、重要性、学科地位1. 引言1.1 中国民俗学的定义中国民俗学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习俗、风俗、传说、信仰等民间文化现象的学科,它包括对民间传统活动、节日习俗、宗教信仰、祭祀仪式、民间音乐舞蹈等方面的研究。

民俗学倡导从民间视角来挖掘和保存文化传统,揭示民众的日常生活、观念和信仰,以及其对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的影响。

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地域、时代、民族等多个方面,因此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通过对民俗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推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繁荣和共享。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民俗学的研究更显重要,希望能够通过深入探讨和探索,挖掘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价值,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共同发展做出贡献。

1.2 中国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中国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传统节日、习俗、风俗、信仰等,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民俗学家通过对这些对象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代表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祖先、生活的尊重和感恩之情;传统习俗如婚礼、葬礼、进宝等,反映了人们对生命、家庭、社会的理解和尊重;传统风俗如服饰、饮食、住房等,体现了人们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传统信仰如崇拜、祭祀、巫术等,表达了人们对上天、灵魂、命运的虔诚和信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俗学研究面临的新课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陶立璠一、简单的回顾中国现代民俗学,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

和世界民俗学的发展相比,中国民俗学的起步并不晚,而且在二三十年代,中国老一辈民俗学家,孜孜追求世界民俗学发展的步伐,开拓进取,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就,这些无庸赘述。

现在仍健在的中国老一辈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是中国民俗学发展史的最好见证人。

但是,中国民俗学走过了一条十分曲折的道路,原因人所共知。

直至粉碎“四人帮”,天空突然开朗。

在拨乱反正的大潮中,中国民俗学终于得到了新生。

不过,当1979年中国老一辈民俗学家钟敬文、顾颉刚、杨昆、容肇祖、常惠、杨成志、白寿彝等七位教授,提出恢复和重建中国民俗学机构的倡议时,大多数研究者的学科意识还很淡薄,甚至心有余悸。

但民俗学学科毕竟是一门具有强烈生命力的学科,在这片荒芜的田野里,恢复开垦和播种,需要胆识和勇气。

在将近二十年的恢复和重建中国民俗学学科的日子里,钟敬文先生如同他在二三十年代的所为一样,筚路蓝缕,就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的众多问题(如机构建立、人才培养、课题研究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和讲话。

他还主持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重视人才培养,积极沟通国际民俗学界的交流。

这就使中国民俗学在很短的时间内,又一次与世界民俗学取得了同步发展。

以1983年中国民俗学会的成立为标志,十多年的生息和发展,出现了中国民俗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

如在机构建立上,现在除中国民俗学会外,全国已有近30个省(自治区)、市建立了省级民俗学会,目前建立学会的工作正在向地区和县一级发展;在人才培养上,全国已有近四十所大学开设了民俗学课程,十多所大学培养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方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还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

民俗学理论研究十分活跃,基础理论研究和专题研究受到重视;民俗志、民俗丛书(包括理论)大量出版;应用民俗学、地域民俗学被提上研究日程;民俗刊物、民俗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民俗学的国际交流在不断加强。

凡此种种,展现出中国民俗学的光辉前景。

和世界民俗学的发展相比,中国民俗学正处在一个高涨的时期,这从多种社会学科对它的关照,民众普遍兴起的民俗文化意识中得到证明,这一点令国外学者也有些羡慕。

二、中国民俗学面临的新课题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几千年的民俗文化传统,无疑是一座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文化宝库。

与之相比,中国民俗学的研究,犹如巨人与侏儒。

加之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民俗文化越来越受到巨大的冲击,因此,摆在中国民俗学工作者面前的任务十分艰巨,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

1、关于基础理论研究基础理论对于任何一门学科都是至关重要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基础理论的建设,不仅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而且关系着这门学科未来的发展。

十年来,中国民俗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应该说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版了一些较有影响的著作。

但远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

有许多理论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比如:关于民俗与民俗学的概念问题,至今还在争论之中。

结合中国的实际,作为学术名称的民俗学,它的含义、对象、范围究竟是什么?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钟敬文先生就曾提出过“民间文化”的概念,甚至想用这一名词取代“民俗”一词。

八十年代,钟先生又重提这一问题。

他曾在《话说民间文化》一书的《自序》中说:“从三十年代起,我就注意到广大民众自己所创造、享用和继承的文化,并且创用了‘民间文化’这个新术语。

我甚至拟用这个名词去代替‘民俗’一词,而把民俗学称为‘民间文化学’。

现在考虑起来,当时那想法是合适的。

”钟敬文先生在这里提出,用“民间文化学”代替传统“民俗学”概念的直接理由是:“几十年来,世界学界民俗学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以至于将使它包括民间文化全部事象在内了。

”很明显,这一扩大了的民间文化范围,已和传统的民俗学研究范围,有了很大的区别。

它包括了民间工艺、民间艺术、民间科学技术和民间组织等许多方面。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早期的英国民俗学家斑尼(C.S.Burne)女士,在其所著《民俗学概论》中说:“民俗包括民众的心理方面的事物,与工艺上的技术无关。

例如民俗学家所注意的不是犁的形状,而是用犁耕田的仪式;不是渔具的制造,而是渔夫捞鱼时所遵守的禁忌(taboo);不是桥梁屋宇的建筑术,而是建筑时所行的祭献等事。

”显然,这和我们今天的理解完全不同。

另外,就中国文化的整体而言,绝不是单一层次的,它包括了上层社会文化,中层社会文化和底层社会的文化。

上层社会文化,是封建地主阶级所创造和享用的文化;中层社会的文化是城市人民和商业市民的文化;底层社会文化是广大农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

而所谓“民间文化”,自然包涵着中层文化下层文化。

这是当代民俗学研究层次扩展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显然“民间文化学”比之“民俗学”在术语概念上,要明确得多。

自从1846年英国民俗学家汤姆逊(V.J.Thoms)提出“folklore”这一学术名称,世界民俗学的发展,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不论国外社会学科关于民俗学的归属如何划定(如归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等),中国民俗学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根据民俗学传统的研究对象和今天的发展,将其称为“民间文化学”未尝不可。

此外,还有民俗学与风俗学的问题,也已经提出。

民俗学传统上被理解为研究民间风俗、习尚的学问。

很明显,它的研究局限在中层社会文化和下层社会文化之间,上层社会文化被排斥在外。

上层社会的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的上位文化,自然不属于民俗学研究的范畴。

但上位文化与下位文化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官方仪礼与民间仪礼之间,从来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一年中的岁时节日,有关人生的仪礼等等,无论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一般民众都要依例进行,只不过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区别罢了。

所以,有人提出用“风俗学”取代“民俗学”,认为这样可使研究的范围更扩大一些,研究更自由一些,这也不是没有道理。

最后,还有“民俗文化学”的概念,也值得讨论。

“民俗文化”概念,近几年来,运用得比较广泛,范围所指也比较宽泛。

伴随着中国旅游业兴起的民俗文化热潮,方兴未艾。

“民俗文化学”概念必然会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除了民俗学的概念之外,关于民俗的特征、功能、分类、民俗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民俗学方法论的问题,也都显得十分突出。

应用民俗学和地域民俗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如《语言民俗学》、《文艺民俗学》已有专著问世。

民俗发展史、民俗资料学的建设至今还是一个空白。

中国民俗学发展到现在,应该建立自己完整的体系和理论框架,以指导学科的研究。

2、关于历史性与现在性问题民俗学研究领域的确定,是摆在中国民俗学研究者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

它关系着中国民俗学的性质。

时至今日,文化人类学派“遗留物”观点的影响,并没有在中国民俗学研究中完全消除。

但时代毕竟在前进,民俗学研究的领域,也在不断开拓,在传统与现实面前,中国民俗学在作着自己的选择。

1984年,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入门·序》中说,民俗学在现代社会科学中,它无疑是一种“现在的”学问,而不是“历史的”学问。

“这两者的不同,正像‘生物学’与‘古生物学’的不同一样。

民俗学的记述和研究,是以国家民族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现象为对象的。

”这标志着中国民俗学已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这种研究领域上的转轨,将目光投向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意味着民俗学已不是一种陈旧的、僵死的学问,而是一种新鲜的、活泼的学问。

并在某种意义上,又一次和世界民俗学取得同步发展。

民俗学的“现在性”,标志着中国民俗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但这并不排斥民俗学对传统民俗事象的研究。

中国民俗学的研究,应该关照本国的国情,同时也要关照民俗本身的特征。

因为民俗具有传承性,不了解民俗的历史,就无法把握民俗的现实。

所以我们在强调民俗的现实性时,对传统的民俗事象同样要给以重视。

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民俗学的研究,需要从文献、传统和现实民俗事象的调查三方面入手,将历史的与现实的民俗研究结合起来,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关于描述与研究问题所谓描述,是指对具体民俗事象的观察和记录。

民俗,是靠语言和行为传承的文化行为模式。

用文字作符号,将民间传承的民俗文化现象,源源本本地记录和描述下来,是相当困难的。

即便是使用现代化的录音机和摄像机,虽可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但它仍不能脱离语言和文字的帮助。

民俗学研究,历来十分强调“田野作业”,它强调对民俗事象的考查与描述,这是民俗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目前,中国民俗学的“田野作业”水平,和国外民俗学相比(如美国、日本等),虽然做了许多工作,但基础还很差。

新中国建立,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但由于过去对民俗学所存在的认识不足和某些偏见,各级文化部门并没有对中国各民族的民俗作过全面的普查,甚至边地区性的专门普查也很少,所以我们对中国民俗文化的整体,对它的源流和沿革,对各地区、各民族民俗文化的特点,均不甚了了。

中国的民俗文化,历来存在着多元一体的格局。

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汉民族民俗文化,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而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在历代中国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也同样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代,赵武灵王倡导推行“胡服骑射”,开各民族民俗文化交流之先河。

自此以后,历朝历代的民俗文化,都是在各民族的共同参与中形成和发展的。

忽视这一特点,将中国民俗学看作是汉民族民俗学,且主要以研究汉民族民俗为主,是不对的,这也是中国民俗学研究的一大弊端。

我们这样讲,并不是否定中国民俗学工作者在以往的“田野作业”中所作的工作。

诚然,目前所出版的民俗志和民俗学丛书已经不少,在中国民俗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今天回过头来再看这些著作,就会觉得,以往在民俗的考查与描述中,存在着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

其中最突出的是,大多数民俗调查者对具体民俗的记录,还停留在宏观描述的水平上,缺乏对民俗事象的深入细致的描述。

也就是说,表层的描述已作了不少,深层的细节描述和心理描述却显得不足。

这不仅涉及到民俗学描述的科学性,也涉及到民俗考查、描述的技术和技巧问题。

民俗,从来都是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它所包含的层面是极其丰富的,既有物质的因素,也有精神的因素,物质的因素是表层的,精神的因素则是深层的。

民俗考查不仅要注意到这两个互相联系的层面,而且要将这种联系精细地描述出来。

比如:我们对居住民俗的考查与描述,以往大都集中在民居样式特征的描述上,如蒙古包、傣家竹楼、吊脚楼、四合院等。

实际上,民居习俗所包含的范围是很广的,从微观考察与描述的角度它应包括:1、居住地周围的自然环境(土质、气候、水利),各类资源,生产状况(农、林、牧、副渔各业),交通设施等。

2、住宅的布局、结构(必要时要绘出平面或立体图),住宅内房间的分配、位置、名称,供何人使用(区别不同身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