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歌的博大精深与沉郁顿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杜甫诗歌之“博大精深,沉郁顿挫”

清代诗人赵翼的《论诗五首》中有这样一句话“李杜诗篇万口传”,虽然其目的并不是写李杜诗篇,但是它已经侧面点明李杜诗篇的流传之广,名气之大。那么如此广泛流传的诗歌到底有什么样的特色呢?今天我们就先来重点讲讲“李杜”中的“杜”。

与诗仙李白飘逸洒脱的风格不同,杜甫的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博大精深,沉郁顿挫”。首先来说博大精深,这与杜甫的出身与经历有关。

杜甫家从汉武帝时期就已经是官宦人家了,他的远祖正是当时有名的酷吏杜周,官至御史中丞。代代传承,家族文化底蕴深厚。至杜甫年少时,家庭环境依旧优越,因此他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这也为他日后的诗歌创作内容之广博奠定了基础。例如他五六岁时在河南郾城看过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因此有了《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的“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后在在洛阳尚善坊的岐王李范宅里,遵化里玄宗宠臣崔涤堂前,听过李龟年的歌声,因此有了《江南逢李龟年》中的“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之后杜甫又数次优游,视野见识愈发广博,期间还遇到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相约同游梁、宋,并会见了诗人高适,为其诗作内容又添一笔。

然而在天宝六年,即杜甫三十五岁时,他遇到了人生的第一次滑铁卢。玄宗一旨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然而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这是杜甫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因为这场闹剧,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期间困苦不得志,生活穷困潦倒,还因此经历了丧子之痛。后又恰逢安史之乱,杜甫在北上途中不幸被俘,终于逃出长安被肃宗赏识任职后没多久,又因房琯事件被贬。在经历了数次挫折后,杜甫彻底对官场不再抱有期望,晚年辗转飘零各地,最终于舟中长逝。这动荡起伏的官场生活与悲惨的多年现实经历,使得安史之乱前后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和现实生活,都在杜甫的诗中得到广泛而深刻的反映。他的诗歌堪称唐朝由盛

而衰的诗史,又有史书所不及者。同时这一生的云诡波谲,起起落落也正是杜甫思想之深刻的重大来由。

浩博的内容加上的高深的思想,杜诗之“博大精深”无可置疑。

博大精深之后接着来说说杜诗之“沉郁顿挫”。沉郁顿挫这个词是杜甫对自身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他在《进雕赋表》中写“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其中“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沉郁与作品的主要意境有关,顿挫则与作品的表现技巧有关。

意境沉郁如前面所说,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沦落潦倒的一生,“苦难”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他经历了太多风霜刀剑,看遍了人间悲惨,于是他的诗中也传达出了那个时代的沉重和悲哀,反映了忧愤深广的时代持征。

在杜甫困局长安的十年中,历经人情冷暖。他在屈辱困苦中写下了《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人,在偌大一个京城却找不到一个安身之所,而只能追随在那有钱有势者的身后,受尽他们的白眼和冷落,品尝着世态辛酸。这是诗人委曲求全生活的写照,也是对唐王朝压抑入才,抛弃人才的血泪控诉。一首《贫交行》更是真实的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的人情反复。“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古人重于磐石的友情,愈发衬托出“今人”的轻薄势利。这是一个多么冷漠浅薄的社会,令人沉痛深思。

终于离开长安去奉先探望妻儿,一路上所见所闻却更令人心痛。一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千古名句形象地揭示出了贫富悬殊的现实社会,诗的末尾“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正是贫苦人家惨痛的生活真实写照,此时动乱已初现端倪。

安史之乱发生后,战火连天,叛军攻陷潼关后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直到太子李亨继位,是为唐肃宗。杜甫闻讯后当即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

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写下了《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凄苦哀思。

后来投奔肃宗不久后因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杜甫被贬华洲,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乾元元年,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之战中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朝廷毫无节制章法的征兵使百姓们苦不堪言。因而便奋笔创作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全方位地反映了战争的灾难,朴实而悲痛的语言中传达着那个时代精心动魄的悲剧。

后来杜甫辞官辗转飘零,历经生活沧桑,又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登高》等对现实生活的慨叹。再后来杜甫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在泊舟经过岳阳楼时,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岳阳楼》。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

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使得杜甫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作为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诗人,杜甫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于是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又因为杜甫这一生饱经风霜,却是一个极有骨气的人。他的诗蕴含著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其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抑制住了,又使他变得缓慢,低沉,回环起伏。几欲喷薄而出,但又不得出,缓急回环,跌宕起伏,是为沉郁顿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