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申论》语言表达常见问题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 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语言表达常见问题分析综观近几年的申论考试答卷,有一部分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概括问题的能力都很强,但是,由于语言水平不高,所答出的试卷很不理想。要想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我们了解语言表达中常见的那些错误,找出病因,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可以解决的问题,对改善我们的语言表达还是很有帮助的。
就申论考试的答卷来看,考生语言表达的毛病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语体不合适所谓语体,是指语言在不同题材的文章中长期形成的体式特征。语体不合适,是指语言不符合申论文体的要求。语体与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语体要遵循一般语言的语法规则
和逻辑规律,采用相同的修辞手段等,但语体在遣词造句的方式方面,在与文章体裁的关系方面,又有着明显的不同。就申论而言,申论的概括说明部分以说明为主,而且概括的是给定材料所反映出的问题,不是概括给定材料的事实。在申论考试中,有的考生以叙述为主,把事实材料略述一遍这样就很不合适。申论的第二部分,要求考生就给定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和对策。有的考生没有按照题目所设定的虚拟身份,甚至所讲的内容超出了材料范围,说一些外行话,或说一些与虚拟身份不切合的话语,语体当然不合适、不合体了。申论考试的第三部分,要求考生就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自拟题目进行论述,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写一篇议论文,再具体一些就是要写一篇评论。而有的考生不是写成评论,而是抛开材料,写成了随笔,文不合体。
(二)词不达意语言方面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词不达意。词不达意是指考生对给定材料中所反映出的问题也能理解,甚至能够顺利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在如何将自己的想法变成语言表述出来时,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具体地说,就是考生虽然写了很多话,但是没有击中问题的要害处。
下面是一位考生的答卷:因为此事影响较大,又较为典型,且事实已经发生, H 身心受到损害,责成市政府督促环保局处理:印刷总公司承担部分责任,赔偿 H夫妇人民币21500元。
总体方案如下:第一,政府制定关于目前许多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的条例,健全法律规
范,以强制执行 ; 第二,明确政府机构职能,加快进行机构改革的力度,明确划分政府机构职能; 第三,提高办事效率,说办就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第四,树立改革的长期性的信心,
要求宣传部门作好宣传,得到人民的支持和理解 ; 第五,法院内部要提高执法力度 ;第六,国有企业自身在布局上进行调整,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这份答卷,语言表达质量较差。起句" 因为此事影响较大 "模糊不清,指代不明。更严重
的问题是,这位考生的 "方案"根本没有明确的内容,只是些 "口号 "和毫无实施办法的空话,这些都是申论考试中必须摒弃的语言。
一些考生由于其语言驾驭能力比较低,词不达意,影响了申论写作,也影响了自己的前途。要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要认真地对待学习语言的问题,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多做练习,语言表达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三)遣词造句能力差遣词造句能力,是语言表达最基本的能力要求,一个人的语言素养如何,语言水平的高低,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从其遣词造句方面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有的考生基本功不扎实,遣词造句能力差,措辞不当,词不达意。比如在申论考试中,有考生"规模"与" 规划"不分,
尽管只有一字之差,意思却是完全不同。申论试卷中还有 " 本案即是一例因印刷噪声为诱因,致人脑溢血,要求经济赔偿的典型案例。城市规划,管理问题应得到充分重视和有效解决。 " 短短一句话,其中 "本案即是案例 " ,让人不得其解,这是有语病的句子。 "城市规划,管理问题应得到充分重视和有效解决 " ,这句话也缺少主语。类似这样的问题还很多,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因此,考生只有平时多做一些写作练习,才能提高遣词造句能力。
(四)语言冗长啰唆语言的冗长啰唆,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语言问题,其实是一个思维问题。语言的冗长啰唆,是由于思维不清晰造成的,一些本来可以用简洁的语言就可以清楚地表达的意思,考生却写了一大堆,翻来覆去地说,结果是越说别人越不明白,甚至是越说别人越糊涂。
某考生申论答卷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 鉴于此案已进入二审程序,故市中级法院应依法予以审理。我国法律中有集体诉讼的制度,故
多方利益可以在法定的程序中予以协调(另外法院考虑:此案的审理会对其他案件造成
影响,这是必要的,但因为我国不实行判例法,故法院所考虑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
这里我们就语言问题加以分析: " 鉴于此案已进入二审程序,故市中级法院应依法予以审理"一句,可改为 "此案已进入二审程序,市中级法院应依法受理 ";" 故多方利益可以在法定的程序中予以协调 ",可改为 "多方利益可以在法定的程序中协调照顾";" 此案的审理会对其他案
件造成影响,这是必要的,但因为我国不实行判例法,故法院所考虑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 ,可改为 " 此案的审理会对其他案件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也并不是绝对的"。
要解决语言的冗长啰唆的问题,除了上面所说的要从思维上解决以外,平时无论是说话还是写作,都要养成不啰唆的习惯。在阅读时,也可以有选择地选取一些作家的作品,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五)缺乏过渡,文理不通一些考生的卷子,读起来莫名其妙,文理不通。造成文理不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少必要的过渡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比如下面一段文字:先从发展经济的目的说起吧,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归根结底,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而人民的生活环境如果是恶劣的,人民的心情不是愉悦的,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
水平的提高又从何谈起呢 ?这样的教训世界上曾有过许多。 60 年代的日本,畸形儿的比例很高,原因就是不注意保护环境,水中含有过量的重金属元素,现在日本好多中老年人还谈 " 汞" 色变。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经济转型的时期,完善法律法规,保障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十分重要。
这段文字有三层意思:一是说明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是 20 世纪 60 年代日本不注意环境保护,发生了汞污染 ; 三是我国现时期完善法律法规,保障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十分重要。问题是这三段意思之间缺乏必要的交代与过渡。比如,我国当前的时代背景与日本 60 年代是否有相似之处 ?我们对日本所走的弯路是否要予以高度重视?因为
没有作必要的交代与说明,所以使得其意思之间不够连贯,断续跳跃。
(六)乱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绝不是一个小问题。在申论考试的答卷中,经常出现乱用标点符号或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情况。
申论考试中的语言问题,当然不止这些,还有如语言生僻拗口,不够平易近人,不够生动形象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考试成绩。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靠的是长年累月的积累,坚忍不拔的训练。要想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就必须在平时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多听、多说、多读、多写,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写,只有反复进行写作训练,才有可能培养出出众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这里,我们仅谈谈语言表达与思维过程的紧密关系。语言表达,就是按照一定的思路将所考虑的内容用文字符号固定下来。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思维内容要寻求一定的形式与之相适应 ; 另一方面表达形式又要求思维内容能够符合其规范。语言表达这种 "形式 "与思维过程这种 "内容"的辩证关系如下:
首先,思维内容在付诸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思维在人的头脑中具有快速、简洁的特点,它的作用主要在于达到自我理解,而语言文字的表述则要求准确、清楚,能够为他人所理解。所以思维内容在付诸语言文字形式的时候,语言对思维起着检验、过滤的作用。思维在语言的作用下,原先模糊的会变得清晰,原先杂乱的会变得有条理。思维根据语言文字表述的实际效果,内容单薄的再进一步充实,理解肤浅的再进一步加深,局部不合理的再进一步修正,形象不鲜明的再进一步突出其特征,等等。因此,思维的文字表述过程,是思维反复深化、思维内容进一步充实、思维过程进一步严密、思维质量进一步提高的过程。
其次,文章形式反作用于思维过程,使思维内容的表达能够符合文章形式的要求。文章的内容决定文章的形式,但文章形式又对文章内容起着制约的作用。在思维内容付诸语言文字的时候,思维内容总要寻求一种适当的形式来表达,而当这种形式一旦确定,便又反作用于思维,要求思维内容能够符合其形式的要求。例如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不同的体裁形式,即对思维有着不同的要求。一旦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