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产业链视角下农产品流通困局与流通体系构建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产业链视角下农产品流通困局与流通体系构建研究
内容摘要: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陈旧,引发产销脱节、农户利益受难以保障、流通关系不稳定等问题,无法与现代农业的发展相适应,无法满足消费的多元化需求。重构农产品流通体系,必须从“全产业链”视角出发,对其内涵与运行特点进行诠释,结合我国农产品流通困局的分析,找出症结所在。要确保农产品全产业链流通模式的顺利实施,必须有高效、协调的运行机制作为保障,通过多维度分析,提出的流通主体间实施战略协同或契约协调,有助于优化流通体系、提高流通效率,形成现代农业经济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
关键词:全产业链;农产品;流通困局;维度分析;体系构建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产品经营的矛盾由生产矛盾转向流通矛盾,流通困局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尤其是鲜活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受信息不对称、缺乏市场需求调研等因素,导致农产品滞销、“贱卖、贵买”等事件频发,严重打击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农产品流通链上缺乏食品安全监督程序,导致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早在2009年中粮集团就提出了“全产业链”战略,提出实施农产品流通链上下游各环节的业务协调与系统控制,构建与大流通、大市场相匹配的流通体系。尤其在“互联网”背景下,打造全产业链流通模式有助于农产品经营实施产销一体化、提升流通效率、保障食品安全。从我国农产品流通困局分析来看,运行机制不完善、各模块衔接不紧密是主要障碍。由此,要实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重构,必须从全产业链视角出发,构建完善、高效、协调的运行机制,实施上下游环节的协同管理和资源整合,理顺各流通主体的关系、打通流通渠道,克服产销脱节、供求不均衡等问题,建立“合作共赢”的分配模式。本文着眼于“全产业链”视角,在构建农产品流通运行机制的基础上,从企业、流通、食品安全三个维度进行阐述,最后提出了构建一体化流通链条、整合通资源、建立信息交易中心、实施供应链逆向调控等创新路径。
一、全产业链视角下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涵义与运行特点
(一)全产业链视角下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涵义分析
中粮集团在2009年率先提出了“全产业链(Whole Industry Chain)”战略,即实施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各环节的协同管理,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联动上下游产业链,实施业务协调与系统控制,保障农产品的均衡供给、稳定价格,实现农户与消费者的“双赢”。这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且全产业链与流通模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都是实施产业链的系统管理、有效管控。
(二)全产业链视角下农产品流通模式的运行特点分析
全产业链,强调“全”字,即对产业链的全面整合。在此视角下,打通农产品流通产业链,理顺流通渠道,构建完善、高效的运行机制,尤其是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强调市场供求平衡。其核心就是对产业链的全面掌控,协调产业链上各主体的关系,构建质量责任追溯体系,延伸产业链、提升流通效率、提高价值的增值效率。由此,进一步分析全产业链视角下农产品流通模式的运行特点:第一,流通成员间组建企业联盟。以协作为目标,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构建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第二,构建利益共同体。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实施纵向一体化,追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第三,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的交互使用。利用信息技术为成员间沟通架起“桥梁”,实现信息畅通交换。第四,构建产销一体化体系。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以销定产。第五,规避各种流通风险。掌握市场需求动态,避免滞销、“卖难”和“贱买”。
二、我国农产品流通困局剖析
(一)我国农产品产业链条较长、复杂繁冗,导致市场反应速度慢。
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多样,主要有六种(见图1),从各自所占的比重来看,依旧沿用传统流通链模式,占比达到68%。近年来,虽然直采流通模式、一体流通模式有所发展,但占比依旧较少,分别为5.4%、3.2%。传统流通链模式下,链条较长、环节较多是最大弊端。农产品从田间至消费者,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如收购、运输、批发等,成本层层叠加,导致农户利益被严重挤压。据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调研显示,我国农产品流通成本过高,达到全球平均水平的2-3倍,这也成为城镇居民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的症结所在。流通链条过长的,导致市场供需不均衡。近年来频频出现了滞销事件,“蒜你狠”、“姜你军”现象时常发生,如2016年8月河北保定易县50万斤李子滞销、2017年1月内蒙古巴彥淖尔市葵花子遭遇低价格困境等,信息不对称、市场反应速慢,导致小农户利益受到巨大损失、严重打击种植积极性。除此之外,产业链各环节衔接不紧密,农产品面临“卖贱”、“买贵”的困境,农户利益不能得到保障,而城镇居民生活成本大幅上涨。
图1. 2016年我国各种农产品流通模式占比
(二)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组织化程度低,导致流通成本高、损耗率大。
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大多组织化程度低,如图1所示,传统流通链市场占比最大、且组织化程度最低,处于无序、低效的状态。这也是“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农户大多较为分散、种植规模小,在流通链上缺乏话语权,在自产自销模式下更是扮演着初始物流的角色,导致流通成本过高,由于农产品量少,流通主体往往会因“凑单”导致鲜活产品损耗率较大。据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调研显示,我国农产品的损耗率在3%左右,部分鲜活产品的损耗率甚至达到5%,而国外这一比率仅为1%-2%。农产品流通领域缺乏核心、龙头流通组织,尽管农产品种植地区已开始组建、成立专业合作社,但通常规模较小、专业程度低,无法有效整合、打通产业链,难以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尤其是当前“调结构、促改革”背景下构建农产品生产、流通标准化体系,缺乏核心、龙头组织的带领,导致现代农业发展仍旧陷入小生产、弱流通、贵流通的困境。
(三)农产品流通节点布局不合理,导致流通效率难以提升。
我国农产品流通节点布局不合理主要体现于三个层面:一是批发、农贸市场布局不合理。农户或专业合作社将种植、收购的农产品运输至批发市场,就近买卖能够节省流通成本、提升流通速度,但受行政区域划分的限制,地处县域边界的农户或专业合作社就只能选择较远的路线运输至本县、市的农贸市场,这种“舍近求远”的农产品流通节点布局模式,导致流通成本大幅上升。二是城市网点布局不足。尤其在大城市中,通常将批发、农贸市场设在城市外缘地段,尽管从农户、专业合作社的角度来看,缩短了运输距离,但受城市交通堵塞的影响,农产品堵在了“最后一公里”。三是“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制度成本较高。农产品进入批发、农贸市场,面临多个部门的监管,费用繁多,如管理费、进场费等,增加了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