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政治经济学》课后复习题4-1(含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复习题一
导论
一、判断题
1.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是指科学技术本身是生产力一个独立的最重要的实体性要素。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5.政治经济学是理论经济科学,本质上又是一门历史的科学。
6.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资料生产。
7.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8.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利用经济规律,也能完善、改造经济规律。
9.生产力体现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10.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问答题
1、简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
2、生产力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3、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第一章商品
一、判断题
1.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所以劳动产品也就是商品。
2.商品能够按一定比例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使用价值。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4.价值不是劳动产品所固有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5.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因而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商品生产者自己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6.商品拜物教来源于生产商品所特有的间接劳动性质,因此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仍然会存在商品拜物教或货币拜物教。
7.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将日益减少,但社会总价值将会不断增加。
8.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于商品生产者没有什么影响。
二、问答题
1、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还热心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
3、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和管理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4、简述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5、简述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意义。
6、联系现实经济生活,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角度说明企业应当如何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
三、案例分析题
对信息社会颇有研究的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说: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劳动价值论”诞生于工业经济的初期,必将被新的“知识价值论”所取代。请用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上述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第二章货币
一、判断题
1.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
2.一般价值形式使商品的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3.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的价值成正比,与货币的价值成反比。
4.商业信用是货币支付手段职能产生的前提条件。
5.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6.如果货币供应量超过或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局面。
二、问答题
1、货币的价格标准和价值尺度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决定因素及其变动与货币需要量变动的关系是什么?
3、为什么说:“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也是万万不能的”?
4、如何理解“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第三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一、判断题
1、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键是货币要变为资本,用资本去购买劳动力。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3、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一定点”是工人创造的新价值等于劳动力的价值。
4、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它具有特殊的价值。
5、剩余价值率是考察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反映的是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程度。
6、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都能获得的。
7、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8、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二、问答题
1、简述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式及其关系。
2、简述资本和货币关系及资本的本质。
3、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条件自动化下的剩余价值的源泉问题?
4、简述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5、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为什么转化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三、案例分析题
材料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的。如果是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摘自《资本论》第1卷第188-189页。
材料2:货币转化为资本,以及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点。我们那位还是资本家幼虫的货币占有者,必须按商品的价值购买商品,按商品的价值出卖商品,但他在过程终了时必须取出比他投入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他变为剩余价值,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这就是问题的条件。——摘自《资本论》
第1卷第188-189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回答马克思说的资本流通形式的矛盾指什么?为什么?
(2)根据材料2回答解决上述矛盾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结合所学过的原理说明如何解决矛盾?
四、计算题
某制鞋厂拥有平均生产条件,资本家雇佣工人100人,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工人人均4小时生产1双鞋,每双鞋消耗生产资料价值为22元,每个工人1小时创造新价值4元,工人日工资20元。计算:
(1)该资本家一天消耗的资本价值为多少,其中c和v各为多少?
(2)资本家一天获得的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分别为多少?
(3)每双鞋的价值量为多少?
(4)如果该厂首先采用先进技术,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工人日工资仍为20元。则该厂资本家一天从一个工人身上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为多少?
第四章资本积累
一、判断题
1.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资本价值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资本积累就是投资者把全部资本集中起来,追加投入生产过程,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
上进行。
3.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4.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即资本有机构成。5.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劳动力的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相对减少和劳动
生产率的下降。
6.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
要条件。
二、问答题
1、简述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的相互关系。
2、简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
3、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三、计算题
某企业原预付资本总额为10万美元,有机构成(c:v)为9:1。工人平均周工资为50美元,这周按19:1追加资本5万元;原来资本进行更新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为19:1。试计算:该企业这周是增加了就业人口还是减少了就业人口,数量为多少?
课后复习题一
导论
一、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