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核舟记》精品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核舟记》精品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核舟记》精品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核舟记》精品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是一篇以人类自身的力量为主要角色,用悬念和创意吸引读者的科幻小说。
这篇小说不仅发人深思,引发对未来的想象,同时也适合作为中学生们的阅读材料。
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此为出发点,设计了以下的精品教学活动。
一、阅读理解:了解小说情节1.预读导入将第一章第一句也是小说全文的开头“是一天静谧而美丽的早晨。
“展示给学生答案,让学生思考,如何得知这是科幻小说,这句话为什么很有吸引力。
2.阅读过程中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可以在读到重要情节时暂停阅读,带领学生展开思考,如:核舟的建造、核舟的起飞、过程中的细节、各种难题的解决方式等等,核对学生对情节的理解,帮助学生切实感受故事中的情节。
3.深度思考在阅读结束后,将一些重要的事件放在黑板上,要求学生们总结情节,分析主旨思想,收获及感受。
二、言语运用:发现文学特色1.文学语言小说中不乏一些极具意境的文学语言,如“雾霭笼罩着整座建筑群,模模糊糊中透出晨曦的光芒;“黎明时分,万物复苏。
一只乌鸦高高飞起,展翅翱翔”等等。
老师可以在上课前准备好这些句子,将其展示在投影仪幕布上,让学生观赏句子,体会及感受这些文学特色。
2.文字游戏小说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核舟,另一个是能源。
将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编写两段同义大作文,一份要以核舟为主题,一份以能源为主题;还可以设计文字游戏,如拼音字谜、成语接龙等等,帮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吸收语文的知识,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综合素养:探究世界面貌1.科学探究“核舟”建造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引导学生探究建筑工程学、物理学、天文学、航空航天学等学科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科学知识的指引下,理解科学知识的应用,了解各个行业之间的相互紧密联系。
2.地理探讨小说中的“核舟”构想从一个地方灵感启发,因此,老师可以根据小说情节,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图片、视频,探讨解释土地利用、合理城市布局、城市景观的意义。
核舟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3.引导学生感悟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4.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
5.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意识,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意写作练习,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描述一个日常物品。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意写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核舟记》中的雕刻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词汇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如“核舟”、“罔不”、“技艺”、“奇巧”等词汇的含义,以及倒装句、省略句等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掌握。
-文章结构的分析:学习作者如何通过逻辑清晰的空间顺序描绘核舟的细节,以及这种结构对表达主题的帮助。
-托物言志的写作特色:理解并掌握作者如何通过对核舟的描写来寄托更深层次的寓意和情感。
-民间工艺文化的认识:了解核舟背后的文化意义,以及它所体现的我国古代民间艺术的成就。
举例解释:
-通过对词汇的讲解和例句分析,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言文词汇的用法,如“核舟”不仅是实物,也象征着雕刻艺术的精妙。
-通过分析文章结构,让学生学会如何有条理地叙述事物,提高写作的组织能力。
-通过对托物言志手法的具体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词汇理解和文章结构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文言文句式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我会通过对比现代语言和具体案例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核舟记》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学习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突出重点的写法。
二、认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
教学设想一、重点和难点本文的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家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材料,运用简练生动的文字再现了“核舟”的形象。
掌握这个特点,是成功地实施教学的关键。
重点是文章的第3段。
这段写苏武和黄庭坚在船头“共阅一手卷”的神情,又以佛印的“矫首昂视”为烘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武滴居黄州时期的闲适生活和旷达心情,也说明了他“泛舟赤壁”的由来。
这是雕刻家艺术构思中的主要之点,也是这件艺术品的主题之所在。
难点是怎样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这是因为文章涉及了艺术品的所有细节,如果只看字面,会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而要探究每一个细节跟主题的联系,则非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不可。
这个难点解决了,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艺术品的主题,更好地掌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审美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拟兼用诵读和讲解两种教法。
诵读教法主要用于第2至4段,要求达到当堂基本成诵。
应当说明的是,课本并未提出背诵的要求,但这是文章中的精彩部分,熟读成涌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感的培养,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这样做不仅必要,而且符合教学大纲精神。
讲解的重点是文章的写法和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个别难句也要照顾到。
三、课时安排这篇课文拟用两课时教读。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熟悉课文大意,讲解第一段,诵读第2.3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4段,略讲第5、6段,分析写作方法,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中第1小题。
四、预习要求1、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
2、解决个别生字词的读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家里有的成曾经见过的工艺美术品,然后问:①“核舟”的雕刻者是谁?(目的是弄清课文中的称名法。
开头称姓称字是一种正式而又亲切的称法,末尾姓、名、字并称,是正式的称法,这是雕刻家自称,但也可用于称人,如苏武《方山子传》中“此吾故人陈忙季常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核舟记》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核舟雕刻技艺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核舟记》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欣赏传统艺术。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并学会运用到写作中。
5.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术,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节课通过学习《核舟记》,旨在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民族自豪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核舟记》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核舟记》,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我国古代民间艺术,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五、教学反思
在《核舟记》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代核舟雕刻技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惊叹于民间工匠的精湛技艺,同时也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深的敬意。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思考和总结。
首先,通过提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导入新课,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投入,积极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兴趣点,以生活化的例子引入新课,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点,我采用了逐句翻译、重点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公开课 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核舟记》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
语言见解生动严密。
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
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和分析理解能力,但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致不很浓厚,将学生分成六组,引导学生读、讲、练、演、写、说,通过合作学习竞赛,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成学习目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疏通文意,积累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搜集关于微雕的信息和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创造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2.教师适当进行点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观察核舟图片,图文结合,体会空间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雕刻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成就,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教学难点体会空间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幻灯片出示微雕作品)我国的微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
如今有人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核舟记》,写的就是我国古代的微雕艺术,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魏学洢(约1596一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散文家。
其一生短暂,著有《茅檐集》。
2.知识链接苏轼游赤壁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
《核舟记》精品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导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句式。
2.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究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惊现宁波,消息传出后,文物界、收藏界纷沓而至。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今天,我们有幸一睹芳容,让我们一同走进魏学。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教案范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教案范文《核舟记》是初中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语文课文,下面是一份《核舟记》的教案范文:教案名称:探究《核舟记》中的人物形象呈现课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3.能够通过文本中的细节描述,描绘文中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1.理解《核舟记》的主要情节;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文本中的细节描述,描绘文中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1.教师:复印《核舟记》课文;2.学生:课本、笔、纸。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张照片,让学生根据照片内容猜测照片中的人物形象。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以及在文学作品中如何通过描述来描绘人物形象。
二、导入主题1.教师出示《核舟记》的课文标题,让学生根据标题猜测文章的内容。
2.让学生单独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3.学生交流阅读理解情况,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旨和人物形象。
三、学习篇章1.让学生再次阅读《核舟记》,并标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帮助理解文章的主要情节。
2.让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包括外貌特征、行为举止、性格特点等方面。
学生可以通过找出对人物形象描述的词语或句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3.学生交流分析结果,并辅以课本中的相关例子进行说明。
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注意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来展示人物形象。
四、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人物形象,并让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分析方法来描绘这些人物形象。
2.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的词汇等来描述同一个人物形象,比较不同的描述方式对人物形象的影响。
五、小结回顾1.教师对本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复习课堂内容。
2.教师给出课后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家自主阅读,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的描写。
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判断学生对《核舟记》的理解情况;2.观察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是否准确,能否通过细节描述描绘人物形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核舟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核舟记》这篇课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只是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本文作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大意,提升品味古文的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3.体会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提升审美趣味。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难点:体会我国古代工艺的卓越成就,提升审美趣味。
【教学方法】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作者的生平导入:同学们,说起苏轼,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作品,还有很多与苏轼相关的脍炙人口的故事,不仅如此,还有很多相关的工艺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样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板书题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标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
2.指名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每部分分别讲了什么?”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第一层(第1段)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第二层(第2至第5段)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第三层(第6段)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思考: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明确:开门见山,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引出本文“核刻”主题。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体现了王叔远技巧的娴熟;“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技术高超。
八年级语文《核舟记》教案解析
八年级语文《核舟记》教案解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核舟记》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能够概括和描述核舟的制作过程、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核舟的寓意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核舟的制作过程、特点及其寓意。
2.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核舟的寓意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2. 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核舟记》的作者魏学洢及其写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特点及其寓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核舟的寓意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4. 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核舟制作过程、特点及其寓意的理解。
2. 运用本节课学到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写一篇关于核舟的小作文。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古代核舟制作的历史和发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核舟制作过程、特点及其寓意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过程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和表达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以及运用重点词汇和句式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和特点。
八、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实地参观: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核舟制作工作室,深入了解核舟制作的历史和发展。
2. 开展一次主题班会:邀请核舟制作艺术家或专家,为学生讲解核舟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2023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核舟记》
2023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核舟记》2023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核舟记》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及书写。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引导下探究:疏通课文的字词句,理解全文。
2、合作学习的过程:主要通过一些有关课文问题的讨论解答,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的卓越技艺。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振兴中华而读书。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__内容,培养文言语感。
2、引导学生体会__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
3、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__内容,学习__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
二、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部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1.__出处及作者简介。
2.,给__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3.思考下列问题:(1)核舟大小如何?(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朗读两段。
朗读后,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1.学习第一段。
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核舟记》的文学背景,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分析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词汇,如“刻舟求剑”、“世外桃源”等成语的用法。
3.领悟作者通过核舟所传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核舟图片,引发学生对核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介绍文学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a.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
b.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角色,体验人物情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c.课堂小游戏:设计相关文学知识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5.课后拓展,提升能力:
a.布置课后阅读任务,推荐相关文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b.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以核舟为题材进行写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理解: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核舟记》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文章主题及结构,掌握重要词汇、成语、典故及文言文句式,如“刻舟求剑”、“世外桃源”等,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2.技能运用:培养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文本,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2.价值观培养:引导学生从文章中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价值观。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核舟图片,引发学生对核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核舟的寓意,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案
-感悟作者通过核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
-通过学习《核舟记》,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和表达能力;
-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句式进行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增强语文学科素养。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培养学生对核舟寓意和象征意义的探究精神,提高逻辑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核舟记》的文学艺术价值、文言文的特点和核舟的寓意。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核舟文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生活中发现和欣赏更多的艺术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核舟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注意过一些微小的艺术品?”比如一个小巧的核舟模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核舟记》的文学与艺术价值。
举例:针对倒装句,教师可通过例句讲解、练习巩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其用法。
(2)核舟寓意的深入理解:学生需要对传统文化、民间传说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深入理解核舟的象征意义。
举例:教师可补充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如民间传说、成语故事等,帮助学生理解核舟的寓意。
(3)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提高:学会通过关键词、句式等把握文章主旨,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运用想象、联想的方法,理解核舟的内涵,培养审美情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核舟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思想感情把握:理解作者通过核舟所表达的对工艺的赞美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举例:《核舟记》中“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一句,重点讲解“因势象形”这一成语的用法及其在文中的含义,强调文言文的精炼表达。
2.教学难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一大难点,需要掌握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词汇与句式: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和特殊句式,如“核舟”、“奇巧”等词语,以及倒装句、省略句等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章结构分析:理解《核舟记》的整体结构,包括开篇、发展、高潮、结尾等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写作手法欣赏:分析作者魏学洢在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如对比、排比、细节描写等,体会其艺术效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教案,本章节内容主要包括:
1.文章背景:了解魏学洢的生平及其创作《核舟记》的背景。
2.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3.词语释义: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如“核舟”、“罔不”、“奇巧”等。
-在讲解修辞手法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说明其在现代文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教学设计《核舟记》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及对象特征。
3.继续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及对象特征。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核舟记》一文说到明代人王叔远曾经雕刻了一个核舟,“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却“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一只核舟是否真能容纳如此丰富的内容。
设计意图:以数字对比引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夯实基础1.文常简介(1)作者简介魏学洢(约1596年—约1625年)字子敬,明末散文家。
魏大中(“东林六君子”之一)长子。
魏学洢一生未仕,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
(2)文体知识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
“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2.课文朗读播放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听读后再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断句。
yī mǐn wǎng yí jī ruò sǎn guān魏学洢器皿罔不因势象形贻有奇箬篷石青糁之峨冠rán jiǎo qū chuí rén xū zhuàn髯矫首昂视诎椎髻壬戌篆章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拓展视野。
进行常规字词教学,扫清学习障碍。
三、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一)1.探究任务自主阅读,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探究过程(1)自由朗读课文。
(2)有不懂的字词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和前后文,试着猜测意思。
(3)逐句翻译,翻译完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3.成果展示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教案范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背诵课文《核舟记》。
1.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重点词语。
1.3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
1.4学会欣赏古文,培养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核舟的喜爱之情。
3.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并背诵课文。
1.2掌握生字词及重点词语。
1.3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2深入挖掘课文内涵,感悟作者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多媒体展示核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核舟的特点。
1.2提问:你们知道核舟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2学生查找并积累生字词及重点词语。
3.合作探究3.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
4.精讲课文4.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内涵,感悟作者情感。
5.课堂小结5.2教师点评,强调课文重点。
6.课后作业6.1背诵课文。
6.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短文,介绍核舟的特点。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教师在讲解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课后作业的设置,既巩固了课堂所学,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附录1.生字词1.1舟1.2核1.3记1.4壶1.5杯1.6箸1.7帆1.8篷1.9桅1.10槽2.重点词语2.1精巧:精细巧妙。
2.2逼真:非常逼真。
2.3削:用刀去掉物体的表面部分。
2.4镌:雕刻。
2.5纤秀:细长秀丽。
2.6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中。
2024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全册第3单元核舟记
11*核舟记设计说明此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此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来写,从而鲜明地展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此文被誉为说明文中的杰作,不仅因为作者说明的语言功力了得,寥寥数语,便条理清楚、顺序井然,而且文内许多笔触细腻饱满,牵动人的想象,让读者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到大苏携友泛舟赤壁的精神气韵。
教学此课,在揣摩、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应调动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步入核舟所创设的想象空间与心灵空间,使学生的语言素养、审美素养获得综合提升。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
2.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和写作顺序。
3.体会此文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以及对我国古代工艺卓著成就的认知和自信。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厘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2.引导学生掌握此文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感受核舟高雅脱俗的精神气韵。
教学方法朗读、默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 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雕两磨也可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此外,还有牙雕、竹雕等,无不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精湛绝伦的手工雕刻技艺。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作者魏学洢的《核舟记》,看看一枚小小的桃核上究竟能囊括哪些人物、故事。
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
罔.(wǎng)不箬篷..(ruò péng)多髯.(rán)椎.(chuí)髻有奇.(jī)矫.(jiǎo)首壬戌..(rén xū)篆.(zhuàn)章轩敞..(xuān chǎng)峨冠.(guān)二黍.(shǔ)许诎.(qū)右臂2.文学常识。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第11课核舟记教案
(1)学习生字词:熟识、雕梁画栋、奇巧、罅隙等。
(2)理解课文:分析核舟的形状、结构、雕刻技艺及所表现的主题。
(3)了解核舟文化:探讨核舟在我国的民间艺术地位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4)审美鉴赏:从艺术角度评价核舟的雕刻技艺,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拓展延伸:搜集其他民间艺术形式,了解其特点及文化价值,进行交流分享。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核舟记》的文学价值、核舟的艺术特点和它在文化中的地位。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核舟工艺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生活中发现和欣赏更多类似的民间艺术。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第11课核舟记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第11课《核舟记》教案: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本文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核舟的雕刻艺术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
4.核心素养目标:
-阅读理解素养: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理解核舟的艺术价值和历史背景。
-语言表达素养:学生能够运用古文中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核舟的雕刻技艺,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思维发展素养: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方法,评价核舟的艺术特色,提出自己的见解。
-文化认同素养:学生能够认识到核舟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1课《核舟记》教案
-文章结构与脉络:理解文章的起承转合,把握文章的叙述顺序和逻辑关系。
-文化内涵挖掘:探讨核舟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意义,如寓意、象征等。
举例:《核舟记》中“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一句,要求学生理解“因势象形”是对核舟工艺的概括,以及如何通过具体的描绘展现出核舟的情态。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核舟记》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文言文的学习普遍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对核舟的好奇,这一点我觉得做得还不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后续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环节,明显感觉到学生们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这可能是因为文言文的难度较大,需要他们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掌握。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来解释核舟工艺,并通过对比现代工艺来帮助学生理解其独特性。不过,我意识到在讲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时,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生活实例和直观的教学辅助手段,比如图片或实物模型,这样能更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核舟工艺的魅力。
实践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分组讨论和模拟制作核舟,这一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他们通过亲自动手,对核舟工艺有了更深的体验。但我观察到,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还是比较被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熟悉,或者是在团队协作中缺乏主动性。未来,我需要在这一环节中加入更多的引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讨论中来。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模拟制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如“核舟工艺如何与现代科技结合?”来启发学生的思考。
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第三单元《核舟记》教案
5.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核舟记》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理解并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学会欣赏古代民间艺术,提高艺术素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说明文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核舟记》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也想到了一些改进的方法。
首先,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他们对文言文的词汇、句式掌握不够熟练,导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大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力度,通过更多的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举例说明:
1.教学重点
-例如,讲解“罔不”一词时,教师可以列举课文中出现的句子,如“罔不因势象形”,解释其意为“无不”,并让学生模仿造句,加深理解。
-在分析说明文写作方法时,教师可以以课文中的“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为例,讲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的尺寸描述核舟的大小,使学生掌握举例子、作比较等写作方法。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初中部编统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1探究式教学【设计思路】《核舟记》
《核舟记》
教学模式介绍
“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
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
设计思路说明
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生动的表现出苏轼泛舟赤壁的场景,令人赞叹,本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再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阅读时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感受这件工艺品的巧夺天工之美。
根据教材这样的阅读提示,我们拟采取让学生在预习阶段自我熟悉课文,翻译课文的做法落实文言语句;课上更多体验展现高超技艺的简洁生动语言,课上的讨论要注意审美,特别是能工巧匠的技艺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舟记》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设计(部编人教
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学习简单事物说明文写法,并进行写作训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重点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
难点完整了解雕刻艺术的构思。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预设:
1、第一段与其他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2、介绍“核舟”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对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
(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分钟)自探提示:
1、第一段与其他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2、介绍“核舟”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3、工艺品核舟艺术之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介绍核舟的结构和情景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二、解疑合探(分钟)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核舟上为什么要雕刻苏东坡《前后赤壁赋》中的文字?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问题展示与评价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
2.教师点拨或精讲。
1、本文采用了“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
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叙述各部位的人与物的神情状貌。
这是全文的主体。
可分两
层。
第一层(第2—4段),具体介绍核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
第二层(第5段),介绍核舟的背面,写王叔远的题名和篆章。
(课文第二部分介绍核舟按空间顺序有主有次地说明。
先介绍核舟的证明,再介绍核舟的背面。
核舟的正面是主要部分,作重点介绍,核舟的背面是次要部分,作概略介绍。
在介绍核舟的正面时,先介绍中间的船舱,然后介绍船头,最后介绍船尾。
)
第三部分(第6段),总括核舟上的人,物种类和数字,赞美核舟雕刻者的精巧技艺。
3、总结内容:作者同对核舟形状和舟上的人物形象的细致描述,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扬了他的高超技艺。
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伟大成就。
三.赏析课文
(一)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明确: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2、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词语。
明确:奇巧。
3、本部分分别从哪些方面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明确:“能以---------各具情态”分别从原材料的微小,表现题材的广泛,艺术构思的巧妙和高超的手艺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4、“盖大苏泛赤壁云”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在全文起着桥梁作用,为下文张本,总起下文。
5、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明确: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二)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找四名学生朗读第2-5段,然后分析讨论。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分成几个层次?第2-4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正面;第5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背面。
作者是按照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2)研读第二段。
设计问题如下。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2、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明确: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小跟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 、“灵怪”,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3、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动口讲一讲。
(三)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
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明确:着力表现苏武、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态度。
2、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佛印的形象则是苏黄二人的陪衬,他的表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3、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一个不拘于世俗礼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
4、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是苏东坡。
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5、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明确: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
小结第三段: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描述每个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顺序,层次分明。
(四)指名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思考:
1、这一段文字的说明结构。
明确:运用了总分结构。
先总说“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2、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
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小结:第2-4段是写船的正面,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
三、质疑再探: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
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哪些内容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想像?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盖大苏泛赤壁云”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在全文起着桥梁作用,为下文张本,总起下文。
四、运用拓展
(一)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请你来当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同桌)!
面对我们先人曾优越西方的那么早的发明创造,面对发达国家飞速发展的科技,想想今天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位置,我们需要做得更多的是借鉴、继承、发扬,再发明,再创造。
读了《核舟记》这篇短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
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教师有选择地出示下面的习题共学生练习。
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拓展,老师也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请看:
请同学们发挥想像力,想像一下当时苏轼跟他的朋友泛游赤壁时的情景。
教师引导:正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时,三个知心朋友暂时把身边琐事放在脑后,乘一叶扁舟荡漾在大江之上,江面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清风吹来,荡起层层涟漪......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谈一谈.
本文所写的“核舟”是明代果核雕刻珍品,原材料只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典故——“大苏泛赤壁”。
它构思巧妙,形象逼真,显示了我们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核舟”本是静物,却被作者表现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这有赖于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准确刻画,由此看来,《核舟记》与“核舟”可谓双璧交辉,相映成趣。
2.学科班长评价本节课活动情况。
板书设计
核舟记
(一)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二)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本文2--4段。
侯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