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学案)第18课三国鼎立 精品
学案3:第18课 三国鼎立
![学案3:第18课 三国鼎立](https://img.taocdn.com/s3/m/4f1f9f08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3f.png)
第18课三国鼎立【认定目标】1.掌握曹操统一北方的背景、原因,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及历史作用,三国建立的时间、任务及都城;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2.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3. 激情参与、大胆展示。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课前准备:双色笔、课本、配套练、导学案【自主预习】曹操统一北方(1)背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百姓。
(2)条件:政治上:,招贤纳士经济上:实行军事上:200年,打败,取得了的胜利。
时间:(3)官渡之战双方:结果:作用:1.三国鼎立时间:赤壁之战双方:结果:作用:魏,年,人物:,定都三国鼎立蜀,年,人物:,定都吴,年,人物:,定都263年,魏国。
266年,魏国权臣称帝,改国号为,以为都城,史称。
280年,,统一全国。
【共同探究】(1)曹操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负的原因是什么?(2)有人说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是汉朝的奸臣,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你运用历史的观点来表述自己的见解。
【课堂检测】1.东汉最后一位皇帝是()A、光武帝B、汉武帝C、汉明帝D、汉献帝2.官渡之战中袁绍大败与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相同原因是()A、天意为之B、骄傲轻敌C、借助东风D、不习水战3.发生在东汉末三国时的历史成语故事如“三顾茅庐”、“初出茅庐”、“七擒七纵”、“鞠躬尽瘁”等都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A曹操 B孙权 C刘备 D诸葛亮4.下列各项与曹操无关的是()A在官渡击败袁绍 B实行屯田 C基本统一北方 D称帝建魏5.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是()A曹操 B曹丕 C刘备 D诸葛亮6.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均发生在()A东汉末年 B三国时期 C西晋 D南北朝7.“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说的是()A刘备 B张飞 C诸葛亮 D关羽8.学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后,有几位同学对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你认为这其中最为准确的是()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 D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
刘梅第18课《三国鼎立》上传教案.DOC
![刘梅第18课《三国鼎立》上传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0b77eea5b0717fd5360cdc8b.png)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
同时也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袁绍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曹操
曹操
公元208年
赤壁之战
孙权刘备联军
三
国
鼎
立
220年曹丕洛阳
221年刘备成都222年孙权建业
魏
蜀吴
三国鼎立
课堂小结
材料二、“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
请回答:(1)上图左边人物是谁?他辅佐了哪一位称帝?
)此人在曹操南下过程中提出什么建议抗敌?材料二中最能高度概括他的功劳的是哪一句?
)清列举和他有关的两个成语。
七年级历史上第18课 三国鼎立 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历史上第18课 三国鼎立 学案人教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16f607f776eeaeaad1f33035.png)
学教案
课题
18、三国鼎立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有关知识点。
2、了解三国鼎立的形势图(教材105页);了解三国鼎立后的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3、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对谁的评价()A、刘备B、孙权C、曹操D、诸葛亮
4、三国初期统治者的共同特点是①积极恢复和发展经济②重视农耕③奖励农耕④重视海外贸易()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
5、三国建立的顺序是()
A、蜀吴魏B、吴蜀魏C、魏蜀吴D、魏吴蜀
6、某小组同学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展开讨论,总结出两次战争的一些共同点:①都是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战役②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都与曹操有关④都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⑤战争中都设计采用火攻⑥都是正义的一方获胜。其中分析不正确的观点是()
任务二:官渡之战中曹操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任务三: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启示?
任务四: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学习整理
熟读记忆
反
馈
练
习
1、东汉末年,河南、河北诸侯割据混战,其中占据河南一带的军阀是()
A、袁绍B、曹操C、刘备D、孙权
2、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B、官渡之战C、巨鹿之战D、淝谁之战
A、①④B、③④C、⑤⑥D、④⑥
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阅读材料回答:
①此诗的作者是谁?
第18课 三国鼎立学案
![第18课 三国鼎立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b7ba7ea417866fb84a8ea3.png)
第18课三国鼎立班级:姓名:往史回首:扬帆起航:一、航行目标: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三国的建立,三国经济概况;2、分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3、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二、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官渡之战VS 赤壁之战三国的建立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同舟共济:(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1、你能解释一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吗?2、评一评,你心目中的曹操和诸葛亮是怎样的历史人物?精讲点拨:1、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2、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
3、三国时期,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1名代表,选其中一道题竞答;其他组同学可修正、补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四、牛刀小试(我达标我快乐)(一)选择题1、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是在()A.211年B.222年C. 220年D. 263年2、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A.刘备B. 曹操C.诸葛亮D.孙权3、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A.刘备B.孙权C.曹操D. 诸葛亮4、三国时期的夷州指的是今天的()A.台湾B.海南岛C西藏 D. 广州5、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A.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B.官渡之战曹操战败C.赤壁之战结束后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6、吴国都城建业在今()A.江苏省境内B.湖北省境内C. 江西省境内D.安徽省境内(二)阅读下列材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1.词中的“三国”指哪三国?2.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著名战役有关?3.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精选7篇)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46547abe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0b.png)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精选7篇)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精选7篇)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篇1第一范文23三国视频1三国视频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
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三国鼎立》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三国鼎立》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a88f21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01.png)
《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通过曹操一胜一败缘故的分析,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明确熟悉评判历史人物时,要紧应该看他是不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进展。
【课前预习、课内探讨】(我学习,我欢乐;我试探,我收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背景①东汉末年,军阀混战②占据的曹操,实力不断强大③盘踞的袁绍,想消灭曹操①官渡之战后,基本统一北方,还想统一南北②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得到的辅佐③割据江东的,统治比较稳固时间双方战术特点1.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得到启示: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结果影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二、三国鼎立的形成⑴背景:①②③⑵形成:政权建立时间建立者国号都城备注魏国三国鼎立局面开始形成。
蜀国吴国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⑶三国经济的发展政权措施意义魏国蜀国——吴国①2.三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②【自我测评】(细心造就成功!)1.东汉末年,经太长期的军阀混战,彼此兼并,于公元3世纪20年代,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
其中在中国北方成立的政权是()A.魏B.蜀汉C.吴D.东晋2.三国时期称帝的是()A.曹操、刘备、孙权B.曹操、诸葛亮、孙策C.曹丕、刘备、孙权D.曹丕、诸葛亮、孙权3.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曹操没能做到()A.官渡之战击败袁绍B.大体上统一北方C.指挥赤壁之战D.废汉献帝成立魏国4.在历史课上,同窗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
以下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阻碍最大的是()A.赤壁之战B.官渡之战C.三顾茅庐D.七擒孟获5.以下战役按时刻发生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①涿鹿之战②城濮之战③赤壁之战④长平之战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 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6.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域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强烈的地震灾害。
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1(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1(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https://img.taocdn.com/s3/m/da68d89ecf84b9d529ea7a40.png)
任务三: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启示?
任务四: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学习整理
熟读记忆
反
馈
练
习
1、东汉末年,河南、河北诸侯割据混战,其中占据河南一带的军阀是( )
A、袁绍B、曹操C、刘备D、孙权
2、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
A、赤壁之战B、官渡之战C、巨鹿之战D、淝谁之战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预
习
导
航
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知识点:
名称
时间
地点
双方
经过
结果
作用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2、三国鼎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识点:
国名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蜀
吴
3、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经济发展情况:
魏:
蜀:
吴:
备注
合作
探究
展示
交流
规则:请大家群策群力,解决难题,然后就要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同学答题最出色
任务一:归纳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有哪些?
3、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对谁的评价( )A、刘备B、孙权C、曹操D、诸葛亮
4、三国初期统治者的共同特点是①积极恢复和发展经济②重视农耕③奖励农耕④重视海外贸易( )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
5、三国建立的顺序是( )
A、蜀吴魏B、吴蜀魏C、魏蜀吴D、魏吴蜀
6、某小组同学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展开讨论,总结出两次战争的一些共同点:①都是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战役②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都与曹操有关④都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⑤战争中都设计采用火攻⑥都是正义的一方获胜。其中分析不正确的观点是( )
教学设计6:第18课 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6:第18课 三国鼎立](https://img.taocdn.com/s3/m/2e835383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bf.png)
第18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区别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教学挂图,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收集有关三国的历史小故事,从多方面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阅读课文,找出使得曹操统一北方的因素,提高从课文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史实,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两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课历史,学生较熟悉,应采取创设一些历史问题或阅读课文或组织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
导入新课:师:由于黄巾军大起义的打击,东汉政权已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与此同时,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北方各地出现了不少割据政权。
你知道吗?在北方有哪些军阀?师:在北方众多军事势力当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曹操与袁绍,从势力上讲,袁绍优于曹操,但曹操最终统一了北方,为什么?生:小组讨论总结: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时招贤纳士,得到更多人才。
2)经济上:实行屯田制,奖励农耕,解决军粮缺乏的问题。
师: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是官渡之战。
生:阅读有关课文,了解官渡战役。
师:公元200年,曹操一举击溃了袁绍的主力,创造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此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师:官渡之战役以后,曹操想乘胜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对他威胁很大。
第18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精选2篇)
![第18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精选2篇)](https://img.taocdn.com/s3/m/854b6db5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b8.png)
第18课三国鼎立导学案(精选2篇)第18课三国鼎立导学案篇1第18课三国鼎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把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缘由、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缘由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缘由。
2、提高对重大历史大事的复述力量。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缘由的分析,提高同学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力量。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同学对历史史实的文学创作的辨别力量。
3、熟悉到每一历史大事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殊是符合实际状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熟悉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当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进展。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三国鼎立局面主要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这两点即是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一是符合了历史进展的趋势,二是呈现了曹操个人的雄才大略。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闻名的战役,刘备、孙权联合反抗曹操,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2.难点:如何正确熟悉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
都是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又应还历史的真实性,使同学对这段历史有个真实的完整的了解。
三、学习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提问一下同学有关《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人物?大家知道三国鼎立的由来吗?这一阶段发生了哪些战役?2.基础自主探究:①、官渡之战背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北方消失势力最大的两个军事集团_____和______。
时间:______年,交战双方是______和_____,交战地点是__,交战结果是_____。
影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②、赤壁之战背景: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南方长江中下游消失实力比较大的两个集团与之对峙: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______,辅佐他的是_______;一个是割据江东的___,统治比较稳固。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cf0ecc4028915f814dc201.png)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一、教学目标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三国鼎立的形成。
2、理解: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和历史作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3、应用: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4、情感: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导入新课,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1、官渡之战首先,引导学生分析《东汉末年割据形势图》,了解背景;接着播放《官渡之战》录像,增强教材的直观性;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
时间:200年交战双方:曹操和袁绍结果:曹操胜袁绍败最后让学生动脑动口,讨论“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
2、赤壁之战(1)播放《赤壁之战》录像;(2)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时间:208年;交战双方:曹操和孙刘联军;结果:曹操败孙刘联军胜);(3)学生分组讨论孙刘胜利而曹操失败的原因,然后由教师来完善;3、三国鼎立的形成(1)学生阅读教材,然后依据《三国鼎立形势图》,讲述三国鼎立形成的情况;(2)引导学生完成课后“活动与探究”1;(3)结合三国经济发展的情况,让学生讨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教师注意完善补充;(4)让学生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设计制作三国鼎立示意图,教师注意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
(三)课堂小结利用歌谣小结:二00年官渡战,曹统北方基础奠;二0八年赤壁战,孙刘抗曹鼎局现;三国曹魏吴蜀汉,曹丕孙权刘备建;各国经济争发展,卫温乘船到台湾。
(四)巩固练习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设计一套探究题。
五、板书设计一、官渡之战时间:200年交战双方:曹操和袁绍结果:曹操胜袁绍败二、赤壁之战:时间:208年交战双方:曹操和孙刘联军结果:曹操败孙刘联军胜三、三国鼎立。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bf111177a0116c175e0e48c0.png)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
拓展延伸1、大陆和某某交通的最早记载时在
什么时期?这一事实说明了什
么?现在在某某像陈水扁之流要
搞“台独”,说某某不是中国的领
土,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历史知识
来告诉人们,某某自古就是中国
的领土吗?
2、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
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是
倒退?简单谈谈你的理由。
3、历史使人智慧。
前事不忘,后事
之师。
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
么感悟?
鼓励学生:谈收获和认识:
某某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
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某
某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
行为作斗争。
认识:以史为鉴
师生共同分析小结:东汉末年的军阀割
据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人民渴
望统一,曹操顺应民意,统一北方,进
而想一举统一全国,结果失败,为三国
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鼎立时
期,三国都为完成统一大业而努力发展
经济,增强国力,推动社会进步,从这
段历史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反思完善。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冀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冀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80f407350e2524de5187ebf.png)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的形成等史实;分析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了解曹操、诸葛亮的有关事迹。
过程与方法:通过战役胜败原因得分析,初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和辩证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与趋势;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其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只是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同学们有谁知道这首词出自哪一部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是啊!“大江东去浪淘尽,多少英雄人物”,一部《三国》,既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又让曹操的“奸”、诸葛亮的“神”、关羽的“仪”根植于百姓心中。
但文学终究不是历史,请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东汉末年,拨开岁月的尘埃,还原历史的真面目吧!板书课题:18 三国鼎立师: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秦始皇“六王毕四海一”顺应了民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如今到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割据一方的军阀互相混战,谁能脱颖而出成为一方霸主?(让学生阅读“官渡之战”一节〔从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影响五个方面分析战争〕)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师:一场“官渡之战”让曹操名扬天下,只有3万兵力的曹操为什么能打败拥兵10万的袁绍?讨论归纳:袁绍虽人多势众,但他为人刚愎自用,治军不严,而且心胸狭隘,遇事优柔寡断,军队战斗力不强;而袁绍的短处恰恰是曹操的长处,他重用人才,且治军严明。
师:胜利后的曹操在班师回朝途中,意气风发挥笔写下了《龟虽寿》。
(让学生齐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四句,充分感受诗人气吞山河的豪迈气势。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030e0fc850ad02de8041e2.png)
第18课三国鼎立【学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史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3、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学习过程】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1、后,曹操消灭了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208年,曹操率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
孙刘组成联军,在一带和曹军对峙。
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曹操逃回北方。
2、年,曹操的儿子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定都,东汉结束;年,刘备在称帝,国号,史称;年,孙权称王,国号,后定都。
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了。
3、思考:“动脑筋”一(第103页)、二(第104页)、三(第105页)和“活动与探究”。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第一子目:官渡之战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结合图,师讲解主要内容:补充官渡之战的重要性:3、讨论解决“动脑筋”一。
第二子目:赤壁之战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师补充赤壁之战的重要作用: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3、师引导讨论解决“动脑筋”二、三。
有关三国的成语故事很多,可以在“三顾茅庐”基础上再找一些。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bb5227e2e3f5727a5e962b0.png)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第18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在发展经济、稳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渗透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思想方面: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逐渐认识、理解,由于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分裂割据局面出现,历时370多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通过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和教师分析曹操三次颁布“唯才是举”的命令,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通过重点指出三国时,吴国大臣卫温到达夷洲,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就是祖国的领土。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七擒孟获”治理西南,使学生了解:诸葛亮是如何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和诸葛亮的民族政策,进一步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赤壁之战教学难点:对曹操、诸葛亮的评价三、学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忆一下东汉的兴衰中,所学的有关黄巾起义的内容。
谁能够回答出:黄巾起义的时间?领导人?作用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总结。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名存实亡。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
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ad2eb1f0b1c59eef9c7b47e.png)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课型: 新授二、教材分析《三国鼎立》一课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本课涉及的三国鼎立一段史实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国鼎立时期实现的局部统一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课本中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三、学情分析:(一)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所以在这节课里,通过观看录像、学生表演、动画演示等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可以形成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就为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能力目标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二)由于学生在小学学习中没有接触过历史,但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所以学生对这一课会有浓厚的兴趣,但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为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
四、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史实并掌握其历史作用;分析探讨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②能力目标: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客观地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
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
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
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公元21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
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
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
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
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四川。
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
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王。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
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
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学法指导:
1.学习本节内容时,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进行比较,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
2.透过现象看本质。
本节课许多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
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
再联系到曹操恢复北方经济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
3.分清主要与次要。
在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胜败原因时,会发现许许多多的因素。
找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
对诸多因素进行比较,看看是哪个因素决定着其他因素,找出这个决定性的因素,便可找到战争胜败的最主要原因。
两幅“三国鼎立”图:
复习巩固:
1.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一带实力最强的封建军阀是()
A.袁绍和曹操 B.曹操和孙权C.曹操和刘备 D.刘备和孙权
2.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3.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重要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4.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A.兵精粮足 B.战术得当C.政治优势 D.取得民心
5.魏国的建立者是()
A.曹操 B.曹丕C.刘备D.孙权
二、材料分析题
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阅读材料回答:
①此诗的作者是谁?②他的“壮心”是什么?
曹操。
完成统一大业。
③此人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他为什么能有如此作为?
基本统一北方,因为有远大理想,并能采取正确策略。
④我们今天应如何评价此人?
曹操是我国古代史上的政治家、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