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质激素在皮肤科的运用
外用糖皮质激素在皮肤科应用原则
外用糖皮质激素在皮肤科应用原则首先,选择适当浓度和制剂。
糖皮质激素分为不同浓度和制剂,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病情和皮肤部位选择合适的糖皮质激素。
常用制剂有软膏、霜剂、凝胶、乳剂等,不同制剂适用于不同皮肤部位。
浓度一般分为I-IV类,低浓度适用于面部、薄皮肤和幼儿。
选择适当浓度和制剂能够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其次,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时间和次数应符合治疗需要。
一般情况下,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时间应控制在2-4周,避免长时间使用。
过长时间的使用容易导致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和色素沉着等副作用。
每天的使用次数一般为1-2次,避免频繁使用,尽量在患处消退后即停止使用。
第三,避免在靠近眼睛、口腔和阴道等敏感部位使用。
这些区域的皮肤比较薄,敏感度较高,同时这些部位也更容易发生副作用。
如果需要在这些区域使用糖皮质激素,应选择低浓度的制剂,并控制使用时间和次数,以避免不良反应。
第四,避免在感染性皮肤病和开放性伤口上使用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如果在感染性皮肤病和开放性伤口上使用,可能会抑制炎症反应,导致感染的扩散和控制的困难。
在这些情况下,应首先治疗感染,待感染控制后再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
第五,根据病情调整剂量和停药。
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应根据病情调整,通常来说,轻度炎症可使用低浓度糖皮质激素,而严重炎症可使用高浓度糖皮质激素。
当症状得到控制后,应逐渐减少激素使用,以防止反跳现象和依赖性的发生。
慢性患者需要长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应定期复查和监测激素的副作用,并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起来,外用糖皮质激素在皮肤科应用时应注意选择适当浓度和制剂,控制使用时间和次数,避免在敏感部位使用,避免在感染性皮肤病和开放性伤口上使用,根据病情调整剂量和停药,并密切观察病情和不良反应。
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将使其疗效最大化,同时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糖皮质激素在皮肤科的准确认识与合理应用
[转贴]糖皮质激素在皮肤科的准确认识与合理应用郑捷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摘要:该文介绍了2001年4月"第一届欧洲糖皮质激素治疗讨论会"的建议,将以抗炎、免疫抑制为目的的合成类固醇类药物命名为"糖皮质激素"较为妥当。
从糖皮质激素对糖、蛋白质、脂肪和水电解质的代谢,对心血管、消化、神经、血液、内分泌和皮肤的生理与病理作用进行了讨论。
着重介绍了糖皮质激素的基因组效应、非基因组效应和总效应,将糖皮质激素划分为小剂量、中剂量、大剂量、超大剂量和冲击疗法的方法和依据;"反跳现象"、"虚弱征群"、"应激危象"等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停药后易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对策。
还介绍了十多种糖皮质激素容易引起的副反应和预防手段。
指出"无指征地使用超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冲击疗法"、"重视皮肤表现,忽视系统影响"、"治疗自身抗体"、"激素剂型选择不当"、"予以抗生素保驾"等临床上激素被不合理应用的现象。
最后还就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对象和治疗剂量进行了讨论。
课前问答使用激素后出现白细胞升高一定是感染吗?A 不一定B: 一定糖皮质激素的基因组效应一般在用药后:?A.30分钟后出现B.60分钟后出现一定C.180分钟后出现D.12小时后出现糖皮质激素是最强的免疫抑制剂和抗炎药物,是皮肤病临床中最多被应用的药物之一。
正是由于它的强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使它好比一把“双刃剑”,在改变患者病理过程的同时也会导致新的病变。
如果对糖皮质激素的病理、生理作用认识不够或不恰当地使用,其不良后果将会超过原发疾病本身。
就好比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或寻常性天疱疮(PV),现在只有部分患者死于原发病,而感染等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引起的并发症也成为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皮质类固醇激素在皮肤科的应用论文
皮质类固醇激素在皮肤科的应用【摘要】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临床应用,在皮肤科领域内相当广泛,为了合理应用,避免滥用,也为了更好地发挥激素的有利作用,避免其不利作用。
【关键词】皮质类固醇;适应症;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75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107-02自1948年皮质类固醇激素(后简称激素)用于临床,特别是1954年开始人工合成并广泛用于治疗疾病以来,其临床使用价值,已有充分评价。
现将激素的概况作——简略的复习:1 肾上腺的解剖与功能:肾上腺位于肾的上方,左右各一,左呈半月形,右呈三角形。
它分皮质、髓质二部分,皮质占整个肾上腺重量的90%,分泌皮质激素。
由于它们大都由胆固醇演变而来,故称皮质类固醇激素。
皮质分泌率一般以晨6点至10点血内量最大,以后渐降,午夜12点至清晨2点量最小。
尿中17羟可直接反映肾上腺皮质活动。
髓质仅占整个肾上腺重量10%主要由嗜铬细胞组成,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皮质从外往里分为三层: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
球状带产生醛固酮,束状带分泌氢化考的松和考的松,对糖类代谢有密切关系。
肾上腺皮质激素分为盐皮质激素及糖皮质激素两大类。
临床上常用的皮质类固醇激素属于糖皮质激素。
网状带主要分泌性激素。
正常情况下垂体前叶分泌皮促素(acth)刺激肾上腺皮质产生激素,反过来激素又制约垂体前叶分泌皮促素,如此在体内形成动的平衡,以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和生命的需要。
2 糖皮质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2.1 促进糖元异生,维持体内糖的存储;2.2 促进蛋白质分解代谢,引致负氮平衡;2.3 动员脂肪转移及饥饿时促进脂肪分解;2.4 在水盐代谢方面有轻度滞钠排钾作用;2.5 维持小动脉壁平滑肌对去甲肾上腺素等的正常反应性;2.6 通过和下丘脑——垂体的相互联系制约的关系,调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和合成⑴。
3 皮质激素的主要药理作用:临床上主要利用它超生理剂量的抗炎,抗过敏,免疫抑制,抗毒和抗休克等药理作用来治疗疾病⑵。
浅谈糖皮质激素在皮肤科的使用
②如效果不佳或过敏可更换品种及用药途径。
③应根据疾病种类及病情轻重程度及病情变化适时调整。如:
天疱疮、虫咬皮炎。
13
表1 常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比较
类 药物 别
对糖皮 水盐 抗炎 等效 血浆半 作用持 糖代谢 质激素 代谢 作用 剂量 衰期 续时间 (比值) 受体的 (比值) (比值) (mg) (min) (h) 亲和力 1.0 0.8 1.0 0.8 1.0 0.8 20.00 25.00 90 30 8~12 8~12
23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的一般原则
2、正确评价糖皮质激素的疗效
激素的抗炎、退热、改善食欲和振奋精神等作用,往往
给病人和医生造成假象,因此不能仅依据患者的主观感觉作 为判断疗效的标准,必须结合临床、必要检查给予正确评价。
24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的一般原则
3、足量开始,开始使用时根据患者体重、病种不同、病情
10
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症
急性病的治疗:适应症是主要的,禁忌症是
次要的。如:过敏性休克、药疹等。
慢性病的治疗:禁忌症是主要的,适应症是
次要的。如:皮肌炎伴肺炎、天疱疮伴耐药 金葡菌的感染、红皮病伴糖尿病等。
11
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症
可用可不用的时候:有禁忌症就不用,没有
禁忌症就可以用。如:带状疱疹(发病初 期)、轻中度的药疹、轻中度的接触性皮炎。
29
糖皮质激素减量原则
对于需要应用维持剂量者 对于急性病不需 疗程<10天者可突然停药 >30mg 5-10mg/w 要长期用药者, <20mg 2.5-5mg/2-4w 冲击治疗后可恢复原口服剂量 但基量较大者, <10mg 维持剂量 需逐渐减量,可 早期快减,晚期慢减 原则:后一次减量比前一次减 减量快些,每 量,减的量小,间隔时间加长 病情重者分三次服,按晚中早顺序减量至顿服,总 2~3d或3 ~5d 增加投药日剂量的同时开始撤 如 :每日 30mg ,每次减量均不宜超过基量的 减一次。 减不服药日的剂量,保证 24h总 量≤30mg/d,可一日顿服。 30mg 30mg 1/4~1/6,基量大可减快些,基 量不变,最初每次减少 5~ 35mg 25mg 量小可减慢些, 减 1/10 3 次/ 日 顿服 隔日顿服 停药 <20mg 10mg ,当减至每日 20mg 时应 40mg 20mg 。 每次减少 ,直至不服药 42.5mg 2.5mg 17.5mg 尽早加用其他免疫抑制剂 日完全停用为止。 45mg 15mg
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指南
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指南糖皮质激素是一种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类固醇激素,具有调节机体代谢、免疫和应激等多种生理功能。
在临床医学中,糖皮质激素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缓解。
然而,由于其副作用和滥用情况,其临床应用需要遵循一定的指南和原则。
本文将介绍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指南,以帮助医生、药剂师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但不限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血液系统疾病: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神经系统疾病:如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视神经炎等。
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方法包括口服、静脉注射和局部应用。
具体使用方法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剂量: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剂量过大会导致副作用,剂量过小则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疗程:糖皮质激素的治疗疗程应视患者病情而定。
在达到治疗效果后,应逐渐减少剂量,直至停药。
给药方式:口服、静脉注射和局部应用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联合用药:在某些情况下,糖皮质激素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但联合用药时应谨慎,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副作用: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包括骨质疏松、消化性溃疡、继发性糖尿病等。
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可能会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出现危及生命的停药反应。
因此,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逐步减少剂量直至停药。
禁忌症:糖皮质激素对于某些疾病是禁忌使用的,如活动性肺结核、胃溃疡等。
在使用糖皮质激素前应排除这些禁忌症。
儿童和孕妇:儿童和孕妇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特别谨慎。
在必要情况下,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预防措施: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注意预防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过大,以降低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糖皮质激素在皮肤科的应用
长效
得宝松迅速缓解症状
血浆浓度 (mcg%)
倍他米松磷酸钠——立即起 效
小时
得宝松—疗效持久
排泄百分比%
二丙酸倍他米松——排泄缓慢
天
注射后第19天,只有51.9%的代谢产物被排出体外
得宝松与强的松的不良反应比较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胃肠反 应 血 压升 高 月 经紊 乱 得宝 松 强的 松
适应症与特点:
• 在短期内能显著改善病情而 无需精确定量的疾病 • 有助于缩短病程 • 局部注射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 轻型药疹 • 急性荨麻疹 • 丘疹性荨麻疹 • 接触性皮炎及急性湿疹
得宝松组(50例)与地塞米松组(30例)治疗 不同类型药疹的疗效比较
得宝松组 疹 型 4 天 7 天 10 天 4 疹(头面部、高龄者必须)
(严重的)玫瑰糠疹
局部注射
• 疤痕疙瘩 • 斑秃(七星针) • 狼疮性脂膜炎(LEP) • 皮肤T细胞性淋巴瘤(PNCTCL) • 环状肉芽肿
DLE、 神经性皮炎
结缔组织疾病
• 类风湿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初期 • 全身症状重的SCLE、皮肤血管炎 • 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ACLE) • 硬皮病
大剂量
30mg<每日泼尼松的等效剂量≤100mg • 受体饱和度随剂量而增加,当达到 100mg 泼尼松时几乎全部受体被结合,基因组效 应达最大值。 • 用于亚急性起病、急进进展的结缔组织疾 病或严重内脏并发症的自身免疫病; • 由于副反应严重,不能长期使用。
超大剂量
100mg<每日泼尼松的等效剂量
小剂量
每日≤7.5mg 泼尼松的等效剂量 • 占据50%以下的受体 • 几乎无副作用(如骨质疏松) • 用于维持治疗或替代疗法
糖皮质激素在皮肤科的应用(1)
糖皮质激素在皮肤科的应用(1)
糖皮质激素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药物,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特别是在皮肤科领域,其应用更为广泛。
皮肤病是常见临床病,糖皮质激素在治疗皮肤病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第一、作用迅速。
糖皮质激素的作用非常迅速,可快速缓解皮肤病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第二、广谱性。
糖皮质激素可治疗多种不同类型的皮肤病,如湿疹、
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等,具有广谱性的治疗作用。
第三、方便易用。
糖皮质激素可以临床应用于外用、口服、注射等多
种治疗方式,具有方便、易用的特点。
但是,糖皮质激素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
过度
和长期的使用可能导致皮肤萎缩、色素沉积、皮肤敏感性增加等副作用,并且使用后出现的症状还可能会反弹。
因此,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一定要严格规范用药,遵照医生的嘱咐正确使用。
总之,糖皮质激素在皮肤科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是治疗皮肤病的重
要手段之一。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糖皮质激素的局限性和危害性,保持
良好的用药习惯和合理使用,确保用药的效果和安全性。
皮肤科糖皮质激素使用
中效药物→泼尼松、甲基泼尼松→用于隔日早晨疗法→可使HPA轴在治疗期 休息日的后12小时内恢复。
激素减量过程中,常采用隔日早晨治疗方法促进HPA轴恢复。(副作用骨质 疏松和白内障不受其影响) 从肾上腺恢复角度看,治疗时间长于数周时才选用→逐渐减量法→当出现撤退 综合症时→返回原有剂量,并小心减量 泼尼松减量频率依据→皮肤病类型、严重程度、肾上腺功能恢复情况而定。 总量>60mg/d→→→→→→→→→→每次减20mg 总量在60-30mg/d→→→→→→→→→每次减10mg 总量在30-生理剂量(5-7.5)mg/d→→每次减5mg 生理剂量时→∵肾上腺功能恢复状况所需,∴每次减1mg 糖皮质激素撤退综合征:关节痛、肌痛、情绪变化、疲劳、头痛、胃肠道症状
【肌肉注射】 ① 肌注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控制急性皮肤病。但严重性疾病(天疱疮、重症 药疹)不适合。 ② 肌注→倍他米松、地塞米松→适用于用药<1周的自限性皮肤病。 ③ 肌注长效药物→曲安奈德(作用时间是3周)→若未达到肌肉的足够深度→肯能出现 脂肪萎缩或无菌性脓肿。且每年不要>4-6次,∵每次注射后疗效会持续3周,会影响 HPA轴的恢复,∴非间断疗法,非绝对安全 【静脉和冲击治疗】 危及生命的疾病→必须静脉给药→甲泼尼松龙2mg/kg/日,每6-8小时一次 严重疾病→采用冲击疗法→甲泼尼松龙0.5-1g/ 日,2小时注完,共用1-5天,需 心电监护,预防过快引发的心律失常和猝死。电解质紊乱→是心脏不良反应的诱因 →故治疗期间应静脉补钾。若长于2小时的缓慢注射→可预防心脏副作用。冲击疗法 后应给与口服维持剂量。 【外用治疗】 基质→会影响糖皮质激素的透皮吸收和疗效, ∵封闭性基质→通过增强角 质层的水合作用→而增强其通透性。∴软膏强于→霜剂、洗剂、凝胶 激素选择: 面部→首选洗剂,霜剂可; 干性皮损→软膏 多毛部位→凝胶(∵可形成干性表面效果) 对于面部和身体皱褶部→避免使用强效激素(∵可引起这些部位表皮萎缩和面部酒糟鼻,口周皮炎 糠酸莫米松(新型外用药)→透皮吸收作用低,经肝脏代谢。 氟替卡松→高度亲脂,可特异结合糖皮质激素受体→与雄激素、孕激素、雌激素、盐皮质激素无结合
皮肤科中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系统性使用
皮肤科中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系统性使用Sulzberger等在1952年第一次在治疗湿疹样皮炎中使用了氢化可的松,自此皮肤科临床治疗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与广大的皮肤病患者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大量的临床使用中疗效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经过60多年的临床运用,医学界积累大量的规律性经验,使我们学会了如何合理、适时的使用该类药物以解除患者病痛。
标签:糖皮质激素;皮肤科;合理应用1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1.1抗炎作用糖皮质激素主要适用于物理性炎症、免疫损伤和过敏性炎症等。
首要作用是减少炎症部位血细胞的趋化积聚。
抑制炎症部位毛细血管扩张,减少渗出和水肿,稳定溶酶体膜,抑制溶酶体内的组织蛋白酶和酸性水解酶的释放。
减少组织损伤。
抑制炎症介质,如5-羟色胺、缓激肽、前列腺素等。
抑制纤维母细胞生长,破坏纤维组织,防止粘连和瘢痕形成。
1.2免疫抑制作用可减少淋巴细胞,阻止B和T淋巴细胞参与免疫反应。
保护靶细胞免受T淋巴细胞杀伤,减少抗原抗体结合。
大量应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时可减少体内抗体,减轻免疫复合物和免疫性溶血的损伤。
1.3抗毒素作用可保护机体细胞和亚细胞结构。
减轻细胞损伤、缓解内毒素反应,缓解毒血症症状,对过敏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可以达到应急治疗的效果。
2糖皮质激素在皮肤科临床的系统应用2.1适应证①严重的或泛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血管性疾病:如活动性皮肌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累及某些器官的变应性血管炎、结节性动脉炎、坏疽性脓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Behcet病等。
②急性严重的变态反应或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如伴喉头水肿的急性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重症药疹、重症多形性红斑、过敏性休克、中毒坏死性、急性表皮松解症、接触性皮炎等。
③短期用药反应良好的皮肤病:如剥脱性皮炎、结节性红斑、特应性皮炎、皮肤瘙痒症、扁平苔藓等。
④需要长期用药控制的皮肤病:如胶原血管性皮肤病(嗜酸性筋膜炎、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炎性脉管炎等)、、大疱性皮肤病(妊娠疱疹、类天疱疮、天疱疮等)、坏疽性脓疱病、硬皮病、毛细血管瘤累及重要器官者等。
外用皮质激素的合理选择
2.应用持续时间尽量3-4周强效皮质激素每日两次显效后改为每周末q12小时´3次,可免耐药及反跳,强效的激素£100g/m2并密切观察患者。
3.应用频率尚无任何研究表明增加每天涂药次数,可缩短增生性,炎症性皮病疗程,夜间将激素涂抹在浸湿的皮肤,封包/不封包,比白天使用多次经济,且疗效好;白天使用时涂抹少量润湿剂。
九、减少外用皮质激素致萎缩等的建议1.在高危部位:面部、腋窝、臀缝、乳房及高危人群慎用超强效及卤化皮质激素。
2.宁可正确使用一种激素制剂,也不要频繁更换用尽各种皮质激素制剂。
3.同时使用维甲酸类药物维甲酸可诱发表皮细胞增加,增生胶原形成,可拮抗皮质激素致萎缩作用而不影响其抗炎作用。
4.不可当作化妆品使用,不可当作单纯止痒剂使用。
十、临床使用范围对激素反应良好的代表性病种如下:接触性皮炎、湿疹、遗传过敏性湿疹、脂溢性皮炎、虫咬性皮炎、单纯性痒疹、光敏性皮炎、结节性痒症、皮肤淀粉样变、神经性皮炎、局限性瘙痒症、寻常型银屑病、盘状红斑狼疮、扁平苔癣、斑秃、白癜风、环状肉芽肿、剥脱性唇炎、掌跖脓疱病、类脂质渐进性坏死、痘疮样水疱病、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
十一、不同疾病对皮质类固醇选择不同湿疹选用弱效,炎症明显可用强效。
接触性皮炎选用强效或中效制剂。
神经性皮炎选用强效、超强效制剂。
脂溢性皮炎选用中效、弱效制剂(面部)银屑病视病情而选用中、强、超强效制剂,但涂用面积不宜过大,用药时间控制在三个月内。
十二、禁忌和不宜采用的范围感染性的皮肤病、遗传性皮肤病、血管性皮肤病、角化性及萎缩性皮肤病、皮肤肿瘤、对激素过敏者。
激素局部外用治疗兼有对皮肤疾患的疗效,又可降低系统使用激素所引起副作用。
近半个世纪以来,皮肤科医师不断地探索如何应用好激素的局部外用。
A、不同部位、不同状态的皮肤对激素的吸收程度是不同的正常人体皮肤不同部位的吸收率,受角质层厚度、皮脂腺分布密度及皮脂含量的影响而各不相同。
糖皮质激素在皮肤科的应用
THANK YOU.
协同增效
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可以互相增强对方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的发生。例如,地塞米松和环孢素联合治疗可以提高银屑病患者的疗效,减少银 屑病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瘙痒程度。
糖皮质激素与生物制剂联合应用
协同增效
糖皮质激素和生物制剂联合应用可以互相增强对方的治疗效 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例如,使用生物制剂治疗类风湿 关节炎时,加入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和 肿胀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不良反应
皮肤萎缩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导致皮 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等皮肤
副作用。
激素依赖性皮炎
长使用糖皮质激素会使皮肤 变得非常敏感,停用后容易出 现干燥、瘙痒、红肿等症状, 严重时可能导致激素依赖性皮
炎。
骨质疏松
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 导致骨质疏松,增加骨折的风
险。
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注意事项
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皮肤病,如寻常型天疱疮、类 天疱疮等。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一线药物,可以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炎症 反应,缓解症状。
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时,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 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在某些情况下,联合使用其他药物可以减轻糖皮质激素的不 良反应。例如,与免疫抑制剂联合使用可以降低激素的用量 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糖皮质激素在皮肤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新型糖皮质激素的开发
皮肤科医生不断探索新的糖皮质激素药物,如新型长效糖皮质激素和超强效 糖皮质激素等,以更好地治疗各种皮肤病。
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指南
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指南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指南1.概述1.1 糖皮质激素简介1.2 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机制1.3 糖皮质激素的适应症1.4 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2.应用范围2.1 糖皮质激素在皮肤科的应用2.2 糖皮质激素在呼吸科的应用2.3 糖皮质激素在风湿免疫科的应用 2.4 糖皮质激素在消化科的应用2.5 糖皮质激素在神经科的应用3.使用方法3.1 糖皮质激素的剂型3.2 糖皮质激素的给药途径3.3 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剂量3.4 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周期3.5 糖皮质激素的停药方法4.注意事项4.1 糖皮质激素的禁忌症4.2 糖皮质激素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4.3 糖皮质激素的特殊人群使用注意事项4.4 糖皮质激素的存储与运输5.监测与评估5.1 对糖皮质激素使用患者的监测5.2 糖皮质激素使用效果的评估方法5.3 糖皮质激素使用中不良反应的监测与处理6.附件6.1 糖皮质激素产品说明书6.2 糖皮质激素的相关研究论文法律名词及注释:- 适应症:根据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证明某种治疗方法对某种病症有效的指征。
-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过程中,除了期望的治疗效果外,对人体产生的额外不良反应。
- 禁忌症:患者在特定情况下使用某种药物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或者加重疾病病情的情况。
- 相互作用:多种药物同时使用,相互之间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导致药效的增强或减弱或产生新的药效。
- 存储与运输:药物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应注意的一系列操作和环境要求,以保证药物的质量和安全。
本文档涉及附件:1.糖皮质激素产品说明书.pdf2.糖皮质激素的相关研究论文.pdf。
糖皮质激素在皮肤科的应用ppt课件
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诱发的疾病
心绞痛 激素所致心绞痛的机理可能是由于激素快速进入人体内引起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兴奋α-受体,导致血管收缩,冠状动脉阻力增加,发生心肌缺血。 急性胰腺炎 激素能增加胰腺分泌和胰液粘稠度,导致微细胰管阻塞,胰腺泡扩大及胰酶溢出,同时激素可导致高脂血症及全身感染等因素而引起急性胰腺炎。 炎固醇肌病 大量使用激素可导致蛋白异化亢进、肌肉萎缩和纤维化,出现对称性肌张力低下,主要是下肢近端肌肉的严重受侵,难以蹲位站起是其特征。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长期使用激素引起脂肪肝及高脂血症,来源于中性脂肪的栓子易粘附于血管壁上,阻塞软骨下的骨终末动脉,使血管栓塞造成股骨头无菌性缺血坏死。
糖:增加糖原异生,抑制组织的摄取和利用 蛋白质:分解代谢加强,抑制合成,负氮平衡 脂肪:促进分解和向心性再分布 水和电解质:保钠排钾,低血钙
抗炎——炎症不同时期发挥不同的作用 抗休克——抗炎抗毒、强心、改善微循环 抗毒素——提高耐受性,但不能中和内毒素,亦不能减轻外毒素的侵害 抗免疫——主要抑制细胞免疫TLC,大量抑制体液免疫BLC 影响造血系统(L,B,E减少 ,N, RBC,PL增多 )以及中枢伸进系统和消化系统等
减药原则 疾病已经控制,应用GS已达3~4w,此时可能会对HPA轴产生抑制,应考虑减药: 粗略估计法:每次减去原药量的20~30%;疗程<1个月:每1~2w减药一次;疗程为中期或慢性者,每3~4w减药一次; 按照GS的剂量计算: 100mg 60mg 20~30mg 10mg 0
结 论
糖皮质激素的多能性决定了它作为一种药物将具备多种作用和不良反应,所以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应当是临床医生权衡利弊之后的结果;而且,使用时应当顺应其自然分泌的节律(午夜最低,清晨最高,应急时可提高10倍),最大程度的避免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糖皮质激素是一类具有广泛药理作用的内分泌药物,也被称为皮质类固醇。
它们具有强大的抗炎、免疫抑制和抗过敏作用,因此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风湿病、过敏性疾病、皮肤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一、药理作用1. 抗炎作用:糖皮质激素对炎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它们通过抑制炎症相关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如白细胞趋化因子、炎症因子和前列腺素等,从而减轻组织炎症反应和炎症介质的释放,使炎症反应得以控制。
2. 免疫抑制作用: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减少白细胞数量、抑制免疫球蛋白的合成等,从而达到抑制免疫系统过度活化的目的,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器官移植等情况。
3. 抗过敏作用:糖皮质激素能够抑制过敏反应的发生,包括抑制过敏原引起的组织炎症反应、减少过敏细胞释放的组胺和其他过敏介质,从而缓解过敏症状。
4. 代谢作用:糖皮质激素对糖代谢、脂肪代谢和蛋白质代谢都有影响,可导致血糖升高、脂肪代谢紊乱和蛋白质分解增加,长期大剂量使用还会导致骨质疏松症等副作用。
5. 其他作用:糖皮质激素还具有调节水盐代谢、抑制胃肠道分泌和增加胃肠道吸收等作用。
二、临床应用1. 风湿病:糖皮质激素是治疗风湿病的首选药物之一,能够有效控制关节炎症、缓解关节疼痛和肿胀,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 过敏性疾病:糖皮质激素在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能够迅速缓解过敏症状。
3. 皮肤病:糖皮质激素在治疗各种皮肤病中广泛应用,包括湿疹、银屑病、皮肤过敏等,能够迅速减轻皮肤瘙痒、红肿和炎症反应。
4. 呼吸道疾病:糖皮质激素在治疗哮喘、支气管扩张等呼吸道疾病中起到重要作用,能够缓解气道炎症和痉挛,改善肺功能。
5. 免疫性疾病:糖皮质激素可以有效抑制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化和破坏,用于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皮质激素的作用
皮质激素的作用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分泌的一类荷尔蒙,在人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们具有多种作用,包括抗炎、抗过敏、免疫调节等。
首先,皮质激素具有抗炎作用。
皮质激素能够抑制炎症反应,通过减少血管通透性和渗出,降低白细胞在炎症部位的浸润,从而减轻组织的红肿、疼痛等炎症症状。
同时,皮质激素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如前列腺素、白细胞趋化因子等,从而达到抗炎的效果。
其次,皮质激素具有抗过敏作用。
过敏反应是机体对一些无害物质过度敏感的免疫反应,会导致过敏性疾病的发展,如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
皮质激素能够抑制过敏反应的发生和发展,通过抑制IgE的产生和抗体介导的过敏反应,减少过敏介质的释放,从而缓解过敏症状。
此外,皮质激素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免疫系统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保护自身免受损伤的重要系统。
但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系统可能出现异常,如自身免疫性疾病。
皮质激素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弱自身免疫反应,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作。
此外,皮质激素在代谢调节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可以影响糖代谢、脂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等,通过调节胰岛素的敏感性和肝脏糖原合成等途径,稳定血糖水平,调节体内脂肪的合成和分解,促进蛋白质的合成等。
然而,长期、过量使用皮质激素也会带来一些不良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皮肤变薄、易受伤、静电感、毛细血管扩张、皮疹、肌肉消退、骨质疏松、消化道溃疡等。
因此,在使用皮质激素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和剂量,避免过度使用引发副作用。
总之,皮质激素在人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包括抗炎、抗过敏、免疫调节和代谢调节等。
它们是一类十分重要且广泛应用的荷尔蒙,对于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质激素在皮肤科的运用皮质激素在皮肤科的运用一、概述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继抗生素后在临床药物治疗上的有一重大突破,是20世纪40年代医药界的最大发现之一。
有人认为,30年代人类发现了抗生素,对一些外源性致病因素的治疗,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以及寄生虫病的治疗开创了一条新的广阔道路,而40年代人类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发现及临床运用,则是从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肾上腺皮质激素与1948年首先由美国梅欧(Mayo Clinic)的Hench等人取成功并进行临床研究,1949年被正式用与临床,当时称为E合剂(Compound E),实际上是从动物肾上腺皮质提取的粗制考的松,主要治疗风湿性疾病,疗效显著,轰动一时,并因此获得了若贝尔医学奖。
肾上腺皮质激素由肾上腺皮质所分泌,属甾体类化合物。
可分为三类: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性激素。
在次我们仅讨论糖皮质激素。
一、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较为广范,概栝起来分为以下几点:1、抗过敏作用:①抑制毛细血管的渗出。
②抑制粘膜、批发的抗原抗体反应。
③抑制嗜酸性细胞的转化或形成,临床上采用的索恩(Thorn)试验即为利用其对嗜酸性细胞的抑制作用而测定肾上腺皮质的功能。
④抑制组胺的释放。
⑤抑制抗体的形成。
⑥抑制阿瑟(Arthus)现象。
这是阿瑟在1903年发现的一种局部抗原抗体沉淀反应现象,即如果反复在机体同一局部注射同一抗原,多次后可以在注射部位出现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坏死。
⑦抑制施瓦茨曼(Shwartzmen)现象。
这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
与1928年由施瓦茨曼所发现。
他以革兰氏阴性菌苗为家兔皮内注射。
24小时后在用同种或异种菌苗为同一动物作静脉内注射,数小时后即可在原皮内菌苗注射处出现红肿、溃疡等炎症反应。
2、抗炎作用:①抑制炎性渗出。
②抑制肉芽增生,使哦已形成的肉芽组织溶解退化。
③抑制创面的纤维化。
④拮抗透明酯酸酶,使炎症局限化。
⑤小剂量时可增加病人对感染的抵抗力,大剂量时可降低病人对感染的抵抗力。
3、对各种血液成分的作用:①降低淋巴细胞的转化或形成。
②降低嗜酸性细胞的转化或趋化。
③增加白细胞的总数,但抑制嗜中性多核细胞向炎症区的转移。
④增加血液的凝结功能,大量使用可导致血栓形成。
⑤增高血管平滑肌的张力,使血管内皮保持完整,使周围血管床维持良好。
⑥破坏肉芽组织中的肥大细胞,使之释放肝素样物质,可造成溶血或出血。
⑦提高血小板成分。
4、抑制体液免疫功能:肾上腺皮质激素一方面可以破坏淋巴细胞,使之释放一部分已形成的抗体,另一方面又可抑制B淋巴细胞转化为浆细胞,从而降低新的特异性抗体的产生。
5、使进糖的代谢,使多糖变为单糖,甚至可使脂肪、蛋白质均转化为葡萄糖。
6、抗御外来毒素的侵害,增加机体的抗毒功能。
7、抑制副交感神经产生乙酰胆硷,以增加交感神经的兴奋过程。
8、保护体细胞,延迟细胞的老化与退变。
总之,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可总结为四大功能,即抗过敏、足进机体代谢、增加机体对外来刺激的应激能力、抗炎。
二、糖皮质激素的药动学1、吸收绝大多数天然和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制剂口服、注射均可良好吸收。
口服吸收的速度与各药脂溶性大小及其在肠道内的浓度成正比,注射给药的吸收速度则与它们的水溶性程度成正比。
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1-2小时即达血浓度高峰,血浆半衰期为80-100分钟,一次给药作用持续时间为8-12小时。
若长期大面积皮肤给药(尤其局部封包)会引起足够的吸收,以致产生全身副作用。
2、分布在正常情况下,氢化可的松吸收入血后90%与血浆蛋白质疏松结合而成为贮存型,仅有约10%游离而具有生物活性。
结合糖皮质激素的血浆蛋白为肝细胞合成与分泌。
肝病与肾病患者,由于这种蛋白含量减少,应用糖皮质激素后可使其血中游离量增多,半衰期延长,甲亢患者则半衰期缩短。
3、代谢与排泄糖皮质激素的代谢与转化涉及到一系列的加氢、加氧与结合反应,最终形成水溶性衍生物而排泄。
结合反应主要在肝脏进行,肾脏也可少量发生。
三、糖皮质激素的分类1、短效氢化可的松、可的松。
血浆半衰期:90分钟,一次给药作用持续时间:8-12小时。
2、中效泼尼松、氢化泼尼松、甲泼尼松、去炎松。
血浆半衰期:大与200分钟,一次给药作用持续时间:12-36小时。
3、长效地塞米松、倍他米松。
血浆半衰期:大与300分钟,一次给药作用持续时间:36-72小时。
四、糖皮质激素在皮肤病的运用1、适应症①结缔系统疾病,如红斑狼疮、皮肌炎等经典型和边缘型。
②大疱性皮肤病,如天疱疮、类天疱疮、疱疹样皮炎等。
③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寻麻疹、药物性皮炎、异位性皮炎、湿疹等。
④红斑鳞屑性皮肤病,如多形性红斑、红皮病、脓疱性银屑病、红皮性银屑病等。
⑤其它,如斑秃、白癜风、座疮等。
2、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原则①足量开始尤其对一些急危重病人的治疗,开始时一定要用足剂量,以求迅速控制病情。
不能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剂量。
②缓慢减量一但病情控制或治疗有效,应逐渐减量,一般每次减量不宜超过原剂量的1/6-1/4。
原剂量较大时,开始可减得快一些,反之则应缓慢减量并注意反跳现象的发生。
③尽早停药对一些非必须用糖皮质激素长期控制的皮肤病,一但见效后即应考虑尽早撤药,或使用其它有效的药物替代,以免产生依赖性。
④寻找最小有效维持量某些皮肤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必须用糖皮质激素长期控制,应寻找合适的最小有效剂量维持治疗。
一般以刚好不出现病情反跳和不良反应,或不良反应轻微时的剂量作为最小维持剂量为宜。
并避免使用强效制剂(如地塞米松)。
⑤剂量个体化由与病人的个体差异,对糖皮质激素的敏感性也不同,因此,用药剂量也必须个体化。
⑥局部用药皮肤局部用药一般开始治疗时,可先短期给予中强效的外用制剂,如0.05%醋酸地塞米松软膏、0.1%去炎松软膏等。
随后改为弱效的制剂,如0.1%氢化可的松乳膏等,每天2次足以发挥疗效。
增加使用次数只会增加其副作用而不会明显提高疗效。
但头面部、腋窝、腹股沟及儿童皮肤宜选用弱效制剂。
皮损内注射宜用难溶性的混悬液或复方制剂,如得保松等。
五、用药方法与疗程1、药物及剂量的选择①临床上最常用的糖皮质激素为泼尼松,其疗效可靠,价格低廉,对门诊患者以及需要长期用药的患者均较为方便,但急性患者则应采用氢化可的松静脉注射,也可用地塞米松静脉注射。
②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者,可使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以诱导内源性的糖皮质激素的生成,以期获得类似的疗效。
③某些皮肤病,如结缔组织病、变应性血管炎、大疱性皮肤病等,维持理想疗效所需的剂量往往低于初始作用所需的剂量,确定理想疗效的最低剂量应通过渐渐减量直至出现原发病症状或并发症增加的方法来制定,并在服药的过程中采用合并一次给药往往较多次小剂量给药或较缓慢的非口服制剂更有效。
④累及重要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如红斑狼疮、皮肌炎、重症多形性红斑等,必须采用有效剂量的冲击疗法,如泼尼松初始剂量:1mg/kg.d,分次口服,并维持剂量直至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再行缓慢减量。
也可超大剂量的氢化可的松或甲基泼尼松龙静脉滴注,剂量不足或过量均有害。
⑤如需大剂量长期治疗时,应在病情控制后采用隔日间歇式给药,即将稍低于两日用药的总量不平均地分配至每日用量中,且每两次用药间歇期渐渐减量,并适当给予支持疗法。
2、给药方法与疗程①大剂量冲击疗法即在短时间内静脉输注大剂量或超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以获得普通给药难以达到的疗效,然后急速减量,以减少长期用药产生的副作用。
适用症:危重病人(过敏性休克)、严重的红斑狼疮、重症药物性皮炎、重症多形性红斑、皮肌炎、天疱疮、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
方法:甲基泼尼松龙1.0G,加入生理盐水或5%的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维持3-12小时,每天1次,连续3-5天为1疗程。
也可用氢化可的松500mg/次,加入5%的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每6小时1次,连用4次为1疗程,或地塞米松150-300mg/d,静脉滴注,连用3天为1疗程。
冲击期间应停用原用激素,疗程结束后改用泼尼松30-60mg/d,口服或隔日疗法,以后视病情可每月进行1次。
近年来,有人采用口服泼尼松龙冲击疗法也取得了与静脉注射相当的疗效,局体方法为每日口服1次,连服3天,3天的计量分别为300mg、200mg、100mg。
也不与利尿剂并用。
肾功能不全或电解质紊乱者禁用。
优点:疗效高、见效快、副作用少。
缺点:有一过性高血压、高血糖、电解质急剧变动、心动过速、心搏停止等副作用。
②一般剂量长期疗法适应症:结缔组织病、大疱性皮肤病、变应性血管炎等。
方法:一般开始用量为泼尼松20-40mg/d,分次服用,或氢化可的松150-200mg/d,静脉滴注,产生疗效后逐渐减量,直至最小维持量(通常1-2周减量1/3左右),维持量治疗时尽量采取隔日给药法,即将两日总量合并1次(早晨)给予。
优点:可减少肾上腺皮质的萎缩,减轻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易于停药。
缺点:可拌有基础疾病的加重,表现为停药前出现发热、倦怠、皮损加重等。
③小剂量替代疗法适应症:用于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次切术后。
方法:可选用可的松12.5-25mg/d,或氢化可的松10-20mg/d。
④早晨一次给药法由于皮质激素内源性分泌具有昼夜节律性,即上午8-10时为分泌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午夜12时为分泌低潮期,以后又缓慢上升,从午夜12时到次日早晨9时,皮质激素分泌量约占24小时总分泌量的70%,故可将给药时间与上述分泌情况同步化,即每天早晨将全日量一次投入,即可达到最佳疗效,又可使副作用及停药反应降低到最低。
对接受中、长期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应尽可能的采取此疗法。
④一日分次给药法适应症:皮质激素短疗程者、疾病急性期(可较好的降低体温)、泼尼松用量达120mg/d以上者,以提高胃肠吸收率,维持较恒定的血浆浓度,一但达到疗效,即可尽快减量。
方法:每日2次或3次。
5皮损内注射疗法适应症: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囊肿性座疮、盘状红斑狼疮、结节性红斑等。
缺点: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改变、继发感染等。